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教学教程_第1页
自然资源教学教程_第2页
自然资源教学教程_第3页
自然资源教学教程_第4页
自然资源教学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资源

在经济学家眼中,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都是生产者使用的资源,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产总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第一节资源的概念按照经济学家的见解,概括起来,土地包括大自然提供的全部资源;资本是人们以行为表现劳动成果的积累;劳动力是人类从事生产过程所付出的体力脑力蔻。因此认为资源涵义包括三方面,即: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1.1自然资源的概述

自然资源是可被人类利用自然状态物质。狭义自然资源指可以被人类利用自然物。广义的自然资源则要延伸到这些自然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最有代表性的广义解释是联合国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自然环境因素总和”。1.2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自然资源可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1.2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1、可耗竭资源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可耗竭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蕴藏量为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利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可耗竭资源。1.2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1)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资源产生的效用丧失后,大部分物质还能够回收利用的可耗竭性资源称之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主要指金属等矿产资源。资源的可回收利用程度取决于经济,只有当回收利用资源的成本低于新开采的资源成本时,回收利用才成为可能。1.2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这一类型的资源最终仍然会耗竭,但耗竭速率取决于需求、资源产品的耐用性和回收利用该产品的程度。回收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但不可能100%循环利用。1.2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2)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使用过程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性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1.2自然资源的更新性和回收利用2、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储量的自然资源叫非耗竭资源,又称为可更新资源。某些非耗竭资源的持续性和储量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致不断增长;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致耗竭。第二节资源利用的历史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生产以及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和发展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2.1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1、资源利用发展史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人类是后来者。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就是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历史。现代人大约在10万年前开始出现,最初大部分时间里,数量很小,对自然的影响也微不足道。新石器时代以前,人基本上属自然人,靠自然恩赐过日子。在自然界的分布并不比其他动物广泛,但是,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多,智力的发展和技术经验的积累,改变环境的能力也随之逐步提高。2.1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冶炼技术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地壳里的金属上面,最初是铜和锡,接着是铁、铅和锌。当工业革命到来时,人们对金属、工业原料和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样在人类利用资源一览表上又迅速增添了一批新资源项目。2.1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2、20世纪-资源过度消耗的世纪

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但是,资源消费过度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危机,它严重的阻碍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威胁着人类的未来。2.1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缘自人类急剧增长的自然资源需求量。随着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呈现出异乎寻常的渴望现象。人们对自然资源急剧上升的需求,将迅速超过地球自然资源的存量。因此,世界经济正在破坏它本身所赖以存在基础。2.1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由于水的消耗已远无超过了世界蓄水层的可维持生产量,现在过度泵水已司空见惯,按照以前的消耗率,美国西南部水位仍在下降。世界其他地区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对河流拥有权的争夺愈演愈烈,河水在入海前就被抽干断迹。

2.1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现在,一些地区对土壤的腐蚀是一种必然过程,由于种植食物的压力在加大,过度的土壤腐蚀面积越来越大,逐渐丧失了继续耕种的肥力。其结果,正如在海地发生的那样,已经出现了土地肥力丧失土地荒芜、人民饥饿的现象。2.1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利用为了生存,为了繁衍生息,大自然的进化为人类准备了与其他物种竞争的手段,但它并没有赋予我们足够的联盟才智,去理解和控制的人口增长。直到今天,我们才了解年复一年每年增加9000万人口的真正含义,才切身感受到过度地消耗资源是一种对子孙后代,对人类不负责行为。2.2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

17世纪,可以察觉出人类与环境关系开始出现根本的变化,到了18世纪,明显地出现了我们后来称之为科学、技术、农业、工业和商业的革命。由于这个根本性的变化的结果,人类与其环境关系的全部基础就从根本上起了变化。这种关系的根本性变化带来许多影响,其中三点特别重要:人口数量急速增长;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对地球的资源利用迅速扩大。2.2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增加人口意味着随之增加对资源的消耗,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面要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若全部自然资源是可再生的,则增加消耗关系不大,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是再生资源。2.2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近200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受阻碍地以掠夺方式利用地球的资源,并且很少为今后着想。如果在21世纪里,消耗的增长程度即使维持不变,世界将陷于一种怎样的困境?现在有某些资源已经开始出现了耗竭现象。2.2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近几十年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这些物质财富也带来了一种盛行的人类社会新形式:消费社会。消费是人们把生产的产品通过消费过程和技能来维持生命并获得满足。消费观念的盛行,已使消费失去了它的本意。人们不再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消费品种、数量、而是超前、超量地去消费。2.2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定,“消费社会”的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的价值之中。人们正在以其消费的数量来衡量个人的成功与否、成功的程度如何等等,并且这种势头还不断呈增长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依靠全球的资源财富,免费享用着全人类的环境。2.2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在发展中国家中,“高消费”业已成为他们的人生追求。的确,地球村的全体村民都有权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而不应成为富人的特权。如此下去,人类必然招致大自然日益频繁残酷的报复。人类必须坚定地走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2人类消费与资源浪费实际上,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物质世界是有限的这一观点。但却不能接受“增长必须或应该为自己付出代价”的现实。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人类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矛盾结果促使人类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注,这是人类追求生产最大化而导致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本动因。2.3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1、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对不足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2%,占亚洲的25%,仅次地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及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一,耕地实际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面积居世界第6位,草地面积居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分别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6、1/2。2.3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中国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109位,被列为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1998年底,我国已发现171种矿产,矿产地25000多处。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53种,其中45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潜在价值约占世界矿产总价值的12%,列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但人均矿产资源居世界第53位,是俄罗斯的五分之一,美国的八分之一,每平方米拥有矿产资源潜在总值居世界第24位。2.3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2、中国资源结构不理想,质量相差悬殊我国地处中纬度地区,南北跨纬度49°,东西跨经度62°,不仅国土辽阔,而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矿产资源种类齐全,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配套较为齐全的国家之一,为国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2.3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尽管我国资源种类齐全,但结构却不尽理想,质量相差悬殊。土地资源中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比例高,耕地资源中质量好的一等耕地约占40%,中下等耕地和有限制耕地占60%。草地资源中干旱,半干旱地区与山区分布面积大,质量较差。2.3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3、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开发利用受到制约我国资源分布显示出明显的东西、南北分异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中国降水70%-80%集中在6-9月份,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使我们供水和储水成本提高。我国耕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90%以上集中在大兴安岭向南至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而矿产资源、能源及天然草地相对集中于中西部,东西差异极为显著。2.3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资源组合配置不协调,给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制约,成本增高,效益降低。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南粮北运,给运输增加极大压力,使资源开发受到动力的强度制约。另外,许多重要矿产资源多颁布在边远地区,基础设施差经济发达程度低,也使开发利用受到限制。2.3中国资源历史与现状对中国的资源问题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要看到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资源供需矛盾将十分尖锐;利用效益不高,环境代价大;二是要看到这些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贫困,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三是该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中国资源问题及其解决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2.4世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具有空间性,即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质和量的自然资源,显示出不同的区域自然特征。资源的最大量从整个角度和长远观点出发,是相对有限性和相对无限性的统一。2.5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资源人类生存的需求和发展的压力,说明了人类对资源的占有和对环境的享用是人类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之一,自然资源是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2.5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资源在人类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源、环境与经济处在相对协调状态,生态系统按自身规律良性循环,资源、环境有序进化,环境质量因受自然生态的主导作用,而处在较高水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对经济需求增大,加大了资源开发的速度和广度。2.5人类生存的支持保障系统-资源代际发展要靠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财富代际分配就成为代际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代际共享的中心思想是:人类各代都要生存在地球上,对地球上所禀赋的自然财富以及环境拥有均等享用权。因此人类开采利用资源之时应该有未来观念,以为后代创造宽松的生存环境为己任。第三节资源危机当前人类面临着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牧场、渔业资源及粮食资源的严重危机。3.1水资源危机1、人类面临缺水的严重挑战世界上淡水资源极其有限,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3.1水资源危机根据联合国最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全世界淡水消耗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在淡水消费增长的同时,淡水污染日益严重。3.1水资源危机2、水资源危机原因造成水资源的原因从大的方面讲包括两个:一在自然;二在人类。世界淡水储量本身就不多,自然分配又并不遵循公平原则,现实是淡水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从而造成人均淡水占有量的差别。但通过数据可见:尽管发达国家人口少,但人均耗水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因此在保护水资源方面应负起责任并承担相应义务。3.1水资源危机3.1水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天然因素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水的需求量大增,在不认识或不重视水资源生态特性情况下制定出违反生态规律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从而导致掠夺式开发、浪费式利用、混乱式管理,使水资源日渐枯竭,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3.1水资源危机①认识有偏差②缺少全局调控③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④水的价格与水的价值不符⑤浪费严重。⑥过度开发导致枯竭⑦水质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3.1水资源危机3、对策与建议

水已经是扼制世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将直接牵系着全球几十亿人的切身利益,牵系着人类社会的荣辱兴衰。目前,人类避免水资源危机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1水资源危机①控制人口增长②改变观念③运用高新技术④兴修水利,拦洪蓄水,植树造林,涵蓄水源⑤发展水产淡水业变海水为淡水。3.1水资源危机

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每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以推动对水资源进行综合性统筹规划和管理,加强水资源保护,解决日益严重的水问题,开展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认识。3.2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1、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的原因(1)耕地不断减少(2)沙漠与土地沙漠化(3)土壤侵蚀严重(4)土壤盐碱化(5)土地污染与建筑占地3.2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2、珍惜保护土地资源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用地的总量应该增加,不应减少,尤其是优良耕地应该严格控制占用;根据各种类型土地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各项用地,因地制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行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3.2土壤和土地资源危机①切实保护耕地②防治土地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③防治土地污染和破坏④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⑤加强土地管理健全法制,依法管理3.3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

1、森林危机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森林遭受更大劫难,除了传统破坏森林的手段继续使用外,森林木材交易成为破坏森林的第一杀手,开始人类第一次破坏森林。目前对木材的需求量仍有增无减,除非采取比较合理的森林开发和造林政策,否则,可能发生林荒问题。3.3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人口迅速增长,不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以及出口农产品的增加,大大减少了用于维持当地人民生存所必需的农田数量,于是,大批农民不得不向原始森林进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迫于生计而把林地转变成耕地的数量占毁损总面积的45%。我国,相当长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大面积毁林现象接连不断发生。3.3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2、牧场危机全球草场出产的产品,对全球经济的食物、能源和工业部门起着重要的作用。草场为人类提供各种形式的蛋白质、能源和大量的工业原料。许多牲畜,特别是肉牛、绵羊等有赖于世界各地的天然牧场来放牧。除家畜外,许多野生草食动物也靠天然牧场维持生存。3.3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3、渔业资源危机在1989年,所有海洋渔场的捕鱼量都或多或少地超过了其自身的生产能力。如果在海洋性渔场生产极限达到之前,不能把人口总数稳定在现有水平上,那也就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会面临鱼价上涨。在那些几个国家共享的渔场中,协商分配渔业资源的问题极其复杂,时有冲突发生。3.4食物资源危机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究竟能养活多少人?通过计算人们得出结论是48亿人口。则今地球上的人口已60超过亿,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地球生态系统这所以还能维持下去,完全是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人正在挨饿,他们每天得到的热量远低于平均标准。3.3森林、牧场与渔业资源危机要解决充分供应世界不断增长的人口所需粮食的问题,只有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即:控制人口、提高营养和健康水平、克服抑制生产的因素、改进粮食销售办法、加强教育和训练以及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第四节能源能源是能够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电能、热能、机械能等形式的能的资源。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

永久能源是随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在的,基本上是持续稳定的。可更新能源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使用的能源。它与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能源相对应。属于此类的能源有: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水能等。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1、太阳能太阳能是最重要的可更新资源,是以电磁辐射形式从太阳向外传播的一种能量,是地球上除核能以外的所有能量的源泉,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太阳。而且太阳辐射遍及全部地球表面,具有能量大、颁布广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特点。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2、地热能我们把蕴藏在地球内部的热能叫做地热。从地面向下,随着深度增加,地下温度不断上升,一般来说,在地球内部每深入100m温度升高3℃左右,到35km左右的大陆地壳底部,温度可达500-700℃在深为100km的地幔内部温度高达1400℃,到2900km以下的地核,温度可达到2000℃-2500℃,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3、海洋能海洋能是由海洋产生的能量,如海水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海水温度差异及盐度差异所具有的能量、海水中生物产生的能量等。习惯上,我们把海洋能仅仅看做是海水中蕴藏着的可补充的能源。海洋能范围包括海水势能、海水热能、海水动能和海水化学能。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其一是海水势能,如潮汐能。潮汐能是由于月球太阳对地球不同地方的海水质点的引力不同而引起的,潮汐发电是现代利用潮汐能的一种基本方式,有人认为,潮汐是继煤、石油、水电之后的“第四能源”。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其二是海水动能,如海浪能、海流能。海洋中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产生的。在风的直接吹拂下,水面出现的浪为风浪,风浪传到无风的海区停后的“余波”为涌浪。涌浪浅水区,由于受水深变化的影响,出现折射,波面破碎和卷倒,海面白浪翻滚,海边浪花飞溅为近岸浪。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其三是海水热能,如海水温差能。海水的温差越大,蕴藏的能量也越大。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深的海水温度差发电。其四是海水化学能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4、风能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由于辐射能量不均,地球表面吸热能力不同,便引起各处气温的差异,冷热空气对流,就是风。风作为能源,很早就被人类所开发利用了。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目前世界各国主要有两种利用风能的方式:一是采用风力机械设备,把风能转变成机械能,直接为人产所利用;二是采用风能发电设备,把风能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将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即风力发电。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目前各国大力开发风能有三点原因:一是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大事,煤、石油、天然气等常发生能源发生危机、供不应求,不久即将枯竭。二是风能作为太阳能一种形式,只要太阳能不灭,它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是投资少,使用价廉,且无污染。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在发展未来的动力预测中,人们对理想的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氢,越来越重视了。有的科学家甚至将21世纪称为氢能源时代。氢的放热效率高,燃烧1g氢可以放出14万焦尔的热量,约为燃烧1克汽油放热的3倍,并可以循环作用。氢的原料主要是水,在1个水分子中,就有2个氢原子,所以资源非常丰富。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5、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指有机物中除化学燃料外,所有来源于动植物能再生的物质。生物质能是生物质通过生物转化法、热分解法和气化法转化而成的气态、液态和固态所具有的能量。4.1永久和可更新能源生物质能的利用能有效地提高太阳能源转化率和固定率;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易于综合利用,可获得多种效益,转换利用形式多样,适宜因地制宜。4.2不可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对,不可再生能源是须经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而短期内无法再生的从自然界直接取得,而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当前世界能源主要来自一次不可更新能源。70年代和80年代末以前,世界在一次性能源消耗结构中,石油比例最大,占40%以上,其次是煤,占20%以上,再次是天然气,占10%以上。4.2不可更新能源1、煤煤可以燃烧,而且燃烧时放出来的热量很高,蒸汽动力就是把煤放入煤炉燃烧,把锅炉里的水烧成蒸汽,再推动蒸汽机来做工。在火力发电厂里,电是靠烧煤生产出来的,煤把锅炉里的水烧成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就发出电来。4.2不可更新能源煤的储量相当丰富。据估计,地下埋藏的石化燃料90%是煤,世界煤炭的总储量约为108000亿吨,按当前的消耗水平,可用3000年以上。从长远来看,煤的液化是必然趋势,它不仅能提供优质燃料,代替或补充石油化工原料,还由于在液化中去除了硫等会致毒的杂质,大大有利于环境保护。4.2不可更新能源2、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比煤复杂。一般认为,石油是由古代动植物体演变而来的。石油的上面往往是天然气。石油是一种油质黏稠液体。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其化学成分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组成。其中碳和氢占98%以上。4.2不可更新能源天然气是蕴藏于地下的一种可燃气体,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目前,天然气已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之一,它与石油、煤炭、水力和核能构成了世界能源的五大支柱。天然气在地下分布广泛,潜在蕴藏量很大,前景可观,能够成为下一世纪的主要能源。4.2不可更新能源而今发现一种新型能源-天然气水化物,这是一种尚未被人们熟知的新型能源。据分析,陆地上27%和洋底9%的地区都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化物带的有利条件,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未来新型能源。4.3能源的利用火的利用,是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获得自由的划时代进步,开创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新纪元。为了发展生产,人类需要寻找除了人力外的其他动力。最早被人类利用的自然动力是畜力、风力和水力。在这些方面,我国古代都处于领先地位,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应用较早,长期以来主要用于提供热能和照明。4.3能源的利用

18世纪,詹姆斯.瓦特制作成功的蒸汽机登上了历史舞台。有了蒸汽机,人们就可以在需要动力的场合,用煤作燃料驱动火车、轮船、机器等,从而开辟了工业、交通运输的新天地。

19世纪60年代,以石油燃烧后的气体为动力源,制造了内燃机,进一步提高了人类利用能源的能力。4.3能源的利用

19世纪70年代,随着电磁学的发展,人们先后制成了有实用价值的电动机和发电机,80年代建成了中心电站,并解决了远程输电问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人能源革命。电能的运用导致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电灯、电话、电报、电影、广播、电视等,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于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4.3能源的利用目前,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开发利用原子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等新型能源,构成了第三次能源革命。当前的这场能源革命正风起云涌,方兴未艾,遍及世界各国,估计在21世纪20年代将会有较大的突破。4.3能源的利用能源的利用过程实际上是能量的转化、传递的过程。如图表示出目前各种主要能源的转换和利用情况。4.3能源的利用4.4能源危机近20多年来,人们普遍意识到诸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贮藏的有限性,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量也不断增加,现用能源正面临着短期内枯竭的危险-能源危机。这使许多人不得不对人类未来的能源供应感到担心。4.4能源危机1、能源危机的表现能源危机无论对美国的汽车驾驶员,还是对印度旁遮普省种植小麦的农民,都是一个现实的问题。”4.4能源危机2、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1)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见能源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是有限度的。4.4能源危机4.4能源危机(2)世界能源消耗量急剧上升(3)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4)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4.4能源危机3、缓解能源危机的策略(1)节约能源,减少浪费,提高能效(2)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3)大力发展核电工业(4)重视国际间能源研究开发合作4.5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我们使用和浪费能源的数量,使得不可更新的石化燃料的提供持续更长的时间,并为可更新的能源资源争取更新所需的时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也可以缓解国际紧张局势,通过降低对石油进口依赖性来提高国内和全球的军事和经济安全度。4.5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以节省大量的金钱,并且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每单位能量的消费可以促进经济更快地增长。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可利用的能量产生最小量的环境影响的最简单、最便宜、最快捷的方法就是降低或消除不必要的能源使用和能源浪费。4.5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大体上有两点:一通过改变能量浪费的习惯而降低能量消费。二是通过少量的能量做同样的事情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4.5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美国在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方面也曾取得过明显效果。1973年至1985年间,美国新型汽车平均燃料使用效率增长3倍。马路上所有汽车的燃料平均使用效率增加54%。与此同时,日本和前西德一些国家加大了他们对燃料使用效率的研究,他们想在石油危机前制造出高效能汽车。4.5提高能源使用效率4.5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质的另一方面是发展利用其它无污染的、人类没有充分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因为,在环境资源和能源资源都十分有限的年代,非常需要人类社会沿着一种自然能源系统发展;人类社会完全需要把利用太阳和风能等作为无碳能源来发展。4.6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

1、中国能源资源现状继美国、前苏联之后,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位的能源生产国,其中煤炭产量高达13.97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57亿吨,产量占世界的5%不到,居第七位,可提供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天然气产量为201亿m3,居世界第二十位。4.6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占世界平均消费的10%强,其中76%是煤,20%是石油,天然气是2%。除此之外,生物能占总消费的13.6%。占中国人71口%的约8.6亿人生活在农村,民用有源约占60%。利用农林业废材、家畜、动物的排泄物,有机废液的生物气体装置每年都在增加。4.6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中国能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①人均能源相对不足②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储采比偏小③能源资源分布不均④人均能耗水平低⑤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合理⑥节能潜力与难度亦大⑦农村生活主要依靠生物能源4.6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2、中国的能源策略(1)能源优质化及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对策(2)可持续发展节能对策(3)发展洁净煤技术4.6适于中国的能源策略基于经济、技术等多方原因,决定了中国实施洁煤技术战略的基点应该放在已经商业化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上,而发达国家大力宣传的高科技洁煤技术,只能作为一种技术储备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开发,条件允许时方能推广应用。第五节资源管理人们往往误认为,“资源无限,可以任意取用”,因而造成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资源既不定价,也不核算,更无折旧,不计量资源的存量和用量。农田可以随意占用,改变用途;森林可以随意砍伐,不进行更新;草原可以滥垦,可以过度谢牧;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可以滥采、滥掘;工业“三废”可以乱排等等。究其原因,都与资源定价理论有关。5.1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要完整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运转情况,不能只考察经济资源的投入,物质产品的流通,还要考察自然资源的投入和耗竭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资源、经济、人口、环境和社会协调地持续发展。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剧增与资源的供给产生尖锐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定价,按价买卖。5.1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资源价格构成为一个体系。从横向看,各类资源价格有土地资源价格、森林资源价格、矿产资源价格和水资源价格;从纵向看,每一类资源中又有多种资源价格。5.1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由于大多数公共资源没有在市场上进行直接交换,传统的市场估价法并不能满足需要。但针对公共资源的特性进行评估,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价值评估体系,其主要评优方法见图。5.1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5.1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基于以上环境价值及其量化的基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首先把共化资源的价值分解为有形的实物价值和无形的生态服务价值,明确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生产率、健康度、舒适度和“存在价值”四个方面作出发点来进行评估。5.1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①改变人们的“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价值扭曲观念,使人们意识到周围环境的重要性。

②用于环境管理中。依据各类公共资源的价值,把环境有价的概念引入市场,运用价值决定机制、利益激励机制、供求调节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来进行环境管理。5.1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

③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资源-经济一体化的前提。

④有利于产品定价和投资评估。

⑤有利于国际间的合作,解决具体的国际间的环境问题。5.2资源管理和保护1、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是人类生存和展的需要。自然资源是国家发展经济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牵动国际政治、经济、战争与和平的一个战略性问题。5.2资源管理和保护

1、自然资源管理自然资源管理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客观要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近期利益达到良好结合的前提。如果只图近期利益,竭泽而渔,社会生产就难以持续发展,经济也会被打知己,失去了社会经济体的物质基础。5.2资源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是保护环境的需要。资源构成了环境基本要素,如果这些要素遭到破坏,生态就要失调,环境质量就会恶化。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的强大活力,维护自然生记的良必循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这样才能使自然资源管理取得较大的环境效益。5.2资源管理和保护(1)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①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②实行谁开发利用谁保护的原则③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保证生态平衡④节约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5.2资源管理和保护(2)自然资源管理手段①多层次管理②多手段监督③多目标约束④多用途利用5.2资源管理和保护2、自然资源保护

20世纪80年代,欧共体着手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植物区系的保护,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界进行良好的管理,严禁开发利用对生态平衡造成不良的影响。1987年的单一欧洲法确定了3个目标: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谨慎和理性地利用自然资源。5.2资源管理和保护自然保护区这一名称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狭义概念,是指多种类型保护区中一种特定类型的保护区,是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的长期保护和恢复的自然综合体,以及以自然资源整体为主而划定的一定范围,包括陆域和水域,在其所属范围人严禁任何直接利用自然资源一切经营性生产活动,即国际上通常所指的自然保护区;5.2资源管理和保护

二是广义的概念,指多种类型保护区合称,即具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职能性质的空间泛称。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同盟的划定,自然保护区分10类:①绝对自然保护区-科研保护区;②国家公园;③自然纪念物保护管理区-自然景物保护区;④野生生物保护区;⑤保护性景观和海景;⑥自然资源保护区;⑦自然生物保护区;⑧资源经营管理区;⑨生物圈保护区;⑩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5.2资源管理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合理持续利用自然资源起到很大作用,但该方面工作须长期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将日渐明显。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取舍关系。这种权衡关系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另一种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总结建国以来自身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正反两个方面经难并借鉴吸收世界环境与发展的历史成就,我们接受了1992年全球“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在人类受到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人口膨胀的压力下提出来的,也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满足当代需要,不能危机子孙后代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也就是要求现代的发展应为进一步发展保持足够的后劲和创造条件。5.3资源管理和保护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并把它与我国已有的至下个世纪中叶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崭新发展模式,它要求以持续的资源环境基础作支撑,这就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5.4

资源利用的三R原则5.4

资源利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