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声音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4、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6、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
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
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2、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描述尺子伸出长度的不同,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
低的情况,提高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4、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
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5、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6、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3.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4、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5、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2、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3、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4、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单元教学重点】
通过描述尺子伸出长度的不同,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的
情况,提高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
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教学时数】
8课时
1.1《听听声音》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听听声音》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
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
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
的生活
【学习重点】
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学习流程】
一、导入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
音这个问题
二、聚焦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三、探索
任务一:
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任务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1、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
四、拓展
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五、板书设计
1.1听听声音
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声音: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
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学习重点】
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
个阴差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
提出问题: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制造一些声音,
而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聚焦
找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梳理问题:
学生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办法验证自己的
观点.
三、探索
任务一:
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
态。
提示: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任务二:
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
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
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任务三: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
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
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研讨:
1、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
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
持我们的观点。
应用:
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
产生声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
声音?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
题: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
在哪里?
五、板书设计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音叉振动
皮筋振动
钢尺振动
小鼓振动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
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学习重点】
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
土电话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
呢?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听见了鼓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
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让同学们说一说,看看你们是怎样认为的。
二、聚焦
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声,房间里空荡荡的,似乎除了空
气,没有其他的了。会不会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呢?
三、探索
任务一:
如果是空气传播的声音,那将空气去除掉,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
接下来做这样的探究活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如果将玻璃罩内
的空气抽出,声音还能完整的传播出来吗?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又如何来解释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总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任务二:
同学们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其他同学在另一
端轻轻的抓挠桌面。比较一下耳朵贴桌面与不贴桌面有什么不同。你
会发现,贴在桌面上,抓挠桌面的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利用相同的
道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实验。利用米尺研究固体传播声音将米尺
一端贴紧耳朵,另一端用手轻轻碰触,我们发现耳朵可以听到清晰的
声音,但其他人听不到。
任务三: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
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
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研讨: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
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四、拓展
制作土电话,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一纸杯一棉线一
另一端纸杯一杯内空气一人耳。
五、板书设计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学习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人耳的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
实验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人耳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声音传播到我们人
的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呢?
二、聚焦
人耳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它包含哪些结构呢?
三、探索
任务一:
仔细观察耳的结构图和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结构图中
清晰的标注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各个部分,再让我们看一看耳结构
的模型,你能否将这些名称与耳的各部分相对应。
任务二:
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郭,那
耳郭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成喇叭的形状,模拟耳郭的
作用。
任务三:
声音的振动通过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
声音的呢?让我们看两个模拟实验,让同学们明白鼓膜的工作原理了。
首先将塑料薄膜套在杯子上面,发出声音,我们发现薄膜会振动,在
上面撒一些细沙,细沙在薄膜上跳动。然后做鼓膜振动演示实验二,
发现鼓膜振动的原理。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我们认识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耳郭呢,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空气中的振动,
鼓膜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装置,能接收大小强弱不同的振动,从而告
诉大脑不同的声音。
四、拓展
听诊器也具有收声的作用,通过听诊头上的薄膜振动,来收集声音
传送到我们的耳中。这就是听诊器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材料自
制一个听诊器。
五、板书设计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
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1.5《声音的强与弱》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声音的强与弱》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
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1把钢尺、固定好的皮筋、1面鼓和一些黄豆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我们听到的声
音在音量上有强有弱,这节课我们学习声音的强弱。
二、聚焦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变化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探索
任务一:
利用钢尺的振动,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记录钢尺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任务二:
用不同的力量拨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
有什么变化。
记录皮筋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任务三:
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
有什么变化。
提示:鼓面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如细沙或黄豆等物体。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
四、拓展
还有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说一说生
活中的事例,并利用音叉弹开小球的实验进行验证。
五、板书设计
1.5.声音的强与弱
音量:声音的强弱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1.6《声音的高与低》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声音的高与低》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
音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描述尺子伸出长度的不同,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高低的
情况,提高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
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铝片琴、口琴、钢尺、竖笛等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强与弱。声音不仅在强弱上有区别,
在声音音调上也有区别,这节课我们学习声音的高与低。
二、聚焦
声音为什么会有声调的高低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探索
任务一:
敲击铝片琴,观察铝片琴各个铝片的长度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铝片越长,发出的音调就越低,铝片越短,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任务二:
观察口琴各个金属簧片的长度与声音音调高低的关系。
较短的簧片发出的声音较高,较长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比较低。
任务三:
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
声音有什么变化?
提示:用柱状图或图表的形式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长度之
间的关系。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物体发出的音调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
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四、拓展
推测其它有规律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低将怎样变化。
推测纸盒中声调高与低的变化,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1.6声音的高与低
音高: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
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琴弦的粗细、长短,会影响声音的高低。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带琴弦的乐器。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琴弦不同状态的对比,总结规律。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高与低。在生活中如何让物体发出高低
不同的声音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聚焦
像二胡、吉他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的音
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探索
任务一:
利用实验验证弦的粗细不同,影响声音的高低。
任务二:
利用实验验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影响声音的高低。
任务三:
利用实验验证改变弦的长度,影响声音的高低。
总结:
琴弦的不同状态影响声音的高低。
四、板书设计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
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一单元第八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探究目标
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技
相结合。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带琴弦类的乐器材料,敲击类的乐器材料,吹奏类
的乐器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制作方案,调整过程,总结经验。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大家掌握了改变声
音高低的一些方法,这节课我们学习制作我的小乐器。
我们研究了乐器的发音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道理,
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吧。
二、聚焦
我们研究了乐器的发音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道
理,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吧。
三、探索
任务一: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作弹拨类的乐器,选用不同型号的鱼线作为
琴弦,将鱼线在洞洞板上按粗细顺序依次排列固定好。调整琴弦的松
紧,使它们发出有规律有顺序的声音。
任务二: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敲击类的乐器,可以选择规格相同的碗,
调整碗的振动快慢,使它能达到实验效果。
任务三: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吹奏类的乐器,可以选择吸管进行实验,
使它能达到实验效果。
总结: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与同学进行交流,发现小
乐器的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板书设计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1、准备
2、制作
3、改进和完成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
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3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
化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4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
以吸进更多地氧气。
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6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
无机盐和水。
7..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
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3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4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
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
.5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
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6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
学地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3.在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
己的想法。
5能够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呼吸系统健康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保护环境的意
识。
2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并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
与能量。
3.认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健
康生活可以保护消化器官。
4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
食。
【单元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
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单元教学难点】
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
学地搭配菜品。
【教学时数】
8课时
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
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2.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意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学习重点:
认识呼吸过程及呼吸器官
学习准备:
1.为学生准备:呼吸过程模拟装置、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呼吸系统结构图、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做什么吗?
二、聚焦
1:你能说一说你在水里游泳时憋气的感受吗?
教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2:能再说一说你对呼吸的了解吗?
关于呼吸你还知道什么?
3你知道人体有哪些器官参与呼吸吗?
三、探索
1出示图片:吸气时的图片
谈话:这个同学再给我们演示如何吸气,请大家按照他说的方式吸气
试一试。
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会进入你的肺。把手放在你的肋骨上,
感受胸的变化。
讲解: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
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2感受呼气:将你的手放在肋骨上,慢慢呼气,感受胸又有什么变化?
讲解: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
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3交流: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与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跟大家一起
说说吧。
4模拟实验:
实验装置介绍:
A、一个去底的塑料瓶子,将瓶底用气球套住代替身体的膈肌。
B、取一根吸管将吸管一端做成人字型代替人体的气管。
C、取两个气球与吸管人字形一端连接好代替人体的肺。
D、将装置密封好,代替人体的胸腔。
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底气球(膈肌)的变化,当我们向气球里
吹气时瓶底的气球向下放松,当我们将气球里的气吸出时瓶底的气球
收缩。
5小结:我们发现: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四、拓展
1.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承担着将氧气带入
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
2.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物质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
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五、板书设计
1、感受我们的呼吸
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
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二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
进更多地氧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能帮助我们维持生命活动。
学习重点:
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学习准备:
1.为学生准备: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呼吸相关科普视频、教学课件等。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情景渲染: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呼吸,知道了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我
们知道了人体的呼吸器官有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和肺。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
(出示图片)我们每天都处于不同运动状态,呼吸与我们的健康生活
是离不开的。
二、聚焦
问题:在运动状态下和平静状态下呼吸会有什么变化呢?
问题: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三、探索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呼吸过程,知道我们无时无刻都进行着呼吸。呼
吸过程中我们吸入什么气体?呼出什么气体?
2:这个同学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3出示:一般情况下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柱状图
教师分析:首先我们看到用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
我们还能从图中看出来有多种气体。
强调要点:对比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多少。
4为什么会吸入和呼出氧气和二氧化碳量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
讲解: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
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
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5:我们知道人的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在生活中我们呼吸快慢是变化
的,都有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快慢呢?
介绍过程:首先,我们静止时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
为了更准确请大家至少测量3次。
6结合生活经验,你能说说有哪些活动会影响呼吸次数?
做有可能改变呼吸次数的活动,并测量固定时间内的呼吸次数。(测量
3次)
7班级分析数据
8结论:运动可以增加呼吸次数。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满足
身体所需氧气。
四、拓展
1.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很多器官共同完成的。呼吸次数的改变带动着
心跳次数的改变,增加身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
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
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
原因。
3.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五、板书设计
2、呼吸与健康生活
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
第3课测量肺活量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测量肺活量》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肺活量是人体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人体发育
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升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
分析。
2.能够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L在探究活动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乐于
与人合作交流。
2.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呼吸系统健康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
会用简单器材测量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人体身体健康发育的一
个重要指标
学习准备:
1.为学生准备: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气球、哨子、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肺活量统计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
订)》检测肺活量中的数据、教学课件。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呼吸状态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你们知道呼吸的好坏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吗?
二、聚焦
出乎图片:
给出定义: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三、探索
1:你能说说用气球怎么来比较肺活量的大小吗?
提示:深吸一口气,吹鼓气球,比较气球大小。肺活量大的,气球吹得
大
2: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能比较出来肺活量的大小,你能准确的获得肺
活量数据吗?
3出示肺活量袋。师介绍使用方法:
A、展开测量袋
B.将吸管喝肺活量袋组装在一起
C.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注意一定是一口气
D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然后将测量袋
往里卷(充气的方向),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E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即为测得的肺活量。
组织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
据:请同学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
5:你对自己现在的肺活量满意吗?
6讲解如何提升自己肺活量数值: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功能,经常参加爱
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自己的肺活量,今后要多参加体育锻炼。
四、板书设计
3、测量肺活量
.肺活量是人体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升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第4课一天的食物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一天的食物》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
整理和描述。
2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
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并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
量。
学习重点:
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学习准备:
1.为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学习流程
一、导入
除了呼吸之外,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从
外界获得能力,这就是饮食。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维持生命的能量。
二、聚焦
出示图片:我们一天吃了很多的食物
1:你能说一说这一天你都吃了那些食物吗?
2: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呢?
4:你知道食物都能给我们提供那些营养吗?
三、探索
1出示饮食图片:你能说一说这些食物中都包含了哪些食材吗?
教师强调食物中隐藏的食材:其实这些食物中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材
料外,我们在烹调这些食物时还使用了植物油、盐、味精、在炒饭里
面还有大虾,这些都是上面这几类食物中包含的食材。
2出示老师一天的饮食情况图片
问题:大家看这是老师一天的食物,你能说说老师这一天都吃了哪些
食物吗?
3组织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
提出要求:
A.写一写: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
只记录一种食物。
B.说一说:同学之间说一说都自己一天都吃了那些食物。
C摆一摆:按照早、午、晚餐的顺序将食物卡片摆好,数一数有多少
中食物。
D串一串:把同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用绳子串起来,
数一数共有多少中食物。
4:同学们我们刚才把自己一天的食物都统计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5:我们每天会吃很多的食物,你能够清楚的记清楚前几天吃的食物
吗?
6为了更好地记清楚我们都吃了那些食物,我要对食物进行分类,这样
就能更好地记清楚了。
出示如何对食物进行分类提示:
A.说一说:同学之间介绍自己的分类标准,确定食物能划分出哪几类。
B.根据不同的类别,将食物卡片分类摆放。
C.与大家交流食物分类的方法。
D.记录食物分类的结果。
7班级展示交流
8小结:食物的分类标准很多,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
类我们能不能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呢?
五、板书设计
4、一天的食物
.我们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食物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
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食物中的营养》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
机盐和水。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
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
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成分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
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养成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学习重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学习准备:
1.为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食用油、
花生、馒头、棉签、白纸、碘酒、滴管、镜子、蛋清溶液、双缩胭试
齐!J、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相关资料,教学课件等。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一天的食物,知道我们吃了很多的食物,
而且我们对这些食物进行了分类。
二、聚焦
出示图片:丰富的饮食
1: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只吃
一种可以吗?
2:吃这些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
三、探索
1出示图片:牛肉、鱼、鸡蛋、馒头、米饭、牛奶、西红柿、黄瓜、苹
果等食物图片你知道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吗?
2小结:这些食物都是我们经常吃的食物,这些食物经营养专家研究发
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
盐和水。
3:怎样才能知道食物中含有那种营养成分呢?
实验1、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材料:馒头、碘酒、滴管、培养皿
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现象: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实验2、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米、棉签、白纸、培养皿
方法步骤: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物
中存在脂肪。再用其他食物(花生)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
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实验材料:蛋清溶液、双缩胭试剂、滴管、试管
方法步骤:用量筒取2毫升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双缩腺
试剂A液,将双缩胭试剂和蛋清倒入同一试管混合,并振荡均匀,液
体仍为无色。再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3到4滴双缩版试剂B,振荡均
匀。
现象: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4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5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小结:通过实验检验我们发现在食物中有时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有时
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但有时有些食物的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
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要留心一下
四、拓展
生活中没有一种食物能够提供丰富的全面地营养成分,因此我们要通
过食用多样的食物来获取各种营养成分,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六、板书设计
5、食物中的营养
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第6课营养要均衡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营养要均衡》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
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
的研讨,形成认识。
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
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理解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学习重点:
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学习准备:
1.为学生准备:平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
2.教师准备: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教学课件等等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案例分析: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请大家分析一下小
明家长的做法对吗?
小明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但家长总让他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些蔬
菜,这是为什么?
二、聚焦
出示丰富的食物图片:
问题: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怎样合
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
举例:1、有的人说喜欢吃的就多吃?
2、有的人说各种食物平均吃?
3、有的人说哪个食物营养多就多吃?…说说你的想法
三、探索
1介绍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居民的饮食健康,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
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
食的原则转化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
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
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2介绍具体信息:
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
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300-500克和200-400克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225克
奶类和豆类食物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300克和豆类及豆制
品50克
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
3膳食宝塔为居民健康饮食提供的信息是什么?
4:我们如何依据平衡膳食宝塔设计自己的一天的食物呢?
5举例说明同类互换,多种多样原则。
膳食宝塔包含的每一类食物中都有许多品种,虽然每种食物都与另一
种不完全相同,但同一类中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往往大体上近似,
在膳食中可以互相替换。例如150g瘦猪肉相当于30g牛肉干,相当于
80g生鸡翅。又如50g大豆相当于110g豆腐干,相当于350g内脂豆腐。
1500毫升的水相当于6瓶250毫升矿泉水。
例如:250克谷薯类相当于2到3碗米饭。
例如:鸡蛋一个大约50克重。
6组织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食物。
7分享交流
四、拓展
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
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
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五、板书设计
6、营养要均衡
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
.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
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
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特征、分布,能对食物
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
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
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1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学习重点:
口腔里食物在牙齿、舌等器官配合下的初步消化过程
学习准备:
1.为学生准备:馒头、镜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和舌头、食物模型、
牙齿分布图、结构图,教学课件等。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在用餐的图片,直接引入
聚焦
问题:食物能给人体提供养料和能量。我们是怎么将食物的的营养物
质进行消化吸收的呢?
给出定义: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
这一过程叫作消化。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问题:口腔里都有哪些器官能帮助消化?食物会在口腔里发生什么变
化?
三、探索
1研究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演示:将馒头放入口腔,咀嚼一下、两下、三下,用镜子观察变化
提示:提示:拿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咀嚼馒头的过程,说一说你的感受。
(看形状,大小等变化)
说一说你的发现?
问题:咀嚼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馒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让馒
头发生了变化?
2介绍口腔中的牙齿:出示口腔模型图,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并介绍自
己的发现。
3小结: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有的扁平状像刀,有的尖尖的,我的平平的,
它们之间互相配合将吃进嘴里的食物撕碎、切断、磨碎,口腔里的这
个过程就是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其实口腔里还能自己分泌唾液
来帮助我们软化食物。
4组织同学模拟口腔中食物的消化过程。
5组织学生交流:
6总结:食物在口腔里经过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将食物由大块
到小块变小变软后在进入后面的器官进行消化。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了
初步的消化。
四、拓展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牙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我们对牙齿保护
不当会发生那些变化?
介绍: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
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刷牙可以防止蛀牙,对牙齿起到
保护租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六、板书设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
第8课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
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科学探究目标: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
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今昔功能补充完善。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
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健康生
活可以保护消化器官。
学习重点:
食物在食管和胃里的消化过程
学习准备:
1.为学生准备: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
的蔬菜和馒头,透明塑料管、馒头、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人体消化器官图、教学课件等。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回顾导入:上节课学习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
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二、聚焦
情景介绍:有时我们肚子饿、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根据你
的感受,说一说食物进入身体后可能会经历哪些器官,按照什么样的
路线行进。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讲解: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三、探索
1出示:人体结构轮廓图,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在图中填写消化器官
位置。
2出示人体消化器官位置图,请同学对比自己标注的位置
3我们通过画图的方式知道了食物在身体的行进路线,下面让我们来看
一看食物在食道和胃中是如何进行消化的。
实验1、模拟食道的工作
实验材料:塑料管、馒头块
实验过程:
A.准备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塑料管)
B.用手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组织学生交流食道的工作
小结:我们发现馒头在慢慢的被运送下去了,其实食道周围有非常发
到的肌肉,通过肌肉的蠕动将食物一点一点挤压到胃里去。
实验2、模拟胃的工作
实验材料:塑料袋、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实验过程:A在塑料袋里装上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反复揉挤塑料
袋。
B.感受揉挤塑料袋中食物被胃磨碎的过程
4组织学生交流:
5小结:.当食物混合着唾液进入到胃里后,胃就像一个大口袋收集我
们的饮食之后胃将规律的进行蠕动,一段时间后将胃中的食物摩的更
碎。当有大块食物进入到胃中后,胃的负担就要加大,蠕动的时间就
要长。
.胃在消化食物时除了蠕动将食物磨碎之外还有胃液来帮助食物进行初
步消化。(胃液的消化是化学反应)
6研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食物在身体走了那些器官有的新的认
识,在生活中有没有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危害着你的消化器官。
四、拓展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
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
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五、板书设计、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
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
驶得越远。
3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4.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
弹力。
5.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6.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
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3.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
果。
4.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5.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4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5.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
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3.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
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4.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
需求。
【单元教学重点】
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
果。
【单元教学难点】
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
8课时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学习重点】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是运动的
物体静止。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
的物体静止呢?怎样改变运动的快慢呢?
二、聚焦
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提问: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三、探索
任务一:让小车动起来
活动:接下来我们也试一试如何利用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怎样利用
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
任务二: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活动:增加垫圈数量使拉力变大,用计时器记下小车运动相同距离的时
间,比较不同垫圈数量时,小车运动的时间长短。
研讨:
问题一: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问题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总结:
1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就必须对小车施加力,比如用垫圈的重力让拉
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使小车运动。而我们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也必
须对小车施加阻力。就如我们实验中用手挡住小车一样。
2.垫圈达到一定数量也就是说拉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小车才会运动起
来,结合实验数据我们会发现,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
动的慢;而垫圈多,重力大,则拉力大,小车就运动的快。
四、拓展
提问: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总结:对足球施加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快慢。比如用脚踢静止的足
球,启动足球,用脚踩住运动的足球时,可以使其变成静止状态。通
过改变脚施加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施加给足
球的力越大,足球运动越快,力若小,足球便运动的慢。
六、板书设计
1、让小车运动起来
.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
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
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
越远。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
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学习重点】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
反冲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
课件。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方法,同样也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用气球驱动小车
二、聚焦
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
我们自己也可以玩一玩试一试。当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气球运动
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而是胡乱变化方向的。
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
三、探索
任务一:
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
着做出解释。实验要求:用打气筒将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把手放
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气球向下喷气时,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感
受气球上升的力;气球需要朝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喷气,仔细观察气
球运动方向。重复进行实验,将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在实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所受的力是向上的。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推力
叫反冲力。
任务二: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活动: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的喷管,让小车运动起来。
任务三:改进小车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怎样才能
使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
利用实验证明气球的大小和喷管的粗细是否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
研讨:
问题一:你知道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吗
问题二: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总结:
1.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
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2.使用更大的气球,用更粗的喷管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四、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
运动的。我们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
总结:过年时燃放的烟花也是靠火药产生的反冲力飞上天空的,乌贼是
靠喷水产生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资
料了解这方面的实例。
五、板书设计
2、用气球驱动小车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
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
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学习重点】
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橡皮筋、小车、软尺、教学课件。
【学习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提出问题:
1.气球是如何驱动小车的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驱动小车的形式。
板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聚焦
大家玩过橡皮筋吗?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呢?还有其他发现
吗?
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驱动小车。我们可以在
小车上拧上橡皮筋,小车要行驶需要车轮转动,而车轮与车轴相连,
所以我们可以将橡皮筋缠绕在小车的轴上,这样就可以使橡皮筋带动
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三、探索
任务一:组装橡皮筋小车。
把两根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任务二: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有什么关系?
活动: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做对比实验。
研讨:
问题一: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问题二: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总结:
1.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
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这个力叫弹力。所以我们的车轮转动是橡皮筋的弹力在驱动它。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
行驶得远。
四、拓展
在橡皮筋下挂钩码并逐渐增加钩码数量,我们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
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除了这种方法你还能用其他
办法使橡皮筋产生不同的力吗?课后同学们可以有更多的尝试。
六、板书设计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第4课《弹簧测力计》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弹簧测力计-》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
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3.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2.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2.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学习重点】
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重物。
【学习流程】
一、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各种力驱动小车,也知道了各种控制力的手
段。怎样知道我们用了多少力呢?
二、聚焦
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要知道力的大小,需要用
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你认识弹
簧测力计吗?
板书:弹簧测力计
三、探索
任务一:
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下力的大小。
活动:先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IN、2N、5N等,感
受不同大小的力。测量物体之前可以先掂一掂,估测一下再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拓展活动合同模板简约
- 代购代扣合同模板
- 厦门施工合同模板
- 人工智能辅助智能客服研发合同
- 2024年地方政府短期合同工服务协议
- 建筑公司保洁合同模板
- 业主找物业维修合同模板
- 商场消防系统施工技术方案
- 国际学校网络安全自查工作总结
- 劳动雇佣合同模板6
- 零星劳务合同模板(精选7篇)
- 检验科报告双签字制度
- 北京市海淀区乡镇地图可编辑PPT行政区划边界高清(北京市)
-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幼儿园教学课件中班数学《水果列车》课件
- 小学语文五年级读写大赛试卷
- 二年级(上)音乐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 第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 集团公司后备人才选拔培养暂行办法
- 挡墙施工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 我们学习的榜样4王继才PPT课件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