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1)课件学习_第1页
《桃花源记》教案(1)课件学习_第2页
《桃花源记》教案(1)课件学习_第3页
《桃花源记》教案(1)课件学习_第4页
《桃花源记》教案(1)课件学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虚实结合:理想社会和个人理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散文以武陵渔人为线索人物,将现实与理想联系在一起。本次教学重点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文本为基础,将虚、实两个世界进行鲜明对比,通过分析文章字词,从“情节之虚与事物之实”和“和平之虚与战乱之实”两个方面品析文章,进一步探究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感悟其思想情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有一定文言字词的积累,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也较为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差距较大,欠缺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与作者共情的能力,难以深入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其所寄寓的思想情怀。据以上学情分析,在教学中,要以文为本,以读悟情,多补充与作者有关的知识,以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注重学文育人,借感悟作者的心灵自由,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回顾背景知识,品析文章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怀。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合作交流,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妙处。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感悟作者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关键词句,探究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妙处。难点:把握陶渊明笔下理想社会的特征,理解其思想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在梳理了文章大意,感受了桃花源内外的环境美和人情美后,相信大家一定沉醉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无法自拔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真的存在这么美的桃花源吗?早在唐朝,诗人韩愈就说,“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他认为“桃花源”是虚构的。近代,文学大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中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寓意之文,而且还是一篇纪实之文,那到底是纪实还是虚构呢?这节课,我们深入文本一起来探究真假桃花源。(板书:虚实?)2.情节之虚与事物之实(1)探究“情节之虚”课件出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问题:注意加粗的字词,思考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明确:“忘路”和“逢林”因为“忽”字而显得神秘莫测,感觉桃花林好像突然出现一般。后面的“林尽水源”、“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从口入”等让桃花源的存在更加扑朔迷离,如同《西游记》孙悟空的水帘洞一样,瀑布之后隐藏着洞的入口,而渔人进入“山有小口”的桃花源,进一步增强了桃花源的隐秘性。课件出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问题1:渔人走出桃花源的所作所为说明了什么?明确:“处处志之”说明渔人没有信守承诺,一路做标记,意图不轨。“遂迷”本来做了标记不可能再迷路,作者设置渔人一行人找不到入口的情节,暗示了桃花源的传奇性和虚幻性。问题2:如何理解“欣然规往”的“规”字呢?明确:“规”有打算、计划的意思,突出刘子骥并非贸然前往,而是精心做了准备。问题3:故事到渔人太守一行人寻未果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安排刘子骥的情节呢?明确:把渔人太守一行人寻找桃花源,可看作是官僚阶级对桃花源的向往,他们因所图不当,不是真心,所以即使做了标记也找不到桃花源。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品德高尚的人也向往桃花源,做了计划还找不到,最后甚至因病离世,从侧面增添了桃花源的美好,也增加了其神秘感。(板书:情节)(2)思考“事物之实”问题1:既然情节处处暗示桃花源的虚构,为何文章开头点明具体的时间和人物?明确:为强调真实性,点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人物,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处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真实的氛围感。问题2:文中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桃花、芳草、落英、屋舍、良田、桑竹、鸡犬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熟悉的景物,有了这些景物让故事更真实。问题3:文章结尾的“刘子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对此你怎么看?课件出示: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驎之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好游山泽,志存遁逸。(《晋书·隐逸传》)点拨:作者为何要安排有名有姓的人物,还点明了人物的籍贯?明确:安排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是为了强调其真实可靠。(板书:事物)3.和平之虚与战乱之实课件出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问题1:试着填入合适的主语。从这些主语中你发现了什么?点拨:“渔人”是捕鱼为业的那个武陵人,但“桃花源人”是哪一个人没有明确指出。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明确:“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皆”都说明“桃花源人”在对待外来人时行为、思想均一致,像一个和统一、团结的集体一样,人与人之间十分和谐。问题3:回顾文中描写桃花源内部环境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如此和谐、统一?明确:桃花源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邻里间互帮互助,没有狗盗鸡鸣之事,一片和谐;源中人民热情好客、善良淳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老人能颐养天年,小孩也健康成长,这里的人安居乐业,生活悠闲自在。是一个和平的世界。(板书:和平)问题3:结合作者所处的东晋社会,思考这种和平生活在当时存在吗?课件出示:太元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勾心斗角,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战争频发。陶渊明去世前6年。不到400年的时间内,共发生战争800余次。明确:不存在,源内安居乐业的和平景象与源外连年的战乱世界,一虚一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看出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自古以来,战争带给人类的都是黑暗、恐惧、绝望,像不久前的俄乌之战,越是现代化的战争,其后果越不可估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他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对现实不满。(板书:战乱)思考: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思考陶渊明自己的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明确:诗人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世家,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过几年的官,可官场污浊,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最终归隐,过起了田园生活。《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也是他隐居期间所作,诗歌描写诗人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陶渊明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能够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他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利、有能力选择这样安详的生活,所以他寄梦《桃花源记》,写个人理想。(板书:个人理想)课堂总结:这节课中,我们通过品读文章的“虚实结合”,探究了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为虚,个人理想为实,二者正是他“心远”的体现,远离世俗,亲近自然。年轻时,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但官场腐朽黑暗,为获得心灵的自由,他选择了隐居。作此文时已是晚年,经历了多年的贫苦生活,他能够理解百姓所渴望的幸福生活,就开拓了这片“世外桃源”。即便当下我们的生活幸福安逸,也不要忘记身边的不安、疫情、灾难、战争随时都会出现,我们也有有对和平、安宁的追求和向往,更要学会居安思危。最后再跟随朗诵感受下这片世外桃源吧!(板书:心远)4、板书设计参考文献:[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