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主要以选择题为主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及最新研究成果创设情境。如(2023·湖南卷,1)城头山古城遗址;(2023·1月浙江选考,1)良渚古城遗址;(2022·全国乙卷,24)商、西周青铜器铸造地图;(2022·海南卷,1)船型屋的建造3.核心考向: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统治思想变化;早期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整体感知知识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社会生产、生活与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新石器时代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文化遗存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2.社会组织阶段特点原始人群时期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部落联盟1.阐释·核心概念[石器时代]为考古学上的术语,指从人类产生到青铜器出现,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假定的一个时间区段,石器时代并不代表那个时候的人类只会使用石器。2.警示·易错易混人类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主要以工具制作方式作为区分,但是新石器时代依然存在打制石器。3.挖掘·教材信息[良渚文化]考古发掘表明,良渚古城四面城墙上各有2个水城门,城内由二纵二横相交的水路组成近似“井”字形路网,把宫殿区与墓葬区围合在中间,这种样式的道路网后来成为古代都邑道路的规制。这说明什么问题?答案(1)反映该时期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早期城市建设初显国家特征,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2)中国古代都邑建设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知识点二早期国家1.早期国家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①三皇五帝:三皇神话色彩浓厚;五帝事迹较为具体。黄帝和炎帝被尊为华夏始祖,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②“万邦”时代: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朝①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②国家治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地方上对夏部族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进行间接统治。2.早期国家的发展——商与西周项目商朝西周概况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讨桀灭夏;公元前1046年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定都于镐京;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政治(1)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2)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度(1)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2)“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经济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2)土地制度: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文化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商周时期青铜文化日趋成熟1.阐释·核心概念[家国同构]我国传统社会的独特社会结构,源于宗法制度。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是家族的延伸,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2.思考·情境问题1959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文献记载夏王朝的中心区域)。考古发掘收获颇丰……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夏王朝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内外学者为何对夏王朝是否存在争议不断?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夏朝缺乏当朝的文字记载;有关夏朝的文献记载多是西周以后甚至春秋时期史学家的追记补述,属第二手史料,不是直接证据。二里头文化遗址和遗物尽管丰富,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属于夏朝的直接的考古资料和文字证据。3.警示·易错易混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紧密,互为表里。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分封制主要针对权力和财产的分配问题,宗法制主要解决权力和财产的继承问题,两者相互配合,家国一体。主题一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视角文化遗存的价值材料一图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图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材料二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之所以取得长足发展并取得文明中心的地位,首先得益于它以平原、河谷与山间盆地为主,沃野千里、河流纵横、交通便利,而且位于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央,可以广泛接触周边文化并吸取营养。而南方暖湿的气候利于作物成长,但也造成森林密布、沼泽遍布,在人烟稀少且以使用木石工具为主的条件下,农田的垦辟比北方更难。此外,南方地势复杂,多高山大壑,山河阻隔,不利于它们的交流与整合。——摘编自《中国大通史·史前卷》材料三文化遗址考古发现江西万年仙人洞陶片粗砂红陶片上饰篮纹或粗绳纹山东泰安大汶口玉镯石钺彩陶辽西和内蒙古东部的红山玉猪龙解读材料一是历史地图,首先阅读标题和图例,其次重点观察图中内容,如遗址分布的数量、范围。材料二从南北方自然条件差异的角度分析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华文明中心地位的原因。材料三从文化遗址看涉及范围,从考古发现看,出土文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等。思考(1)图二与图一相比,我国文化遗址在分布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试答:(2)依据材料三中的考古发现,推断这些文化遗存属于哪一历史阶段,并说出理由。试答:答案(1)变化:从多元走向一体,分布逐渐集中于中原地区。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吸收周边文化;南方地区自然条件不利于农田开辟,而且地势复杂,交流不便。(2)按生产力划分,应属于新石器时代。理由:这些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量陶器,从“玉猪龙”可知,当时人们已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从图片可看出是磨制石器。按社会组织划分,应属于氏族公社时期。理由:新石器时代已进入氏族社会。深化拓展1.历史解释——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1)时间:历史悠久,传承不断。(2)空间:分布广泛,多元一体。(3)关联:独立发展,相互交融。2.史料实证——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的历史价值(1)考古材料:不仅包括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还包括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们都是所处时代的物质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更是以文字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了解其所处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2)传世文献: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能使人们了解上古历史的风貌,但是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的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要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3)二者相互印证:在充分尊重传世文献历史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考古材料对传世文献进行核对、校正,两者扬长避短,互为补益。主题二家国一体——早期国家的形成及特点视角1“中国”概念的历史演进材料“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诸夏族居地乃至华夏国家等。“中国”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始于“中华民国”,“中国”是它的简称;现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其中,最接近“中国”一词本来意义的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那里是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之所在,已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性的强势文化“磁场”。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摘编自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解读“中国”一词的含义在历史的演进中发生较大变化,与其本意有很大不同。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域、民族、政治三个角度理解“中国”一词的含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地域:京师,首都,都城;中原地区。民族:华夏族群。政治: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权;近现代国家的代称。视角2商周国家治理材料一王说:“盂,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禹贡》五服图西周早期《大盂鼎》及铭文译文(部分)材料二《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周之际,以农业立国的周族战胜殷人,建立西周王朝,为巩固政权,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革新了殷人的天命观,提出“天命靡常”需“敬德保民”以“祈天永命”的思想。——摘编自谭研《西周“敬德保民”天命观念的表现及成因》解读材料一两幅图分别体现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和青铜器铭文对分封制的佐证。材料二既有对商朝神化王权的文献记载,也有后人对西周“敬德保民”天命观念的理解。思考(1)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材料一两幅图对应历史时期的制度有何异同?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敬德保民”治国理念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制度: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异:分封制比内外服制度有明晰的权利与义务原则,并依托血缘关系,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同:都未实现中央集权。(2)原因:农耕文明传统,珍视人力资源;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开启重民思想先河。深化拓展1.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1)政治: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将国家权力与宗族权力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相对松散;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带有原始民主传统的遗风;贵族和平民是两大对立阶级。(2)经济: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仍然低下;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劳动和奴隶制;工商食官。(3)文化:出现象形文字甲骨文。(4)思想:迷信鬼神,崇尚祖先崇拜;敬天保民(民本思想);形成礼乐文化。(2023·湖南卷,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B1.学习情境——以考古研究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2022·天津卷,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也有发现,体现出龙山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良渚文化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排除A项;红山文化是在辽河上游,排除B项;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排除D项。2.生活情境——以出土文物考查文化遗存的价值(2021·辽宁卷,1)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社会组织的复杂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等级秩序的确立答案C解析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3.学术情境——以“首领称号”考查对西周政治制度特点的理解(2021·6月浙江选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答案A解析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4.社会情境——以青铜器铸造地图考查商周社会发展状况(2022·全国乙卷,2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并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1.[考古发现·新素材](2023·宝鸡一模)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000—4000年,黄河上游齐家文化出现青铜器,长江中下游良渚文化出现祭祀的玉器,北方草原又出现了以打制精细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文化。这反映出()A.中华文明具有多源特点B.世界各区域文明中我国最早C.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发展D.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北方草原地区的文化遗址分别出土了青铜器、玉器、打制精细石器,这表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北方草原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源特点,故选A项。2.[学术前沿·新发现](2023·厦门一模)夏商时期,王的重臣多出自诸侯,他们是各地宗族势力的代表,形成了“国有共主,而政归于四方”的局面。周初则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周王所分封的诸侯来自王室、功臣、先代贵族,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局面。这一变化()A.扩大了大一统国家的规模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政治统治C.确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D.推动了“天下为家”时代的到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夏商时期,王的重臣与诸侯多是各地宗族势力的代表,王作为共主对王畿之外的地区控制能力有限,而周初诸侯则是周王根据统治的需要进行分封的,对诸侯和地方的控制明显比前代增强,B项正确;大一统国家出现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排除C项;夏王朝时已经实现了“天下为家”,排除D项。3.[挖掘信息·新角度](2023·漳州三模)据学者研究,殷商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名的“诸妇”多达204位,这些女性贵族可参与祭祀、军事等国家管理活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出征,战功赫赫。这表明,在商代()A.阶级分化尚不明显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存在母权制度残余 D.奴隶制度日渐成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女性贵族地位较高,说明母权制度残余仍然存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朝的阶级状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朝女性贵族地位较高,与王权和神权的结合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奴隶制度日渐成熟,排除D项。1.中华文明起源的探寻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过程中……突破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三要素”的桎梏。我们提出的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包括: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为丰富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理论作出了中国贡献。——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材料解读]文明三要素指以冶金术、文字、城市作为判断文明社会的标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重大理论创新和突破。[命题方向]文明判断的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就与价值等。2.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解读]材料指出周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关系,与教材表述有所不同。[命题方向]周代“主权分割现象”的原因;分封制下权利与义务关系与“盟约关系”的差异性;早期国家特点等。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2023·河北高三省级联测)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中的部分玉器与红山文化的玉器具有一些共同特征。距今4300年前,晋陕高原石峁遗址的一些石雕的面饰与远在江汉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的雕塑多有相似之处。这表明,此时的中华文明已具有()A.博大精深特征 B.多元一体特征C.独立发展特点 D.源远流长特点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同一时期的不同文化遗址之间有着交流与借鉴,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故选B项。A、C、D三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2024·岳阳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内蒙古乌拉特中旗阴山岩画中有关于原始社会猎马的描绘,如图所示。图中一人正面围堵,一人从其后偷袭猎物,第三人驱赶猎物。根据这一岩画可以断定当地族群()A.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B.讲求工具和策略的运用C.将射箭与军事训练结合D.出现了农业领域的分工答案B解析岩画表现了当时的猎人手持弓箭狩猎,同时不同的人在狩猎时各有分工的策略,这说明他们讲求运用工具和策略,故选B项;岩画没有提及其他的生产活动,并不能就此断定哪种生产活动是主要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军事训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狩猎外的其他农业活动,排除D项。3.(2024·石家庄高三开学检测)在辽宁一些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不少房屋的外围都有着院落式的围墙,几乎所有房屋都有着多层的、极厚的屋内地面。一间房子原墙基不动,屋内先后垫积的居住面可达六、七层或更多。可见,当时这些地区()A.氏族之间联系趋于紧密B.阶级分化较明显C.农业与手工业开始结合D.私有制已经产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院落式的围墙”“一间房子原墙基不动,屋内先后垫积的居住面可达六、七层或更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这些地区的先民已经把房屋当作私有财产,故选D项;材料没有氏族之间联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只有新石器时代辽宁一些地区房屋居住的相关信息,无法体现农业与手工业开始结合,排除C项。4.(2023·佛山三模)根据古书所引《世本·作篇》记载,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的一些创造发明有:伯余作衣裳,史皇作图,仓颉作书,鲧作城郭,尧作宫室,昆吾作陶,蚩尤以金作兵,巫彭作医……这些又与现今的考古发明相参照。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A.英雄人物作用巨大 B.文明社会略具雏形C.史书所载真实可靠 D.阶级分化日趋明显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出现了衣服、书、文字和金属兵器等,且与现代考古发明相参照,体现了当时出现了早期文明的雏形,故选B项;材料时间处于古史传说,事件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无法体现英雄人物的作用,排除A项;“真实可靠”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看出阶级的情况,排除D项。5.(2024·北京东城区高三上期末)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并称之为“方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首领“惟玉为葬”“以玉为礼”,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的特征是()A.经济生活经历了第一次革命B.阶级分化明显,孕育国家雏形C.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D.崇尚敬天保民,形成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据材料“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可知,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差异,孕育早期国家雏形的出现,故选B项;材料所述内容与经济生活的革命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与“敬天保民”“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项。6.《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B.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D.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演进是一脉相承,说明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故选D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强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继承,并不是帝王一脉相承,排除B项;分封制成熟于西周时期,排除C项。7.(2023·北京昌平区高三期末)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500年至28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时期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下图分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和商朝的青铜尊,据此可以推断()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商朝的青铜尊A.商朝内外服制影响四川地区B.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当时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D.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的夏、商时期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说明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8.(2023·武汉高三联测)右图为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长方框中的“王占曰”三字,在甲骨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商王都通过占卜以示得到上天的指引。它表明商朝时()A.统治者宣扬“敬天保民”的观念B.占卜是商王的主要职责C.神灵崇拜影响政府的决策效率D.王权与神权紧密地结合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商朝的重大事务借助占卜,商王借此宣传王权神授的观念,以神权来强化王权,故选D项。9.(2023·福建适应性检测)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 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比较繁缛、神秘……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可知,青铜器纹样由繁缛到简约,由神秘到图案化,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侧面反映了人文精神思想发展,故选D项;西周时期神权统治色彩淡化,排除A项;礼乐制度建立于西周时期,与商代青铜器纹样变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审美观念的世俗化倾向,排除C项。10.(2024·滨州高三上期末)周公东征胜利回师时,遍告“四国多方”的“殷侯尹民”:殷的丧亡是由于淫佚暴乱而招致天罚,周不过是顺从天命,只要能敬天听命,安于邑居,既可保持原来地位不变,还可在周朝官府担任官职。周公此举旨在()A.借助神权巩固王权 B.揭示商代灭亡根源C.稳定周朝统治秩序 D.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答案C解析周灭商之后,并未粗暴对待殷商遗民,反而宽容待之,这是为了安抚民心,稳定周朝统治秩序,故选C项;“淫佚暴乱而招致天罚……官职”说明借助神权巩固周朝统治,而非巩固王权,排除A项;揭示商代灭亡根源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周朝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11.(2023·宜昌高三期末)西周初年,太师吕尚被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国号齐。此处本是渤海湾南边一块荒芜之地,人烟稀少。吕尚到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据材料可知,吕尚改革()A.有利于促进中原与少数民族间的交融B.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促进了齐国的发展C.因矛盾尖锐从而彻底变革其习俗礼仪D.有利于形成对周王朝的文化心理认同答案B解析吕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简化礼仪制度,因地制宜,使当地经济很快发展起来,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中原与少数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材料反映齐地落后而不是“矛盾尖锐”,“因其俗”而非“彻底变革其习俗礼仪”,排除C项;“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说明改革的结果使齐国成为大国,而不是形成对周王朝的文化心理认同,排除D项。12.(2023·保定三模)西周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与此同时,乐与礼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对“乐”的重视()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B.有助于维护宗法分封秩序C.促进了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D.消弭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答案B解析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国一体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结果,而非礼乐相配合的结果,排除C项;“消弭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13.(2023·青岛三模)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史料一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尚书·君奭》史料二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史料一中的“保(太保)”与“师(太师)”都是周天子之下的重要辅弼之官。据材料二记载,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其主要原因是他与周天子同姓,这体现出周天子既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也是周姓家族的族长,据此可知,题干中的两则史料可以考证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故选C项;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其主要原因是他与周天子同姓,其依据并不是“军功”,排除A项;两则史料仅述及了周武王灭商之后的一些行为,并没有述及其取代商朝的合理性,排除B项;仅依据这一史料不能推断出“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的结论,排除D项。14.(2023·衡阳高三统考)从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在西北地区的西周遗址发现了殷遗民墓葬以及“薛侯”等甲骨刻辞,南方的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出土了19种带有殷商风格的徽识类青铜器。这一现象表明西周时期()A.礼乐制度影响力扩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职业学院学生晚出、晚归、不归管理办法
- 2025年度绿色生态园承建及景观装修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计件工作制职工聘用协议版B版
- 2025年度电商平台短信催收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版公司员工通勤巴士租赁协议版B版
- 2024年赡养老年人义务合同示例一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及练习五课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大简答题)
- 学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图
- 2024年检验类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通关试题库(有答案)
- 广西崇左凭祥海关缉私分局缉私辅警招聘笔试真题2023
- 食材质量控制方案
- CNC技理考(含答案)
- 员工互评表(含指标)
- 小收纳大世界-整li与收纳(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知到智慧树答案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BOSS GT-6效果处理器中文说明书
- EIM Book 1 Unit 5 Successful people单元检测试题
- 切线长定理、弦切角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93336
- 重庆市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实施细则
- 销售员心态突破与自我激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