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师版)_第1页
第32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师版)_第2页
第32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师版)_第3页
第32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师版)_第4页
第32讲 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2讲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选择题1.(2024·湖南名校大联考)如图(里耶秦简)中的文字记录了资中县令史阳里人扣的履历:十一年九月提拔为吏,担任乡吏九年零一天,担任管理农事的田部吏四年零三个月十一天,担任令史二个月。户版记录年龄为36岁,可担任掌管工程的司空属官之职。据此可推知,秦朝()A.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B.重视对官吏任职与提拔的考核C.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D.尊奉法家并广纳贤才B[据材料信息可知,里耶秦简详细记载了资中县令的履历,这说明秦朝重视对官吏任职与提拔的考核,故选B项;材料反映里耶秦简中对于官吏履历的详细记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无政府对待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无法得出重农抑商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秦朝重视官员履历,与法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2.(2024·广东顺德区一模)东汉顺帝临时抽调八位“风俗使”“分行天下”,对“刺史、二千石有赃罪显明者”,要求通过驿马立即上报,直达皇帝,取旨处理,县令以下则就地“收举”。据此,“风俗使”在当时()A.保证了监察的规范有效B.拓宽了对地方监察的渠道C.缩小了基层治理的权限D.体现了法律儒家化的趋势B[据材料东汉顺帝临时抽调八位“风俗使”对“刺史、二千石有赃罪显明者”等官员进行查处,结合选必一第5课所学“秦朝监察制度”可知,“风俗使”可以对监察官、地方官员进一步监察,故选B项;“保证了”不合逻辑,应为“有助于”,排除A项;“基层治理”概念混淆,刺史、二千石、县令等属于地方官员,不是基层官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D项。]3.(2024·河南名校联盟联考)唐代的吏又称为流外官,是在朝廷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担任低级职务的人员。具备一定资历的流外吏员可以通过经史考试而升迁为流内品官,当时“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往往从流外吏员中选任。据此可知,当时()A.科举考试是入仕的正途B.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缓D.门阀士族政治影响力下降B[据材料“一定资历的流外吏员……升迁为流内品官……从流外吏员中选任”可知,唐朝具有基层从政经历的流外官通过经史考试可以升迁为流内品官,这说明当时选官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故选B项;唐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但材料涉及的是官吏的升迁,与科举制无关,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流外官经过考试可以升迁为流内品官,这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唐朝时期门阀士族政治影响力的确下降,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4.(2023·山东淄博二模)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A[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文举状元中,寒素士子和家世不详两者占比之和超过了祖辈任官群体,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功能的强化而非弱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世家大族已经不能把持选才,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平民入仕的欲望,排除D项。]5.(2024·广西北海一模)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宋太祖重申了唐朝考课令中对地方官员增损户口的考核标准,对“抚育有方,户口增益”的地方官,按户口增长比例给予不同的奖赏;对“抚育无方,户口减损者”,按减少比例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地方人口锐减经济凋敝B.人口数量决定经济发展C.官员政绩成为升迁依据D.政府注重经济社会发展D[据材料“重申了唐朝考课令中对地方官员增损户口的考核标准”可知,宋朝政府认为官员的政绩与人口数和经济的发展呈正相关的关系,体现了宋朝治理的特点是通过地方官员的有效执政发展当地的经济,故选D项;据材料“考课令中对地方官员增损户口的考核标准”可知,宋朝政府确定了评定官员的执政能力高低的标准,地方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只是考核的情况之一,未能全面概括题中主旨,排除A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可知,人口数量的多少能够影响经济的发展程度,但决定经济发展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材料“增长……赏……减少……罚”可知,地方官员执政时期,人口的增减可以作为官员升迁与否的依据,官员政绩成为升迁依据与主旨不符,排除C项。]6.(2024·河南信阳一模)下表为“唐、宋、元时期御史官员品秩比较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唐宋元备注御史大夫从三品(不除授)从一品宋以御史中丞主领台务御史中丞正五品从三品正二品侍御史从六品下从六品从二品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正七品正四品监察御史正八品上从七品正七品A.调动了监察官员工作积极性B.体现对监察制度的逐步完善C.逐渐改变了监察官员的定位D.保障了监察官员更好的履职B[据材料“唐、宋、元时期御史官员品秩比较表”可知,唐朝至元朝时期,御史官员品秩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御史承担着监察职能,其品秩的提高能够更好的发挥监察官员的作用,体现了对监察制度的完善,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厚赏是中国古代激励监察官的重要方式,监察官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丰厚的奖赏,监察官不称职,便予以比其他官员更重的处罚,御史官员品秩的提高与调动监察官员工作积极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虽然御史官员品秩提高,但其作为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的定位并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人治社会下,监察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御史官员品秩的提高不能“保障”监察官员更好的履职,排除D项。]7.(2024·辽宁鞍山一模)1905年,由张之洞领衔上奏的《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倡议,办新式教育仍应“尊经学”,且“崇品行”,并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培养师范人才,对科举制下传统读书人妥善安排出路,这表明当时()A.清廷科举制改革措施较完善B.改良理论仍然占据舆论主流C.教育转型局势复杂矛盾重重D.受中体西用思想的持续影响C[据材料信息可知,张之洞提出办新式教育仍应尊重传统,妥善安排科举制下的传统读书人,说明当时教育处于新旧转型之中,矛盾重重,故选C项;“完善”一词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主流”一词过于绝对,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科举制下的问题,与改良理论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张之洞倡议妥善安排科举制下的传统读书人,这是面对复杂局势的谨慎选择,并不是受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8.(2023·山东泰安高三期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A.较为科学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B.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C.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D.组织严密,保证了政府的效能B[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出台了《考选委员会组织法》、《典试委员会组织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等一整套文官考试任用、俸禄发放、奖惩与考核的法律”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公务员制度进行了法律规范,这表明当时的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制度化法律化的探索,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是否科学完善,并得以全面实施,排除A项;“提升了官员素质,杜绝了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公务员制度保证了政府的效能,排除D项。]9.(2023·山东潍坊二模)1941年,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规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实行赋分制,工作50分,学习25分,操行25分。考核等级按分数多少定为七等,一等升级……六等降级,七等解职。这些规定()A.推动了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反映了品行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D.扩大了边区政权阶级基础A[材料中陕甘宁边区制定《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实行赋分制,加强干部管理与考核,这有利于推动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升行政效能,优化政治风气,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甘宁边区的干部管理,没有涉及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B项;材料中工作效能占50分,是考核的主要依据,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干部考核制度的制定,没有体现边区政权吸纳或扩大新阶级加入的情况,排除D项。]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C[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93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两项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退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1.(2024·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代吏部考试内容的利与弊材料唐朝科举考生在“省试及第”后,还须参加尚书省吏部的考试,及格后才能授官。吏部考试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即“身、言、书、判”。“身取其体貌丰伟”,即要体格健壮,仪表堂堂;“言取其言词辩证”,即要语言流利,善言雄辩;“书取其楷法遒美”,即要书法端正工整,苍劲秀丽;“判取其文理优长”,即判决司法文书要引经据典,辞藻优美,谙练法律。宋末元初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写道:“选人之试判则务为骈四俪六,引援必故事,而组织皆浮词……与礼部所试诗赋杂文无以异,殊不切于从政。”明代文献《大学衍义补》有这样的记载:“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斯斯,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据许凌云《中国儒学史·隋唐卷》分析说明唐代吏部考试内容的利弊,对其弊端如何补正,请举两例并说明理由。答案利:重视考生的言辞表达、书写精美和法律知识,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提高官员执政水平,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等。弊:以身、言、书取官具有不公正性,限制了一些真才实学者;“判”注重形式忽视实用;不能全面考查人才。补正举例:品德考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优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等。时政考查:有利于官员了解时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考查:有利于官员重视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指导社会生产生活,提高执政能力等。12.(2024·江苏淮安五校联盟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晚清科举制改革大事记时间大事(该领域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政治事件或其他因素对该领域产生的作用1841两广总督祁贡上《请推广文武科试疏》,提出变革选官制度的动议鸦片战争1864李鸿章提出“欲觅制器之器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仕”洋务运动1898清廷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86月23日光绪帝发布上谕改试策论;9月,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戊戌变法1901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提出停罢科举,未被清廷采纳庚子事变清末“新政”1905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被清廷采纳日俄战争的刺激——根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选编请阅读并根据表格中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就所拟定的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材料,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民族危机推动中国选拔人才制度变革。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开始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841年两广总督祁贡提出变革选官制度的动议。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号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生产,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因此,李鸿章提出专设“一科取士”,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洋务人才,甲午战争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