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知识点汇编

目录

《观沧海》(曹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次北固山下》(王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峨眉山月歌》(李白)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秋词(其一)》(刘禹锡)

《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潼关》(谭嗣同)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望岳》(杜甫)

《登飞来峰》(王安石)

第1页共102页

《游山西村》(陆游)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木兰诗》(乐府诗集)

第2页共102页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m碣石⑵,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⑶,山岛竦峙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⑸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⑹,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东汉

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主要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等。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

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注释】

[1]临:到达,登上。

[2]碣(jiG)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

曾路经这里。

[3]澹(dd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4]竦峙(sfingzhi):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第3页共102页

[5]星汉:银河。

[6]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

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看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

下,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为诗

眼,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动静结合,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

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诗的前八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

萧瑟,洪波涌起”为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为虚写。这里运

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作者曹操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一统天下,建功立

业的开阔胸襟和博大胸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第4页共102页

【主旨】

诗人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反映出曹操的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

样,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开阔胸襟和博大胸怀。

【体裁&题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从题材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真题精选】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请对该句作简要分析。

2.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

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第5页共102页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

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

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

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答案】

1.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

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C

3.C

第6页共102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m落尽子规⑵啼,闻道龙标⑶过五溪⑷。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⑸西。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

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

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

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释】

[1]杨花:柳絮。

[2]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3]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4]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5]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第7页共102页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赏析】

首句情景交融,既写景又点明时节,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

氛。次句直接叙事,写出迁谪荒远,道路非常艰难。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

较丰富的内容,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对老友遭遇的深

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主旨】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借明月表达了对

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和对友人恳切的思念和热诚的关怀。

【体裁&题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怀人诗。

【真题精选】

1.南宋文艺理论家严羽以“心寄与月,幻甚”点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一句,请你谈谈本句妙在何处?

2.本诗题中的“左迁”指的是

第8页共102页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治染了怎样的气氛?

4.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闻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B.诗人李白的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

绪。

C.本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灵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

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D.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

5.请你结合诗句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诗中写“子规”有什么作用。

【答案】

1.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将明月视为知人意、达人情的使者,与友人作

伴共同奔至荒僻之所,道出作者对好友身遭贬滴的同情,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想陪伴友

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2.贬官

3.杨花子规五溪明月,渲染了悲凉、伤感的氛围。

第9页共102页

4.D

5.第一句写在杨花藩尽子规啼鸣之时,作者听说王昌龄被贬,借用子规啼血这一典故,渲染

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愁苦的心情。

第10页共102页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E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⑵,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⑶,江春入旧年⑷。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⑸。

【作者简介】

王湾(约693年一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王湾“词

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

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

为著名的一篇,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

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注释】

[1]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2]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3]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经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4]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5]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第11页共102页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己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赏析】

首联为对偶句,既工丽,又跳脱。点明写作地点,描绘了漂泊羁旅之景。

颔联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大景。

颈联为千古名句,“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时间匆匆不可待,

使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

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

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尾联紧承三联,遥应首联,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主旨】

这首诗通过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表达了诗人旅

居外地时的思乡之情。

【体裁&题材】

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思乡诗。

第12页共102页

【真题精选】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2.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它们妙在

什么地方?

4.请从内容和情感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第13页共102页

【答案】

1.传神地写出了江水几乎要与岸边齐平,显得广阔浩淼,表现了长江春潮涌流,气象开阔的

境界,显示作者放眼山川的豪阔胸襟,心旷神怡的心情。

2.两岸才显得宽阔;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3.“生”“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春”赋予人的情感,无意说理却在写景中蕴

含哲理,揭示了大自然新旧交替的规律。

4.诗人触景生情,托雁传书,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5.首联中的“客路”是指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

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

途,家信如何传递?还是要拜托北归的大雁,捎一封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让大雁捎

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14页共102页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⑵人在天涯⑶。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1324),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曲四大家”

之一,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

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

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注释】

[1]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2]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3]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第15页共102页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

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

的意境

“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描写的景色作为天涯断肠

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主旨】

此曲运用了白描的笔法,同时描绘了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

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

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体裁&题材】

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小令;从题材上来看,这是一首羁旅行意诗。

【真题精选】

1.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组'‘意象群",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这是

一种怎样的氛围?请说说你的理解。

第16页共102页

2.为什么说“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写得妙?

【答案】

1.这是一种衰败荒凉而缺乏生气活力的氛围。诗人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等组合在一起,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

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古道、西风、瘦马等组合在一起,营造了秋风

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

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萧瑟、

苍凉、凄苦的氛围,主要是因为诗人远离家乡,倍感孤独,又逢清秋季节,所以才会有这样

的感觉。

2.“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突出其人之清贫,路

途跋涉之艰辛。

第17页共102页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⑵江水流。

夜发⑶清溪⑷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

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白“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峨眉山是蜀中大山,

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注释】

[1]半轮:半边,半个。

[2]平羌(qia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清溪:即清溪驿,在今四川犍(qi6n)为峨眉山附近。

[5]渝州:今重庆一带。

第18页共102页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

首句点明了远游时节是在秋天。

次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描写了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的恋恋不

舍。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

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主旨】

通过对市、月、江水等景致融合变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而生

发的憧憬和喜悦之情;作者告别友人离乡远行,抒发了思友之情。诗人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

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

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体裁&题材】

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真题精选】

第19页共102页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2.这首诗构思巧妙,情感丰富,从中你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

3.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4.诗人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

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

5.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第20页共102页

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的江面上,

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通过对山、月、江水等景致融合变换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而生

发的憧憬和喜悦之情;作者告别友人离乡远行,抒发了思友之情;作者离乡远行,抒发了对

故乡的眷恋之情。

3.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到行船之快。

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5.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

的思念之情。三、四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

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21页共102页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m宅里寻常⑵见,

崔九⑶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

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少年时才华卓

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安

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大历四年(769)三月杜甫离开岳阳到潭州,居留到第二

年春天,和流落江、潭的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邸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

感慨万千,于是写下这首诗。

【注释】

[1]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2]寻常:经常。

[3]崔九:指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译文】

第22页共102页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唱。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赏析】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

后两句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身世和沉沦身世,抒发对时事凋敝与人生凄凉的感慨之情。

“落花时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

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主旨】

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叹,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

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体裁&题材】

从诗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真题精选】

1.“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中的“落花”寓意丰富,寄寓了哪些内容?

第23页共102页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

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答案】

1.“落花”,指暮春时节凋零的花;隐喻世运衰败;影射当时动乱衰颓的社会(或“繁华

时代的落幕”);暗喻衰病漂泊中的诗人自己。

2.C

第24页共102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⑵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⑶战场开。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

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

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

凤翔写的。

【注释】

口]行军:行营、军营。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故园,故乡。原诗注:“时未收长安。”

[2]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

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3]傍:靠近。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第25页共102页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

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遥怜故园菊”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无人送酒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主旨】

这首诗以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

【体裁&题材】

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真题精选】

1.诗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的诗句是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26页共102页

3.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二句的内容。

4.古人写诗讲究练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遥怜故园菊”中“遥”的表达效

果。

【答案】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之情,对

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3.晚秋的冷风呼呼作响,早晨的冰霜带着剌人的寒意,坚韧的菊花却在此毅然绽放,它势

必要将阵阵的幽香透过竹帘飘入我的房中,更要飘满整个寒冷的晚秋。

4.“遥”是路途遥远的意思,用在这里演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加表现出浓浓的思

乡之情。

第27页共102页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⑵尽望乡。

【作者简介】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

历四年(769)进士。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注释】

[1]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

宁夏灵武西南)。

[2]征人: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赏析】

第28页共102页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后两句正面写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

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写出军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主旨】

本诗通过写边塞的凄冷和戌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

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体裁&题材】

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

【真题精选】

1.任选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一夜”和“尽”的表达效果。

第29页共102页

4.《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

5.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副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请你发挥想象具体描绘。

【答案】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回乐峰前的白沙比作雪,把受降城外的月色比作秋霜,生动

形象地描写出了作者登城所见凄冷孤寂的夜景,说明了戍守边疆的将士们艰苦恶劣,荒芜人

烟的生活环境。

2.诗中通过写边塞的凄冷和戌边战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

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一夜”是指征人无时不在望乡,这是从时间上说;“尽”是“全、都”的意思,是指

征人无人不在望乡,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有着不尽的乡愁。全句抒写了戍边将士望乡之情

的深重和急切。

4.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5.举目远跳,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

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露

第30页共102页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E,

我言秋日胜春朝⑶。

晴空一鹤排⑶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⑷。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

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注释】

[1]寂寥:冷清萧条。

[2]春朝:春天。

第31页共102页

⑶排:推开。

[4]碧霄:蓝天。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

诗的前两句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后两句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

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诗人高昂的气质。

【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万里晴空、凌空之鹤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

怀。

【体裁&题材】

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真题精选】

1.“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鹤”是怎样的形象?

第32页共102页

2.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3.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5.请描绘诗的三、四两句展现出的秋景图。

【答案】

1.搏击长空、潇洒自得、奋勇向上的形象。(由实到虚地把握意象)

第33页共102页

2.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手法来表现的。

3.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

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4.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白鹤直

冲云霄,诗人心情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5.秋高气爽,晴空万里,远处一只白鹤正推开云层冲上云霄,仿佛将我作诗的豪情壮志也

带到了天空中去。

第34页共102页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秋涨池。

何当⑵共剪西窗烛,

却话⑶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

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

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

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本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

作《夜雨寄北》。

【注释】

[1]巴山: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2]何当:何时将要。

[3]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第35页共102页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赏析】

首句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

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

情。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

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

【主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和对自我处境的无奈。

【体裁&题材】

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真题精选】

1.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夜雨寄北》诗人实写“巴山夜雨

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了什么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36页共102页

2.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七言绝句。

B.“君问归期未有期”写出对方询问诗人归期,诗人予以回答,一问一答,语言简括。

C.《夜雨寄北》第三句写出自己当前的苦况,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

D.《夜雨寄北》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秋”字有什么作用?

4.一位评论家说:"两叠‘巴山夜雨’,无聊之极。"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

5.简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6.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37页共102页

【答案】

1.虚写将来回家与亲人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作用:以想象未来团聚的欢乐

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或时空交错,

虚实相生,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

日”之苦。

2.C

3.“秋”字点明了季节,也烘托人物心情。

4.不无聊。前一个“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夜雨,后一个“巴山夜雨”是设想将来与亲人见

面畅读时回味的夜雨。'‘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表现出时空的交替,增添了思念缠绵

的意味。

5.“涨”一词,富于动态感,既形象地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

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

6.运用反衬手法,诗人巧妙地设想未来相聚的欢乐,反衬今日思念的愁苦之深。运用虚写

和想象的手法,诗人巧妙地表达深切思念和渴望相逢的心情。

第38页共102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E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成轮台⑶。

夜阑⑶卧听风吹雨,

铁马⑷冰河入梦来。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

诗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

首,内容极为丰富。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

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

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

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注释】

[1]僵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2]成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

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⑶夜阑(Idn):夜深,夜将尽。

[4]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第39页共102页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

疆。

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

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

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

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

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诗的后两句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

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铁马冰河入梦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

【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处境与自己精神状态的对比和有自然风雨联想到国家风雨飘摇,表

达了诗人立志收复失地为国杀敌至死不渝的壮志豪情。

【体裁&题材】

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抒怀言志诗。

【真题精选】

1.诗中''僵”"尚"二字用得好,请你说出一点理由。

第40页共102页

2.“风吹雨”包含了哪两层意思?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3.“入梦来”三个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

1.“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通过“卧孤村”可看出,此句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凄凉,

“尚”的意思是“还”,“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

之志。

2.由“夜阑卧听”看出,“风吹雨”,表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但象征风雨飘摇中南宋的命

运;诗人这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尚思为国成轮台”“铁马冰问入梦来”两句表现出了诗人

立志收复失地为国杀敌至死不渝的壮志豪情。

3.“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诗人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

场,这里的“入梦来”写出了诗人在入睡后梦中还在想着挥刀杀敌、戌守边疆,表现了诗人

炽热而深沉的报国热情;同时,“入梦来”也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

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寄于梦境,暗示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

第41页共102页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E高云簇⑵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⑶,

山入潼关⑷不解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此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光绪八年(1882)。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

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写出了这

首赞美之诗。

【注释】

[1]终古:久远。

[2]簇:簇拥。

[3]束:拘束。

[4]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

【译文】

第42页共102页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马蹄声。

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雄伟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体裁&题材】

从诗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

【真题精讲】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描写的景象。

2.请赏析“簇”字的妙处。

第43页共102页

3.请赏析诗中的三、四两句。

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这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答案】

1.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

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2.簇,簇拥,写出了巍峨的雄关被白云团团簇拥的景象,表现了潼关城高耸入云,巍峨壮

观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3.三、四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高山以人的情感,河水奔流还嫌拘

束,山入潼关桀鹫不驯,无一平坦之处,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潼关山水的壮阔,也表现出诗人

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4.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受约束,潼关以西,山山相连,峰峦起伏,不知什么叫平坦。

写河、山雄伟的气势,寄托了作者远大的抱负,表现出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

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第44页共102页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知识点整理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1”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⑵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⑶。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

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

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

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辆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

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

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注释】

[1]幽篁(huang):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2]深林;这里指“幽篁”。

[3]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第45页共102页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独”字贯穿了全篇。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

【主旨】

通过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

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体裁&题材】

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

【真题精选】

1.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

由。

第46页共102页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

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

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

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

怅之情。

【答案】

L赞同。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

写静”;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

即“以动衬静”。

2.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

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3.D

第47页共102页

第48页共102页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⑺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⑵,

何人不起故园⑶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

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这首诗是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注释】

[1]玉笛:笛子的美称。

[2]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3]故园:故乡,家乡。

【译文】

第49页共102页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赏析】

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第二句说笛声由春

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

《折杨柳》,第四句水到渠成引出思乡之情。

【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体裁&题材】

从诗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从诗的题材来看,这是一首思乡怀人诗。

【真题精选】

1.《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诗人的

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第50页共1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