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重要意义。23了解与《大学》这本书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4目录CONTENTS01文化常识02文言落实03文本研读04拓展探究01文化常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1文化常识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1文化常识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编者简介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1文化常识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①祭祀天、地、宗庙之礼②《仪礼》、《周礼》、《礼记》《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1文化常识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为“四书”之首,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1文化常识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孔子嫡孙)“亚圣”孟子(孟轲)“孔庙四配”——孔庙里还供了四位圣人,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解读题目“大学之道”——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即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意思是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道:本指道路,引申为宗旨、规律、原则等在这里指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02文言落实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2文言落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动>亲近爱抚<动>彰明<形>高尚、光辉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承志向坚定不移心不妄动性情安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思虑精详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根本枝末<动>接近而后:以后、然后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就坚定不移;志向坚定,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本末始终的顺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三纲八目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大学之道》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3文本研读三纲八目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3文本研读“三纲”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对己立德对人爱人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明明德完善自我,改进自我内圣——自我修养亲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外王——影响他人止于至善最终追求内圣外王的含义: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谓内备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在各种人伦关系中,都有其当行之道,这便是至善所在。至善之境终点在哪儿?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3文本研读三纲八目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怎样实现“三纲”?止定静安虑得七个步骤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达到“至善”境界志向坚定不移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3文本研读三纲八目小结:第一段明确提出“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3文本研读三纲八目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为下文做准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2文言落实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取独>……的人使……整齐有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使>使……端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使>使……真诚<使>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今:家庭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1文言落实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念真诚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修养自身品性?平民百姓古:<动>到+<介>今:<介>表示另提一件事一概、一律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平民,一切都以修身为根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3文本研读三纲八目八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3文本研读三纲八目“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修身”是根本、是基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独善其身结果:兼善天下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3文本研读三纲八目“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八目三纲具体步骤指导思想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外治★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形。/video/BV1WY4y1q7fG?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3c0a69c8406d0c8047868c909778f766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致知在格物随堂测试04拓展探究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4拓展探究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本文的论证特点●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4拓展探究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之道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04拓展探究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认同观点《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课后小练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1.D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2.A西周时期中国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是《周礼》,与后世编撰的《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宗旨

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3.AB止:到C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D知:知识。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于学习这事,我们一直提倡刻苦钻研,浅尝辄止是学不到东西的。②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③张老师因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④近年来流行的“自由移民”一词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并非如此。⑤我的态度是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⑥我白花了一上午时间跟新来的男同学谈电影艺术,简直是对牛弹琴。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4.D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不差。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体面的样子(含贬义)。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能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牛何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欲治其国者其“恕”乎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B项,均为介词,在。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B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虑:忧虑D项,“虑”,意思是“思虑周详”。D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朝闻道 D.先诚其意A项,“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朝闻道”中“朝”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D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指周天子的辖区。天下分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广州。B.天子,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敬称谓,古代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D.庶人,指平民百姓。古代表示平民的称呼有百姓、民、匹夫、布衣、黎民、氓隶、白丁、黔首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天下分九州……广州”错,应该将“广州”改为“雍州”。9.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答案】7、答案:B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作《师说》以贻之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均为介词,在。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11.(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人停止“至善”。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答案】B解析:“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引申为弘扬;第二个“明”形容词,光明正大的。“德”在这里是品德,故排除C项。“在亲民”中的“亲”通“新”,是使动用法,“使民新”引申为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据此可知B正确。故选:B。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修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__________________②巨身修尾,青项金翅__________________③乃重修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2)治①先治其国__________________②国治而后天下平__________________③不效,则治臣之罪__________________(3)得①虑而后能得__________________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③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__________④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修养;②长,高;③修建(2)①治理;②治理得好,安定太平;③惩治,治罪(3)①处事合宜;②同“德”,感恩、感激;③能够;④获得,得到1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一(1)在明明德明:__________________(2)在止于至善善:__________________(3)先齐其家齐:__________________(4)先诚其意诚: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2)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1)定而后能静静:__________________(2)静而后能安安:__________________(3)安而后能虑虑:__________________(4)致知在格物格物:__________________(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心不妄动(2)性情安和(3)思虑精详(4)推究事物的原理(5)根本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5)《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6)《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5)致知在格物(6)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7)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5.名句默写练习。(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