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
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
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
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
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
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一一数学情境和生活情
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
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
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
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
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才能科
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我们才
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
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
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
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
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
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
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
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
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
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
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一一比的意义,
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二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
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
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
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一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
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
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
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
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
理解。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
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
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
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
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
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lo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
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X4、B:2X3、C:8X3、D:8X12、E:2
X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
学生都选A:6X4、B:2X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
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
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
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
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
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长方形长宽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A
B
C
D
E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
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
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
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
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
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
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
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
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
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o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
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
比,看哪个比值小。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想
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比较?引
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
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
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
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
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因为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
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
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
力。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
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
就是“相除”。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
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
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
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
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
三清一一想清、写清和说清。“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
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
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节课中,
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
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
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12(2)5/8(3)6:2/3(4)1/5: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
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
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
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o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
148:12o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
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小高潮。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
有的同学指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
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
+0=?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
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前不久,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
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
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
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
这个疑犯的身高吗?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
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之
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
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
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
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
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身
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
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
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也让他们
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
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
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
一种清新的熏陶。此时教师适时接上: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有很
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
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正负数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6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负数(一),课
本第74页例题及“试一试”,课本第75页“练一练”。
教材分析:
本专题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
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教材创设了比赛计
分看胜负的情境,而比赛胜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材正是借助这
一情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在胜负的
比较中,学生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得出1和-1抵消,由此得出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正负数,知道了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
量,会读写正负数,为本课的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的抵
消,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知识基础。
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
力和概括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同时一,相对
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表现欲望相对减弱。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
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交流学
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相互抵消。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教材提供的情境,及学生喜欢的游戏进一步让学生去体会正负数
的意义,认识负数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在课堂中开展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共同成
功的收获与喜悦。
教学重、难点
1、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
教具准备
1、学生每小组一张记录单
2、小黑板(有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将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
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课前谈话
出示学生熟悉的男老师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我和这老师的相同的地
方,然后让学生说不同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而引出男和女
这一表示相反意义的词语,提示学生说出更多的反义词,为后面引出
正负数做好铺垫。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以学生熟悉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入手,告诉学生这一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玩这个游戏,不过这一次有新的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游戏规则胜一局记作正1分,平一局记作。分,并且让学生演示在什
么情况下是平了一局。然后向学生提问,负一局我们该如何计分,学
生会说出记作负一分,同时教师利用正负表示相反的意义,引出+1
和—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我分成四个步骤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游戏规则来玩这个游戏,并且在老师事先发好的计分表
中记录成绩,游戏结束后找学生汇报交流告诉大家分数是怎么记录出
来的。并且找一生板演自己的得分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一个倾
听者,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困惑适时引导
2.让学生计算自己最后的得分情况,并且说出得分原因来。设计这一
步骤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3.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计算一下自己至少再赢几局就会转败
为胜。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汇报。目的在于让学生
进一步体会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
4.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小结。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这里我设
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个练习,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正负
数。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正负数在我们生活中的中无处不在。
第二个练习,课本74页的试一试中的第一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完
成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和学
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思考过程,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
第三个练习,教材75页试一试第二题,太空游戏时间表。在这个练
习的处理上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数学关系,并让学生说一说是如
何辨别的,引导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第四个练习,从学生熟悉的飞人刘翔在逆风训练中的速度如何计算入
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并且能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第四个环节,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1.我提出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想借助这个
问题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总结上有提升。
2.o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历史。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师适时向学生提问,
想不想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呢?待学生群情激昂的回答后
教师出示: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从而进一步深化正负数这一主题。让学生不管是在数学知识方面还是
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上都有收获。
总之,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
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是我对于《正负数一》这一节课的设计与想法,其中不足之处还望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活中的比说课稿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
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
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
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
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
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
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
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
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
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
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
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
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
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比的意义;
2.能用口头表述两个量的比;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这次研讨的主题“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的教后
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
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
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
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
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
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
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
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
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
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
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
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
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
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
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
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
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
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
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
的形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
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
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
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
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
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又比如在抽象出比的意义
后,由于前面对比的意义体验较深刻,因此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比时,学生找出的
生活中的比很多,范围也很广,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个环节出现了这节课中
的一个小亮点。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
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例如在
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图形为什么像或不像,有什么秘密?”时,我设计了三
个问题,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学习,为他们的学习指明了方向,知道通过自己
的努力可以达到预定目标,学生的学习动力得到充分的激发,学习兴趣增强了,
学生就能根据目标自觉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四、关注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究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引导
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
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在教学中,我设
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
学生讨论时,教师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教师指定学生担任组
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
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
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课堂学习
效率。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
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用课堂中出现的实例进行
简要说明)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
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够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
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再教学这一内容,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
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
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
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
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
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
教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间与图形领域
中探索规则图形面积中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己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
特征,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且在本单元探索活动(一)中,学
生经历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知识之
间的相互联系与互相转化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会学生
预习,让学生在猜想、观察、操作中自主归纳公式运用公式作为本课的侧重点。
教学目标是: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能解决实
际问题。
教学教学准备(略)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这里我们
要说明的是,预习并不是放任自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总结了指导预习的9
种方法。他们分别是:读、找、做、想、记、举、试、问、联。
所以在这节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就指导学生先读一读教材,了解这节课我们要
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在书中的标题旁或者小刺猬的图例旁找一找这节
课的知识点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书中的要求自己动手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之
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然后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操作
的过程。还要教会学生问一问,自己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或者容易错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做七巧板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图形之间
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中,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跟踪检查
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二、进入情景,发现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感受学习本课的必要性。这个环节的关键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为学生设置了学校开运动会制作宣传小旗的情境。引导
学生看情境图,分析要求出至少需要多少布料的关键就是要求出这个三角形的面
积,教师要及时抓住主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在学生
的讨论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到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性,然
后及时切入新课。
三、尝试解决,交流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预习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不同
的方法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教师的行为就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适当的指
导,并在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强化重点。
因为学生在课前有了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又做了充分的预习,所以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重点放在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上。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要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且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
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数小格的局限性,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学生很有可能
直接就说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其实学生在没有教师讲授的时候就了解三角形
的面积公式不足以为奇,关键是教师要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是底X高+2,这才是
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所以我们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的顺
序,变“以往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大量的环节牵引学生一步一步的推导”到“让学生
在了解公式的前提下,自己动手操作验证结论”。其实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公
式的形成进行了再一次的推导,不过在教学的顺序上发生了微小的变化,教学的
要求由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自主验证,让学生充分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
做更激会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
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习的平行四边形进行计算,
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
的关系,强化本节课的几个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结公
式。
四、分层达标,巩固练习
在第三个环节中,我们重视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索,鼓励每个学生在实践操作中
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为了尊重学生,教
师只在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帮助和个别引导的作用,教师不牵引,不主导,所以,
在第三个环节中会比以往教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总结的时间花费的多。因此在第
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分层达标中,我们就要用短暂的时间,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
实际水平,运用多种情景的变式,通过设计饶有兴趣的练习,或新颖耐人寻味的
总结,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五、自我评价,总结提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
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们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
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努力为
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三)》说课稿
【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
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
教学的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
法意义的扩展,相应地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而产生的新的
应用题。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会分析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简单
的分数除法应用题。(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是:
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
析数量关系
【教学程序】
(一)、复习:
复习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方程。
(二人导言:
1.以前我们学过了分数乘除法,这节课我们研究分数应用题,(板书:
分数除法三)。
(三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时,我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并结合情境
图提出问题,并解答。并让学生思考那种方法较好,老师认为用方程
解比较容易,因为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以前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
路是一致的,也是根据题中的叙述的条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然后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由于单位1是未知的,要
设成X,列出方程进行解答。这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已知一个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用方程解的方法。
【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
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北师大版五年级《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
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
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
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
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
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
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
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
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
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
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
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
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
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
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
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
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
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聪明
吗?以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敢于和乌鸦比高低的学习热情。课堂
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
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
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
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示
课题。
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
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励,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长方体(正);③土豆煮熟后压成长方体(正);④把石块
(铁)磨成长方体(正)。
如果像石块、铁、鸡蛋等不易改变它们的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
办?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得到启发?引入第第⑤种方案。
教师演示:将石块沉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①有何变化?②讨论:水面为什
么会上升?(体积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里?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④石
块投入水中后,什么在变?什么没变?(长、宽不变,水面的高度在变)。⑤怎
样计算石块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容器的长、宽、水的高度:原来水的高
度
放入石头后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石块的体积=容器的长x宽x升高的水的高度。学生很轻松地找
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说明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节的重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的,这样一来重点突出难点
突破。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谁还能想出其它办法?
①逆方法;②装满水。再次鼓励学生。
5、巩固练习:由生活中的数学又返回到实际应用。
例:出示小黑板
铁块的体积=底面积x高由此可得到另两个公式:
底面积=体积+高高=体积+底面积
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最后应强调水
的体积与铁块体积的单位统一。(L=dm3)
6、小结:本节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
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
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
7、作业布置:
P55第1、2题,2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维。1、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2、刚才的实验中,只能长水吗?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分饼》说课稿
(-)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7--38页“分饼”
2、说教学编写特点: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
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
义,为了引出和帮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教材创设了
“分饼”的情境活动,并分成两个层次展开教学。
4、说我的思考和思路:
第一个活动是“3张饼分给四个”这个问题比较抽象,要组织学生
展开活动来探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
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再交流,在
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真分数、假分
数”的概念和特点,我特意改变了顺序,每学完一种,就介绍理解“真
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特点,这样安排一是因为有效教学模式已经
让学生做了结构化预习,另一方面也防止学生把带分数与真分数,假
分数并列看作是一类,因为教参特意指出,带分数只是假分数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防止学生混淆。课后作业为三题,我经过研究发现第
一题与第三题主要介绍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是为下一节新课假分
数带分数互化打下基础的,所以,我安排作为下一节课的导入,因此
补充了新的巩固作业。因为这课教参安排是两个课时,我准备再用一
课时进行巩固和拓展。
5、说学生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与假分数和带分数可能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他们
的意义的学生可能不多。那么本堂课的一个重点就在让学生理解其意
义。感受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会读写假分数、带分数。
6、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
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
了解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理解带分数与整数的联系。
2、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
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
3、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
切相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饼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
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数与带
分数的关系。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
7、说教学准备
导学单、电脑课件、圆形纸若干片、剪刀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交流导学单第一题。(7分钟)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钟)
1、出示课件:在唐僧师徒四人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唐僧师徒四
人走到荒郊野外,非常饥饿,突然师傅吩咐孙悟空去化些斋饭。悟空
听了师傅的吩咐,不大一会儿,猪八戒变得了3张大小一样的大饼,
要想分给四人吃,四个人该怎么分才公平呢?猪八戒摸了摸头,想了
很久都不知所措,这可难住了猪八戒。同学们,你们帮他想个办法好
吗?
2、提出问题:3张大饼怎样能够平均分给唐僧师徒四人呢?每人
得到大饼的多少张呢?
3、揭示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在一上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看熟悉的唐僧师徒四人
取经的动画片来创设故事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有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与思考。)
4、大家估计一下每个人能分到一个完整的饼么?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20分钟)
活动操作一,4张饼平均分3个人。(10分钟)
1、电脑出示图片要求学生用准备好的圆纸片代表饼,剪一剪,
拼一拼,画一画,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与小组合作交流完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
从实践中感受到多种思维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去经历探索知识的
过程。)
2、各小组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指名回答)
第一种分法:把一张一张的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张饼的,
共分一张饼的。并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第二种分法:把3张饼叠起来,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张饼
的。也请学生上台演示分的整个过程。
其它补充:。。。。。。。。
3、课件演示学生两种分法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说一说,在整个活动中感
受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要求学生上台演示不同的方法从中培养
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大胆发言问题的能力。)
4、概括真分数的概念。
(1)每个人分到的饼不够一个,与我们估计的一致,也就是说
比1小,你们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分数吗?
(2)像,,,,…这样的分数叫作什么分数?有什么特点?
活动操作二,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13分钟)
1、(出示课件:猪八戒津津有味地吃了个饼还没有吃饱,悟空一
个筋斗云,不一会儿又化了9张大饼来,让八戒平均分给师徒4人,
每人又可以分得多少张?
2、提出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先想一想。每人
能不能够得到一张完整的大饼呢?
3、小组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分法及分得的结果。老师巡视并进
行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
第一种分法:一张饼一张饼地分,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
每人分到张,那9张饼是由9个张,就是张。师:看,你能发现
什么特点吗?跟我们认识的真分数分数有什么区别?(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首大学《基础和声1》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操作系统》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机床夹具设计》试卷11
- 吉林艺术学院《虚拟现实应用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民族音乐概论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广播电视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公租房摊位出租协议书模板
- 2024年大枣代加工协议书模板范本
- 关于尾款支付的协议书范文模板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陕西B卷)及答案解析
- 前列腺增生 讲稿
- Q∕SY 02553-2018 井下作业井控技术规范
- 静脉采血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品质异常升级管理规定
- 实验室ISO17025认证推进计划表
- 1.春夏秋冬 教案(两课时)+说课稿+练习(含答案)+素材
- 四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1课 漫画与生活丨浙美版 (18张PPT)
- GB 31652-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即食鲜切果蔬加工卫生规范
- Q∕SY 01004-2016 气田水回注技术规范
- DB37∕T 5158-2020 地螺丝微型钢管桩技术规程
- 数字化、智能化车间规划与建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