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1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2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3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4页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茂名高一检测)公元8世纪西欧推行的封君封臣制,改变了过去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做法。接收封地的豪绅显贵,必须提供自备马匹武器的骑兵,上下之间结成封主与附庸的关系。这说明,西欧封君封臣制()A.以土地为纽带维系政治关系B.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C.导致社会缺乏秩序动荡不安D.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实践经验【解析】选A。材料“改变了过去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做法”可知西欧封君封臣制将土地封赐与附庸对领主的军事义务相结合,形成效忠关系,这说明当时的封君封臣制以土地为纽带维系政治关系,故选A;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使封臣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难以形成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排除B;封君封臣制度正是建立在动荡局势基础上的社会等级秩序,排除C;封君封臣制度是当时欧洲的政治等级制度,城市自治是中古欧洲市民阶层与封建领主之间达成的契约关系,二者不具有借鉴关系,排除D。【深化点拨】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容易形成西欧社会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2.(2024·南昌高一检测)中古时期西欧庄园里的劳动者以农奴为主,他们一般以每周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此外,他们每年还须向领主缴纳一些实物和货币税。这说明中古西欧庄园()A.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B.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C.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D.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解析】选C。材料“在领主的自营地上劳动三天的‘义务’来换取耕种自己‘份地’的‘权利’”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古西欧的农奴是封建领主的从属,要为领主“义务”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相应“权利”,人身不自由,依附于其领主,存在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中古西欧庄园的确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但材料重在强调农奴的义务,排除B;中古西欧庄园具有一定基层自治色彩,庄园主或其管家管理庄园事物,他们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材料信息明显与之不符,排除D。3.中古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A.巩固了天主教对西欧国家的控制B.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C.结束了西欧政治的分裂割据状态D.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选D。中古中后期,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王权加强冲击了天主教对西欧国家的控制,排除A;新兴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排除B;“结束”说法错误,排除C。【深化点拨】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4.(2024·天津高一检测)中世纪的西欧,市民阶层最初只注意本城市的利益,但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他们改变了对国家事务的冷淡态度,开始帮助国王,促进统一。这表明()A.封建庄园制经济逐步解体B.市民联合以争取城市自治C.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D.国王依靠市民来治理国家【解析】选C。据材料“随着工商业和国内外政治的发展”“帮助国王,促进统一”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也成为了支持王权的重要阶级力量,反映出王权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故选C;材料强调市民阶层对国家事务的态度,无法推知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A;“帮助国王,促进统一”不是争取城市自治的表现,排除B;材料只体现市民阶层对王权的支持,并不能反映国王依靠市民治理国家,排除D。5.有学者说:“中世纪的自治城市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封建社会外的异己力量而出现的……正是在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一批城市的理论家们致力于挖掘传统、开拓创新,从而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这说明城市自治运动()A.维护了罗马教皇的统治B.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C.促进人文主义广泛传播D.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解析】选D。据材料“一批城市的理论家们致力于挖掘传统、开拓创新”“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结合所学可知自治城市的理论家们为了抵抗封建社会,挖掘传统和开拓创新,从而实现传承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这些都对当时的西欧封建制度形成了冲击,故选D;材料“在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说明自治城市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罗马教皇的统治,而不是维护了罗马教皇的统治,排除A;材料“在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说明自治城市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西欧的封建社会,而不是解决了封建社会矛盾,并且“解决了”表述绝对化,排除B;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C。【补偿训练】欧洲中世纪的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在城市中的一些自由权力。“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材料反映了()A.日耳曼人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B.传统自由观念推动城市自治运动C.工业革命有利于城市实现自治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自治【解析】选B。据材料“城市特许状”“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有权反抗和报复”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日耳曼人传统的自由观念推动西欧中世纪后期城市的自治,故选B;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欧洲中世纪是5—15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自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14—15世纪,城市自治开始于10—11世纪,排除D。6.大学的兴起是欧洲中古时期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这时最大的大学是巴黎大学,它是后来牛津、剑桥等诸所大学效法的榜样。大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B.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的复苏C.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阿拉伯文化在西欧的不断传播【解析】选C。随着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用人才,城市大学兴起,培养人才,故选C;A是大学兴起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的复苏指文艺复兴,排除B;D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7.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它立足于希腊化地区的肥田沃土之上,又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据此可知,中世纪的拜占庭()A.发展古希腊民主传统B.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C.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D.成为东西文明的汇融体【解析】选D。根据材料“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可知,拜占庭文明是集多种文明为一体的独特的融合性文明,故选D;材料未涉及拜占庭发展古希腊民主传统,排除A;中世纪的拜占庭成为东西文明的汇融体,未体现其保存并完善了古典文化,排除B;材料未体现拜占庭文明的创新性,排除C。8.查士丁尼所著《法理概要》明确提出:市民法只是适应本民族需要的法律,万民法则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样尊重的法律。由此可见,罗马法律()A.适应了罗马政权统治的需要B.极力维护罗马人自身权利C.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D.为后世立法提供重要借鉴【解析】选A。据材料“市民法只是适应本民族需要的法律,万民法则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样尊重的法律”,可知罗马法律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不断扩大公民权的范围,以便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故选A;“万民法则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样尊重的法律”说明万民法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大到所有的自由民,而不仅仅包括本邦人,并未说明罗马法律对后世法律制定的影响,排除B、D;罗马法律主要适用于罗马帝国,东方国家有自身独立的法律体系,排除C。【拓展延伸】罗马法的影响(1)对罗马的影响: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2)对近代社会的影响①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来源于罗马法。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的理论为基础。③罗马法的影响还波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的民法都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9.(2024·芜湖高一检测)美国史学家戈登在《极简亚洲千年史》中写道:“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据此判断,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是()A.学者和传教士 B.商人和旅行家C.官员和殖民者 D.军队和探险家【解析】选B。据材料“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伊斯兰文明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离不开当时繁荣的商贸活动,所以,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是商人和旅行家,故选B;当时阿拉伯帝国强大,是东西方商贸的枢纽,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是商人和旅行家,而不是学者和传教士,排除A;当时东西方文明主要是友好交流,所以,构成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不是官员和殖民者,排除C;军队是阿拉伯帝国强大的重要工具,不是当时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主体,排除D。10.(2024·郴州高一检测)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A.说明了统治者左右着文明特征B.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C.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D.保证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昌盛【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的限制”可知这一状况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故选B;统治者可以影响文明,但不能左右文明,排除A;材料只涉及阿拉伯统治者的宽容态度,并不涉及世界文明的交融,排除C;材料的做法有利于阿拉伯文化的繁荣,但不能保证其繁荣,排除D。【补偿训练】阿拉伯帝国欧麦尔时代,每征服一地,统治者必嘱咐战士宽待基督徒。阿拔斯王朝之后,袄教徒、摩尼教徒受到统治者的保护。景教徒侯奈因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并未改变,而哈里发麦蒙依然聘用他担任巴格达智慧馆的负责人。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A.实行多元融合的文化政策B.注重广泛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C.架起了东西文明沟通桥梁D.文化发展具有自主性与创新性【解析】选A。材料“宽待基督徒”“袄教徒、摩尼教徒受到统治者的保护”可知阿拉伯帝国在扩张的过程中实行宗教宽容的政策,容纳不同宗教信仰的存在,体现了多元融合的文化政策,故选A;材料主要强调不同宗教文化的平等共处,而不是征服者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吸收,排除B;阿拉伯帝国的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地区的相互融合,材料中的宗教信仰并未体现东西方差别,排除C;材料主要强调统治者对不同文化的宽容,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开放性,排除D。11.1830年代,奥斯曼帝国彻底废除封邑制,全面实行包税制。1858年,奥斯曼帝国颁布《农业法》,农民租种国有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明显扩大,直至获得所租种的国有土地的交易权,地权的非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这一做法()A.抛弃了生产资料的国有制B.旨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C.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D.使农奴获得了自耕农身份【解析】选C。据材料“农民租种国有土地的经营自主权明显扩大,直至获得所租种的国有土地的交易权”可知农民的自主权限越来越大,对封建主的依赖越来越低,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故选C;材料的本意是地权的非国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并非抛弃了生产资料的国有制,排除A;奥斯曼帝国的做法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赋税收入,并非旨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B;奥斯曼帝国的政策造成的直接后果在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和私人大地产的膨胀,并没有使农奴获得自耕农身份,排除D。【补偿训练】15世纪后期,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不再参加临朝听政,国家常务决策交于“御前会议”,此会固定每周召开4次,每次7—8小时,参会大臣包括宰相在内共九人。苏丹若参会则在会议室旁的小隔间旁听,通过纸条向大臣传递意见。这说明奥斯曼帝国()A.参考明朝内阁制的设计B.遭遇权臣架空君权的危机C.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D.强化君主控制朝政的能力【解析】选D。奥斯曼帝国苏丹不现身御前会议,但在隔间中监视大臣议政,这是一种秘密执政的做法,使得臣在明处,君在暗处,是强化君权的做法,故选D;奥斯曼帝国没有学习明朝内阁制度,排除A;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依然执掌权力,排除B;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是实权君主,材料也未体现为虚位君主制提供借鉴,排除C。12.古代印度笈多帝国时期编写的《摩奴法典》是当时印度教徒生活的基本准则,它宣称每个人的道义责任是遵守自己的种姓传统,参加与生俱来的种姓集团的宗教仪式和活动,无论这种习惯多么粗陋、简单或不可理解。由此可以推断,种姓制度()A.得到笈多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B.是影响当时政令不够统一的重要原因C.推动印度教成为当时印度的主要宗教D.产生于印度教提供的理论和宗教基础【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哲学和法律的汇编之一,是当时印度教徒生活的基本准则,受到各种姓习惯和活动的影响,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会导致当时政令不够统一,故选B;材料表明种姓制度是影响当时政令不够统一的重要原因,未体现得到笈多帝国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排除A;材料表明种姓制度是影响当时政令不够统一的重要原因,并没有推动印度教成为当时印度的主要宗教,排除C;种姓制度先于印度教产生,印度教是伴随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D不符合材料,排除。13.1206年,突厥人占领印度北部,建立德里苏丹国。国家建立了常备军,引入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以苏丹为最高统治者。苏丹之下,设立掌管税收和军事的各部,地方建立行省。这表明,印度()A.进入了外族奴役高压统治时期B.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殖民地C.建立了较完善的国家集权体制D.影响中国行省制度的创立【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突厥人建立的德里苏丹国,在军事、王权、制度、中央集权方面都有建树,说明德里苏丹统治下的印度国家体制较为完善,故选C;虽然突厥人是外族,但是高压统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德里苏丹国只是引入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并没有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殖民地,排除B;中国行省制的创立是在元朝,它们之间不一定存在借鉴的关系,排除D。14.大化改新期间日本颁布了《养老律令》,逐渐形成律令制国家,原来掌控国家的氏族豪强转变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以上举措()A.提高了氏族豪强的经济地位B.减轻了农民的各种调役负担C.阻碍了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D.扩大了天皇政权的社会基础【解析】选D。据材料“逐渐形成律令制国家,原来掌控国家的氏族豪强转变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可知,大化改新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国家官僚体系,打击豪门氏族,扩大国家的统治基础,故选D;“原来掌控国家的氏族豪强转变成为国家服务的官僚”说明当时的氏族豪强势力受到了国家官僚体系的约束,有利于打击地方氏族豪强势力,排除A;材料中并未具体说明国家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具体措施,排除B;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标志,排除C。15.(2024·黑吉辽选择考)1069年,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法令,规定取缔非法庄园。为此,天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任命亲信担任官员,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相关文书不全,其庄园将被没收。这一措施意在()A.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B.稳定封建主从关系C.维护法律政令统一 D.加强朝廷经济基础【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后三条天皇颁布的法令,主要是针对非法庄园进行取缔,并通过成立“记录庄园券契所”来对庄园文书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庄园领主的文书不全,他们的庄园将被没收。通过没收非法庄园,朝廷可以直接增加自身的土地和资源,从而加强其经济基础,因此正确答案是D。虽然严格审查庄园文书可能间接地遏制地方官员的贪腐行为,但这并不是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封建主从关系的稳定更多涉及封建制度内部的权力和义务分配,而不是通过审查庄园文书来实现,排除B;审查庄园文书并没收非法庄园,确实有助于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性,但并没有直接涉及天皇加强自身权力或经济基础的目的,排除C。16.《高丽史·百官志》记载:“成宗大新制作,定内外之官,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官有常守,位有定员,于是一代之制,始大备。”由此可知,成宗的“大新制作”()A.开启了官僚政治体制B.借鉴了中国政治模式C.结束了制度混乱局面D.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解析】选B。据材料“内有省、部、台、院、寺、司、馆、局,外有牧、府、州、县”可知,高丽成宗借鉴了中国的省、部、台、院等中央官制和府、州、县等地方官制,按照中国唐宋模式改造高丽的典章制度,故选B;材料无法说明“开启”,排除A;材料未涉及“大新制作”的影响,排除C;材料中未反映出实现了国家政治统一,排除D。17.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宋人徐兢言:“高丽地封未广……四民之业,以儒为贵,故其国以不知书为耻”;13、14世纪之交,朱子理学传至朝鲜,受到高丽君王与达官显贵们的重视。儒家思想兴盛于朝鲜()A.说明了朝鲜社会民风淳朴B.得益于大量遣唐使的努力C.加速了朝鲜社会封建化进程D.有助于朝鲜维护和加强王权【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忠孝节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因此儒家思想在朝鲜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维护和加强王权的需要,故选D;材料体现的是儒学的盛行,与朝鲜社会民风淳朴无关,排除A;遣唐使的影响是原因之一,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B;此时朝鲜已经实现封建化,排除C。【补偿训练】高丽前期,女性的地位较高,妇女再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随着程朱理学的传入和广泛传播,贞洁思想在高丽流传,出现了禁止官僚妻妾再嫁的规定。这说明()A.高丽受到中华文化影响B.理学被高丽社会广泛接受C.高丽中央集权之间衰弱D.高丽文化呈现兼容并包性【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程朱理学传入高丽后,高丽社会流传贞洁思想,出现了禁止官僚妻妾再嫁的规定,据所学可知,贞洁思想是中国理学家所提倡的,说明高丽受到中华文化影响,故选A;材料只是提到理学思想在高丽社会广泛传播,不能说明高丽社会是否广泛接受了理学思想,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了理学在高丽社会的广泛传播,不涉及高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排除C;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高丽文化呈现兼容并包性,材料主要涉及程朱理学在高丽的传播,排除D。18.(2024·日照高一检测)9—11世纪,西非人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南部非洲的大津巴布韦都城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这表明()A.中国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B.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C.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解析】选C。据题意可知,在非洲的不同地区,不同的非洲国家的发展特色不同,说明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故选C;材料表明中国主要是与东非国家存在贸易往来,并不能说明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排除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结论,排除B;材料并无比较的信息,无法得出“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结论,排除D。【补偿训练】20世纪的考古学家发现,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遗址同津巴布韦的铁器时代遗址的相似处非常惊人,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且可以说(两地的古代文化)是在同一个树干上长出来的。导致两地古代遗址惊人相似的因素最可能是()A.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B.阿拉伯人的传教活动C.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解析】选A。西非的班图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乌干达……同津巴布韦……相似处非常惊人”,最有可能是班图人大规模迁徙的结果,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并没有阿拉伯人进行活动,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在乌干达西部的铁器时代,欧洲尚未开始殖民活动,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乌干达属于内陆地区,海上丝绸之路不能到达乌干达,排除D。19.人们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淤泥非常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这种浮动园地()A.体现了玛雅文明的代表性成就B.造就了高度繁荣的外向型农业C.培育出了甜高粱等高产农作物D.突破自然限制扩大了耕地面积【解析】选D。据材料“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从他们的田园中获得7次收成”可知,人们利用湖中的淤泥制成的浮动园地进行耕种,这扩大了耕地面积,突破了湖的限制,故选D;浮动园地是阿兹克特人的代表性成就,不是玛雅人,排除A;阿兹克特人是自给自足不是外向型农业,排除B;根据材料“特斯科科湖”“浮动园地”判断是美洲的阿兹克特人,根据所学,培育出了甜高粱等高产农作物是西非的班图人不是阿兹克特人,排除C。20.库斯科太阳神庙是印加帝国最大的宗教中心,该神庙的正门由巨大的石板做成,墙壁用磨光的方形石板筑成,结构坚固,整个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此外,印加帝国时期的街道、宫殿和房屋建筑,留存至今。这反映了()A.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B.印加文明领先其他文明C.印加人丰富的宗教信仰D.印加帝国统治体系严密【解析】选A。据材料“该神庙的正门由巨大的石板做成,墙壁用磨光的方形石板筑成,结构坚固,整个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此外,印加帝国时期的街道、宫殿和房屋建筑,留存至今”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库斯科太阳神庙及印加帝国时期的街道、宫殿、房屋建筑结构坚固,体现了印加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故选A;材料没有印加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对比,故“领先”一词表述不当,排除B;材料没有明确印加帝国具体的宗教信仰情况,排除C;材料没有明确印加帝国具体的统治体系,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21.(14分)(2024·聊城高一检测)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欧洲中世纪:变化的时代材料一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原谅亨利四世,这就是“卡诺莎之辱”。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逮捕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同时推举克雷蒙五世担任新教皇,并将教皇的府邸迁至法国境内的阿维农。西欧的庄园经历了9-13世纪的兴盛期以后,从13世纪后期起就不断衰落。10-11世纪起,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通过武装暴动等方式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的修道院承担起教育的基本职责,成为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11世纪以来,中世纪的大学兴起,其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中世纪始于5世纪,迄止于15世纪。有些人认为这1000年是人类走过的一段漫长而愚蠢的弯路,这1000年的贫穷、迷信和黑暗横亘在罗马帝国古老的黄金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黄金时代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摘编自[美]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1)根据材料,概括中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化。(6分)答案:(1)变化:王权的加强;封建庄园经济衰落;城市经济发展并且逐步取得独立权;大学兴起;教会的影响力削弱。(6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法王腓力四世逮捕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并将教皇的府邸迁至法国境内的阿维农”“从13世纪后期起就不断衰落……一些城市通过武装暴动等方式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中世纪早期,基督教会的修道院承担起教育的基本职责,成为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11世纪以来,中世纪的大学兴起”并结合所学分析回答即可。(2)结合材料一中的史实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8分)答案:(2)材料二中的观点指出,中世纪并非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论证:政治上,“卡诺莎之辱”和“阿维农之囚”显示出教会与国家之间权力斗争的激烈程度。这些事件表明,中世纪的政治结构并非僵化不变,而是存在着权力重组和重新分配的过程。经济上,庄园制度的衰落和城市的兴起标志着中世纪经济结构的转型,而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通过武装暴动等方式赢得自治权,并支持王权,推动了封建社会向中央集权制的过渡。教育上,中世纪的大学兴起,其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中世纪的社会进步提供了知识基础和人才保障。综上所述,材料一中的史实充分论证了材料二中的观点:中世纪并非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和教育等领域都发生了重要变革,为后来的欧洲文明奠定了基础。(8分)【解析】第(2)题首先点明材料二中的观点,据材料二“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分析。然后论述,论述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教育等角度去分析。22.(12分)(2024·沧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亚历山大采取的治国政策,处处体现了东西方的融合。亚历山大把马其顿与东方政治制度相结合,实行一种特殊的君主专制政体。“从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327年,帝国征服和组建了12个省,只有一个省的总督是马其顿人”,其他各省的总督都是当地贵族。亚历山大把波斯及其北方招募来的士兵,加以方阵和马队的特殊训练,“在骑兵特别部队里……许多东方的官兵被选派担任了各级职务”。亚历山大积极倡导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凡马其顿人与亚洲女子结婚,可享受免税权利。“亚历山大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当地的庙宇里举行祭祀,搞一些活动和举办节日来向众神献祭”,导致希腊宗教与东方宗教的混合。——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材料二8世纪中叶,横跨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建立。阿拉伯人为借鉴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成果,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自然科学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医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开展了一场历时约200年的翻译运动。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西方学者、翻译工作者把大量阿拉伯典籍和希腊典籍阿拉伯文译本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等西方文字,为基督教笼罩下的欧洲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摘编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西方的融合”在亚历山大治国政策中的体现。(6分)答案:(1)体现: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实行行省制,设立总督管理;军队中大量吸收启用东方人;鼓励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联姻;尊重东方宗教崇拜和信仰。(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实行一种特殊的君主专制政体”“其他各省的总督都是当地贵族”“许多东方的官兵被选派担任了各级职务”“积极倡导马其顿人和东方女子结婚”“导致希腊宗教与东方宗教的混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