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特训04 文言文、散文、议论文、名著阅读(解析版)_第1页
进阶特训04 文言文、散文、议论文、名著阅读(解析版)_第2页
进阶特训04 文言文、散文、议论文、名著阅读(解析版)_第3页
进阶特训04 文言文、散文、议论文、名著阅读(解析版)_第4页
进阶特训04 文言文、散文、议论文、名著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进阶特训04文言文、散文、议论文、名著阅读(分值:100分,用时:45分钟)考点:文言文阅读(2题)、散文阅读(2题)、议论文阅读(2题)、名著阅读(3题)考点一文言文阅读1.(2023·湖北黄冈·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3分)【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馑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②,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③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④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⑤,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选自《梦溪笔谈·范文正荒政》)[注]①殍馑(piǎojǐn):饿死的人。②荒政: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③条:分列项目、条目。④仰:依赖、依靠。⑤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则有去国怀乡(去:离开)B.至若春和景明(和:和睦)C.而或长烟一空(或:有时)D.太守日出宴于湖上(日:每天)(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B.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C.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D.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5)依据选文,回答问题。(3分)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和“C”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2)C(3)①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4)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B.有误,“至若春和景明”的意思是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和”的意思是和煦;故选B。(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指示代词,这/判断动词,是;B.名词,私家/动词,偏爱;C.都是副词,很;D.动词,发放/动词,兴起,指被任用;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①浮光跃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这是描写月光照耀下的水波;沉璧:沉入水中的璧玉;②晏然:安宁、安适的样子;流徙:流亡迁移;皆:全;惠:恩惠。(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都是先生的功绩。“既已恤饥”与“因之以成就民利”是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一处,“此先王之美泽也”表判断,在其前也要断开一处。故断句为: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分析可知,甲文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结尾作者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故范仲淹爱国爱民情怀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乙文中“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等内容可知,范仲淹在救灾时采取的措施是“司农之粟”“募民兴利”,后来这两项措施也被著录于令典。综上分析即可作答。参考译文:甲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乙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济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2023·浙江杭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甲】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乙】江上吟唐·李白木兰之枻①沙棠②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注】①枻,同“楫”,船桨。②沙棠,一种名贵的树木。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人穷则反本

可谓穷矣

欲穷其林

穷则独善其身A.贫穷

贫穷

穷困

困顿B.贫穷

处境困难

走尽

失意C.处境困难

贫穷

穷困

困顿D.处境困难

处境困难

走尽

失意3.文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4.甲文中“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这一句,其意思与下列哪篇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相契合?请选择正确的一项(

)(2分)A.《记承天寺夜游》B.《大道之行也》C.《爱莲说》D.《出师表》5.翻译下列句子。(2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6.《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那么,根据你的理解,乙诗“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两句运用了这三种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加以赏析。(3分)7.乙诗中“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感?这种情感与甲文有相同之处吗?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2.D3.B4.C5.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6.采用起兴手法。“木兰之枻沙棠舟”,是珍贵而神奇的木料制成的:“玉箫金管坐两头”,乐器的精美可以想象吹奏的不同凡响。通过具体描写,展现出华丽色彩,营造超世绝尘的气氛,体现作者对超越纷浊的现实的、自由而美好世界的追求。7.功名若粪土,富贵如浮云,转瞬即逝,并不持久,就像那浩浩东去荡荡南折的汉水,绝不会向西北流。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富贵及庸俗低调的社会现实的蔑视,显露出诗人对自由、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傲岸放达的胸襟。与甲有相同之处,甲文体现了屈原为追求政治理想而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纯洁品质。两者都包含着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却无可奈何的心理。【解析】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人穷则反本(句意):人在困苦穷尽石就会追念本原。穷:困苦穷尽,指处境困难;可谓穷矣(句意):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穷:困难穷尽,指处境困难;欲穷其林(句意):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穷:走到尽头;穷则独善其身(句意):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穷:不得志,失意;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句意: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把草稿强取为己有,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馋毁他说。“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句意完整,“因谗之曰”的主语是“上官大夫”,与上一句“屈平不与”的主语不同。不能相连,应在“因”前断句。据此断句为: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故选B。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句意):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像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屈原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他选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追求真理和正义。A.《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为:《记承天寺夜游》主要体现了诗人苏轼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于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它也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情绪以及他如何自我排遣这种苦闷,展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B.《大道之行也》的主旨为:追求一个公平、和谐、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体现了作者对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的向往和追求;C.《爱莲说》的主旨为: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并以花喻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了莲花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D.《出师表》的主旨为:劝勉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完成先帝遗志,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故选C。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信:诚信。而:连词,表转折。疑:被怀疑。忠:忠心。怨:怨恨。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意为:在木兰为桨沙棠为舟的船上,吹萧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这两句诗,句意深远且画面感十足。首先,“木兰之枻沙棠舟”描述的是用木兰木制成的船桨和沙棠木制成的舟船。木兰木和沙棠木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珍贵木材,用它们制成的舟船,既显示了诗人的非凡品味,也暗示了这是一次高雅而尊贵的游玩。船桨在木兰木的映衬下,更显得精致而坚韧,沙棠木制成的舟船则给人以稳重而华美的感觉。接着,“玉箫金管坐两头”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这里,诗人描绘了在船的两头,有人吹箫,有人吹管。玉箫和金管都是贵重的乐器,其音色悠扬而悦耳,代表着优雅而欢乐的音乐。这两句诗通过物象的描绘,展现了船上人们正在进行一场欢乐而高雅的音乐盛宴。整体来看,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精美的舟船和优雅的音乐,展现了诗人游玩时的欢乐和满足。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音乐的世界,让人陶醉其中。7.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一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富贵无常的慨叹。诗人通过假设和夸张的手法,指出如果功名富贵真的能够长久存在,那么自然界的常理也将被颠覆,比如汉水本应东流,却会反常地流向西北。这种明显的逻辑悖论,凸显了功名富贵的短暂和虚幻。甲文中表现了屈原高洁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他关注个人的政治理想和国家的兴衰,并且选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追求真理和正义。甲文中屈原的忧国忧民、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政治理想的坚定,都体现了一种超越功名富贵的思想境界。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世俗价值观的质疑和超越,这与乙诗中通过“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所表达的功名富贵无常的慨叹,在精神内涵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参考译文:【甲】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辞令。在朝廷内与国君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君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上官大夫想夺过来修改,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为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开端;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源,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中古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得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像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乙】用木兰树的木材做成船桨,用沙棠木做成舟船,玉箫和金管乐器在船的两头吹奏着。美酒在酒器中盛放了千斛之多,载着歌妓任凭江波漂流到哪里就随她而去,自由自在。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仙人尚且有待于黄鹤飞来才能上天,而我却像海上的客人一样,没有心机,只愿随着白鸥自由自在地翱翔。屈原的词赋像日月一样永垂不朽,而楚王所建的楼台亭阁却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空荡的山丘。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写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功名富贵倘若能够长久,那么汉水也应该向西北倒流了。考点二散文阅读(2023·宁夏银川·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18分)父亲的军毯马宇龙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②在一旁的妹妹扳着孙瑞斌的肩膀,一连串地问:“说什么了,爸说什么了?”孙瑞斌说:“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妹妹说:“什么‘黄河’,你一定听错了。”③那天,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④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条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条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孙瑞斌说:“他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条老毯子。”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⑤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⑥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⑦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接着,一条毯子盖住了他。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⑧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条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⑨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走时,那条毯子还盖在他的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⑩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⑪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花了几十年时间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望远镜、军号、药箱、马鞍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⑫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条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8月1日,有删改)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4分)9.请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2分)10.第⑥段“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中“黄河”一词重复出现,请揣摩其用意。(3分)11.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④段的画线句。(4分)12.⑦⑧两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13.文章结尾“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可谓点睛之笔,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8.“父亲的军毯”指父亲在战争年代帮助部队渡河后解放军送给他做纪念的毯子;同时毯子包含着父亲对解放军念念不忘的深情,是情感的寄托。9.第③段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引出下文“军毯”的出场。10.这里使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孙瑞斌明白父亲含混不清的话之后的激动欣喜;三个“黄河”,强调了“黄河”的特殊含义,它包含着父亲对解放战争时期军民互助团结一心的珍贵回忆,它对父亲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引出下文关于“渡黄河”的故事。11.这里使用了动作描写,“抬”“挡”两个动作写出了父亲见到毯子时的激动,突出毯子在父亲心中的重要性,为下文父亲交代寻找送毯子的解放军做铺垫。12.插叙。通过插叙,交代了毯子的来历,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同时也交代赠送军毯时的社会背景,从而表现文章的主旨。13.最后一段为虚写,作者想象前来参观的人民群众,会听到关于军毯的故事,然后将军民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等红色革命精神和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传递下去。其中“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是我们社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作者通过孩子们传达了这一美好的希望,收束全文,含蓄委婉,意蕴深远。【解析】8.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由第⑧段“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可知,标题“父亲的军毯”表面上指父亲在战争年代帮助部队渡河后解放军送给他做纪念的毯子;结合第④段“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条老旧的毯子。……看到这条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第⑨段“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标题还包含着父亲对解放军念念不忘的深情,是情感的寄托。9.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结合第④段“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条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条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可知,第③段“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引出下文“军毯”的出场。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第⑥段“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中“黄河”一词重复出现,运用了反复的手法。由第②段“听不大清楚,好像是‘黄河,冷啊,黄河,冷啊’。”“什么‘黄河’,你一定听错了。”第⑥段“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结合“他终于想起来了”可知,三个“黄河”连用写出了孙瑞斌明白父亲含混不清的话之后的激动欣喜;结合第⑦⑧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可知,三个“黄河”,强调了“黄河”的特殊含义,它包含着父亲对解放战争时期军民互助团结一心的珍贵回忆,它对父亲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引出下文关于“渡黄河”的故事。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抬”“挡”是表示动作的词语,这里使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结合“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可知,此处描写细腻地写出了父亲见到毯子时的激动,突出毯子在父亲心中的重要性;结合第⑨段“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为下文父亲交代寻找送毯子的解放军做铺垫。12.本题考查记叙的顺序。由第⑦段“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可知,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了过去的事情,这是插叙,这两段插叙补充交代军毯的来历,补充赠送军毯时的社会背景;同时这两段插叙内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结合第⑨段“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此处插叙还为下文父亲让孙瑞斌一定要找到那名解放军以及孙瑞斌把毯子送给红色博物馆的情节做铺垫。13.本题考查结尾作用。文章结尾“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这写的是人们在参观红色博物馆时的情景,属于场面描写或场景描写。“满屋子静悄悄的”写出了人们在参观红色博物馆时的庄重、肃穆的情景,渲染了寂静、严肃的氛围,人们被军毯的故事及其他每一个物件背后故事的动容,增强感染力;“老人”“中年人”和“孩子”分别代表了老、中、青三代人,既写出了全民对于这段历史的动容,其中“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是我们社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作者通过孩子们传达了这一美好的希望,收束全文,深化主旨,含蓄委婉,意蕴深远。(2023·安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19分)豇豆熟了明前茶①春天的时候,姜伟的妈妈要到城里帮助爸爸,10岁的姜伟要留在乡村与奶奶一同过。瞧着儿子渴盼的眼神,妈妈觉得,应该给他留一点儿蓬勃生长的希望。于是妈妈买了30棵豇豆苗在房前屋后栽下。②豇豆苗没过几天就站稳了,生机勃勃。妈妈带着姜伟去给所有的豇豆苗插架,竹架很稳定,耐得住风吹雨打。钉好竹架妈妈和姜伟一起引柔韧的豇豆藤蔓上架。等最后一根藤蔓也上了架,回过头去看,第一根藤蔓已经像科幻电影里的小怪物,瞬间向前伸展了近一寸。妈妈承诺说:“好好念书,等到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③那些藤蔓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开花的时候,那些白色中夹杂着粉紫色的花儿,成双成对,歇在枝头,就像蝴蝶一样,可美了。④姜伟每晚与妈妈视频,有一天,妈妈瞥见姜伟瘦了,下巴上还有不小心磕到的伤痕,便嘱咐姜伟去采些豇豆花来,用温开水洗净,捣烂成泥,敷在伤口上。姜伟不解地问:“我掐了豇豆花,豇豆还结得出来吗?”妈妈笑着说:“结得出,结得出。豇豆泼得很,此处掐了别处长,掐了还有,自夏入秋,豇豆只怕你来不及吃呢。”⑤姜伟依妈妈所言去采集豇豆花了。他发现,藤蔓的顶头还开着花,下面的豇豆已经成双成对地生长起来了,嫩绿色的、灰绿色的、绿中微微带紫的。敷在小姜伟伤口上的花泥很快就帮他止住了疼痛。⑥这天姜伟随手采收了一小把豇豆,在奶奶的指导下,他把豇豆煮熟切沫,与肉糜一起搅打出劲儿,包了豇豆锅贴,他一口气吃了10个。奶奶说:“一根豇豆十来天就长成了,不及时收,会变老。豇豆吃不了,咱还可以把它做成豇豆泡菜,等你妈回来吃。”⑦彼时正是豇豆上市的旺季,姜伟于是每天早早起来,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洗净摊晾在团匾中,等吹干水分就可以做泡菜了。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凉凉。像美髯公的飘逸长髯一样的嫩豇豆们,一层层紧密地盘绕着,被放进密封罐。接着,他将姜片、泡椒、蒜头与花椒盐水一并注入密封罐,又从爷爷处讨得一小杯高度白酒,注入罐子里,增香防腐。姜伟用尽全力,盖紧了密封罐的盖子。⑧好了,豇豆们,发酵去吧。或许,等你们变成金黄色,妈妈就会回来了。⑨照料30棵豇豆,这个10岁男孩有些累了,一天,他放学回来,在躺椅上睡着了,而妈妈就在那个下午回来了。进门后,妈妈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堂屋长案上一溜儿放着的6个泡菜罐子。刚泡上的豇豆是翠绿色的,而最早泡进去的已经变成了令人垂涎的褐黄色。密封罐上贴着白纸,姜伟以稚嫩的笔触画下采摘当天的天气与心情,并标注了日期。通过这6个密封罐,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时光演化的痕迹、孩子成长的痕迹、盼望的痕迹。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子,尝了一根酸豇豆,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⑩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选自《读者》2022.07有删改)1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是运用顺叙的记叙顺序写作的。B.文章围绕“豇豆”展开叙写的,“豇豆”是文章的行文线索。C.文章语言清新晓畅,又生动形象,描写豇豆时,多次使用修辞手法。D.文章第④⑤段重点写的是豇豆花具有止痛的功用,与文章主题无关。15.文章围绕姜伟和豇豆,共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那些藤蔓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17.请简要分析第⑩段中豇豆的“复杂滋味”指什么,并说说本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18.文中第⑨段说“通过这6个密封罐,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时光演化的痕迹、孩子成长的痕迹、盼望的痕迹。”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生活中如何更好地自我成长。(3分)【答案】14.D15.给豇豆苗插架;采豇豆花敷伤口;包豇豆锅贴;做豇豆泡菜16.比喻、拟人,把豇豆藤比作花滑运动员,并赋予其人的动作和情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豇豆苗成长的速度之快和对生长的渴望。17.(1)复杂滋味:酸豇豆的味道丰富;姜伟在照料豇豆的过程中经历的丰富,有辛苦劳累也有幸福甜蜜,是姜伟成长的见证;妈妈感受到姜伟对她的思念和回报。(2)结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结构更为严谨;内容作用: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18.姜伟期盼豇豆的成长,表明成长需要找一份精神的寄托,充满蓬勃生长的希望;姜伟照料豇豆等,表明成长需要劳动锻炼;姜伟做豇豆泡菜给妈妈回来吃,表明成长需要学会感恩。【解析】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D.文章主题是围绕姜伟与妈妈的情感联系和姜伟的成长展开的,明线是豇豆的成长,暗线是姜伟的成长。第④⑤段重点写了豇豆花的止痛功能,引发姜伟对豇豆的认识,对豇豆生长情况的观察,引出下文姜伟用采收的豇豆做锅贴的叙述,侧面写了姜伟的成长,因此,这两段并不是与文章主题无关的;故选D。15.本题考查文章概括。根据第②段“妈妈带着姜伟去给所有的豇豆苗插架,竹架很稳定,耐得住风吹雨打。钉好竹架妈妈和姜伟一起引柔韧的豇豆藤蔓上架”可以概括为:姜伟和妈妈照料豇豆苗,搭建竹架。根据第④段“妈妈瞥见姜伟瘦了,下巴上还有不小心磕到的伤痕,便嘱咐姜伟去采些豇豆花来,用温开水洗净,捣烂成泥,敷在伤口上”可以概括为:姜伟用豇豆花敷伤口止痛。根据第⑥段“这天姜伟随手采收了一小把豇豆,在奶奶的指导下,他把豇豆煮熟切沫,与肉糜一起搅打出劲儿,包了豇豆锅贴,他一口气吃了10个”可以概括为:姜伟用采集的豇豆做了豇豆锅贴。根据第⑦段“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凉凉。像美髯公的飘逸长髯一样的嫩豇豆们,一层层紧密地盘绕着,被放进密封罐。接着,他将姜片、泡椒、蒜头与花椒盐水一并注入密封罐,又从爷爷处讨得一小杯高度白酒,注入罐子里,增香防腐”可以概括为:姜伟用豇豆做了泡菜。1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将“藤蔓”比作“花滑运动员”,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向远方伸手”、“旋转着”、“引颈盼望着”和“伶伶俐俐地舒展着”等描述,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藤蔓人的动作和情态。生动地描绘了藤蔓的生长状态,表达了对藤蔓生长姿态的赞美,本文借豇豆隐喻姜伟,该句也隐喻姜伟努力成长的状态。17.本题考查词语含义和段落作用。第⑩段中豇豆的“复杂滋味”主要指的是妈妈品尝豇豆时所感受到的各种味道和情感。这些味道包括鲜、咸、酸、涩以及回甘,它们共同构成了豇豆经过长时间酝酿后的独特口感,还感受儿子照料“30棵豇豆”劳累与甜蜜,是姜伟成长的见证结合,“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可知这些味道也象征着妈妈在品味儿子心意和思念之情的复杂情感。通过描述妈妈品尝豇豆的复杂滋味,总结全文,文章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种滋味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对亲情和思念之情的深刻体验,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和感人。本段与文章开头“好好念书,等到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相呼应,妈妈在品尝豇豆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儿子对她的思念和关爱,这也与文章开头妈妈种下豇豆苗的初衷相契合,使整篇文章更加完整和连贯。18.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第⑨段中妈妈看到姜伟为了豇豆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如照料豇豆、制作泡菜等,以及豇豆从翠绿到褐黄的转变,这些都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姜伟的成长。这告诉我们,自我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和付出。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勇于尝试和学习、记录和反思以及坚持和耐心等方式,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示例:姜伟在照料豇豆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新的技能,如插架、采摘、制作泡菜等,还通过实践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勇于尝试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豇豆的成长需要时间和耐心,姜伟通过每天的努力,最终看到了豇豆的成熟和妈妈的归来。我们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有耐心和毅力,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考点三议论文阅读(2023·甘肃武威·三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1分)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戴建业①今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读书,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谈论的话题。②人有丑俊,书有浅深。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三种:作、述、论。而今天书籍的种类更为繁多,有经典著作与流行书籍之别,有专业著作与大众读物之殊,有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人类有可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普惠”,任何层次任何形式的书籍都能轻易得到。地铁里、公交上、休息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低头一族”。③不过,这种情况让人“亦喜亦忧”——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化,知识也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知识的浅表化和碎片化让更多的人不必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无知可以显得有知,不学也可以显得博学。④长此以往,我们既难以认知哲人理论体系的深刻严谨,也难以体验诗人情感的博大崇高,甚至无法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腻美妙。因而,认识会越来越肤浅,心灵会越来越荒芜,审美会越来越庸俗。从来不去碰一碰原创性的经典,我们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原创性?⑤经典阅读,常常是挑战性阅读。人类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还有公认的名著,这一类经典著作都是挑战性阅读的读物。一位西方作家曾调侃,所谓“经典著作”就是人人说好,但人人不读的那些书籍。的确,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是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初读往往不知所云,如罗素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算术基础》,还有可能是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如屈原的骚赋、杜甫的诗歌、但丁的《神曲》。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⑥经典不是心灵的“可口可乐”,我们可以咕噜咕噜地一饮而尽,它们需要我们不断钻研才能常读常新。倘若真正读懂了这些经典,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可惜,有“会当凌绝顶”雄心的人很多,但最后实现“凌绝顶”志向的人极少。弃难图易是人的天性,笔者也是如此:只要能读消遣读物就不读经典,只要能读中文就不想读英文,只要能读现代文学就不想读古代文学,只要能看电视就不想读书……可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大多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毅力与恒心的大小。⑦客观来说,今天人们已经无法拒绝网络阅读占据大量阅读时间的现实。但在互联网空间,可不可以也飘着一缕书香?其实,已经有很多机构行动起来。这不是,在年轻人手机App里占有重要位置的今日头条与抖音,联合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光明日报,以及出版过许多经典读物的北京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果麦文化等多家文化出版机构,启动了“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都来读书”——都来,来哪里?简而言之,就是来到经典。“都来读书”,就是希望在网络阅读中培植深度阅读的土壤,希望大家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经典阅读。其实,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时间一长就出现天差地别:有的才华出众,有的“泯然众人”。你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你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选自《光明日报》)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0.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21.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天的书籍种类,有经典著作与流行书籍之别,专业书籍与大众书籍之殊,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比东汉思想家王充划分的书籍种类更为繁多。B.很多人即使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就能将无知表现得有知,不学也能显得博学,是因为知识日益普及化时也变得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C.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这是因为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读起来往往不知所云。D.大家能够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还接触经典阅读,这就是多家文化机构创办“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的目的。22.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本文对你的启示。(3分)【答案】19.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20.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诗句,把阅读经典比作登山,并把许多人想要阅读经典,但是能做到的人却极少,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论证了阅读经典需要我们不断钻研才能常读常新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合理即可)21.C22.示例:阅读经典作品感到困难,也许是作品时代相隔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也有可能是读者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但主要还有个人原因,即不够勤奋,毅力和恒心不足。所以,我们还是不能忽略经典阅读,要坚持认真阅读经典,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解析】19.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结合文章题目文章的题目“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以及第④段“认识会越来越肤浅,心灵会越来越荒芜,审美会越来越庸俗”、第⑤段“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第⑥段“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大多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毅力与恒心的大小”和第⑦段“你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你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发现文章都是在论述: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所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20.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画线句子引用诗句“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把阅读经典比作登山,并将许多人想要阅读经典,但是能做到的人却极少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由此可见,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倘若真正读懂了这些经典,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可知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能够真正读懂经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结合第⑥段“有‘会当凌绝顶’雄心的人很多,但最后实现‘凌绝顶’志向的人极少”“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大多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毅力与恒心的大小”,可知通过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能够坚持读经典的人是少数,论证了要想读懂经典,需要毅力与恒心。2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根据第⑤段“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是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努力范围,初读往往不知所云,如罗素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算术基础》,还有可能是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如屈原的骚赋、杜甫的诗歌、但丁的《神曲》,这份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可知,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的原因除了经典的深度是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读起来往往不知所云以外,还可能是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故选C。22.本题考查谈启示。作答时结合实际来分析,合情合理即可。示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也会买很多的经典书籍放在书架上,但是有的书籍买了很久都没打开过,通过读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读经典书籍要有毅力和恒心,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积累,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深度阅读的习惯,合理安排网络阅读和经典阅读的时间。(2023·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谈谦虚朱光潜①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全体宇宙,可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②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自以为盈,就无法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一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兮其若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③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方面,内外相应相成。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起敬:但是惊心动魄之余,就继以心领神会,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对自然界的壮观如此,对伟大的英雄如此,对理想中所悬的全知全能的神或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小和人性的尊严,自卑和自尊打成一片。(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23.请简述第①段的论证思路。(4分)24.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25.结合选文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谦虚”的看法。(3分)【链接材料】在一次科研实验的关键环节中,导师要求一位同学独立去完成,可是这位同学却说自己不会做。在导师的坚持下,他无法推脱,结果实验完成的很成功,导师就问:“你为什么说不会做呢?”他说:“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师听了哈哈大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呢?”【答案】23.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铺垫。24.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观点。25.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有这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就会让我丧失自信和斗志,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解析】2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通读第①段,根据“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可知,阐述的什么是谦虚;根据“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可知,分析了谦虚的原因:知道人类知识是有限的,意识到自我是渺小的,根据“谦虚有它消极方面……也有它积极方面……”说明的是谦虚的两个方面。据此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可概括为:作者首先阐述什么是谦虚,它不是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接着分析谦虚的原因是知道人类知识是有限的,意识到自我是渺小的;然后,进行对比论证:谦虚的人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得出谦虚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2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划线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把“人的谦虚”比作“打太极拳”,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这一观点。2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基础上,结合链接材料来理解分析作答。从文章所写的内容来看,“谦虚”就是要知道天高地厚;“谦虚”是知不足,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从链接材料“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呢”等内容来看,过分的谦虚也是不对的,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谦虚过度,谦虚过度就是骄傲。综上分析即可作答。示例: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能体现一个人的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