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16.2《登泰山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16.2《登泰山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16.2《登泰山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16.2《登泰山记》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登泰山记——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优化训练1.对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C.是日观道中石刻 是:判断动词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磨灭2.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驾一叶之扁舟 B.世皆谓之天门云C.自其变者而观之 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3.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泰安 B.须臾成五采 C.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多平方,少圜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B.“泰山之阳”中的“阳”是南面的意思。C.“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谥号。D.“戊戌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6.下列各句从句式上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崖限当道者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或曰,此东海也7.下列有关《登泰山记》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清代姚鼐所写的一篇攀登泰山的游记,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B.本篇游记在写景方面运用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将泰山的景色描绘得形象生动。C.文章开篇交代地理环境,手起刀落,从小处着笔,像抽象画一样,只拿出形成轮廓的汶水、济水和古长城勾勒了泰山的轮廓。D.在从京师到泰安路程的描写中,作者连用“历”、“穿”、“越”、“至”四个动词,写出了旅途的艰苦,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形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登泰山记》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句写出了作者俯瞰泰安城所见的美景。9.《登泰山记》中写作者在山顶待日出时风扬积雪的语句是“_________”。1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11.《登泰山记》中作者直接描写红日跃出海面,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太阳如朱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生气与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孔子登泰山,想必会边走边思。边走边思,必须安之若“泰”,如果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①____________。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②____________,只有石刻、不朽的文字与神迹。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鲜花满山,松、柏、柳、杨、槐、梧桐、花楸、垂枝朴、石竹、麻栎、海棠、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耸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群大群地开着花,像是刚刚下了一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何,③____________。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如果在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1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3.文中画框的部分,如果改成“发现它草木葱茏,流水潺潺,鲜花满山,松、柏、柳、杨等各种树木耸立,山谷苍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14.下列句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粗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B.张老师下课时说:“我们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预习《红楼梦》的第五回。”C.泰戈尔曾经说过,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才算真正生活在这世上。D.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游天台山日记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①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②盆中物也。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③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初三日晨起,果日光烨烨④,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初五日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⑤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渡溪涧,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⑥隐身地。初六日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①於菟:老虎。②阊门:苏州的一个城门,这里指代苏州。③潦:路上的积水。④烨烨:火焰旺盛的样子。⑤寺:国清寺。⑥寒山、拾得:唐朝两位名僧。15.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循岩A右行B从石隘C仰登D岩坳E有两石F对耸G下分H上连16.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绝旅人”与“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两句中的“绝”字含义相同。B.“以朗霁为缘”与“缘溪行”(《桃花源记》)两句中的“缘”字含义不同。C.“循路登绝顶”与“循以入”(《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循”字含义不同。D.“旁无余地”与“一车炭重千余斤”(《卖炭翁》)两句中的“余”字含义不同。17.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台山在宁海以西,从宁海到天台山脚下,经梁隍山、松门岭,传闻途中常有老虎出没。B.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徐霞客激动得睡不着觉,一直望着满天星辰,等待天亮。C.天台山树木秀拔,峰峻石奇,山水相映,岭角山花烂漫,溪边花草芬芳,美不胜收。D.攀登天台山,有时溪深撑筏以渡,有时附壁攀岩而过,虽路途艰险,但仍为之倾心。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2)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而过,神魄为动。19.梁启超曾赞美徐霞客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请从文本第四段中举一例,简要分析徐霞客的科学精神。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漫”,弥漫。解释正确。B.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动词,照。解释正确。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是”,指示代词,这。解释错误。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模糊不清)。解释正确。故选C。2.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词,的。驾驭像一片小树叶那样的小船。B项,代词,它。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C项,代词,它。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D项,代词,它。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故选A。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B项中“道”是动词,解释为“走”,A、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道路”。故选择B项。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仔细揣摩词语的意义。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智力”对应的是“智慧、力量”,“其实”对应的是“它的果实”,还有是此意的转移,如“成立”转移为“成人”,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A项,“至于”,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表示到达。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情;C项,“动摇”,古义:摇动。今义:不稳固,不坚定;D项,“平方”,古义:平整,方形。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指平方米;B项,“须臾”古今同义,片刻,指时间短暂。故选B。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谥号”错,应该是年号。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故选C。6.答案:B解析:A项是判断句,“……也”是标志。C项是判断句,“……也”是标志。D项是判断句,“此……也”是标志。B项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者崖”。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项,“从小处着笔,像抽象画一样,只拿出形成轮廓的汶水、济水和古长城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错误,文章开篇从大处着笔,交代泰山及其周边环境。故选C。8.答案: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9.答案:大风扬积雪击面10.答案: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11.答案: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12.答案:①就没法思了;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③泰山是一条准绳解析:①处,前文是说“思”的时候一定要稳,语境中假设了惊魂未定的情况,那么对应的就是“思”的情况,故此处可填“就没法思了”之类的内容。②处,作者以为泰山是圣山,除了石刻等没有别的东西,故此处可填“泰山似乎寸草不生”之类的内容。③处,根据后文“道法自然不是乱法,法的是泰山”可知,语境是说泰山是世界的准则,故此处可填“泰山是一条准绳”之类的内容。13.答案:原句列举了十几种树木,呼应了后文的“万木”,直观地展现了泰山树木种类和数量之多;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这么多树,流露出其流连山林的欣喜之情。改句只列举了几种常见树木,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解析:原句“松\、柏、柳、杨、槐、梧桐、花楸、垂枝朴、石竹、麻栎、海業、野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列举了很多树木,并呼应了后文的“万木”,直观地展现了泰山树木种类和数量之多。作者列举泰山的树种,表明其对泰山树种了如指掌,由此可知其是因为喜欢才去了解这些知识,读完后能感受到作者流连山林的欣喜之情。改句以“松、柏、柳、杨等”简略介绍,无法达到上述表达效果。14.答案:A解析:A项和文中加粗的“我们”都是指包含说话人在内的特定范围的人。B项,指不包括说话人在内的特定范围的人。C项,泛指所有人。D项,特指小明。15.答案:BDG解析:“循岩右行”和“从石隘仰登”结构相同,应独立成句,故B、D两处应断开;“岩坳有两石对耸”主谓宾齐全,其后应断开,即G处应断开。16.答案:C解析:“含义不同”错,两者含义相同,都是“顺着”的意思。A项,两者都是“断”的意思。B项,前者是“缘分”的意思,后者是“沿着”的意思。D项,前者是“多余”的意思,后者是“整数后表示不定的零数”。17.答案:B解析:“想到第二天就要登天台山,徐霞客激动得睡不着觉”错,结合原文“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可知,徐霞客睡不着觉是因为听说繁星满天,第二天可晴天登山。且“一直望着满天星辰,等待天亮”也不正确,原文有“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说明他先是睡着了,五更时醒来,听说繁星满天。18.答案:(1)走了十五里,路有岔道,勒马向西朝着天台山去,天色逐渐转晴。(2)岩壁上凿有小孔用来通行,孔中只能容得下半只脚,身体贴着岩壁走过去,惊心动魄。19.答案:“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徐霞客经实地考察,得出植物生长与地形、气候有关的科学结论,体现了徐霞客尊重实地考察、善于科学推理的科学精神。解析:题干点明是“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在文本第四段中筛选出相关内容,即“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徐霞客在游览时,观察到山脚下山花已开,峰顶上反而不开花,推测是地处高寒的原因。他在游览时,还能实地考察得出结论,富有科学精神。参考译文癸丑年三月三十日从宁海县西门出城。天空阴云散尽,阳光明媚,人的心情、山中的景物,都有喜悦之态。走了三十里,到达梁隍山。听说这里路边有老虎出没,一个月伤害几十人,于是就停宿于旅店。四月初一日早上下雨。走了十五里,路有岔道,勒马向西朝着天台山去,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抵达松门岭,山势险峻,道路湿滑。山岭近旁有很多矮矮的松树,苍老的枝干弯曲着,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像城里人种的盆景。在高峻的山岭间爬上爬下,深山荒凉寂静。害怕老虎躲藏在草丛中,因此草木都被烧掉了。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的旅人。初二日吃完饭,雨才停。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岩石渐渐清澈、幽静。走了二十里,傍晚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