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_第1页
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_第2页
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_第3页
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_第4页
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TOC\o"1-2"\h\u28896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222048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38025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33888第二章工业互联网架构 4311962.1工业互联网的组成 4300012.1.1感知层 4213302.1.2网络层 45132.1.3平台层 4118892.1.4应用层 411782.2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体系 484162.2.1通信技术 472282.2.2数据技术 5297732.2.3云计算与边缘计算 575842.2.4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574932.3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 5150862.3.1智能制造 576402.3.2智能运维 5195452.3.3智能决策 5231162.3.4供应链管理 5180482.3.5能源管理 522633第三章智能制造系统设计 553933.1系统设计原则 5261483.2系统架构设计 68253.3系统功能模块 619129第四章设备智能化升级 7268604.1设备智能化技术 7321104.1.1感知技术 7192054.1.2控制技术 7306164.1.3优化技术 7199174.2设备互联互通 891094.2.1设备网络化 852374.2.2协议标准化 8145584.2.3平台化 8157354.3设备维护与管理 854704.3.1预防性维护 8273984.3.2故障诊断 8262774.3.3设备管理 832754第五章生产线优化与调度 8188805.1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8155265.2生产调度优化 9324375.3生产效率提升 91329第六章供应链协同管理 10299416.1供应链智能化改造 1083086.2供应链数据共享与分析 10246406.3供应链风险控制 11497第七章质量管理与追溯 11168497.1质量检测与控制 11314327.1.1质量检测技术 11286247.1.2质量控制方法 11214767.1.3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的集成 11136517.2质量数据挖掘与分析 1288197.2.1数据预处理 12142057.2.2数据挖掘方法 12289437.2.3分析结果的应用 12287947.3产品质量追溯 12274647.3.1追溯系统架构 12223717.3.2追溯信息的采集与存储 12262247.3.3追溯信息的查询与应用 1217497第八章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 12148118.1能源监测与优化 13231238.1.1监测系统构建 13107258.1.2数据分析与优化 13195668.1.3实施策略 1311608.2节能减排措施 13170978.2.1技术改造 13172258.2.2管理优化 138168.2.3结构调整 13260398.3能源管理平台 14256308.3.1平台架构 1443208.3.2平台功能 1412558.3.3实施与推广 149055第九章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14235519.1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 14109979.2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15298889.3隐私保护策略 1520425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运营管理 161641410.1项目实施流程 161094510.2运营管理策略 161436910.3项目效益评估与优化 17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其内涵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智能制造旨在构建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体系,实现制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智能制造的定义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在我国,智能制造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内容,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自动化制造阶段:以单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2)数字化制造阶段: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执行系统等为代表,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数字化。(3)智能制造阶段: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1.2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为智能制造提供数据支持。(2)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3)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用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决策、智能优化等功能。(4)网络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实现设备、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5)自动化技术:以、自动化生产线等为代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6)集成技术:将各种先进技术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高度集成、协同工作的智能制造系统。(7)安全技术:保证智能制造系统的安全性,防止生产过程中的和恶意攻击。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应用,智能制造将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网络化、高效化,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工业互联网架构2.1工业互联网的组成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智能制造的核心支撑,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2.1.1感知层感知层是工业互联网的底层,负责收集各类工业设备、生产线、工厂环境等数据。感知层设备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通过实时监测,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2.1.2网络层网络层是连接感知层与平台层的桥梁,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与处理。网络层包括有线网络、无线网络、边缘计算等,保证数据在不同设备、平台间的高效流通。2.1.3平台层平台层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主要负责数据存储、处理、分析与决策。平台层包括工业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平台等,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应用服务、解决方案等。2.1.4应用层应用层是工业互联网的最高层,主要包括各类工业应用场景,如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决策等。应用层通过调用平台层的数据与功能,实现工业生产的智能化。2.2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体系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体系涵盖了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2.1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包括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边缘计算等。通信技术保证数据在不同设备、平台间的高效传输。2.2.2数据技术数据技术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支持决策制定。2.2.3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云计算与边缘计算为工业互联网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分析。云计算主要负责大规模数据处理,边缘计算则负责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处理。2.2.4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算法优化、模型训练等手段,实现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应用。2.3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场景:2.3.1智能制造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生产线的实时监控、设备故障预测、生产优化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2.3.2智能运维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故障预警、预测性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2.3.3智能决策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为企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益。2.3.4供应链管理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实时监控与协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2.3.5能源管理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能源消耗,优化能源配置,实现节能减排。第三章智能制造系统设计3.1系统设计原则在设计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面向未来:系统设计应具备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为系统升级和扩展预留空间。(2)高可靠性: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率和停机时间。(3)易用性:系统界面设计应简洁明了,操作便捷,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生产效率。(4)模块化设计: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维护和升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5)开放性:系统应具备开放性,支持与其他系统、设备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实现跨系统、跨设备的协同作业。3.2系统架构设计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感知层:负责收集生产现场的各类数据,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机器视觉等。(2)网络层:实现数据传输、存储和计算,包括工厂内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3)平台层:提供数据集成、应用开发、设备管理、系统监控等功能,为上层应用提供基础支撑。(4)应用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设备维护、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决策等应用。3.3系统功能模块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负责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各类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至平台层进行处理。(2)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存储、分析和挖掘,为生产决策提供支持。(3)生产管理模块: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生产监控等功能,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智能化。(4)设备管理模块:对生产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故障预测、维护保养等功能,提高设备运行效率。(5)质量管理模块:通过实时监控产品质量,分析不良品产生的原因,实现质量改进和降低不良品率。(6)供应链管理模块:对供应商、库存、物流等信息进行集成管理,实现供应链协同和优化。(7)智能决策模块: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8)系统集成与接口模块:实现与其他系统、设备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实现系统间的协同作业。(9)用户界面与权限管理模块: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实现权限管理和用户个性化定制。第四章设备智能化升级4.1设备智能化技术科技的快速发展,设备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设备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技术、控制技术、优化技术等方面。感知技术是指通过传感器、视觉识别等手段,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环境信息;控制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等对设备进行精确控制;优化技术则是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设备功能的最优化。4.1.1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设备智能化的基础,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视觉识别技术等。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温度、压力、振动等参数,为设备智能化提供数据支持。视觉识别技术则可以通过图像处理、深度学习等方法,实现对设备外观、缺陷等信息的识别。4.1.2控制技术控制技术是设备智能化的核心,主要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控制技术等。计算机控制技术通过编写程序,实现对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嵌入式系统控制技术则是在设备内部集成嵌入式系统,实现对设备的实时监控和调整。4.1.3优化技术优化技术是设备智能化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发觉设备功能的瓶颈,进而对设备进行优化,提高设备运行效率。4.2设备互联互通设备互联互通是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设备网络化、协议标准化、平台化等方面。4.2.1设备网络化设备网络化是指将设备连接到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网络化,设备可以实时获取生产数据、指令等信息,提高生产效率。4.2.2协议标准化协议标准化是指制定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保证不同设备之间能够顺畅地传输数据。协议标准化有助于降低设备集成难度,提高设备互联互通的可靠性。4.2.3平台化平台化是指构建统一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平台,实现设备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应用。平台化有助于提高设备智能化水平,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4.3设备维护与管理设备维护与管理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预防性维护、故障诊断、设备管理等方面。4.3.1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是指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提前发觉设备潜在的故障,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4.3.2故障诊断故障诊断是指利用设备智能化技术,对设备故障进行实时监测和诊断。通过对故障原因的分析,为设备维护提供依据。4.3.3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指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报废等环节。通过设备管理,可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第五章生产线优化与调度5.1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升级:将传统设备替换为智能化设备,提高设备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2)自动化控制: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3)数据采集与处理: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采集生产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4)人机协作:通过引入、智能设备等,实现人与机器的协同作业,提高生产效率。5.2生产调度优化生产调度优化是提高生产线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实现生产调度的优化:(1)基于遗传算法的生产调度: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求解最优生产调度方案。(2)基于模糊推理的生产调度:通过模糊推理方法,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建模和求解。(3)基于实时数据的生产调度:采集生产线实时数据,根据生产状况动态调整生产计划,实现生产调度的实时优化。(4)多目标优化: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同时兼顾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多目标,实现生产调度的综合优化。5.3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是生产线优化与调度的核心目标。以下措施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1)设备维护与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保证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2)工艺改进: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3)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实现人与机器的协同作业。(4)生产计划管理: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5)供应链协同: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的协同,实现供应链的优化,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以上措施,生产线优化与调度将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第六章供应链协同管理6.1供应链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供应链智能化改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供应链智能化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网络优化: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供应链网络进行优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优化后的供应链网络能够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2)供应链协同作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通过协同作业,企业可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提高客户满意度。(3)供应链智能化决策: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供应链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智能化决策有助于降低供应链风险,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6.2供应链数据共享与分析供应链数据共享与分析是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与整合:通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时采集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资源库。(2)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3)数据分析与应用:运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对供应链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潜在价值。通过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实现对市场趋势、客户需求等信息的精准把握,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4)数据可视化与报告: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报告等形式呈现,方便企业决策者快速了解供应链现状,发觉潜在问题。6.3供应链风险控制供应链风险控制是保障供应链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识别:通过数据分析、市场调研等方法,识别供应链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如供应商质量、物流时效、市场波动等。(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为企业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3)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优化供应链结构、加强供应商管理、建立应急预案等。(4)风险监控与预警: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实时关注供应链运行状况,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为企业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参考。(5)风险管理优化: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应对供应链风险的能力。第七章质量管理与追溯7.1质量检测与控制在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中,质量检测与控制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7.1.1质量检测技术质量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视觉检测、光谱检测、超声波检测、红外检测等。这些检测技术具有高效、准确、实时等特点,能够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保证产品质量。7.1.2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统计过程控制(SPC)、故障树分析(FTA)、质量功能展开(QFD)等。这些方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觉问题并进行调整,从而降低不良品率,提高产品质量。7.1.3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的集成将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集成,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共享和分析。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觉异常,提高产品质量。7.2质量数据挖掘与分析质量数据挖掘与分析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以发觉潜在的质量问题,优化生产过程。7.2.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质量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基础,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数据转换等。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7.2.2数据挖掘方法质量数据挖掘方法包括关联规则挖掘、聚类分析、分类分析等。这些方法可以从大量质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7.2.3分析结果的应用将质量数据挖掘与分析结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可以指导生产人员调整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计划,从而提高产品质量。7.3产品质量追溯产品质量追溯是针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质量问题的追踪和溯源。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7.3.1追溯系统架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等模块。通过对生产、检验、物流等环节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存储,实现产品质量的追溯。7.3.2追溯信息的采集与存储在产品质量追溯过程中,需要对生产、检验、物流等环节的关键信息进行采集和存储。这些信息包括物料批次、生产日期、检验结果等。通过建立追溯数据库,实现产品质量信息的实时查询和管理。7.3.3追溯信息的查询与应用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应具备查询、分析、报告等功能,便于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消费者等查询产品质量信息。通过对追溯信息的查询和应用,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风险。第八章能源管理与节能减排8.1能源监测与优化8.1.1监测系统构建在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中,能源监测系统的构建是关键环节。该系统通过实时采集企业内部的能源消耗数据,包括电力、水、气等能源的使用情况,为能源管理与优化提供数据支持。监测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传输设备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等组成部分。8.1.2数据分析与优化能源监测数据的分析是能源优化的核心。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发觉能源消耗的规律和潜在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先进的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对企业能源消耗进行预测和优化。优化目标包括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8.1.3实施策略在实施能源监测与优化过程中,企业应制定以下策略:(1)明确能源管理目标,制定能源消耗标准;(2)强化能源数据采集与监测,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实时性;(3)开展能源消耗分析与优化,实现能源利用最大化;(4)加强能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能源管理水平。8.2节能减排措施8.2.1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关注以下方面的技术改造:(1)采用高效节能设备,降低能源消耗;(2)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引入先进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8.2.2管理优化管理优化在节能减排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规范能源使用;(2)加强能源培训,提高员工节能减排意识;(3)实施能源审计,查找能源浪费环节。8.2.3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节能减排的关键。企业应关注以下方面:(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2)淘汰落后产能,降低能源消耗;(3)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8.3能源管理平台8.3.1平台架构能源管理平台是集能源监测、分析与优化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平台架构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数据采集层:负责实时采集企业内部的能源消耗数据;(2)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能源消耗报告;(3)应用层:为用户提供能源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等功能;(4)系统管理层:负责平台运行维护、权限管理等功能。8.3.2平台功能能源管理平台具有以下功能:(1)实时监测能源消耗情况,提供数据可视化展示;(2)分析能源消耗数据,找出节能减排潜力;(3)制定能源优化方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实现能源管理自动化,降低管理成本。8.3.3实施与推广企业在实施能源管理平台时,应关注以下方面:(1)选择合适的平台供应商,保证平台功能与稳定性;(2)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保证项目顺利推进;(3)加强培训与推广,提高员工对平台的认知度和使用率;(4)持续优化平台功能,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能源管理需求。第九章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9.1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工业互联网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攻击:黑客通过入侵工业互联网系统,窃取企业机密、破坏生产设备,甚至造成生产线停工等严重后果。(2)数据泄露:工业互联网中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如生产数据、客户信息等。一旦数据泄露,将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3)系统漏洞:工业互联网系统在开发、部署和维护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洞,黑客可以利用这些漏洞进行攻击。(4)供应链攻击:工业互联网涉及众多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安全风险,都可能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9.2信息安全防护措施针对上述安全风险,以下为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措施:(1)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网络安全设备,实时监控网络流量,预防网络攻击。(2)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保证数据安全。(3)定期更新和修复系统漏洞:对工业互联网系统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发觉并及时修复漏洞。(4)建立安全审计机制:对系统操作进行审计,保证操作合规,防止内部人员滥用权限。(5)供应链安全管理: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安全审查,保证其安全能力符合要求。9.3隐私保护策略在制造业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系统中,隐私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数据分类:根据数据敏感程度,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保证敏感数据得到重点保护。(2)权限控制:对用户权限进行精细化管理,保证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敏感数据。(3)数据脱敏:在数据处理和传输过程中,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防止泄露个人隐私。(4)用户隐私教育:加强用户隐私保护意识,定期开展隐私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