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1页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2页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3页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4页
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统编版高一下学期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测试卷-带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吉林高一检测)15世纪以后,西欧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和白银同为欧洲各国间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这一现象()A.有利于改善西欧商业环境B.导致了西欧的价格革命C.刺激了西欧对新航路的开辟D.体现了西欧探险的精神2.哥伦布有一本1485年印行的拉丁文版《马可·波罗行纪》,他经常翻阅,并做了264处边注。这些边注给人的总印象是哥伦布最关心东方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物产,特别是香料、药材和珠宝。可见,哥伦布远航()A.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财富B.具有深刻的精神动力C.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D.具有明显的经济动因3.15世纪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价值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则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价格已经是印度的50倍。这一现象()A.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加速B.推动欧洲农业种植结构变动C.加快了对新航路的探索D.催生了崭新的商业经营模式4.(2024·江门高一检测)1675年,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并创设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以便能正确地定出经度。由此可知,天文台的设立侧面反映了()A.英国君主权力的强化B.近代科技的重大突破C.欧洲海洋贸易的兴盛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5.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与麦哲伦船队签订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东印度群岛)的协定。协定内容如下:除去航海开支,国王给麦哲伦船队留下利润的1/20,并准许他们担任当地的总督等官职。据此可知,麦哲伦船队的远洋探险活动()A.得到民间资助B.蕴含巨额利润C.多以官方为主D.受到官方支持6.(2024·清远高一检测)英国史学家奈杰尔·克里夫在其著作中对某位航海家在15世纪的一次航海活动作出了评价:“这次探险的航程极富戏剧性,人们花了两年时间与大海搏斗,与家乡失去联系,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时候连续三个月看不到任何陆地的影子,他们进入印度洋后情况变得更糟,没有地图,也没有任何已知信息。”据此可知,这次航海活动()A.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B.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D.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7.有学者认为:“在15世纪80年代,欧洲人可能已经在纽芬兰岛周围捕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该学者强调的是()A.哥伦布之前就已经发现了新大陆B.哥伦布航海活动的深远影响C.哥伦布并不知道他发现了新大陆D.哥伦布航海活动的历史条件【补偿训练】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美国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以上材料旨在说明()A.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B.对历史的评价受立场的影响C.对历史的认识应具有多元性D.哥伦布对历史的影响应重新评估8.下表所示是哈得逊的航海路线。由此可知()时间具体路线1607年5—9月格陵兰岛东岸→哈得逊地→斯匹次卑尔根→鲸湾→哈克里特岬角北部1609年4—11月泰晤士河→冰岛→格陵兰岛东→哈得逊海峡→拉布拉多海岸→纽芬兰大渔场→哈得逊河A.哈得逊发现了北美的纽芬兰岛B.英国占据当时世界最有利的通商路线C.黑奴贸易推动英国港口的繁荣D.北大西洋高纬度航路得到进一步探索9.(2024·赣州高一检测)15世纪后,全球出现了一次洲际人口迁徙大浪潮,欧洲移民率先流动,随之触发了非洲和亚洲的人口外移,美洲成为人口主要流入目的地。这次人口迁徙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发展B.世界人口的过剩C.海上丝路的扩大D.世界族群的交融【补偿训练】据记载,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中国的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菲律宾的“马尼拉华人”,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国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在这一时期移居拉美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这说明,当时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贸易()A.刺激了各国经济的发展B.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C.助推了人口的洲际迁移D.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10.玉米原产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粒,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补偿训练】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表明美洲高产作物()A.已经在全世界普遍种植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C.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D.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11.据统计,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二三百年里,尽管受到各种新病毒的影响,人口大量死亡,但是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并未减少。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约为5.4亿;到1750年前后,约为7.2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人口的迁徙B.物种交换推动生产力的进步C.价格革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D.殖民扩张传播先进生产技术12.(2024·天津高一检测)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A.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B.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C.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D.极大改善了原住居民的生活13.(2024·莆田高一检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当地()A.自然环境日益改善B.粮食作物对外传播C.原住居民大量死亡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1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印第安人种植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传遍世界,带来了饮食革命和世界性的人口爆炸;同时也把鼠疫、流感等带到美洲,致使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死亡。这反映了()A.物种交换的多元影响B.殖民扩张的残酷性C.世界市场形成的弊端D.外来移民的破坏性15.从1650年到1750年,非洲人口数量由0.99亿降至0.95亿。与此同时,美洲种植园发展迅速,种植园主获得大量的糖、烟草、茶叶,获利巨大。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三角贸易的开展B.非洲国家积极的移民政策C.气候环境的变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美洲【深化点拨】“三角贸易”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下、在有利的地理条件下,以巨额利润为动力,顺利进行数百年的同时使欧美有了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16.1550年后,玉米成为大西洋沿岸非洲人的主要食物。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使西非海岸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玉米先于奴隶贸易传入非洲B.跨大西洋经济交流继续扩大C.玉米种植促使非洲人口剧增D.非洲奴隶主导了玉米的推广17.(2024·南昌高一检测)从马尼拉出发的西班牙大帆船载着来自福建的瓷器、丝绸去往美洲,由于船上大多是中国货物,美洲当地人称之为“中国船”,但“马尼拉大帆船”上还有许多来自印度洋周边地区的货品,比如印度的棉花和梳子、波斯的地毯和挂毯等。这反映了当时()A.大西洋贸易的繁荣活跃B.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兴盛C.已出现早期的世界分工D.西班牙的殖民方式落后18.从16世纪末开始,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以马尼拉为落脚地,形成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太平洋航线。对这一贸易的影响概括最为准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B.拉大了中国与西班牙贸易的逆差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使全球范围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补偿训练】16—17世纪,物美价廉的中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从中国南海出发,通过东太平洋航线和西太平洋航线,跨洋贸易,行销全球,白银作为支付手段成为世界货币之一,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A.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B.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C.推动了中国货币体系的变革D.满足了欧洲资本输出的需要19.欧洲人开始海外扩张后,股份公司以其有限责任,为投资提供了媒介,使欧洲大批资本用于海外冒险事业。东方商人因自身及其合伙人的资力有限,没有一个最终能成功地与东印度公司以及现存的哈得逊湾公司相竞争。据此可知当时()A.殖民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B.贸易规模扩大引发价格革命C.经营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贸易格局D.东方失去与西方竞争的优势【补偿训练】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丹西北地区的维斯普市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B.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20.(2024·淄博高一检测)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A.引发了商业革命B.标志着农奴制废除C.导致了物价下跌D.加速了封建制瓦解【拓展延伸】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共同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各国特色葡萄牙以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为主,同时利用武力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西班牙占领殖民地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并在当地建立农业大庄园,以供应欧洲市场荷兰以政府为后盾,通过发展远洋贸易进行贸易垄断;组建大型商业公司英国政府鼓励海盗式掠夺,发动一系列商业战争,以确立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为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欧洲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交流,而这种交流对人类造成了出人意料之外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6分)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始于1571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拉。这引起把白银视为至宝的中国商人的兴趣,努力扩展对菲出口贸易。中国船队所载货物到达马尼拉,即被转装到大帆船上。大帆船把盛产白银的美洲和银价昂贵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使中国生产的生丝与丝绸大量运销于需求特别强大的美洲市场,西班牙人获得的贸易利润惊人。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渐成世界海上霸主,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绵延近250年的太平洋“大帆船贸易”遂告终结。——摘编自张顺洪等《世界历史: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特点。(6分)(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分别对中国、欧洲、美洲的影响。(6分)23.(14分)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西班牙人来到美洲的首要目标是攫取贵金属。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白银开采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是墨西哥北部的萨卡特卡斯,一是安第斯高原中部储量丰富的波托西。西班牙人在美洲大量开采白银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巨额收入,使其得以维持庞大军队和臃肿的政府,继续追寻建立世界性帝国的梦想。——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二印第安人村社生活秩序失调最严重的是那些为波托西提供劳力的地区,按照保守的估计,每年大约有50000人迁进或迁出波托西,人走了,农村的农业生产活动混乱了,很多人再也未回到家乡。有多少人直接死于采矿和提炼工作,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摘编自[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材料三1565年,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在一份所需物品清单中列有“在中国交易用的银元和优质银条”,称这些物品“对于维持他们在菲律宾的活动非常重要”,希望能用从美洲驶往菲律宾的“首班船尽快送达”。——摘编自[美]埃玛·海伦·布莱尔等编《1493-1898年的菲律宾群岛》(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开采白银对西班牙及印第安人造成的影响。(8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在世界白银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原因。(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吉林高一检测)15世纪以后,西欧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和白银同为欧洲各国间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这一现象()A.有利于改善西欧商业环境B.导致了西欧的价格革命C.刺激了西欧对新航路的开辟D.体现了西欧探险的精神【解析】选C。据材料“占有金银……道路”可知,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日益迫切,刺激了西欧对新航路的开辟,故选C;对金银的迫切需求,与改善西欧商业环境无关,排除A;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西欧的价格革命,材料中显示当时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B;航海家们对未知航路的探索,体现了西欧探险的精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2.哥伦布有一本1485年印行的拉丁文版《马可·波罗行纪》,他经常翻阅,并做了264处边注。这些边注给人的总印象是哥伦布最关心东方各国的地理位置和物产,特别是香料、药材和珠宝。可见,哥伦布远航()A.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财富B.具有深刻的精神动力C.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D.具有明显的经济动因【解析】选D。据材料“最关心……香料、药材和珠宝”可知,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寻找东方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具有明显的经济动因,故选D;材料强调哥伦布远航的经济动因,不涉及远航的结果,得不出“为西班牙王室带来了财富”的结论,排除A;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以及传播基督教,是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排除B;新航路的开辟使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3.15世纪的欧洲,大量肉类需用香料进行保存,而香料的价值只有黄金可以比拟。在印度不到3杜卡的胡椒,在开罗则涨到68杜卡,而到了威尼斯,价格已经是印度的50倍。这一现象()A.反映了社会转型的加速B.推动欧洲农业种植结构变动C.加快了对新航路的探索D.催生了崭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解析】选C。据材料“15世纪”“而到了威尼斯,价格已经是印度的50倍”可知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香料等生活必需品,但是高昂的价格促使欧洲人探索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故选C;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社会转型,而此时东西方香料的物价差说明当时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A;香料涨价推动了新航路开辟,而且欧洲的气候条件不满足种植香料,排除B;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排除D。4.(2024·江门高一检测)1675年,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建造了一座综合性天文台,并创设了皇家天文学家的职位,以便能正确地定出经度。由此可知,天文台的设立侧面反映了()A.英国君主权力的强化B.近代科技的重大突破C.欧洲海洋贸易的兴盛D.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解析】选C。据题干“为解决欧洲航海家对航海、制图和计时的需求”等内容可知,英王查理二世在伦敦格林尼治所建造的综合性天文台的目的在于满足欧洲航海家远洋航海的需要,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海洋贸易的繁荣与兴盛,故选C;据题干可知,英王之所以建造综合性天文台,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国内远洋航海的需要,而不是“强化”其权力,排除A;题干并没有述及英国航海家采用了先进的科技来装备其航海、制图和计时的设备,排除B;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进程出现于二战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5.1518年3月,西班牙国王与麦哲伦船队签订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东印度群岛)的协定。协定内容如下:除去航海开支,国王给麦哲伦船队留下利润的1/20,并准许他们担任当地的总督等官职。据此可知,麦哲伦船队的远洋探险活动()A.得到民间资助B.蕴含巨额利润C.多以官方为主D.受到官方支持【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西班牙国王与麦哲伦船队签订协定,准许他们在发现香料群岛后出任当地官员等,这说明麦哲伦船队的远洋航行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故选D;麦哲伦船队的资助主要来自封建王室,与民间资助无关,排除A;材料只能反映出麦哲伦船队要把大部分利润交给西班牙国王,这体现了麦哲伦船队的航行得到官方支持,不能体现出探险活动蕴含着巨额利润,排除B;麦哲伦船队是私人探险家组成的探险船队,不属于官方的范畴,排除C。6.(2024·清远高一检测)英国史学家奈杰尔·克里夫在其著作中对某位航海家在15世纪的一次航海活动作出了评价:“这次探险的航程极富戏剧性,人们花了两年时间与大海搏斗,与家乡失去联系,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时候连续三个月看不到任何陆地的影子,他们进入印度洋后情况变得更糟,没有地图,也没有任何已知信息。”据此可知,这次航海活动()A.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B.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D.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解析】选C。据材料“15世纪”“两年时间”“进入印度洋”等信息可知,这是达·伽马的远洋航行,实现了与印度的直航,故选C;麦哲伦船队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排除A;迪亚士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排除B;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排除D。7.有学者认为:“在15世纪80年代,欧洲人可能已经在纽芬兰岛周围捕鱼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哥伦布的远航不是第一次,而是最后一次对美洲的‘发现’。……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该学者强调的是()A.哥伦布之前就已经发现了新大陆B.哥伦布航海活动的深远影响C.哥伦布并不知道他发现了新大陆D.哥伦布航海活动的历史条件【解析】选B。据材料中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可知,该学者强调应将哥伦布航海的意义与欧洲形势的改变联系起来,故选B;“哥伦布之前就已经发现了新大陆”不合史实,排除A;材料侧重应如何看待哥伦布远航的意义,排除C;“历史条件”不合题意,与材料“哥伦布的重要性”相悖,排除D。【补偿训练】在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年的纪念日,美国一位印第安人领袖谴责说:“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悼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以上材料旨在说明()A.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B.对历史的评价受立场的影响C.对历史的认识应具有多元性D.哥伦布对历史的影响应重新评估【解析】选B。据题干中“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纪念日……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日子”可知该印第安人领袖是从被殖民侵略的角度对哥伦布“发现”美洲进行批判,说明对历史的评价受立场的影响,故选B;题干内容强调的是该印第安人领袖的观点,与“胜利者”无关,排除A;题干内容述及的是从不同立场,而不是多元角度,排除C;题干内容强调的是历史评价受到评价者立场的影响,而不是该史实本身应重新评估,排除D。8.下表所示是哈得逊的航海路线。由此可知()时间具体路线1607年5—9月格陵兰岛东岸→哈得逊地→斯匹次卑尔根→鲸湾→哈克里特岬角北部1609年4—11月泰晤士河→冰岛→格陵兰岛东→哈得逊海峡→拉布拉多海岸→纽芬兰大渔场→哈得逊河A.哈得逊发现了北美的纽芬兰岛B.英国占据当时世界最有利的通商路线C.黑奴贸易推动英国港口的繁荣D.北大西洋高纬度航路得到进一步探索【解析】选D。据表格材料信息内容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哈得逊的两次航行都是在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使得北大西洋高纬度航路得到进一步探索,故选D;纽芬兰岛是卡伯特父子发现的,排除A;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世界最有利的通商路线而非英国,排除B;黑奴贸易涉及非洲,哈得逊开辟的是欧洲与北美高纬度地区之间的航路,未将欧洲与非洲联系起来,排除C。9.(2024·赣州高一检测)15世纪后,全球出现了一次洲际人口迁徙大浪潮,欧洲移民率先流动,随之触发了非洲和亚洲的人口外移,美洲成为人口主要流入目的地。这次人口迁徙浪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发展B.世界人口的过剩C.海上丝路的扩大D.世界族群的交融【解析】选A。据材料“15世纪后,全球出现了一次洲际人口迁徙大浪潮,欧洲移民率先流动,随之触发了非洲和亚洲的人口外移,美洲成为人口主要流入目的地”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并对外进行殖民,欧洲人口率先流动到美洲,由于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欧洲人为了发展种植业经济,进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迁出,后来亚洲人也被作为移民来开发美洲,故选A;当时世界人口不存在过剩,排除B;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路线,排除C;世界族群的交融是人口迁徙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补偿训练】据记载,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中国的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菲律宾的“马尼拉华人”,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国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在这一时期移居拉美的“马尼拉华人”有五六千人。这说明,当时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贸易()A.刺激了各国经济的发展B.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C.助推了人口的洲际迁移D.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解析】选C。据材料“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菲律宾的‘马尼拉华人’”“到达墨西哥、秘鲁等国侨居”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带来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故选C;“各国”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B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据所学知识,西班牙贸易出现“黄金漏斗”,并没有很好地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D。10.玉米原产美洲,具有耐寒、耐旱、产量高的特点。1494年2月,哥伦布船队的一个船员从美洲带回了一包老玉米粒,此后玉米被好奇的西班牙人试种。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玉米种植向欧洲各地扩展。据此可知()A.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B.世界市场形成推动生产关系变革C.物种交流源于新航路的开辟D.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玉米原产于美洲,随着新航路开辟,被哥伦布船队引进到西班牙,到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允许农民用玉米作为赋税上交,后来又扩展到欧洲各地,据此可知,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推动的结果,故选D;据所学可知,欧洲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即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题干述及的是物种交流,排除A;题干述及的是物种交流,而不是“世界市场”,并且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物种之间的交流,但是物种之间的交流并不是源于新航路开辟,排除C。【补偿训练】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甚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表明美洲高产作物()A.已经在全世界普遍种植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C.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D.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解析】选D。据材料“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薯、马铃薯均原产自美洲,使中国福建饥民和爱尔兰人缓解了饥荒,这说明美洲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故选D;材料中只有中国和爱尔兰两个例子,不能得出美洲高产农作物已在全世界普遍种植,排除A;材料中美洲高产农作物只体现了缓解饥荒的作用,并不能改变人们的饮食结构,排除B;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并不是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排除C。11.据统计,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二三百年里,尽管受到各种新病毒的影响,人口大量死亡,但是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并未减少。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约为5.4亿;到1750年前后,约为7.2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人口的迁徙B.物种交换推动生产力的进步C.价格革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D.殖民扩张传播先进生产技术【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促进了生产力进步,导致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大幅度增长,故选B;“人口的迁徙”并不能增加人口数,排除A;价格革命与人口数量增长无关,排除C;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人口的增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12.(2024·天津高一检测)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A.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B.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C.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D.极大改善了原住居民的生活【解析】选B。由材料“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物种交流,小麦在美洲的种植扩大,让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能吃上面包,不再需要进口欧洲的小麦,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故选B;材料中小麦在美洲的种植、传播与近代化关系不大,排除A;奴隶贸易在15世纪就已经兴起,排除C;由材料“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可知当时小麦种植主要服务于欧洲殖民者,而非当地居民,排除D。13.(2024·莆田高一检测)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当地()A.自然环境日益改善B.粮食作物对外传播C.原住居民大量死亡D.封建制度濒于解体【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掀起殖民扩张运动,将传染病也带入了殖民地,造成当地原住居民大量死亡,故选C;材料现象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当地的人类和动物,排除A;新航路开辟后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换导致当地粮食作物对外传播,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对殖民地的影响,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导致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排除D。14.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印第安人种植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传遍世界,带来了饮食革命和世界性的人口爆炸;同时也把鼠疫、流感等带到美洲,致使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死亡。这反映了()A.物种交换的多元影响B.殖民扩张的残酷性C.世界市场形成的弊端D.外来移民的破坏性【解析】选A。据材料“欧洲人把印第安人种植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传遍世界”以及“把鼠疫、流感等带到美洲,致使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死亡”可知新航路开辟带来全球物种大交换、饮食革命等积极影响,也带来疾病传播等弊端,故选A;“殖民扩张的残酷性”不合题意,与材料中印第安人死于“鼠疫、流感”相悖,排除B;“世界市场形成”不合时空,排除C;“外来移民的破坏性”不合题意,与材料中欧洲人带来鼠疫、流感是不自觉的行为相悖,排除D。15.从1650年到1750年,非洲人口数量由0.99亿降至0.95亿。与此同时,美洲种植园发展迅速,种植园主获得大量的糖、烟草、茶叶,获利巨大。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三角贸易的开展B.非洲国家积极的移民政策C.气候环境的变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美洲【解析】选A。题干中美洲种植园的迅速发展和获利巨大是三角贸易的开展使得非洲大量黑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种植园的劳动而导致的,故选A;1650—1750年正处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非洲国家尚未有积极的移民政策,且非洲人口数量的下降是被欧洲人掳掠的,而不是主动移民美洲的,排除B;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导致非洲人口的减少,但是美洲种植园的发展迅速则不是气候环境变化导致的,而是非洲黑人奴隶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排除C;1650—1750年间世界贸易的中心是在大西洋沿岸,并不是转移到了美洲,排除D。【深化点拨】“三角贸易”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下、在有利的地理条件下,以巨额利润为动力,顺利进行数百年的同时使欧美有了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16.1550年后,玉米成为大西洋沿岸非洲人的主要食物。用大型仓库储存的玉米使西非海岸的奴隶禁闭营里关押大量奴隶。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玉米先于奴隶贸易传入非洲B.跨大西洋经济交流继续扩大C.玉米种植促使非洲人口剧增D.非洲奴隶主导了玉米的推广【解析】选B。美洲玉米传播到非洲,为奴隶贸易的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美洲的经济交流得以继续扩大,故选B;玉米传播和奴隶贸易均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两者先后顺序,排除A;奴隶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非洲人口剧增”不符合史实,排除C;玉米的推广由欧洲殖民者主导,排除D。17.(2024·南昌高一检测)从马尼拉出发的西班牙大帆船载着来自福建的瓷器、丝绸去往美洲,由于船上大多是中国货物,美洲当地人称之为“中国船”,但“马尼拉大帆船”上还有许多来自印度洋周边地区的货品,比如印度的棉花和梳子、波斯的地毯和挂毯等。这反映了当时()A.大西洋贸易的繁荣活跃B.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兴盛C.已出现早期的世界分工D.西班牙的殖民方式落后【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印度、波斯等国的产品在世界贸易网络中都占有一定地位,说明已出现早期世界分工,故选C;马尼拉大帆船经营的是太平洋贸易,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各国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而不仅仅是反映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状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不是殖民活动的体现,而且中国、印度和波斯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排除D。18.从16世纪末开始,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以马尼拉为落脚地,形成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太平洋航线。对这一贸易的影响概括最为准确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B.拉大了中国与西班牙贸易的逆差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使全球范围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马尼拉大帆船”形成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太平洋航线,太平洋东西两岸物质文化日益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故选A;材料未涉及中国和西班牙贸易的相关数据,无法得出贸易逆差的结论,排除B;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输出地和原料掠夺地,排除C;材料与饮食结构无关,排除D。【补偿训练】16—17世纪,物美价廉的中国丝织品、瓷器、茶叶等从中国南海出发,通过东太平洋航线和西太平洋航线,跨洋贸易,行销全球,白银作为支付手段成为世界货币之一,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这()A.标志着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B.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C.推动了中国货币体系的变革D.满足了欧洲资本输出的需要【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太平洋航线和西太平洋航线”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建立的太平洋东、西部的跨洋贸易航线,此航线最主要的贸易品是丝绸和白银,又称“丝银贸易”。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等通过此航线跨洋贸易,行销全球,而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推动了中国货币体系的变革,故选C;该贸易涉及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地区,反映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发展,但不是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标志,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16—17世纪,在东亚形成新的亚洲贸易中心,但世界贸易中心是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B;欧洲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排除D。19.欧洲人开始海外扩张后,股份公司以其有限责任,为投资提供了媒介,使欧洲大批资本用于海外冒险事业。东方商人因自身及其合伙人的资力有限,没有一个最终能成功地与东印度公司以及现存的哈得逊湾公司相竞争。据此可知当时()A.殖民扩张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B.贸易规模扩大引发价格革命C.经营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贸易格局D.东方失去与西方竞争的优势【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人开始海外扩张后,股份公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战胜东方商人的重要原因,这说明经营方式变革改变世界贸易格局,故选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排除A;价格革命指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欧洲开始海外扩张时,东方仍然具备竞争优势,排除D。【补偿训练】17世纪末,茶叶在荷兰价格偏高,饮茶是荷兰人的一种较为奢侈的习惯。但在约30年后,茶叶的各大品种近乎全被列入阿姆斯特丹西北地区的维斯普市居民日用消费品名录中。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A.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B.美洲与欧洲商贸的发展C.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D.荷兰人饮食生活的变化【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荷兰茶叶价格下降,由奢侈品变为市民日用消费品,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东方的商品包括茶叶大量输入荷兰,促使茶叶价格下降,故选A;茶叶的主要来源地是亚洲,因而应该是欧亚商贸的发展,排除B;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与饮茶在荷兰的流行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荷兰人饮食生活是材料中变化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20.(2024·淄博高一检测)16世纪,欧洲银的储量增加了两倍,金的储量增长了20%。西欧农奴越来越多地使用货币而不是劳动支付地租。这一现象()A.引发了商业革命B.标志着农奴制废除C.导致了物价下跌D.加速了封建制瓦解【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16世纪,欧洲金银储量大增,农奴更多地使用货币支付地租,这是价格革命的体现,这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故选D;材料强调16世纪欧洲金银储量大增,这是价格革命体现,排除A;“废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金银储量大增,导致物价上涨,排除C。【拓展延伸】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共同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殖民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各国特色葡萄牙以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为主,同时利用武力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西班牙占领殖民地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并在当地建立农业大庄园,以供应欧洲市场荷兰以政府为后盾,通过发展远洋贸易进行贸易垄断;组建大型商业公司英国政府鼓励海盗式掠夺,发动一系列商业战争,以确立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2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冲破了传统的朝贡贸易体制,把晚明中国带进了“全球化”贸易的新潮流。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为一个贸易基地。这样葡萄牙以澳门为中心进行转口贸易,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使中国经济面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新格局。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欧洲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交流,而这种交流对人类造成了出人意料之外的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发生了永久性的改变。1700年世界人口达到6.1亿,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这种增长大部分要归功于物种交流所带来的全球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和饮食营养改善,美洲本土的作物在交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玉米和马铃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比重大大提高,在中国玉米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在不适合水稻和小米的生态环境中生长。从西欧到中国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航海探险唤醒商业贸易的繁荣,这时欧洲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的诞生。——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6世纪世界贸易的特征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8分)答案:(1)特征:①受地理大发现的推动;②国际性贸易;③以生丝、白银贸易为主;④中国具有贸易优势;⑤西欧处于主导地位。(4分)影响:①白银广泛流通,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②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③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民众收入;④有利于赋役制度改革;⑤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4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征,根据材料一中“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葡萄牙人进入印度洋,占领印度西海岸的贸易重镇果阿,随后又占领了马六甲和香料群岛。1557年后又以‘租借’的手段使澳门成为一个贸易基地”“把中国市场卷入‘全球化’贸易的网络中”“葡萄牙人把中国的生丝、丝织品、黄金、瓷器等商品,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随之而来的西班牙人把运到马尼拉的中国商品运往墨西哥。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等进行分析。第二问影响,根据材料一中“随着‘马尼拉大帆船’的蓬勃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口的大宗商品生丝与丝织品以及棉布,主要来自太湖周边的长江三角洲,这种外向型经济,必然带动这一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海外市场刺激了这个地区蚕丝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就业机会与货币所得大量增加”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6分)答案:(2)影响:①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②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长;④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或:乱砍滥伐植被破坏、过度垦荒水土流失、草原沙化等);⑤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6分)【解析】第(2)题影响,根据材料二中“这种增长大部分……营养改善”“航海探险……的诞生”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2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班牙人开展跨太平洋“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始于1571年,正值明朝政府开始推行开海贸易政策。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满载美洲白银及商品的大帆船,从墨西哥驶往菲律宾马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