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_第1页
9古诗三首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_第2页
9古诗三首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_第3页
9古诗三首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_第4页
9古诗三首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精读引领课课时建议:3课时清明节快到了,五年级要举行“重温英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为了学习英雄,宣传英雄,这节课起,我们将走进第四单元的学习,重温那一个个饱含情与义的英雄故事,通过言行及神态描写,去细细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体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含义。本单元核心任务第一课时从古至今,每一个深爱自己国家的人,都永远将国家兴衰当成自己的责任。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学习一组古诗,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藏在诗句中的家国情怀,去体会那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感受诗人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百姓的忧思……学完后,我们会举行爱国诗词朗诵比赛,评选出朗诵小达人。任务一:引入诗句,明晰题材。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描写了恶劣的边塞环境,有的展示了激烈的战争场面,有的刻画了英勇的戍边战士,这样的诗就是边塞诗。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擅长写七言绝句,人称“七绝圣手”。其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了解作者任务二:结合预习单,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读正确,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长云:层层浓云。雪山:指祁连山,山上终年积雪。穿:磨破。金甲:金属制作的铠甲。请你说说古诗大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读出节奏任务三:细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玉门关历来都是军事重地,但在诗歌中,玉门关不仅是一个现实中边关哨卡的名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诗人多借“玉门关”来抒发自己对故乡、边塞、安定和漂泊等的感悟。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透过“暗”“孤”,你体会到了什么?“暗”字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边疆生活的艰辛和战场拼杀的凶险,也写出了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时暗淡的心情。“孤”字写出了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透过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将士对家人的思念。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浑然不顾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依然勇往直前。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保卫国家的意志和豪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当他们想到两鬓斑白的双亲、呼唤父亲的儿女、留守家园的妻子,他们不想回家吗?为什么“终不还”?刀光剑影,九死一生,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国哪有家,即使环境再恶劣,他们依然不会动摇他们的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思考:诗人一开始写边塞风光,仅仅是为了写景吗?这对表现戍边将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气氛,衬托出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背诵并默写《从军行》。任务四:拓展阅读《从军行》(杨炯),体会诗人的情感。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思考:哪些句子叙述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哪些句子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写出了激烈的战斗场面。诗人没有从正面进行描写,而是通过景物进行烘托。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诗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做置身书斋的书生。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课堂总结《从军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决心打败进攻之敌的英雄气概,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人王昌龄作的组诗《从军行》共有七首,我们学习的是第四首。课下可以搜集他的其他诗作,还可以整理其他诗人的边塞诗,背诵下来,准备参加爱国诗词朗诵比赛。第二课时“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在许多文人的眼中是凄凉的,萧条的,悲苦的,伤感的。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面对秋夜,迎着凉风,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走进南宋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走进陆游的内心,去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古诗大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读正确、读通顺。请注意红色文字的读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读题目,了解题意。将晓:天快要亮。篱门:竹篱的门。迎凉有感:面对凉风,有所感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请你说说古诗大意。读出节奏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任务二:细读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三万里”和“五千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入”和“上”两个动词的运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富有生气。黄河和华山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壮丽的河山,如今都被金人占去,这一切怎能不令人悲痛叹息?表达了诗人的悲国之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又”说明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年年失望,读来令人心生酸楚。诗人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遗民之泪。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思考】诗中的“泪”是谁的泪?诗人内心什么感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拓展阅读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表达了诗人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的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再次朗读古诗,你体会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诗人通过描写深秋早起的感想,表现出他悲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情怀,表达了他对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堂总结陆游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但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透过这一字一句,永远印在了我们心头。古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不对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呢?继续搜集爱国的诗词,理解并背诵,准备参加朗诵会。第三课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人历来都把国家的兴亡与自身的荣辱结合在一起。这节课,让我们走近爱国诗人杜甫,走进他的内心,感受他的情怀。任务一:结合预习单,把诗读正确、读通顺,了解古诗大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自由朗读古诗,尝试读正确、读通顺。请注意红色文字的读音。读题目,了解题意。闻:听到。官军:朝廷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黄河的南北两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中的古今异义词根据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涕泪:这里专指眼泪。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兴奋得不能读书了。纵酒:纵情喝酒。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请说说古诗大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读好节奏任务二:走进诗人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本诗创作于公元763年,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当他忽然听到河南、河北一带相继收复的消息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了这首诗。再读古诗,找出最能体现诗人当时心情的词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喜欲狂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变得岌岌可危,也使无数百姓背井离乡,逃离了家园。补充资料杜甫也被迫离开洛阳,夜宿晓行,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正如他在《春望》中所言: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正是因为诗人目睹国家沦陷,城池残破,人民颠沛流离,所以当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诗人喜闻蓟北收复的时候才“喜欲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忽传收蓟北”,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泪如雨。【思考】“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是怎样的泪呢?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书是诗人最珍爱的物品,如今却毫不在意地卷起,“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从“漫卷”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这大好春光一同返乡。

“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诗人想象的返乡路上的情景。路途遥远,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