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河北省2024届高三新高考考前提分演练(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一做法主要因为()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C.顺应井田制的瓦解 D.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题干内容中的“西周时期”、“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信息,可知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政府不得不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这种方式,B项正确;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仍旧是集体耕种,经营方式没有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即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西周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此时小农经济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2.如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汉书·儒林传》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成帝纪》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官六种》A.汉代治国思想呈现多元化 B.建立了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C.汉代文学艺术呈现大发展 D.汉代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以后,儒学逐渐确立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汉代“博士”的设置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D项正确;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A项;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汉代“博士”的学识与修养,并没有述及由于“博士”的设置使得文学艺术出现了繁荣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3.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而自己封拜官职时,因自感心怯和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此途径所封官员时人称为“斜封官”。这反映了()A.中枢制度有一定的通融性 B.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C.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 D.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题意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依然可以自封拜官,这体现出中枢制度与专制皇权之间具有某种通融性,而不是权力分割的绝对性,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与史实相反,排除B项;题干中材料侧重对封官制度的考证,“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与之不符,排除C项;“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说法与题干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4.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 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除了女真族人之外,汉族、契丹族、渤海族人可以在金朝担任尚书职务,说明金朝的政权一定程度上向其他民族开放,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省的信息,得不出金代政权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人口数量的比较,得不出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在金代政权中,没有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5.清朝前期之所以这样做,其根本解释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强令居民内迁以防范沿海居民和海外郑氏反清势力勾结。康熙十一年(1672年),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向治罪”。乾隆年间(1736—1796年),规定“外商只许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A.天朝上国的社会心理因素 B.闭关锁国的落后外交政策C.农耕经济的保守、封闭性 D.清政府对国际形势的误判〖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朝前期从顺治到康熙一直到乾隆时期,对外都持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形态上没有根本改变,依然坚守农耕经济,农耕经济不同于资本经济的扩张性,农耕经济追求的是稳定,具有保守性,C项正确;天朝上国的心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A项;“闭关锁国的落后外交政策”是材料中的信息,没有解释闭关锁国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现象不是对国际形势的误判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不再视边疆地区为“屏藩”或“藩篱”,而是将边疆地区设省进行直接管理,与内地整齐划一,这说明了晚清政府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C项正确;台湾建省后,清政府的边疆危机并未彻底消除,排除A项;新疆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归属中国,台湾在元朝正式属于中国领土,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为民国初年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1911年开办的棉织企业为8家,1913年增加到63家。•1912年至1913年间,酿酒、制糖、榨油、火柴、制蜡、制烟和皮毛制革等各行业迅速增加,由333家增到476家。•自民国元年至1920年,设立的各种铁工厂计有济南8家,青岛9家,博山5家,威海卫、济宁各4家,潍县3家,全省共33家。A.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B.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答案〗B〖解析〗通过阅读图片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山东的棉织、酿酒等近代企业数量增多,各种铁工厂纷纷出现等,说明当时山东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B项正确;与棉织等轻工业相比,重工业数量少,比较薄弱,不能说明山东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排除A项;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弱,不能说明山东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排除C项;此间,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欧洲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只是部分客观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8.光华券是反映甘宁边区发行的一种小面额代价券,最初作为法币的辅币而流通。根据上表可知,当时()表“光华商店代价券”发行统计表(1940年1月-1941年2月)发行时间新发行额(元)累计发行额(元)1940年1-6月2309405479151940年7-10月47321010211251940年11月81566518367901940年12月127475031115401941年1月30027534118151941年2月8594004271215A.陕甘宁边区面临财政困难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C.国民政府支持边区经济自主 D.法币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1月-1941年2月(中国)。据材料结合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光华券在1940年11月的发行量超过当年前10个月发行量的总和,12月的发行量又远超11月的发行量。如此快速增加的发行量,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陕甘宁边区所面临的财政困难,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光华券的发行情况,无法直接得出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排除B项;国民政府对边区经济的态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法币改革结果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应进行华北、中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基地的建设,沟通西南、西北、中原的铁路网并大力勘察矿产资源,为长期建设准备条件。”这表明政府在建设中的努力方向是()A.改变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B.建立完善的工业化体系C.解决区域结构失衡问题 D.谋划建设全国的铁路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据材料中的华北、中南、西北、西南、西北、中原的区域描述,可见政府对区域经济予以关注,C项符合材料,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工业化体系强调的是工业构成方面的内容,与题干内容也不吻合,排除B项;题干涉及到的不单单是铁路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工业与矿产资源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10.《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史》记载:“1980年8月……动员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现在生产队都包产了,公社有名无实,不存在了,通过领导批准,要把公社的牌子换成乡政府的牌子,过去公社的主任就作废了、没得了。”这口述的内容A.符合史实,印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符合史实,印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C.不符合史实,废除人民公社是在1978年D.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人们是反对包产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口述史应当是符合史实,见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与废除的历史,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早在1978年实施,排除A项;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向阳公社第一个在全国重建了乡政府,取消了人民公社,排除C项;当时的人们并不反对包产到组、到户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1.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需要回答主审官员提出的较为固定的问题,如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因为在雅典法律中,虐待父母、不履行兵役的案件如果罪名成立,当事人会遭到“剥夺公民权”的惩罚。上述内容意在强调,雅典城邦()A.注重为官者品德修养 B.以道德阻碍公民参与政治C.确保了民主政治运作 D.维护了雅典居民政治权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时期。据材料可知,官员任职前被询问的问题涉及品德修养,无法达到则不得为官,说明当时注重为官者品德修养,A项正确;对公民的道德进行审查,是为了更好地使公民参政,而非阻碍,排除B项;确保了民主政治运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雅典享有政治权利的是公民,但妇女、奴隶等居民没有政治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12.19世纪,英国名画家透纳将自己绑在汽船桅杆上四个多小时,体验大海波涛和狂风暴雨对人心灵的冲击,后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幅名画;他还在飞的火车上将头伸出窗外,在疾驰速度中去观察雨雾迷蒙的风景,创作了名画《风雨和速度一一西部大铁路》。这()A.说明工业革命为绘画带来新的创作体验B.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规律C.诠释了理性主义对美术作品的深远影响D.阐明了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产生的背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题干说的是透纳站在汽船和火车上感受自然对人的影响,进而来进行美术创作,再结合题干的时间“19世纪”,说明工业革命为绘画带来新的创作体验,A项正确;材料无法解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规律,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浪漫主义对绘画的影响,而非理性主义,排除C项;透纳的绘画属于浪漫主义,而非现实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3.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土地劳动使用法》,首次明确规定准许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劳动农户中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这一做法的出台旨在()A.集中全力赢取国内战争 B.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C.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适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苏俄)。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以及“雇佣劳动”的使用,有利于形成大土地所有的现象,这对农业生产走向社会化有利,B项正确;苏俄国内战争1922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已开始实施,排除C项;苏联(俄)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于1927年,排除D项。故选B项。14.传统欧美发达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0年的74.8%下降到2013年的52.7%,东亚、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经济占比分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东亚地区的崛起最为引人注目。这表明()A.发达国家失去了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优势地位B.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C.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在七十年代后已发生转变D.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较好的机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一直以来呈现的是“核心—边缘”地理格局,从材料来看,这一格局在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中心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涉及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发达国家失去优势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只是从一个方面的问题,排除A、B两项;从经济全球化得益更多的是发达国家,因为全球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排除D项。故选C项。15.冷战开启后的美国,“从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出发,推行扶植西德的政策,与法国基于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以及争夺欧洲主导地位的考虑而提出的肢解、削弱德国的主张尖锐对立。法国在经济上依赖美国的援助,政治上不得不仰承美国鼻息”。在这一背景下,法国A.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集体防御体系 B.放弃对联邦德国的强硬政策C.暗中支持印度支那的民族自决运动 D.积极响应苏联地区扩张战略〖答案〗B〖解析〗冷战背景下,美国和法国的战略出发点存在冲突,但是法国在经济上必须依赖美国,因此在政治上不得不顺从美国,因此其在战略上不能肢解削弱德国,即放弃了对联邦德国的强硬政策,B项正确;德国加入了美国主导的集体防御体系,排除A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法国响应美国的政策,遏制苏联,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与此同时,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材料二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在江南市镇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到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主要来自江南的市镇。江南市镇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并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的发展。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1)根据材料一,分析16世纪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市镇发展特点,并指出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繁荣的市镇经济为什么推动不了社会的转型。〖答案〗(1)特点:分布十分密集;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为殖民扩张服务;大部分无法生存。(2)特点:商品生产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带有早期工业化特征;商品在海外市场有较大竞争力。原因:农副产品大量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3)明清之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未能主导世界市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商人习惯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发展出复杂的金融体系来管理资本;发达的小农经济与顽固的专制制度相呼应,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据材料一“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可得出小镇分布十分密集;据材料一“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可得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据材料一“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可得为殖民扩张服务;据材料一“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可得大部分无法生存。【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可知商品生产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由材料二“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可知带有早期工业化特征;从材料二“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可知商品在海外市场有较大竞争力。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可知农副产品大量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据材料二“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可知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结合所学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密切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未能主导世界市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商人习惯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发展出复杂的金融体系来管理资本;发达的小农经济与顽固的专制制度相呼应,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他提到:“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诚非所宜矣。”这一举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思想启蒙。材料二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服饰改革思想的典型体现,其基本思想为:“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因其口袋的对称性,给人以凝重,持重,庄重之感。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袋盖的倒山形样式则代表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被国人穿用,成为中国国服男装的代表。——上述材料摘编自《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服饰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服饰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服饰观:康有为崇尚西式服装,提倡改革传统服饰。
原因: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变革需要;②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③西学东渐,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2)特点:中西结合,既结合了西方服饰理念,又融汇了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取向
原因: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趋新求变的思想也在人们的意识中体现;②西学东渐,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③中国社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对中国社会的一种前进的思考,理性的探索与创新;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解析〗【小问1】服饰观:根据材料一“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得出康有为崇尚西式服装,提倡改革传统服饰。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变革需要;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二“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等信息可知,中西结合,既结合了西方服饰理念,又融汇了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取向。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趋新求变的思想也在人们的意识中体现;西学东渐,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中国社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对中国社会的一种前进的思考,理性的探索与创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摘编自《在庆祝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准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向民族复兴。阐述:从诞生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由此可见,只有在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中华民族才能稳步走向民族复兴。〖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首先,据上述材料提炼观点,的讲话内容阐述了带领人民赢得民族独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富裕的发展道路,由此可以概括的讲话阐释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由此可提炼观点:带领中国人民逐步走向民族复兴。接下来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进行论证,阐述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诞生之初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最后总结概括,由此可见,只有在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中华民族才能稳步走向民族复兴。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往哪迁移?材料201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全球出生1.42亿婴儿,其中90%出生在发展中国家;2012年发展中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为6%,比发达国家低11个百分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600美元,仅是发达国家的18%;每天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占23%,远高于发达国家(低于2%);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水平等社会发展指标也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张晓青,王雅丽,杨吉林,任嘉敏《1990-2013年国际人口迁移特征、机制及影响研究》(1)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产生国际人口迁移的强大‘拉力’和‘推力’的理解。(2)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观点的认识。这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史学?〖答案〗(1)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鸿沟。发达国家大部分人均收入水平高、教育卫生医疗事业发达;人口和劳动力增速低缓甚至持续负增长,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对国际人口迁移产生了强大“拉力”效应。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偏低,人口压力沉重,科技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水平等社会发展指标也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对国际人口迁移产生了强大“推力”效应。(2)认识:历史学的研究在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借助数字化资料。材料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字,非常有利于帮助对国际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会让史学研究趋于精确。史学:计量史学〖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201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可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鸿沟。首先从发达国家的角度来看,据表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对比可知,发达国家大部分人均收入水平高、教育卫生医疗事业发达;据表中0-14岁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可知,人口和劳动力增速低缓甚至持续负增长,老龄化程度日渐加深;据材料“每天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占23%,远高于发达国家(低于2%)”可知,对国际人口迁移产生了强大“拉力”效应。其次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分析,据材料“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全球出生1.42亿婴儿,其中90%出生在发展中国家”“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水平等社会发展指标也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可知,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偏低,人口压力沉重,科技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据材料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城镇化率可知,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水平等社会发展指标也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据材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600美元,仅是发达国家的18%”可知,对国际人口迁移产生了强大“推力”效应。【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认识:据材料“201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学的研究在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借助数字化资料;据材料“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全球出生1.42亿婴儿,其中90%出生在发展中国家;2012年发展中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为6%,比发达国家低11个百分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字,非常有利于帮助对国际人口迁移问题的研究;据材料“每天收入低于1.25美元的人口占23%,远高于发达国家(低于2%);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化水平等社会发展指标也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并结合所学可知,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会让史学研究趋于精确。史学:结合所学可知,利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史学是计量史学。河北省2024届高三新高考考前提分演练(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一做法主要因为()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C.顺应井田制的瓦解 D.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题干内容中的“西周时期”、“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信息,可知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政府不得不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这种方式,B项正确;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仍旧是集体耕种,经营方式没有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即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西周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此时小农经济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2.如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载出处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汉书·儒林传》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成帝纪》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官六种》A.汉代治国思想呈现多元化 B.建立了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C.汉代文学艺术呈现大发展 D.汉代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以后,儒学逐渐确立了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汉代“博士”的设置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D项正确;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A项;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题干表格内容仅是述及汉代“博士”的学识与修养,并没有述及由于“博士”的设置使得文学艺术出现了繁荣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3.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而自己封拜官职时,因自感心怯和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此途径所封官员时人称为“斜封官”。这反映了()A.中枢制度有一定的通融性 B.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C.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 D.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题意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依然可以自封拜官,这体现出中枢制度与专制皇权之间具有某种通融性,而不是权力分割的绝对性,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与史实相反,排除B项;题干中材料侧重对封官制度的考证,“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与之不符,排除C项;“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说法与题干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4.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 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除了女真族人之外,汉族、契丹族、渤海族人可以在金朝担任尚书职务,说明金朝的政权一定程度上向其他民族开放,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省的信息,得不出金代政权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民族人口数量的比较,得不出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在金代政权中,没有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5.清朝前期之所以这样做,其根本解释是()顺治十八年(1661年),强令居民内迁以防范沿海居民和海外郑氏反清势力勾结。康熙十一年(1672年),规定“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向治罪”。乾隆年间(1736—1796年),规定“外商只许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A.天朝上国的社会心理因素 B.闭关锁国的落后外交政策C.农耕经济的保守、封闭性 D.清政府对国际形势的误判〖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朝前期从顺治到康熙一直到乾隆时期,对外都持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形态上没有根本改变,依然坚守农耕经济,农耕经济不同于资本经济的扩张性,农耕经济追求的是稳定,具有保守性,C项正确;天朝上国的心理不是根本因素,排除A项;“闭关锁国的落后外交政策”是材料中的信息,没有解释闭关锁国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现象不是对国际形势的误判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不再视边疆地区为“屏藩”或“藩篱”,而是将边疆地区设省进行直接管理,与内地整齐划一,这说明了晚清政府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C项正确;台湾建省后,清政府的边疆危机并未彻底消除,排除A项;新疆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归属中国,台湾在元朝正式属于中国领土,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为民国初年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山东•1911年开办的棉织企业为8家,1913年增加到63家。•1912年至1913年间,酿酒、制糖、榨油、火柴、制蜡、制烟和皮毛制革等各行业迅速增加,由333家增到476家。•自民国元年至1920年,设立的各种铁工厂计有济南8家,青岛9家,博山5家,威海卫、济宁各4家,潍县3家,全省共33家。A.工业布局更加合理 B.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C.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D.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答案〗B〖解析〗通过阅读图片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山东的棉织、酿酒等近代企业数量增多,各种铁工厂纷纷出现等,说明当时山东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B项正确;与棉织等轻工业相比,重工业数量少,比较薄弱,不能说明山东工业布局更加合理,排除A项;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弱,不能说明山东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排除C项;此间,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欧洲列强经济侵略有所放松只是部分客观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8.光华券是反映甘宁边区发行的一种小面额代价券,最初作为法币的辅币而流通。根据上表可知,当时()表“光华商店代价券”发行统计表(1940年1月-1941年2月)发行时间新发行额(元)累计发行额(元)1940年1-6月2309405479151940年7-10月47321010211251940年11月81566518367901940年12月127475031115401941年1月30027534118151941年2月8594004271215A.陕甘宁边区面临财政困难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C.国民政府支持边区经济自主 D.法币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1月-1941年2月(中国)。据材料结合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光华券在1940年11月的发行量超过当年前10个月发行量的总和,12月的发行量又远超11月的发行量。如此快速增加的发行量,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陕甘宁边区所面临的财政困难,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光华券的发行情况,无法直接得出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排除B项;国民政府对边区经济的态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法币改革结果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应进行华北、中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基地的建设,沟通西南、西北、中原的铁路网并大力勘察矿产资源,为长期建设准备条件。”这表明政府在建设中的努力方向是()A.改变产业结构失衡问题 B.建立完善的工业化体系C.解决区域结构失衡问题 D.谋划建设全国的铁路网〖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据材料中的华北、中南、西北、西南、西北、中原的区域描述,可见政府对区域经济予以关注,C项符合材料,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产业结构方面的内容,排除A项;工业化体系强调的是工业构成方面的内容,与题干内容也不吻合,排除B项;题干涉及到的不单单是铁路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工业与矿产资源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10.《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史》记载:“1980年8月……动员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现在生产队都包产了,公社有名无实,不存在了,通过领导批准,要把公社的牌子换成乡政府的牌子,过去公社的主任就作废了、没得了。”这口述的内容A.符合史实,印证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符合史实,印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C.不符合史实,废除人民公社是在1978年D.不符合史实,当时的人们是反对包产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口述史应当是符合史实,见证了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与废除的历史,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早在1978年实施,排除A项;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的向阳公社第一个在全国重建了乡政府,取消了人民公社,排除C项;当时的人们并不反对包产到组、到户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1.古代雅典官员在任职前需要回答主审官员提出的较为固定的问题,如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因为在雅典法律中,虐待父母、不履行兵役的案件如果罪名成立,当事人会遭到“剥夺公民权”的惩罚。上述内容意在强调,雅典城邦()A.注重为官者品德修养 B.以道德阻碍公民参与政治C.确保了民主政治运作 D.维护了雅典居民政治权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时期。据材料可知,官员任职前被询问的问题涉及品德修养,无法达到则不得为官,说明当时注重为官者品德修养,A项正确;对公民的道德进行审查,是为了更好地使公民参政,而非阻碍,排除B项;确保了民主政治运作,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雅典享有政治权利的是公民,但妇女、奴隶等居民没有政治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12.19世纪,英国名画家透纳将自己绑在汽船桅杆上四个多小时,体验大海波涛和狂风暴雨对人心灵的冲击,后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幅名画;他还在飞的火车上将头伸出窗外,在疾驰速度中去观察雨雾迷蒙的风景,创作了名画《风雨和速度一一西部大铁路》。这()A.说明工业革命为绘画带来新的创作体验B.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规律C.诠释了理性主义对美术作品的深远影响D.阐明了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产生的背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题干说的是透纳站在汽船和火车上感受自然对人的影响,进而来进行美术创作,再结合题干的时间“19世纪”,说明工业革命为绘画带来新的创作体验,A项正确;材料无法解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规律,排除B项;材料展示的是浪漫主义对绘画的影响,而非理性主义,排除C项;透纳的绘画属于浪漫主义,而非现实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13.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土地劳动使用法》,首次明确规定准许土地使用权的临时转让和劳动农户中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这一做法的出台旨在()A.集中全力赢取国内战争 B.促进农业生产的社会化C.推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适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2年(苏俄)。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以及“雇佣劳动”的使用,有利于形成大土地所有的现象,这对农业生产走向社会化有利,B项正确;苏俄国内战争1922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1921年新经济政策已开始实施,排除C项;苏联(俄)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于1927年,排除D项。故选B项。14.传统欧美发达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970年的74.8%下降到2013年的52.7%,东亚、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的经济占比分别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东亚地区的崛起最为引人注目。这表明()A.发达国家失去了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优势地位B.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升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C.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在七十年代后已发生转变D.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较好的机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一直以来呈现的是“核心—边缘”地理格局,从材料来看,这一格局在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中心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C项正确;材料涉及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发达国家失去优势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只是从一个方面的问题,排除A、B两项;从经济全球化得益更多的是发达国家,因为全球化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排除D项。故选C项。15.冷战开启后的美国,“从阻止苏联的全球战略出发,推行扶植西德的政策,与法国基于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以及争夺欧洲主导地位的考虑而提出的肢解、削弱德国的主张尖锐对立。法国在经济上依赖美国的援助,政治上不得不仰承美国鼻息”。在这一背景下,法国A.拒绝参加美国主导的集体防御体系 B.放弃对联邦德国的强硬政策C.暗中支持印度支那的民族自决运动 D.积极响应苏联地区扩张战略〖答案〗B〖解析〗冷战背景下,美国和法国的战略出发点存在冲突,但是法国在经济上必须依赖美国,因此在政治上不得不顺从美国,因此其在战略上不能肢解削弱德国,即放弃了对联邦德国的强硬政策,B项正确;德国加入了美国主导的集体防御体系,排除A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法国响应美国的政策,遏制苏联,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世纪,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与此同时,英国的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在爱尔兰也在兴建特许市镇——以引领英国的殖民事业。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马克·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材料二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在江南市镇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到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主要来自江南的市镇。江南市镇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并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的发展。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1)根据材料一,分析16世纪欧洲市镇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市镇发展特点,并指出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繁荣的市镇经济为什么推动不了社会的转型。〖答案〗(1)特点:分布十分密集;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为殖民扩张服务;大部分无法生存。(2)特点:商品生产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带有早期工业化特征;商品在海外市场有较大竞争力。原因:农副产品大量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3)明清之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未能主导世界市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商人习惯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发展出复杂的金融体系来管理资本;发达的小农经济与顽固的专制制度相呼应,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欧洲。据材料一“一个旅行者在小镇过夜的概率是在大都市过夜的概率的5倍”可得出小镇分布十分密集;据材料一“在贵族尽可能地使名下地产增值,君主也想要推动城市发展的背景下,新的市镇茁壮成长起来”可得由君主或贵族推动其发展;据材料一“1580年之后的一百年内,瑞典瓦萨王朝颁布了30张新的市镇特许状,以鼓励对新土地的拓殖”可得为殖民扩张服务;据材料一“不是每个小镇都可以存活下来,苏格兰和挪威的自治市和特许市镇有四分之三变成了‘鬼城’”可得大部分无法生存。【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可知商品生产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由材料二“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可知带有早期工业化特征;从材料二“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可知商品在海外市场有较大竞争力。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可知农副产品大量商品化,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据材料二“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可知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结合所学15世纪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联系密切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整体。【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未能主导世界市场;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使得中国商人习惯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发展出复杂的金融体系来管理资本;发达的小农经济与顽固的专制制度相呼应,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他提到:“然以数千年一统儒缓之中国褒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诚非所宜矣。”这一举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思想启蒙。材料二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服饰改革思想的典型体现,其基本思想为:“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因其口袋的对称性,给人以凝重,持重,庄重之感。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袋盖的倒山形样式则代表对知识分子的重视。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被国人穿用,成为中国国服男装的代表。——上述材料摘编自《西风东渐与都市主流服饰文化变迁(1898—1927)》(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服饰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服饰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服饰观:康有为崇尚西式服装,提倡改革传统服饰。
原因:①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变革需要;②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③西学东渐,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2)特点:中西结合,既结合了西方服饰理念,又融汇了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取向
原因: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趋新求变的思想也在人们的意识中体现;②西学东渐,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③中国社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对中国社会的一种前进的思考,理性的探索与创新;④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解析〗【小问1】服饰观:根据材料一“康有为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向皇帝提出脱去长袍马褂改穿新式服装。在强调‘与欧美同俗’的同时指出必须改革中国褒衣博带的服饰传统。”得出康有为崇尚西式服装,提倡改革传统服饰。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腐朽,政治变革需要;康有为作为维新派代表,主张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二“博采西制,加以改良;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个袖扣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门襟的五个纽扣则象征五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衣袋上的四个纽扣象征人民拥有的四权,选举,创制,罢免,复决。”等信息可知,中西结合,既结合了西方服饰理念,又融汇了中国传统思想,价值取向。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山装虽取材于外来服饰样式,却是一种将外来服饰改制成功的典型,因符合中国的国情与审美风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趋新求变的思想也在人们的意识中体现;西学东渐,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中国社会在中西文化碰撞之下对中国社会的一种前进的思考,理性的探索与创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等方面分析作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坚强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摘编自《在庆祝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准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带领中国人民逐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液压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Module7 Unit2 This Little Girl Can't Wal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5年溶解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精密切刀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玛瑙田螺项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海鲜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子密封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单级齿轮减速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3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教学设计
- 产后抑郁症讲课课件
-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研究
- 汽车行业维修记录管理制度
- IQC检验作业指导书
- 城市自来水厂课程设计
- 重庆市2024年小升初语文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智慧城市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 【人教版】《劳动教育》七上 劳动项目一 疏通厨房下水管道 课件
- 2024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FSD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及未来展望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银行人工智能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五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智能制造控制技术方向)赛项实操样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