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单元教学·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单元教学·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单元教学·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单元教学·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必修上册高一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设计者:林建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罗丹(广东梅县东山中学)【设计依据】根据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和将要阅读的文本属性,参考《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水平”评价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关键能力”等的有关表述设计本单元教学目标等。【单元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3.

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4.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2)把握小说叙事和借“物象”抒情的特点。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尝试诗歌写作。(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教学(学习)课时数】安排8个课时,二个环节:(1)第1-5课时:诗歌(2)第6-8课时:小说第一环节:诗歌【教学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赏析,理解作者借意象抒发的情思,感受诗境,我选择了朗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领会文意并初步感受诗歌意境,指导学生分组学习,欣赏诗歌变幻多姿的意境。同时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重点感悟《沁园春•长沙》,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毛泽、郭沫若、闻一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2.

品读、品味诗歌意象,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3.

尝试诗歌写作,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词作者别样的青春年华,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2)尝试青春诗歌写作。【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布置学生预习本单元文本,重点是《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多朗读,注意夯实基础,了解意象概念等。发放有关作者写作背景资料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诗人,书法家。写于1925年。当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当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习作。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写于1919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写于1923年。当时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社会,闻一多对此极为失望。1922年他赴美国留学,又不堪忍受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二、课堂教学第一、二课时(一)导语激趣(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或自编导语,或以诗入情,或介绍背景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青春是美妙的,青春是昂扬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现在我们一起品味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进入老一辈革命家的青春岁月吧。(也可从毛泽东《沁园春•雪》引入)(二)初读会意(设计意图:诗歌,是诗人用生命弹奏的歌谣,朗读是最好的读诗方法,所以用朗读来感受诗人生命的节奏。)要求学生读好字音、停顿和起伏,并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描绘了哪几幅图画?1.

学生甲朗读全诗。首先请一位学生读,全班同学倾听评点。2.

教师范读(诵背读),纠正字音,商讨句读和学生朗读中错读或需要调整的句子。明确:(1)字音沁/泌

舸/柯

怅/帐(2)看/万山红遍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忆作为领起字,读时要稍微停顿,读出情感。(3)万类霜天/竞自由

粪土/当年万户侯读好情感,理解作者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3.

概括诗歌的上下阕内容。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秋景);下阕抒情(抒发革命情怀)。(三)品读入境(设计意图:鉴赏品读诗词,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诗歌的意象,聚焦意象,从意象中品味诗人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1.

积累知识,掌握方法(1)意象的概念。“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诗人思想感情与具体形象(物象)的组合。(2)意象的类别。诗歌中的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再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3)常见意象的寓意。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羌笛”往往寄寓着别意和乡情;“杨柳”往往表示挽留的情意,送别的不舍,思乡的缠绵;“月亮”是思乡怀人或渲染凄清的气氛;“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4)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其描写的客观物象融合而成的世界。意象与意境有一定的联系,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意象一般与词句相关,而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不少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2.

明确要求,学生品读小组合作,找出自己喜欢的几幅画面,说说画面里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1)上阕:独立寒秋图:独立(人)、湘江、橘子洲湘江秋景图: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2)下阕:峥嵘岁月图:百侣、同学少年中流击水图:浪、飞舟

上阕通过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意象的描绘,描述了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下阕则通过百侣、同学少年、浪、飞舟等意象的描绘,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3.

小组交流,教师点评(1)明确主旨: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2)全班齐读或分组朗读并背诵。第三、四课时(四)比较研读

(群文阅读)(设计意图:把《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问题设计理解诗词的青春内涵及情感,提高对人生青春价值的思考。)小组继续合作讨论,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的《红烛》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在朗读节奏、情感及意象有何异同?课文朗读节奏与情感意象寓意《沁园春•长沙》朗读情感豪迈、昂扬与奋进多组多个意象:独立(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浪、飞舟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抒发了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呼唤、自由宏阔、雄起奔放的情感一组多个意象:巨人、白云、北冰洋、太平洋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红烛》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情感丰富,情绪四扬三抑单个意象:红烛(蜡炬)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表达青春的困惑与希望,对理想的坚毅追求等。1.

朗读节奏与情感(在教材中划出节奏,采用多种形式朗读)2.

意象与寓意(见上表)3.

主旨比较(1)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2)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描写了横跨两大洋的巨人(诗人自己)的呼唤与呐喊,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3)闻一多的《红烛》: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人的胸怀,既表达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也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4.

共同点: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又都处在中国黑暗时期,他们彷徨,对现实不满,但又十分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也不想放弃自己的豪情壮志,更希望能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去追寻理想,拥抱未来。【板书穿插其间】第五课时(五)小结,尝试诗歌写作(设计意图:以诗歌阅读带动写作热情,条件成熟结集出版学生诗集,以诗歌写作促进阅读深入。时间若不够,可延至课外完成)1.

尝试诗歌写作先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即通过具体的形象(物象)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意象中,同时注意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及音乐美。2.

诗歌写作中,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由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才是目的。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3.

同学们刚踏入高中,正处于青春飞扬时期,特别是刚刚经历了辛苦而又甜蜜的军训生活,你肯定有许多不同的感受,请以“军训•青春”为主题,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要求抓住青春的特质,巧用意象,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和理想,为自己的军训生活以及美好的青春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感情自然。4.

填好《诗歌写作评价表》。项目评价标准等级(优良中差)情感立意新颖,体现对青春的思考,富有青春情怀,书写青春抱负。意象意象贴切自然,文化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简练,富有张力,诗意盎然。节奏音律字词句的排列组合,流畅协调暗合音律美。5.

展示学生的诗作。(朗读展示,学习园地展示……有条件的可结集出版)三、作业布置(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诗歌文本后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的理解,进一步体会青春飞扬情感。作业也可分开穿插至不同课时后布置。)1.

揣摩《沁园春•长沙》中选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看、忆/红遍、尽染、碧透(1)看、忆二字起统领下文(七句)的作用。忆字还与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2)红遍、尽染、碧透,几个词语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2.

课外推荐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闻一多《死水》、郭沫若的《天狗》、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舒婷《致橡树》、汪国真诗集、青春流行歌词,思索青春的价值。3.

自读《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四、教学反思第二环节:小说【教学设计意图】本单元有两篇小说,《百合花》是必读课文,《哦,香雪》是自读课文。依据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一是,通过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说叙事特点(尤其小说三要素之情节构成)的了解;二是,承接本单元前五首诗歌“意象”学习的内容,通过研读文章中的物象,掌握学习“以小见大”的细节描写方法,进一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抒情的。【任务情境】无论什么时代,都会有绚丽青春的飞扬、美好人性的彰显。而不同的时代,人物的个性特点会有所不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两篇精美的小说,去领略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转型背景下,鲜明个性的呈现、青春活力的舞动,去欣赏作者独特视角下的物象美、性格美、情感美。【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2.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3.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4.读懂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方法】1.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2.主题式阅读方法。【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2.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2)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教学课时数】三课时,二个环节。(一)第1-2课时:(1)研读文本《百合花》,梳理了解文本内容和情节结构,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2)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二)第3课时: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主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小说叙事特点;聚焦“百合花”,理解小说主题前置作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研读《百合花》,自读《哦,香雪》,注意复习意象概念,自查生字词。(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预习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分钟)(设计意图:一是检查预习效果;二是为了发挥课堂最好的效果,让学生在课堂带着问题阅读,划出生字词,培养聚焦问题、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小说大体内容2.思考讨论:以“百合花”(物象)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有关百合花的情节。二、把握故事情节,聚焦物象“百合花”(标题),理解小说主题讨论提问:以“百合花”为题有何含义及作用?(1)展示白色百合花的图片(注意要白色百合花,符合文中的内容和寓意。)(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激发兴趣)请学生谈白色“百合花”花卉的主要特点和花语: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提示:这是开放的话题,言之有理即可。)(2)明确:百合花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设计意图:培养依据文本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一次: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第二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第三次: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睛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明确百合花的表层含义:指代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小说的意象,也是线索。(3)思考提问:概述故事情节,简要划分课文层次;围绕百合花被,试着给情节不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明确:情节段落内容小标题开端1-23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途中发生的故事带路/借被前发展24-42通讯员和“我”一起向新媳妇借被子借被高潮43-56总攻开始,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献被结局57-结尾新媳妇执意给通讯员盖上百合花被盖被(小结:小说三要素之“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4)研读跟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明确百合花的深层含义。(设计意图:理解小说标题的含意、理解小说的人物和主题)A.请学生朗读15页第一次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刚走出门不远……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B.再请全体学生齐读“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明确百合花的含义:百合花表层含义指代的是被子上的花纹图案,是一种客观物象,即意象,也是小说的线索。深层含义A.小通讯员与我一系列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朴实纯洁、勇于改错的小通讯员形象;B.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淳朴善良、深明大义、无私、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小结:小说三要素之“人物”塑造方法)(5)明确标题(物象)作用:(设计意图:明确物象的作用)①以“百合花”为题,点出文章的重要内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百合花是文章的线索。②以“百合花”的纯白象征人民战士、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③以“百合花”作结,有利于揭示文章主旨,即有利于表现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表达了高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拓展延伸】题目含义及作用的解题思路题目含义表层解释概括基本含义深层形象文本中人物的品格与追求,如人性的关怀、社会责任、爱家爱国、探索精神、工匠精神等。主题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安土重迁、家国情怀、爱好和平、敬畏自然、描述现象揭示的本质等。题目作用四联系是否修饰或者点明写作对象是否有利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或者态度是否作为线索是否揭示主旨三、活动延伸(设计意图: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小说的主题)分组思考:(1)重点研读“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2)“百合花”仅仅是新媳妇心灵和性格的象征吗?和小通讯员和我有关吗?明确:百合花赞美了普通人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人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与热爱,象征了军民间纯洁的感情。百合花是象征,赞颂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以“百合花”为题,一是,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二是,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小通讯员和我)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情感美。附:板书第二课时学习内容:技巧点拨——赏析本文中的物象【任务引导】细节描写是对描写对象作逼真、细腻、具体的描绘,它是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看起来好像是作者行文中不经意的信手泼墨,但细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作者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借“伪装”,借“物象”,以小见大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一、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0分钟)思考讨论:依据文本,除了“百合花”外,试着找到二个或以上其它物象并做赏析。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情节,小组交流后,展示分享。(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掌握学习小说通过物象,以小见大塑造人物的方法。)二、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分享(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进行思想碰撞,分享展示、教师点拨,进一步巩固已学内容并加强对文本的理解)(一)物象赏析:1.野菊花第一次是在去包扎所的路上,“我”看见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是装饰点缀。”第二次是“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的枪筒里不知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看似信笔写来的几句,把小通讯员纯朴、自然的情趣表现了出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或者还显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2.馒头第一次是在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的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二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的石头上,对我说:‘给你开饭啦。’”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从而为下文失去这么好的战友而悲痛蓄势。第二次是当小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线地缝补衣肩上的破洞,“我”实在忍受不了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的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二个干硬的馒头……”“我”睹物思人,勾起“我”对小通讯员的深切思念,想起他的羞涩、憨厚,想起他的天真、活泼,想起他的善良、体贴。通过这“饱含着战友之情”的二个馒头,深切表达了“我”痛失战友的内心悲痛之情,“立片言而居要”,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揭示人物的善良品质,表达“我”对小通讯员的思念之情,引起读者共鸣。3.“衣肩上的破洞”第一次是在借被时,由于羞涩、慌张,小通讯员在接过新媳妇递过来的新被转身走时,不小心衣肩上挂破了个洞,而且不肯让新媳妇缝补,这既照应了前文写的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又表现了他的执拗,当然还带有一点对新媳妇的恼意。第二次是小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我”看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就让他走,现在至少要裸露一个晚上肩膀了。”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同时也说明“我”一直目送小通讯员远去,加上对“我”后悔心情的描写,细腻地渲染了“我”对小通讯员的惦念、关怀,并且隐隐约约地暗示小通讯员要出事,为下文写小通讯员负伤牺牲埋下伏笔。第三次,小通讯员躺在门板上,新媳妇看见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发出惊叹,这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队抬回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小通讯员,而且还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到团部后,一直都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没来得及缝补就牺牲了,同时,又表现了小通讯员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愈加高大起来。第四次,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着”。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照应小说故事情节的前后发展,渲染气氛,牵动读者的心。【明确】小说中使用多个物象,每个物象先后出现多次,对展开和呼应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二)小结:背景补充:《百合花》写于1958年3月,是茹志鹃前期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丈夫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使用多个物象以小见大,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茅盾所说的:“没有闲笔”,“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这一切,都使小说情节细节各个部分富于有机联系。三、作业(设计意图:学习和运用在文本中使用“物象”等细节描写表达感情的写法。)1.结束了初中生活,走进了高中,回首这段时光,每个人都会有有趣和动情的事涌上心头,请撷取一两个片断,最少使用一个物象,写出性格美或者情感美的主题。字数不少于600字。2.

填好《写作评价表》。项目评价标准等级(优良中差)主题立意鲜明、新颖,体现对青春的思考,富有青春情怀,书写青春抱负。物象物象贴切自然,文化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简练,富有张力,逻辑严谨。结构字数完整,条理清晰。卷面书写工整第三课时学习内容:延伸阅读《哦,香雪》,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教学过程】一、阅读全文,整体感知1.导图引路,概览全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述小说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的特点)读完课文后,将①②处的内容补充完整(设计意图:聚焦解读香雪的形象)哦,香雪情节段落内容序幕(引子)1-4火车开进小山村开端5-57姑娘们精心打扮,等待火车,和旅客做买卖发展58-69①高潮70-77②结局78-结束香雪深夜和迎接的姐妹相遇,共同欢呼明确:①香雪渴望有自动合上的铅笔盒,准备鸡蛋,爬上火车,换取铅笔盒。②香雪实现愿望,换取铅笔盒,徒步返回。2.小说以“哦,香雪”为题的好处。(注意“哦”的读音)(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明确:(1)题目清新可人,富有诗意。(2)点明小说的主人公。(3)题目中加“哦”字,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香雪所作所为的理解与肯定,并由衷地赞叹了香雪的纯朴可亲以及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设计意图:回扣本课第1个问题,深入领会小说通过“铅笔盒”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1.小说用两个情节,写“香雪”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徒步三十里夜路的苦。可见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请从文中找出铅笔盒相关的情节,谈一谈,你如何理解铅笔盒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明确:铅笔盒一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23页“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第二次,24页“‘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又问”。第三次,24页“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第四次,26页“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然后举起铅笔盒”。明确铅笔盒的意义:①对香雪来说,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闪亮的灯,照着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②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小说写于1982年6月,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我们国家正逐步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冰雪正在融化,禁锢正在拆除,中国人民急切地表达出对现代化未来社会的渴望。香雪的理想代表着穷乡僻壤的山民要摆脱贫困和封闭的企求,香雪的性格代表着那个时期进步青年的纯真、善良、追求上进的性格。改革开放伊始,社会上涌动着各种欲望浪潮,苦惯了的中国人包括中国农民希望生活幸福,也不乏追逐物欲的时髦,而香雪所追求的是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上的东西,想得到未来的彼岸幸福。“香雪”的名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符号。(小结: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的人生追求!铁凝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地施展出来了。——白烨《评铁凝的小说创作》)2.有人说,香雪不喜欢她父亲亲手做的“小木盒”,而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设计意图:通过思考探究,碰撞思维,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明确:香雪不爱慕虚荣。(1)香雪本性纯朴。那个铅笔盒的主人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她,却怎么也不要她的鸡蛋。但是,香雪在临下车的时候,还是悄悄地把鸡蛋塞在了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纯朴的香雪。(2)交换是香雪自尊的表现。香雪觉得女学生是在哄她,“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当她知道“北京话”有爱人时,“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赶快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她要在镇上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她不要别人看不起她,她要从台儿沟带去和同学一样的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挣回属于台儿沟的尊严。用鸡蛋交换,是香雪自尊的体现。(3)想要铅笔盒是因为香雪追求进步。香雪的内心把“铅笔盒(宝盒子)——上大学——不会叫人瞧不起”联系到了一起。香雪在公社中学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为了“不会叫人瞧不起”就必须摆脱贫穷,为了摆脱贫穷就必须上大学,为了上大学她才追求一切与知识有关的东西。在这条心理链条中,拥有铅笔盒绝不是香雪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她实现更高人生追求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与卖肾换手机、缩衣节食买LV的当代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可以说,香雪并不爱慕虚荣。3.香雪与其他姑娘们的表现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探究,碰撞思维,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明确:其他姑娘们香雪相同点都有着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不同点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们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她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能松能紧的尼龙袜。(注重外表美、物质)香雪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她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追求知识、文明和进步)原因①直接原因: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她的同学有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而她只有一只“小木盒”,她的同学常常取笑她。因此,香雪非常希望能拥有和她的同学一样的铅笔盒。所以,当她看到火车上的女学生有这样的铅笔盒时,她就更加注意了。②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在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的姑娘。“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所在。三、整合探究1.本单元小说物象赏析方法及作用归纳(同小说设计第一课时)2.小结:茹志娟笔调清新,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在铁凝的笔下,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山、树、溪、火车、铅笔盒,笔触所至,这些物体都跃动起来,有了体温,有了脉搏,有了感情,有了灵魂,和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的充满生机的艺术世界。天地万物无不多愁善感。二人都善于使用物象去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反映文章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话题,善于以小见大。附:板书课文物象情感手法《百合花》百合花、野菊花、馒头、衣肩上的破洞淳朴、无私、高尚,军民鱼水情,战友真挚情细节描写象征以小见大《哦,香雪》铅笔盒对知识、文明、进步的追求四、课后思考《百合花》与《哦,香雪》在叙述角度上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效果?(设计意图:比较鉴赏小说文本的叙述特点,把握小说基本特征。此题可根据学生情况和课时安排,课后灵活完成。)明确:(1)《百合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即整个故事是由参与到情节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作为故事人物讲述出来的。如在“护送”这一情节中,叙述者“我”作为一个临时被派到前沿包扎所去的女文工团员,性格开朗,落落大方,而刚参军的通讯员正好相反,叫他护送一个女同志到包扎所,似乎比接受一次战斗任务艰巨多了。由于叙述者“我”参与到事件中,在与人物的交往过程中对人物的行为进行了叙述,并使叙述者“我”的思想感情与隐含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一致,因而,读者能透过作品感受到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的人物——一个外表朴素整洁、充满青春活力、纯真可爱的小通讯员形象。综观全文,叙述者“我”无疑是“可信的叙述者”,“亲切真实,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品较为明显地传达着隐含作者的思想规范及其信念,即军民鱼水情如百合花般纯洁。(2)《哦,香雪》则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弄在读者面前。即“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客观性、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这就是所谓的“扇面展开”情节,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因此,小说不断地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由点到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姑娘、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这样的叙述角度从另一方面拆分又可一分为二:一是从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二是从台儿沟人的眼光来看外面的世界。开篇从大环境写起,逐渐缩小描写的范围,从写大山转到写山村里的姑娘们,再从姑娘们中分辨出独特的香雪,仿佛对台儿沟、对山民、对姑娘们和对香雪从陌生到认知、到亲近,这就是从外人的眼光来看台儿沟。再有,写台儿沟人忽然迎来“那绿色的长龙”火车,初见不识,惊惧恐慌,好像在黑暗中打开了一扇观看外面世界的明亮窗户,搅起心中一片波澜,产生对外界的好奇、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从台儿沟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这两种视界或两重叙述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意趣,给读者创造了情境感”。五、推荐阅读茹志娟《故乡情》、梁晓声《大兵》、铁凝《孕妇和牛》、王海桐《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六、教学反思附:【单元学习反思表】学习环节学习思考收获困惑诗歌第一、二课时诗歌第三、四课时诗歌第五课时小说第一、二课时小说第三课时阶段性学习自我评价请如实自我回答下面相关内容:1.你对你展示的知识和技能感到满意吗?2.你的学习与评估量表上的期望值相比如何?3.你对学习环节的哪些部分最满意?4.从1到10分,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努力?5.如果你再学习一遍,怎么改进呢?6.单元学习后你有哪些新的发现、认识和感受?7.你觉得老师的教学最成功和最失败的一点是什么?应该如何改进?2025版·高品质思辨范文每一篇范文都具思维深度,凸显理性之思辨每一篇范文都是逻辑严密,体现结构之严谨每一篇范文都有思想高度,符合时代之精神每一篇范文都堪称典藏级佳作熟读、常读,借鉴、模写,必见奇效思辨母题·科技之思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范文智能时代,更需以多问为钥坚持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活力2024年深圳二模作文范文科学求证,信息时代的理性之光2024年长春三模作文范文理性而歌,唱出时代“好声音”2024年高考预测作文范文远与近,取决于独立、清醒的内心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范文重科技更守人道,方为大智问渠六月,筑梦青衿。微信zgcy156整理上传,加好友交流。思辨母题·成长之路2024年新课标II卷作文范文不断探索自我,不断探索世界不断探索未知,不断抵达新境2024年九省联考赣、新作文范文航空航天,志所趋、爱所向2024年衢丽湖三地一模作文范文在构筑与突破中书写青春华章2024温州二模作文范文重建附近,缔造生命的精彩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善待内心“负面”,成就完整自我问渠六月,筑梦青衿。微信zgcy156整理上传,加好友交流。思辨母题·生活之道2024年全国甲卷作文范文消除沟通壁垒,双向奔赴美好灵魂深处的契合与交融2024年东北三省四市一模作文范文有效管理情绪,赋能人生成长2024年广州一模作文范文在理解与坚守中寻求相处之道2024年揭阳一模作文范文拒绝“平凡羞耻”,重拾人生自信2025年备考原创作文利益与道义,人际交往的纽带与灵魂思辨母题·文化之味2020年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