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2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3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西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在回望历史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历史的“幸存者偏差"误区中,用当下的时空环境和当下的认识、经验来反推先辈们所处的时空环境、当时的认知和经验,反推人类从远古走到当下的历史演进历程。

当下的大都市很多集中在长江干流沿线,人口、经济的中心也越来越集中于长江两岸,所以,不论是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还是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等,都自然而然地更加重视干流主脉,而忽略支流支脉。这样的幸存者偏差,会让我们错失什么?具体来说,对于长江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哪里才是她的真正历史“主脉”?

按照“偏差"思维,那肯定是长江干流,但跳出幸存者偏差的局限,我们会发现,汉江、汉水才是真正的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主脉之一,至少从文明初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这样的。

粗略地看,至少有三个逻辑主线能证明这点:

一是先辈们受制于文明初曙期较低的生产力,还无法“征服”长江干流沿岸区域的环境,而只能在支流中上游沿线的丘陵地带生存繁衍。

二是先辈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也是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的。一直到徐霞客时期,才大致确定了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源头,之前的认识是岷江,再之前是汉江。①

三是汉江从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借着汇集秦岭南向之水的力道,畅通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区域之间的路途,从而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所以,我们对待汉江,也要赋予其崇高的生命源泉之礼赞——要让她健康丰满,而不是羸弱瘦小;让她富有活力,而不是难堪重负;让她青春永续,而不是老态龙钟。

近现代以来,考古学从地面及地下的蛛丝马迹“信息"中推测文明的源头及演进路径。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溯源作用,但它只是评判人类社会整体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探寻那些在有文字、青铜、陶器之前的看不见的文明呢?

就文化而言,人类对生存环境及群体生活空间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最初一定是感性的,也一定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才趋于理性化,而理性化的集中表现,即为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出现。

让我们对文明初曙时代做个场景猜测:在以采摘渔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时期,即新石器及农耕文明之前,人类应该还没有能力手工制作乐器等器具,只可能更多依靠自己的身体、可采集的自然之物等,来进行这些感性情感的体悟认知、交流表达和传播传承。

要论证这种猜测是否合理,我们必须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源起的大河文明中,从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艺术遗迹遗存中去探寻。

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新的文明周期的到来,面对似乎更加无法预知的未来,就像我们探寻那些无法感知的历史一样,我们依然需要更多感性的认知、实践、传播等,来与理性的力量一道,导引我们,推动我们向前。

其中,舞蹈、绘画等古老而现代的艺术,自始也必然至终地,源远也必然流长地,给予我们这样的感性力量和情感引领。

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但细想想,也适用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文明早期,由于迁徙能力的不足,人们往往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区域中,不同氏族之间的交往是较少的。由此,人们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接触,远远多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依然还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知这是否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早期人类往往是崇拜动物,而到了近现代,则崇拜人类社会中少数的某些杰出人物。

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演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开始大幅超过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交往,人类社会也日益复杂化,并在形式上日益脱离自然系统。这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即包含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中国特色之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命题中。

人类社会要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突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作用。而要实现这点,则需要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求解一系列发展生存悖论。其中之一,就是生态系统“边缘化”与人类文明“中心化"之间的矛盾。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特征,即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主要突破,基本上都源自某种边缘(界)路径上的革命或突破。此中所说的边缘(界),要么是人群自身所栖息区域的边缘(界),要么是动植物生存的边缘(界),还有可能是人自身能力、劳作或能源开发效率等的边缘(界)等。在经历一系列“边缘突破"之后,原本的边缘边界“地带”,反而成了人类文明社会的“中心”,而自然生态系统则越来越退缩为“边缘地带”了。

这种“边缘"与“中心”的“文明冲突”,是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不能和谐共生的主要根源与表现。要实现这种和谐共生,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能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

【注】①《尚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有“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溢,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选自樊志宏在第15期大江论坛上的发言稿《历史的幸存者偏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江干流沿线存在很多大都市,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此种情况容易导致人们认为长江干流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源头性影响。

B.作者从生产力水平、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和在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文明区域中的功能这三个角度论证汉江、汉水是母亲河主脉之一。

C.在有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出现之前,人类的认知、表达和实践都是感性的,受制于人类自身的能力,也只能更多借助于身体和自然之物等来表达。

D.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的特征,使得原属于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人类社会逐渐独立,甚至走向与自然生态系统对立的道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当前围绕长江干流所进行的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作者并不是纯粹指出其错误,而是要引起人们对长江支流的重视。

B.作者认为要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首要是借助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遗迹遗存,因为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强大的感性力量。

C.人类社会从崇拜动物到崇拜杰出人物的转变,基本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从隶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到逐渐独立开来的发展进程。

D.作者提出的“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应是我们探索的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3.下列材料,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跳出“幸存者偏差”误区的一项是()(3分)

A.“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的防护,美英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推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被忽略了的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B.当前直播行业方兴未艾,涌现出不少收入不菲的主播,很多人据此产生只要直播就能暴富的想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全面调查,编制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95.2%月收入为5000元以下。

C.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很多城市大力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很多市民而言,早晚高峰时地铁内人山人海的繁忙景象似乎是地铁行业前景乐观的最好证明,大力发展地铁建设也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过去几年,很多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都在积极谋求建设地铁,告别没有地铁的历史。

D.小刚去外公家做客,看到外公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收音机听节目,非常感兴趣。外公趁机向他感慨,家里的这台老物件质量真好,现在的东西真不行,才买几天就坏了,现在的厂家都没良心。小刚向他解释道,老物件之所以能留到现在,是因为它们都质量过硬,而那些质量不过硬的老物件早就在岁月中被淘汰了。

4.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注】”的作用。(4分)

5.请结合文本,给各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填在画线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进城的一天

袁哲生

天还没亮,同仁嫂便起身弄粥。小癞痢罩上一件爸爸留下来的大棉袄,一股脑儿地奔到房间的另一角落,挨着灶,蹲在一只竹丝篮子旁。小癞痢往里拨开一层棉絮,环手抱起一只恹恹的病狗,那狗睁着一双无神的圆眼,原本黑油油的卷毛像褪色的干草一般。趁着天未亮、人未起,小癞痢和同仁嫂要赶到渡口去,过河,进城里给毛球儿看大夫。入黑以后,再趁着夜色回来。

渡船行过处,漫漫的水波内翻扭着细弱的、白闪闪的水纹四散飘荡在河面。靠岸进城,母子俩城东找到城南,都没有找到“兽医"。小癞痢恨恨地捡起地上的碎瓦砾来丢远处断垣上的一只小花猫,丢着丢着。打中墙后一个蹲在地上,瘦巴巴、方口脸、黑皮肤的大男孩。这男孩因为天生一双青蛙腿,没人愿意同他一块儿,这会儿正在墙角发闷慌。被人丢了石头。以为又是其他孩子恶作剧,便很生气地跑过来要打人。他跑起来膝盖朝外一拐一拐,两手划着的动作很大也很快,但是前进的速度却有限。跑过来一看是陌生人,便又畏缩了。小癞痢顺口问他“兽医”的事,他便很热心地要带路。原来“兽医"刚到城里时,他母亲曾逮着他去了几回。

他拉小癞痢的袖子,很带劲地直向前奔。穿过几个巷弄,来到兽医家门口,青蛙腿男孩独自径往房里钻,把小癞痢母子忘在天井里的一缸莲花旁。不一会儿,大男孩拉着一个一头参差灰发、高高瘦瘦的老先生走出来。青蛙腿男孩边喘边神气地说:“看吧,就是他们!”

老先生扭亮一盏灯,把毛球儿抱上手术台,用指头捏捏它颈上的淋巴结,掰开嘴,看看因贫血而泛白的牙龈,摸摸脚底,又取出一支温度计来量体温。

“是肠炎,挺严重。"听到这突来的宣告,小癞痢母子都怔住了,大夫又告诉他们,幼犬得了这病,一大半是活不成了,黑狗的死亡率还更高。母子俩说不出话来,老先生摇摇头说,这会儿也没药可用,转身收拾物件。

走出兽医的屋子,小癞痢眼眶里泊着几颗泪珠,青蛙腿男孩安慰他说,从前他妈领了他来治腿的时候,大夫也要他们算了,现在他不也还活得好好的?小癞痢觉得他的新朋友说得不无道理,便活泼了些。青蛙腿男孩拉着小癞痢往渡口一座木板房奔去,边跑边介绍自己简短的一生。他说他有一个哥哥老不跟他玩在一道,邻居小孩也不兴和他一块儿,见了他便扮鬼脸叫他“拐子马”。他又说,他爸没酒喝了便打他,说是“了不起也不过还是个残废的"。

木板屋整间被漆成黑色的,风吹日晒雨淋的,斑驳蛀蚀外加野老鼠,大人们见着便觉碍眼,甭说进去了。倒是四周长了满地的火红小野花,油闪闪的似要烧上了木板屋。男孩领着小痢痢进木屋,他所有的家当宝贝都藏在这里。同仁嫂原正愁着离天黑尚久,不好就回去,见他们玩得起兴,便也不多拦阻。

男孩从梁木上取下一个断尾巴的风筝、几个古钱,一个陶罐往地上一倒,一把角柄小刀、半片齿梳和干栗子散落一地。他告诉小癞痢如何用放大镜在烈日下引燃干树叶,如何把发夹折弯磨尖了当鱼钩。他们咬破壳极硬的栗子,从破窗口把壳扔到一大片满是一两尺高树桩的土坪上。男孩说,若有其他小孩子追他,他一站上桩其他小孩便不是对手了。小癞痢听得发呆,立时对这位新朋友起了敬意,便也不甘寂寞地贡献了一套用竹叶子编成大公鸡的方法,没想到他的朋友早腻了这雕虫的伎俩,随手摘了一心两叶的竹枝,一眨眼便支起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来。

同仁嫂在树桩尽头近渡口的地方默默地看着他们玩得起劲,心想若他们是住在一地当个伴也好,毛球儿看是不行了。又想,若孩子他爸爸还在就好了,或许便有方子可治。但也得家里药铺还在才行,否则有方子没药材也是没辙。这么越想越远,越推越回去,太阳又渐渐移到山后去了。

同仁嫂招回小癞痢上了末班渡船,临行前两个孩子约好了下回小癞痢把床底下那副铜锤白带来捣栗子吃。船夫一扬篙子,顺水推舟,船便沿着树桩河岸游去,速度很快,青蛙腿男孩在丛丛木桩之间虽不落人后,但可比不上船行流水,一下子便被甩得远远的。他气喘吁吁没命地追船,只见船越来越小往河心里去了。小癞痢在船上不断挥手要他的朋友回去。他的大朋友停下来了,不是因为他的手,而是青蛙腿男孩的妈在木板屋那儿吆喝他了。小癞痢隐隐约约听见一长串妇人的咒骂声,“看不往死里打,了不起也还是个残废的……”

傍晚的河岸,既寒且静。下船后,他们趁着一点光,沿着河岸树林子间的小路往家的方向走。月亮很大很好,入夜以后路上反而显得更亮。算吧算吧毛球儿不吃不喝已满四天了,身躯像干草似的轻而硬,小癞痢心里似也预感了些什么,而且开始准备接受它了。他们走进一个较疏朗的林子里,月光大笔洒下,小癞痢怜惜毛球儿因病而变得干糙失色的被毛,他用手指轻轻地给它梳着,梳着梳着小癞痢因一个天大的发现而大叫起来:“妈——毛球儿不算是黑的呢!"原来先前毛球儿没病的时候毛色黑油油的,于是便见不着参差其中的白色杂毛。

同仁嫂听到小癞痢这么忽地叫了出来,伸手拦住小癞痢说:“风大,别张口,乖。”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癞痢和同仁嫂天未亮进城,入黑后才回来,说明他们平时很少进城,这次希望能多待一些时间。

B.兽医老先生“摇摇头"转身收拾物件”和强调黑狗的死亡率,都暗示小癞痢和同仁嫂放弃治疗。

C.小癞痢家中曾经营药铺,但在父亲离去之后,家道中落,小癞痢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比较清苦。

D.小癞痢发现毛球儿不算是黑的,体现他对毛球儿康复的美好期待,使结尾在清冷中给人一丝温馨。

7.下列有关青蛙腿男孩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蛙腿男孩被碎瓦砾打中后的动作、细节以及心理描写,表现了他因常受欺辱而形成的软弱的性格特征。

B.青蛙腿男孩“径往房里钻"拉着老先生”“神气地说”,可见他对兽医家的熟悉,以及粗野、不知礼节。

C.青蛙腿男孩坦然地讲述自己的人生和遭受打骂欺辱的经历,说明他从未因此感到孤单失落、自怨自怜。

D.对木板屋的描写突出了“野”的环境,以及黑红两种色彩的反差,侧面表现了青蛙腿男孩生命力的顽强。

8.小说中有多处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请指出一处这样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4分)

9.小癞痢和同仁嫂进城没有治好毛球儿的病,却遇到了青蛙腿男孩。小说这样安排情节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政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文本二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长短句,词的别称,词的句式参差不齐,但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14.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简要概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5-16题。

浪淘沙

陈著

有约泛溪篷,游画图中。沙鸥引入翠重重。认取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

一笑两衰翁,莫惜从容。瓮醅①灰芋雪泥菘②。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

【注】①醅:酒。②菘:白菜。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沙鸥自在飞翔,引着词人渐入山水深处;“翠重重"描绘出景色的层次和色彩。

B.词的上片写得颇为轻灵,泛舟溪上,抱琴人住处,水浅山浓,亦含隐逸之趣。

C.“衰翁”指年老男子,词人以哀伤口吻称呼自己与友人,颇有年华不再的感叹。

D.“瓮醅灰芋雪泥菘"写出词人与老友享用薄酒蔬菜的愉悦,气氛融洽,画面温馨。

16.请简要赏析“直到梅花飞过也,桃李春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两句概括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清代学者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题目出自《荀子·劝学》“___,___”两句。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情、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①:刚学过的字就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②,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笨蠢,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③_____________,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

18.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4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进了葫芦脖子,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你才敢放胆往里面走,像哥伦布看到海上有漂浮着的东西才敢更向前进那样。走了几十步,忽然眼一明,你看见了葫芦的胸:一个东西有四十步,南北有三十步长的圆圈,中间有两棵大槐树,四围有六七家人家。再往前走,①又是一个小巷——葫芦的腰。穿过“腰”,又是一块空地,比“胸"大着两三倍,这便是葫芦肚儿了。“胸”和“肚"大概就是羊圈吧?这还待历史家去考查一番,而后才能断定。

祁家的房子便是在葫芦胸里。街门朝西,斜对着一棵大槐树。在当初,祁老人选购房子的时候,房子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去向。他爱这个地方。胡同口是那么狭窄不惹人注意,使他觉得安全;而葫芦胸里有六七家人家,又使他觉得温暖。门外呢,两株大槐树下可供孩子们玩耍,既无车马,又有槐豆槐花与槐虫可以当作儿童的玩具。同时,地点虽是陋巷,而西通大街,②背后是护国寺——每逢七八两日有庙会——买东西不算不方便。所以,他决定买下那所房子。

20.下列句子中的“着”和“看见了墙根堆着的垃圾"中的“着”,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王二是个酒鬼,一喝点儿酒,说话就不着调。

B.他在生意受阻时,一个高人给他支了一着,他就解套了。

C.他伤得特别重,你给他换药的时候,手可要轻着点儿。

D.王云非常热爱生活,她家的茶几上永远都会放着一瓶花。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写成“走了几十步,你会看见葫芦的胸”,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分)

22.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其基本用法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万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东晋·葛洪)

欲求新,则求变;欲求完美,则求常变。(英国温斯顿·丘吉尔)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要认清变化、应对变化和主动求变,引人思考。置身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身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2.B3.C

4.①指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论证人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认识会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

②援引文献资料,使文章持论有据,更有说服力。

5.①长江干支流的幸存者偏差;

②文明溯源中文化源头的幸存者偏差;

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幸存者偏差。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是感性的”错误,结合原文“就文化而言,人类对生存环境及群体生活空间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最初一定是感性的,也一定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才趋于理性化,而理性化的集中表现,即为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出现"可知,在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出现之前,认知、表达和实践是从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而且感性理性并存的。选项中说“都是感性的”过于绝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首要是借助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遗迹遗存"错误,结合原文“要论证这种猜测是否合理,我们必须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源起的大河文明中,从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艺术遗迹遗存中去探寻”“就文化而言,人类对生存环境及群体生活空间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最初一定是感性的,也一定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才趋于理性化,而理性化的集中表现,即为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出现"可知,逻辑顺序是:要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就必须跳出“幸存者偏差”,到比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更早的资料中去找,而那时的资料由于生产力水平和人自身能力的限制,只可能表现为体现感性经验的认知和交流活动,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可以证明这一观点。选项“首要是借助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遗迹遗存"曲解文意,首要的是在观念上要“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原文“我们在回望历史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历史的‘幸存者偏差’误区中,用当下的时空环境和当下的认识、经验来反推先辈们所处的时空环境、当时的认知和经验,反推人类从远古走到当下的历史演进历程"可知,“幸存者偏差”误区是用当下的时空环境和当下的认识、经验来反推先辈们所处的时空环境、当时的认知和经验,反推人类从远古走到当下的历史演进历程。

A.“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跳出“幸存者偏差”误区。

B.“很多人据此产生只要直播就能暴富的想法……截至2022年末,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95.2%月收入为5000元以下”,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跳出“幸存者偏差”误区。

C.市民之所以会认为大力发展地铁建设也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主要是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在早晚高峰时乘坐地铁,但地铁客流并不是稳定的,很多时候“空车"现象也并不少,只是那时候大多数人都在上班,并不知情罢了。地铁的开发和维护需要大量成本,入不敷出是常态。所以很多不够发达的城市建设地铁是不科学的。此项分析客观,不属于“幸存者偏差”。

D.“现在的东西真不行,才买几天就坏了,现在的厂家都没良心……小刚向他解释道,老物件之所以能留到现在,是因为它们都质量过硬,而那些质量不过硬的老物件早就在岁月中被淘汰了”,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跳出“幸存者偏差”误区。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尚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有‘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溢,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二是先辈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也是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的”可知,文献指出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关于长江源头的说法,论证人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认识会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援引文献资料,它不仅能为作者的论点提供有力的论据,而且可以精练文字节约篇幅,增加论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使文章持论有据,更有说服力。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原文“当下的大都市很多集中在长江干流沿线,人口、经济的中心也越来越集中于长江两岸……都自然而然地更加重视干流主脉,而忽略支流支脉。这样的幸存者偏差,会让我们错失什么"可知,可拟为长江干支流的幸存者偏差;

结合原文“近现代以来,考古学从地面及地下的蛛丝马迹‘信息’中推测文明的源头及演进路径。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溯源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探寻那些在有文字、青铜、陶器之前的看不见的文明呢”可知,可拟为文明溯源中文化源头的幸存者偏差;

结合原文“这种‘边缘’与‘中心’的‘文明冲突’,是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不能和谐共生的主要根源与表现。要实现这种和谐共生,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能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可知,可拟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幸存者偏差。

6.A7.D

8.示例一:开头“原本黑汕油的卷毛像褪色的T草一殷”,'狗的病态;中间人大指山“黑狗的死亡率还更高";结尾小癞痢发现小狗身上有白色杂毛,大叫“毛球不算是黑的”。小说通过这个呼应的细节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及其变化。

示例二:两个小男孩初见时,写青蛙腿男孩因为腿疾,跑步姿势怪异,速度有限,后面写他气喘吁吁地追赶载小癞痢离去的渡船。表现两人纯真的友情。

示例三:父亲喝了酒便打青蛙腿男孩,认为“了不起也不过是个残废的";母亲找他回家时,也发出相同的咒骂声。表现了青蛙腿男孩遭受歧视和冷落的生存状态。

9.①青蛙腿男孩的出现,改变了小说的情节发展,丰富了情节内容;②青蛙腿男孩的乐观顽强,他与小癞痢的纯真友情,为作品增添了亮色,在寒凉中给人温吸;③:位小人物在悲苦人生中暂得轻松和欢愉,体现了创作者的悲悯之心。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说明他们平时很少进城,这次希望能多待一些时间”错误,结合“趁着天未亮、人未起,小癞痢和同仁嫂要赶到渡口去,过河,进城里给毛球儿看大夫。入黑以后,再趁着夜色回来"可知,是说进城不容易,时间很紧张。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A.“表现了他因常受欺辱而形成的软弱的性格特征”错误,结合“被人丢了石头,以为又是其他孩子恶作剧,便很生气地跑过来要打人"可知,他并不软弱。

B.“以及粗野、不知礼节”错误,无中生有。青蛙腿男孩“径往房里钻"拉着老先生”,只是表明他对兽医家很熟悉。

C.“说明他从未因此感到孤单失落、自怨自怜"错误,结合“这男孩因为天生一双青蛙腿,没人愿意同他一块儿,这会儿正在墙角发闷慌”可知他也有孤单失落、自怨自怜。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解答时,从文中找出这样前后照应的情节即可。

示例一:开头写狗的病态“原本黑油油的卷毛像褪色的干草一般";中间大夫指出“黑狗的死亡率还更高”;结尾“癞痢因一个天大的发现而大叫起来:‘妈——毛球儿不算是黑的呢!’"小癞痢发现小狗身上有白色杂毛。前后三处关于黑狗的描写,不同状态反应人物的心理及其变化,这样的细节前后呼应,使文中情节连贯。

示例二:“他跑起来膝盖朝外一拐一拐,两手划着的动作很大也很快,但是前进的速度却有限”,两个小男孩初见时,写青蛙腿男孩因为腿疾,跑步姿势怪异,速度有限;“青蛙腿男孩在丛丛木桩之间虽不落人后,但可比不上船行流水,一下子便被甩得远远的。他气喘吁吁没命地追船,只见船越来越小往河心里去了”,后面写他气喘吁吁地追赶载小癞痢离去的渡船。前后情节照应,表现两人由陌生到熟悉,二人之间建立起纯真的友情。

示例三:“他又说,他爸没酒喝了便打他,说是‘了不起也不过还是个残废的’”,父亲喝了酒便打青蛙腿男孩,认为“了不起也不过是个残废的";“小癞痢隐隐约约听见一长串妇人的咒骂声,‘看不往死里打,了不起也还是个残废的……’”,母亲找他回家时,也发出相同的咒骂声。“了不起也不过是个残废的"来自青蛙腿男孩的父母的骂声,前后形成呼应,表现了青蛙腿男孩遭受歧视和冷落的生存状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青蛙腿男孩的出现,改变了小说的情节发展,丰富了情节内容。小癞痢和同仁嫂进城原本是为了给毛球儿治病,在没有找到“兽医”的失望中,遇见了青蛙腿男孩,男孩很热心地要带路去找“兽医”,尽管没能治好毛球儿的病,但两个小男孩在玩耍中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②结合“小癞痢顺口问他‘兽医’的事,他便很热心地要带路”“男孩领着小痢痢进木屋,他所有的家当宝贝都藏在这里"等可知,青蛙腿男孩有残疾,经常受欺辱,连父母都骂他“了不起也不过是个残废的”,可见其遭受歧视和冷落的生存状态,但他乐观顽强,后面写他气喘吁吁地追赶载小癞痢离去的渡船,他与小癞痢的纯真友情,为作品增添了亮色,在寒凉中给人温暖;

③结合“同仁嫂招回小癞痢上了末班渡船,临行前两个孩“同仁嫂招回小癞痢上了末班渡船,临行前两个孩子约好了下回小癞痢把床底下那副铜锤臼带来捣栗子吃"可知,两个小男孩在玩耍中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有了美好的约定,三位小人物在悲苦人生中暂得轻松和欢愉,体现了创作者的悲悯之心。

10.A11.C12.C

13.(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14.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轼庐于其上"中“轼”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D。

“过家"指路过家门口,“家”作“过"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宾语“家”后断开,排除C。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C.“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法有误,“京口”指的是现在江苏镇江。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由原文苏“轼戏(开玩笑)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不欢而别"说法错误。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害”,毁坏;“事”,情势;“虽”,即使;“且”,暂且。

(2)“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吗?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比冠,博通经史”可知苏轼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

由“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可知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

由“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可知苏轼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

由“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知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

由“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可知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