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 专题测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专题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西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中,骑兵开始被大量独立运用,并摸索出了用戟等短兵器进行冲击近战的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马镫的发明,骑兵成为压倒步兵的陆战主力兵种。所以北方民族也在学习中原的这种骑兵新战术(冲击肉搏的近战),使匈奴、羯胡等得以入主中原。材料旨在说明()A.马镫是骑兵新战术的重要发明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骑兵新战术C.不同文明的互鉴促进社会发展D.战争是文明交流最重要的途径2.《宋书·州郡志》记载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共有州22个,郡238个。《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当时有州23个,郡395个。《隋书·地理志》记载“(梁武帝)天监十年(公元511年)有州五十三,郡三百五十”。这()A.印证了经济的长足发展B.说明了政权疆域的扩大C.反映了百姓负担的加重D.表明了中央集权的加强3.江苏省常熟县原名海虞,南朝萧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改名常熟。清人修的《常昭合志稿》解释说,因为这里“高乡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忧;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以故常熟,而县以名焉”。这突出反映了()A.萧梁百姓生活富足的景象B.兴修水利带来江南的发展C.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加快D.北民南下促进江南的开发4.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扬州则“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通化作用范围甚广”。此外,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这些可用于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分裂中蕴含着大一统趋势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南北地区文化已实现统一 D.少数民族封建化成效显著5.“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

)A.因侨居人口增多而实施B.按职业对户口进行分类C.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唐前期极盛之时,设置府州县直辖地区的版图虽小于汉代,但羁縻府州管辖的范围则远超两汉。唐全盛时在边疆地区置边州都督府和6个都护府,下辖800余个羁縻府州。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完善B.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发展C.统治者较为开明的治边思想D.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繁荣7.下表为唐代开元到大历年间的官吏月俸变动表(部分)。由表可知,在此期间唐朝(

)官级开元(713-741)制大历(766-779)制货币所得(单位:文)真实所得(单位:公石米)货币所得(单位:文)真实所得(单位:公石米)一品54333161.4712000040二品40666120.848000026.67三品3033290.176000020A.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财政收入状况良好C.盛世局面得以延续D.社会动荡民生艰难8.五代十国各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即通事,后唐政府中,有的通事既通晓汉语,又通晓契丹语和突厥语,有的甚至“能四夷语、通六蕃书”。这种现象说明当时(

)A.国家统一趋势日益加强B.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加深C.各政权与周边交往密切D.思想文化趋向融合繁荣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一方面,仍以族内长者亲授学业、耳提面命的传统模式为主;另一方面,受私学置馆授徒之风影响,由延师授业发展为“家馆”的教育形式,且家馆数量日益增多。这一现象(

)A.淡化了人们的门第等级观念B.凸显了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发展普及D.阻碍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10.《唐语林》卷四云:宣宗(846—859年在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可以印证科举制度(

)A.扩大了用人范围 B.影响了价值观念C.导致了门荫衰落 D.促进了文化发展11.唐初宰相由两类人构成,一类是三省长官,即门下侍中、中书令、尚书左右仆射,称为四辅;一类是他官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衔者。他们都是“兼职宰相”,各有本署事务。所以,宰相通常是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回本署办公。这带来的影响是()A.宰相职权的下降B.专制皇权的加强C.行政效率的低下D.中枢权力的弱化12.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据此可知(

)天宝十四年(755)乾元三年(760)户管户总数891417811933174课户5349280758582不课户35655011174592口管口总数5291930916990386课口82083212370799不课口4470098814619587A.地主豪右隐匿大量人口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C.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13.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时期(

)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14.唐代的诗歌繁荣、种类丰富,其中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如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说明唐代讽喻诗(

)A.具有经世精神 B.促进监察制度的完善C.体现吏治清明D.推动科举制度的繁荣15.三国时期曹魏时哲学家王弼藏书多达万卷,并著有《老子注》、《周易注》等书,为魏晋玄学的开创人物。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是一位著名藏书家,曾经得到蔡邕数千卷的赠书。这主要得益于()A.国家政权稳定B.造纸术的进步C.社会经济发展D.统治者的重视16.下图为唐代章怀太子墓里的壁画《礼宾图》,描绘了三名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来自罗马、新罗、渤海三位使者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礼宾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杂糅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C.开元盛世与民族认同的交汇D.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古代中国国家税收,一是国家依据法律向百性强制征课的,任何个人和集团,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二是百姓的财产以税收的形式被国家征去之后,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三是课税对象及征收比率或数额,是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的,纳税人必须按规定标准如数纳税,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改变或违抗。这种以强制手段从社会无偿征收的固定收入,是国家官吏、军队和贵族宫廷的生活源泉,是国家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是国家机器行使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材料二户调制以户为单位征收,西晋以来,虽然实行“九品相通”制,但户等划分,纳税数额并不和财产成比例。豪家大族庇荫大量亲属和客户,往往和三五口人家的小户缴纳一样的户调,造成了贫富之间在赋税负担上的极端不均,又影响了国家的户调收入。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第二年颁布三长制。北魏的均田制和三长制,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大地主荫占的大批劳动力也必须承担赋税,从而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户调制的弊端。——以上材料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税收的特点,指出其作用。(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北魏孝文帝的租调制改革进行解释。(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太宗综合两汉以来运用礼刑进行统治的经验,宣布德礼与刑罚不是对立的,二者可以统一起来,这对当时立法与司法都有极大影响。在《贞观律》中把原来属于礼的规范,被赋予法的形式。《唐律疏议》的序言中说,它的全部内容“一准于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太宗主张立法简约宽平,以仁义治天下,法律不但应当由繁而简,而且应当去重从轻,特别是对于死刑与肉刑的运用,更要持审慎的态度。他首创封建法制史上“九卿议刑”制,即大辟罪(死罪)要由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共同议论后才判决。他认为对死刑三复奏即死刑执行前应向皇帝请示三次的规定还不够,应改为“五复奏”。

材料二公元722年,唐玄宗修成《大唐六典》30卷,这是现存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所谓“六典”,是周朝《周官》中所设的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但唐代官制与周代官制大不相同,实际上是按照国家机关体系进行编纂的。它以三师、三公、三省、九寺、五监、十二卫等为目,详尽规定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官员编制、职掌权限、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官吏任用等一系列制度,相当于封建国家的组织法。——以上材料摘编自李用兵《中国古代法制史话》(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立法的指导思想。(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唐六典》的创新之处,分析其影响。(8分)19.某一历史学习小组探究隋唐时期的佛教中国化问题,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像材料二

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四月)史料二开皇元年,高祖普召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隋志》材料三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1)指出材料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史料价值。(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的原因。(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北疆地区的形成与发展,和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考虑,中国北疆地区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五个时期。夏商周至秦汉,是中国北疆地区的形成时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北疆地区的发展时期;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至元,是我国北疆地区又一发展时期;明朝及清朝前期,是我国北疆地区发展、稳定时期;清朝后期,是中国北疆地区迭遭动荡而最后趋于稳定的时期。——摘编自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根据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情况,结合魏晋南北朝或隋唐的历史,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或补充。(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BACCDCBB题号111213141516答案BBDABD1.【材料出处】李硕《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南北战争三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答案】C【解析】骑兵诞生于北方游牧族之中,但在骑兵兵种被引进到中原(或者说农耕社会)之后,需要适应中原军事体系的规范,探索新的战术形式即骑兵新战术,后北方游牧民族也学习中原的这种骑兵新战术并入主中原,说明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民族文明的互相学习和借鉴,推动骑兵战术和社会的发展,故选C项。“马镫是骑兵新战术的重要发明”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互相学习,排除B项。战争是文明交流重要的途径之一,排除D项。2.【材料出处】韩兆辉,徐兆奎《中国地名史话》,商务印书馆,1998年。【答案】C【解析】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生产常常遭受破坏,但政区数目增加较多,对应的官吏增多,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故选C项。“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权疆域的扩大”和“中央集权的加强”都与历史事实不符,排除A、B、D项。3.【材料出处】朱学西《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答案】B【解析】“高乡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忧;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说的是海虞(常熟)兴修水利带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海虞(常熟)农业生产的发展,无法得出“萧梁百姓生活富足”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加快”,排除A、C项。材料反映的海虞(常熟)为代表的江南因水利兴修带来的发展与北民南下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4.【答案】A【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大分裂时代,但是正因为分裂割据战争促使统一的因素在悄悄萌生,首先是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语言文字的交流与融合,语言文字的统一成为走向政治统一的前奏,故选A项。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减弱,排除B项。南北文化实现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政治文化走向封建化,而是民族交融过程中为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可知,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使得大量隐匿的户口暴露出来,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故选C项。隋朝属于大一统王朝,社会相对安定,不存在侨居人口增多的现象,排除A项。该史料述及的这一举措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没有强调户口分类的依据,排除B项。这一举措有利于打击豪强世族的势力,并不会直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6.【材料出处】方铁《西南通史》,中洲古籍出版社,2003年。【答案】C【解析】以唐太宗为代表的唐前期统治者认为“四海如一家”、“夷狄亦人”,主张以德治夷,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积极开拓和经营边疆地区,多设置羁縻府州,故选C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完善,要求更多设置府州县的直辖管理,排除A项。“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发展”是这一现象的结果,排除B项。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基础,排除D项。7.【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大历年间一到三品官员的货币所得要远远超过开元年间,但真实所得却远远低于开元年间,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至763年之间,造成了生产减少,物资短缺,导致通货膨胀。大历年间,虽然安史之乱平定,币值恢复需要经济的复苏,因此通货膨胀继续发展,民生艰难,故选D项。根据所学,这个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经济发展遭到破坏,开元盛世局面不在,排除A、C项。财政收入状况良好与这一时期史实不符,排除B项。8.【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割据政权很注意罗致和培养翻译人才,因此有些通事能精通多种民族语言,这说明当时五代十国政权与周边交流比较密切,故选C项。材料不能体现统一趋势日益加强,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文化发展的程度,无法得出“融合繁荣”,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教育,无论是族内长者亲授学业、耳提面命的传统模式,还是由延师授业发展而来“家馆”教育形式,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学识水平为基础,这就凸显了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故选B项。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门第观念逐渐淡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教育与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没有涉及魏晋玄学的发展普及且普及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C项。家族教育的发展对九品中正制能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巩固世家大族的地位,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宣宗对那些科举中第者的羡慕和优秀人才落第的惋惜,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来科举地位日隆,进士科愈来愈受重视,这不仅是帝王的价值观念,也符合了社会的心理与需求,形成了一种集体价值观念,故选B项。唐朝的用人范围依然是“士人”阶层,没有扩大“用人范围”,材料没有体现科举用人范围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对于士族和庶族的影响,无法得出“导致了门荫衰落”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社会价值观,而非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11.【材料出处】王天有《中国古代官制》,商务印书馆,1997年。【答案】B【解析】唐朝宰相不同于秦汉,主要区别是宰相集体共同论执朝政,由此带来的是相权的分散和皇权的加强,故选B项。唐朝宰相共议机制带来的是相权的分散而不是宰相职权的下降,排除A项。“宰相通常是上午在政事堂议事”,带来的是行政效率的提高和决策失误的减少,排除C项。相权的分散和共议朝政与“中枢权力的弱化”无关,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代天宝十四年朝廷所掌握的课户口数、课户、课口数比乾元三年多,不课户、不课口比乾元三年少,课户课口的大量锐减,据此推知,这必然造成朝廷财政收入的大幅减少,满足不了国家日常开支的需求,租庸调制的瓦解就是必然,从而赋税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课税和不课税的户数和口数,无法得知不课税的户口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与地主隐匿人口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尚未出现藩镇割据,尚没有达到迅速摆脱中央控制的程度,排除C项。土地兼并现象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但据材料无法得知不课税的户口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儒道兼综”“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及所学可知,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是儒道调和杂融,以道融儒,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这有助于促进中国哲学的发展,故选D项。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主张清谈,崇尚老庄思想,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门阀政治与玄学之间的关系,体现不出制约思想解放的结论,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根据“讽喻诗具有明显的‘谏言’性质”、“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可知,白居易认为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所以是具有经世精神,故选A项。白居易的观点是认为讽喻诗要为现实服务,具有经世精神,并不能体现促进监察制度的完善和吏治清明,排除B、C项。讽喻诗是要为现实服务,并不是推动科举制繁荣的因素,排除D项。15.【材料出处】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的产量大增,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使书籍更利于缮写和保存,促进了这一时期私家藏书的发展,故选B项。“国家政权稳定”与当时历史事实不符,排除A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有限,甚至倒退严重,排除C项。“统治者的重视”不是私家藏书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6.【答案】D【详解】材料描述的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来自罗马、新罗、渤海三位使者的情景,可以用于研究唐朝的对外交流,同时也表现了唐朝的绘画艺术成就,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项正确。罗马、新罗、渤海,不是西域,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浪漫主义信息,浪漫主义特点之一是重感情,浪漫主义作品注重情感体验,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外交往,而非民族认同,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2分)17.(14分)【材料出处】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商务印书馆,1998年。【参考答案】(1)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作用:满足统治者需要,是国家官吏、军队和贵族宫廷的生活源泉;筹集财政资金,是国家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维护国家政权,是国家机器行使其职能的物质基础。(8分)(2)解释: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为缓解原有户调制和宗主督护制对国家赋税和徭役征发的不利影响,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孝文帝改革的前期重点是以国家政令的形式建立包括租调制在内的各种新制度,具有强制性。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和不合理现象,体现新赋税制度的无偿性和固定性。新的租调制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大地主荫占也须承担赋税,使国家的编户齐民和租调收入大增,保证了国家机器的运转,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发展,从而巩固了统治,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答案解析】(1)本题是特点和作用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国家依据法律向百性强制征课”、“百姓的财产以税收的形式被国家征去之后,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和“课税对象及征收比率或数额,是国家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的,纳税人必须按规定标准如数纳税,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改变或违抗”等可知,古代中国的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根据材料“是国家官吏、军队和贵族宫廷的生活源泉,是国家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是国家机器行使其职能的物质基础”等可知,古代中国税收有满足统治者需要、筹集财政资金和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2)本题是解释类材料分析,历史解释类题目一般要求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层面作答,所以本题答案应包括:孝文帝租调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内容、形式和意义等,同时本题还需要对北魏孝文帝租调制改革“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特点进行阐释,。18.(14分)【材料出处】李用兵《中国古代法制史话》,商务印书馆,1996年。【参考答案】(1)唐代立法的指导思想:以礼为本,以刑为用(德主刑辅);立法宽简稳定(简约宽平);明法慎刑。(6分)(2)创新之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改变此前以刑法典为主的历史。影响:丰富、发展了唐朝法制的内容和形式,首创行政法典;为唐朝封建国家的行政提供法律依据和规范,完善了封建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治的作用;是唐代立法活动的一个卓越成就,对后世行政立法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8分)【答案解析】(1)本题是概括类材料分析题,概括类题目需要在对材料信息完整、表述准确和逻辑清晰等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的抽象化,材料“《贞观律》中把原来属于礼的规范,被赋予法的形式”、“一准于礼”,“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等可知,唐代以礼为本,以刑为用(德主刑辅)的立法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唐太宗主张立法简约宽平,以仁义治天下,法律不但应当由繁而简”等可知,唐代立法宽简稳定(简约宽平)的立法指导思想;根据材料《贞观律》和《唐律疏议》的颁行、“应当去重从轻,特别是对于死刑与肉刑的运用,更要持审慎的态度”等可知,唐代明法慎刑的立法指导思想。(2)本题是对比和影响类材料分析,《大唐六典》的创新之处需要分析《大唐六典》对比材料一以《贞观律》等为代表的法律有何不同之处,即《大唐六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改变此前以刑法典为主的历史;《大唐六典》的影响要求从对法律本身、唐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后世等几个方面展开,即丰富、发展了唐朝法制的内容和形式,首创行政法典;为唐朝封建国家的行政提供法律依据和规范,完善了封建国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治的作用;是唐代立法活动的一个卓越成就,对后世行政立法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9.(12分)【参考答案】(1)史料一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像属于实物史料,形象直观。对于研究佛教中国化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对研究隋文帝之于佛教的推崇(佛教中国化)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史料三是唐代诗歌,属于文献史料。史料反映了佛教对诗歌的影响,作为个人著述,具有一定主观色彩,需要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6分)(2)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开放的文化政策;知识分子的推动;三教合流的趋势,佛教对中原文化的吸收。(6分)【答案解析】(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史料一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像,属于实物史料,形象直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