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共读诸子修身立心4.《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礼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5.《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庄子》6.*兼爱/《墨子》儒家君子

仁者爱人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墨家侠士兼爱众生单元学习主题

传统文化·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

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

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春秋时期地图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战国时期地图

战国是中国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荀子(赵国)孟子(鲁国)庄子(宋国)墨子(宋国)十二章《》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论语任务情境我校校报决定开辟专门的副刊,作为传承、弘扬中华经典文化的载体。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被选为副刊第一期的专题人物。请你结合《〈论语〉十二章》的学习梳理,为校报策划、编辑“孔子”的专题副刊。识经典,知概貌读经典,明要义一二品经典,启智慧三任务:为校报策划编辑“孔子”的专题副刊思经典,悟意义四任务一:识经典,知概貌任务说明:为更好地策划孔子的专题副刊,我们需要通过课前自主查阅,搜集孔子的相关资料,走近至圣先师。孤勇者(孔子版)都是勇敢的你明察的褒贬你的周游你做的梦都不必隐藏你绝笔的伤痛你的困顿你的孤往他们说要带着枪征服每一片土地他们说要露出你的铓没有人信天理为何道义不行于世人只有不自欺值得铭记谁说栖栖遑遑的不是圣人爱你夹谷对君王爱你凛然的模样爱你陈蔡绝口粮理想仍不放爱你内心的坚强打开希望的天窗爱你和我那么像丧家狗一样来吗值吗这沉沦的人间抗吗抗啊以最宽柔的刚致那衰世中的挺立与坚韧谁说高高在上的才是圣人他们说要借了你的名就像换上了新装他们说要扒了你的坟而神情已疯狂那就让我再次回望你依然矗立着那种坚强谁说失所流离的不是圣人爱你夹谷对君王爱你凛然的模样爱你陈蔡绝口粮理想仍不放爱你内心的坚强打开希望的天窗爱你和我那么像丧家狗一样来吗值吗这沉沦的人间抗吗抗啊以最宽柔的刚致那衰世中的挺立与坚韧谁说高高在上的才是圣人你的性情敦厚真淳你的道理平易近人爱你夹谷对君王爱你凛然的模样爱你陈蔡绝口粮理想仍不放爱你来自于天上万古长夜被照亮你将协和那万邦在大地之上来吗来啊以最宽柔的刚抗吗抗啊以最倔强的刚致那衰世中的挺立与坚韧谁说高高在上的才是圣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①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②30—50岁,欲仕不能。③50—55岁,在鲁从政:县长、建设部副部长、司法部长。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⑤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一生经历一、孔子其人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乐经》《春秋》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知人论世论语十二章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然的圣人)”“天之木铎(让上天都为之骄傲的宣扬教化的人或政教)”,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朱熹后世影响

如果没有出现像孔夫子这样的人物,那么浩瀚的历史长河将会如漫漫长夜一般,显得寂静且无趣。表达了无数儒家学子以及后来学者对孔夫子为我们华夏文化传承教育作出的伟大贡献的无限敬仰。二、《论语》其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仁”(仁爱、爱人)是其核心思想。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十二章《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篇名与其中的各章没有意义上的逻辑关系,仅可当作页码看待。题目解读《论语十二章》中的“学而”、“卫灵公”都是什么意思?请借助注释,疏通句意,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十二章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读经典,明要义活动:朗读经典,疏通文意1.

2.听读课文,自由朗读。

3.结合注释,疏通句意,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记字音

好(hào)学

未成一篑(kuì)

八佾(yì)迩之事父(ěr)

譬如(pì)

子罕(hǎn)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食:名作动,吃东西。敏:勤勉而:表并列就:接近、靠近有道:指有道德的人。而:表顺承

正:使动,使…端正,匡正。已:通“矣”,相当于“了”。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原文翻译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君子“好学”要做到哪几条?给我们什么启发?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敏于事而慎于言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就有道而正焉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启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什么?问题探究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他们不会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在他们眼中,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容易找到快乐。倘若人们想要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必须面对各种精神和生活上的压力,在过重的精神负担之下,只会令人苦不堪言。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而:表假设,如果仁:名作动,做仁德的事。如…何:固定句式,对…怎么样

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谷梁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做仁德的事,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不做仁德的事,他怎样对待乐呢?”原文翻译论语十二章第二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注释】

①季氏:季孙氏,鲁国大夫。

②佾:古代乐舞的行列。

③八佾: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

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拓展积累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八佾yì》)抒情感,促和谐分等级,讲秩序礼乐仁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相辅相成外在表现外在表现内在核心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闻:知道、懂得道:道理、真理。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仁义的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原文翻译这里的“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这句话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愿意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论语十二章第三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私利。”原文翻译孔子阐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样的义利观?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论语十二章第四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作名,有贤德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宾前,省自,反省自己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原文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里仁》)第五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原文翻译论语十二章第六章【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朱子集注》辅助理解

文和质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

那应该是质比文要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就像甘可以和其它味道调和,在白绢上上其它颜色。所以,与其文胜质(即使有文采,已经不能施加上去),倒不如质胜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一天,孔子在家闲坐的时候,对他的儿子孔鲤感叹地说:“君子不可以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饰,不修饰仪容就会显得不整洁,仪容不整洁就显得对人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他接着说:“那些站在远处就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得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水草,从高处看,谁会知道这不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孔鲤听完以后,问道:“那么父亲的意思是说君子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导我说,君子只要保持本质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孔子说:“鲤呀,你还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采的话,他就会显得粗野,流于粗俗,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他就会流于虚伪、浮夸。”“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仁德的。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出处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意志坚强以为:把…作为。亦:也;乎:相当于“吗”“呢”已:停止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原文翻译论语十二章第七章问题探究“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仁以为己任”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有志之士、仁义之人,决不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只会因勇于牺牲来保全仁义。

孔子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充分反映出孔子对“仁”这种精神价值的崇高追求,“杀身以成仁”这一伦理原则,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维护正义、战胜邪恶。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譬如:比如、好比为:堆积篑:筐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原文翻译论语十二章第八章子曰:“譬p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章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自已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到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知:同“智”者:...的人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原文翻译论语十二章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克:约束复:使动,使...归复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由:依靠目:条目,细则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事:名作动,实践,从事原文翻译第十章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请允许我实践这些话。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王)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的礼?

周礼是周朝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法规。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论语·雍也》说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言:字行:实践其:<副>,表揣测,大概恕:宽恕,原谅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原文翻译论语十二章第十一章

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是“仁”的内涵之一,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问题探究

“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子贡:端木赐。儒商鼻祖。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端木遗风: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原文翻译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诗教诗识诗用《诗》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鸟兽草木以修身以治国齐家以致知如何理解“兴观群怨”?问题探究《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①诗可以兴。兴,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②诗可以观。观是“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③诗可以群。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④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诗歌是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等篇目。任务说明:校报副刊需要将十二章内容分栏排版,分小组讨论分栏的情况,并阐释理由。先小组讨论方案,再全班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品经典,启智慧栏目编排《论语》十二章君子人格(第4、5、6、7、9章)君子之学(第1、3、8、12章)君子与“仁”(第2、10、11章)板块一:深悟君子之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安贫乐道,重精神轻物质,才是好学之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执着勇敢,不畏牺牲。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持之以恒,进与退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继续努力。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君子应学习《诗经》,这样可以兴、观、群、怨。朗读下面的章句,思考君子应该如何学?学什么?板块二:深究君子与“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礼乐要以仁为本,重视仁心的培养。成为仁者需要克己复礼,为仁由己。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梳理《论语》中与“仁”相关的章句,并理解章句中“仁”“礼”的内涵。为人处世中君子要仁爱,推己及人。板块三:深识君子人格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要重义轻利。君子要自我反省。君子要文质彬彬。君子要任重道远。君子要仁智勇兼备。10.克已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自我约束1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君子之德修身养性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情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谨言慎行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义轻利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表里如一外求内修3.朝闻道,夕死可矣——追求真理8.止,吾止也;进,吾往也——锲而不舍12.学《诗》

兴、观、群、怨——养德增智2.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重视仁德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我反省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勇于担当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学习总结论语十二章任务说明:“孔子”的专题副刊有个读者栏目,需要征集当代读者对《论语》的看法。谈谈应该怎么看待《论语》,其是否还有当代价值?谈谈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论语》?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寻求自我生命的打开方式《论语》,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自己身心上,这也是《论语》的特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

——李泽厚细读《论语》,我们所要寻求的乃是自我生命如何更好地在当下打开的方式。传承文化,责任在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可喜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丢失了自己民族最淳朴的文化传统。……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打击,也经不住任何诱惑。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只是白白浪费了粮食。学人文学科的,更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作业一自创语录请同学们仿照语录体的形式,写几则“名言警句”,内容关于“君子”人格的。

如果你有一个外国友人,他对《论语》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里面出现很多次“君子”,孔子认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

你能结合《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吗?作业二君子的养成计划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乐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主旨总结

世有孔丘,“君子”始立。可以说,是在孔子的精心重塑和不遗余力的维护下,“君子”一词才散发出如此高贵的气质。而自从有了“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我们的文化便有脊梁,余秋雨先生说:“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此言得之。

面对春秋战国的纷乱社会:儒家的回应: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时代意义:道家的回应: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的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儒家和道家的比较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而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儒家之于道家

国学大师南怀瑾对中国的儒释道三家比喻: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可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所以这三家,是碰不得的,是不可动摇的,更不必说“打倒”了。关于”仁“和”礼关于”仁”和”礼”仁:一部《论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仁,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7(一说104)次,但令人困惑的是,整部《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就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