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嘱设立居住权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遗嘱设立居住权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遗嘱设立居住权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遗嘱设立居住权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遗嘱设立居住权问题探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嘱设立居住权问题研究【摘要】我国居住权制度的立法过程几经波折,最终在新颁布的《民法典》中首次得以落实,其立法价值得到肯定。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是为了保障家庭中没有继承权的弱势成员的居住利益,具有人役性、无偿性和社会救助职能。居住权制度首次以立法形式出现在我国法律体系,但在制度构建上仍有具体细节尚未得到规定与落实,比如通过遗嘱设立作为较为普遍的居住权设立方式,其中录音录像、口头等非书面形式设立的遗嘱是否影响居住权有效设立;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是采取登记生效主义还是登记对抗主义以及居住权主体范围的具体限定等,都值得探究。因此,现有情况下,应厘清《民法典》物权编和继承编中的一般规定和法律关系,再对居住权制度加以补充和理解,必要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但后续还应加快制度构建和立法完善。【关键词】居住权;遗嘱设立;生效时间目录TOC\o"1-3"\h\u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一、居住权的产生和制度价值 1(一)居住权的产生 1(二)居住权的特点 2(三)居住权制度的意义 3二、各国对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态度 4(一)国外对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态度 4(二)我国对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态度 5三、遗嘱设立居住权的具体问题 6(一)遗嘱设立居住权的设立方式 6(二)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生效时间 7(三)遗嘱设立居住权的主体范围和内容 8四、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终止 10(一)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终止时间 10(二)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终止情形和法律后果 10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2引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可以被视为我国法治道路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作为基础部门法的集大成者,被称为“社会生活的智能宝典”。《民法典》贯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明确详尽地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救济方式等,并对之前的相关法律规定作出修改和补充,从而更加充分地保障人民权利。新颁布的《民法典》中自然也有不少与时俱进、凸显现实意义的新亮点,居住权作为新型的用益物权入典便是其一。居住权这一概念由来已久,最早起源于罗马法,最初的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无法取得财产继承权的弱势群体的利益,用以保障基本生活,其后在域外法律中逐渐扩大适用。在我国,以房养老、离婚财产分割、遗嘱继承等与房屋归属和使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普遍存在,不可避免会牵扯到居住权这一概念,在《民法典》颁布之前就已有许多司法案例涉及于此。随着这些问题的愈见普遍以及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立法完善过程中对关于居住权是否应该立法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研究与讨论,最终居住权作为新创设的用益物权被纳入《民法典》,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居住权制度首次以立法形式出现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但仍有一些值得细化的法律问题尚未得到规定与落实,比如本文接下来要研究的遗嘱确立居住权的相关问题,对于其一般设立方式及例外情况,效力认定以及主体义务范围等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总结一些完善途径,希望能够使得居住权制度更加有效适应社会发展,使其价值最大化。居住权的产生和制度价值居住权的产生居住权,就是指对他人所有的房屋的全部或者部分及其附属设施,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权利申卫星.从“居住有其屋”到“住有所居”———我国民法典分则创设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构想[J].现代法学,2018(2).。先不论权利义务人之间的特定关系,是以居住为目的对他人房屋所享有的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居住权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罗马法,与古罗马当时家庭继承关系和无夫权婚姻等社会现实紧密相连,为了保障相对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故出现了居住权这一概念。结合具体情境而言就是,在一个罗马家庭中丈夫或者家主死后,享有继承权的家庭成员可以取得所继承的家产,而往往没有继承权的成员比如无夫权的妻子或者被解放的奴隶等便会一无所得,通常他们都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且不具备自主劳动能力,如此一来他们的权利便会受到极大的损害,基本生活难以维系,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居住权应运而生,丈夫或者家主可以通过遗嘱或者遗赠的方式将其部分遗产的使用权或是对房屋的居住权利,赠与未取得继承权的其他家庭成员,以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所以在古罗马法中,居住权也被称为人役权,发挥着扶养、救助的社会功能。申卫星.从“居住有其屋”到“住有所居”———我国民法典分则创设居住权制度的立法构想[J].现代法学,2018(2).其后,自近代法典化运动以来,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都借鉴了罗马法的相关规定,取其精华并进一步发展。除此以外,居住权制度凭借其特殊价值,其影响已经广泛传播到其他地区,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国家均对居住权制度作出了明文规定,可见居住权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其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和现实认可性。在我国,居住权制度的产生还是比较曲折的,在对待居住权的态度上前后变化较为明显,多数学者认为居住权制度确有立法必要,可以有效缓解围绕“房屋居住和使用”展开的一系列民生和社会问题,只是在制度的具体设计上有不同见解;不过,也有一些学者反对该项制度,认为不需要为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少数现象而专门增设一项权利,否则可能会打乱我国固有的物权体系,所以起先因为其缺少足够的现实必要性和与物权法定主义不兼容而未能在《物权法》中得以落实。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和法治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期望不断加深,房屋作为自古以来恒定的安居乐业的命题,确实需要设立一项以婚姻或者扶养等关系为基础,以保障特定人利益为价值目标的权利,以维护相对弱势群体的权利,所以居住权最终于2020年在《民法典》中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成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也丰富了我国的物权体系,为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居住权的特点居住权作为新创设的用益物权被纳入《民法典》,其物权属性毋庸置疑。居住权人可以直接享有对房屋占有、居住和使用的权利,且足以对抗他人的所有权和债权。任何人都不得损害居住权人对房屋所享有的权利,同时居住权一般是建立在他人房屋基础上,对他人所有的房屋享有居住和使用的权利,所以也是一种他物权。居住权还具有人役权的特点。人役权,也即为特定人的利益而利用他人所有物的权利王利明.论民法典物权编中居住权的若干问题[J].学术月刊,2019(7).。因为居住权人专门指向于特定的权利人,多为与房屋所有人有特定身份关系的人,故不得转让或继承。居住权是为了与设立人有家庭或扶养关系的特定弱势群体而设立的,本质是为了救助和保障权利,价值初心是扶弱和社会救助,故无偿性也是较为明显的特点温世扬、廖焕国.人役权制度与中国物权法[J].时代法学,2004(5).,此外,该无偿性也符合人役权的特点和价值理念。王利明.论民法典物权编中居住权的若干问题[J].学术月刊,2019(7).温世扬、廖焕国.人役权制度与中国物权法[J].时代法学,2004(5).虽然《民法典》规定了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但也有例外情况,如当事人另有约定。所以居住权原则上具有不可转让性和限制交易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居住权仍是具有较明显的财产属性,虽然设置初始目的是为了保障特定人有所居,但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的巨大潜力,其财产属性也可能有在未来进一步展现和扩大的趋势。此外,居住权还具有一定的时间性,通常可以根据居住权的设立期限分为长期性和终身性,如果在居住权设立之初就明确了具体期限,则居住权人则享有长期特定的权利,具有独立性;如果设立之时并未明确具体期限,那么就以居住权人的终身为限,居住权人去世,则期限届满权利消灭,也体现了强烈的人身特性。综上,居住权不仅具备可以对抗其他大部分权利的物权属性,其本身也具有极大的经济和财产价值,可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问题,也从立法角度缓和了现有立法模式的闭合和僵化,具有极强的多元性,为我国立法模式注入新动能。居住权制度的意义居住权制度最核心的意义,也即设立的最初目的,就是可以有效缓解无力购房的家庭特定人员的居住困境,以实现社会扶助职能。特定的人通常是指与房屋所有权人之间有婚姻、家庭或扶养等特定关系的人。虽然说可以通过附条件的遗嘱、遗赠等方式来替代解决弱势群体的居住问题,或者通过设立合同、租赁等方式保证其居住权利,但是当出现相对人将房屋出售或者出租给第三人时,那么其居住权利就会遇到所有权的对抗以至权利受损,或者在通过合同等形成的债权关系获得居住权利,但因为物权产生的对世效力足以抵抗债权所产生的对人性效力。所以,居住权制度的设立可以看作是在房屋所有权之外所创设的一种新型稳定的物权性利用方式,充分发挥了房屋的利用效率和保障了非房屋所有权人的居住权利。联系当前社会背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离婚率逐年增高且如今养老育幼观念的薄弱淡化,这些都为居住权的设立奠定了社会基础。通过以房养老或者离婚房产分配等形式,进行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既符合所有权人的现实需求,又满足了居住权人的预期利益,也符合我国家和万事兴的氛围和理念。再言之,居住权制度不仅可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提升房屋的利用价值,它的设立方式也是充分尊重所有权人的意志和利益,既能体现其公平合理,也能有效缓解矛盾,是尊重私人自治与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体现。比如通过保留居住权买卖合同所确定的居住权,主要也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对房屋利用关系的调整与协商,自由且平等。出卖方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居住问题,也能获得房屋的经济价值,而对于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受让方而言可能是通过优惠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获得所有权,虽然短期内没有办法占有、使用房屋,但在居住权消灭后却可以取得房屋的完整价值,这也为房屋交易市场提供了新的交易方式,进一步优化房屋资源配置。除此之外,从遗嘱设立居住权的角度也可以体现,既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让财产走向符合被继承人的意志,又保障了遗属的居住需求,实现了利益之前的平衡,有效减少矛盾,且同时保证了房屋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总而言之,居住权制度的确立为保障人民可以有所居,安居乐业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也能充分体现权利人的意志,有效缓解住房紧张的局面,有利于响应国家政策号召,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民生。二、各国对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态度(一)国外对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态度罗马法的居住权制度在社会保障和稳定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对后世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颁布《民法典》之前也有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了居住权制度,体现了居住权入法的必要性与正确性,纵观设立居住权的国家,大部分对罗马法的居住权进行了一定的保留,故笔者也挑选了典型国家对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态度和相关适用进行探讨。首先,罗马作为最早出现“居住权”概念的国家,虽然是当时社会实际催生的产物,但该制度的创设很具前瞻性,居住权最初产生的意义就是享有绝对控制权的家主为了让没有继承资格且没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使其对家主死后的部分家产享有一定的使用权和收益权,最直接的设立方式就是通过遗嘱或者遗赠设立,所以这也是为罗马人民普遍接受的方式,具有极强的伦理性性和保护弱者的社会属性。法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在居住权制度设立之初是全盘接受罗马法中对居住权的规定,比如居住权的社会扶助职能导致其禁止出租和转让,对主体也做出了明确的人身限定,必须仅能是家庭成员之间等,并结合国家实际对一些具体细节设置做出了制度创新。在设立方式上,法国同样普遍认可并以遗嘱设立为主要方式,但法国又更加注重契约自由精神,所以逐渐由以遗嘱设立为主转变为以双方合意设立为主,这样双方都可以对居住权的权利义务内容、期限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这也使得居住权的设立变得更加灵活和与时俱进,更加尊重双方的合意。意大利早期受法国立法影响较深,对于居住权的相关规定与《法国民法典》并无二致,在意大利不断发展过程中,通过1942年《意大利民法典》对居住权制度又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除法定和意定两种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时效取得,在遗嘱设立居住权方面,还对居住权人的家庭成员范围作出规定,认为在居住权人获得居住权后新增的家庭成员也应当包含在内,这对权利主体进行了扩大解释。此外,《意大利民法典》还专门在“人与家庭”编以及“继承”编中对婚姻家庭中设计的居住权做出了新的明确规定。综上可知,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也算是从罗马法一直沿用至今的最普遍的方式,其相关规定和法律实践都遵从了居住权和继承的一般规定,也给我国居住权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国对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态度在我国,虽然居住权制度入法时间并不长,但关于居住权制度构建和设立具体细节的讨论却是由来已久,部分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法定居住权,也即是否具有取得居住权的身份资格是由法律所规定的,并在法律规定的条件情形达到时即可对作为遗产的房屋享有居住、使用的权利;另一种就是意定居住权,是指在不属于法律规定的身份关系前提下,通过意思自治、自主协商等方式确定的居住权,通常是通过合同约定或者设立遗嘱的方式确定。虽然我国存在很多法定居住权益,但在《民法典》中所规定的居住权并不包含法定的居住权,以遗嘱遗赠、合同协议两种形式的意定设立是居住权设立的普遍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也相对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比较常见的是先明确房屋的所有权由继承人继承,同时为继承人以外的人设立居住权,继承人的继承权仍有效延续并不受此影响;还有一种是直接为特定继承人在特定房屋上设立居住权,继承人的继承权也不受影响;最后一种则是将房屋遗赠给他人,并为受遗赠人以外的人设立居住权。不管继承人还是受遗赠人享有居住权,遗产分割以及遗产债务清偿都不会受此影响房绍坤.论民法典中的居住权[J].现代法学,2020(4).。房绍坤.论民法典中的居住权[J].现代法学,2020(4).三、遗嘱设立居住权的具体问题在我国,居住权既可以通过合同设立也可以通过遗嘱设立,前者更加体现双方合意意思自治,后者更加注重公序良俗社会扶助,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在社会实践中较为普遍。这一设立方式涉及物权编和继承编两方面内容,但二者交叉之处存在一些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并未对此做出具体规定,比如通过遗嘱设立的具体形式划分、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生效要件以及遗嘱对象的范围限定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一)遗嘱设立居住权的设立方式在我国将居住权制度立法之前,司法实践中就已出现大量通过遗嘱方式为他人设立居住权利的情景,法官也会据此支持权利人的居住权利。除了一般遗嘱形式外,也有几种特殊形式,比较普遍的就是供养遗嘱,将房屋指定给子女继承,会增加条款要求其再婚配偶或者照顾其晚年生活的保姆享有居住权。第二种情形就是隔代遗嘱,比如房屋所有权人希望其孙子女享有所有权,但由于孙子女是未成年且其父母并没有固定住所,所以可以先遗嘱指定房屋供其父母居住使用,再由其父母设立遗嘱将房屋所有权指定给孙子女,虽然经过双重流转但也最终合乎首个订立遗嘱人的意愿,实质上其父母享有的是终身居住权的权利,通过居住权制度方便其直接设立而不需要通过隔代遗嘱方式辗转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第三种情形就是共同遗嘱,多用于夫妻之间,主要是规定一方死后由另一方继续对房屋享有居住权,在剩下一方死后房屋的所有权再由遗嘱指定人的继承,既确保任何一方的居住权利不受损害,也保障了继承人的继承权。这些都是通过遗嘱形式,利用其内容反映了我国居住权的现实需求和相关适用。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可以分为遗嘱继承和遗赠方式。以第一种方式设立居住权,也即原房屋所有权人通过遗嘱指定其死后遗留房屋的归属和使用方,权利主体一般为法定继承人,人数可以不受限制。而以遗赠形式设立居住权,则是房屋所有权人在遗嘱中为非法定继承人设立居住权,比如照料房屋所有权人晚年生活的保姆等非法定继承人通过此方式获得居住权利。由此看来,两种形式的区分标准是立遗嘱的对象是否是法定继承人,但都属于遗嘱设立居住权的范围。关于遗嘱设立居住权,《民法典》只在第三百七十一条中笼统规定了参照适用本章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先适用继承编中有关遗嘱的法律规定,在此法律关系基础上再根据居住权的一般规定加以理解。因为《民法典》并未对遗嘱设立居住权作出详细规定,所以会出现界定模糊等问题。首先体现居住权的遗嘱设立方式上。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合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基本信息、住宅位置、居住条件和要求以及居住期限等。,可以看出从法律上来说居住权的设立,应以书面形式为要件。然而根据我国法律中关于遗嘱法定形式的相关规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一千一百三十九条:遗嘱的法定形式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公证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和口头遗嘱六种形式。,结合前述居住权设立的书面形式要件,前四种遗嘱是符合书面形式的,只要满足其他实质要件便是有效的,虽然代书遗嘱可能会有争议,但因其满足了书面形式且也是充分尊重了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愿才为之代书,故也应是有效的。口头遗嘱顾名思义是在危急情况下无法以其他形式设立遗嘱的情况下才设立的,形式要件上就不符合,所以口头遗嘱设立的居住权是无效的,但是在危急情况解除后,遗嘱人重新用书面遗嘱形式设立居住权的则就有效了。比较有争议的就是录音录像遗嘱设立的居住权是否有效,虽然法律并未对此作出准确的规定,但是笔者认为录音录像遗嘱尽管有其他载体,但确是可以有形的通过书面形式表现出来,且表达了立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所以也算是满足了相关形式要件,是有效的。关于遗嘱设立居住权具体设立方式中一些尚未明确规定的问题,除了需要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出台填补相关法律空缺之外,在此之前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加以判断和认定。《民法典》第三百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合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当事人基本信息、住宅位置、居住条件和要求以及居住期限等。《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条-一千一百三十九条:遗嘱的法定形式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公证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和口头遗嘱六种形式。(二)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生效时间关于遗嘱设立居住权,还有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居住权的生效时间和生效要件,也即是采取登记生效主义还是登记对抗主义。在大陆法系国家,对此多是沿袭和创新罗马法的相关规定。《德国民法典》中规定了只有通过双方意思表示达成合意,才可以设立居住权,这种意定的居住权应当进行登记才能生效。在我国,学界对此观点不一,申卫星、杨立新等人认为遗嘱生效之后还须进行居住权登记,否则不能取得居住权;但是曾大鹏、单平基等人却认为遗嘱设立居住权时遗嘱一经生效居住权即成立并生效,但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此外,还有学者采取折衷主义申卫星、杨旭在中国民法典应如何规定居住权[J].比较法研究,2019(6).中认为:在给予遗嘱、遗赠设立居住权的情形,是否以登记为生效要件还需按照遗嘱、遗赠内容及各自的特殊性进行变通处理。,故申卫星、杨旭在中国民法典应如何规定居住权[J].比较法研究,2019(6).中认为:在给予遗嘱、遗赠设立居住权的情形,是否以登记为生效要件还需按照遗嘱、遗赠内容及各自的特殊性进行变通处理。首先讨论遗嘱继承方式设立的居住权,遗嘱继承导致的一般物权变动根据《民法典》第二百三十条的规定“因继承取得物权的,自继承开始时发生效力。”也即继承开始时就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无须登记。而居住权作为新创设的用益物权也应适用物权的一般规定,所以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的,权利人自继承开始时享有居住权,所以登记并非其生效要件,但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还有一种情形是以遗赠形式确立居住权,而遗赠的性质不同于继承,受遗赠人应当在一定的期限内(60日内)作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如果接受则有权要求继承人或者遗嘱执行人执行并接受遗赠财产,所以此时遗赠财产的物权变动应该自交付或者登记时发生效力,属于登记生效主义。同理,作为用益物权的居住权,再结合《民法典》第三百六十八条,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故以遗赠形式设立的居住权应该自登记时产生物权变动效力。此外,对于通过遗赠形式为非法定继承人设立居住权时,非法定继承人一般都属于缺少法定身份的弱势群体,故如果在作出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后没有登记的话,那该遗赠就没有产生物权变动的效力而仅仅只产生了债权关系,不仅有违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也更容易导致因继承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人的处分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实质性伤害的情形,所以更需要以公示(登记)的方法进一步明晰权利归属、加强权利保障。根据设立方式不同、权利主体不同,居住权生效的时间和要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在厘清特别与一般的法律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细分与明确,以免居住权益受损。遗嘱设立居住权的主体范围和内容通过上述对遗嘱设立居住权的设立方式的研究,不管是遗嘱继承或是遗赠,都是设立居住权的一种形式。遗嘱继承形式设立的居住权其权利主体均为立遗嘱人的法定继承人,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加以确定的。而以遗赠形式设立居住权时其权利主体则是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人,对于此种情形下该主体的范围,法律对此并未对此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有的学者认为,权利主体虽不仅限于法定继承人(基本为被继承人的家庭成员),但也并非任意主体均可享有,居住人应当与遗嘱设立人或者所有权人具有一定的人身关系辜明安,蒋昇洋.我国《民法典》设立居住权的必要性及其制度构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该人身关系也并不仅限于家庭伦理关系,只要居住权人与遗嘱设立人或房屋所有权人之间具有与人身属性相关联的关系即可,那么该主体范围就可以扩大至设立人的保姆、护理人员等,这些人均可因照顾设立人的身份而成为居住权的主体。辜明安,蒋昇洋.我国《民法典》设立居住权的必要性及其制度构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遗嘱、遗赠都表现了高度意思自治和自由协商,那么对于居住权主体的确定应取决于被继承人遗嘱的指定,不仅不管亲属关系,也突破了居住权主体与遗嘱设立人的人身连结关系。笔者认为,针对我国现阶段社会背景以及居住权最主要的功能价值,就是社会扶助和正义所向,故以遗嘱形式向非法定继承人设立居住权,该居住权主体更应偏向于与房屋所有人具有特定依附或者人身关联性质的人,往往也是在法律规定上难以照顾到法定身份的住房困难者。此外,关于居住权人的其他亲属能否与居住权人同等享有居住权,这一问题我国《民法典》并未对此作出具体规定,但根据德国法相关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093条第(2)条规定“权利人有权将其家庭以及为进行与其身份相当的服务和为进行护理而有必要使用的人员,接纳进此房”。,明确了可以同等享受居住权利的居住权人其他亲属的范围和认定要求,大部分都是与房屋所有人有直接或间接扶养、服务关系的人。《法国民法典》也对此做出了一致的限定,故不少学者认为与房屋所有权人有必要照顾、护理关系的居住权人的家属也有一同居住并使用房屋的权利,也体现了社会人文关怀。但是,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时居住权人是通过被继承人的遗嘱指定,如果居住权人与其家属尽管都服务、护理了被继承人,但被继承人只选择一个作为居住权主体,其他成员能否继续享有居住权呢?如果不能享有居住权,那显然有悖人文和社会正义;如果能够享有居住权,那就间接的损害了被继承人的意志,所以对于这些特殊情况,也亟需司法解释对此作出明确详尽的规定。《德国民法典》第1093条第(2)条规定“权利人有权将其家庭以及为进行与其身份相当的服务和为进行护理而有必要使用的人员,接纳进此房”。关于通过遗嘱设立居住权的内容,首先遗嘱中对房屋居住权的规定,多取决于遗嘱人的意思表示,可以规定最后居住权的归属、享有的期限和终止情形,或者居住权人需要额外遵守的相关事项等。而对于居住权内容的具体规定,则应该参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居住权人在享受对房屋安心居住不受其他权利干扰的同时,也应当自觉承担起相应的义务,维护房屋设施完备,保障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具体义务包括但不限于审慎管理维护住宅,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结构或改变房屋的原有用途,禁止出租商用等;如房屋出现故障等应自觉承担对房屋的日常维修;居住权人应当合理的使用房屋,如果因不可抗力而非居住权人自身的原因导致房屋出现毁损风险时,应当及时通知继承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所有权人。还有就是居住权人应有容忍义务,主要指两个方面,第一是所有权人对房屋合法享有的所有权,居住权人应自觉维护房屋物理状态,保持所有权的完整状态第二是居住权人对于居住权设立时住宅上已设立的抵押权、地役权等权利负担,应当予以承认、容忍和尊重。四、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终止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终止时间关于遗嘱设立的居住权终止时间,除了一般订立之初规定了具体期限,罗马法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初衷和保障弱势群体的居住权利,在制度设定伊始就规定了居住权并不会因为不行使而消灭,也即通过遗嘱方式设立的居住权即使权利人不行使居住权利,权利也不会因此消灭。但是法国却对此规定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在保护弱者权益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双方合意和效率,规定了具体时限,即如果权利人三十年不行使则居住权消灭。而意大利则将此期限缩短至二十年。这也更加表明对居住权的职能转变的态度,不再一味的向社会救助层面倾斜,而是慢慢地发展其社会和经济价值。遗嘱设立居住权的终止情形和法律后果我国《民法典》第三百七十条规定:“居住权期限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所以一般情况下,居住权消灭的事由分别是“期间届满”和“居住权人死亡”两种情形,但是可能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导致居住权难以存续从而消灭,法律对此也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对于以遗嘱方式设立的居住权,其权利终止应当由被继承人的遗嘱内容决定,如果确定了居住权有效期限的,则有效期限届满,居住权消灭;如果是附条件的遗嘱设立居住权,比如以居住权人的子女成年、居住权人拥有自己的住宅或开始新的婚姻关系等,则条件成就时居住权消灭;如果遗嘱明确了居住权人可以终身享有居住权利的,那么直至居住权人死亡时居住权消灭;如果遗嘱并没有提及居住权的期限、终止情形的,那么居住权以居住权人的终身为限,也即居住权人死亡时居住权终止马新彦.居住权立法与继承编的制度创新[J].清华法学,2018(2).,这样既有效保证了权利人的居住权里也防止了因居住权的永久化而掏空房屋的所有权。此外,《民法典》规定居住权不得转让、继承。但如果被继承人通过遗嘱确定居住权可以继承,那么居住权人死亡时其居住权将继续由其继承人依遗嘱所示继承,那么居住权也不会消灭,将会继续存续,但是随之而来房屋所有权人的权益可能会因此受损,故更多细节规定仍有待在立法层面上加以完善。马新彦.居住权立法与继承编的制度创新[J].清华法学,2018(2).当居住权因上述情形终止后,房屋上负担的居住权也意味着消灭,房屋应当维持原貌并返还给所有权人,但是通过遗嘱设立的居住权,因物权自继承时发生效力,但是经登记方可对抗第三人,且居住权本身经登记才设立,故登记是为避免权属纠纷,取得居住权的要件,所以在居住权终止时,也应当及时进行注销登记,更新房屋最新状态。如果居住权人因为其自己的原因在居住、使用房屋过程中造成了房屋自然损耗之外的损害,应当根据损害程度进行认定,轻微损毁应及时对所有权人进行赔偿,如果造成房屋难以修复的损毁灭失,那么就应该追究居住权人相应的民事责任和赔偿。如果以居住权人终身作为期限,权利人死后房屋所造成损失的赔偿,应当由居住权人的继承人承担,以保障和自觉维护房屋所有权人的合法权益。五、结语通过上文对我国居住权制度的设立过程和遗嘱设立居住权的一般情况进行了研究探讨,不难发现居住权作为新创设的用益物权,在立法层面还没有详尽完整的规定,对于以遗嘱设立居住权也是更多的参照继承编的相关规定,对于两编交叉模糊的部分仍值得探究。笔者认为,仍需要从立法层面上完善居住权制度的相关规定,首先对于遗嘱设立居住权的设立方式、生效时间以及主体认定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规定。其次,通过合同、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更多体现的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但是如果通过遗嘱方式设立的居住权其权利人是其他与设立人没有人身关系或者帮扶关系的人,那么真正有住房需求的继承人可能就难以安居,此时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居住权的设立方式,比如增加以法律规定设立居住权,借助国家的强制力和法律保障,对当事人的意志进行一定的干预,从而保护真正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虽然主体部分与意定居住权存在重合,且可能有悖于意思自治原则,但是法定居住权也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所以法律应对此予以更加明确、谨慎的规定,对于住房困难的弱势群体的认定和考察就需要法律和实践工作者的细致审查,从而建立多元化的居住权制度,实现居住权制度的最大化利用。居住权制度能够纳入《民法典》也展现了其独特的功能价值和社会意义,但在其制度构建中与继承编中遗嘱继承衔接时仍存在模糊地带,在条文设计上也只是笼统概括适用,具体问题难以适用确定性规定,针对意定居住权中遗嘱设立居住权的遗嘱形式和内容、登记的效力和消灭的规定都不甚明晰,值得我们探究,也应通过后续的司法解释将二者有效的联结起来,使居住权制度更加完整与开放,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参考文献[1]王利明.论民法典物权编中居住权的若干问题[J].学术月刊,2019(7).[2]马新彦.居住权立法与继承编的制度创新[J].清华法学,2018(2).[3]申卫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