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2024届河北省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距今7000—6000年间,红山文化遗址房屋成排分布,半坡文化房屋成组围绕中心广场,河姆渡文化为长排干栏式房屋,兴隆洼和尚义四台文化则为半穴式房屋。这反映出当时中华大地()A.聚落建筑布局规范整齐 B.多种文化并立发展C.地理环境影响邦国规模 D.氏族联系较为紧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先民的居住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这反映出当时中华大地多种文化的并立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示为建筑风格多样化,并不能说明聚落建筑布局规范整齐,排除A项;材料没有邦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房屋建筑的出现,表明当时出现了定居生活,但不能说明氏族联系较为紧密,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认为,“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周代不仅在共同体层面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血缘关系网络,更在共同体内部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体系。这一体制()A.呈现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 B.适应了集权政治的要求C.助推聚族而居现象的出现 D.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血缘关系网络”“相应的制度体系”可知,当时社会血缘政治色彩浓厚,这一体制呈现出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A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集权政治,排除B项;聚族而居现象在商周之前已出现,排除C项;材料所示为血缘宗法关系,没有对传统的贵族政治造成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3.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A.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初由于大量土地被当权者所占有,军功受益阶层占有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军功受益阶层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并不能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因为边患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军事措施,排除B项;材料没有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示为军功官僚占有大量土地,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且汉初中央集权并未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4.《宋刑统》卷26所引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有关利率的限制经由宋、元时代的法令,作为“违禁取利”条固定于明清律中,尽管利率的上限因时代而有所变化。这些规定()A.表明政府限制商人逐利增财 B.保护个人合法收入C.确保了商品交易的有序进行 D.注重规范商业契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有关利率的规定,表明政府比较注重规范商业契约,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限制商人逐利增财,材料反映出古代中国政府注重规范商业契约,排除A项;材料为经济方面的相关规定,没有涉及个人合法收入,排除B项;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商品交易有序进行,但“确保了”说法欠妥,排除C项。故选D项。5.明代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纯平民家庭”者,占了统计总数的43.34%,出身于上三代没有担任过“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占了统计总数的58.65%。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限制 B.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强C.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 D.官员选拔与考核相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大量进士并非出身官宦阶层,出身于“上三代纯平民家庭”者,占了统计总数的43.34%,这表明不同阶层的群体均可进入士的阶层,说明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势力受到限制,排除A项;宋代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与题干朝代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官员考核的信息,只是官员的出身统计,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为清朝同治年间进口关税收入情况图(单位:两)。据此推知,晚清时期()A.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政府财政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缓解C.中国海关主权开始逐步丧失 D.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根据图中晚清同治时期进口关税相关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进口关税整体处于上升之中,进口货物增多,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没有对比,材料不能说明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排除A项;材料所示为进口关税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政府整体收入变化的信息,且B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排除C项。故选D项。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孙中山说道:“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这部法律颁布()A.反映了政党政治的要求 B.意预防止北洋军阀当政C.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D.旨在维护民主共和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1912年。根据材料“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以维护民主共和体制,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反映政党政治的要求,排除A项;意预防止北洋军阀当政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尽管该法有限制袁世凯的考量,但很快就被袁世凯撕毁,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这表明,人主张()A.构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 B.开辟反抗法西斯的东方战场C.揭示帝国主义国家本质 D.坚决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在日本侵华后,为了抗击日本侵略,主张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构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A项正确;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开辟是在二战全面爆发后,二战全面爆发是在1939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主张揭示帝国主义国家本质,排除C项;日本在七七事变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D项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9.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大规模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著作。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由新成立不久的人民出版社统一承担马恩列斯著作的出版任务。各地图书馆设立了马恩列斯著作专架,方便工农兵读者按需索取。这些做法()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C.配合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D.建立了有效的新闻宣传机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著作的编译工作,这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B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53年——1956年是三大改造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闻宣传,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为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相关措施。据此可知,国企改革()时间措施1992年国家经贸委先后出台《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等10多项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文件1993年新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出台1994年明确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选择1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99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从试点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A.推动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B.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征C.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明确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199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稳步推进,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征,B项正确;1984年中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的信息,排除C项;明确了公有制主体地位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考古学家在雅典城的北坡上发现了191块陶片,陶片上全部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发现者美国考古学家布隆涅认为,这些陶片未经使用,而且经过对照,发现都属于14个人的笔迹。这表明,古代雅典()A.司法审判体现公民意愿 B.公民文化水平亟待提高C.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D.政治制度运作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某些做法,陶片中的名字笔迹相同,且都已经事先写好,这表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运作存在缺陷,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司法审判,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古代雅典公民文化水平低,材料涉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陶片放逐法是古代雅典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的做法,这一时期雅典民主处在上升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欧洲中世纪,从理论上说,国王对贵族有管辖权,因为国王是土地分封终极的来源;可是由于每一个封建主只效忠给他土地的人,也就是他的直接封主,所以他可以不听国王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话;他可以拿起武器和国王打仗,或者和其他任何人打仗。这可以用来说明,欧洲中世纪()A.贵族权力得到提升 B.世俗王权形同虚设C.封建自治特征明显 D.封君封臣关系稳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每一个封建主只效忠给他土地的人”“他可以不听国王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话”“他可以拿起武器和国王打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封建自治的特征明显且呈现分裂割据现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特征,并不能说明贵族权力得到提升,排除A项;尽管当时国王权力并未实现专制集中,但并非形同虚设,B项说法欠妥,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关系稳定与否,排除D项。故选C项。13.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将殖民地定位为“财产”并提出“商业天赐说”。他认为,地球属于全人类,自然对人类的庇佑体现于上帝向各地分配恩赐,但上帝并不向人类赐予全部的必需品,因此互惠贸易成为人类之必要行为。其理论()A.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要求 B.推动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深受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D.奠定了近现代国际法的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将殖民地定位为“财产”并提出“商业天赐说”,且“自然对人类的庇佑体现于上帝向各地分配恩赐”,为欧洲对殖民地的掠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格局变化的信息,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工业革命时期深受推崇,排除C项;材料中格劳秀斯的观点与国际法关联不大,材料中格劳秀斯的理论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14.1873年,首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巴黎召开。许多欧洲学者分析认为,将欧洲学者引向印度、近东、波斯、阿拉伯和非洲的,不仅是科学兴趣,还有使命精神,其使欧洲学者扮演着文化外交官的角色,在全世界宣传“欧洲典范”。持此种观点的欧洲学者()A.旨在推动文化侵略 B.致力推动西学东渐C.排斥东方传统文化 D.秉持“欧洲中心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3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参加首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的许多欧洲学者认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是使命精神使然,他们在全世界宣传“欧洲典范”,这说明欧洲学者秉持了“欧洲中心论”观点,D项正确;欧洲学者观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欧洲利益,并非是推动文化侵略,排除A项;欧洲学者并非致力推动西学东渐,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学者对东方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故选D项。15.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时说道:“以前没有这种结合,所以现在我们首先要建立这种结合”“使我们在大工业和农业中社会主义工作同每个农民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推行()A.消除了城市和乡村间的矛盾 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D.探索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1928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建立了工农间的结合,实现了农民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找到了新经济和农民阶级的结合,即新经济政策照顾了农民阶级的利益.这加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消除了”说法不符史实,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不可能消除城乡间矛盾,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与农业集体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不涉及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16.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公布了“新经济政策”。宣称,美国将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削减10%的对外援助。国内冻结90天内的物价、工资、房租,以抑制通胀。这一举措表明()A.世界关税贸易体系趋于瓦解 B.布雷顿森林体系行将解体C.美国经济“滞胀”问题凸显 D.美国与欧洲之间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新经济政策宣称“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削减10%的对外援助”“国内冻结90天内的物价、工资、房租、以抑制通胀”可知,这一举措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行将解体,B项正确;题干并未说明世界关税贸易体系瓦解,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美国经济“滞胀”问题,排除C项;此政策影响了美国和欧洲国家间的关系,但“美国与欧洲之间矛盾激化”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我们虽不迷信政治万能,但承认政治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生活;而且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这种政治,确是造成新时代一种必经的过程,发展新社会一种有用的工具。至于政党,我们也承认他是运用政治应有的方法;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我们相信政治、道德、科学、艺术、教育,都应该以现在及将来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为中心。——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的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上述思想形成的背景。〖答案〗(1)抛弃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动民众进行社会改造;构建全体人民的民主政治;建立为全社会谋幸福的政党。(2)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破除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迷信;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苏俄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陈独秀个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路径。〖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观点:由材料中“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可知,抛弃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动民众进行社会改造;由“而且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可知,构建全体人民的民主政治;由“至于政党,我们也承认他是运用政治应有的方法;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可知,建立为全社会谋幸福的政党。【小问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背景:由材料中1919年的时间信息及所学,可从国内和国家两个方面分析,国际方面,一战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方面,先进知识分子逐渐破除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陈独秀个人的探索。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唐书》里说:“史臣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唐宣宗,810—859年在位)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惜乎简藉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李之英主,实惟献文。”在《新唐书》里,这段评论全部被删除,改为:“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旧唐书》对唐宣宗追求长生不老的事迹全无记载,在写到唐宣宗驾崩时只说:“八月七日,宣遗诏立郓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事。是日,崩于大明宫,圣寿五十。”唐宣宗是正常死亡。而在《新唐书》里则进行了增补,说:“宣宗饵长年药,病渴且中躁”。—据黄永年《怎样阅读〈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整理围绕史书中对唐宣宗的不同记载,就历史学习中的史料搜集和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明确,解读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史料的运用应注意考辨史实解读:《旧唐书》对唐宣宗大加赞颂,称颂其“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李之英主,实惟献文”,且对唐宣宗追求长生不老的事迹全无记载,刻意美化了唐宣宗的形象。《新唐书》删去了对唐宣宗的溢美之词,且认为其“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而且“宣宗饵长年药,病渴且中躁”,认为唐宣宗对唐朝衰亡难辞其咎。由此可见,史家著书受到时代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中,要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文字材料选用时,应该尽可能多地选用史料,并加以辨析,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评分说明:评分标准不作为唯一的评分依据,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中《新唐书》、《旧唐书》对某些唐朝史实记载不一,题干要求围绕史书中对唐宣宗的不同记载,就历史学习中的史料搜集和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据所学可知,史书是人记录的,免不了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对史料的运用应注意考辨史实,就此拟定拟定论题:史料的运用应注意考辨史实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材料可知,《旧唐书》对唐宣宗大加赞颂,称颂其“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李之英主,实惟献文”,且对唐宣宗追求长生不老的事迹全无记载,刻意美化了唐宣宗的形象。《新唐书》删去了对唐宣宗的溢美之词,且认为其“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而且“宣宗饵长年药,病渴且中躁”,认为唐宣宗对唐朝衰亡难辞其咎。据此可知,史书受到史学家个人还具体时代背景影响,同一的现象不同史书记载和褒贬不一,因此我们在史料运用时要坚持唯物史观,并加以辨析,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1904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312处城镇。——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答案〗(1)起步晚,呈现跳跃式发展;受移民流入影响大;政府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九一八事变后,带有殖民色彩。(2)国家政策的推动;“一五”计划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靠近苏联,有着地缘优势;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近代中国。关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据材料“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1904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可知,起步晚,呈现跳跃式发展;受移民流入影响大;政府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带有殖民色彩。【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可知,“一五”计划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据所学可知,东北地区有着非常丰富的矿藏资源,适合发展工业,此外东北靠近苏联远东地区,便于得到苏联的援助,中国决定在东北建立工业化基地的政策也是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0年,美国海军军官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年)》一书。该书被认为是“海权论”的奠基之作,马汉也因此被尊为“海权论”的鼻祖。马汉视军事控制、海运开拓、海外贸易为海权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海权其义甚广,它不仅包括通过海上军事力量对海洋全部或一部的控制,而且也包括对和平的商业和海上航运业的控制”。在马汉看来,制海权和海军建设是海权的核心,但广义的海权还涉及海洋贸易、海上交通、侨民保护、海洋资源等方面。马汉的“海权”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先后被译为俄语、德语、日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多国文字。——摘编自胡俊修《近代国人海权观念的演变》材料二进入21世纪,伴随国际机制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国间对海洋的争夺和控制由过去的以军事目的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海洋权益斗争,虽然依然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战争,但更多却可以通过谈判协商等渠道和平解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各国维护海洋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国际海洋安全法治的基础。同时,海洋对于国家和全球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全球海洋经济活动估计达3万亿至6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海洋是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正在危及世界部分海域,保护海洋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方向和目标。——摘编自胡德坤、晋玉《新时代中国海洋观的形成渊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学者马汉提出“海权”理论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利用变化的特点。(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洋利用的认识。〖答案〗(1)近代殖民扩张中海洋作用凸显;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加快了海外扩张步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列强争夺海权斗争加剧。(2)对海洋争夺由军事目的为主转为经济利益为主;海洋问题冲突多以和平途径解决;从列强间掠夺竞争到国际社会合作开发利用;联合国组织在海洋利用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更加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3)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反对霸权主义;遵守联合国海洋利用的文件法规;海洋利用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世纪末世界。关于美国学者马汉提出“海权”理论的历史背景,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列强争夺海权斗争加剧;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工业发展迅速,美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美国由此加快了对外扩张步伐,争夺海洋权益就是表现之一;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各国都想从中受益;近代列强主要通过海洋对外殖民扩张,海洋作用日益明显。(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1世纪以来世界。关于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利用变化的特点,据材料“大国间对海洋的争夺和控制由过去的以军事目的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可知,对海洋争夺由军事目的为主转为经济利益为主;据材料“海洋权益斗争,虽然依然可能引发冲突甚至战争,但更多却可以通过谈判协商等渠道和平解决。”可知,海洋问题冲突多以和平途径解决;据材料“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正在危及世界部分海域,保护海洋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方向和目标。”可知,更加注重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据所学可知,近些年来,联合国相关组织强调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资源,人类应该在海洋问题上减少竞争,加强共同合作与开放,可见,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海洋开发利用从列强间掠夺竞争到国际社会合作开发利用;联合国组织在海洋利用上发挥了重大作用。(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1世纪以来世界。关于海洋利用的认识,据材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各国维护海洋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国际海洋安全法治的基础。”可知,遵守联合国海洋利用的文件法规;据所学可知,海洋资源属于全人类的,不专属于某些大国的,海洋利用要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反对霸权主义;此外某些海洋资源也是非可再生的,因此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2024届河北省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Ⅷ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距今7000—6000年间,红山文化遗址房屋成排分布,半坡文化房屋成组围绕中心广场,河姆渡文化为长排干栏式房屋,兴隆洼和尚义四台文化则为半穴式房屋。这反映出当时中华大地()A.聚落建筑布局规范整齐 B.多种文化并立发展C.地理环境影响邦国规模 D.氏族联系较为紧密〖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先民的居住类型呈现多样化特征,这反映出当时中华大地多种文化的并立发展,B项正确;材料所示为建筑风格多样化,并不能说明聚落建筑布局规范整齐,排除A项;材料没有邦国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房屋建筑的出现,表明当时出现了定居生活,但不能说明氏族联系较为紧密,排除D项。故选B项。2.有学者认为,“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周代不仅在共同体层面形成了一个立体的血缘关系网络,更在共同体内部形成了相应的制度体系。这一体制()A.呈现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 B.适应了集权政治的要求C.助推聚族而居现象的出现 D.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殷周体制,仍然包裹在氏族血缘的层层衣装之中”“血缘关系网络”“相应的制度体系”可知,当时社会血缘政治色彩浓厚,这一体制呈现出明显的家国同构特征,A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集权政治,排除B项;聚族而居现象在商周之前已出现,排除C项;材料所示为血缘宗法关系,没有对传统的贵族政治造成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3.汉初约有60万将士因赐爵而获得田宅,军爵的受益面为300万人,约占当时人口的1/5上下。军功受益阶层被授予了3亿亩耕地和1500万亩的住宅地,这一数量相当于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A.妨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B.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初由于大量土地被当权者所占有,军功受益阶层占有全国耕地的40%,这种做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军功受益阶层获得巨大经济利益并不能为解决边患集聚了力量,因为边患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军事措施,排除B项;材料没有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所示为军功官僚占有大量土地,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且汉初中央集权并未得到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4.《宋刑统》卷26所引唐《杂令》规定:“诸公私以财物出举者,任依私契,官不为理。每月取利不得过六分,积日虽多不得过一倍”。有关利率的限制经由宋、元时代的法令,作为“违禁取利”条固定于明清律中,尽管利率的上限因时代而有所变化。这些规定()A.表明政府限制商人逐利增财 B.保护个人合法收入C.确保了商品交易的有序进行 D.注重规范商业契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有关利率的规定,表明政府比较注重规范商业契约,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政府限制商人逐利增财,材料反映出古代中国政府注重规范商业契约,排除A项;材料为经济方面的相关规定,没有涉及个人合法收入,排除B项;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商品交易有序进行,但“确保了”说法欠妥,排除C项。故选D项。5.明代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纯平民家庭”者,占了统计总数的43.34%,出身于上三代没有担任过“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占了统计总数的58.65%。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限制 B.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强C.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 D.官员选拔与考核相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大量进士并非出身官宦阶层,出身于“上三代纯平民家庭”者,占了统计总数的43.34%,这表明不同阶层的群体均可进入士的阶层,说明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势力受到限制,排除A项;宋代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与题干朝代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官员考核的信息,只是官员的出身统计,排除D项。故选B项。6.下图为清朝同治年间进口关税收入情况图(单位:两)。据此推知,晚清时期()A.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 B.政府财政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缓解C.中国海关主权开始逐步丧失 D.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根据图中晚清同治时期进口关税相关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进口关税整体处于上升之中,进口货物增多,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项正确;没有对比,材料不能说明海关税收成为国家主要财源,排除A项;材料所示为进口关税的相关信息,并没有政府整体收入变化的信息,且B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排除C项。故选D项。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孙中山说道:“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这部法律颁布()A.反映了政党政治的要求 B.意预防止北洋军阀当政C.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D.旨在维护民主共和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1912年。根据材料“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不能对于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责任内阁制的设置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以维护民主共和体制,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反映政党政治的要求,排除A项;意预防止北洋军阀当政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尽管该法有限制袁世凯的考量,但很快就被袁世凯撕毁,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8.1937年5月,毛泽东在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和那些在现时愿意保持和平而反对新的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国家建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关系。”这表明,人主张()A.构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 B.开辟反抗法西斯的东方战场C.揭示帝国主义国家本质 D.坚决抵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在日本侵华后,为了抗击日本侵略,主张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起来,构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A项正确;反法西斯东方战场的开辟是在二战全面爆发后,二战全面爆发是在1939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人主张揭示帝国主义国家本质,排除C项;日本在七七事变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D项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9.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大规模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著作。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由新成立不久的人民出版社统一承担马恩列斯著作的出版任务。各地图书馆设立了马恩列斯著作专架,方便工农兵读者按需索取。这些做法()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C.配合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D.建立了有效的新闻宣传机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著作的编译工作,这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B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53年——1956年是三大改造运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闻宣传,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为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相关措施。据此可知,国企改革()时间措施1992年国家经贸委先后出台《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等10多项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文件1993年新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出台1994年明确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选择100家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试点1999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从试点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A.推动了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 B.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征C.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D.明确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2—199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稳步推进,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征,B项正确;1984年中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的信息,排除C项;明确了公有制主体地位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考古学家在雅典城的北坡上发现了191块陶片,陶片上全部刻有地米斯托克利的名字。发现者美国考古学家布隆涅认为,这些陶片未经使用,而且经过对照,发现都属于14个人的笔迹。这表明,古代雅典()A.司法审判体现公民意愿 B.公民文化水平亟待提高C.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D.政治制度运作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某些做法,陶片中的名字笔迹相同,且都已经事先写好,这表明古代雅典政治制度运作存在缺陷,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司法审判,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古代雅典公民文化水平低,材料涉及雅典的陶片放逐法,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陶片放逐法是古代雅典在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的做法,这一时期雅典民主处在上升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欧洲中世纪,从理论上说,国王对贵族有管辖权,因为国王是土地分封终极的来源;可是由于每一个封建主只效忠给他土地的人,也就是他的直接封主,所以他可以不听国王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话;他可以拿起武器和国王打仗,或者和其他任何人打仗。这可以用来说明,欧洲中世纪()A.贵族权力得到提升 B.世俗王权形同虚设C.封建自治特征明显 D.封君封臣关系稳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每一个封建主只效忠给他土地的人”“他可以不听国王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话”“他可以拿起武器和国王打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中世纪封建自治的特征明显且呈现分裂割据现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的特征,并不能说明贵族权力得到提升,排除A项;尽管当时国王权力并未实现专制集中,但并非形同虚设,B项说法欠妥,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欧洲中世纪封君封臣关系稳定与否,排除D项。故选C项。13.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将殖民地定位为“财产”并提出“商业天赐说”。他认为,地球属于全人类,自然对人类的庇佑体现于上帝向各地分配恩赐,但上帝并不向人类赐予全部的必需品,因此互惠贸易成为人类之必要行为。其理论()A.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要求 B.推动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深受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D.奠定了近现代国际法的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将殖民地定位为“财产”并提出“商业天赐说”,且“自然对人类的庇佑体现于上帝向各地分配恩赐”,为欧洲对殖民地的掠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格局变化的信息,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在工业革命时期深受推崇,排除C项;材料中格劳秀斯的观点与国际法关联不大,材料中格劳秀斯的理论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A项。14.1873年,首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在巴黎召开。许多欧洲学者分析认为,将欧洲学者引向印度、近东、波斯、阿拉伯和非洲的,不仅是科学兴趣,还有使命精神,其使欧洲学者扮演着文化外交官的角色,在全世界宣传“欧洲典范”。持此种观点的欧洲学者()A.旨在推动文化侵略 B.致力推动西学东渐C.排斥东方传统文化 D.秉持“欧洲中心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3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参加首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的许多欧洲学者认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关注,是使命精神使然,他们在全世界宣传“欧洲典范”,这说明欧洲学者秉持了“欧洲中心论”观点,D项正确;欧洲学者观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欧洲利益,并非是推动文化侵略,排除A项;欧洲学者并非致力推动西学东渐,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欧洲学者对东方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故选D项。15.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时说道:“以前没有这种结合,所以现在我们首先要建立这种结合”“使我们在大工业和农业中社会主义工作同每个农民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推行()A.消除了城市和乡村间的矛盾 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D.探索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1928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建立了工农间的结合,实现了农民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找到了新经济和农民阶级的结合,即新经济政策照顾了农民阶级的利益.这加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消除了”说法不符史实,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不可能消除城乡间矛盾,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与农业集体化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涉及社会主义建设,不涉及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16.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公布了“新经济政策”。宣称,美国将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削减10%的对外援助。国内冻结90天内的物价、工资、房租,以抑制通胀。这一举措表明()A.世界关税贸易体系趋于瓦解 B.布雷顿森林体系行将解体C.美国经济“滞胀”问题凸显 D.美国与欧洲之间矛盾激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1年。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新经济政策宣称“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削减10%的对外援助”“国内冻结90天内的物价、工资、房租、以抑制通胀”可知,这一举措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行将解体,B项正确;题干并未说明世界关税贸易体系瓦解,A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美国经济“滞胀”问题,排除C项;此政策影响了美国和欧洲国家间的关系,但“美国与欧洲之间矛盾激化”说法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我们虽不迷信政治万能,但承认政治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生活;而且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就是有限制,也是拿有无职业做标准,不拿有无财产做标准;这种政治,确是造成新时代一种必经的过程,发展新社会一种有用的工具。至于政党,我们也承认他是运用政治应有的方法;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我们相信政治、道德、科学、艺术、教育,都应该以现在及将来社会生活进步的实际需要为中心。——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7卷1号(1919年12月1日)(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的观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上述思想形成的背景。〖答案〗(1)抛弃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动民众进行社会改造;构建全体人民的民主政治;建立为全社会谋幸福的政党。(2)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逐渐破除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迷信;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苏俄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陈独秀个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路径。〖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观点:由材料中“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和过去及现在各派政党,绝对断绝关系”可知,抛弃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动民众进行社会改造;由“而且相信真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可知,构建全体人民的民主政治;由“至于政党,我们也承认他是运用政治应有的方法;但对于一切拥护少数人私利或一阶级利益,眼中没有全社会幸福的政党,永远不忍加入”可知,建立为全社会谋幸福的政党。【小问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背景:由材料中1919年的时间信息及所学,可从国内和国家两个方面分析,国际方面,一战暴露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十月革命和苏俄政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方面,先进知识分子逐渐破除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迷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陈独秀个人的探索。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唐书》里说:“史臣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献文皇帝(唐宣宗,810—859年在位)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惜乎简藉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吮墨挥翰,有所慊然。”“李之英主,实惟献文。”在《新唐书》里,这段评论全部被删除,改为:“宣宗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旧唐书》对唐宣宗追求长生不老的事迹全无记载,在写到唐宣宗驾崩时只说:“八月七日,宣遗诏立郓王为皇太子,勾当军国事。是日,崩于大明宫,圣寿五十。”唐宣宗是正常死亡。而在《新唐书》里则进行了增补,说:“宣宗饵长年药,病渴且中躁”。—据黄永年《怎样阅读〈旧唐书〉和〈新唐书〉》等整理围绕史书中对唐宣宗的不同记载,就历史学习中的史料搜集和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读。(要求:观点明确,解读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史料的运用应注意考辨史实解读:《旧唐书》对唐宣宗大加赞颂,称颂其“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李之英主,实惟献文”,且对唐宣宗追求长生不老的事迹全无记载,刻意美化了唐宣宗的形象。《新唐书》删去了对唐宣宗的溢美之词,且认为其“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而且“宣宗饵长年药,病渴且中躁”,认为唐宣宗对唐朝衰亡难辞其咎。由此可见,史家著书受到时代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历史中,要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文字材料选用时,应该尽可能多地选用史料,并加以辨析,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评分说明:评分标准不作为唯一的评分依据,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中《新唐书》、《旧唐书》对某些唐朝史实记载不一,题干要求围绕史书中对唐宣宗的不同记载,就历史学习中的史料搜集和运用提出自己的观点,据所学可知,史书是人记录的,免不了带有主观色彩,因此对史料的运用应注意考辨史实,就此拟定拟定论题:史料的运用应注意考辨史实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材料可知,《旧唐书》对唐宣宗大加赞颂,称颂其“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虽汉文、景不足过也”“李之英主,实惟献文”,且对唐宣宗追求长生不老的事迹全无记载,刻意美化了唐宣宗的形象。《新唐书》删去了对唐宣宗的溢美之词,且认为其“无复仁恩之意。呜呼,自是而后,唐衰矣!”,而且“宣宗饵长年药,病渴且中躁”,认为唐宣宗对唐朝衰亡难辞其咎。据此可知,史书受到史学家个人还具体时代背景影响,同一的现象不同史书记载和褒贬不一,因此我们在史料运用时要坚持唯物史观,并加以辨析,去伪存真,尽可能还历史以真实面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近代以前,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城市化进程缓慢。从1904年开始,清政府鼓励移民开发东北,实施移民优惠垦荒政策,大规模移民进入东北,民国时期更是形成规模。随着大量移民的迁入以及近代交通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港口的兴建,东北地区相继兴起一大批新城镇,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初其雏彤。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东北的开发和巨额资金投入,客观上促进了东北城市迅速发展,但东北城市的发展是以经济的被掠夺为代价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在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东北地区的城市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到1941年,东北大都市有沈阳、哈尔滨、长春等16处,小都市172处,另外还有一些小城镇,共计312处城镇。——摘编自荆葱兰、张恩强《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关内移民》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东北雄厚的基础,“一五”期间,国家建设了以156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有1/3放在了东北。从投资额来看,东北占44.3%,接近一半。东北地区成为了共和国重点布局地区,也就是成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龙头、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并走在了国家前列。——摘编自姜妮伶《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走在国家前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