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部分_第1页
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部分_第2页
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部分_第3页
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部分_第4页
第三编第11章 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部分)(1)

主讲老师:安超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部分)(2)

主讲老师:安超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第三编

现代教育的变迁

第十一章现代教育的起源

(第一部分)(3)

主讲老师:安超一、新教育运动

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三、新传统教育运动

四、儿童研究运动

第一节

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三、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在实践上表现为“新学校”的兴起和发展,在理论上则表现为具有深厚自由主义色彩的理论的出现。

新教育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特征;

“一战”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新教育运动的社会背景

19世纪末欧洲社会改革运动的组成部分,

教育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的重要

手段;

传统教育的弊端不能适应工业化社会和民主社会所需要的培养新的人才的新形势。如教育与社会以及儿童日常生活实际脱节,教育忽视儿童的个性、自主和自由,阻碍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等;

儿童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等实验科学的诞生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

新教育运动的发展历程

(一)兴起时期(1889-1914)

乡村寄宿学校的建立: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阿博茨霍尔姆创办了一所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兴起。

此后,在比利时、瑞典、意大利都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新学校,在欧洲逐渐形成广泛的“新学校运动”。

雷迪对英国现行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学的教育状况极为不满,致力于建立一种提供“一种完全现代而又合乎情理特点的适应社会‘领导阶

级’需要的全面教育”的新型的学校,强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重视儿童德个性特点和创造性活动,改造旧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偏重古典语文课程、忽视社会关系及个人关系的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雷迪被誉为“新教育运动之父”;

1893年,英国的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

1898年,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德国教育家利茨也在同年开办了同类学校,称为“乡村教育之家”。利茨认为教育应包括品格教育、宗教道德教育、身心官能力量的发展、公民教育、民族文化教育,使儿童在身

体、精神、宗教、道德、知识、情感诸方面都能均衡发展。

1899年,法国的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隐修学校”;

1907年,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在罗马创办第一所幼儿之家(或称蒙台梭利学校);

到1913年,共建立了100多所新学校;

(二)发展时期(1914-1944)

1915年,费利耶耳对新教育运动的基本原

则作了初步总结:

新学校首先是具有家庭氛围的乡村寄宿学

校;

儿童的个人经验是教育的基础,智育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德育通过儿童自我管理实现;

新学校重视让儿童受到自然界的感化;开设游戏、园艺、手工等方面的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儿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智育着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和研究能力。

组织化趋势的出现:1921年,费利耶耳发起成立了“新教育联谊会”(NEW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NEF),创办了《新时代教育》杂志,成为宣传新教育理论的思想阵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新教育联谊会总部组织的国际专题研讨会10余次。

定期举行年会,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建立分

会;

1922年正式颁布联谊会章程,提出新教育的7项基本原则。

序号时间地点人数

主题11921法国加莱100儿童创造性的自

我表现21923瑞土蒙特勒370教育与创造性31925德国海德堡450儿童创造性的培养41927瑞士洛加诺1100教育中自由之内涵51929英国爱尔希诺1800新心理学与课程61932法国尼斯1800教育与社会变革71936英国切尔腾纳姆900教育自由与社会81941美国安阿伯1800教育与社会重建91945英国多塞特130为国际社会的生存而教育101946法国巴黎1OO0教育改革与新教育

新教育联谊会历次重要会议一览表新教育的七项基本原则

1.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保持和增进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

2.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个性,只有解放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实现;

3.应给予儿童的天赋兴趣以自由的施展;

4.学校的纪律训练应当是由儿童自己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的;

5.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合作精神;

6.发展男女儿童教育间的协作;

7.要求儿童尊重他人,并保持个人尊严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新教育运动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32年,“新教育联谊会”修订了章程,在继续重视发展儿童的能力、兴趣和自由基础上,但突出了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地位:强调通过教育对社会进行改造;要求让儿童理解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复杂性;重视发展儿童的首创性和责任感,号召教师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要求,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主张要引导儿童重视本民族的遗产,把儿童培养成为本国和世界的良好公民。

1942年,新教育联谊会发表《儿童宪章》,提到儿童的6项基本权力:

儿童的人格是神圣的,儿童的需要是任何良好教育制度的基础;

儿童享有适当的衣食住权利,应是国家财政的首要开支;

应对每个儿童提供有效的医疗保健和治疗;

一切儿童应有接触本国知识和智慧宝藏的平等机会;

应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全日制的学校教育;

应对全体儿童进行宗教教育。

衰落期(1944-1966)

新教育运动传入美国后,因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基本相通,从而形成与传统教育对垒的更大势头。

二战后,新教育联谊会着重讨论战后教育的改革问题。这标志着新教育联谊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也意味着新教育运动本身开始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二、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活动雷迪(英)全面教育、培养完人创办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利茨(德)全面均衡发展发起乡村之家运动德莫林(法)重视体育创办罗歇斯学校蒙台梭利(意)儿童生命力学说蒙台梭利方法创办儿童之家德可乐利(比)德可乐利教学法创办生活学校梅伊曼、拉伊(德)实验教育学推进教育实验和教育科学化爱伦·凯(瑞典)儿童中心论推动儿童中心论的传播和发展罗素(英)自由民主的教育创办皮肯希尔学校凯兴斯泰纳(德)劳作教育学推动劳作学校的发展(一)乡村寄宿学校

1.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校址:学校位于城市郊区,校园占地133英

亩,附设有农场、牧场、果园、手工工场、运动场,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劳动的基地。

教育目的:提供一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教育,以培养新型的统治人才。

课程设置:课程分为5个主要部分:体育和

手工劳动;艺术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社会教育;道德和宗教教育。强调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与全面发展。

学校采用寄宿制,学生每天的生活分为三个部分:

上午,学生以学习知识为主;

下午,主要从事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

晚上则进行娱乐和艺术活动。

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合作、和谐、领导

作息时间表

6:55:起床,(夏天—起床,6:10,做操,6:30;上课,6:45—7:30);

7:15:军事操练,哑铃操练,或跑步(视天气而定);

7:30:做礼拜;

7;40:早餐——餐后回宿舍料理(整理床铺与漱口、刷牙),和练小提琴;

8;30—10;45:上课(在第一节课,8;30—9:15,孩子们在班长带领下分批参观花园里的小泥屋);

10:45—11:15:午前辅餐,如果天气晴朗还到露天去锻炼肺部,上身裸露(传授呼吸锻炼

法);

11:15:上课(夏天如果天气晴朗和足够暖

和,12,00唱歌;12:20在河中洗澡);

1:00:午后正餐;

1,30—1:45:在大讲堂独奏音乐;

2:00一6:00:绘画、专题学术讨论会、园艺劳动、运动,或徒步旅行或骑自行车,等等;

6:00:饮茶;此后练习小提琴;

6:45一7:30:唱歌(在夏季,下午这项活动省略,中午12:00进行);

7:30:阅读莎士比亚著作、演讲、排戏、开音乐会等;以上每项活动都在指定的日子进行;

8:30:晚餐;

8:40:做礼拜。

2、利茨的乡村寄宿学校

利茨参观了雷迪的学校后,于1898年在德

国创办了伊尔森堡乡村寄宿学校,此后于1901

年和1904年又分别在图林根地区、富尔达地区创办了乡村寄宿学校,在德国掀起了“乡村之家运动”。

3.德莫林的罗歇斯学校

1899年,法国的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罗歇斯学校位于巴黎附近的著名风景区,占地70英亩。

学校重视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鼓励个人发展和活动的自由,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团体意识和责任感。

与其他新学校一样,罗歇斯学校也注重全面教育,也强调体力劳动、手工劳动,对体育活动特别重视。

4、德可乐利隐修学院

1907年,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创办隐修学校,也叫生活学校。

教育对象:提供从幼儿园到中学(4-18)的教育;

学校特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机构,而是一个实验室、工厂,有活动室、实验室、车间等。目的在于使儿童通过实践活动,把学习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学校强调儿童的本能需要和兴趣,以儿童兴趣为中心设置课程,打破分科,组成教学单元,形成德可乐利教学法;

乡村寄宿实验学校的共同特征

新教育运动中的学校大都采用寄宿制;

校址设在城郊,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设备条件;

实行多方面的教育,以达到使学生多方面、均衡发展的目的;

重视儿童兴趣、自由、个人经验和主动性

强调体育活动、体力劳动、手工劳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注重现代科学和知识的教育;

重视学校工作的合理计划和管理(二)其他类型的学校

除了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为目的的新学校之

外,还产生了具有不同宗旨的新学校。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凯兴斯坦纳所倡导的旨在培养有熟练技能的公民的劳作学校和蒙台梭利所创办的以培养普通儿童为目的的幼儿之家。

这些学校在校园环境、设备条件、教育内容等方面,都与阿博茨霍尔姆等学校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在如对儿童的兴趣、个人经验、自由和活动的教育意义的态度以及教育原则、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又有相当大的一致性。

1.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1907年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罗马创办了儿童之家,把缺陷儿童德教育方法运用到正常儿童德教育中,形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

2.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

1905年在德国汉堡发表《小学校的改造》

的演讲,首次使用“劳作学校”这一名称,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劳作学校三者的关系是目的、手段、机构的三位一体关系。

三、新教育运动中的主要理论

主要代表性人物

凯兴斯泰纳(1854—1932)的“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的理论;

梅依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霍尔、桑代克的学习定律;

比纳的智力测验;

爱伦•凯(1849—1926):自由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

德可乐利(1871-1932)教学法

罗素(1872—1970):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一)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教育思潮,它强调在教育研究中使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拓宽了新教育理论的基础,对20世纪教育科学化历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梅伊

曼(1862—1915)和德国教育家拉伊(1862—1926)。

梅伊曼于1901年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的名称,在教育史上他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实验教育学的性质、方法、研究范围和任务。另一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它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

途;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4.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

(二)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主要著作:《德意志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学校组织的根本问题》、《国家公民教育的概念》、《劳作学校要义》、《性格与性格教育》等。

教育目的:公民教育是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劳作学校则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机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把教育作为德国资产阶级陶冶人民性格和严格控制思想的重要工具。

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的三项品质:关于国家任务的知识;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教育内容:①对学生进行有关公民知识的教育,使之更好地履行公民义务。②进行职业教育,培养和训练公民的职业技能。③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忠诚与牺牲精神。

教育途径:将国民学校改为“劳作学校”,增设实习工场、校园、烹调室、缝纫室、实验室等,系统地培养学生体力劳作的兴趣、习惯和技能。

关于公民教育的对象是所有阶级,特别强调对农民和女子的公民教育,认为忽视对这两者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两大缺点。

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第一,是身心并用的活动;第二,既有客观目的,又富有教育意义;第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使学生有内心需求,按照自己的计划想方设法去完成,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

职业陶冶的预备:为在国家组织团体中担任某种工作或职务作准备;

职业陶冶的伦理化:把个人的工作于社会进步联系一起,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

团体的理论化:组成工作团体,培养互助互爱、团结协作精神;

评价:

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理论是其公民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他的理论是当时德国“国家主义”政策的产物,也是19世纪末在欧美各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教

育”趋势的反映。

(三)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

(1)儿童发展的内发论

“幼儿生命力学说”:儿童内

在生命力的自发冲动是教育的

基础,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内在

需要和兴趣,创造环境使儿童

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

自由的表现、满足和发展;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独特的心理胚

胎期;心理具有吸收力;发展具有敏感期;发展具有阶段性;

(3)教育的三原则:自由、纪律、工作;

(4)教育内容:使用教具教学感官教育;

读写算练习;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练

习,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等)

蒙台梭利与福禄倍尔比较

相同点:主张性善论,反对外铄论,提出教育以儿童为本位,遵循儿童德自然本性,强调自由与活动的重要性;

不同:在教育内容与方法上,福氏倡导游

戏、恩物、作业;蒙氏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实际生活练习,强调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活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福氏主张集体教学,蒙氏主张个别活动,单独练习;在教师作用上,福氏主张教师的主导作用,蒙氏主张教师的被动指导者的角色。

(四)爱伦·凯的自由教育

爱伦·凯是瑞典教育

家,1900年出版《儿童的

世纪》,提出“20世纪将

成为儿童的世纪”。

主张教育者了解和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个性,倡导自由教育,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校;

废除班级授课制、教科书、考试及体罚制

度,代之以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儿童在独立自

主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自我。

学校将按照儿童不同的性格和兴趣组成小

组,自选图书进行自学,教师以谈话的方式测验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

设立手工工场及美化校园,发展儿童能力和进行审美教育

(五)罗素的个人主义教育思想

英国哲学家、教育

家,1927-1934年开办了皮肯

希尔学校,提出了自由教育、

爱的教育和个人主义教育思想。

认为现代教育有四大趋势:

一是教育制度民主化,提出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二是教育内容实用化,主张把数学和自然科学摆在重要位置;三是教育方法自由化,推崇自由原理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四是给幼儿期更多的

关注,提出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六)德可乐利教学法

德可乐利是比利时心理学

家、教育家,受自然主义教育

理论、儿童中心主义、生物学

等方面影响,重视儿童的本能

和兴趣,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

系,并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

的有刺激的环境,将班级分解

为能力小组,实行主动的、个别化的、适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课程;

新教育运动理论的总体特征

1.批判旧教育:

第一,反对旧教育的主智主义;

第二,反对旧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生活;

第三,反对旧教育的僵化;

第四,反对旧教育中具有浓厚思辨色彩的教育研究方法。

2、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人”,具体地说到这种“新人”所应具备的素养和所承担的责任等,新教育家们的见解并不尽相同。

两种类型:

凯兴斯泰纳:培养公民,

其他教育家(蒙台梭利、怀特海、罗素):培养社会精英。

3、新学校的教育内容

新教育家们共同强调新学校应该以传授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为主,都强调手工、劳动的教学,强调进行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在课程的编制和设计问题上,新教育家们更为强调心理组织的作用。他们反对以成年人的愿望安排课程,反对单纯以学科逻辑作为编制课程的唯一依据。

4、教育和教学的组织上,重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安排,强调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性,注重学校环境的选择,对教师和学生及其团体的严格管理等;在教育和教学的原则上,应当充分尊重儿童的自由,强调重视儿童的兴趣,重视儿童自身的主动活动,重视儿童的个人经验在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注重个别化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新教育运动的历史意义

1.对西方教育传统的全面反思,推动了对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

2.教育实践和实验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教训;

3.对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成为20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第二节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产生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

思想背景:启蒙运动中的进步主义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等人的教育思想影响;

社会背景:19世纪末美国社会改良-进步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

现实背景: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对教育提出了变革的新要求。

二、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阶段

兴起(19世纪末-1918年)

成型(1918-1929年)

转折(1929-1943年)

衰落(1944-1957年)

(一)兴起阶段(19世纪末至1918年)

19世纪末,帕克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发表了《关于教学的谈话》、

《关于教育的谈话》,被杜威称做“进步教育

之父”。

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实验学

校,发表了《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

会》、《明日之学校》。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例如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沃特的葛雷制学校等。

杜威《学校与社会》

现在我们的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场革命,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特点:这个时期进步主义教育关注初等教育改革,形成了儿童中心的基本倾向,建立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原则与模式:重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儿童兴趣为中心;开设综合课程(学术和活动课程);强调个别教学。

(二)成型阶段(1918~1929年)

1919年3月,美国进步教育协会(PEA)在华盛顿成立。

1920年,进步教育协会提出了改进初等教育的七大目标,即进步主义教育的7项原则:

自然发展的自由;兴趣是一切作业的动机;教师是指导者而不是监督者;对学生发展的科

学研究;对影响学生发展的一切因素给予更大注意;学校与家庭合作;进步主义学校是教育革新的领导者;

1924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创办了《进步教育》杂志,向读者介绍欧洲的教育革新和美国的进步教育实验。在这个时期,进步教育运动本身日益专业化。

阶段特点:延续前一阶段关注的中心和基本倾向,研究依然集中在初等教育,重点仍然是儿童发展,产生了集中著名课程和教学模式如: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等,到也导致了对教育中的社会因素的轻视;

(三)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转折期(1929-1943)

1929年经济危机引发了全面的社会危机,

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研究中心和重心发生了转移。研究重心从初等教育转移到中等教育,研究中心则从儿童中心转移到社会改造上。

1938年博德发表《进步主义教育在十字路

口》标志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分裂成两个阵营,一是坚持以往儿童中心倾向的阵营,二是坚持

教育应该努力培养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的阵营。

“八年研究”(1933-1941):

从1933年开始,通过与部分大学协商,“八

年研究”指导委员会从全美自愿参加实验的200所中学中挑选了30所,作为中学教学改革的实验基地。

在部分大学同意放弃入学考试的前提下,由参加实验的30所中学自行决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教学程序。

其目的是在没有入学压力的情况下,对中学教育进行具有进步主义倾向的改革。

第一阶段从1933年到1936年,参与研究的中学在中学与大学关系委员会和专门指导委员会的督导和协调下,在实验中学内部实施多方位教育革新,主要是按照进步教育的原则自由制定学校教学计划,编制课程,实施民主管理,鼓励教师参与实验研究,并与学生合作开展各项实验活

动。

指导委员会及其分支委员会、进步教育家和专业人士负责提供指导、咨询和帮助第二阶段从1936年到1941年,由合作大学

根据双方事先签定的协议从合作中学招收毕业

生,不经过传统的大学入学考试,依据合作中学校长的推荐信和学生在中学表现的详细记录录取学生,时间为5年,由专门委员会跟踪研究。

在允诺参加实验的300余所学院和大学中,

绝大多数都同意放弃原有的入学考试要求。

“八年研究”的结果是,实验组的学生,在大学中的各方面表现和成绩与对照组没有差别,而在一些方面(如适应能力、参与意识等)则高于对照组。

1941年“八年研究”结束时,以泰勒为首的学院追踪研究组,对“八年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评价,经过对照研究,发现参加实验的30所中学的毕业生具有以下的特点:学年平均总分稍高;在大学学习的4年中,

更容易获得学术上的荣誉;在学术上似乎具有更强的好奇心;似乎具有更正确、系统和客观的思维能力;对教育的涵义有更清楚地认识;在遇到新的环境时,往往表现出更高的智谋;

与对照组一样,具有相同的分折问题的能

力,但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有效;越来越多地参与组织学生的团体;在获得非学术方面更有高的比率;在职业选择上有更好的倾向性;积极关心国际、国内事务。

(四)进步主义运动的衰落(1944-1957年)

1944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

育联谊会”(AmericanEducationFellowship);

1955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刊物停办;

三、进步教育运动的教育实验

(一)帕克的昆西教学法

帕克的教育革新措施以“昆西教学法”或“昆西制度”著称。

其主要特征是:

(1)儿童中心,强调“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

(2)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

(3)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儿童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4)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

1903年约翰逊在阿拉巴马州的费尔霍普镇创办了有机教育学校。

教学目标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包括感

觉、体力、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教育方法遵循学生的自然生长。整个课程计划以活动为主,用活动课程取代一般课程。

重视儿童社会意识的培养。

(三)沃特的葛雷制学校

“葛雷制”计划亦称“双校制”、“二部

制”。沃特以杜威的基本思想为依据,把学校分为四个部分。课程也分成四个方面。

学校分为四个部分:体育运动场、教室、工厂和商店、礼堂。

全校学生一分为二,一部分在教室上课,另一部分在体育场、工厂、商店等活动。

(四)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推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是一种强调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个别教学制度,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包括:

指定作业:学年课程大纲按月分配

学习合约:公约形式确定各自的自学任务

实验室: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书和实验仪器,配备指导教师;

表格法:学习进度管理;

(五)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

华虚朋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文纳特卡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形式;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个性发展与社会意识相结合;核心是个别教学,学校应该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

课程被分成共同知识或技能和创造性的、社会性的作业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

(六)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克伯屈是杜威教育哲学的继承者。他的主要贡献在教学研究方面,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

父”,主张建立以生活和实际经验为中心的新学校,发展完整人格。

设计教学法的核心:儿童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设计教学法的课程:取消分科教学和教科

书,设计学习单元;

设计教学法的类型:生产者的设计(建造设计,生产物质体现思想观念)、消费者的设计(欣赏别人的作品)、问题的设计(解决问题)、练习的设计(获得技能或知识);

设计教学法的步骤:决定目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判结果;

(七)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

又叫“芝加哥实验学校”,正式名称叫“大学初等学校”(UniversityPrimarySchool),后来,“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ChicagoUniversityLaboratorySchool),附属于芝加哥大学,大家称“杜威学校”和“实验学校”。芝加哥实验学校共办了8年(1896——1904)。

(七)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

又叫“芝加哥实验学校”,正式名称叫“大学初等学校”(UniversityPrimarySchool),后来,“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ChicagoUniversityLaboratorySchool),附属于芝加哥大学,大家称“杜威学校”和“实验学校”。芝加哥实验学校共办了8年(1896——1904)。

四个疑难问题

“学校开始时,在我(杜威)思想上有四个疑难问题似乎值得试验”。

第一,学校是儿童学习的地方,学习功课之后回家,要把学校同家庭与邻闾的生活更密切的联系起来,我们能做什么?应该怎么做?

第二,怎样介绍历史、科学和艺术,使他们在儿童自己目前的经验中有积极的价值和真正的意义?

第三,怎样能使正式的和符号的学习的教

学,即掌握读、写与明智地使用数字的能力的教学,以其他研究和作业作为他们的背景来进行?怎样能使儿童把符号看做由于学科本身的理由而喜欢学习?

第四,把儿童分成小班,有很多教师参加教学,他们试图系统地监督儿童理智的和身体的活动。

教师的类型

学校需要有经历、适合于某些学科的教学的专家,从一开始,在建立教师队伍时,就包括一位科学专家,作为教学力量的一员。把教师分配到各学科研究室,研究室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有经验的教师领导,并要求教师在各自领域里机智地研究课堂中进行各种活动时发现的问题。

通过活动组织课程

一、课程:在读、写、算这些旧课程以外,增设初级自然研究或科学、文学和历史,再加上各种表现手段(所谓专门学科,音乐、图画、着色、造型)。

二、早期的一些实验内容

(一)年龄较小儿童的建造工作

(二)实验室里的蒸汽

(三)农场中的玉米

(四)金属的调查

(五)早期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研究

(六)研究植物和日常用电的科学活动

(七)具有实验性质的烹饪工作

(八)午餐会上的社会精神

(九)表达、音乐与体育

儿童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一班和二班(4~5岁)家务作业三班(6岁)为家庭服务的社会性作业过渡阶段四班(7岁)进步来自发明和发现五班(8岁)进步来自探险和发现第二阶段六班(9岁)乡土历史七班(10岁)殖民地史和革命过渡阶段八班(11岁)殖民地开拓者的欧洲背景九班(12岁)专门化活动的实验第三阶段和中学开始时期十班(13岁)专门化活动的实验十一班(14~15岁)专门化活动的实验每天活动计划

9:00—9:30手工劳动9:30—10:00唱歌和故事10:00—10:30列队行进和游戏,如“跟着领队”。这时房间正通风换气,有些儿童上厕所10:40—11:15午餐11:15—11:45戏剧性游戏和节奏运动四、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特征

1、对儿童一切能力或力量的关注。

2、教师的作用是鼓励,而不是监督。

3、学校应当是积极的、主动的,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行,而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也不应通过记忆和推论进行。

4、互助的、热情的和人道的教室气氛。

5、更多的活动空间。

6、课程应适应每个儿童的成熟水平,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创造力、自我表现和人格发展实现个别化。

7、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以便他们探索、操作和运用。

8、建立促进合作、共同经验的组织模式。

9、反对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的观念,主张教育是实际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

10、反对强制和严厉的惩罚。

五、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1、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是儿童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儿童的自由,强调儿童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

2、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其主要内容,儿童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在学校课程中,应该把各种活动形式的课程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3、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思维习惯的过程,依据思维的顺序,教师首先应给学生设置一个使其感兴趣的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内部产生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占有学习资料,观察问题;最后通过应用来检验学习的想法。

4、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进步主义教育者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认为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教师的职务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

5、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进步主义教育者认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合作,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校应该是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学校应该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作业,使儿童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

六、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反思

1、推动了以批判传统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

革的发展,使儿童的兴趣、需要、现实生活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成为考虑一切教育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

2、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儿童观、新的

教学观,学校和课堂生活的意义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师生关系的人性化和民主化;

3、最主要的不足就是在避免传统教育的极端形式主义的同时,出现了极端的“儿童中心”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导致:

(1)智育,德育缺乏系统严格的要求。

(2)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师的指导与教导职能,导致教育秩序的混乱与无政府状态。

(3)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与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导致课程、教材缺乏全面计划、安排和连贯,学生得到的只是片段的、零星的知识。

(4)由于放弃教室里的任何约束,导致儿童道德、行为的放纵无羁。

第三节

新传统教育运动

一、要素主义教育思想(Essentialism)

二、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Perennialism)

三、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NewThomasm)

一、要素主义

1、简介:

(1)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

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对美国的进步教育持批判态度,主张教育要传授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倡导教师中心和严格的学术训练等,是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中“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

(2)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

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代表人物有巴格莱、科南特等人。

(3)主要著作为巴格莱《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本书首次全面阐述了要素主义教育观点。

2.背景:

进步教育运动弊端:注重“兴趣、自由、目前需要、个人经验、心理组织和学生主动性”的理论,致使美国教育放弃了严格的学业标准,轻视学习的系统性和循序性,蔑视甚至谴责“努

力、纪律、长远目标、民族经验、逻辑联系、和教师主动性。”这是导致美国教育“软弱、无

效率”的根本原因。

20世纪50年代,美苏竞争愈演愈烈。特别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朝野震惊。

人们将美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归咎于美国学校教育,认为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低劣才导致美国科学的落后。进步教育再次成为批评的靶子。1956年进步教育协会宣布解散。

2、主要观点

(1)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

(2)在“民主”社会中,应该通过学校教

育“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遗产最宝贵的要素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核

心”。教育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尽可能高水平地保持共同的文化,

(3)包括这些要素在内的一个各门特殊学科韵教学计划应当是民主教育制度的核心。

教育应当传递民族文化

人一方面是物质的有机体遗传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社会遗传即民族文化的产物。

“包括所有社会习俗和道德规范,所有共

同坚持的标准与观念,所有共同传统、本土文

化、艺术和宗教,所有共同普遍理解的思想内

涵等”。

课程应当体现文化同一性,课程内容应当以间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