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_第1页
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_第2页
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_第3页
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_第4页
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TOC\o"1-2"\h\u10771第一章农业现代化概述 3302891.1农业现代化的意义与目标 3135901.2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挑战 376731.2.1现状 312011.2.2挑战 431123第二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 4143972.1建设原则与指导思想 469162.2建设目标与任务 4292582.2.1建设目标 466092.2.2建设任务 5221812.3建设布局与规划 550252.3.1建设布局 564492.3.2建设规划 520003第三章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6114843.1水利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6278313.2水利设施建设规划 6232953.3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与维护 6206第四章农业机械化建设 738074.1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 7127684.1.1成果 7159244.1.2问题 7251824.2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7242844.3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884764.3.1技术研发 869454.3.2应用 829430第五章农业信息化建设 8167005.1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878785.1.1农业信息化发展概述 841015.1.2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9137975.2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 9209615.2.1总体目标 996715.2.2分阶段目标 91185.3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9172735.3.1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9160445.3.2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92057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1092186.1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10115446.1.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10274596.1.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就 1049116.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10266476.2.1规划目标 10265086.2.2规划内容 105296.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10280356.3.1政策法规层面 10105286.3.2技术层面 11121916.3.3产业层面 115774第七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1161757.1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117777.1.1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 1174007.1.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概述 11155527.1.3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2316657.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2226297.2.1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 12222447.2.2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12148507.2.3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12244577.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 125817.3.1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1282657.3.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2130607.3.3提升农民科技素养 12302607.3.4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1213676第八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13114148.1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13315078.1.1产业发展现状 13154548.1.2产业融合发展特点 13225698.2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 13296798.2.1发展模式 13267788.2.2发展路径 13128848.3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与措施 1479098.3.1政策体系构建 14310168.3.2政策实施措施 1421225第九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与管理 14293689.1资金投入现状分析 1461509.1.1资金来源及构成 14138569.1.2资金投入规模及分布 1474789.1.3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1485689.2资金投入规划与管理 15120519.2.1资金投入规划 1587849.2.2资金管理措施 15294099.3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与评估 15181769.3.1资金使用效益分析 15274169.3.2资金使用效益评估 151955第十章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与法规 15639710.1政策法规现状分析 152756710.2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162772410.3政策法规执行与监管 17第一章农业现代化概述1.1农业现代化的意义与目标农业现代化是指在现代科技、经济、管理理念指导下,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的动态过程。农业现代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供应稳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保障。(3)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富裕。(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向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实现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主要包括:(1)实现农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完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1.2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挑战1.2.1现状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2)农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3)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1.2.2挑战尽管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以下挑战:(1)农业生产资源约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紧张,农业生产资源约束日益凸显。(2)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有一定差距。(4)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业产后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5)农民素质与技能提升需求: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第二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2.1建设原则与指导思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保证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二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保障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建设;三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的积极性;四是注重效益,提高质量,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指导思想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战略布局,按照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为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2建设目标与任务2.2.1建设目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相适应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2.2.2建设任务(1)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2)加强农业土地整治和高效利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质量。加强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普及率。(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5)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2.3建设布局与规划2.3.1建设布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优先保障粮食主产区建设;二是兼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三是注重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合理的农业基础设施布局。2.3.2建设规划(1)东部地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2)中部地区:重点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和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西部地区:重点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和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发挥区域特色优势。(4)东北部地区:重点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和高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5)沿海地区:重点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发挥沿海地区农业优势。第三章农业水利设施建设3.1水利设施建设现状分析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在当前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部分地区水利设施建设滞后。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不高,部分设施老化、破损,难以满足农业用水需求。水利设施管理维护不到位,影响设施使用寿命。3.2水利设施建设规划针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现状,未来水利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标准,保证水利设施满足农业用水需求;二是优化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分布、地形地貌等因素,提高水利设施利用效率;三是强化科技创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体规划如下:(1)加强水源建设。合理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水库、塘坝等水源工程建设力度,提高蓄水能力。(2)完善灌溉设施。优化灌溉渠道布局,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加强灌溉设备更新换代,推广节水灌溉技术。(3)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排水能力,防止农田渍害。加强排水渠道和泵站建设,提高排水效率。(4)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提高农村饮水水质。3.3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与维护为保证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效果,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管理与维护。(1)建立健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制度。明确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维护的责任主体,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证水利设施建设顺利进行。(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质量监管。严格质量标准,加强施工过程监管,保证水利设施建设质量。(3)提高水利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加强水利设施运行监测,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推广智能化管理,提高水利设施运行效率。(4)加强水利设施维护保养。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维修,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加强设施维护保养队伍建设,提高维护保养水平。(5)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水利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加强农民水利设施建设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建设和管理水平。第四章农业机械化建设4.1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4.1.1成果(1)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机械拥有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扩大。(2)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创新。在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水稻直播机、油菜移栽机等。(3)农业机械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4.1.2问题(1)农业机械化水平地区差异较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2)农业机械化结构与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一些急需的农业机械产品供不应求,而一些过剩的农业机械产品则面临销售难题。(3)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4.2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根据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机械化结构。(2)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3)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具体措施如下:(1)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产品,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2)优化农业机械化布局。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3)加强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完善农业机械化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4.3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与应用4.3.1技术研发(1)加强农业机械化基础研究。开展农业机械化基础理论研究,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2)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针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技术突破。(3)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农业机械产品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4.3.2应用(1)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和应用水平。(2)促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和智能化水平。(3)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操作和维护能力。第五章农业信息化建设5.1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5.1.1农业信息化发展概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当前,农业信息化已涵盖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5.1.2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部分地区信息传播渠道不畅。(2)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3)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短缺,制约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4)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推进。5.2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5.2.1总体目标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农业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支撑,全面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5.2.2分阶段目标(1)近期目标(20212025年):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2)中期目标(20262030年):实现农业信息化全面发展,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3)远期目标(20312050年):构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生产、管理、销售各环节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5.3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与应用5.3.1农业信息技术创新(1)研发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2)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3)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5.3.2农业信息技术应用(1)推广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的智能化管理。(2)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升级。(3)推广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农业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4)加强农业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信息化素养,助力农业现代化。第六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6.1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6.1.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壤侵蚀与沙漠化、水体污染与水资源短缺、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6.1.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就我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逐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稳步推进等。6.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6.2.1规划目标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核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具体目标包括: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率,改善土壤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6.2.2规划内容(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完善政策体系。(3)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提升治理能力。(4)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6.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6.3.1政策法规层面(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明确各级企业、农民等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2)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优惠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方式。(3)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考核机制,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绩效考核体系。6.3.2技术层面(1)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2)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研发,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能力。(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能力。6.3.3产业层面(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2)培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第七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7.1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7.1.1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效益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7.1.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概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品种选育。通过生物技术、遗传育种等手段,培育出一批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等特性的新品种,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栽培技术。研发推广了一系列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栽培技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3)农业机械化。研发推广了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机械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4)农业信息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管理水平。7.1.3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科技创新资源分散。(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相对较低,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7.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7.2.1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合作,构建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7.2.2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7.2.3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7.3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7.3.1建立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加强科技成果推广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成果推广能力。7.3.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7.3.3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层的广泛应用。7.3.4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科技服务。第八章农业产业融合发展8.1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8.1.1产业发展现状我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果,主要体现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附加值逐步提升,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当前,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果蔬园艺、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产业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8.1.2产业融合发展特点(1)产业链条逐渐完善。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为核心,向上游延伸至农业生产,向下游拓展至物流、电商等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2)产业融合模式多样化。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摸索出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如“企业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3)产业融合效益显著。通过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产值,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8.2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8.2.1发展模式(1)政策引导型。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2)市场驱动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主体作用。(3)技术创新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推动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8.2.2发展路径(1)加强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配套设施。(2)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3)深化产业融合政策。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环境,激发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性。8.3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与措施8.3.1政策体系构建(1)完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2)设立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发展,对符合条件的产业融合项目给予资金支持。(3)优化税收政策。对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运营成本。8.3.2政策实施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提高农民、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政策知晓度。(2)强化政策落实。建立健全政策落实机制,保证政策到位、落地生根。(3)创新政策实施方式。结合实际情况,摸索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新型政策实施方式。(4)加强政策评估与反馈。对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政策,保证政策效果最大化。第九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与管理9.1资金投入现状分析9.1.1资金来源及构成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投入、金融机构贷款、企业自筹以及社会捐助等多个渠道。其中,投入占据主导地位,占总投入的较大比例。金融机构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辅助作用,而社会捐助则相对较少。9.1.2资金投入规模及分布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年增长,投入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投入主要分布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其中,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建设投入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0%和25%。9.1.3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入规模不足,与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二是资金使用分散,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整合;三是资金使用效益不高,部分项目存在浪费现象。9.2资金投入规划与管理9.2.1资金投入规划为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效益,应制定以下规划:(1)明确资金投入方向,优先保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2)加大投入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3)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9.2.2资金管理措施(1)完善资金监管制度,保证资金安全、合规使用;(2)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对资金投入项目进行科学评估;(3)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加强资金拨付和调度,保证资金及时到位。9.3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与评估9.3.1资金使用效益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回报率:分析投入产出比,评估项目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分析项目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带动作用;(3)生态环境效益:分析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效果。9.3.2资金使用效益评估为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应采取以下评估措施:(1)建立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项目效益;(2)定期对项目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觉和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