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7课+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49-1976)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6、27课+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49-1976)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6、27课+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49-1976)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6、27课+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49-1976)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6、27课+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49-1976)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学案编制:班级:姓名:第26、27课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49—1976)【学习指导】概况:识记并默写时间轴,理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时间线索【项目探究】一、新政权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949年9月,召开新政协,颁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2、政权特点: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②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民主联合政府);二、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2)(一)经济:恢复国民经济1、城市(1)措施: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银元之战、米棉之战)(2)作用: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2、农村(1)内容:实行土地改革(2)认识:①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②仍为小农经济,变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二)军事:1、进军华南、西南,基本解放全国领土;肃清土匪;镇压反革命;2、1950—1953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3——1956)(一)经济:一五计划(1953——1957)1、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工业化:特点原因成就①优先发展重工业,注意调整农业、重工业、轻工业之间的关系;①历史:近代以来民族工业轻重比例不协调;②现实:国防安全的需要;③吸取苏联工业建设中的教训;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展开(未完成工业化)②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①近代以来民族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③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便于获取苏联帮助;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内容:建立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3)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特点: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并举;(二)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第一届全国人大与1954年宪法作用:①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②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三)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56——1976)(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1、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进社会主义艺术和科学发展;双百方针提出背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调动知识分子的建设积极性;2、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3、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随后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认识:①反映人民要求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②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和基本国情,急于求成,是一种“左”倾错误;4、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5、1960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经过调整,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好转;(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1、正确认识文化大革命:①文革发生的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文革危害:民主与法制遭破坏,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文革时期取得的成就与文革无关,在于周恩来、邓小平等干部及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③吸取教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加强党的领导;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2、建设成就:(1)经济: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①原因:应对美苏威胁,国防需要;②意义:增强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推进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2)国防科技:两弹一星(3)精神风貌:形成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第26、27课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针对性训练》题组一:新中国成立与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被纳入了统一战线和政协之中,24名政府部长中有11名是民主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中,李济深、张澜和沈钧儒都是民主党派人士。材料说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起来B.新中国新政权具有鲜明的民主性C.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党派联合执政D.民主党派人士拥有政治特权2、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过程中,特别邀请了自辛亥革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他们中有些是前清翰林学士、老同盟会会员,有些是前国民党政府官员、国民党军队起义将领,有些甚至还是昔日战场上的对手。这说明《共同纲领》的制定体现了A.民族平等精神B.人民至上精神C.依法治国精神D.民主协商精神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我国经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的物价暴涨局面。与“银元之战”相比,“米棉之战”的显著特点是A.通过强制手段调控价格B.依据市场规律增加供应C.放任自流,听凭市场调节D.发行票证,实行定额供应5、1949年11月15日至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华中地区的棉花也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输送;在陇海线上,成百吨的纱布日以继夜地向西安等大中城市流去。11月25日,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涌入市场。中央人民政府的上述举动A.造成了物价飞速上涨B.旨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C.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D.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6、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比1949年的466亿元增长73.8%,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B.贫穷落后局面得到改变C.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7、“如果美军北进,那就会与美军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从而使称为中国心脏的东北重工业地区经常受到威胁。这一点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从中国的威信上还是国防上都是难以忍受的”,所以,中国要参战。据此可知,中国参加这次战争A.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需要B.旨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C.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D.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题组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953——1956)8、《清华大学校史稿》载:“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学院并入北京大学等高校,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推动高科技发展B.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C.服务于现实需求D.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9、下图是1953年英韬创作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人们正在为一场竞赛呐喊助威。这表明当时我国A.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B.经济方针政策严重脱离实际C.出现了农轻重各部门的协调发展D.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10、一直到1952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1958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重点C.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11、“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这首诗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A.农业改造轰轰烈烈开展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得到积极支持C.“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D.遭到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2、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过程中,中央政府专门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其中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社会公众领袖及相关方面的专家等。同时,还组织了全国群众性大讨论。这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确立B.宪法制定体现了广泛性和民主性C.宪法比《共同纲领》更具权威性D.人民民主政权受到了法律的保障题组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56——1976)13、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尽快把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主要任务。这一提法是基于A.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B.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D.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4、1958年7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农业生产合作社小麦亩产7320斤。同日,中国农业部宣布1958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779亿斤,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些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A.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农业生产逐步迈向现代化C.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D.中国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15、1960年7—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等举措。这些举措的实质是A.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B.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推动城镇地区就业形势的好转16、右图是1957年至1960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柱状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农业总产值稳步提高B.产业结构呈现不平衡发展C.国民经济调整获得成功D.经济落后状况得到根本改变1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的关键词有: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这三个关键词都表明A.农村生产关系不断调整B.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复杂性C.农业工作处于中心地位D.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18、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该举措主要是基于A.三大改造的完成B.国际形势的变化C.工业化建设需求D.美苏关系的发展19、1964年,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东部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