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7单元 第59讲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7单元 第59讲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7单元 第59讲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7单元 第59讲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5 第17单元 第59讲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9讲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主题概览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1.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古代生产工具经历了由石器、骨器、木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的发展过程,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出现了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和作坊式劳作等典型的劳作方式。(2)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向家庭式劳作的转变,手工业工具不断改进;古代希腊罗马公民占有土地,使用奴隶进行集体劳作;中古时期的西欧,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庄园式劳作是主要劳作方式。2.近代机器大生产及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1)18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大生产成为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近代中国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工厂制度,近代化生产方式出现。(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生产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生产方式形成。知识点一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的变化(1)农具材质: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2)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增加了磨制,还有钻孔技术。(3)青铜器: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4)铁器①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后来这一技术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②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5)灌溉工具的发明①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能制造陶器,汲水灌溉。②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③中国在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进行了革新。唐朝出现了筒车。(6)古代畜牧业的工具设施:圈厩、马槽等。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纺织业工具①约3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②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③汉代使用纺车纺纱,并能够使用提花机④元朝以后,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⑤古代西方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陶瓷业工具①人们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来制造陶器②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③中国南朝时,把坯件放在匣钵中。唐宋时,在器物底部放置支钉冶炼业工具①古人用锻打金属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土炉、锤、锉等②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工具包括坩埚、范等③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3.劳作方式的发展(1)农业家庭式劳作: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2)农业庄园式劳作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②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手工业家庭和作坊: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手工业有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形式。手工业者职业世代传承,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1.图解·关键知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2.挖掘·教材知识陈廷章在《水轮赋》中说:“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材料描述了哪一种灌溉工具?它的出现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工具:筒车。影响:是灌溉工具的进步,节约人力,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3.警示·易错易混小农经济与庄园经济的区别小农经济是以家庭或家族为生产单位,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庄园经济是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庄园内的生产为主要内容,以农奴或农民集体劳作为典型特征的经济形态。知识点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1)背景①工业革命前,英国的手工工场由分散向集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②18世纪60年代以来,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随之变化。(2)形成:工业革命期间,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工厂制度逐渐形成。(3)内容(特点)①工人实行倒班制。②工厂主制定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迫使工人服从管理。③生产流水线广泛应用,各生产环节协同劳作,进行标准化生产。④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4)历史作用: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5)扩展: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张謇、范旭东等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也开办工厂,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2.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1)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①表现: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恶劣。②应对: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2)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①表现:运河的开凿,铁路运输业迅速发展。②作用:促进了城际、国际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3)促进了乡村的改变:英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了大农场,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眼界开阔了。(4)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许多人戴表,大城市多设有标准钟。(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①表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②工人运动: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经过一系列斗争,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1.图解·关键知识近代科技发展的三个时代2.挖掘·教材知识“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工业革命后这种现象带来了社会生活怎样的变化?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教育的推广,人们文化素质不断提高。3.警示·易错易混“工厂”VS“工场”工厂是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场是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进行手工业生产的场所,其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二者都是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生产形式,都属于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范畴。

知识点三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概况①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也取得巨大成就。(2)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①起因: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②意义: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3)网络的产生①建立: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遍布全球。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家庭。(4)人工智能技术概念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涵盖领域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大量应用。出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意义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5)航天技术①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俄罗斯、美国、法国、中国等国成功发射大量航天器,在太空中建立了地球测控网。③影响: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6)海洋技术①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在水下数千米处发现了海洋生物群落,并且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②1997年,中国无缆水下深潜机器人潜入水下6000米处进行科学试验,标志着中国海洋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③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7)新材料技术: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生活中。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2)人类文化生活出现了新的模式,信息技术使人们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方便,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3)人类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地球成为“地球村”,网络的普及丰富了人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1.阐释·核心概念[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计算机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2.思考·情境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大大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甚至人工智能的一些“机器学习、记忆、自动推理”的功能,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人类脑力劳动的强度,并辅助人类进行数据分析或事务决策。——摘编自杜森《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及反思》根据材料,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减轻人类的体力活动;降低人类脑力劳动的强度;协助人类科学分析数据和作出决策;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主题一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视角1古代生产工具的革新材料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匠,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术;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因素有哪些?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素: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小农分散生产的需要。视角2古代劳作方式材料基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及个体小农在人口数量上的空前增长,宋代的商品经济达到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二高峰。宋代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陆九渊《与张元鼎书》分析金溪农民在农闲时从事制陶业后总结说:“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当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摘编自穆向丽、巩前文《小农经济:形成、发展与演变》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发展到宋代出现的新趋向,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积极作用: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的多样化营生方式,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化拓展1.历史解释——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1)刀耕火种:在距今约1万年前,伴随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出现,一般以石斧、石刀等砍砸工具为主,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方式虽然较为原始,但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石器锄耕: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工具的出现而产生。松土(或翻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3)铁犁牛耕:中国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技术不断进步,尤其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奠定了后世传统耕犁的基本模式,大大提高了古代农业生产水平。2.唯物史观——古代中国劳作方式的演变(1)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在国家和地主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主题二从工业革命到现代科技革命视角1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材料我们已经看到,机器如何消灭了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协作和以手工业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由几排小屋围成的方形场地的中间,建起一座安装蒸汽机的所谓机器房,蒸汽机通过枢轴同各个小屋中的织机连接起来。在过程的性质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大规模生产的场合,那些最近几十年间新兴的工业,例如信封制造业、钢笔尖制造业等等,通常都是先经过手工业生产,然后经过工场手工业生产这些短暂的过渡阶段才达到工厂生产。——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思考阅读材料,指出“小屋”所代表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作用: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带来了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视角2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材料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的科学技术有了新发展。以计算机的升级换代为例:第一代1946到1958年间,这个时期构成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元件是电子管,称为电子管时代;第二代1959到1964年间,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第三代1965到1970年间,此阶段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称为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集成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提高,采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逻辑元件,称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更新换代加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性、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思考根据材料,概括科学技术新发展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科技加速发展;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政府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深化拓展历史解释——新科技革命的特点(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不断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在不断开阔。(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联系加强,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联系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1.学习情境——铁农具的出土(2023·泰安模拟检测)据下表内容可以推断,战国时期()文明遗址出土实物(部分)河南辉县战国魏墓铁农具58件,有犁铧、钁、锄、臿、镰、斧等河北兴隆县燕国冶铁手工业遗址铁范87件,有铁钁铸范、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广西武鸣马头安等秧山战国墓群铁臿1件A.铁器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C.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D.劳作方式转变成为可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铁农具58件”“铁范87件”“铁臿1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数量多,使得农业劳作方式的转变成为可能,D项正确;“普及全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政府提倡革新生产工具”的信息,排除C项。2.生活情境——工厂制度下的管理(2023·佛山模拟检测)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其著作中写道:“韦奇伍德在制陶厂中首创计时系统……早晨5:45打铃起床,准备上班;8:30打铃吃早餐;9:00打铃上班;如此循环,直到天黑看不见干活才打铃下班。为监督工人守时,韦奇伍德还专门雇佣一名监工……对于那些超过预定时间的迟到者则予以提醒,如果屡次迟到并累计到一定次数,将停发工资。”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A.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B.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C.分工的细化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D.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促进生产率提高答案D解析该工厂通过严格的纪律约束实现了生产的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这有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D项正确;“工厂主制定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排除A项;“工厂中工人劳动生产自主性的丧失”是材料中工厂规章制度所产生的影响,而非本质,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工厂的规范化管理和严格的纪律,而不是分工的细化,排除C项。3.社会情境——现代科技发展(2023·郴州模拟检测)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主要国家图书馆日益增多,除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外,出现了缩微品、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非印刷型文献。这表明()A.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进步B.历史研究的方法发生了根本改变C.印刷书的功能转变顺应了时代要求D.阅读已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答案A解析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在图书馆出现了新型文献,反映了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进步,A项正确;材料与历史研究方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非印刷型文献”的作用,C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只是对材料现象的归纳,并不是对材料本质的提炼,排除。4.学术情境——工业革命的消极作用(2023·温州模拟检测)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的相伴的无穷机遇。然而,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他意在强调工业革命()A.丰富了大众的物质生活B.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C.增加了社会的阶层流动D.挖掘了工人的劳动潜质答案B解析据材料“然而,这并没有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群众身价倍落,而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可知,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物质的进步,但是却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工业革命的消极作用,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工业革命对阶层流动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工业革命对工人劳动潜质的影响,排除D项。英国工厂制度的规制1830年,奥斯特勒组织集会,在社会中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工厂改革运动。1831年春天,“缩减劳动时间委员会”成立。1832年3月,托利党的议员萨德勒提出了《10小时工作法案》,得到了议会外奥斯特勒的支持。民众从四面八方来到约克郡声援该法案,有超过13万民众在请愿书上签名。虽然萨德勒获得了广大工人的热情支持,但是绝大多数工人在选举中没有投票权,最终萨德勒只能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工厂改革运动也遭遇挫折。——摘编自陈日华《19世纪英国对工厂制度的规制:实践与立法》[材料解读]工业革命蓬勃开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命题方向]概括1830—1832年英国“工厂改革运动”的特点及其原因。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黄冈模拟预测)图一、图二为湖北和湖南地区出土的西汉中期漆器、陶器上的文字,它们是成都市吏检查了私营作坊产品后,给合格产品留下的印记。这一现象表明()图一江陵凤凰山汉墓漆器烙印“成市草”图二马王堆汉墓漆器烙印“成市草”“成市饱”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B.手工业管理呈现规范化C.成都成为区域经济中心D.工商业市镇已逐渐崛起答案B解析据材料“器皿上的文字是成都市吏检查了私营作坊产品后,给合格产品留下的印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政府对手工业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手工业管理的规范化,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排除A项;成都成为区域经济中心这一结论缺乏材料依据,排除C项;宋朝出现著名的商业名镇,明清时期,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排除D项。2.(2023·茂名模拟预测)西汉中后期,出现了规模宏大的田庄经济,呈现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当时田庄的生产种类繁多,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推动因素是()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封建租佃关系的盛行C.严厉的抑商政策 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中后期大量田庄经济的出现,主要因为汉武帝时期推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算缗”“告缗”政策使商人备受打击,远离商业。大商人为求自保,大量买地,构筑田庄,逐渐转型为豪强地主的一部分,C项正确;铁犁牛耕的推广有利于自耕农经济的成长,与田庄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当时封建租佃关系并不盛行,排除B项;当时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3.(2023·扬州模拟预测)据考古资料可知,西汉中期以后,从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到谷物的加工贮藏,一整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齐备,门类品种相当齐全。据此可知,汉代()A.农业精耕细作获得了工具保证B.政府以官营方式垄断铁器的生产C.创新耕作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D.铁器时代的开启使粮食产量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整套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齐备”“门类品种相当齐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铁农具得到广泛应用,其齐全的种类使农业精耕细作得到保证,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铁器生产经营的方式,排除B项;铁农具种类齐全不代表耕作技术创新,排除C项;在汉代之前,中国已进入了铁器时代,排除D项。4.(2023·菏泽月考)匣钵将火焰与坯件隔离,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某陶瓷专家指出: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B.唐代越窑制瓷水平为中国历代最高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瓷器质量有了极大提高,成为全国瓷器之冠”属于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发展的典型,故选D项;仅根据材料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故排除A项;B项说法太过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5.(2023·商洛三模)1784年7月,英国通过《折抵法案》,禁止欧洲其他国家向英国走私茶叶,英国的茶叶进口税从119%降至12.5%。18世纪80年代末,英国东印度公司几乎垄断了欧洲的华茶市场。英国这一做法()A.表明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B.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推动了东方生活方式在欧洲普及D.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得出英国垄断了欧洲的华茶市场,表明英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华茶”并没有提到东方生活方式的普及,排除C项;英国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早于材料中的时间,排除D项。6.(2023·揭阳模拟预测)下图反映了1806—1866年英国棉手织工场工人和棉纺织厂工人的数量变化情况。这张图片揭示了工业革命前后英国()A.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变 B.产业结构的变化C.两大对立阶级的出现 D.工人运动的演变答案A解析根据折线图的变化可知,1806—1866年,英国棉纺织厂工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棉手织工场工人的数量在缓慢增加后又快速下降,这反映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用机器的工厂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反映出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变,A项正确;棉手织工场工人和棉纺织厂工人均从事棉纺织业,故材料无法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出对立阶级的出现,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工人运动的演变,排除D项。7.(2023·海南二模)虽然19世纪后期的英国有不少发明,但蒸汽时代的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依然居于主流。到19世纪末,英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的主要背景是()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经济侵略的利器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C.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程度不断加深D.宗教改革宣扬了勤俭节约的伦理观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继续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C项正确;英国依靠其广阔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并非其主要利益来源,排除A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B项。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排除D项。8.(2023·江苏沛县树恩中学期中)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反映出()A.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B.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C.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D.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时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打破了自然的限制,人们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也正好符合材料中“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故选C项。A项所述与材料无关,排除;工厂制度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而不是手工工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工厂制度而不是行业组织的发展,排除D项。9.(2023·益阳三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指出:“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愈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愈发达,男工就愈受到女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与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恩格斯曾经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由此可见()A.工业化为女性社会地位提高创造条件B.工业化消除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C.女性解放源于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事业D.工业革命推动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现代工业愈发达,男工就愈受到女工的排挤”说明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女性与男性一样有就业机会,即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女性的自由与解放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A项正确;“消除”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女性解放源于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事业”的表述错误,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推动女性的解放,排除C项;材料未反映女权运动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排除D项。10.(2023·漳州三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制造业生产“智能化”成为发展新趋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与此同时,“机器换人”也引发了就业隐忧。实证分析证实,“自动化”生产将造成技术性失业,对中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据此推知,现代科技进步()A.影响了劳动力的需求 B.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C.改变了社会生活方式 D.降低了产业要素成本答案A解析机器设备的大量引入将很大程度上取代中低技能劳动者,影响和改变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就业结构,即高科技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更易就业,A项正确;B、C、D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等,排除。11.(2023·杭州模拟预测)2020年,太空全球经济总量达万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到2017年的36%,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B.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C.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D.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答案A解析航天科技属于现代科技,而“太空全球经济总量达万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到2017年的36%”等,说明太空经济发展潜力大,发展快,领域广,孕育经济新增长点,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科技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各领域互相渗透”,仅涉及航天科技,排除D项。12.(2023·菏泽模拟预测)下表呈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时间科技发展战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优先发展军事、重化工业以及尖端技术20世纪八十年代初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20世纪九十年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A.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B.依据特定时期的国家需求C.彰显意识形态的鲜明导向D.突出服务民生的大局意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三次转移的时间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战略是在当时国内外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国家的发展而调整的,B项正确;优先满足国家的安全保障主要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A项;材料中的科技战略调整无法体现意识形态的导向,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突出服务民生”的信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2023·保定三模)(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00年以前,大多数从事制造业的手工业者是在自己家里、家人之间劳动的。无疑,就劳动者的地位看来,这是制造业的黄金时代。他在自己家里进行所有的工序,保持着个人的尊严,不和可能危害自己道德品质的人发生联系。平时挣的工资不但足以使生活过得舒适,还能租几英亩地。——整理自[英]P.加斯克尔《英国的工业居民,他们在精神、社会和身体方面的状况,以及由于应用蒸汽机而产生的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