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1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2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3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4页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尚品书院学校高一(上)期末生物试卷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1.下面所说的四种情况,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分析,各自对应的是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④池塘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B.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C.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D.细胞、种群、个体、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详解】①池塘中的一个衣藻属于个体水平,②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群落,③池塘中的所有衣藻是种群,④池塘是生态系统,选B。【考点定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2.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一细胞后,欲换用高倍显微镜进一步观察,下列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A.将要观察的细胞移至视野的中央B.将小光圈换为大光圈C.转动转换器,将高倍物镜正对通光孔D.先使用粗准焦螺旋,后使用细准焦螺旋将物像调清晰【答案】D【解析】【分析】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像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2、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3、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像,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像(切勿用粗调节器)。【详解】高倍镜的使用过程为:①先用低倍镜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②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④调动细准焦螺旋,注意只需要调整细准焦螺旋即可;⑤增大光圈或者用凹面镜聚光,增加亮度;特别提示:换上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调粗准焦螺旋。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如图所示四种不同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乙的主要区别在于乙具有细胞壁 B.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丙具有拟核C.甲和丙的主要区别在于甲具有细胞结构 D.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丁没有叶绿素【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甲、乙为原核生物,丙为非细胞生物,丁为真核生物。【详解】A、甲和乙均为原核细胞,均具有细胞壁,A错误;B、丙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丁为真核生物,丙和丁的主要区别在于丙不具有细胞结构,B错误C、甲为原核细胞,丙为非细胞生物病毒,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甲具有细胞结构,C正确;D、乙为原核细胞,丁为真核细胞,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丁具有真正的细胞核,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无机自然界的元素在生物界都能够找到,这说明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具有统一性B.C、H、O、N、P、S、K、Ca、Mg都是大量元素,C在各种有机物中都存在C.划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标准是元素的含量D.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答案】A【解析】【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统一性: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3、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因此C是最基本的元素。【详解】A、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特有的,这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A错误;B、C、H、O、N、P、S、K、Ca、Mg都是大量元素,C在各种有机物中都存在,B正确;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C正确;D、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少,但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D正确。故选A。5.下列关于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含有NaOH溶液和CuSO4溶液B.斐林试剂的配制是将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滴入等量的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中C.双缩脲试剂是将4滴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滴入1mL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中混合而成的D.双缩脲试剂中含有两种试剂: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答案】C【解析】【分析】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比较:相同点:①都由NaOH溶液和CuSO4溶液构成;②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都为0.1g/mLNaOH溶液。不同点:①CuSO4溶液浓度不一样:斐林试剂乙液为0.05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为0.01g/mLCuSO4溶液;②配制比例不一样;③使用方法不一样:斐林试剂是甲、乙液一起混合后再使用,双缩脲试剂则是先向待鉴定材料加入A试剂摇匀后,再加入试剂B;④鉴定的对象不一样:斐林试剂鉴定的是还原糖,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蛋白质;⑤反应本质及颜色反应不一样。【详解】A、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都是由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组成的,A正确;B、斐林试剂的配制是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中滴入等量的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B正确;C、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氢氧化钠,再加硫酸铜,C错误;D、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D正确。故选C。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A.干种子代谢水平下降与细胞内结合水含量降低有关B.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适合喝淡盐水补充水和无机盐C.长时间剧烈运动会引起肌肉抽搐与血钙含量降低有关D.猪肝铁含量较高,缺铁性贫血患者应适量多吃些猪肝【答案】A【解析】【分析】自由水的相对含量与细胞代谢强弱呈正相关。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功能有:(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详解】A、干种子代谢水平下降与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有关,A错误;

B、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水分和无机盐损失,适合喝淡盐水补充水和无机盐,B正确;

C、长时间剧烈运动会因出汗导致血液中钙减少进而引起肌肉抽搐,C正确;

D、铁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猪肝铁含量较高,缺铁性贫血患者应适量多吃些猪肝,D正确。

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7.糖类和脂肪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随运动强度的变化,人体内脂肪与糖类供能比例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脂肪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糖类和脂肪代谢的最终产物不同C.高强度运动不利于减肥D.中等强度运动消耗的糖类和脂肪的质量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糖类、脂肪在供能方面的异同点的比较,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糖类、脂肪体外燃烧释放能量和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及耗氧量不同,不论是体外燃烧还是体内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多的是脂肪,耗氧量多的也是脂肪;释放能量少的是糖类,耗氧量少的也是糖类。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详解】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A错误;糖类和脂肪代谢的最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B错误;糖类和脂肪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通过图示看出,高强度运动脂肪供能比例下降,糖类供能比例上升,不利于减肥,C正确;中等强度运动,糖类和脂肪的供能比例相等,D错误;故选C。8.下列哪项不是细胞内的脂质具有的功能()A.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B.是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重要物质C.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D.催化体内能源物质分解,利于机体抵御寒冷天气【答案】D【解析】【详解】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其可以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A正确;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等生物膜的重要物质,B正确;脂肪减少体内热量散失,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催化体内能源物质分解的网站是酶,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不是脂质,D错误。9.图是细胞中一种常见的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体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氨基酸 B.乙与其他氨基酸的区别在于羧基的数量C.丙中含有三个游离的羧基和两个游离的氨基 D.生成物H2O中的H来自甲的羧基和乙的氨基【答案】D【解析】【分析】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详解】A、生物体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氨基酸是甘氨酸(R基是—H),而图中甲的R基是—CH3,A错误;B、根据氨基酸的通式可知,乙与其他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B错误;C、丙是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二肽,含有两个游离的羧基和一个游离的氨基,C错误;D、图示为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的过程,其中生成物H2O中的H来自甲的羧基和乙的氨基,D正确。故选D。10.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A.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答案】D【解析】【分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分为DNA和RNA,核酸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生物的核酸中的遗传信息不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蛋白质是由核酸控制合成的,不同生物的核酸中的遗传信息不同,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结构不同。【详解】蛋白质和核酸均具有特定的结构,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含有相同或相近的蛋白质或核酸,不同物种的DNA、RNA和蛋白质有较大差异;而在不同细胞中,DNA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核苷酸的种类都是8种,不能作为鉴别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11.愈伤组织细胞在一种包含所有必需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了几个小时,其中一种化合物具有放射性(3H标记)。当这些细胞被固定后进行显微镜检,利用放射自显影发现放射性主要集中于细胞核,标记的化合物最可能是()A.一种氨基酸 B.尿嘧啶核糖核苷酸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葡萄糖【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详解】A、若标记的是氨基酸,则放射性可能会出现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中,A不符合题意;B、若标记的物质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则放射性会出现在RNA中,RNA的存在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核糖体,B不符合题意;C、若标记的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则放射性会出现在DNA中,DNA的存在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主要集中在细胞核,C符合题意;D、若标记的是葡萄糖,放射性可能会出现在高尔基体上参与细胞壁的形成,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一蛋白质一脂质三层结构构成D.人一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详解】A、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膜结构中只有一层细胞膜,无其它细胞器膜和核膜,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一亮一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所有的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错误;D、科学家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和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并使之融合,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再根据这一实验及其他相关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故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故选C。13.如图表示细胞膜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亲水性B.c指磷脂分子的疏水性“头”部C.糖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侧均匀分布D.细胞膜的功能与b、d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a指磷脂分子的疏水尾部,c指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b、d为蛋白质,其镶在、嵌入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e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详解】AB、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具有疏水性,c指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A、B错误;C、糖蛋白只在细胞膜的外侧分布,C错误;D、细胞膜的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D正确。故选D。14.“细胞蛇”是刚发现的一类包含代谢酶的蛇形无膜细胞器,与其结构最相似的是()A. B.C. D.【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蛇”是一类无膜细胞器。细胞中核糖体和中心体都是无膜的细胞器。【详解】A、为线粒体,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A不符合题意;B、为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不符合题意;C、为中心体,中心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C符合题意;D、为细胞核,细胞核不属于细胞器,,D不符合题意。故选C。15.如图表示人体中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衰老红细胞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吞噬细胞能通过细胞膜识别衰老的红细胞B.结构①为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包装有关C.结构②为溶酶体,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D.图中的各种膜结构所含成分及比例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示可知,该图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清除衰老红细胞的过程.其中结构①为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加工、包装有关;结构②为溶酶体,由高尔基体产生,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详解】A、吞噬细胞能通过细胞膜识别衰老的红细胞并将其清除,A正确;B、结构①为高尔基体,在人体细胞中与蛋白质的加工、包装有关,B正确;C、结构②为溶酶体,由高尔基体产生,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C正确;D、图中的各种膜结构组成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基本相同,但比例不相同,D错误。故选D。16.下列有关细胞核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代谢旺盛的细胞核DNA数量上升B.细胞核的核膜对物质的通过具有选择性,核孔没有C.不同细胞中核仁的功能不同D.细胞核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物质是DNA【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详解】A、代谢旺盛的细胞核核孔数量上升,而细胞核DNA含量一般不会发生改变,细胞分裂过程除外,A错误;B、细胞核的核膜和核孔对物质的通过都具有选择性,B错误;C、不同细胞中核仁的功能相同,均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D、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遗传代谢的控制中心,因为DNA是遗传物质,能携带遗传信息,故行使功能的主要是DNA,D正确。故选D。17.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下图表示透析袋中蔗糖溶液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正确的是()A. B.C. D.【答案】B【解析】【分析】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浓度差;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将盛有一定浓度蔗糖溶液的透析袋口扎紧后浸于蒸馏水中”,说明透析袋中溶液的浓度高于蒸馏水,透析袋渗透吸水,所以蔗糖溶液浓度下降,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水分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18.以紫色洋葱鳞片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b和a表示(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分别表示细胞和液泡的长度B.若将图中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入清水中,a基本保持不变C.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b/a的值越小,则紫色越浅D.图中b/a的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答案】B【解析】【分析】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b和a表示,所以b/a表示质壁分离的程度,该比值越小,说明质壁分离程度越大,失水越多。【详解】A、图中a是从细胞的两端测量的,代表的是细胞的长度,b是细胞内缩小的原生质层,代表的是原生质层的长度,A错误;B、将图中所示状态的细胞放入清水中,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细胞长度基本保持不变,B正确;C、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b/a的值越小,由于a一般是不变的,则b越小,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越大,质壁分离程度越大,细胞失水越多,紫色越深,C错误;D、图中b/a的值越大,由于a一般是不变的,则b越大,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减小,质壁分离程度越小,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低,D错误。故选B。19.如图是在停止能量供应的条件下得出的曲线,图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不能通过方式a运输B.与方式a有关的载体蛋白覆盖于细胞膜表面C.方式b的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有关D.方式a和b的转运速率均与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曲线a中物质运输速度与物质的浓度成正相关,则a为自由扩散,曲线b中物质运输速度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达到一定数值后,因受载体数量的限制而保持稳定,则b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详解】A、由于停止能量供应,分析坐标曲线可以看出,a为自由扩散,b为协助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通过自由扩散(即方式a)运输,A错误;

B、a为自由扩散,与载体蛋白无关,只与物质浓度有关,B错误;

C、b为协助扩散,最大转运速率与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C正确;

D、自由扩散(即方式a)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当协助扩散(即方式b)载体蛋白达到饱和时,物质浓度再增加,物质的运输速率也不再增加,D错误。

故选C。20.甲、乙分别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坐标图和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所代表的物质运输方式没有共同点B.图乙的物质运输方式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C.图乙所示的细胞可能是红细胞D.婴幼儿肠道吸收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过程可用图乙中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答案】C【解析】【详解】A、由图可知甲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图乙是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它们都需要载体蛋白,故A错误。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协助扩散不能很好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故B错误。C、由图可知乙细胞中几乎无细胞器,很可能是红细胞,故C正确。D、吸收免疫球蛋白应是通过胞吞,而不是协助扩散,故D错误。故选C。21.下图为H2O2在不同条件下分解曲线图模型,①②③④曲线的条件分别是(

)A.H2O2酶催化、FeCl3催化、加热、自然条件B.加热、自然条件、H2O2酶催化、FeCl3催化C.加热、FeCl3催化、自然条件、H2O2酶催化D.自然条件、加热、FeCl3催化、H2O2酶催化【答案】D【解析】【详解】由图中曲线①②③④可以看出④的反应速率快于①②③,活化能比较低,①的反应速率最慢,故④是加入了H2O2酶催化、①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的反应过程;②和③比较,③的活化能比②低,故③为加入了无机催化剂、②为较高温度下的曲线,因此正确答案为D。22.下图表示胃蛋白酶活性与温度、pH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温度和pH都会影响胃蛋白酶的活性B.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是37℃C.胃蛋白酶的最适pH—定是2.0D.温度为0℃时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图知,当pH一定温度不同时,胃蛋白酶的活性不同,当温度一定pH不同时,胃蛋白酶的活性也不同,说明胃蛋白酶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A正确;据图可推断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37℃,B正确;由题图知,在温度相同,pH分别为2.0、2.5、3.0的条件下,胃蛋白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不同,其中在pH为2.0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最强,而pH在2.5或3.0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均低于pH在2.0时,说明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左右,C错误;温度为0℃时酶的活性降低,但是空间结构没有被破坏,仍然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酶的活性主要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在最适温度或pH值时,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高温、pH过高或过低有可能使酶永久性的失活,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23.下列过程中会使细胞中ADP的含量相对增加的是()①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原尿中的葡萄糖②氧气进入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结合变为氧合血红蛋白③葡萄糖进入红细胞④K+、Na+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使ADP的含量增加,即消耗能量,ATP水解产生ADP。①中重吸收葡萄糖和④中K+、Na+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②中氧气进入红细胞是自由扩散,③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故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24.如图表示ATP的结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a键断裂释放的能量可以直接用于生命活动B.图中的3表示ATP中的字母AC.由1、2、3各一分子形成的物质是组成DNA的基本单位D.b键断裂后形成ADP和Pi【答案】A【解析】【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由核糖和腺嘌呤构成,即图中的2和3组成,T是英语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即图中的1,简式中“~”代表高能磷酸键,在图中即为a和b。【详解】A、ATP水解直接供能于各项生命活动就是指a键断裂释放的能量,A正确;B、图中2、3共表示ATP中的A,B错误;C、由1、2、3各一分子形成的物质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因为2表示的是核糖,C错误;D、b断裂后形成AMP和Pi,D错误。故选A。25.图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要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则应选择装置a、b、cB.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呼吸都会产生CO2C.b瓶中的溶液也可以换成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遇CO2的颜色变化为由蓝变绿再变黄D.在d瓶中加入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现象是出现灰绿色【答案】D【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2.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详解】A、若要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则应选择装置a、b、c,其中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检测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A正确;B、酵母菌细胞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呼吸产物都有二氧化碳,有氧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条件下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B正确;C、b瓶中的溶液也可以换成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该溶液遇CO2发生的颜色变化是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D、酒精的检测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但需用d瓶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进行抽样检测,不能直接加入d瓶,D错误。故选D。26.下列关于细胞呼吸中物质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有氧呼吸才能产生CO2 B.有O2参与必定是有氧呼吸C.只有无氧呼吸才能产生ATP D.无氧呼吸中无丙酮酸的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2.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详解】A、酵母菌等生物的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也能产生CO2,A错误;B、无氧呼吸过程中没有O2参与,有O2参与必定是有氧呼吸,B正确;C、有氧呼吸过程中释放大量能量,产生较多的ATP;无氧呼吸也能产生少量ATP,C错误;D、无氧呼吸第一阶段有丙酮酸的产生,D错误。故选B。27.图表示氧含量对植物组织产生CO2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点表示植物组织无氧呼吸释放的CO2B.AB段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无氧呼吸停止C.BC段CO2的释放量增加,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D.储藏瓜果蔬菜选择B点,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答案】A【解析】【分析】1.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2.无氧呼吸是在无氧条件下,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还原氢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或者乳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详解】A、图中A点氧气浓度为0,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因此,A点表示植物组织无氧呼吸释放的CO2,A正确;B、由A到B,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有氧呼吸很弱,所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急剧减少,但无氧呼吸并未停止,B错误;C、由B到C,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有氧呼吸加强,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但此时无氧呼吸并没有消失,C错误;D、B点为总呼吸的最低点,两种呼吸方式都存在,D错误。故选A。28.台风“山竹”使东部沿海地区的某些植物较长时间淹水而大面积死亡。分析原因是()A.无氧呼吸产热量不足导致酶活性下降B.产物酒精使蛋白质变性、细胞死亡C.无机盐吸收等生命活动受到影响D.产物乳酸积累,导致乳酸中毒【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长时间淹水,水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造成土壤中氧气过少,根无法进行有氧呼吸,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酒精,导致根烂掉,进而导致植物就会死亡;【详解】A、酶活性受温度、酸碱度等条件影响,但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热量不会导致酶活性下降,A错误;B、蛋白质的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植物无氧呼吸产生的大量酒精,使蛋白质变性,导致细胞死亡,进而导致植物就会死亡,B正确;C、植物无氧呼吸产生少量的能量,会影响无机盐的吸收,但不是导致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C错误;D、植物无氧呼吸产生的大量酒精,不能产生乳酸,D错误。故选B。29.如图甲是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从图甲中取出的部分结构放大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生物膜的面积主要靠内膜向内折叠成嵴而增大B.图乙所示的结构来自图甲中的③C.③中的叶绿素在液泡中也有D.②上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答案】B【解析】【分析】甲图表示叶绿体的结构,②是叶绿体外膜,①是叶绿体内膜,③是类囊体薄膜,④是叶绿体基质;乙图是类囊体薄膜。【详解】A、题图甲是叶绿体,主要通过大量的类囊体堆叠成基粒来增大膜面积,A错误;B、题图甲中的③是类囊体,题图乙含有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所以题图乙所示的结构来自题图甲中的③,B正确;C、③中的色素是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与光合作用有关,而液泡中的色素是花青素等,和光合作用没有关系,C错误;D、②是叶绿体外膜,与光合作用有关酶分布在③和④中,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模型,模型掌握时,一定要深刻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30.某同学在进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进行了以下操作。该同学的操作正确的是()A.将5g新鲜菠菜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后直接进行研磨B.将预备好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横线C.为增强实验效果,将滤液细线画粗些并进行多次重复D.将滤纸条画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让滤液细线浸入层析液【答案】B【解析】【分析】1、5g菠菜叶需要去掉茎脉,剪碎,然后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石英砂、CaCO3以后,迅速研磨;2、用毛细管吸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待晾干后再重复23次;3、画好细线的滤纸条不能浸入到层析液中,防止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详解】A、将5g菠菜叶需要去掉茎脉,剪碎,然后放入研钵中,加入无水乙醇、石英砂、CaCO3以后,迅速研磨,A错误;B、将预备好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角,在距这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横线,B正确;C、用毛细管吸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并重复23次,每次等上一次干燥以后再重复画,C错误;D、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考查的是实验操作的步骤,这类习题的特点是操作性非常强,所以这类习题的解答在于平时的功夫,平时应该坚持进行是实验的操作,才会记忆的牢固。31.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A.暗反应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 B.暗反应是只在暗处进行的反应C.C3的还原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 D.暗反应过程中有C5的再生【答案】B【解析】【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详解】A、由分析可知,暗反应的C3还原过程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A正确;B、暗反应有光无光均可进行,B错误;C、C3的还原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C正确;D、暗反应过程中有C5的再生和二氧化碳的固定,D正确。故选B。32.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在图中a处进行,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B.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O2来自H2OC.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在图中b处进行,还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HD.光合作用过程中CO2被固定并还原成图中的甲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是水光解形成氧气和还原氢的过程,该过程中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暗反应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1分子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2分子三碳化合物的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的过程。题图分析,图中a表示类囊体薄膜,b表示叶绿体基质,甲表示有机物。【详解】A、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即图中的a上,必须在光下才能正常进行,A正确;B、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氧气来自水的光解,B正确;C、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即图中的b处,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C错误;D、题图中的甲物质是(CH2O),是经过暗反应过程中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形成的,即二氧化碳经过CO2被固定并还原变成了图中的甲物质,D正确。故选C。33.下图中Ⅰ、Ⅱ、Ⅲ曲线分别表示夏季某一天24小时的温度、某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曲线Ⅲ在a点上升的原因是温度下降,细胞呼吸减弱B.图中曲线Ⅲ在12点左右d点下降的原因是温度过高,气孔关闭C.叶肉细胞在图中的c、e两点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与d点相比,e点ATP的含量下降,C3还原的速率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曲线中,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并且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Ⅲ曲线与Y轴的交点表示呼吸作用,它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呼吸速率降低;它与时间轴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当有光时即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不过在c点时间前强度低于呼吸作用,所以在c点前已经开始合成有机物了。【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曲线Ⅲ在a点上升的原因是夜间温度下降,细胞呼吸减弱,二氧化碳释放量减少造成的,A正确;B、曲线中12点左右是植物的光合速率并没有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呼吸作用较光合作用增强更明显,对照净光合速率下降,B错误;C、图中c、e两点整个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为0,由于植物体内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却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叶肉细胞中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C正确;D、与d点相比,e点光照减弱,光反应减弱导致ATP的含量下降,C3还原的速率下降,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知识,要求考生能从题中曲线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34.下列关于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A.前期核膜解体形成的分散小泡在中期不可见B.细胞周期分为细胞核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C.高等植物细胞周期中,核糖体的增生早于中心体的复制D.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开始细胞质的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1、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前期核膜解体形成的分散小泡在中期可见,A错误;

B、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B错误;

C、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含中心体,C错误;

D、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末期开始细胞质的分裂,D正确。

故选D。

35.取生长健壮的小麦根尖,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过程,制成临时装片,欲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末几个时期,正确做法是()A.应该选一个处于间期的细胞,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B.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C.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增加视野的亮度D.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可改用高倍镜继续观察【答案】B【解析】【分析】整个有丝分裂实验我们可以分为制作临时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和观察两个大步骤。【详解】A、在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中,细胞已经死亡,不可能持续观察它从间期到末期的全过程,A错误;B、如果在一个视野中不能看全各个时期,可移动装片从周围细胞中寻找,可找到各个时期的细胞,B正确;C、如果视野过暗,可以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增加视野的亮度,C错误;D、如果在低倍镜下看不到细胞,高倍镜就更看不到,因此要在低倍镜下找到要观察的对象之后再切换高倍镜,D错误。故选B。36.如图表示人体造血干细胞在离体条件下,经诱导形成神经细胞和肝细胞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图说明造血干细胞具有全能性B.图中各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相同C.①过程可发生遗传信息的传递D.②过程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然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详解】A、图示表明造血干细胞可分化形成多种细胞,说明造血干细胞具有全能性,A正确;B、图示各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结构和功能不同,B错误;C、①为细胞增殖过程,即遗传信息从亲代细胞传递给子代细胞,C正确;D、②为细胞分化过程,分化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B。37.下列关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具有全能性B.卵细胞分化程度较高,不具有较高的潜在全能性C.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它的全能性没有受到抑制D.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经过一定的培养、激素等因素作用,就能表现出全能性【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细胞全能性大小不同,一般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大于动物细胞,所以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容易发育成完整个体。【详解】A、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具有全能性,A正确;B、卵细胞虽然分化程度较高,但仍具有较高的潜在全能性,B错误;C、高度分化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它的全能性受到抑制,C错误;D、植物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离体的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培养、激素等因素作用,能表现出全能性,D错误。故选A。38.下列不属于细胞凋亡的实例的是()A.蝌蚪长到一定程序后尾巴消失 B.人皮肤表皮细胞的脱落C.白细胞吞噬过多的细菌导致死亡 D.脑细胞因缺血而死亡【答案】D【解析】【分析】

【详解】ABC、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的死亡,蝌蚪长到一定程序后尾巴消失,人皮肤表皮细胞的脱落,白细胞吞噬过多的细菌导致死亡,都属于细胞凋亡,ABC错误;D、脑细胞因缺血而死亡是由外因引起的,属于细胞坏死,所以不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故选D。39.细胞程序性死亡学说认为,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基因的控制,许多细胞会正常地走向死亡。下列关于这种细胞死亡现象说法正确的是()①细胞凋亡受基因调控②细胞凋亡等同于细胞坏死③细胞凋亡是在不利环境因素影响下形成的④感染病毒的细胞的清除也属于细胞凋亡A.①③ B.②④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利;而细胞坏死是在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的生存是不利的。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①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①正确;

②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性死亡,细胞坏死是一种不利因素引起的非正常死亡,②错误;

③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而非环境决定,③错误;

④被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通过细胞凋亡完成,④正确。

故选D。

40.图甲表示一个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数字表示相应位置),图乙表示该蛋白质分子的一条肽链,其中有2个丙氨酸(R基为—CH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198个肽键B.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2个—NH2C.200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该蛋白质分子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3584D.图乙中肽链脱去2个丙氨酸后的产物(含丙氨酸)与原肽链相比,氢原子数目增加8个、氧原子数目增加4个【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甲中蛋白质由2条肽链组成,且这两条肽链之间有一个肽键;乙图为甲中蛋白质分子的一条链,该片段有2个丙氨酸,分别位于21号和39号位点。【详解】A、甲图蛋白质中含有肽键数目为2002+1=199个,A错误;B、甲图蛋白质由两条肽链组成,因此至少含有2个NH2,B正确;C、200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该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为199个,所以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99×18+2×1=3584,C正确;D、乙图脱去丙氨酸需要4个水分子,即脱去丙氨酸后氢原子总数目增加4×2=8,氧原子总数目增加4×1=4,D正确。故选A。第II卷(非选择题)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41.如图是探究pH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2)若要验证酶的高效性,在此实验装置的基础上,应如何改进(请写出具体的措施):____________。(3)能否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温度影响酶的活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H2O2溶液的量、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反应时间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增加对照组,将肝脏研磨液换成等量FeCl3溶液③.不能④.蛋白质或RNA【解析】【分析】1、生物实验中的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自变量是想研究且可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无关变量是在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2、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

3、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详解】(1)本实验中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无关变量有H2O2溶液的量、滤纸片的大小和数量、反应时间等。(2)酶的高效性是指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因此应该设置一组用无机催化剂催化的对照组,即将肝脏研磨液换成等量FeCl3溶液。(3)由于H2O2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较快,故不能用本实验装置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4)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载体,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42.图甲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图乙是图甲的局部放大。不同囊泡介导不同途径的运输。图中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囊泡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2)图甲中囊泡Y由_______形成,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由此推测结构⑤是_______。图甲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是_______(填序号)。(3)图乙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的功能。(4)用含3H标记的氨基酸培养液培养该细胞,结果发现在合成分泌蛋白的过程中产生了3H2O,则3H2O的生成部位是_______。【答案】①.脂质和蛋白质②.高尔基体③.溶酶体④.③④⑤⑤.囊泡上的蛋白质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特异性)结合(或识别)⑥.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信息交流⑦.核糖体【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图甲中①是细胞核,②是细胞质,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⑤是溶酶体;图乙中囊泡上的蛋白质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结合,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详解】(1)囊泡膜的主要成分和细胞膜相同,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2)识图分析可知,囊泡Y由④高尔基体形成。若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则结构⑤是溶酶体。图甲中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是③内质网、④高尔基体、⑤溶酶体。(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囊泡上的蛋白质A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B能特异性结合,从而将“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信息交流的功能。(4)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是发生了脱水缩合反应,核糖体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点睛】本题考查囊泡介导的运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