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遵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五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和欧洲(或日本)的中世纪封建社会结构相比,中国漫长的朝代期有一个显著特色:文人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结构的统治阶层,到了明清,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分层已经确立。促成这一现象的就是科举制度的逐步推广。科举制度从隋唐兴起一直延续至晚清,到1905年才被废弃。科举制有其民主的一面,可以说本质上是一个民主的体制:以教育为中心,不讲血缘、身份和背景,凭自己的努力和资质便可改变自己的人生,进入社会的精英统治阶层。科举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使中国的政制建基于世俗的文治。由科举产生的士大夫文官体系有两个作用:一方面,皇帝作为所有考生的终极考官,可以揽尽“天下英才"为皇家服务;另一方面,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受到一个庞大的以宰相为首的官僚体系的遏制。
当然,说科举制本质上是“民主”的机制,话似乎说得满了一点。比如女性从来都不包括在内,虽然到明清时期已经有大量受过教育的女性,中国历史上也出过好几位女皇,比如武则天,她对科举制的推动和发展起过很大的作用。但总体来讲,就统治阶层的构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历史进步:以血缘为本的贵族逐渐被以才学能力为准的学者代替。早在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等汉儒的推荐下,朝廷便设有太学,推广儒学,并采取考试方式招纳人才。但在汉代,入仕主要还是要靠贵族阶层人士的推举。到了隋朝才正式确立科举制,明确规定以此方式招揽天下英才入仕。隋短命,但该制度在唐朝得以延续,并得到发扬光大。到了宋代,科举制已经非常成熟,及至明清而鼎盛。一路下来,科举制在中国文化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普天下读书人经过层层筛选,每隔几年便从帝国各个角落赴京会试,这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景观。从此,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精英文化,其生产者是受过教育的读书人,而他们从小到大受的教育主要就是为了科举考试。
不是考一次,而是从地方到省级到全国性的一系列考试。考生十来岁就可以参加乡镇级的考试,通过后称为“秀才"。秀才还不够格做官,但可以继续参加省级的考试。即使没通过省级考试,秀才也属于地方上的绅士阶层,不用服劳役,并参与乡村的治理。另外,很多秀才以教书为业,辅导儿童。通过省级考试的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在地方和省级加入仕的行列,也可以继续参加全国性的“会考"。会考又分两个阶段,全国各路考生汇聚京城,参加统一考试,通过这次考试的考生还要继续参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考(大部分情况是由皇帝指定的代表主持)。考完后,所有考生都被赋予“进士”头衔,再按成绩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其中一等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考试科目各朝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考试内容不外乎儒学“六艺”,包括诗赋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到了朝代期晚期,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要做一篇结构合理工整严谨的“八股文”。不管怎样,中国的文人精英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考试规范主要是一种道德教育和文学训练。由科举制催生的官僚体制也可以说是一种德治,或者说是一种文治。
科举制的设计旨在网罗天下英才,其过程必须公平。为此,考试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以防营私舞弊。考试期间考官要隔离关禁闭,不能和考生有任何接触。考生进入考场前要搜身,不能携带任何违禁品,进入考场后都被关在独立的“号房”里,考生不呼姓名,只叫号,号房非常狭小,考生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为了预防泄题,考卷往往到最后时刻都会有变动,很可能由皇上亲自下令。考生的答卷还要经书记员抄录才送考官阅览,以防考生的书法透露其身份。
今天的历史学家也许会说,科举制再怎样繁荣,先不说女性被排除在外,能够得到教育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得到“进士"头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批人大多数也都是出自士、商和有特权背景的家庭。科举制继承孔子“有教无类”的传统,为中国社会营造了超强的、人人有机会向上努力的氛围,鼓励天下学子只要勤奋学习,自有出头天——“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等。皇帝的宝座是世袭的,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勤奋好学而挤入精英的统治阶层。假如某家小孩资质聪慧,是个能读书的好苗子,即使自家贫寒,同族村民也很可能一起集资资助他的学业,期望他一旦榜上有名便能光宗耀祖。科举制到宋代已臻成熟。有很多例子,说明贫寒子弟也能功成名就。比如范仲淹。范仲淹一岁时父亲突然去世,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母亲只好改嫁,儿子跟着却要改姓。但正是在这种逆境中,他发奋努力,希望通过勤学科考改变自己的命运。范仲淹最终考取“进士”,接回母亲自己照顾,仕途从小官做起,一直升到副宰相的职位。范仲淹为官正直,经常向皇上直谏。他在《岳阳楼记》中留给后人一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儒家德治理念的崇高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摘编自钱锁桥《中国文化通识:人性与现代性》)
材料二:
记者:“国学读书群"开群首周起,您就在群里解读《论语》。面对委员读者的指导阅读,与大众读者有何区别?
杨朝明(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这是一个特殊的读书群体。群内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们各有专精,对《论语》等典籍虽然熟悉程度不同,但都视野宽、站位高、理解力强。大家都带着对《论语》等国学典籍的浓厚兴趣,希望能更好地走近孔子与《论语》,了解其独特魅力。
这是一种特殊的读书方式。虽然都是网上读书,读书的人群不同、目的不同,具体操作方式、读书重点也有不同。大众读者学国学、读《论语》,或为增长见识,或为教育子女,或为个人修身,或为企业管理。政协委员则不同,他们还担负着建言资政的使命,更关心国家社会,思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他们要汲取圣贤智慧,把握国学精髓,了解文化特质,思考中国儒学的现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科举制的不断推广,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分层在明清时期确立,科举制度最后在晚清被废除。
B.科举制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统治阶层构成的变化,从注重血缘为本的贵族居多到注重才学的学子居多。
C.虽然每个朝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有所不同,但传统儒家经典始终是科举考试中不变的重要主题。
D.范仲淹通过勤学科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步入仕途,这表明科举制度让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受到遏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京城举行科举会试,全国上下的读书人在会试时从各地前往京城赶考,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B.科举考试中,“秀才”用来指称通过乡镇级考试后的考生,其在地方上属于绅士阶层,享有部分特权。
C.科举考试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以防营私舞弊,如考场设置、隐蔽姓名、改换字体,甚至临时更换题目等。
D.因为受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理念的影响,所以全国政协委员都喜欢阅读《论语》。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二段有关科举制度带来社会进步和变革的观点的一项是()
A.《太平广记》记载,李君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在绝望中却碰到了公然标价出卖进士的侍郎郎君,要钱一千贯可致及第。
B.北宋名臣陈襄说:“虽山野贫贱之家子弟,苟有文学,必赐科名,身享富贵,家门光崇,户无徭役,麻荫子孙,岂不为盛事哉!"
C.李德裕提出朝廷显官须由公卿子弟担任,理由是其自小就熟悉官僚机构的运作方式,在处理政务方面的能力要强于寒士及第者。
D.宋孝宗下定决心破例提拔林幼玉,但遭到百官们的强烈反对。他们援引“女子无才便是德”,声称朝堂上的事务绝非女流之辈所能涉猎。
4.下列对材料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思路清晰,从科举制的特点到发展历程等,最后强调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B.八股文现在多用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等,但是材料一第四段中的“八股文"在文中的含义不是贬义。
C.材料二记者的提问指向不明确,杨朝明在回答时予以纠正,他从全国政协委员这个特殊群体的角度来解读阅读《论语》的意义。
D.材料二中,杨朝明把大众阅读《论语》目的等与全国政协委员们读《论语》的目的进行比较,突出后者的意义。
5.材料一提到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一个民主的体制”,但也承认“话似乎说得满了一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的味道
陈新
还有一个故事,也与时间有关。表面的浮浅和内质的醇厚,都是时间的季节呈现。
几年前,穿行在人生青年秋色中的老袁刚搬来与我做邻居时,给人的印象挺不错的,因为他开朗热情,对人客气。
俗话说,阎王不打笑脸人,大家无法拒绝一颗和善的心。尤其是得知老袁离婚后,除了带走孩子,几乎净身出户时,大家更对憔悴忙碌的老袁充满了同情。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邻居们却发现,开朗的老袁其实身上罩着一层令人迷惘的雾,他在雾的中心,表面上看他与我们邻近,却存在着某种看不透的距离。一扇总是紧闭的门,消减了彼此间起初盎然的友情,将我们与他隔成了两个世界。
①老袁从不加入我们激战犹酣的“麻将长城战”,也不参与我们闻香品茗的“龙门阵聊天会"。除了循规蹈矩地上班,无论外面是否阳光灿烂,抑或欢乐明媚,他几乎都把自己和儿子关在家里,足不出户。总是避讳晾晒内心,没谁知道这父子俩在家里搞什么。
我所住那层楼3号房的老李是个热心人,每年春暖花开之时,他都如一面旗帜,会组织邻居们一起去踏青赏花,出尘入尘于最优美的风景里,优哉游哉。老袁搬来后,老李也邀请老袁参加,饱览山红水绿、通感大地的花期。
虽然老袁欣然前往,但大家在成都龙泉驿区桃花节上游玩时,满满的雅致却被老袁打翻在地,扫兴的感觉,如桃花落红。
那天中午,大家在鲜花簇拥的一个“农家乐”饭庄解决午餐,个个都像翩翩飞舞扑向桃蕊的蜜蜂,都想沾沾桃花开放时最美的运气。然而饭毕,就在大家或剔牙或打着饱嗝起身,欲继续填饱眼睛对桃花色彩的饥渴之时,老袁见桌上的麻婆豆腐还剩了半盘,却矫情地叫老板给他打包,说拿回家热热还能将就一顿饭。
老袁这么贪小便宜,让大家愕然,②他的心情长街策马春风得意,我们却即刻瞧他不起,觉得他是睁眼瞎考状元丢人现眼——你在大酒店吃饭,倘是对剩菜打个包还没啥,这可是农家乐啊!何况手里拎着一袋“潲水"赏花,这像啥话呢?
阴云吹了过来,我感觉老袁的另类也在渐渐罩住我心中的晴朗。
我没想到,剧情仍在继续。有时候,生活的原色不施粉黛也一样婀娜曲折令人惊诧。
有一年夏天,在炎炎的烈日下,我站在双桥子一抹绿色的行道树下歇息之时,无意间看见一个满头是汗的小孩子,正在垃圾桶里专注地翻找着废旧饮料瓶,臭气飘忽,令人掩鼻。正在我厌弃着这种夏天流行的城市元素的时候,却忽然发现,在臭气中淘宝的这个孩子不是别人,正是老袁的儿子小恩。
怕触痛孩子刚刚发芽的自尊,我便谨小慎微地问他:“小恩,你这是……勤工俭学?”
被我询问,小恩很尴尬,但还是嗫嚅着说:“我爸让我这半个月自己捡废品卖了养活自己,一天三顿都自己想办法解决。我爸说,我只有每天能给他交上5元钱的住宿费,晚上才能回家睡觉,否则我就只能在大街上睡,说这叫学会生存。"
小恩的话,③让我的眼睛顿时成了浪潮涌动的海洋。我觉得老袁原来不仅抠门,还是个心肠狠毒的人——俗话说,虎毒还不食子呢,哪有父亲这样折磨孩子的?何况小恩才12岁呀!12岁的孩子怎么自己养活自己?
被恻隐弄湿的怆然的心情,让我对老袁更添了一份恨。
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开门倒垃圾时,凄厉的寒冷中一个影子吓了我一跳,定睛再看时,只见黑咕隆咚的走廊上,小恩正默默地蜷缩在墙的角落,冻得瑟瑟发抖。
刺骨的寒风挤过楼道的缝隙,如利刀般割着我的心,在这个被温暖和光明抛弃的角落,小恩孤独存在,我似乎猜到了什么,但还是问了原因。原来,小恩在吃晚餐时,嫌面条不好吃,便将碗里的面条偷偷倒进厨房的垃圾桶,结果被老袁发现了,便被罚在门外与黑暗及寒冷相处,面壁反思。
“为啥面条不好吃?”我问小恩。
听了我带着温暖语气的问话,小恩满面怨恨,眼泪夺眶而出。他悄悄地对我说:“那面条是用中午的剩菜汤汤煮的烩面,但我爸从来舍不得把这些剩菜汤汤倒掉,说倒掉了可惜,是浪费!他全都用来拌面条吃了,还总强迫我跟他一起吃……"
联想到夏天里小恩在垃圾桶里翻找废旧塑料瓶的情景,我竟然一时听得头皮发麻。唉,小恩真可怜,他怎么有这样一个抠门的父亲啊!
当同楼层的邻居都知道这件事后,他们更鄙视老袁,也更不愿意与老袁往来了。
……
却没想到,一个患难,却割开了老袁隐秘的世界。
那是雅安地震刚发生时的事。虽然成都远离灾区,但人们心系灾区,也不时被灾区传来的故事感动。忽一日,我发现通常情况下好为人首、喜欢俯视人的老李,竟然对老袁客气和尊重得不行。④脊梁如山,何曾见他弯过?老李的突兀变化,不免令我匪夷所思。
“你今天咋这么反常?突然对老袁如此谄媚?”我以借书看的名义闪进老李的家后,低声问老李。
“人不可貌相啊!我们真的错了……"老李羞愧地解释起原因来,“你不知道,今天上午,老袁给雅安地震灾区捐了一万块钱啊!”
“你在说聊斋吧?老袁这个葛朗台,咋可能为灾区捐款?还一捐就是一万块?"
“你忘了我在红十字会上班吗?这事还能有假?他来捐钱时,我正好在现场。”老李说。
对呀,老李是在红十字会上班的呀!我怎么忘了这事呢?于是我对老李的话有些相信了。
“而且,老袁走后,我又在电脑里查了,发现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老袁都有捐款记录,金额也都上万……"
老李脸上写满了愧疚。又说,老袁平时喜欢看书,写东西,却不会打麻将,斗地主,所以看上去孤僻,不合群,“他就是一个文人,一个书痴,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自己孤独而安静的时间和环境,怎么合群呢?我们真的误解他了!”
老李的话让我心里顿时如打翻五味瓶……
善良,是善良人的通行证。老袁的故事是芬芳的,这个芬芳的呈现,是时间开出的花,如果没有时间的沉淀,人们就看不到他内心怡人的美。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袁搬来与“我们"做邻居,人们感觉他为人不错,知道他的遭遇后,大家都对他充满了同情。
B.老袁性格内向,内心郁闷,从不参加“我们”的集体活动,总是把自己与儿子关在家里,足不出户。
C.老袁参加成都龙泉驿区桃花节游玩时打包剩菜,扫了大家游玩的兴致,大家以为老袁贪小便宜,瞧不起他。
D.老袁对自己的儿子小恩十分严格,“我"甚至认为有点狠毒,但是他对受灾地区的捐款很大方,让人刮目相看。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不加入”“不参与"两个短语描写出老袁与众不同的“怪异”。
B.句②“长街策马"春风得意”化用古人诗句,使语言典雅有趣。
C.句③运用比喻和夸张,刻画出“我"对老袁这个“心肠狠毒”之人的愤怒。
D.句④“脊梁如山"和问号强调老李不轻易佩服他人,也写出他对老袁的敬重。
8.“味道”需要品味才可以感知,你从“时间的味道"这篇文章中品味到了怎样的“味道”?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9.文章以“我"为视角进行叙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武王①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旌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
武王胜殷,得二虏而问焉,曰:“若国有妖乎?”一虏对曰:“吾国有妖,昼见星而天雨血,此吾国之妖也。"一虏对曰:“此则妖也,虽然,非其大者也。吾国之妖甚大者,子不听父,弟不听兄,君令不行,此妖之大者也。”武王避席再拜之。此非贵虏也,贵其言也。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有删改)
材料二:
晋侯②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③,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书》④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武王,周武王。②晋侯,晋悼公。③慝,邪恶。④《书》,《尚书》。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大夫赏A以书B社C庶士弛政D去赋E然后济F于河G西归H报于庙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旌箕子之宫"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之"用法不同。
B.“衅鼓旗甲兵”与“将以衅钟"(《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衅”意思相同。
C.“得二虏而问焉"与“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焉"意思相同。
D.“弟不听兄”的“兄"字意为兄长,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君主,土地越广大、国家越强盛越会感到害怕和恐惧,作者认为君主的害怕和恐惧是侵削邻国、战胜敌国带来的结果。
B.周武王战胜了商朝,抓到了两个俘虏,让两个俘虏谈国家的怪异之事,周武王认为其中一个俘虏说得好,便向这个俘虏拜了两拜。
C.周武王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于是彰显仁德,不关闭明堂的大门,向天下人表示,大家可以自由进来去拿周武王家里的东西。
D.晋悼公认为,魏绛教他的治理国家的方法很成功,要奖赏魏绛,魏绛辞谢了晋悼公的奖赏,并引用《尚书》的话勉励晋悼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
(2)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
14.材料一中最后一段,作者列举齐等四国和孔子、墨子的例子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淮上渔者
[唐]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诗前两句通过质朴的语言,写出江岸上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人们来来往往只是喜爱吃美味的鲈鱼。
B.范诗中江上人“往来”与捕鱼人“出没"两种动作,吃鱼者和捕鱼者的两种生活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郑诗“白头波上白头翁”一句将淮水翻起的浪花与渔翁白发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想象十分巧妙。
D.郑诗不事雕琢,诗风显得清新活泼,典雅不俗,并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以捕鱼为业逐水而居的渔民生活。
16.两首诗都写到渔者钓(捕)鲈鱼的情景,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国家,三年后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表达自己的志向时,说自己不擅长礼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这是他的谦辞。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暗示“"。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简史类图书①,因其针对某一特定事物,或某一学科进行叙述,篇幅适中,针对性强,对希望了解该领域的读者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如《时间简史》《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人体简史》等。
《细胞简史》一书通过一个个科学家的小故事,厘清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脉络,更可②、以小见大,引起读者对细胞科学发展的思考和审视。阅读之后,发现该书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图书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细胞虽然“微小”,但其涉及的知识却浩繁。如何切入,如何进行阐述?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要颇费一番思量的。本书作者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全书分为20篇,从细胞的发现史讲起,对细胞的外观、细胞的组成、细胞的成长与分化、形形色色的细胞、克隆细胞、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以及肿瘤细胞等进行了③的阐述,重在让读者获得有关细胞知识的全貌,而非面面俱到。本书最后对显微镜的发现史也做了简要介绍。因为,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从头至尾都离不开显微镜这一利器。
其次,作者文笔简练优美,生动活泼。对于科普图书来说,知识是客观的,但如何表述却是主观的,这非常考验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本书作者虽然是生物学科班出身,但很好地避免了学者写科普通常不会出现的枯燥乏味,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了讲述。
最后,图书装帧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图书采用精装,印制精美,文中辅以大量的关于科学人物及历史事件的插图,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仿佛享受了一顿美味大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届大型体育赛事,①。从北京亚运会的熊猫“盼盼”到广州亚运会的“五羊”,再到杭州亚运会的三小只“宸宸、琮琮、莲莲”,都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吉祥物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亚运记忆,也彰显着时代气息。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组合名为“江南忆”,该名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它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三个吉祥物分别取名“琮琮"宸宸”“莲莲"。
“琮琮”的设计灵感源自②,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它全身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头部装饰的纹样取自良渚玉琮的标志性符号“神人兽面纹”,意寓“不畏艰险、超越自我”。“宸宸"代表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它全身以科技蓝为主色调,头顶举世罕见的钱江潮,额头嵌以拱宸桥的图案。“莲莲”从西湖的烟柳画桥、十里荷花深处走来。莲叶头饰以三潭印月为顶,以互联网为径,特色鲜明。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宸宸”“莲莲"的身影在杭州街头随处可见。那么,③?据悉,吉祥物的设计过程比较漫长。2019年4月,杭州亚组委向全球征集吉祥物的设计。经过数轮评审、重点推荐,又经专家团队不断修改、扬弃、创新,“江南忆”组合于2020年4月正式问世。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五羊"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为中国——中亚合作写下更多生动注脚。
B.当面对瑟瑟秋风,树上的黄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时,你可能就会想起“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画面。
C.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还鼓足了群众的“钱袋子"。
D.中央戏剧学院于2016年设立戏剧教育系,这是国内高校首次把戏剧教育专业方向升级为“系”。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为即将出版发行的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作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遵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D2.D3.B4.C
5.“民主性"是指:科举制以教育为中心,不讲求血缘、身份和背景,体现教育机会的平等性;考试过程中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以防营私舞弊,确保了选拔过程的公正性;科举制激发了文人的努力和奋斗精神。“话似乎说得满了一点”,意思是科举制有局限,其局限是:女性被排除在外;教育资源有限,能够真正受到教育的人只是一小部分;无法改变精英统治阶层固化的状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6~9题答案】
【答案】6.B7.C
8.品味到“爱"的味道。“老袁”对“小恩"的爱是父爱,老袁以另类的方式表达了对小恩的爱;“老袁”献给灾区的爱是大爱,
9.①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我"见证了老袁贪小便宜、对儿子苛刻的教育以及向地震灾区捐款的行为,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便于直接抒情,表达思想感情,对老袁打包剩菜的“瞧不起”、得知老袁让儿子捡垃圾学会生存的“更添了一份恨"、看见老袁惩罚儿子浪费的“头皮发麻”“小恩真可怜"以及知道老袁捐款“一万元”的“如打翻五味瓶"的情感,都是在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CEG11.C12.C
13.(1)散发巨桥的米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2)诸侯顺从,这是由于君王的威灵,也是由于其他人员的功劳,下臣有什么力量?
14.作者用齐国等四国曾经胜利但不能保持胜利,以及孔子、墨子收敛锋芒的正反两个例子,阐述要保持胜利就要居安思危的观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D16.范诗写人们品尝的美味鲈鱼是渔人辛苦劳动得来的,饱含了诗人对那些辛苦劳作的渔民的关切与同情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但爱鲈鱼美"的江上人的规劝之意。郑诗描写了渔民生活的一个典型场景,老人钓鱼,儿孙们煮鱼,在一天辛劳之后,老老小小享受着劳动成果的愉快,表现出渔家的野趣与欢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可使有勇②.且知方也③.如其礼乐④.以俟君子⑤.夫子哂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