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自然美景-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3:自然美景-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3:自然美景-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3:自然美景-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3:自然美景-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主题解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考点一: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桃花源记》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小石潭记》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对小石潭加以描绘,着意渲染了小石潭静穆、幽美的环境,抒发了自己谪居时的悲凉凄怆之情。《核舟记》本文通过对我国明代的一件微雕作品——“核舟”的详细介绍,赞扬了雕刻者王叔远的高超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考点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桃花源记》(一)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完全,详尽(二)词类活用(1)林尽水源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4)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5)不复出焉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6)处处志之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7)未果果:名词作动词,实现(三)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6)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7)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8)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四)一词多义。(1)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2)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4)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5)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6)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7)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五)重点虚词。1.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2.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小石潭记》(一)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接近”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凄神寒骨“凄、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5、斗折蛇行斗,蛇,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那样爬行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二)一词多义。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3、环(1)如鸣佩环玉环(2)四面竹树环合环绕4、乐(1)心乐之以……为乐(2)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5、道(1)伐竹取道道路(2)策之不以其道方法6见(1)下见小潭

通“现”,现出(2)明灭可见看见7、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凄清(3)明灭可见能够,可以8、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形容词(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9、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10、居

(1)不可久居停留(2)居十日过(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三)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2)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四)重点虚词1.已(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全石以为底(用)

(3)卷石底以出(不译或而)2、而(1)乃记之而去(表承接)(2)潭西南而望(表修饰)(3)隶而从者(表并列)《核舟记》(一)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奇妙精巧)

(6)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二)一词多义。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中轩敞者为舱

是为人五:刻有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块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以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甚至语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诉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古今异义1、卧右膝。卧古义: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

主题阅读一、主题阅读桃花源记陶渊明【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康与之《昨梦录》)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①闻之,欣然规往

②麻枲之属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B.中轩敞者为舱/为坻,为屿,为嵁,为岩C.乃不知有汉/乃记之而去 D.寻病终/寻向所志3.翻译下列句子。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此公欲来,能相容否?4.两篇选文所描绘的社会在社会面貌、居民生活状态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二、(2022下·河南鹤壁·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选自《道德经》)5.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盖大苏泛赤壁云B.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缘溪行便扶向路D.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6.翻译下面句子。(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原文完成下表。【甲】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①甘其食③乐其俗8.下列对于两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作者描写桃花林美景,作用是暗示有“奇景”出现,为下文写桃花源的隐蔽幽深和美好作铺垫。B.【甲】文采用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写法,语言质朴,清新自然。C.【乙】文描写“鸡犬之声”的作用是从侧面表现了社会安宁、美好、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D.【乙】文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作者目的是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迁居他国。三、(2023下·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9.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隔篁竹(huáng) B.为坻,为屿,为嵁(chí)C.山之骨格得石而苍(cāng) D.喧极反寂(xuàn)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心乐之(2)佁然不动(3)益信声无哀乐也(4)恨僧少可语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12.【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的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的情绪。四、(2023下·山东滨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①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节选自《石涧记》)注释:①亘石:接连不断的石头。②限阃(kǔn)奥:用门槛把正屋与内室隔开。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13.阅读【乙】文,根据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解释加点字。方法提示或文言现象文言加点字解释课内迁移法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①石渠之事既穷:联系语境法②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③流若织文:词类活用:石青糁之。④民又桥焉:14.下列句子中“而”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揭跣而往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D.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1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7.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永州写的诗文,轻松中也透着一丝悲凉。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自己的理解。五、(2023下·四川广安·八年级统考期中)【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滕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滕,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滕,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乙】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①。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则踉跄④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鼠画逼真》)【注释】①邑令:县令。②旦:早晨。③物色;察看。④逮:等到;及。⑤踉跄: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18.解释句中加点的字。①佛印绝类弥勒()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③令怪之()④莫不然者()1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同“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二章》)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C.旦而过之

(《鼠画逼真》) D.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2)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21.甲乙两文同是表现艺术的精湛,但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乙文是怎样表现画作的逼真的?六、(2023下·福建泉州·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核舟记(节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糝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乙】核工记(节选)宋起凤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注】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尝贻余核舟一

(2)诎右臂支船(3)负卷帙踉跄行(4)有客凭几假寐23.下列对【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B.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C.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D.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②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25.甲、乙两篇短文都描述了一件微雕作品,请概括它们共同具有的妙处。链接链接中考一、(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节选自《桃花源记》)[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⑴具答之()

⑵便要还家()⑶寻病终()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27.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28.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29.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3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二、(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①。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②,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节选自赵垣《云阳洞北小港记》)【注释】①凉樾低荫:树荫低垂,十分凉爽。樾,树荫。②解箨(tuò):脱壳。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2)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北:()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珮环,心乐之

港之上芳树丛生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安陵君其许寡人D.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3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3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你说说【甲】文第④段为何要描写清冷幽寂的环境?35.【甲】文中直接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乙】文中“池如镜,如奁初启然”写出了池水的特点。三、(2022·江苏常州·中考模拟)【甲】明有奇巧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