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探究10000字(论文)】_第1页
【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探究10000字(论文)】_第2页
【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探究10000字(论文)】_第3页
【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探究10000字(论文)】_第4页
【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探究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侦查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打击犯罪的需要,基于情报信息主导的轨迹侦查成为刑事案件办理的重要途径。在地铁等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下,团伙性、流窜性侵财类犯罪居于主流,“打不全、打不尽”现象突出。通过获取地铁多维感知信息,运用到地铁刑事案件的轨迹侦查实践中,构建所需轨迹信息,以实现犯罪嫌疑人的轨迹锁定、抓捕路线的优化决策,固定其犯罪证据链条信息,联动“轨迹信息”形成“轨迹信息网络”,对其利益链条进行全方位打击,还可以利用轨迹信息对未知风险进行预警,形成对风险的常态化防控。关键词:地铁;犯罪;多维感知信息;轨迹侦查目录一、绪论 1二、轨迹侦查概述 1(一)轨迹侦查的概念 1(二)地铁刑事案件轨迹侦查实践 3三、地铁多维感知信息的基本内容 5(一)多维感知信息的概念 5(二)多维感知信息的获取 6四、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 7(一)锁定犯罪嫌疑人轨迹 7(二)提升侦查决策研判能力及优化抓捕路线 8(三)利用多维感知信息,完善证据链条 9(四)运用多维感知信息,实现案件串并联动 10(五)充分利用轨迹,预防当前风险 10五、结论 12参考文献 13一、绪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情报主导警务的模式在英美等国兴起发展,在不断地完善拓展中成为警务工作不可或缺的利器。我国于2003年提出“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力求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善警务工作模式,提升公安工作的效率,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建设中,情报主导警务在众多公安工作中发挥着显著优势。相较于其他公安工作,地铁公安侦查工作受环境、客流、时间等因素影响,存在盲点多、处置不及时等问题,依靠单纯的传统警务模式难以有效保障地铁公共安全,但地铁作为新兴城市交通运行方式,依托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各类感知信息技术的建设运用,不仅有利于地铁公安工作的开展,也符合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发展建设,在保障地铁公共安全的同时,提高防范效能,进一步将“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战略模式投入到实践运用中。当前地铁案事件违法犯罪团伙性、流窜性趋势明显,传统的侦查手段也需要进一步升级换代,充分利用地铁多维感知信息技术的优势,综合多维感知信息进行犯罪轨迹的侦查,模拟犯罪嫌疑人的轨迹,预测犯罪发展趋势等,实现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创新应用。本文结合当前地铁刑事案件侦查现实需求,以及地铁多维感知信息、轨迹侦查模式架构,详细探讨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二、轨迹侦查概述(一)轨迹侦查的概念“轨迹”一词最早于2006年3月《目标轨迹在犯罪侦查上之应用》一文出现,由我国台湾警察大学詹明华副教授提出,并第一次就“目标轨迹”作如下定义:对于刑案相关的物件或情资,依照其时间顺序建立方向性的连接,可产生点与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此图形为目标轨迹。该定义可视为“轨迹侦查”概念的源头,在此定义中,清楚的将案事件具体为与犯罪有关的刑事案件,将时间和空间上的“物件”、“情资”连接起来,形成犯罪轨迹的模拟图形。“轨迹侦查”这一概念演变于《轨迹追查法在侦查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出的“轨迹侦查法”,是指通过各种信息系统,查明犯罪嫌疑人的历史活动,发现更多线索的侦查方法。[参考文献[]张学文.轨迹追查法在侦查中的运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23(05):87-91.]而庄华教授2012年在《轨迹侦查探析》一文中的对“轨迹侦查”作出解释,其中明确细化了机动车辆、通信工具、网络身份、各类电子卡留下的轨迹等轨迹侦查的对象客体。[[]庄华.轨迹侦查探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2(01):3-6.]其后在2016年于《刍议轨迹侦查的概念与特点》重新定义“轨迹侦查”的概念:轨迹侦查是以目标客体留下的信息为切入口,排查其活动轨迹,查清犯罪事实。[[]庄华.刍议轨迹侦查的概念与特点[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04):40-45.]其中将研究客体“轨迹”进一步延伸为“信息”,更加符合新时代需求。在此阶段有大量的学者不断进行完善改进,以不同视角提出不同的理论定义。2013年马振飞老师在《论信息轨迹侦查方法》一文中就“痕迹信息”提出了“信息处理获取活动轨迹”的应用方法,更加强调对信息的获取途径。[[参考文献[]张学文.轨迹追查法在侦查中的运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23(05):87-91.[]庄华.轨迹侦查探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2(01):3-6.[]庄华.刍议轨迹侦查的概念与特点[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04):40-45.[]马振飞.论信息轨迹侦查方法[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3(03):6-8.[]陈涛.轨迹侦查的理论构建[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03):55-59.[]贾治辉,薛楠.犯罪轨迹重建理论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5):118-130.[]丁建伟.轨迹侦查应用模式的理论构建与路径优化[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20(02):38-45.在犯罪嫌疑人进行犯罪活动的过程中,会在相对应的时间、空间中留下痕迹、证据,轨迹侦查依靠已知的痕迹、证据,在多个以时间为矢量、空间为的坐标的点中,按照顺序进行整合连接,形成已知轨迹路径,通过痕迹的提取,完善轨迹信息,查证犯罪事实,追踪犯罪嫌疑人路线。在拥有多个同类别案事件轨迹情况下,将每一条轨迹进行重合,当轨迹路径的数量逐渐增大后,会形成此类案事件的犯罪的动态趋势,为下一步的风险预警以及主动打击奠定基础。有关轨迹侦查的概念有大量的学者以各自视角作出不同的定义,在众多定义中各有侧重,而在当前以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大背景下,轨迹侦查可通过客体对象的不同从两个层面进行定义:其一是指侦查机关以单个犯罪嫌疑人为对象,搜集、摸排在相应时间、空间的客体资料数据,回溯犯罪活动轨迹,还原刻画犯罪活动,并通过轨迹查清犯罪事实及证据,侦破对应案事件;其二是指以多个同种类案事件犯罪嫌疑人为对象,模拟犯罪活动轨迹并进行数据重合,形成犯罪活动趋势分析,预测犯罪活动整体动态,从而实现犯罪风险的积极预防。(二)地铁刑事案件轨迹侦查实践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运输乘客日常出行的重要使命,但在地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随之而来的安全风险,国内外地铁各类安全事件也给我们带来警示,由于地铁大多处于城市地下,结构封闭狭长,且客流量大,易成为暴恐袭击、极端犯罪的重要目标,也容易滋生其他犯罪行为。地铁刑事案件常见类型及分析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摘录选取2018年-2020年涉及到地铁环境下的刑事裁判文书,并对该207份文书以案件类型归类整理。表1地铁刑事案件类型及数量(2018-2020)地铁刑事案件类型数量地铁刑事案件类型数量盗窃类108放火类1涉毒类18抢夺类1诈骗类11抢劫类1故意伤害类9伪造有价票证类1妨害公务类6非法收购濒危动物类1寻衅滋事类3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类1非法出售发票类2伪造身份证件类1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类1组织未成年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类1在表1所示案件类型中,盗窃类案件占比最高,超过总刑事案件数量的一半,其次为涉毒类案件和诈骗类案件。从案件类型及数量上可以看出,目前地铁内刑事案件以侵财类案件居多并远超其他类案件,故意伤害、抢劫、放火等恶性案件也偶有发生。地铁内侵财类刑事案件大都为扒窃案件,在案例梳理中发现,嫌疑人以男性、青年居多,且再次犯案现象突出,作案时间同早晚高峰时间段吻合,集中于早8时至10时、晚16时至20时,作案地点主要在地铁站内及列车车厢内;受害人往往属于易受害群体,具有财务保管意识薄弱、反抗能力差、随身携带大量现金或值钱物品、无随行同伴等特点。此类案件中,嫌疑人多具有团伙性、流窜性的特点,侦查难度较大,同时该类案件存在信息滞后、串并案溯源难、获取证据固定不便、再犯率高等特点,依靠传统侦查方式破获此类案件投入大,见效慢,成果薄弱,形成威慑力较小,效果短暂且不持续。相较数量庞大的侵财类案件,数量极少的恶性事件仅为偶发现象,但该类案件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社会危害性极高。该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多为突发性暴力极端犯罪,大多采取单独作案方式,受害对象为不特定群体。此类犯罪往往不具有隐蔽性,虽然嫌疑人在主观上并不希望自己的极端性暴力犯罪行为暴露,但是客观上嫌疑人往往很难掩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常常不自觉地显露出来。[[][]张钢.浅析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特点[J].活力,2014,000(010):53-53.地铁刑事案件轨迹侦查在地铁刑事案件轨迹侦查实践中,采用“情报信息-案件信息”的侦查思维,通过对人、物相关信息的获取或各类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从中发现犯罪线索,刻画延伸犯罪轨迹,揭露和证实犯罪,以达到还原案件真相、侦破案件的目的。所以地铁刑事案件轨迹侦查实践属于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框架下的“从案到人”的侦查模式。(1)搜集信息,综合摸排搜集现场和案发相关信息之后,确定有何轨迹可查,但针对扒窃类案件,无法采用传统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等侦办方式,根据案件的情况运用发散思维,分析案发前后犯罪嫌疑人是否留下可以延伸涉及到其个人的信息数据,在此基础上展开轨迹推理并进行下一步的排查。例如,在侵财类案件中,可以从受害人报案财物被盗起,提取案发现场视频监控寻找有无可疑人员;排查案发现场出入口可疑人员流动情况;排查案发时间段长时间逗留在案发现场的可疑人员;根据被盗物品信息,查询相应证卡信息、手机信息等。(2)采取措施,排查目标轨迹重点围绕案件相关信息发现犯罪嫌疑人信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设定一定条件对目标信息进行筛选、碰撞从而确定嫌疑目标。[[][]庄华.轨迹侦查探析[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2(01):3-6.(3)信息印证,明晰轨迹利用已有信息证据构筑侦查轨迹链条,建立以“被盗财物”为单位主体的轨迹路径信息,分析被害人陈述、视频监控等关键信息,同目标轨迹信息进行比对,印证轨迹目标的犯罪嫌疑。采集包括人脸图像、证件卡号等身份信息及相关时空轨迹信息、物品信息、其他信息等对比印证。(4)布控目标,实施抓捕在信息印证结束,确定唯一目标轨迹后,通过各类信息系统布控嫌疑目标,利用轨迹信息获取其人员、物品等信息,综合管控平台搜查嫌疑目标实时位置信息,进行提前的布控准备工作,一旦嫌疑目标落入布控范围随即展开抓捕活动。同样,在抓捕嫌疑人归案后,根据掌握信息拓展侦查范围,延伸嫌疑人身份信息排查团伙轨迹信息,清查非法财物信息摸索黑色产业轨迹信息,结合案件特点,深挖、拓展并举由“逐个击破”到“一网打尽”形成打击地铁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在地铁刑事案件的轨迹侦查中,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撑轨迹侦查的形成,而犯罪情报信息采集是“从案到人”侦查模式构筑综合信息操作平台的首要前提,“从案到人”的侦查实践证明,拥有犯罪情报信息越多、质量越高,“从案到人”的侦查模式的侦查效能就越高,侦查作用就越直接明显。[[][]李海峰.“从案到人”与“从人到案”侦查模式比较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03.三、地铁多维感知信息的基本内容在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引领的信息主导侦查成为热点,依靠信息获取侦查资源、改进侦查手段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肯定,而我国地铁基建工程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建设有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多维信息感知设备,不仅可以给予地铁公共安全保卫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也在地铁刑事案件侦查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地铁多维感知信息不仅是轨迹侦查的信息源,也是轨迹侦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多维感知信息的概念“多维”一词最常用于“多维空间”,在这一概念中“维”代表一种度量,一维是线,二维是由多条线组成的面,三维是由多个二维平面静态空间,四维是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入时间参数形成动态空间。而多维就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加入不同维度的参数形成多维概念。随着“多维”一词在各专业学术中的广泛使用,“多维”的概念不止局限于“多维空间”,还可以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实现引申使用:“多”指非单一个体,存在两个及以上的不同个体;“维”指维度、方法、途径等,即“多维”指代多种不同种类方式堆叠组合形成的集合。“感知”一词在释义中指:人的意识对外界的觉察、感觉、注意和知觉的一系列过程。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崛起,“感知”的主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不局限于单一个体对单一事物的识别,而是多主体、多对象、多层次的复杂认知过程。综上,“多维感知信息”是指利用多个主体通过不同种类方法、途径,识别、认知多个对象得到的对应信息。多维感知信息不局限于单纯的海量数据,更是围绕时间、空间等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多个主体感知不同类别信息,将得到的信息整合归类,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数据供给使用。图1多维感知信息系统架构(二)地铁多维感知信息的获取在信息化时代下,依靠传统的人工核录等信息采集手段,难以满足当前客流信息获取需求,而基于物联网、视频监控、人脸识别、WiFi探针等可进行多维信息感知的智能设备,也在各个领域进一步投入使用,这些智能设备在人员密集、人流量巨大的地铁等场所能发挥优势作用,当前地铁站内获取多维信息的采集方式设备及信息采集途径如下:在乘客进站过程中,位于进出站口的人脸抓拍视频监控会及时获取其面部信息,并联网公安数据库进行数据比对,核验乘客身份信息。在经过安检区时,多维人员信息感知门会抓拍乘客人脸图像信息,获取乘客手机等基础性信息,实时采集身份信息;手持式身份信息采集设备在原有金属探测的功能上增加身份信息采集功能,在贴近乘客身体的同时,可以采集乘客身份信息、证卡信息、手机序列号等,通过蓝牙传输到后台终端储存研判;智能安检设备可识别乘客包裹信息,并对包裹内的证卡信息进行识读。在通过安检区后,手机三码识别设备采用独立优化的高性能射频器,在小范围内精准覆盖识别手机信息,获取乘客手机的三码信息及其他手机信息。[[]王军,赵罡,黄力行,惠正娣.多维智能感知在社区警务中的融合应用[J].智能物联技术,2019,51(03):26-32.[]王军,赵罡,黄力行,惠正娣.多维智能感知在社区警务中的融合应用[J].智能物联技术,2019,51(03):26-32.[]李刚,高彬,谭林.“三站一场”中的多维人员信息感知技术及立体化防控体系研究[J].中国安防,2019(03):95-101.四、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在轨迹侦查中的应用在地铁刑事案件轨迹侦查实践中,地铁多维感知信息主导的轨迹侦查采用“采集-对比-应用”的模式,首先进行广泛性的数据采集,包括基础数据采集、物联感知信息以及存储数据接入,采集到的数据经过与公安信息数据库对比交换后,整合形成以“客体对象”为核心的轨迹信息数据,备存流入到数据资源库,形成可视化的数据信息供给侦查人员,再利用信息归类、数据耦合、轨迹碰撞等信息化情报侦查手段,进行风险识别预警,形成与嫌疑人活动轨迹相重合的多维信息轨迹路径,并预判下一步路线轨迹,搭配警力信息模拟形成最优资源配置,实时感知犯罪风险趋势,精准布控风险目标,抓获犯罪嫌疑人并固定证据。还可以运用多元化的物联网前端感知采集系统,构建地铁客流信息智能采集防控网,整合地铁车站内部及车辆等基础警务资源信息和实时动态信息,综合常态化警力资源形成最优化配置,支撑以轨迹侦查为导向的人员信息分析、高危风险耦合、人物移动轨迹等侦查活动。(一)锁定犯罪嫌疑人轨迹在地铁刑事案件轨迹侦查工作中,可以明确指向犯罪嫌疑目标的第一份信息一般来源于受害人陈述,在受害人陈述中,可以获取到被害人身份信息、案发时间段等信息,但由于案件情况不同、受害人情况素质不同,得到的信息存在陈述模糊、不确定等问题,贻误侦破进度。而利用地铁多维感知信息检索被害人信息,根据被害人所对应的轨迹路径信息,再结合案件其他信息,缩小查找范围,对比与受害人轨迹路径信息具有交叉耦合的轨迹信息,进一步锁定犯罪嫌疑人轨迹。以地铁内侵财类扒窃手机案件为例,通常情况下,被害人不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且由于受害心理因素、周边环境影响,往往缺乏主观逻辑及思辨能力,难以清除描述实际状况、手机被盗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地铁多维感知信息主导下根据受害人信息,查找复刻受害人轨迹路径信息,获取被盗手机序列码等信息,展开轨迹路径上的节点物品信息排查,标记手机序列码等信息的最后一次显示的时间位置信息节点以及下一个节点,将嫌疑目标缩小在两个节点中的一段时空轨迹内,排查与该段轨迹发生耦合的其他轨迹信息中的物品信息,对比查找失窃手机序列码等信息以锁定犯罪嫌疑人轨迹。建立在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基础上的轨迹侦查,弱化受害人陈述必要性作用,减轻受害人心理负担及紧张情绪,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增加犯罪侦查的理性以及研判精确度。图2犯罪嫌疑人轨迹锁定示意图(二)提升侦查决策研判能力及优化抓捕路线正确的侦查决策是案件能够成功破获的决定因素,考验着情报信息的搜集能力与信息处理功底,但就“有限理性理论”认为:决策者具有期待理性(IntendedlyRationality),即他们是目标导向并具有适应性,但囿于人类认知局限,其理性决策往往会受主客观因素影响。[[]BryanD.Jones.BoundedRationality[J].Annul.Rev.Polit.Sci.1999(2):297-321.]在“从案到人”的侦查模式下,地铁多维感知信息作为轨迹侦查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通过采集精确化信息得到高质量情报,大大提高决策的信度,通过数据等资源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研判,不仅可以平衡基于侦查人员的主观偏好导致的结果偏差,也可以全方位多视角进行决策部署,避免因视角狭隘追求片面价值而丧失全局性的决策部署。例如,在针对嫌疑目标的布防抓捕决策中,综合嫌疑人轨迹信息、布控点位、布控时间、布控人员等信息,决策最优方案以实现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成果,避免因惯性思维的决策造成不必要的次生事故。相反,通过整合动态轨迹路径信息资源和静态公共信息资源,将警情、警力、通信、信息等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联互通的综合系统,通过地铁多维信息采集设备和中控管理平台的有效支撑,从而达到有联必动,有动必畅,随着案事件现场情报信息的变化,这些信息通过当时民警的反馈载入轨迹信息库中,经过系统智能分析作出相应变动,提供进一步指示。[[]BryanD.Jones.BoundedRationality[J].Annul.Rev.Polit.Sci.1999(2):297-321.[]郑征,程永辉.基于多维感知的智能化指挥调度GIS系统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J].警察技术,2014(03):57-59.在地铁多维视角感知下,每一位进站乘客的多维感知信息都会形成具有单独序列号的轨迹信息,整合动态数据以供给中心控制室可视化情报信息,同时站内公共资源信息以静态方式保持随时调配供给的状态。当嫌疑目标到达布控区域并被多维感知信息采集设备实时获取信息时,以触发点位位置坐标为圆心,在最短时间内规划调配多种力量以形成对嫌疑目标的控制。(三)利用多维感知信息,完善证据链条在犯罪侦查过程中,证据的提取与固定历来都是重难点问题,而且在地铁环境下,客流量大且人员构成复杂,再加上嫌疑人反侦查意识不断提高,给犯罪证据的提取固定造成很大困扰,常有被捕嫌疑人因证据缺失等问题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造成“抓不完,打不尽”的局面。依靠多维感知信息主导的轨迹侦查,在抓获犯罪嫌疑人后,通过物品信息的时空轨迹改变,或物品信息同人身信息的绑定改变,确认犯罪嫌疑,再通过节点处多维感知信息的改变来获取犯罪证据,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等可视化信息固定相应证据,发挥视频监控录像具有可信基础的“图像证词”和“静默证人”作用。[[][]WELLBORNOG.Casesandmaterialsontherulesofevidence[M].ThomsonWest,2009.(四)运用多维感知信息,实现案件串并联动当前众多地铁刑事案件中,侵财类案事件居于主流,且团伙犯罪、系列犯罪突出,侦破单个案件对于此类案事件的打击工作微乎其微,无法形成有效的威慑力震慑犯罪嫌疑人。在新形势下,借鉴串并案的优势特点,利用地铁多维感知信息,全面搜集梳理信息,对比作案手法、时间、空间等信息,拓展信息轨迹的延伸,明晰人员组织、犯罪活动区域、利益链条等,直至形成完整的犯罪团伙轨迹信息网络,实现对犯罪团伙的整体性打击。在此类案件实践侦查过程中,在抓获犯罪嫌疑人后,运用地铁多维感知信息,根据嫌疑人轨迹信息扩展犯罪嫌疑人或犯罪团伙的轨迹信息,将其犯罪团伙作为“客体对象”展开轨迹排查,搜集这一轨迹信息进行数据,整合对比其嫌疑人员、作案方法、作案时空选择等,结合当地发生的类似案件,延伸侦查范围,联动地方兄弟单位积极深挖串并,将目标嫌疑的“轨迹线路”串联成“轨迹网络”,摸索其利益链条,以彻底清查的目标统筹打击,从而实现从“破个案”到“破串案”甚至于“案件清零”的目的。(五)充分利用轨迹,预防当前风险单一轨迹的风险预防风险预警源于“危险”的存在,在“高危人群”的定义中,包括两类人群,一类是具有更大犯罪概率、更可能成为犯罪嫌疑人的人群,另一类是指易受害人群[[][]王梦瑶.大数据背景下侦查创新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8.针对易受害人群,进行识别跟踪保护,不仅可以提高主动防范能力,还可以采取逆向化思维反向标记犯罪嫌疑人,依托易受害人群的轨迹信息拓展耦合其他人群轨迹信息,主动发现犯罪风险,进行及时的风险预警。例如多条易受害人群的轨迹路径信息,在多点位、多时间段同一其他轨迹路径信息交叉碰撞,那么这一轨迹路径信息的“客体对象”即有足够可疑程度成为嫌疑目标,及时采取标注等措施进行风险预警。多条轨迹的风险预防单一的轨迹路径信息可以细化到个人,但受个人和外界的随机性影响无法进行精确后续的预判分析,但将大量的轨迹信息进行堆叠,形成多重轨迹的趋势延伸,那么这一趋势便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