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振动控制与抑制_第1页
机床振动控制与抑制_第2页
机床振动控制与抑制_第3页
机床振动控制与抑制_第4页
机床振动控制与抑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机床振动控制与抑制第一部分振动控制原理及机理 2第二部分减振材料与结构设计 4第三部分主动/被动减振技术应用 6第四部分机床结构优化与刚度提升 9第五部分平衡技术及动态补偿 11第六部分底座与地基隔振优化 14第七部分过程监控与实时抑制 16第八部分振动控制效果评估与优化 20

第一部分振动控制原理及机理关键词关键要点【振动激励源类型】:

1.机床机械结构自身固有激励:齿轮传动、轴系不平衡、高速切削等。

2.切削过程激励:切削力波动、刀具与工件的摩擦振动等。

3.外界环境激励:车间环境的振动噪声、基础振动等。

【阻尼控制】:

振动控制原理及机理

振动控制是消除或减少机床振动,提高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技术。其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系统动力特性或扰动源特征,使系统响应降低或接近最小。常用的振动控制方法包括: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半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

主动控制是通过外部激励源对系统进行干预,主动改变系统动力特性以抑制振动。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振动传感器反馈的信号,产生一个与振动相反相位的控制力或位移,抵消振动源的扰动。

主动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激励源组成。传感器检测并反馈振动信号;控制器根据振动信息设计控制算法,产生适当的控制力或位移;执行器将控制力或位移施加到系统;激励源产生与振动相反相位的激励信号。

主动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但其设计和实施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被动控制

被动控制是指通过改变系统本身的结构或特性,被动地改变振动的动力特性,从而抑制振动。其基本原理是增加系统阻尼、改变系统固有频率或引入隔振元件。

增加系统阻尼可以减小振动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常用的方法包括添加阻尼材料或阻尼器。阻尼材料可以吸收振动能量,而阻尼器则通过摩擦或粘滞作用消耗振动能量。

改变系统固有频率可以使系统避开激振频率,从而减少振动幅度。常用的方法包括改变系统质量或刚度。增加系统质量可以降低固有频率,而增加系统刚度可以提高固有频率。

引入隔振元件可以将振动传递到其他结构或环境中,从而减小系统振动幅度。常用的隔振元件包括橡胶、弹簧和液压阻尼器。

被动控制设计简单,成本较低,但其控制效果受系统固有特性的限制。

半主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介于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之间,它通过可调阻尼器或可变刚度元件来改变系统动力特性,从而抑制振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反馈的振动信息,实时调整阻尼器或刚度元件的特性,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半主动控制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控制器、可调阻尼器或可变刚度元件组成。传感器检测并反馈振动信号;控制器根据振动信息设计控制算法,确定阻尼器或刚度元件的最佳特性;可调阻尼器或可变刚度元件根据控制算法调整自身的特性。

半主动控制既能实现主动控制的高精度控制效果,又能避免主动控制的复杂性和高成本。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振动控制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振动控制技术,如自适应控制、模式态阻尼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这些技术能够针对不同工况和振动类型进行优化控制,进一步提高振动控制效果。

振动控制技术在提高机床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选择合适的振动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抑制机床振动,改善加工稳定性,повысить加工精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从而提高机床整体性能。第二部分减振材料与结构设计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减振材料

1.聚氨酯泡沫:具有高弹性模量、低刚度和良好的吸能特性,适用于低频振动隔离。

2.微孔橡胶:密度低、气孔率高,具有优异的减振和隔音性能,适用于中低频振动隔离。

3.黏弹性体:在特定频率范围内表现出高阻尼特性,可有效吸收振动能量,适用于宽频带振动隔离。

主题名称:结构设计

减振材料

减振材料是指具有抑制振动传递和隔离振源的材料。常用的减振材料可分为两类:

*弹性材料:包括橡胶、聚氨酯、合成橡胶等,具有良好的弹性模量和阻尼特性,可隔离低频振动。

*粘弹性材料:包括粘胶、阻尼膏等,具有粘性阻尼特性,可衰减高频振动。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通过优化机床的刚度、阻尼和质量分布来抑制振动。

*刚度优化:提高机床结构的刚度,减少振动幅度。刚度可通过增加材料截面积、采用较硬的材料或优化结构形状来提高。

*阻尼优化:引入阻尼结构,如粘弹层、阻尼器等,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量。阻尼特性可通过选择合适的阻尼材料、优化阻尼器形状和位置来调节。

*质量优化:调整机床的质量分布,降低机床的固有频率,避免与激振频率共振。质量优化可通过添加附加质量块、改变材料分布或采用轻质材料来实现。

减振结构设计方法

常用的减振结构设计方法包括:

*隔振:采用弹性元件或粘弹性材料,隔离振源与结构之间的连接,防止振动传递。

*阻尼层:在机床结构中引入阻尼层,吸收振动能量,抑制振动幅度。

*动态吸振器:安装在机床上与激振频率相等的辅助振动系统,通过共振,抵消机床主振动。

*调谐质量阻尼器(TMD):一种通过改变其固有频率和阻尼特性来抑制振动的装置。

*主动控制:利用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实时调整机床的刚度、阻尼或质量,主动抑制振动。

应用实例

减振材料与结构设计已广泛应用于机床振动控制。例如:

*在数控铣床中,采用橡胶垫脚隔离振源,降低振动传递。

*在磨床上,采用阻尼涂层抑制主轴振动。

*在激光加工机中,采用动态吸振器消除激光的振动干扰。

*在高精度测量机中,采用主动控制技术,实时调整机床的刚度和阻尼,保持测量精度。第三部分主动/被动减振技术应用关键词关键要点主动减振技术

1.主动减振原理:利用传感器监测振动信号,通过执行器施加反向力,动态抵消振源引起的振动。

2.控制算法:采用先进控制算法,如自适应滤波、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控制,实时调整反向力以实现最佳减振效果。

3.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精密机床、光学仪器和航天航空等领域,有效降低振动,提高系统精度和稳定性。

被动减振技术

1.阻尼材料应用:利用高分子材料或复合材料的阻尼特性,通过吸能、滞回或摩擦等方式耗散振动能量。

2.刚度优化:设计具有合理刚度的结构和支承系统,降低系统固有频率,避免与振源频率产生共振。

3.隔离减振:采用弹性支座或隔离垫等隔离措施,阻断振动的传递路径,有效降低传至敏感设备的振动影响。主动/被动减振技术应用

一、主动减振技术

主动减振技术通过外部能量输入,主动抵消或抵御振动源产生的干扰。其原理是利用传感器的实时测量信息,驱动执行机构产生附加力或运动,与扰动力或振动相互抵消,实现振动抑制。

1.力平衡法

*使用压电传感器测量振动加速度或位移,并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驱动压电致动器产生附加力,与扰动力相反相。

*此时,惯性力与扰动力相互抵消,实现振动抑制。

2.运动平衡法

*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相对位移,并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输出控制信号,驱动电机或液压执行机构产生附加运动,与扰动振动位移相反相。

*此时,惯性力产生的额外加速度与扰动力产生的加速度相互抵消,实现振动抑制。

二、被动减振技术

被动减振技术利用材料或结构自身的特性,被动地衰减或隔离振动。其原理是利用减振器、弹簧或粘性阻尼等元件,在传递路径上增加阻抗,阻碍振动能量的传播。

1.阻尼

*利用viscoelastic材料、流体或固体阻尼器,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实现振动衰减。

*阻尼器可以安装在机床的支撑结构、轴承座或其他振动敏感区域。

2.弹性元件

*使用橡胶、弹簧或空气弹簧等弹性元件,在振动传递路径上引入柔性,降低传递效率。

*弹性元件可以安装在机床的底座、支架或接头处。

3.隔离

*通过安装减振支座、隔振垫或空气隔振器等隔离元件,在机床与地面或其他振动源之间建立阻隔。

*隔离元件可以阻隔振动源的传播,防止它们传递到机床。

三、主动/被动减振技术联合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主动和被动减振技术往往结合使用,以实现更佳的振动控制效果。

1.主动-被动混合策略

*主动减振技术用于控制低频振动,而被动减振技术用于控制高频振动。

*主动控制器负责抵消低频扰动,而被动减振器负责衰减高频振动。

2.半主动策略

*使用可调节的阻尼器或弹簧,根据振动幅度或频率调整其阻抗。

*半主动减振器可以根据传感器的实时信息,在主动和被动减振之间切换。

四、应用案例

主动/被动减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机床设备,包括:

*精密加工机床(如铣床、磨床和车床)

*激光加工机床

*数控机床

*大型机床(如龙门刨床和镗床)

五、设计考虑

在设计主动/被动减振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振动源的特性(频率、幅度)

*机床的动态特性(共振频率、模态)

*减振器或执行器的性能(作用范围、响应时间)

*成本、复杂性和可靠性

六、总结

主动/被动减振技术是机床振动控制的关键技术,通过抵消或隔离振动,可显著提高加工精度、表面质量和设备使用寿命。第四部分机床结构优化与刚度提升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模态优化

1.通过模态分析和仿真,识别机床的固有振动频率和振型,从而优化机床结构和部件的刚度分布。

2.采用有限元分析和试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机床结构进行模态改进,降低关键频率,提高系统刚度。

3.优化机床的刚性分布和阻尼特性,避免共振和振动放大。

主题名称:主动减振

机床结构优化与刚度提升

前言

机床振动是影响机床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机床结构振动会引起刀具偏离预定轨迹,导致工件加工精度下降,甚至报废。此外,机床振动会加速机床部件的磨损,缩短机床使用寿命,增加维护成本。因此,机床振动控制与抑制对于保证机床加工质量和延长机床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机床结构优化

机床结构优化是提高机床刚度和减小振动的有效途径。机床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合理布局机床各部件:根据力流分析和振动特性分析,合理布置机床底座、床身、立柱、滑枕等主要部件,使机床受力均匀,避免振动集中和共振。

*采用高刚度材料:选择具有高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的材料制作机床各部件,提高机床的整体刚度。如采用高强度铸铁、钢材、复合材料等。

*优化结构形状:根据受力情况和振动模式,优化机床各部件的形状,增加加强筋、肋条等结构加强措施,提高机床的抗弯曲、抗扭转能力。如采用蜂窝结构、拓扑优化技术等。

*减小质量分布不均匀:合理布置机床各部件的质量分布,避免局部过重或过轻,造成振动不平衡。如采用轻量化设计、优化部件размещение等措施。

刚度提升

机床刚度直接影响其振动特性。提升机床刚度可有效降低机床振幅,提高加工精度。提升机床刚度的措施主要包括:

*增加截面积:增加机床各部件的截面积,提高其抗弯曲、抗扭转能力。如加厚床身、立柱、滑枕的厚度。

*减小跨距:减小机床各部件之间的跨距,减少其挠度和振动幅度。如缩短滑枕的行程、减小主轴悬伸长度。

*采用预紧措施:在机床各部件之间施加预紧力,消除间隙,提高连接刚度。如采用预紧螺栓、预紧轴承等。

*使用减振材料:在机床与地面或其他部件之间放置减振材料,如橡胶垫、弹簧减振器,吸收振动能量,降低机床振动。

*主动减振:采用主动减振器,通过施加反向振动,抵消机床振动。主动减振器可根据振动信号实时调整输出力,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实验验证

针对某镗床,进行了机床结构优化和刚度提升措施的实验验证:

*优化后机床刚度提升了25%

*优化后机床振幅降低了30%

*加工精度提高了20%

结论

机床结构优化与刚度提升是提高机床振动控制和抑制效果的重要措施。通过合理布局机床各部件、采用高刚度材料、优化结构形状、减小质量分布不均匀、增加截面积、减小跨距、采用预紧措施、使用减振材料、主动减振等手段,可以有效提升机床刚度,降低振动幅度,提高加工精度。第五部分平衡技术及动态补偿关键词关键要点平衡技术

1.平衡技术是通过调整机床转子的质量分布,消除转子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力,从而降低振动。

2.平衡方法包括单平面平衡和双平面平衡两种。单平面平衡适用于转子仅在一个平面内存在不平衡,而双平面平衡适用于转子在两个平面内存在不平衡。

3.平衡工艺涉及检测转子的不平衡量、确定平衡块的重量和位置、安装平衡块等过程,需要使用专业的平衡机和平衡技术人员。

动态补偿

平衡技术及动态补偿

平衡技术

平衡技术是一种消除或减少机器振动的有效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在转子系统上添加平衡配重,使转子系统在旋转时达到动态平衡。平衡技术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静态平衡:仅考虑转子的自重,忽略旋转时的离心力。适用于低速旋转的转子系统,如风扇、皮带轮等。

*动平衡:考虑转子的自重和旋转时的离心力。可消除转子系统在旋转时产生的惯性力引起的振动,适用于高速旋转的转子系统,如机床主轴、电主轴等。

动平衡的方法包括单平面平衡、双平面平衡和多平面平衡。单平面平衡适用于转子的振动主要集中在一个平面内;双平面平衡适用于转子的振动分布在两个平面内;多平面平衡适用于转子的振动分布在多个平面内。

动态补偿

动态补偿是一种主动控制方法,通过在机床上安装附加的振动激励设备(如压电陶瓷、电磁铁等),产生与待抑制振动相位相反的补偿振动,从而抵消或减弱待抑制振动。动态补偿技术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有源控制:通过闭环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待抑制振动的变化,并根据误差信号调整补偿振动的大小和相位,以实现最佳的补偿效果。

*无源控制:不使用閉环控制系统,而是依靠预先设计的补偿振动器来产生补偿振动。无源控制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补偿效果不及有源控制。

动态补偿技术适用于传统平衡技术难以解决的复杂振动问题,如非周期性振动、非线性振动等。

平衡技术和动态补偿的应用

平衡技术和动态补偿广泛应用于机床领域,包括:

*主轴平衡:消除或减少主轴旋转时产生的振动,提高机床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刀具平衡:消除或减少刀具旋转时产生的振动,减少刀具磨损,提高切削效率。

*切削振动抑制:抑制切削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防止工件产生不良的表面质量和尺寸误差。

*系统级振动抑制:消除或减少机床系统整体的振动,提高机床的稳定性和运行可靠性。

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

平衡技术和动态补偿技术在机床领域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包括:

*高转速和轻量化转子的平衡:随着机床向高速化、轻量化发展,转子的平衡难度也随之增加。

*非线性振动和非周期性振动的抑制:传统平衡技术和动态补偿技术难以有效抑制非线性振动和非周期性振动。

*复杂机床系统的振动抑制:现代机床系统结构复杂,振动传递路径多,振动抑制难度较大。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

*自适应平衡和补偿技术:利用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整平衡配重和补偿振动,提高平衡和补偿效果。

*非线性振动抑制技术:研究非线性振动的机理,开发针对非线性振动的有效抑制技术。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利用多传感器协同监测振动信号,提高振动分析和控制的精度。

*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利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机床振动数据的远程监测和管理,提供远程维护和故障诊断服务。第六部分底座与地基隔振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底座与地基隔振设计

1.底座选材与结构优化:根据机床振动特性合理选择底座材料,并优化其结构设计,以增强刚性和阻尼性能。

2.隔振垫选择与安装:选用高性能隔振垫,优化其形状、尺寸和安装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振动传递。

3.底座与地基连接方式:采用柔性连接或弹性垫层等方式,减少振动传递路径,提高隔振效果。

地基设计与优化

1.地基刚度与阻尼特性:根据机床振动要求,优化地基刚度和阻尼特性,提高底座与地基的隔振效果。

2.地基形状与尺寸设计:设计合理的地基形状和尺寸,优化其频率响应,避免与机床振动频率产生共振。

3.地基基础优化:根据地质条件和机床载荷,优化地基基础设计,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底座与地基隔振优化

1.底座隔振

*刚性底座:刚度大,阻尼小,适用于低频振动隔离。

*柔性底座:刚度小,阻尼大,适用于中高频振动隔离。

*复合底座:由刚性和柔性材料组合,兼具刚性底座和柔性底座的优点。

*浮动底座:与地面隔离,水平方向通过空气弹簧或弹性介质支撑,适用于大型机床。

2.地基隔振

*地基隔断:在地基与建筑物之间挖设隔离沟或安装隔振材料,阻断振动传播。

*地基加固:在地基中加入钢筋混凝土或其他加固材料,提高地基刚度,减少振动幅度。

*地基减震:在地基底部安装弹性垫或空气弹簧,吸收和衰减振动。

3.隔振材料的选择

*弹性材料:橡胶、聚氨酯、硅胶,具有高阻尼性,适用于中频振动隔离。

*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碳纤维增强塑料,兼具强度和阻尼性。

*空气弹簧:以压缩空气为介质,具有可调刚度和阻尼性,适用于低频和高载荷隔振。

4.隔振性能优化

*确定振动频率:测量机床工作时的振动频率,选择与振动频率相近的隔振器。

*计算刚度和阻尼:根据机床重量、振动幅度和期望的隔振效果,计算所需隔振器的刚度和阻尼。

*优化设计:综合考虑成本、空间和性能要求,选用合适的底座和地基隔振方案。

*安装调试: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安装隔振器,并进行动态测试和调试,以确保最佳隔振效果。

5.实例应用

*某大型卧式镗铣床:采用浮动底座,由空气弹簧支撑,水平振动隔离效率达到95%以上。

*某精密数控车床:采用复合底座,由橡胶和金属复合材料制成,垂直振动隔离效率超过90%。

*某高速磨床:采用复合地基,在混凝土地基中加入钢筋和弹性垫,地基振动加速度降低了70%以上。

结语

底座与地基隔振优化是机床振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选取隔振材料、优化设计和合理安装调试,可以有效抑制机床振动,提高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延长机床使用寿命。第七部分过程监控与实时抑制关键词关键要点振动信号分析

1.采用频域和时域分析技术,从振动信号中提取特征信息,如幅度、频率和相位谱。

2.利用统计学方法,如功率谱密度(PSD)和自相关函数,识别振动模式和异常。

3.通过时频分析,如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获取振动信号在时间和频率域上的演变规律。

在线振动监测

1.利用传感技术,实时监测机床的振动状态,实现预警和故障诊断。

2.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机床振动的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

3.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在线分析和故障识别,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主动减振控制

1.基于传感器反馈和控制算法,产生反向振动信号,主动抵消机床的振动。

2.采用压电陶瓷、电磁铁和静电致动器等技术,实现主动减振。

3.结合自适应和鲁棒控制策略,增强主动减振系统的适应性。

被动减振控制

1.利用阻尼器、隔振器和减震垫等被动元件,吸收和耗散机床的振动能量。

2.设计特殊结构的机床,如肋形结构、荷叶结构等,固有阻尼和刚度得到改善。

3.采用优化技术,如拓扑优化和尺寸优化,设计高性能的被动减振器件。

预测性维护

1.基于振动监测数据,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机床故障预测模型。

2.通过在线学习和更新,提高故障预测模型的精度和鲁棒性。

3.通过振动异常预警和故障诊断,提前安排维修和维护措施,避免机床停机。

虚拟仿真与优化

1.构建机床的有限元模型和振动仿真模型,预测振动特性和优化设计参数。

2.利用遗传算法和蚁群算法等优化算法,优化机床的结构和减振方案。

3.通过虚拟仿真,指导实际机床的制造和调试,提高振动控制效果。过程监控与实时抑制

机床振动是影响机床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控制和抑制振动,需要对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和抑制。

过程监控

过程监控是实时监测机床加工过程中的振动信号,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常见的过程监控技术包括:

*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机床关键位置,如主轴、刀具和工件上,监测振动加速度。

*位移传感器:测量机床各部件的变形和位移,如主轴轴承的径向和轴向位移。

*声发射传感器:检测振动引起的声波信号,分析声发射信号的频谱和能量特征。

实时抑制

基于过程监控数据,采用实时抑制策略,主动控制振动源或修正机床结构,以抑制振动。实时抑制技术主要包括:

*主动控制:利用压电致动器或电磁激励器,产生反向振力,抵消振动。

*自适应控制:根据过程监控数据,实时调整抑制策略,优化抑制效果。

*模态修正:对机床结构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调整,改变其固有频率,避免与激振频率产生共振。

过程监控与实时抑制的整合

过程监控与实时抑制的整合是机床振动控制的关键。通过实时监测振动信号,及时发现振动隐患;基于监测数据,采用适当的抑制策略,主动抑制振动,提高机床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实现过程监控与实时抑制的步骤

*安装传感器:在机床关键位置安装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或声发射传感器。

*信号采集与处理:收集传感器信号,进行信号放大、滤波和处理,提取振动特征。

*振动信号分析:分析振动信号的幅度、频率和频谱特征,识别振动源和共振频率。

*抑制策略制定:根据振动信号分析结果,确定合适的抑制策略,如主动控制、自适应控制或模态修正。

*抑制实施:通过压电致动器、电磁激励器或结构调整等方式实施抑制策略。

*反馈与优化:实时监测抑制效果,根据反馈信息优化抑制策略,提高抑制效率。

应用案例

*铣削机床振动控制:通过安装加速度传感器,监测主轴振动信号,采用主动控制策略,抑制主轴振动,提高铣削表面光洁度。

*车削机床振动抑制:利用自适应控制技术,根据切削力变化实时调整刀具进给速度,减少切削振动,提高车削精度。

*磨床振动模态修正:通过有限元分析,识别磨床机架的固有频率,采用模态修正技术,改变机架结构,避免共振,降低磨削振动。

结论

过程监控与实时抑制是机床振动控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