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群文阅读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堂导入

青春过后,生命就会加速。萧伯纳说过:“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珍惜人生只有一次的青春,让青春更有价值。我校准备举办以“青春之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时代、青春与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群文阅读学习目标1.理解诗意,理清诗歌脉络,初步把握诗歌情感。2.把握意象内涵,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3.理解作者的青春理想,并结合时代背景升华自己的人生感悟。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一)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闻一多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一)作者简介

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虽都是有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是有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以及“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二)文化常识学习任务一:理解诗意

本次“青春之歌”朗诵会,班级准备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红烛》。请同学们自读诗歌,理解诗意,进而描述诗歌所塑造的形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一个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红烛》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牺牲自我,但又会因“残风”而烧的不稳着急流泪,但是即便如此仍旧勇于面对现实,坚定而执着的燃烧奉献自己。《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景情主人公形象

朗诵是情感的共鸣之旅,不仅要理解文字的情感,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准备资料,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情感,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学习任务二:理清诗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景怒涌的白云、滚滚洪涛情毁坏、创造、努力、力的赞美主人公形象破旧立新、积极进取、勇于创造改造世界的先锋

朗诵是情感的共鸣之旅,不仅要理解文字的情感,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准备资料,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情感,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学习任务二:理清诗脉《红烛》主体意象意象特点意象品质作者情感

朗诵是情感的共鸣之旅,不仅要理解文字的情感,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准备资料,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情感,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学习任务二:理清诗脉《红烛》主体意象红烛意象特点赤红、燃烧、流泪意象品质牺牲自己,奉献自己,为他人、世界“创造光明”作者情感赞美、歌颂、追求红烛精神

朗诵是情感的共鸣之旅,不仅要理解文字的情感,还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准备资料,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情感,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学习任务二:理清诗脉学习任务三:赏析手法

朗诵中,语调音高音强需要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的技巧而有所不同。请同学们探究两位诗人如何表达情感?选择一种手法做简要赏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①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怒”“推倒”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②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③比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红烛》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色”是将红烛的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红烛象征着诗人自己和献身祖国的奉献精神。诗人赤诚地热爱祖国和人民即便他的追求常与痛苦失望、迷惘相伴,但仍旧无比坚贞的坚守理想信念。补充①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②蜡炬(蜡烛、烛),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意象,“烛”的意象常常和宴饮离别、爱情思念有关。如杜牧《赠别》:“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又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词中的“红烛”多半与缱绻柔情、追忆往事、甜蜜温馨有关。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课堂总结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课堂总结

《红烛》中,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拓展延伸

两位诗人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影响,两首诗都处在新诗的初创期,却表现出巨大差异,原因是什么?

结合两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探究二者诗歌风格不同的原因。诗人创作时间年龄身份背景郭沫若闻一多诗人创作时间年龄身份背景郭沫若1919年,27岁,热血青年“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1919年9月、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此诗。他的诗歌中充满迫切的希望和强大自信。闻一多1923年,24岁,爱国青年1923年,闻一多看到了社会的黑暗混乱,民不聊生,回归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写下此诗。此时的中国,有革命的火种,但也不乏鲜血和牺牲。前途虽然明朗,道路却愈发曲折。因此,《红烛》的情感自然更加深沉含蓄。

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处在中国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但又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怀抱着自己的豪情壮志,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

两首诗歌都呈现出对时代、社会、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这种担当意识,与五四时期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紧密相连。作为五四青年,郭沫若、闻一多、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都自觉地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五四先烈传递给当代青年的精神薪火。两首诗从形式来看是“青春的诗篇”,从内容来看是“青春的呐喊”,它们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作业布置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完成下列1-3题。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A,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业布置2.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以“红烛啊”开头,用呼告、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人的感情,把红烛变成人的精神品质的化身和作者抒情的依托。B.第一节至第三节采用的抒情方式是问答法。第一节的问表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第二、三节的问与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C.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D.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并以红烛自励。C【解析】“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错,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创造光明”置于后,应是突出强调了创造的意义。作业布置3.如何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与《红烛》相比,二者的意象有着怎样的差异?(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选取典型意象如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力等,展现了宏大雄奇、气势磅礴等意象特点,突显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特征,抒发了对“力”的赞美之情,进而表现了作者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