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1 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专题01课外文言文(一)内容理解(一)考纲要求

1.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能概括文章的中心。(二)考题分析:一般会采用选择或填空的考查方式进行判断考查;也会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1.在中考中的地位: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一般在中考试卷的第13题,4分左右。2.主要考查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并且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写作意图、原因或理由等。解析:(1)这种题型要充分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然后把握文章的内容。(2)要审清题目,一些题目需要用原句回答(不能少答,不能多答)。3.常考题型:(1)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2)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3)“写作手法类”问题。(4)具体情节的分析与概括题。(5)道理启示类。(三)答题技巧答题步骤: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看看哪一部分比较特殊,就尽量抓住展开,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解题方法: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如《黔之驴》可以从老虎和驴子的角色得出不同的结论。)(四)易错点分析1.一般是读懂文章,但缺乏概括能力,力不从心;2.会因为理解能力的不够或偏差,分析不清楚文本情节的主要内容所反映的中心。解决建议:所以我们首先积累一些启示类的概括语言,然后再通过文本分析来训练对于文本中心和内容的判断的训练。(五)拓展常见的道理启示处事待人1.给别人提意见,要讲究方法,使他人心服口服。或者: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爱听好话是人性的弱点,我们要严加防范。(2)奉承拍马是小人的伎俩,我们要时刻提防。4.有时用善良和宽容来感化身边有错误的人,或许会更有效。5.人和人之间交往不能仅仅为利,应该讲究信用。6.要珍重眼前的真实的人与事,不要妄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7.不懂装懂,盲目模仿;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8.人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9.背弃诺言没有好下场。或: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出尔反尔。10.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11.劝谏卫侯要任用苟变这样的人才,取其之长,弃其所短(切不因别人的短处掩盖其长处)12.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讽刺批判1.讽刺那些一味教条,不知变通的人。2.讽刺了缺乏远见的人,批评了一种目光短浅,看不见长远利益的人。3.讽刺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4.通过讽刺XX的吝啬,告诫人们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5.自私自利,聪明反被聪明误。6.讽刺了因小失大的愚蠢行为(或: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方法)。实践真知1.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鲁莽从事要不得)。2.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过犹不及。3.做任何事都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循序渐进。4.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5.观察事物要细心(或细小的错误也会影响真实性;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等)。6.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7.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8.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9.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10.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或: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11.凭一己私利为人处世,最终受害的反倒是自己。12.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13.凡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例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②。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④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选自《郁离子》,有删改)【注释】①斫:欧断。②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③太常:祭祀礼乐的官署。④国工:这里指乐师,与下文“乐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7.两则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不同。(1)【甲】文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2023年上海市宝山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7.①.(1)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②.(2)判断人或事物的优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实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内在。)【解析】【7题详解】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根据甲文中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的做法可得启示:对于会议,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这样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根据“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可得启示:切不可轻信谣言,人云亦云。根据乙文中工之侨两次献琴的经历可知,琴还是那把琴,只是经过了做旧处理,就变成了珍品,由此可得启示:判断人或事物的优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实质。(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内在。)【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像这样得到的消息,还不如不知道。【乙】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练习(一)(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愚溪诗序(节选)柳宗元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②,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③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④之居者,犹龂龂然⑤,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注释】①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下文中的“潇水”也是地名,在今湖南省。②以愚触罪:唐宪宗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革新政治失败,被贬永州。愚,指此事。③家:居住。④士:当地居民。⑤龂(yín)龂然:争辩的样子。5.解释文中的加点词灌水之阳有溪焉()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7.选文围绕溪水不同名称的由来展开叙述:(1)根据文意,完成下表。名称得名原因冉溪因①_________________而得名②_________________根据溪水的功能而得名愚溪③_________________(2)联系【注释②】,作者借“愚溪”的命名,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答案】上海市宝山区2023-2024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5.水的北面6.现在我居住在这条溪水边(现在我在这条溪水边定居/安家/居住),(溪水的)名称还不能确定。7.(1)①.因冉氏定居②.染溪③.我因“愚”而被贬,在溪边定居而得名(2)被贬的无奈(对自己被贬的自嘲)【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句意: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阳:水的北面。【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今:现在;予:我;家:居住;是:这;名:名称;莫:没有。【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根据“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可知,命名为冉溪的原因是:有个姓冉的曾住在这里。根据“根据溪水的功能而得名”,联系“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可知,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根据“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故更之为愚溪”可知,命名为“愚溪”原因是:作者称自己因为“愚”而被贬,在这条小溪旁边定居。(2)根据“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注释“以愚触罪:唐宪宗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革新政治失败,被贬永州。愚,指此事”可知,作者称自己“以愚触罪”而被贬此地,表现了作者被贬的无奈,亦是对自己被贬一事的自嘲。【点睛】参考译文: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将家安在这里。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得不改名了,就把它定名为愚溪。(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①虏人过五千,移文②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燕火③,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④,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注】①故事:按旧例。②移文:发文书。③燕火:点火。④褥食:在睡垫上吃饭。(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会匈奴大入塞_______②虏众盛而范兵不敌_______(2)选文主要写了廉范击退匈奴的故事,根据内容完成填空。_______——燕火吓敌——_______(3)根据上文分析廉范以少胜多的原因。【答案】上海市川沙中学南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①.正,适逢,恰好。②.抵挡,对抗。(2)①.以少击多②.清晨偷袭(3)廉范以少胜多的重要原因在于他没有强攻,而是智取:首先用星列般的火把吓退敌人,打击敌人的心理防线,继而在敌人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进行偷袭,从而一举夺得胜利。这体现了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①句意: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会:正,适逢,恰好。②句意: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无法相抗。敌:抵挡,对抗。【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虏人过五千,移文旁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可知,匈奴大举入侵边塞,廉范未按照惯例传檄文求救,而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是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据此可概括为:以少击多;根据“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可知,在天快亮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斩敌首级数百个,死者上千人;可概括为:清晨偷袭。【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燕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可知,面对众多匈奴,廉范以少胜多的重要原因在于他此时没选择有强攻,而是用星列般的火把迷惑敌人,使敌人不知道己军的实际情况,吓退敌人,打击敌人的心理防线;根据“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可知,在天快亮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进行偷袭,斩敌首级数百个,死者上千人,从而取得胜利;这是战略上的取胜的原因,从廉范的形象上来说,与他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也密切相关。【点睛】参考译文:廉范是赵将廉颇的后代,担任云中郡太守。一天,正遇到匈奴大举入侵边塞,按照以往方式,胡虏人马只要超过五千人,就要向旁边的郡传送书信。官吏想传檄文求救,廉范不同意,亲自率兵抵抗敌兵。但敌兵人数众多而廉范兵力太少。刚好太阳下山,廉范命令军士将两个火炬缚成十字,手持一端,点燃三端,在营中分开排列。敌兵远远望见火炬众多,认为是汉军救兵到来,十分惊恐。快到天亮想要撤退时,廉范边命令士兵在睡觉的草垫子上吃饭,清晨前往阵前杀敌,斩敌首级数百个,匈奴互相踩踏,死者上千人,由此匈奴不敢再侵入云中了。(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甲】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飞将军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①而盛卧之。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注】①络:用绳子编织成的网状物。②暂:突然。2.甲文选自《__________》,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________体史书。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单于素闻广贤()(2)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5.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发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去抓他。 B.发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回去。C.抓到李广一定要让年轻人送过来。 D.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6.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填空。所叙之事主要人物形象特点甲文(1)军事才能卓越乙文李广被生擒后伺机逃脱(2)7.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生动展现了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B.甲文略写战争经过是因为文章重在“论战”。C.乙文李广逃脱的原因是他找到了残余的军队。D.甲乙两文都借助对比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特点。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见“旁有胡儿骑善马”便马上行动,甲乙两文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_______________。【答案】上海市罗南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阶段练习语文试题2.①.《左传》②.编年3.①.一向,向来,平素②.好4.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5.D6.(1)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2)沉着机智,骁勇善战7.B8.佯死做任何事情,要善于观察,并抓住最好时机及时行动。【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曹刿论战》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素:一向,向来,平素;(2)句意: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善:好。【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之,之曹刿;乘,指共乘一辆战车;战,作战;于,在。【5题详解】D.重点词:得,抓到;生致之,指活着抓回来;故译为: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甲】文,根据第二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曹刿能够准确把握作战与追击的时机,思虑周全,体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其所叙之事是长勺之战的经过(首段)及战后曹刿论取胜原因(第二段)。【乙】文“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②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李广不慌不忙,装死趁机抢马夺弓,从敌人手中逃脱;可见其沉着机智,骁勇善战。【7题详解】A.甲文着重写的是曹刿准确把握作战的时机与进攻的时机;乙文主要写的是李广将军被抓后如何逃脱;两文均未详细展现古代悲壮的战争场面;C.根据【乙】文“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可知,李广逃脱的原因是装死趁机抢马夺弓,边逃边射杀追击的敌人;关键在于李广将军机智勇敢、骁勇善战;而非“找到了残余的军队”;D.甲文通过鲁庄公不能准确把握作战与追击的时机与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曹刿进行对比,凸显曹刿的人物形象;乙文未使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启示。根据【乙】文“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可知,李广在“佯死”(装死)时,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曹刿在对方辙乱旗靡时乘胜追击,李广看到敌人骑的好马便马上行动,可见做事时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及时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点睛】【甲】参考译文:鲁庄公和曹刿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参考译文:李广派遣卫尉做将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了,活捉了李广。匈奴单于一直听说李广贤德,有命令说:“抓到李广一定要让他活着送过来。”匈奴骑兵捉到李广的时候,李广正生病,于是匈奴骑兵就把李广用网装起来,让他卧在网中,并将网栓在两马之间。行进了十几里之后,李广装死,偷瞄到旁边有个匈奴男子骑了一匹好马,李广跳起来骑到马上,把那个匈奴男子推下马去,抢了他的弓,策马向南跑了数十里之后碰到他的残余部队,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男子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得以逃脱。(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1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13.【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1.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12.(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13.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与感激。【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石”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石的功用,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2)故,所以;朝,早上;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母亲去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劳累病死的状况,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形,是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屋后有个小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晚回家。到了晚上,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上上课。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上面读书。太阳出来,姐姐就催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其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上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哭泣,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能忘记。(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②之水,溉潟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节选自《史记·河渠书》)【注释】①说(shuì):劝说。②填阏(è):淤泥。③澙(xì)卤:土地含过量的盐碱。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韩闻秦之好兴事()(2)欲罢之,毋令东伐()2.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3.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答案】(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听说进攻,征伐2.(1)当初我是间谍,然面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2)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3.[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可是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国最终被吞并。[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闻:听说;(2)句意: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进攻山东诸国。伐:进攻,征伐;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始:开始、当初;为:是;间:间谍;亦:也;(2)以:因此;卒:最终;并:兼并。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明确观点,结合内容表述理由,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根据“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谷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可知,韩国给郑国下达的命令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秦国后来发现郑国是间谍险些被杀,但是郑国还是游说秦王,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示例二: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根据“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可知,韩国的目的是让郑国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联系“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潟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知,最后水渠虽然建成了,但是却使秦国富强起来,使韩国最终被吞并。【点睛】参考译文: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工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不能进攻山东诸国,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做间谍劝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以西到谷口,修一条水渠,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多里,用来灌溉农田。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秦国想要要杀他。郑国说:“我开始来是做奸细,但渠修成后也对秦国有利。”秦国认为他说得对,最终命令他继续把渠修成。渠成后,引带有淤泥的泾河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收成都合一钟。从此关中变成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因此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授济宁知府。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遂野田日辟,民食以裕。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盛夏,守将督民夫筑城。克勤曰:“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请之中书省,得罢役。济宁人皆赞之。视事①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注释】①视事:办公。27.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民方耕耘不暇,奈何复困于此役?29.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方克勤是如何做到“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的。(答出两点即可)【答案】(2023·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示例:百姓正忙着耕种,没有空闲,怎么能再被这种劳役困住呢?29.示例:(1)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2)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3)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4)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解析】27.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育文化的风尚。“又立社学数百”和“葺孔子庙堂”为方克勤为教育所做的举措,二者为并列短句,中间停顿;“教化兴起”为最终效果,单独成句。故断句为: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28.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方:刚刚,正;耕耘:耕种;暇:空闲;奈何:怎么能,怎么办;役:劳役。29.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根据“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可概括为:方克勤取信于民,按照约定时间向百姓征税;根据“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可概括为:他为政公平公正,按照田地等级征税;根据“又立社学数百,葺孔子庙堂,教化兴起”可概括为:他重视教育教化,建学校,修孔子庙堂;根据“请之中书省,得罢役”可概括为:他体恤百姓,为百姓请命免除徭役。【点睛】参考译文: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被授予济宁知府。当时朝廷下诏号召百姓开垦荒地,三年后才征缴赋税。然而当地官吏征收赋税都不等到三年的期限,百姓都说诏旨不可信,于是就弃田离去,田地又再次荒芜。方克勤就与百姓互相约好,赋税一定按期限(三年后)交纳。区分田地为九等,按田地的等级征税,官吏不得耍奸,田地一天天开垦起来,老百姓的粮食已经充足。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育文化的风尚。盛夏时节,守城将领督使百姓修筑城池,方克勤说:“百姓这个时候正在耕耘田地都忙不过来,怎么能够承受这么重的工程。”就写信到中书省去为百姓请命,得以停止服役。济宁人都称赞他。(方克勤)在这里做事三年,人丁兴旺了几倍多,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七)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22分)【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丙】书斋铭(节选)明归有光斋,故市廛①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②始。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③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曰:“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注】①市廛(chán):集市中的店铺。②项脊生:归有光自号。③狄梁公:即狄仁杰。2.(1)甲乙丙三篇文章按照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甲丙D.丙甲乙(2)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乙文作者写“小人物”优秀品格的故事是《__________》。3.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1)挟策而居者居()(2)宁弗为顾顾()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三篇短文都提到了对自己而言很重要的处所,以及身处其中的心态,引发我们的思考。(1)请填写以下表格:处所环境特点人物心态甲文:简陋的屋子①________安贫乐道乙文:山间的②_______优美③_______丙文:临街的④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2)【甲】文“白丁”指_________,也就是【丙】文中的“________”。【丙】文画线句作者所说的“此”意指_______。【答案】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①.A②.卖油翁3.①.居住,安居②.回头看,看,理睬4.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5.①.清幽②.醉翁亭/亭子③.寄情山水④.书斋/书房⑤.喧闹/嘈杂⑥.潜心求学⑦.平民,没有功名的人⑧.市人⑨.超然物外的修养(定力、专注力)【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1)甲文出自唐代作家刘禹锡的《陋室铭》,乙文出自宋代作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丙文出自明朝作家归有光的《书斋铭》,根据作品创作朝代的先后排序为:唐代、宋代、明代。故选A。(2)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其中《卖油翁》便出自其中一篇。【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读书人住在这里的。居:居住;(2)句意:管宁却不因此而回头。顾:回头。【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得:领会。寓:寄托。省略句,注意“心”和“酒”前面部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句意为: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内容的理解和概括。(1)甲文中所处的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陋室”,由“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知环境是“清幽”的,由“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人们都是“安贫乐道”的心态。乙文中由“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可知,所处的地方是“醉翁亭”,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可知,醉翁亭深处在美丽的琅琊山中,环境是优美的,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人物心态是“寄情山水”的。丙文中由“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可知,所处的地方是“临街的书斋”,由“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可知,大街上人很多,环境是“喧闹”的,由“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对俗吏,不暇与偶语”可知,反映的是人们“潜心求学”的心态。(2)甲文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的平民。白丁指的是“平民,没有学问的人”。丙文中“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的句意为:我的书斋原来是集市中的店铺,长久以来都是市场上的生意人居住。这里“没有学问的人”的即为“市人”。画线句“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的句意为:而管宁和华歆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而不在于他是否认真读书。其中“此”指的是二人的“读书修养”。【点睛】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丙:我的书斋原来是集市中的店铺,长久以来都是市场上的生意人居住。左右邻居也都是生意人。书斋前靠大街,街上的行人也大多以生意人居多。读书人住在这里的,大概是从我开始的。管宁和华歆一起读书,门外有坐车的高官经过,华歆就前去观看,管宁却不因此而回头。狄仁杰面对俗吏,专心读书,没空跟他们说话。这三个人大概就像现在我的处境吧。而管宁和华歆的区别,在于是否有超然物外的修养,而不在于他是否认真读书。我说:“书斋可以是集市的店铺,店铺也可以是书斋。”(八)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各题。【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丙】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③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阳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④,而人或谓之不韵。(《欧阳论东坡》选自宋朱弁《曲洧田闻》)【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海外诗:指苏东坡被贬海南所作的诗。④气索:气短,指没面子。2.【丙】文中的“东坡”指的就是【甲】【乙】两篇作品的作者_________(原名)。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前后类如此()4.【甲】【乙】两篇作品中,都有涉及“月”的语句。【甲】词中“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写出月亮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出月色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5.根据【丙】文内容,东坡诗文“为人所传诵”的具体表现有:⑴____________;⑵苏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很流行;⑶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6.【甲】【乙】两篇作品在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等四个方面基本相同,请概括。⑴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⑶都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⑷___________。7.【丙】文中能印证欧阳修对苏轼的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答案】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苏轼3.①.寻找②.像、类似(或大抵、大致)4.①.【甲】词:变化无常/形态各异②.【乙】文:澄澈/皎洁5.①.每当读到东坡的诗文,欧阳修一整天都会为此高兴。(或:欧阳修对苏轼的创作大为赞叹)②.朝廷用钱禁止东坡诗文的传播,但是禁得越严,流传的诗文越多(或:人们以收集到的东坡诗文多而相互夸赞。)6.①.都是苏轼在人生不如意(失意、遇挫)之时所写②.都写到了“月”③.都表现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7.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阳公者。【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他的作品。【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寻,寻找;(2)句意:(欧阳修)前前后后就像这样。类,像、类似。【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甲】词中“月有阴晴圆缺”,意思是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明亮皎洁的时候,有美满浑圆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写出了不同时候月亮形状姿态各异的特点;【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写出了月光如水,点出了月亮澄澈透明的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丙】文中“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为总说。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能够看出欧阳修对苏轼的诗文大为赞叹;从“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能看出苏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很流行;从“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能够看出虽然朝廷用钱禁止东坡诗文的传播,但是禁得越严,流传的诗文越多,并且文人士大夫以诵坡诗为豪。这些都是苏东坡的诗为人所传诵的具体表现。【6题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在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四个方面共性。《水调歌头》作于苏轼外放密州之时,《记承天寺夜游》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因此可以看出在写作背景上,【甲】【乙】两篇作品都是苏轼在人生不如意之时所写;在写作内容上,《水调歌头》借月表达情感,《记承天寺夜游》借赏月排遣情感,因此在写作内容上,【甲】【乙】两篇作品都写到了“月”;《水调歌头》中作者由月亮的阴晴圆缺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记承天寺夜游》中由月光澄净,竹柏树影想到积水与水中藻荇,因此在写作手法上,【甲】【乙】两篇作品都运用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作者对于远隔千里的亲人的怀念之情,但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记承天寺夜游》中既写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同时也写出了被贬的无奈以及自我排遣的乐观与豁达,因此在情感上,【甲】【乙】两篇作品都表现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欧阳修曾预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后文“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阳公者”印证了欧阳修对苏轼的评价。【点睛】参考译文:【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丙】东坡写的诗词,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三十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颂我的名声了!”宋徽宗年间,苏轼在流放到海南的时候,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读书人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诗文)了。这时候朝廷虽然曾经禁止(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贯,但是禁得更严密传诵更多,年轻的读书人经常凭借(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多相互夸赞,士大夫没有熟读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而且有的人会说士大夫们不雅。(九)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丙】余自海康①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胥②并海③即白石④。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⑤,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⑥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苏轼《记过合浦》,有删改)【注释】①海康:与后文“合浦”均为地名。②乘胥:乘坐胥舟。胥,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③并海:沿着海路。④白石:镇名。⑤徐闻:县名。⑥过:苏轼幼子苏过。2.【甲】的体裁是____。【乙】文中的“予”是指____(人名)。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1)枯藤老树昏鸦(2)吾辈必济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5.【丙】文中画直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B.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C.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D.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6.下列表述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甲】“小桥”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B.【乙】写作者与滕子京一同登楼远眺,表现自己对古仁人的向往追求。C.【丙】中作者将《书》《易》《论语》随身携带,可见其对它们的重视。D.【乙】【丙】两文都和作者被贬谪的经历有关,但两位作者都并未因此消沉。7.作者言行的背后往往反映出其情志,【甲】文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乙】文中的作者发出了“________”的豪言壮语,表现了他________的志向;【丙】文中,苏轼______的行为能表现出他豁达乐观的精神。【答案】上海市奉贤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①.元曲②.范仲淹3.(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2)渡,渡河,过河4.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5.C6.B7.①.思念家乡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③.以天下为己任④.在危难之际还能留意美景,并且发出感叹,坚信自己一定能渡河【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为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乙文是范仲淹创作的《岳阳楼记》,是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的“予”是“我”的意思,指的是范仲淹。【3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理解。(1)意思:黄昏时,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2)意思:那我们一定能渡过这片大水。济:渡,渡河,过河。【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微,如果没有;斯,这样。【5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句意:(我)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水上不再有桥船。“自兴廉村净行院下”点明起点;“乘小舟至官寨”点明终点;“闻自此西皆涨水”点明听说的内容;“无复桥船”点明遇到的困难;故断为: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乙】写作者与滕子京一同登楼远眺”有误;《岳阳楼记》创作背景:滕子京为了提高其政绩工程的知名度,赠给范仲淹《洞庭晚秋图》,并向他求作记,两人并未一同登楼远眺;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夕阳西下”点明时间:傍晚、日暮之时,太阳即将落山,此时正是倦鸟归林,家人归家相聚之时,而作者远离家乡,迹天涯,居无定所(游子却还在旅途中),渲染了悲凉的氛围,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游子的悲苦无依,联系“断肠人在天涯”可知,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乙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明作者忧乐观,将国家与百姓放在首位,表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丙文“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是日六月晦,无月,碇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可知,天下大雨,桥梁被冲垮,危难之际苏轼还能赏漫天的星辰和银河,留意美景发出感叹,坚信自己一定能渡河,表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点睛】参考译文:【乙】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丙】我从海康去合浦,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桥梁都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我)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水上不再有桥船,有人劝我乘坐昼舟沿着海岸线到白石去。这天是六月三十日,天上没有月亮,我们停泊留宿在大海的中央。四周天水相连,能看到漫天的星辰和银河,(我)坐起来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的海面,不禁叹息:“我为什么屡次遇到这种险情!本来已经渡过徐闻,怎么又被困在这里呢?”小儿子苏过在旁边睡得很熟,怎么叫都不醒。我自己撰写的《书》《易》和《论语》都带在身边,是存于世间的唯一版本。我摸着这些手稿自语:“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一定能渡过这片大水。”不久果然如此。七月四日在合浦记下这件事,当时是元符三年。(十)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甲】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乙】黄州快裁亭记(节选)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①,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②。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③,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注】①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②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③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2.【甲】文作者是__________;【乙】文作者是__________的弟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哥哥的文章《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4.对【乙】文中画线句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读书人生活在世上,让他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到哪里都会有病痛。让他心中坦然,不用外物伤害他的本性,那么到哪里都会快乐。B.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C.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都会有病痛。如果心中坦然,不因为外物而受到伤害,那么在什么地方都会感到快乐。D.读书人生活在世上,令他心中不坦然,那么去到哪里没有忧愁?令他心中坦然,不因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5.下列对于【甲】【乙】两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侧重叙事,交代作记的缘由,【乙】文末段交代写作时间和作者。B.【乙】文中楚王遇风而喜,他和【甲】文中的古仁人一样能为百姓着想、担忧。C.【甲】文中滕子京虽遭贬谪但政绩显著,【乙】文中张君虽遭贬谪而态度超然。D.两文作者同为北宋文学家,两文都通过结尾处的议论表明作者的态度倾向。6.【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手法,体现出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但两文中所展现出的内涵不同,【甲】文表达出作者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积极进取态度,【乙】文中张君面对困境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从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态度。【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3-2024学年(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①.范仲淹②.苏轼③.记承天寺夜游3.①.探求②.忧愁4.B5.B6.①.对比②.以天下为己任③.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④.随遇而安的旷达【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甲】文作者是范仲淹;【乙】文作者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苏轼的作品有《记承天寺夜游》,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等。【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②句意: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患:忧愁。【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乙】文中画线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重点词语有:士:读书人;生于世:生活在世上;使:假使;自得:坦然;何往:到哪里;病:忧愁;性:本性;快:快乐。句意为: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有误,【乙】文中楚王遇风而喜,是因为他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他和【甲】文中的古仁人一样能为百姓着想、担忧”与文无据,无中生有。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怀和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做对比,突出了古仁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乙】文“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将读书人坦然和不坦然两种情况进行对比,体现了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而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身心的博大胸怀。所以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古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甲文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态度,表达出作者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积极进取的态度;乙文作者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作者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面对困境能“自放山水之间”,即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可以看出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据此填空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虑,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担忧,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文: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作业(一)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甲】石壕吏(节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成。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展炊。【乙】醉翁亭记(节选)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丙】欧阳修传(节选)范仲淹以言事①贬,在廷多论救②,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③,小人翕翁不便④。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言事:直陈时弊。②在廷多论救:朝官们大多写文章上奏,请求豁免他。③保弛:改革。④翕翁不便:势焰昌燃,大肆攻击。2.【甲】诗作者是__________,【丙】文所提及的范仲淹,初中阶段学过他写的文章《__________》。3.解释加点的词语,(1)至于负者歌于途()(2)修乃为《朋党论》以进()4.下列对【丙】文第二段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认为范仲淹正直却看着他被放逐。B.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直言范仲淹之事而被放逐。C.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为正直看着范仲淹被放逐。D.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认为范仲淹正直而被放逐。5.【甲】能体现“安史之乱”中老妇人一家生活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乙】文中□□□□的场景,我们可以推断在太守的治理下,滁州百姓的生活是__________的。6.从【丙】文首段画线句可以得知欧阳修被贬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一个②__________的人。7.根据欧阳修关于“朋党”的观点,你认为若【甲】诗作者与欧阳修同朝代,他们能不能成为“真朋”?请结合【甲】诗和【乙】文内容谈一谈。【答案】上海市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