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生活》高中地理校本教材_第1页
《地理与生活》高中地理校本教材_第2页
《地理与生活》高中地理校本教材_第3页
《地理与生活》高中地理校本教材_第4页
《地理与生活》高中地理校本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与生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

理现象

(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地理与生活-引言篇

2.教材-地理与生活-序

3.教材-地理与生活-天文历法

4.教材-地理与生活-气象万千

5.教材-地理与生活-灾害常识

6.教材-地理与生活-野外生存

1

高中地理-引言篇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

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

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

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

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

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

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

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

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

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

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

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

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

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

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

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

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

2

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知识与技能——便于学生沟通横向学科领域,促进相邻学科

的学习,是学生正在构建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

分,它们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知

识技能不仅关系到学生平时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而且关系到日后

从事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效率。

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地

理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钥匙”,并且只有当

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地理了,他们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

与终身发展的需要。地理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则是初中阶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

延续。

地理意识——包括空间意识、环境意识、全球意识等。地理意识

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判断空间方

位,确定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及结构,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组成之一。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则是可持续发展

观念的核心理念。

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

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

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基础性、时代性

的高中地理课程是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宇宙与地

3

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

“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门选修模块的开设以及采

用学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迈出的重要的一

步。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

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地理学习面临的历史重任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

赋予的含义也是不相同的。侧重生活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生存需要

的学生和注重应用与操作的地理学习;侧重文化的地理,对应的是具

有素质要求的学生和强调常识与技能的地理学习;侧重科学的地理学

习,对应的是具有探索意向的学生和倾向学科发展的地理学习。为了

满足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需求,地理新课程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7

个选修模块,这些课程均属于国家课程,不仅体现了基础性,而且体

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

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求,进一步开发配合高中地

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要利用高中“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地理与相关学科融合的研究性学习活

动,还可以成立地理兴趣小组,以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地理

学习需要。

4

教材-地理与生活-序

地理与生活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地

理的烙印。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

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

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

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

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

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

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

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

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

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

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

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

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

“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

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

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

5

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

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

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

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

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

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

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

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

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

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

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

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

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

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

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

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

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

6

第一章天文历法

第一节历法与历书

第二节年月日的来历

第二章气象万千

第一节如何观天气

第二节气候与健康

第三节现象释疑

第三章灾害常识

地震

第四章野外生存

野外方向判断

7

第一章天文历法

第一节历法与历书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

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考查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

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发的,所以又称“皇

历”。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

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

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

立的。地球饶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

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

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月中又

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

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

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之间也不能通约。所

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因此,历法一般分为三类:

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

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

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历。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

期的关系问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

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

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

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8

第二节年月日的来历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也

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

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

天,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二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

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

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早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

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时间计算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

据。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29日12时44分3

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

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

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

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

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

(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

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9

第二章气象万千

第一节如何观天气

(一)生活中的天气

1、晕

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

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称这七色彩环

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

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

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

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华

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

冰晶尺寸均匀。月光或阳光透射云层过程中,受到均匀云滴(水滴或冰晶)的

衍射,结果会在月亮或太阳周围紧贴月盘或日盘形成内紫外红的彩环,称为

华。因日光太亮,所以人们不易观察到日华,月华则比较常见。紧贴月盘的

华又称华盖,通常华盖的紫色不太显著故内环呈青蓝色,其外呈黄色为主,

最外呈红色。有时在华盖外隔一暗圈后还会出现一个甚至几个彩色排序与华

盖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环,称为副华。

3、虹和霓

含七种色光的太阳光线,射入大气中的水滴(雨滴或雾滴),各种色光经历折

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雾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环。当光弧环对观测者所张的

角半径约42度,光环的彩色排序是内紫外红时,称为虹。在虹的外面,有时

还出现较虹弱的彩色光环,光环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约为52度,彩色环的

10

排序与虹相反即内红外紫,称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对太阳而立才能观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东方天空

有云雨时,最易看到虹和霓。

4、曙暮光

日出前,即太阳未露出地平线前,阳光照射到高层大气,阳光被大气分子散

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从这时刻起到太阳露出地平线为止的光亮称

曙光。

日落后即太阳西沉到地平线以下后,仍有一段时间阳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气,

因空气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维持微明,这段时间的光称暮光。

曙光与暮光合称曙暮光。曙光时段称黎明,暮光时段称黄昏。由于曙光开始

与暮光终了的标准不同,通常分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与天文曙暮光。

晴朗日子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的角度大约为7度时一,民用曙光开始和暮光终

了;大约12度时、航海曙光开始和暮光结束;当大约18度时,天文曙光开

始和暮光终了。曙暮光持续的时间在赤道最短,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二)听民谚识天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事件总会给人们留下异常深刻的记忆和思索。我国古人就曾

对严寒等异常气候条件联系气候变化过细致的观察并形成民谚。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

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

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

会来一个寒冬。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

11

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气势力特强,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

冷空气继续频繁南下,暖湿空气萎缩退居外海。此种局势往往持久,若至今

春雨水推迟,导致冬春连旱。历史上不少严重冬春连旱年皆为前期严寒有关。

“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

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

(三)如何预测天气?

天地山川,奚足立法,然阴阳风雨晴晦关亲至巨,不可不知,今世之人多凭

借气象部门预报而知晓,虽为方便,但亦有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获悉者,况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疏忽大意,一旦失去科技服务,既无依赖,又无丝毫自

然常识,岂不困滞路途。乡间农夫腕无手表,可知一日时间;山林之人手无

信息,善测天气变化:此依人不依物,依已不依他,实践经验使然。

今为方便旅游者,特选择前人有经验者集为一处,供参考:

1、清晨,太阳未出之前,看东方黑云,如鸡头、龙头、旗帜、山峰、车马、

星罗,如鱼、如蛇、如灵芝、如牡丹,或紫黑气贯穿,或在日上下者,主当

日有雨,多在13〜17时。

2、夜晚,看月亮颜色,或青或红,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围有白云结成圆光,

或大如车轮者(月晕),主来日大风。所谓“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缺、

何方有风"。又曰“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础润者,即柱脚石是有水珠渗出,

主不日有雨。结合现代情况有人总结出‘暴热生风、管润生雨’,即:突然暴

热数天,一两日必有大风,自来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渗出,擦去后仍渗出者,

主一两日内有雨。

3、星光闪烁,必定风作。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时一。’天公作变,水面生

12

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时,主雨

水将至。下雨时,泥腥味甚浓者,一二日内难晴。

4、阴历正月初七、初八,北风必定发。阴历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

六月十二日主阴天或雨天。

(四)“风来雨到”

“风来雨到”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天气变化现象。一般在夏季较为多见。从降

水的类型来看,应属于对流雨中一种较特殊的降水形式。它的形成,一个很

重要的前提是在相邻地区强烈受热,空气大规模上升,水汽凝结并产生对流

雨以后受其影响而形成的。其特点是:风一定从降水的地区吹来,雨随风而

到。一般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多表现为雷阵雨。在我国南方盛夏的“双

抢”季节,人们往往被这种突如其来的风和雨搞得措手不及。

究竟这种风是怎样形成的,雨又是怎么到来的呢?

首先,风的形成和到来主要是由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当某地强烈受热,空

气膨胀上升并产生对流雨以后,天空中的云层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热

量,特别是大量雨水降落后更加剧了大气的冷却程度。从而使气温迅速降低,

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而相邻地区却还在继续受热,气温高,空气密度

小,气压低。这样,在同一水平面上便存在了一个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促使

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这就形成了从开始降水的地区吹向相邻地

区的风。这就是“风来”的形成原因。

其次,从降水的情况来看,主要与气流性质及其活动有关。前面所述风的到

来当然可以促使云层的移动,加快降水的到来。但这只是降的一个条件,而

不是主要原因。当开始降水的地区大气强烈冷却后,对于相邻还在继续受热

的地区来说,就形成了一种较冷重的气流。这种较冷的气流随着气压的升高,

13

迅速向四周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同所流经地区的暖而轻的气流相遇。这时,

暖而轻的气流迅速爬到较冷重的气流之上,在上升过程中,水汽遇冷凝结并

迅速形成降水。这大概就是雨随着风的到来而到来的缘故吧!

(五)看风识天气

“东风送湿西风干,南风吹暖北风寒”。这则谚语流传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它

说明不同的风会带来冷暖干湿不同的天气。

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临海洋,西连大陆,这里的风东吹西刮、南来北往,担负

着交流寒暖、运送水汽的任务。东风湿、南风暖,暖湿的东南风为云雨的产

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只要一有上升的机会就会凝云致雨。所以,有“要

问雨远近,但看东南风”、“白天东南风,夜晚湿布衣”的说法。而西风干、

北风寒,晴天刮西北风,预示着继续晴冷无雨;雨天刮西北风则预示着干冷

空气已经压境,随着冷空气层的增厚,空中的云层升高变薄,不久就会云消

雨散了。所以,谚语说“西北风,开天锁”。

在温带地区,地面上如有两股对吹的风,它们往往是两股规模大、范围广,

温度、湿度不同的冷气流和暖气流。南风运载着暖湿空气,北风运载着干冷

气流。在它们相遇的地带,形成了锋面。锋面一带,暖湿空气的上升运动最

为旺盛。有时暖湿气流势力强大,主动北袭,并凌驾于冷气流之上,向上滑

升,冷却凝云。这时,天上云向(暖气流)与地上风向(冷气流)相反,“逆风行

云,定有雨淋”。随着云层迅猛发展,增厚,便形成范围广大、连绵不断的云

雨了。有时,干冷空气的势力比暖湿气流强大,它主动出击,象一把楔子直

插空气下面,把暖湿空气抬举向上,锋面一带便出现雷雨云带。在这一带,

雷鸣电闪,风狂雨骤。

锋面云雨带的生消、移动,决定于南北气流势力的消长。某地南风劲吹,说

14

明该地处于锋面云雨带以南,这时暖锋北去,天气晴暖。但是,“北风不受南

风欺”,“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吹得紧,不久起风雨:每一次

吹南风的过程,虽晴暖一时,却又预示着北风推动冷锋南下。所以,一旦“转

了北风就要下雨”,就会云涌雨落。而南风刮得愈久,说明暖湿气流积蓄的力

量也愈强,当北方冷空气一旦南下,愈易出现势均力敌的拉锯局面,使锋面

在这一地区南北摆动、徘徊不去,会形成连续阴雨的准静止锋天气。因此,

有“刮了长东南,半月不会干”的说法。如果冷空气势力特强,南下的冷锋

云雨往往一扫而过,一下子被推到南方的海洋上;北风愈猛,晴天愈长久。

因此,“南风大来是雨天,北风大来是晴天。”

高气压和低气压的移动,也常常通过刮风而表现出来。高气压控制下的晴天,

如果不刮风,表明高气压系统没有明显移动,晴天仍续;低气压系统影响下

的阴雨天,如果无风,表明低气压系统也很少移动,因而继续阴雨。长江中

下游地区降水的低气压系统多由偏西方移来,所以,一年四季的雨前风向多

偏东,而且呈逆时针变化,即风向由东南-东-东北地变化;相反,如果风向

由东南到偏西变化,一般无雨,只有夏季地方性积雨云出现时才有可能下雨。

谚语说:''四季东风四季下,只怕东风刮不大”,就说明了低气压系统影响前

当地的风向。还有“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的说法:即雨停后,仍有三、

四级的偏东风,这是降雨暂停的征兆,表明西边还有低气压移来,未来会下

更大的雨。

一般说来,在东北风中开始的降雨,下的时间长,雨量也较大。如果在将要

下雨或开始下雨时,风向时而东北、时而东南,这叫做“两风并一举”;预示

着移来的低气压系统范围大、移动慢,未来必有连阴雨。

在雨天,如果风向转为偏西,天气大多转晴。风向越偏西北方,风力越大,

15

则转晴越快,晴天维持的时间也较长。有时西风很小,天气仍不睛,这就属

于“东风雨,西风晴;西风不晴必连阴”的情况。如果在偏南或西南风里转

晴,则往往晴不长,表明下次雨期较近。

有时,偏东风连刮两三天,天气仍不变,风反而越刮越紧,这种情况多在旱

天出现;这时气温表现为“日暖夜寒”,人们称之为“天旱东风紧”、“东风冷

要旱”。当低气压控制本地时,东风风力不大,午后近地面常有旋风发生,预

示近期天旱。“东风刮,西风扯,若要下雨得半月”。这是说,在一两天内风

向时而偏东、时而偏西,预示中期内没有强大的天气系统侵入,不会有降水

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相同的风也不一定会出现相同的天气。看风识天气还得看具

体条件。

首先要看季节。在夏季,暖气流强于冷气流,东南风一吹,锋面云雨带推向

北方。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单一的暖气流控制下,空气缺乏上升运动的条

件,所以有“一年三季东风雨,独有夏季东风晴”的说法。要是在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下,盛行夏季风。夏季风虽然是来自东南海洋,但高气

压控制下的气流稳定,天气晴热少雨,于是“东南风,燥烘烘”了。如果夏

季吹西北风,反而预示下雨,所以有“冬西晴,夏西雨”,“夏雨北风生”的

谚语。

在冬半年,冷空气强于暖空气,西北风常把锋面云雨带推向南方海洋。这时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单一的冷空气控制下,天气晴朗,正象谚语所说的“秋后

西北田里干”、“春西北,晒破头;冬西北,必转晴。”如果这时刮起东南风,

但刮不长,这就是“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预示锋面云雨带影响到本地,

天将变阴,“要问雨远近,但看东南风二

16

其次要看风速。谚语说得好,“东风有雨下,只怕太文雅”,只有“东风昼夜

吼”,才能“风狂又雨骤”;只有“东南紧一紧”,才能“下雨快又狠”。冬天

和旱天,偏东风要刮两、三天才能有雨;如果风力达到五、六级,则刮一、

两天就可能下雨。而在初夏和多雨期,只要东南风刮一阵就会下雨。另外,“风

是雨的头,风狂雨即收”。阵雨前,往往是风打头阵,先刮风,雨才随后下降。

雨停的时候也是风先增大,然后雨再停,即“狂风遮猛雨”。这种现象都是在

积雨云下发生的。因为积雨云下快接近雨区时先有风,然后下雨,待风大雨

大时,雨区很快就过去了。

第三要注意地方性。必须区别“真风”和“假风二在一般情况下,风向风速

都有各地不同的日变化规律。这种正常的日变化规律,并不反映天气系统的

影响,人们称为“假风”。只有风向稳定在某个方向,风力逐渐增大,才是能

预兆天气变化的“真风”。一般“真风”要从早刮到晚,从傍晚刮到午夜;特

别是夜风,对于预报天气的晴朗转折,效果更好。至于地方性的山谷风,也

属于“假风”,不能用来预报天气转折。

17

第二节气候与健康

(一)天气影响生男生女

婴儿的出生日期与天气有关,在所有实行生命统计的国家里,婴儿的出生季

节呈现出明显的统计规律。以日本为例,在1月份和3月份婴儿出生数最多,

7月份最少;而双胞胎则大都出生在下半年。气候对胎儿的性别具有一定影响;

1977年英国出生的男女婴儿比例为140:100,著名的生物学家赖斯特通过大

量的调查和研究指出,这与英国1975T976年发生特大干旱之后又普降了一

场大雨有关。而1952年在伦敦出现异常大雾的320天后,当地不少医院报告

出生的女孩比例比男孩多24%。

出生月份与个性:统计表明,最冷月份出生的人,性格可塑性较强,易在任

何领域中取得成功。而出生在夏天的人性格则趋于内向。

(二)感冒与天气

在我国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天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

系。感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冬春季节为多发期,因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

低温、干燥的寒冷环境里。中医也认为,当气候突然变化、寒暖失常之时,

风邪病毒最易侵袭人体。

临床实践也表明,每当发生一次“天气突变”,感冒的人数常常也就随之突增。

“天气突变”主要表现在气温、气压、降水、风、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

化上,一般都是由锋面天气系统带来的(锋面,即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界面),

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气不时南下,锋面活动更为频繁,常常诱发感冒或

出现其它病症。

人患感冒的症状会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所谓的“四时感冒”:风寒感

冒(冬季受风寒或春季降温所致)、风热感冒(春天温度高或秋冬天升温所致)、

18

夹湿或夹暑感冒(夏季湿度大、温度高所致)、夹燥感冒(秋季空气干燥所致)。

其中前两种感冒症状是一般的头疼、发热、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种感冒则常

伴有胸闷、骨节疼痛等症状,夹燥感冒则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

痰、口渴舌红等症状。

因此,“因天制宜”应成为预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

在熟悉本地天气和气候变化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

当天气发生突变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凉而诱发感冒;在

天气突变后的一两天内,要尽可能地少去公共场所,以防被传染上感冒。

(三)气候怎样“塑造”人类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为,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

握在大自然的“手心”。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

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

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

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

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

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

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

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

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

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

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为1239.3小时,

19

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

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

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

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

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

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

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

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

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宏亮,性格

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

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

爽,热情好客。

(四)热岛效应与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

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

下引发的。

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度时,

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

34度,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

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还可加快光

化学反应速率,从而提高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进一步伤害人体健康。

在“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并不一样,而是呈现出一

20

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这些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容易产生气

旋式上升气流,使得周围各种废气和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对高温区进行补充。

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的居民极易患上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此外,

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鼻窦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数也有所增多。

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不但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还成为人们生活质

量进一步提高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研究削减城市热岛效应

的技术方法,采取各种措施缓解热岛效应的影响,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

第三节现象释疑

(一)我国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在我国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正是冬季开始前和

结束后的时间,夜间的气温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间,因为无云,

地面热量散发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储存热量较多,气温一般不易降

到0℃以下。特别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发的热量已很多,而获得大

气辐射补偿的热量很少,气温下降很快,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

气中的水汽附着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

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国有“霜冻见晴天”的农谚。如果气温降到

了0℃以下,而近地面缺少水汽,就凝结不成白霜了,但农作物仍受到了冻害,

农民称此为“黑霜”。如夜间阴天多云,云的逆辐射作用能较多的不断补偿地

面热量的损失,气温则不易降到0℃以下,因此就不会出现霜冻。所以霜冻一

般都出现在晴朗的夜里。

(二)什么样的天气看烟花最妙

每到“国庆节”、“五一”这样盛大的节日,人们总希望别下雨,碧空无云最

好。因为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翘首以待的烟花盛会。其实,碧空无云

并非最好的施放烟花的气象条件,无云的天空好比一个黑洞,很难衬托出强

烈的烟花效果。

看烟花最妙的气象条件是:有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积云,云底高度在1000

米左右,相对湿度70%以上,有较多的水汽,风力小于3级,能见度6公里以

上。有毛毛雨、有薄雾也无碍。

在上述的气象背景下燃放烟花,通过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

托出意想不到的灿烂背景,达到梦幻般朦胧境界。加上云层对声波的多次反

22

射,延长交混响时间,天地共鸣,更有气吞山河之势。

23

第三章灾害常识

地震

一、地震前兆

(一)动物异常

蛇、鱼、鸟、鼠等动物被称为地震“活仪器”,它们通过某些感觉器官,感

受到震前从地壳深处传来的声、光、电、磁、热等变化。造成复杂的反应,

或兴奋型异常(惊慌不安、如癫如狂、仓皇逃窜);或抑制型异常(行为迟钝、

发痴发呆,不知所措)。

鼠类异常反应来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结队叼着小老鼠乱跑,黄鼠狼大搬家。

大小家畜如狗乱叫狂嚎、上墙上房,有一农民家的狗跑进屋内,把睡觉的主人

咬起来,主人把它打走后,刚一躺下,它又来咬,主人生气,边追边打狗,

恰好这时地震发生了。猪不吃食,羊不进圈,猫乱抓乱挠。马、牛不吃料或

乱奔或发呆。鸡、鸭、鹅惨叫不停等等动物的异常反应常与地震活动有密切

联系。

鱼类震前的表现,成群漂浮,有的发呆,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

中打旋,或者跃出水面,家养的鱼乱蹦乱跳,有的还发出尖叫声;海蟹密密

麻麻地爬满了海岸,一动也不动。

(二)植物预兆

科学家在研究我国近20多年发生的地震时发现,每次地震发生前,植物都出

现过异常情况。1970年宁夏地震发生前一个月,当地的蒲公英初冬季节居然

开花。1976年辽宁海城地震,地震前两个月,那里许多杏树提前开了花。四

川松潘地震前夕,该地区竹子突然大面积开花,玉兰也再次开花,桐树大量

24

枯萎。某些植物对地震的反应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应较为典型。

含羞草的叶子白天是张开的,到了夜晚叶片逐渐自动闭合。然而,科学家发

现,地震前夕,含羞草显得有点反常:白天它的叶子紧闭着,夜晚叶片反而

半张半开了。地震发生时,含羞草的小叶全部张开了。

(三)地形变震前会有地形变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倾斜等。

(四)地下水异常谚语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不是涨就是落;甜变苦,苦变甜;又发浑,又

翻花;水打旋,冒气泡。见到了要报告,群众齐预报”。

(五)地光、地声

从北京开往旅大的列车,在漆黑的夜空突然闪出三道耀眼的光束,司机说:

“不好了,这是地光”,立即紧急刹车,待列车减速后,地震发生了!就这样

列车和旅客才幸免于难。地光伴随有强烈的地声,“无听见狂风吼,无云听

见雷轰鸣”,其声或像山洪暴发,或飞机轰炸,又像山崩地裂,又像炮弹爆

炸。

二、如何避震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

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1.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

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

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

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

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25

2.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

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

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

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3.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

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

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

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

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4.行驶的车辆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

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

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

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5.楼房内人员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时,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

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也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

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空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

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

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

26

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6.在商店如何应急?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

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

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

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

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27

第四章野外生存

野外方向判断

野外探险旅游,对气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