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_第1页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_第2页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_第3页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_第4页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初中物理(沪粤2024版)大单元学科素养作业设计目录一、单元信息 1二、单元分析 2(一)课标要求 2(二)教材分析 3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5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5五、课时作业 6第一课时神奇的物理学 6第二课时测量长度和时间 13第三课时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24第四课时尝试科学探究 39六、实践作业 43七、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48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沪粤版走进物理世界单元组织方式R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神奇的物理学第一章第一节2测量长度和时间第一章第二节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第一章第三节4尝试科学探究第一章第四节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本章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属于“课程性质”这一主题。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相对论等,物理学引领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物理学对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具体内容要求如下: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4.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5.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6.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7.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活动建议:1.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和宽。2.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3.制作单摆模型,探究单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2.内容内在逻辑分析本章教材安排了三节内容。基本思路如下:第一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喜爱物理。首先通过一些有趣的力、热、声、光、电等自然现象,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特别是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物理学的多姿多彩,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非常有趣的;接着,根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科技文明的推动和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几个典型时期,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知道物理学十分有用。第二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要做些什么事情。教材安排了几个学生人人动手的小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奇妙、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在身边,并从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样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动手实验和进行测量。第三节的主要目标是会用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会用“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测量曲线的长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测量,提高估测能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身上,培养学生对自己及周围生活的关注,提高对物理课的兴趣。第四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3.教学重难点本章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本章教学的难点: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测量方法的合理选择、体验科学探究。4.学情分析本章为教材的“入门篇”,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全章篇幅不多,但内容丰富,立意颇高。从诱发学生喜爱物理开始,让他们尝试动手做实验,到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无不体现着《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目标”。本章利用一些散文诗、小实验、物理学史等,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并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对物理进行体验,从而使学生在一开始学习物理时,就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全章密切联系自然界的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从而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生机盎然的物理画面: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也体现本书“做物理”的教材理念;学生自主探究“摆的奥秘”,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从一开始学习物理就认识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及其过程,体现教材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和目标”的编写意图。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是要学会科学探究。本章是学生踏入物理世界的第一步,教材采用了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图片,其目的是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插图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从图中挖掘物理问题。图片既能增加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构建物理图景。5.课时安排课时安排:全章共4节,打算用5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1课时,第四节1课时,第五节习题课,1课时。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2.通过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辉煌成就的关系,知道中国物理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及他们的主要贡献;3.了解中外物理学史,通过物理学家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方法和技巧;4.认识常见的测量长度及时间的工具;5.理解什么是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6.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掌握利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方法;7.量筒和量杯的作用及使用方法,会用量筒和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和不规则液体的体积;8.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等);9.了解探究“影响单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整个过程,归纳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10.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的含义和要求,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作业设计要紧扣物理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学生特点,要紧扣学习目标进行分层作业设计,注意作业的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功能。针对本部分的知识特点,将单元作业设计为单元实践性作业、课时作业和单元检测作业三部分。单元实践性作业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基础,尽量涵盖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时作业中均设计有活动作业、课堂作业和分层课后练习,并根据不同知识内容点设计相应的实践性作业。单元检测作业兼顾基础性与选拔性,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探究性作业和学科整合类作业。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神奇的物理学(一)课前作业1.物理学是研究、、、、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的一门科学。【答案】声光热力电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谱写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答案】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3.17~18世纪,世界上第一辆载客的蒸汽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时代”。【答案】蒸汽4.到了19世纪,由于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从而制成了发电机,人类开始大规模使用电能,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时代”。【答案】电气5.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答案】观察实验6.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也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物理课程的核心素养。【答案】观察和实验理性思考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课堂作业1.生活在自然之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与声、光、热、力、电等有关的现象.在自然科学中诞生的物理学就是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的。观察如图所示的情景,按要求将它们分类。(填序号)a.夕阳西下b.闪电c.湖光山色d.烧水e.弯弓搭箭f.演奏二胡(1)属于力现象的有______;(2)属于声现象的有______;(3)属于光现象的有______;(4)属于热现象的有______;(5)属于电现象的有______。【答案】

e

f

a、b、c

d

b【解析】(a)夕阳西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在正午太阳直射的时候,由于和我们观察的位置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不发生折射,早上或傍晚,由于和我们观察的位置有角度,阳光穿过水分发生漫反射和折射,就相当于我们是通过一个棱镜来看阳光,所以会有霞光;(b)雷电,是伴随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可怖而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c)湖光山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d)火山喷发时,固态的岩石在高温下熔化为液态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刚喷出的岩浆随之凝固成固态的岩石;(e)弯弓射箭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f)演奏二胡使我们听到了优美的乐音。(1)[1]综上所述,属于力现象的有e。(2)[2]属于声现象的有f。(3)[3]属于光现象的有a、b、c。(4)[4]属于热现象的有d。(5)[5]属于电现象的有b。2.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在自然界,在你的身边,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也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科技成果,请你列举有趣的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各两例。物理现象:(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物理成果:(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答案】

日出奇观

影子的形成

照相机

神舟飞船上天【解析】(1)(2)[1][2]物理现象如:日出奇观、影子形成、海市蜃楼等。(3)(4)[3][4]物理成果如:照相机、神舟飞船上天、汽车发动机等。3.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探究与发现,如___________发现了摆的等时性,为钟表的制作奠定了基础;___________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才有了今天的通信卫星。【答案】

伽利略

牛顿【解析】[1]伽利略是杰出的意大利科学家,年轻时,他通过观察教堂里吊灯的来回摆动,进而反复进行实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2]在物理学史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学家是牛顿。4.下面几个有趣的物理现象中,属于热现象的是()A.在地热喷泉上方架一口锅,能煮熟食物B.1988年,在我国山东蓬莱海面出现一次奇特的日出景象,双日重叠,蔚为壮观C.下雨时,先看见闪电而后听到雷声D.每年八月,钱塘江口出现大潮,此时海水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扑来【答案】A【解析】A.在地热喷泉架一个锅,锅内的食物从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而被煮熟,属于热现象;故A符合题意;B.奇特的日出(双日重叠)现象,属于光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下雨时,天上先出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速大于声速,不属于热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钱塘江口出现大潮,是重力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不属于热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下列哪个不是现代物理学的成就()A.大亚湾核电站B.笔记本电脑C.国际空间站的建立D.钻木取火【答案】D【解析】A.大亚湾核电站,是现代物理学核能技术的应用,故A不符合题意;B.笔记本电脑,是包括微电子技术、芯片技术、电源、数据处理、显示等现代物理学的集合体,是现代物理技术的应用,故B不符合题意;C.国际空间站的建立,包含了空间科学、力学、现代通信、自动控制等先进的物理技术应用,故C不符合题意;D.钻木取火,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应用,但很早前人们就掌握了该项技术,不属于现代物理学的成就,故D符合题意。故选D。课后作业(A组·基础过关)1.在物理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______提出了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的时空观。【答案】爱因斯坦【解析】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又从根本上冲击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动摇了人们所熟悉的时间与空间等概念.2.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的___________和物质___________的一门科学。【答案】

规律

结构【解析】[1][2]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的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具体一点说,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3.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探究与发现,如___________发现了摆的等时性,为钟表的制作奠定了基础;___________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才有了今天的通信卫星。【答案】

伽利略

牛顿【解析】[1]伽利略是杰出的意大利科学家,年轻时,他通过观察教堂里吊灯的来回摆动,进而反复进行实验,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2]在物理学史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物理学家是牛顿。4.根据下列物理情景,将他们分类:(a)夕阳西下

(b)电闪雷鸣(c)湖光山色

(d)火山爆发(e)弯弓搭箭

(f)演奏二胡1.属于力的现象的有______。2.属于声的现象的有______。3.属于光的现象的有______。4.属于热的现象的有______。5.属于电的现象的有______。【答案】

e、f

b、d、f

a、b、c

d

b【解析】a、夕阳西下属于光现象;b、电闪雷鸣有三个物理现象:电现象,光现象,声现象;c、湖光山色,水面为平面镜,看到了山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属于光现象;d、火山爆发时,固态的岩石在高温下熔化为液态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刚喷出的岩浆随之凝固成固态的岩石,这是一种热现象,同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高能次声波;e、弯弓搭箭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属于力现象;f、演奏二胡有二个物理现象:力现象和声现象。1.[1]属于力的现象的有e、f。2.[2]属于声的现象的有b、d、f。3.[3]属于光的现象的有a、b、c。4.[4]属于热的现象的有d。5.[5]属于电的现象的有b。5.从茫茫的星空到辽阔的大地,从高耸的雪峰到澎湃的江河,在自然界,在你的身边,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也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科技成果,请你列举有趣的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各两例。物理现象:(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物理成果:(3)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答案】

日出奇观

影子的形成

照相机

神舟飞船上天【解析】(1)(2)[1][2]物理现象如:日出奇观、影子形成、海市蜃楼等。(3)(4)[3][4]物理成果如:照相机、神舟飞船上天、汽车发动机等。6.生活在自然之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与声、光、热、力、电等有关的现象.在自然科学中诞生的物理学就是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的。观察如图所示的情景,按要求将它们分类。(填序号)a.夕阳西下b.闪电c.湖光山色d.烧水e.弯弓搭箭f.演奏二胡(1)属于力现象的有______;(2)属于声现象的有______;(3)属于光现象的有______;(4)属于热现象的有______;(5)属于电现象的有______。【答案】

e

f

a、b、c

d

b【解析】(a)夕阳西下,因为空气中有水分,在正午太阳直射的时候,由于和我们观察的位置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不发生折射,早上或傍晚,由于和我们观察的位置有角度,阳光穿过水分发生漫反射和折射,就相当于我们是通过一个棱镜来看阳光,所以会有霞光;(b)雷电,是伴随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可怖而雄伟壮观的自然现象;(c)湖光山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d)火山喷发时,固态的岩石在高温下熔化为液态的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刚喷出的岩浆随之凝固成固态的岩石;(e)弯弓射箭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f)演奏二胡使我们听到了优美的乐音。(1)[1]综上所述,属于力现象的有e。(2)[2]属于声现象的有f。(3)[3]属于光现象的有a、b、c。(4)[4]属于热现象的有d。(5)[5]属于电现象的有b。7.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三位里程碑式的科学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和________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是物理学的“语言”;____________告诉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性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答案】

伽利略

牛顿

爱因斯坦

伽利略

观察

实验

牛顿

物理概念

爱因斯坦【解析】[1][2][3]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三位里程碑的巨人是: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建立了相对论。[4][5][6]其中伽利略告诉我们,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7][8][9]牛顿告诉我们,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语言,爱因斯坦告诉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性思考对于科学探究也是十分重要的。课后作业(B组·拔高训练)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现象的是()A.阳光下的树影 B.地热喷泉C.钱江涌潮 D.在黑夜中飞行自如的蝙蝠【答案】A【解析】A.阳光下的树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地热喷泉属于研究热学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C.钱江涌潮属于力学内容,故C不符合题意。D.在黑夜中飞行自如的蝙蝠属于声学内容,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有许多科学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哪位科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了纪念他而以他的名字作为力的单位()A.牛顿 B.爱因斯坦 C.伽利略 D.阿基米德【答案】A【解析】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为了纪念他而以他的名字“牛顿”作为力的单位,故A符合题意;B.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等,故B不符合题意;C.伽利略提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等,故C不符合题意;D.阿基米德提出了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原理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下列属于物理现象中的电现象的是()A.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不见了B.打开开关后,教室的灯亮了C.骑自行车时,刹车后车就慢了下来D.小明和小红用一次性杯子自制简易进行交流【答案】B【解析】A.发生日全食时,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物理中的光现象,故A错误;B.打开开关后,在物理现象中属于电现象,故B正确;C.骑自行车时,刹车后车就慢了下来,在物理现象中属于力学现象,故C错误;D.小明和小红用一次性杯子自制简易进行交流,在物理现象中属于声现象,故D错误。故选B。4.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经过认真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关于怎样学习物理,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背诵条文,死记硬背 B.善于观察,乐于动手C.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D.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答案】A【解析】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能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需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联系实际,多思考,重在理解,学会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5.下列关于物理学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要想学好物理,只要把知识点都记下来就足够了B.遇到疑难问题时,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直接搜索答案C.实验时不必自己动手,认真看别人做,记住实验结论即可D.对物理现象,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探究其奥妙【答案】D【解析】A.要想学好物理,要把知识点都记在脑中,并能进行理解运用,故A错误;B.遇到疑难问题时,应先找关键词进行理解与分析,必要时再借助其他材料进行理解,故B错误;C.实验时应自己动手,体验实验过程,故C错误;D.对物理现象,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探究其奥妙,充分理解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故D正确。故选D。6.在物理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做出了卓越贡献。伟大的物理学家发现了日月星辰和苹果落地等有着某些相似,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动摇了人们所熟悉的时间和空间等概念。【答案】牛顿相对论【解析】[1]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日月星辰和苹果落地等有着某些相似,建立了著名的运动定律,提出了万有引力及牛顿三大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2]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依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动摇了人们所熟悉的时间和空间等概念。7.物理学就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研究、学习物理学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探究活动。【答案】现象的规律【解析】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的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的最一般的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8.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的是;属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是(填写相应的序号)。①火山喷发

②夕阳西下

③电闪雷鸣④黄河咆哮

⑤筷子“变弯”

⑥撑竿跳高【答案】①②③④⑤⑥【解析】[1]自然现象不是人为因素形成的,①②③④不是人为的,属于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2]⑤⑥生活中发生的物理现象,属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9.小明看见妈妈在厨房用电热水壶煮开水,给电热水壶通电后不久,小明就看见壶口冒“白汽”,并听到了“哗哗哗”的响声。小明想到刚学习的物理知识,“通电”属于现象,壶口冒“白汽”属于现象,听到了“哗哗哗”的响声属于现象(以上三空均选填“声”“光”“热”“力”或“电”)。【答案】电热声【解析】[1][2][3]在物理学中,给电热水壶通电属于电现象;壶口冒的“白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热现象;听到“哗哗哗”的响声是因为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属于声现象。10.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经历了17~18世纪的“时代”、19世纪的“时代”和20世纪以来“智能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答案】蒸汽电气高科技【解析】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经历了17~18世纪的“蒸汽时代”,即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的“电气时代”,电力的使用代表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以来“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时代”,是以信息技术革新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新。第二课时测量长度和时间(一)课前作业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千米、米、、、、、纳米;符号:、____、、、、、________。【答案】分米厘米毫米微米kmmdmcmmmμmnm2.单位的换算:1km=103m1m=dm=cm=mm1mm=µm1µm=nm1m=nm1cm=m1nm=m560mm=m165cm=m1250km=m【答案】1011021031031031091021090.561.651.25×1073.长度的测量A.使用前,;B.读数时视线;C.记录结果时要写出和。D.对刻度尺的使用,测量值需。【答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和分度值正对刻度线(或与刻度尺的刻度线垂直)准确值估计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工具: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直尺、折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较精确)【答案】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二、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古代有日晷(guǐ)、沙漏,现代有钟表、秒表等。2.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1h=min=s15min21s=s1h18min=min75min=h【答案】毫秒(ms)微秒(μs)603600921781.25三、误差1.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人为操作的误差2.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选用精度高的测量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二)课堂作业1.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7cm、12.75cm、12.35cm、12.38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A.12.462cm B.12.37cm C.12.46cm D.12.367cm【答案】B【解析】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所以测量的准确值应相同,数据12.75cm与其他数据的准确值不同,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2.如图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选填“a”“b”或“c”),所测铅笔的长度为______。【答案】

b

3.50cm【解析】[1]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该与刻度垂直,所以图中b方法正确,a方法会造成读数偏大,c方法会造成读数偏小。[2]铅笔左边缘正对0刻线,右边缘正对3.5cm刻线,由于刻度尺分度值是1mm,读数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所以读作3.50cm。3.如图所示的秒表,大表盘的分度值是_______;小表盘的分度值是_______;秒表的读数是_______s。【答案】

0.1s

0.5min

337.5【解析】[1]秒表的大表盘代表的是秒,把1s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s,所以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2]小表盘代表的是分,把1min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0.5min,所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3]图中秒表的示数为5min37.5s,即337.5s。4.如图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__min_____s。【答案】

3

37.5【解析】[1][2]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3min37.5s。5.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长度,其中放置正确的刻度尺,读数为______cm;放置不正确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cm。【答案】

2.20

0.2【解析】[1][2]使用刻度尺时刻度线越贴近物体误差越小,所以A刻度尺的放置方法正确,A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刻度尺测长度时,从零刻线开始测起,物体的长度即A刻度尺的读数为2.20cm,B刻度尺1cm分为5个小刻度,故B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2cm。6.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的学习中小明同学完成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圆形物体的直径______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cm;如图乙所示,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2)小明用另一把刻度尺测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______dm。测量长度的时候,误差是不可______的,只能尽量______。【答案】

1.20

0.1

104

14.51

避免

减小【解析】(1)[1][2]如图甲所示,刻度尺上1cm之间平均分成10个小格,每1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圆形物体左侧所对刻度为2.00cm,右侧所对刻度为3.20cm,所以圆形物体的直径为3.20cm2.00cm=1.20cm[3]如图乙所示,停表分针过了1.5min刻度线,秒针读数应为44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1min44s=104s(2)[4]三次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为三次的平均值[5][6]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只能尽量减小,是不可避免的。(三)课后作业(A组·基础过关)1.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6.5m=6.5×100=650cm B.7.2m=7.2m×100=720cmC.4.2m=4.2×100cm=420cm D.1.2m=1.2m×100cm=120cm【答案】C【解析】A.,则单位换算为故A错误;B.,则单位换算为故B错误;C.,则单位换算为故C正确;D.,则单位换算为故D错误。故选C。2.“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一千古名句。《说文》中记载:“仞,伸臂一寻八尺也”,即“一仞”相当于成年人双臂伸平时双手之间的距离,“一仞”大约为170(选填“m”“dm”“cm”或“mm”)。【答案】cm【解析】成年人双臂伸平时双手之间的距离约为一个人的身高,故“一仞”大约为170cm。3.填合适的单位或单位换算:

①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

②细铅笔芯的直径是0.7;

③30μm=nm;

④4×103km=cm。【答案】400【解析】[1]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即16.5dm。[2]细铅笔芯的直径约为0.7mm。[3],则单位换算为[4]因为,则单位换算为4.面积单位的换算:(1)成年人拇指指甲盖的面积约1cm2=m2;(2)普通外科口罩的面积约170cm2=m2。【答案】1041.7×102【解析】(1)[1]因为1cm=102m,所以1cm2=1cm×1cm=102m×102m=104m2(2)[2]因为1cm2=104m2,所以170cm2=170×104m2=1.7×102m25.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方便彼此间的交流,国际上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测量单位体系,叫国际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填写中文名称),秒是(填写物理量名称)的单位。【答案】米时间【解析】[1][2]长度的单位主要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微米、纳米等;时间的单位主要有秒、分钟、小时等,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10.汽车经过某车站时,旅客手表指针恰好指在9时30分整。经过下一站时,已是9时32分18秒,该汽车在两站之间行驶的时间是s。【答案】138【解析】该汽车在两站之间行驶的时间t=9h32min18s9h30min=2min18s=138s6.如图(a)所示的仪器名称是,一秒内该仪器的振针上下振动50次,每次的时间间隔是秒。如图(b)所示是该仪器记录时所打出的纸带,则纸带中B到D点所花的时间是秒,纸带A到D点所用的时间和D到F点所用的时间是(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打点计时器0.020.04不相同【解析】[1]图(a)是一台打点计时器。[2]一秒内该仪器的振针上下振动50次,每次的时间间隔[3]图中纸带中B到D点之间有两个间隔,故所花的时间[4]纸带A到D点之间有三个间隔,D到F点之前有两个间隔,每个间隔表示的时间相同,所以A到D点与D到F点所用的时间不同。7.关于误差的理解,正确的是(

)A.精确的测量可避免误差 B.误差就是错误C.误差是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答案】D【解析】AB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错误是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可以避免,故ABC错误;D.一次测量得出的结果,误差较大,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8.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答案】D【解析】A.误差是在正确测量的前提下,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而错误是不按操作要求测量时产生的,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故A错误;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B错误;C.实验中认真仔细地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D.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故D正确。故选D。课后作业(B组·拔高训练)1.甲、乙都测量同一本书的长度,甲测量的结果是18.5cm,乙测量的结果是18.48cm,那么()A.甲用塑料卷尺测量长度时,如果用力拉卷尺进行测量,那么测量的结果将会偏大B.甲、乙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1cm和1mmC.甲、乙测量的结果不同,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D.甲、乙测量的结果都是正确的,都没有误差【答案】B【解析】A.用被拉长了的塑料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塑料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故A不符合题意;B.甲测得的结果是18.5cm,最后的一个5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8,表示8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18.48cm,最后一个8也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4,表示4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B符合题意;CD.两名同学使用了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由于测量总是存在误差,在误差范围内,两人的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但都有误差,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误差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误差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过失误差3种,以下属于系统误差的是()A.在温度20℃制作的铁尺,在−40℃温度下测量物体长度,由于尺的收缩引起的误差B.用浮力测物体的密度,因为温度的改变而使液体密度变化引起的误差C.测某些精度较高的参量时,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振动、气流等)引起的误差D.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由于年代久远,转动轴有些生锈引起的误差【答案】ABD【解析】A.在温度20℃制作的铁尺,在40℃温度下测量物体长度,根据铁的热胀冷缩,在这样的测量条件下测量长度总是偏大,故为系统误差,故A符合题意;B.用浮力测物体的密度,因为温度的改变而使液体密度变化引起的误差,是由实验原理和器材产生的误差,故为系统误差,故B符合题意;C.测某些精度较高的参量时,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振动、气流等)引起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故C不符合题意;D.用这块老旧电流表测量电流始终有偏差,由仪器导致,属于系统误差,故D符合题意。故选ABD。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刻度尺的零刻度磨损了就不能再使用这把刻度尺了B.测量时,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歪斜所致C.一位同学测量黑板长度,四次测量结果完全一样,这说明他的结果完全没有误差D.记录的测量结果只写了数字而未标明单位是无用的、错误的【答案】ABC【解析】A.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磨损,可以重选一个刻度值作为测量的起点,故A不正确,A符合题意;B.测量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歪斜所产生的不是误差,是错误,故B不正确,B符合题意;C.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故C不正确,c符合题意;D.记录的测量结果只写了数字而未标明单位是无用的、错误的,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故选ABC。4.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则: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B刻度尺的测量值为cm。【答案】1mm/0.1cm2.3【解析】[1]由图知:A刻度尺上一个大格代表1cm,里面平均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1cm=1mm即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分度值)是1mm。[2]B刻度尺上一个大格代表1cm,里面平均分成2个小格,所以每个小格代表0.5cm=5mm即分度值是0.5cm;木块左侧与1.0cm对齐,右侧在3.0cm与3.5cm之间,估读为3.3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3.3cm1.0cm=2.3cm5.如图所示刻度尺测得物体长为厘米,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答案】2.802min41.6s【解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时,从5.5cm刻度线开始,测量的直接读数是8.30cm,所以物体长是2.80cm。[2]如图停表中,分钟的读数是2min,但指针已超过2min与3min的中间刻度线,所以秒针指示的应是41.6s,所以停表的读数是2min41.6s。6.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中,甲、乙两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如图甲、乙所示。

(1)所用刻度尺的量程是cm,分度值是;(2)从刻度尺的放置而言,同学的测量方法不正确;(3)测得木块的长度为cm。【答案】0~100.1cm乙3.80【解析】(1)[1]由图知道,刻度尺最小示数是0cm,刻度尺最大示数是10cm,所以量程为0~10cm;[2]由图知道,刻度尺1cm之间分为10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0.1cm,即分度值为0.1cm。(2)[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由图知道,甲同学测量方法正确,乙同学测量方法不正确。(3)[4]木块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8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3.80cm0.00cm=3.80cm7.学习完刻度尺的使用后,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本书的宽度,测量值分别为:12.42cm、12.43cm、12.44cm、12.20cm,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减小,数据处理后,书本的宽度应记为cm。【答案】误差12.43【解析】[1]为减小长度测量中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从题中数据可知,12.20cm的精确值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20cm是错误的,应去掉,故书的宽度8.请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7.2mm=m=km;(2)25dm=μm=nm;(3)270s=min。【答案】7.2×1037.2×1062.5×1062.5×1094.5【解析】(1)[1][2]因为1mm=103m;1m=103km,故(2)[3][4]因为1dm=105μm;1μm=103nm,故(3)[5]因为,故9.如图所示有一薄壁容器,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足量的水和刻度尺测量出它的容积(即最多容纳液体的体积),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方法来测量:(1)先用刻度尺测量出容器底部的直径为D,计算出容器底部的面积S=(用D、π表示);(2)再向容器内倒入适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水柱的长度为L1;(3)然后用盖子盖住容器口,将容器倒置,用刻度尺测出;(4)最后计算出容器的容积V。V=。(用测量出的已知量表示V)【答案】水面距容器底的高度L2【解析】(1)[1]先用刻度尺测量出容器底部的直径为D,根据数学知识,容器底部的面积(3)[2]在(2)中,结合(1),根据体积公式可求出水的体积,然后用盖子盖住容器口,将容器倒置,水的体积保持不变,则水面上方容器内柱形空间的体积与水的体积之和即为容器的容积,故用刻度尺测出水面距容器底的高度L2(根据体积公式可求出水面上方容器内柱形空间的体积,从而可得出薄壁容器的容积)。(4)[3]左图中水的体积为右图中,水面上方容器内柱形空间的容积则容器的容积10.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1)如图甲中秒表的示数为s;(2)如图乙所示小明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正确放置的是,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物体的长度为;(3)用刻度尺测量某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1mm、27.2mm、25.3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其他四组结果的尾数不相同,这属于测量中的(选填“误差”或“错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答案】228.7B1mm3.40cm27.2mm误差25.2mm【解析】(1)如图甲,秒表中分钟的读数3分多接近4分,故秒针的读数应为48.7s,则秒表的示数为(2)如图乙所示小明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A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测量实体,所以其中正确放置的是B。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物体左端对准零刻度,右端对应的刻度为3.40cm,即物体的长度为3.40cm。(3)用刻度尺测量某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1mm、27.2mm、25.3mm.其中27.2mm,明显与其它结果相差较大,应该是读数错误引起的;其他四组结果的尾数不相同,这属于测量中的误差。其它结果求平均值得,这一物体的长度为【点睛】注意秒表的读数要结合小圈和大圈,明确秒针读数是大于30s,还是小于30s。第三课时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一)课前作业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累积法以直代曲法滚轮法2.实验室里常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测量物体的体积。教材P17图133中量筒的量程是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__;图134中量杯的量程是__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__。(1mL=1cm3)【答案】量筒量杯0~100mL1mL0~100mL5mL3.你的身高约为__________;你的一拃长约为__________;你握紧拳头的宽度约为_________;你的一步长约为__________;你的大拇指手指甲的宽度约为__________;右臂向右平举时从中指尖到左臂间的距离约为____________;你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约为________。【答案】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二)课堂作业1.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长度的测量不正确的是()A.如图中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B.如图中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出纪念币的直径为2.0cmC.如图中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可以得出一张纸的厚度D.如图中把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N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则金属丝直径【答案】B【解析】A.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纪念币左端与2.00cm对齐,右端与4.00cm对齐,所以纪念币的直径为L=4.00cm﹣2.00cm=2.00cm故B错误,符合题意;C.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2.在实验室中常用沉坠法测蜡块的体积,即将一金属球和蜡块用线连在一起,然后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如图所示,则该蜡块的体积为()A.V2﹣V1 B.V3﹣V1 C.V3﹣V2 D.V3﹣V2﹣V1【答案】C【解析】由图得,放入蜡块前,量筒的读数V2,放入蜡块后,量筒的读数为为V3,蜡块的体积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下列对长度和时间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A.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约1.8cmB.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4cmC.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165cmD.一个中学生跑完100m的时间约8.6s【答案】C【解析】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约18cm,故A不符合题意;B.4枚一元硬币叠放的高度约10mm,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2.5mm=0.25cm,故B不符合题意;C.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中学生的身高略小于成年人,在165cm左右,故C符合题意;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成绩不可能小于10s,一般在15s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用量筒测某一液体的体积,如图1所示,则液体的体积是:______;用图2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则小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答案】

46mL

10mL【解析】[1]由图1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根据液面所在位置可知,液面最凹处与46mL相平,所以液体的体积为46mL。[2]图中,量筒的分度值为2mL,在放石块之前,根据液面所在的位置可知,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0mL,放石块后,根据液面所在的位置可得,水和石块的总体积是60mL,所以石块的体积是V=60mL50mL=10mL5.关于测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面四个测量数据中,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分米的是___________;A.0.00158千米B.5.0米C.7.26分米D.32毫米(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出一本书厚度为8.90厘米,这本书共有178页。则每张纸的厚度为___________;(3)用一根金属丝在圆杆铅笔上,密绕20圈,如图所示,那么这根金属丝的直径是___________mm。【答案】

A

0.10cm

1.0【解析】(1)[1]A.因为0.00158千米=1.58米所以“5”对应的单位是dm,即最小刻度为1dm,故A符合题意。B.5.0米,“5”对应的单位是米,即最小刻度为1m,故B不符合题意。C.7.26分米,“2”对应的单位是cm,即最小刻度为1cm,故C不符合题意。D.因为32毫米=3.2厘米所以“3”对应的单位是cm,即最小刻度为1cm,故D不符合题意。(2)[2]书本纸张的张数为则一张纸的厚度为(3)[3]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0圈的细铜丝的宽度为l=12.00cm﹣10.00cm=2.00cm=20.0mm故细铜丝的直径(三)课后作业(A组·基础过关)1.要测量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且使测量结果误差较小,下列方案中最合理的是()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枚1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测出10枚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答案】D【解析】A.用刻度尺仔细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由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若直接测量则误差会很大,故A不符合题意;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1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B不符合题意;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枚1元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故C不符合题意;D.用刻度尺测出10枚1元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得一枚1元硬币的厚度是最佳方案,采取累积法,总厚度较大,容易测量,误差较小,故D符合题意。故选D。2.某同学欲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B.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n。(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错误的步骤是;(2)如图所示,将粗细均匀的金属丝在笔杆上紧密缠绕25圈,总长度为cm,金属丝直径为mm。【答案】AC4.951.98【解析】(1)[1][2]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即,所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2)[3][4]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所以铜丝绕圈总长度为所以金属丝直径为3.如图地图上PQ两地的一段公路线是一段曲线,要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A.用直尺直接量出P和Q两点之间的距离B.用直尺在曲线上从P点慢慢移到Q点,直接读出长度的数值C.用一条细棉线使之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拉直棉线后用直尺量出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即曲线的长度D.用橡皮筋代替C选项中的细棉线,操作过程同C选项【答案】C【解析】AB.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曲线,不准确,不方便,故AB不符合题意;C.用一条无弹性的细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此种方法采用了等效替代法,故C符合题意。D.用橡皮筋代替细棉线,由于橡皮筋有弹性和伸缩性,把它拉直后测量时会导致测量结果变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要准确地测量如图所示的一条曲线MN的长度,你认为可取的方法是()A.用一条没有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细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细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即曲线的长度()B.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测量过程同AC.用平直的刻度尺直接测量D.用弹性很小的软棉线跟曲线完全重合,拉直后测出软棉线的长度【答案】A【解析】A.用没有弹性的细丝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丝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把丝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这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细丝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故A符合题意;B.用橡皮筋代替细丝线,不准确,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会变大,故B不符合题意;C.用平直的刻度尺直接测量,不准确,不方便,故C不符合题意;D.用弹性很小的软棉线跟曲线完全重合,拉直后测出软棉线的长度,因为软棉线有弹性,把它拉直后测量值还会变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方便用户使用,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出了规格不同的蚊香.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假设蚊香燃烧的快慢是相同的).(1)本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为和,实验中有一个必有的实验辅助器材为.(2)实验步骤:①;②.【答案】刻度尺秒表细线见解析见解析【解析】(1)[1][2]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根据公式可知,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为路程和时间,所需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3]实验中有一个必有的实验辅助器材为棉线.(2)①[4]取一小段蚊香,用细线与蚊香紧贴,在两端点处做标记,拉直棉线,用刻度尺测出两标记间的距离为l;②[5]用火柴点燃蚊香,并计时,测出蚊香完全燃烧完所用的时间为t。6.观察下列测量工具的使用:(1)量筒和量杯是测量物体体积的工具。量筒或量杯里的水面是凹形的,如图所示,正确读数方法为(选填“甲”、“乙”、“丙”或“丁”),水的体积为mL,俯视读数时,读数会(选填“偏大”或“偏小”);(2)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是cm,其中准确值是mm;

(3)在学会使用秒表的活动中,某同学测量某段时间后秒表指针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同学记录的时间值应是mins。【答案】乙42偏大3.4034348.5【解析】(1)[1][2][3]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所以乙读数方法正确;甲俯视造成读数偏大,丙仰视造成读数偏小,丁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图中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量筒中水的体积为42mL。(2)[4][5]由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3.40cm对齐,则物体的长度L=3.40cm。测量长度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最后一位是估读值,准确值为3.4cm=34mm。(3)[6][7]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之间有两个小格,则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8.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8.5s,则记录的时间值为3min48.5s。7.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工具;在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测量者读数时其视线应与凹面的或凸面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所示量筒的分度值为,读数为。【答案】体积底部顶部1mL40mL【解析】[1]量筒和量杯上带有刻度,可以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2][3]读数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视线应与液体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4][5]由图中可知,5mL之间有5个刻度,故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由图中可知量筒的读数为40mL。8.量筒和量杯是测量物体体积的工具。量筒或量杯里的水面是凹形的,如图所示,正确读数方法为(选填“甲”、“乙”、“丙”或“丁”),水的体积为mL,俯视读数时,读数会(选填“偏大”或“偏小”)。【答案】乙42偏大【解析】[1]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时规定:当液面中间下凹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最低处相平。。[2]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示数为42mL。[3]俯视读数时,读到的刻度在液面上方,读数会偏大。9.下列物体的数值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一枚硬币的厚度为5mmB.乒乓球的直径为10cmC.物理教科书的宽度为1.8dmD.课桌的高度为1.1m【答案】C【解析】A.一枚硬币的厚度为比5mm还小,约为2.5mm,故A不符合题意;B.标准乒乓球的直径为4cm,比10cm小,故B不符合题意;C.物理教科书的宽度约为18cm=1.8dm,故C符合题意;D.课桌的高度与人的高度相近,约为80cm=0.8m,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2022年2月15日未满18岁的苏翊鸣获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冠军,成为中国冬奥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在颁奖仪式上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完整演奏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间大约为()A.10s B.50s C.5min D.10min【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即“义勇军进行曲”,演奏一遍的标准时间是46秒,还不足一分钟。故选B。11.下列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A.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B.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C.人步行10m所需的时间D.同学从一楼走到三楼所用的时间【答案】B【解析】A.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的时间为60s,故A不符合题意;B.人在安静时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为1s,故B符合题意;C.人步行10m所需的时间10s,故C不符合题意;D.同学从一楼走到三楼所用的时间约10s,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四)课后作业(B组·拔高训练)1.(多选题)小明课后想测量新买的圆柱形水杯的周长,同桌小红给出了下列几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以下方法中可行的是()A.用纸带缠绕在水杯上,在纸带重叠处用钢针扎透,展开纸带测出两孔间距,即是水杯周长B.在水杯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其在纸上滚动一圈,量出纸上两颜色间的距离,即是水杯周长C.用细棉线紧密在水杯上缠绕N圈并划线标记,测出N圈总长度,再用总长度除以圈数求平均周长,即是水杯周长D.将一根橡皮筋拉紧后,在水杯上绕一圈,量出绕过水杯的橡皮筋的长度,即是水杯周长【答案】ABC【解析】A.用纸带缠绕在水杯上,在纸带重叠处用钢针扎透,展开纸带用刻度尺测出两点间距即为水杯的周长,故A符合题意;B.在水杯上某点涂上颜色,使其在纸上滚动一圈,两颜色间的距离是水杯滚动一圈的距离,所以用刻度尺测量出纸上两颜色间的距离即为水杯周长,故B符合题意;C.用无弹性细线紧密在圆管上缠绕N圈并划线标记,再测出N圈总长度,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即可求出水杯的周长,这里采用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测量误差,故C符合题意;D.橡皮筋弹性很大,将它绕在水杯上一周时和测量它的长度时,由于其松紧程度不同,其长度可能有较大差异,所以不能用橡皮筋绕水杯一周测量水杯周长,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BC。2.(多选题)如图所示,将铜丝直径密绕在铅笔上测铜丝直径时,先后测量三次,每次都将铜丝重新密绕,并放在直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测得的直径不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是()A.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 B.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C.铜丝的粗细不均匀 D.每次读数的人不同【答案】ABCD【解析】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认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造成的,由题可知,每次都将铜丝重新密绕,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每次绕的松紧程度不同;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读数时准确程度不同;还有铜丝的粗细不均匀;每次读数的人不同,估计值不同;这些都是产生误差的原因,故ABCD符合题意。故选ABCD。3.如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圆形物体的直径为cm。【答案】1mm1.20【解析】[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物体左侧与8.00cm对齐,右侧与9.20cm对齐,所以物体的直径为L=9.20cm8.00cm=1.20cm4.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1)根据测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错误操作的是丁同学,这个是(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2)剔除明显错误的数据后,若剩下的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其中一位的结果仍然与其他三位存在明显不同,其原因是这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3)在这次测量中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多次测量,终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cm;(4)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选填“A”或“B”)。A.

B.【答案】可以1厘米12.82B【解析】(1)[1]观察五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可知,丁同学的测量结果是14.82cm,其他同学的测量结果都在12.80cm左右,所以丁同学的测量明显出现错误,测量错误是可以避免的。(2)[2]读数时,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因此丙同学读出12.8cm,是选用的最小刻度为1cm刻度尺,其他同学选用的是最小刻度是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这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厘米。(3)[3]若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只有甲、乙、戊同学的测量结果是正确的,则钢笔的长度为(4)[4]由于纸带的厚度太小,所以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来进行测量,因此要用累积法来完成实验;可将纸带紧密绕在铅笔上,直到刚好套入圆环中,然后数出纸带的圈数n;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内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差的二分之一,即纸带厚度是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故B正确。5.小亮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中:(1)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图乙中是绕了n圈的纸带,则纸带厚度的表达式是cm;(2)丙图中停表大表盘的分度值是s,停表的读数为s。【答案】1mm0.1123.5【解析】(1)[1]由甲图可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2]由乙图可知,n圈纸带的总厚度是圆环直径和铅笔直径差值的一半,故纸带的厚度为(2)[3]由丙图可知,大盘1s之间有10个小格,故每个小格代表的时间为0.1s,即大盘的分度值为0.1s。[4]由丙图可知,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2min和2.5min之间,更靠近2min。而大盘的指针指在3.5s,因此停表的读数为6.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用不同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时的情形,则上、下两个刻度尺的读数分别是和。而图乙中是他们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漆包线,则漆包线直径为。【答案】2.9cm2.90cm1.8【解析】[1]由图甲可知,上面刻度尺上1cm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5cm,物体左侧与4.0cm对齐,右侧与6.9cm对齐,所以由上面刻度尺可得物体的长度为l1=6.9cm4.0cm=2.9cm[2]下面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1mm,故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