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晏殊(含答案)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晏殊(含答案)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晏殊(含答案)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晏殊(含答案)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晏殊(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晏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

晏殊

十轮①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嫉②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十轮:月光透过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因为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

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②素娥:即嫦娥。后面的“玉蟾”即嫦娥居住的玉蟾宫。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十轮霜影转庭梧”写的是月光柔柔地洒满庭院的中秋佳节的夜景。

B.诗的第二句写诗人孤独地站在角落,独自惆怅,渲染「一种孤独、凄冷的氛围。

C.诗的第三、四句借嫦娥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惆怅和怨恨,透露出深厚的悲戚之感。

D.全诗题为“中秋月”,整篇却无一个“月”字,所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奇特挺拔。

2.有人说,“十轮霜影转庭梧''中的"转”字用得巧,你赞同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江行

窦巩(唐)

回望泼城远,四风吹获花。暮潮江势阔,秋雨雁行斜。

多醉浑无梦,麻愁欲到家。渐惊云树转.数点是晨鸩。

诉哀情

晏殊(宋)

芙蓉金菊斗馨杳,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死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本碘的一项是()

A.窦诗首句照应标题,点明此诗为早秋时节沿江而行时对所见景物有感而发。

B.晏词中,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和下片的“凭高”相照应,尾句点出主题。

C.两诗均借助“雁”这一意象,表达抒情主人公离别时的不舍和羁旅的愁苦。

D.两诗都注重炼字,通过“回望”“惊”和“目断”等动词传达主人公心境。

4.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写景艺术的差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首句中的“斗''字将荷花、菊花拟人化,写出了二者竞相盛开的景致。

B.上阕采用由近及远的视角,善于运用色彩词,描绘出了一幅远村秋色图景。

C.下阕中.登高之人远眺的眼神被阻断的原因是:碧蓝色的天边飞来了鸿雁c

D.全词写景淡而有味,或明或暗写出景物的色调,富有画意,给人美的享受。

6.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其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一向:一晌,一会儿。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劈空而来,语甚警炼。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

直接呼喊出来,更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B.次句加厚一笔。“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

不止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这怎不令人"易销魂''呢?

C.“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

D.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

度。

8.本词中的哪两句与词人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相似,都借助“落花”意象

来抒发情感?请分别从选取景物的特点和情感抒发的特点两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惘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说尽”二字语淡情浓,写出欲尽却难尽的情思;“鸿雁”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相思

难传。

B.下片转为写景.斜阳、遥山、帘钩等景物,构成了一幅表面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感情

浪涛的图卷。

C.“斜阳独倚西楼”句,生动描绘出一位夕阳之下形单影只、斜倚窗轩、望远怀人的抒情主

人公形象。

D.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其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深情含蓄,

音韵悠长。

10.“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是如何表达词人相思之情的?请笥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沈溪沙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一向:一晌,一会儿。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晏殊性格刚简,虽然几乎天天过着性

情中的诗酒生活,但始终对人生怀有审慎的理性态度。这首《浣溪沙》即是晏殊在一次宴席

之后所写下的。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B.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一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C.本词中“落花”这一意象与晏殊另一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落花”意

象特点相同。选取的都是庭园中眼前所见的景物,细腻轻巧。

D.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

度。

12.本词气势豪迈、格调高远,用刚健之笔写沉郁之情,请结合下片从意象选取、情感表达

的方面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禹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3.“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

14.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5.下列对这苜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思碉的一项是()

A.词的上篇抒情,开头两句中的“说尽”二字语淡情浓,写出欲尽却难尽的情思。三、四两

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抒发天水之间难以传情的苦闷。

B.下片转为写景,斜阳、远山、帘钩,再到绿水,这一系列看似相对静止的景物构成了一

幅表面上平静、舒缓,深层里蕴含着感情浪涛的图卷。

C.“斜阳独倚西楼”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夕阳之下形单影只、斜倚窗轩、眺望远人的女子形象。

D.全词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

术风格。

16.本词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与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IH笑春风”

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晏殊

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

斜日更穿帘寐,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点明了时节,从“燕子欲归”和“昨夜西风’'可看出,当是初春或是初秋时节,渲染了

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B.“高楼昨夜西风昨天西风袭来.一叶落而天下秋.高楼远望,良人未归.写用一个女

子的深深思念和浓浓的悲意。

C.“歌长粉面红”,这是对女子歌声和面容的描写。“歌长”写出了女子的不忍分别。女子的

深情,在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一览无疑。"粉面红''三个字,写出了女子的美丽。

D.“微凉渐入梧桐”又看到了梧桐,这是思念、闺怨、孤独、寂寞、凄凉、悼亡的隐喻。梧

桐,也寄寓着一颗绝望、凄凉、无助而思念的心。

E.燕子已然双飞入巢,人却未归,其中蕴含着女子内心的失望和落寞。他独白留下她忍受

这漫长的寂寞和煎熬,此处寓情于景,移情于物。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笑蓉金菊斗馨杳。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同硫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生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导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8.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乃流连景物之作,写的是秋景。起句选取木芙蓉、黄菊两种花在秋风中争香斗艳

来体现重阳到来前的季节特征。

B.上片以流畅的笔墨描绘出重即节前秋日登高所见景致,情思恬淡自然,语言明净清新,

不饰雕琢,亦不失肤浅。

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

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结尾三句,写久久地登高望远,看到鸿雁飞来,引起头脑中的无限思念,这里的思念,

主要是指对朝廷的思念,有别于诗人常写的对于离别的心爱之人的思念。

19.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朋有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

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衣,笑从双脸生。

如梦令・春景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②,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③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

瘦。

【注】①此时诗人因党祸被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落到湖南郴州,其间跟家人朋

友聚少离多。②红溜:形容花朵娇红。③《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

《小梅花》等曲。

20.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词题目相同,都描写了春天的景物。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破阵子》主要

表达的是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如梦令》主要表达的是伤春怀人之情。

B.《破阵子》下阕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群天真活泼的采桑少女的形象。风格朴实,

情调欢快,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C.《如梦令》三、四句写天寒指冷,玉笙冰凉,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使

得诗歌境界一转,可见诗人心中更留恋的还是点点梅花盛开的冬景。

D.“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为点题之笔,感叹春色渐老,春光即逝,更有那刻骨的相

思深情。整首词构思新颖,轻柔典雅,工丽含蓄。

21.这两首词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示张寺丞王校勘①

晏殊

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酒难禁游能②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③赋客多风味,英惜青钱万选才。

【注释】①寺丞,校勘:官名。②潮潮:满溢的样子。③游梁: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

游梁园。

2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春意阑珊,假期将至未至.首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徘徊幽径的诗人形象.

B.颔联用语凝练,“斑斑”写出了雨的点滴不断,“雨”和“酒”都浸染着诗人的伤春愁绪。

C.颈联既有诗人对落花的眷恋,又借燕归抒写了岁月流转的感慨,虚写的景物中深含理趣。

D.本诗即景抒怀,遣兴言志,将描写、抒情、议论艺术地融合在一起,缠绵含蓄,情韵深

长。

23.诗歌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各题。

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

晏殊①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排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涯涯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②多风味,笑惜青钱万选才。

【注】①晏殊: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此时任应天府知府“宋仁宗亲政后官拜同平章事兼枢

密使,成为宰相。

②游梁赋客:汉代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梁园。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因时兴感,元巳清明将至未至之际,诗人在小径上独自徘徊■:

B.颔联承接上文,渲染气氛,春雨清寒,景致清幽,正适合饮酒为趣。

C.颈联对仗工巧,将景物、感情、哲理艺术地融合在一起,耐人寻味。

D.尾联“赋客”代指张寺丞、王校勘,诗人将其比作梁园中的有才之士。

25.诗人的情感状态主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小径红稀

宋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杳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红稀皿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即将逝去,暮春气息很浓。从“小径”“芳郊'"高台"

的顺序看,有移步换景之感。

B.“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着“藏X隔”

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嘉树繁阴之景与日长闲静之状。

C.“炉香静逐游丝转”中的“逐”“转”字写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

逐渐融合在一起,体现景物的动态美,反衬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结尾两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

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传递出一种衰颓的情绪。

27.本词是如何表现景物特点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鹉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

戏。

28.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29.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30.上阕中“鸿雁”和“鱼”两个意象寓指(2个字)。

31.请分析“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与所化用诗句在表达技巧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惘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而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注】①“人面”二句化用崔护《题都护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

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后两句。

32.上阕中“鸿雁”和“鱼”两个意象寓指(2个字)。

33.请分析“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与所化用诗句在表达技巧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破阵子•春景

委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鹃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

游戏。

34.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35.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其作用如何?

36.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八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邮州①月,阖中只独看。逼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杳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②,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廓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榔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

的窗帷。

37.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

38.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晚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39.在沉浸于相思之苦的作者眼里,和自己同病相怜的景物有,冷漠无情的景

物。

40.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春恨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略,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41.下列对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近碰的一项是()

A.本词题为“春恨”,全词由春残之景引出心恨,景情交融,全词笼罩在一片凄美的意境之

中,清丽婉约。

B.上片起句写春景、别亭和去路,以景物描写既烘托了气氛,也为下文抒发情感作衬托,

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三、四两句,音节对仗工整,表现了幽咽婉转的意境之美。缠绵含蓄,真切浑成,把三

月细雨、五更残梦勾连在一起,意味深长。

D.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一切万物都会有穷尽之时,而唯有那人间的真情才永

无休止,永无尽头。

42.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逡露,罗寐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晚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43.从字数看,这首属词中的。

44.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责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情。

C.“独上”凸显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表达诗人登高远眺时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抒写了离别相思之苦,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颗逸。

45.请赏析画线句中“凋”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晏殊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①移玉柱?穿帘海燕⑨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①钿筝:用金银、贝壳镶嵌的筝。②移玉柱:即弹奏筝。③海燕:燕子的别称。古人认

为燕子产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

4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偎”字写出了自然景物与人工景物的和谐,“展”字写尽了柳条的媚态。

B.“浓”修饰“睡”,“觉”是“醒来”之意,与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中的“觉”同义。

C.一个“乱”字说明心绪之乱,“无寻处”点出好梦被惊醒后的烦恼与忧愁。

D.此词词人由写景始,由写人终,写人由内而外,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统一。

47.这首词上阕与下阕所写的春天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鹉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近,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48.杜甫在《置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吾”,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

写到了黄鹏鸟的声音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鹏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

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49.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鹤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50.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A.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

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B.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

与景物的关系,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

C.下片写人.从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

乐的气氛。

D.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纯洁无瑕的心灵。

51.在这首词中,晏殊写春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鹤一两声”,杜甫的《蜀相》

中也有类似的写春草黄鹏的句子,请写出并简要地分析二者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各题。

破阵子・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礴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

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52.词的题目中应该填入的一个字是(某一季节),作者晏殊是派的代表词

人。

53.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54.联系作品上、下阕内容,试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0字)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宋)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②随身。花柳③上,斗尖新④。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S.

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威京道,残杯冷炙漫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义,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此词是晏殊晚年知永兴(治所今陕西成阳一带)时所作。此时晏殊年过花甲被贬多年。

②赌博艺:凭借多种才艺。③花柳指青楼歌馆。④尖新:新颖.⑤念奴:唐代天宝年间著名歌女。

55.“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巧妙地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的两句诗,从侧面写出歌者高超的技艺。

56.简析这首诗的叙事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委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索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晚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契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57.“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中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恨苦的?

58.”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一句有人认为它有“无理之趣”。请联系作品简述其

“无理之趣”。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题目。

玉楼春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59.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析。

60.下阕词人在写离别后无穷无尽的离愁时,用了哪些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注露。罗藏①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②。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及兼尺素③,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①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②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③彩笺:彩美的支纸,借代书

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61.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一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一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6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

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注]①碧海:传说中的海名。《海内十洲记》:“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②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③附:带去

6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起首三句用虚笔,说要往海上仙山,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

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所以此时“思量”起来,有些后悔。

B..上片结句是说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一个“轻”字,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

后悔、寂寞和失落。

C.“红笺小字凭谁附”一句,感慨与“意中人”音讯难通,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

秋》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的意思相同。

D.“高楼目尽欲黄昏”是说:独自一个人站在楼上,望着远方,一直到黄昏渐渐笼罩着大地。

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

64.有人评价“结笔为最妙,蕴藉而韵高,尤堪玩赏”,请赏析本词结句“梧桐叶上萧萧雨'’的

精妙之处。

65.阅读下列晏殊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把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绿杨”“芳草入长亭”为离别景象,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次句"年少抛人''指女

主人公的心上人轻易地弃之而去。

B.下片前二句中“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序,化抽象为具体。全句用对比手法,埋怨对方的

“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

C.下片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与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富有言简义丰的韵味。

D.整首词婉转流利,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二句外,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排

比,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湎。就现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蝶恋花

晏殊

楹菊愁烟兰泣露,罗第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晚穿来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66.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词的首句开始就写女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烘托主题。“千

里”明两人分离之远。

B.第一首词中“红笺为无色”是因为情到深处,女主人公不停流泪,写信时泪水落到纸上使

其褪去了颜色。

C.第二首词的首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外物抒写心情,透露

女主人公内心的哀愁。

D.第二首词的次句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弥漫着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燕的双飞,

更反衬出人的孤独。

67.这两首词都写到无处“寄书”,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注露。罗第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晚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68.概括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69.词作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写主人公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诉我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杳,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

有六年。

70.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

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又的登高写景与抒怀做

了合理的铺垫。

C.下片起首三句,将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

物刻画。

D.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

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71.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那州月,国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邮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邮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②虚幌:透明

的窗帷。

72.两首诗词的主题都是,时令都是。

73.两首诗歌都刻画了女性形象,但在写法上却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恰对帘钩。人而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74.词中“鸿雁在云鱼在水”一句隐含的两个典故是—和o

75.对这首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从这首词的题材来看,是一首怀人思乡之作,表达了感情无法传递的苦闷惆怅。

B.起首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看似平淡,却包含无限深情。

C.这首词的结尾化用了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这首词抒情委婉细腻,用语雅致,表现了作者“闲雅而有情致”的艺术风格。

76.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作简要赏析。

77.下面对晏殊《蝶恋花》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米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A.开篇运用拟人手法,写菊花脉脉含愁,兰花默默饮泣,渲染出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

寂的心态。

B.“轻寒”,既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

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C.明月本无情,主人公却偏要怨它。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刀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

离恨的煎熬中彻夜无眠的情景。

D.“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回想与对方分别的场景,主人公登

上高楼,极目远跳,望着对方渐行渐远,消失在远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惘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而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鸿雁在云鱼在水”一句隐含的两个典故是“雁足传书”和“

79.对这首词的分析,簿送的一项是

A.从这首词的题材来看,是一首怀人思乡之作,表达了感情无法传递的苦闷惆怅。

B.起首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看似平淡,却包含无限深情。

C.这首词的结尾化用了唐朝诗人崔护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这首词抒情委婉细腻,用语雅致,表现了作者“闲雅而有情致”的艺术风格。

80.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对“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鹊踏枝

宋晏殊

六曲闲千偎碧树,杨柳风辂,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①,字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注】①玉柱:筝上定弦用的玉制码子。

81.“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中的燕子、落絮、红杏、清明雨、莺等意象,表达了、

之情。

82.词的上阕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

【宋】晏殊①

家住西秦,赌博②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③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

头④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威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⑤,不辞褊⑥唱《阳

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①晏殊,北宋词人,历任要职,后遭贬受逐,客居他乡。②赌博,参与技艺上竞争,

后文的“花柳”指欢场上的技艺。③念奴:唐玄宗时娼女,以善歌著名。④初锦缠头:赏赐

歌舞者费用的代称。⑤采,选择、接纳。⑥编,同“逼”。

83.该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歌者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刻画手法?

84.有人说:“本词写实,表达了作者对以歌者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的关爱与同情。”也有人

说:“本词作者以歌者自托,明写歌者,实写自己「疝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词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踏莎行

受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甜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85.“踏莎行”是这首词的。

86.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红稀、绿遍和树色阴阴可见春天渐渐消逝,暮春气息比较浓。

B.杨花扑面既暗示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又象征世俗之人带来的烦恼。

C.炉香追随游丝缭绕、旋转,以动衬静,写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斜阳却照深深院”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惆怅和惋惜的情怀。

87.结合全词,分析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c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英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一向:一晌,一会儿。

8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一向年光有限身“直抒春光易逝,盛年难再之叹,造语精警,动人心魄。

B.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等闲离别”一次平常的分别,也会让人“黯然销魂”。

C.“酒筵歌席莫辞频”是写词人在饯别的宴席上频频举杯,借酒浇愁,聊以自遣。

D.结句是说与其徒自伤感,不如抓住眼前欢乐,体现词人想摆脱痛苦,把握当下的人生态度。

89.本词“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与晏殊另一首《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都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请分别从景物选取与情感抒发的特点上说说它

们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杳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奉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赛无重

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9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骂”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

常,“香阁浓睡: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

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

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

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91.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伦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各题。

示张寺丞王校勘

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潴灌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注多风味,英惜青钱万选才。

注:游梁赋客:汉代梁孝王好宾客,一时才士多游于梁园。

92.这首诗的颔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93.颈联两句乃全诗的警句,情理兼胜,解释这两句并写出其中蕴涵的哲理。

9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山亭柳・赠歌者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①博艺随身,花柳②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

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注:木词作者写作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①赌,与人竞赛。②花柳,借指欢场上的歌舞技

艺。

概括下阕诗人借歌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山亭柳・赠歌者①

晏殊

家住西秦,赌②博艺③随身。花柳上④,斗尖新。偶学念奴⑤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

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漫销魂。哀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⑥。

一曲当筵落间,重掩罗巾。

注:①本词为作者知永兴军时所仕,当时年已衰老,政治失意。②赌:比赛竞争。③博艺:

精通多种艺术技能。④花柳:泛指一切歌舞技巧。⑤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女。⑥阳春:

即《阳春曲》,一种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歌曲。词中指代歌妓所特别擅长的花柳尖新之曲。

9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片首两句是歌女的语气,她自言住在西秦那里,年轻时具有多种艺术技能,敢和人

比赛竞争,自信而又自负。

B.上片中间“念奴”“高遏行云”两句中,歌女夸述自己在多种艺术才能上敢和大家竞赛,并

且比别人高超,新颖独创,绝不流俗。

C.下片的发问“衷肠事、托何人”是歌者盼望能找一个可以终生相托的人,“衷肠事”实指终

生相托的人。

D.这首词与晏殊大多数词一样典雅华丽,塑造了一个技艺高超受人追捧,色衰之后景遇凄

冷失意悲伤的歌女形象,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96.试比较下片最后两句与《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在所抒发

的感情上的不同。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

茫。凭高目断,鸿廨来时,无限思量。

【注】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了。

97.这首词提到了民间的哪个节日?有哪些习俗?简要分析本词写景状物的艺术特点。

98.简要分析这首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小苹: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9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寥寂,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100.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D

2.赞同。“转”是使转动、使移动的意思,运用“转”具有化静为动之效。此句中的“转”字,

写出了霜影(即月光)洒在庭院的梧桐树上,树影在月的转动中移动着影子,暗示时间的流

逝,诗人已经独立好久了。

【解析】I.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D.“奇特挺拔”错误。通过“月”所表现出来的乡愁应是清新自然。

互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即赞同。然后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的手法,还要注

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转”具有使动用法,是“使转动、使移动”的意思。整句诗的意思是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

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此句中的“转”字写出了中秋月圆,月光洒到庭院,院中梧桐树影

婆娑,诗人羁旅异乡,节日里看这月亮下的树影,时间缓缓过去,影子不知不觉的移动着,

能够化静为动,动静结合,暗示出诗人已经独自站立在这里很久了,凸显内心的孤独寂寞思

乡之情。

3.C

4.①意象选择上,窦诗选择“荻花双’暮潮”"晨鸦”等冷色调意象,氛围冷清;晏词选取“芙蓉”“金

菊,,“红树,,等暖色调意象,色彩鲜明。

②写景顺序.匕窦诗由暮到晨,按时间顺序描摹秋景;晏词则重空间顺序,上片由近及远,

下片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

③表现手法上,窦词侧重白描手法;晏词则巧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多感官描写。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两诗……表达抒情主人公离别时的不舍”错误,这两首诗歌都是抒写羁旅的愁苦,如第一

首的“频愁”,如第二首的“路茫茫”,并没有抒发离别时的不舍。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这是针对“写景艺术”设题,主要从意象选择、写景顺序、写景技巧等方面分析。

从意象选择来看,窦巩《早秋江行》写“荻花"“潮雨”"雁”“鸦”,“荻花”是西风吹拂,“潮”

是暮时之潮,“雨”是秋天之雨,“鸦”是清晨之鸦,景象色调清冷;晏殊《诉衷情》写“芙蓉”“金

菊,“、红树….碧天,,等景物,芙蓉黄菊斗艳,树木红黄相间,景象色调鲜明夺目。

从写景顺序来看,窦巩诗歌中,从“暮潮”到“晨鸦”,按照时间顺序写景;晏殊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