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_第1页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_第2页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_第3页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_第4页
安徽省屯溪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屯溪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是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上图示乡村的人口增长现状是()A.少儿比重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环境优美,老年人口迁入多C.医疗卫生水平高,人口死亡率下降 D.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出率高2.该乡村人口现状给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是()

①土地撂荒②养老服务难以保障③劳动力短缺④就业压力增加⑤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3.上图示乡村可能位于我国的()A.浙江沿海地区 B.河南中部地区 C.新疆南部地区 D.上海郊区【答案】1.D2.A3.B【解析】【1题详解】图示该乡村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少儿比重小;受经济因素影响,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老年人口留守乡村,导致人口迁出率高,老龄化高;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水平在提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2题详解】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迁,老年人口留守乡村,该乡村老服务难以保障,且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总人口减少,环境压力减轻。①②③正确,④⑤错误。A正确。故选A。【3题详解】该乡村应位于河南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慢,乡村收入低,导致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浙江沿海地区,乡村经济发达,外迁现象少;新疆南部人口稀少,且多少数民族,外迁不明显;上海郊区都已经城市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回答问题。4.如果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同一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口增长过程,按照人口增长的一般规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C.丙丁乙甲 D.乙丙甲丁5.若该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则最有可能表示目前我国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4.A5.D【解析】【4题详解】根据图中所示,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现代型;甲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原始型,丙和乙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考虑乙、丙出生率的差异,应该从乙向丙的过渡;因此,按照一般规律,其转变过程一般为甲乙丙丁。故选A。【5题详解】我国人口增长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最可能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丁。D正确。故选D。【点睛】一般来说,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可判断为原始型和现代型,然后根据死亡率、出生率大小区别两种类型;如果自然增长率大于1%,可判断为传统型。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模式应该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由原始型到传统型,到现代型转变。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据图可知,该地区()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工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C.t3时期,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7.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答案】6.C7.D【解析】【6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A项错误;t2时期为农业社会,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B项错误;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恶化,C项正确;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实际人口数量远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差,D项错误,本题选C。【7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A项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B项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C项错误;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项正确。故选D。【点睛】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从承载的内容看,它是一个地区的环境和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的活动。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从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的角度,它们存在这样的关系: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老龄化系数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呈正相关。下图为2000年和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图,表示了我国县域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及沿特定方向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下列各题。8.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同分布的变化特点是A.部分地区下降 B.全国各地升高C.南北差异扩大 D.东西差异缩小9.该时期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政策的调整,人口出生率增加 B.医疗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C.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的人口增加 D.产业结构的升级,外来的人口减少【答案】8.A9.C【解析】【8题详解】根据图示曲线变化及方向,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是部分地区下降,A对,B错。南北差异缩小,C错。东西差异扩大,D错。【9题详解】该时期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变化是缩小,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的劳动力人口增加,C对。该地生育观念变化,人口出生率减少,A错。医疗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下降,老龄化就增加,B错。外来的人口减少不是老龄化减小的原因,D错。【点睛】注意两条曲线的比较,南部地区老龄化是相对下降特点,东部地区是相对上升特点。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变化是缩小,主要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的劳动力人口增加。经济发达地区,生育观念变化,人口出生率减少。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11.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A. B.C. D.【答案】10.A11.C【解析】【10题详解】本题要看清图例,住宅区一般面积最大,从图中可以看出①面积最大,所以它最有可能是住宅区。故选A。【11题详解】城市有热岛效应,市区温度高;地租一般来说城市中心较高,交通便利的地方较大,C较符合。故选C。【点睛】解答城市功能分区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图中的图例,看看各图例在图中表示的区域范围和位置。一般来说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是住宅区,面积小的在城市中心的为商业区,工业区一般在城市的外围、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下图左图为某市目前的348路公交车运营线路示意图,右图为该市1995年的348路公交车站牌。读图,回答第下列问题。12.目前348路公交车沿线()A.站点1附近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 B.站点3附近适合建大型批发市场C.站点14附近适合开发高级住宅区 D.站点15周边高楼林立,建筑密集13.与1995年相比,目前348路部分站名的变化右图直接反映了图示地区()A.交通通达程度的提高 B.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C.地域分化程度的降低 D.土地地租水平的提升【答案】12.A13.B【解析】【12题详解】站点1附近有国贸大厦,商业活动频繁,人口昼夜差别大。A正确。站点3附近有大量住在小区,适合零售商场建设,B错误。站点14附近有焦化厂等污染较重的工厂,不适合开发高级住宅区,C错误。站点15周边是工业区,高楼林立、建筑密集是中心商务区,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1995年主要站点为工厂,说明当时沿线以工业活动为主,结合上题分析说明目前348路部分站名的变化,现在多了住在小区、学校,直接反映了图示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B正确。站名的变化不能直接反映交通通达程度的提高、地域分化程度的降低、土地地租水平的提升,ACD错误。故选B。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对于城市组团绿心,需要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形成复合型城市绿心。下图示意城市组团绿心网络格局。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4.下列产业活动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的是A.文具用品批发 B.生物制药C.农产品加工 D.服装制造15.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A.加剧城市竞争 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增加地下径流量 D.减缓城市“空心化”现象【答案】14.B15.C【解析】【14题详解】城市绿心生态环境好,在保护发展原有绿色空间的基础上适当提倡复合利用空间,发展多种生态复合产业。生物制药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小,最适合布局在“绿心”区域,B对。文具用品批发、农产品加工、服装制造等产业,来往人流、车流量大,不利于保护绿心的生态环境,不适宜布局在绿心,A、C、D错。所以选B。【15题详解】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打造城市绿心将会利于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量,C对。城市竞争与绿心建设关系不大,A错。绿心不是交通线,不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B错。城市中心环境质量改善,地价上涨,城市“空心化”现象可能加重,D错。所以选C。下图我国某种经济林木主要分布区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16.该经济林木可能是()A.柑橘 B.枇杷 C.苹果 D.荔枝17.我国西南地区成为该经济林木的适宜产区的影响因素及与北方相比其优势分别是()A.纬度较低品质优 B.土壤肥沃品质优C.光照充足鲜果上市时间早 D.海拔高鲜果上市时间早【答案】16.C17.D【解析】【16题详解】根据气候类型判断该地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应当为温带季风气候,而柑橘、枇杷主要种植在亚热带气候区,荔枝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ABD错误。只有苹果适宜在温带地区种植。C正确。故选C。【17题详解】由题干可知苹果主产于暖温带,喜温凉,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能够成为苹果的适宜产区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海拔高,气候温凉,从而适宜苹果的生长;相对于北方产区,西南地区纬度更低,鲜果上市时间更早,获得很大的优势,故D正确。南方阴雨天多,光照不如北方充足,昼夜温差小,苹果品质不如北方,AB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技术:影响农业产量、质量,改善作物种植条件等。(2)自然因素利用改造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下面四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生产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农业区位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草类茂盛,光热不足 B.乙地——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C.丙地——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D.丁地——地势平坦,水网稠密19.关于甲、乙、丙、丁四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粮食商品率高 B.乙地——机械化水平低C.丙地——水利工程量大 D.丁地——市场适应性强【答案】18.C19.D【解析】18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甲图平原是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主要为热带季雨林,A错;乙图平原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B错;丙为拉普拉塔平原,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对;丁地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地势平坦,地表水较为缺乏,水网不稠密,D错误。故选C。【19题详解】甲地水稻种植业是自给农业,商品率低,A错。乙地在美国,机械化水平高,B错。丙地降水少,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水利工程量小,C错。丁地为混合农业,农民种植作物类型和种植面积,可以根据市场自主调节,市场适应性强,D对。故选D。下图表示三种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的空间变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20.代表农业部门分界线的字母是()A.o

q B.p

qC.m

p D.n

p21.XYZ依次代表的农业部门可能为()A.花卉蔬菜、大牧场放牧、乳畜业B.小麦种植、大牧场放牧、乳畜业C.花卉蔬菜、乳畜、大牧场放牧D.花卉蔬菜、小麦种植、大牧场放牧【答案】20.C21.C【解析】【20题详解】X、Y的分界线是m,在m内,X收入最高,Y、Z的分界线是p,在mp之间,Y收入高,mp代表不同农业部门的分界线。C正确。故选C。【21题详解】由图可知,按离市场由近及远,纯收入最高的是X,其次是Y,最后是Z。所以,按照单位面积纯收入排序:花卉蔬菜>乳畜业>大牧场放牧>小麦种植,XYZ依次代表的农业部门可能为花卉蔬菜、乳畜业、大牧场放牧,C正确。故选C。下图中甲、乙、丙三地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读图,回答下面各题。22.与甲地相比,丙地()A.劳动力充足,生产规模大 B.市场广阔,农产品商品率高C.工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D.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春旱严重,影响冬小麦返青B.乙地交通的改善,削弱了产品对本地市场的依赖C.丙地光照充足,农作物一年三熟D.三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其农业地域类型不同【答案】22.D23.B【解析】【22题详解】读图,甲地位于松嫩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丙地是洞庭湖平原,是水稻种植业。与甲地相比,丙地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D对。丙地以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A错。水稻种植业产品商品率低,是自给农业,B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C错。故选D。【23题详解】甲地纬度较高,种植春小麦,A错误。乙地交通的改善,产品能够远距离运输,削弱了产品对本地市场的依赖,B正确。熟制由热量决定,而不是光照,丙地位于长江流域,纬度较低,热量充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C错误。三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决定其农业地域类型不同,其它自然条件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B。【点睛】甲地位于松嫩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丙地是洞庭湖平原,是水稻种植业。特点是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小农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水稻种植业产品商品率低,是自给农业,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交通的改善,削弱了产品对本地市场的依赖。天麻是我国千年传统的药膳滋补品。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川等地。人工种植宜选山区的缓坡地,土质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好。由于气候不宜,北方地区一直没有大面积种植。2011年在北京昌平区,通过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实现越冬种植,“南麻北移”成功。2012年产量达30万斤,新鲜天麻开始供应首都市民餐桌。阅读资料回答。24.云、贵、川等地种植天麻有利自然条件有A.平原广布 B.土壤粘性大 C.水热条件适宜 D.水源不足25.北京昌平引种天麻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和水源 B.交通和劳动力 C.气候和土壤 D.市场和技术【答案】24.C25.D【解析】【24题详解】“由于气候不宜,北方地区一直没有大面积种植”,从材料中可知“南麻北移”成功是通过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气候的主要指标,改造的自然地理要素是气候,云、贵、川等地种植天麻的有利自然条件是纬度低,水热条件适宜,C正确。云、贵、川等地地形崎岖,A错误。“土质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好”,土壤粘性大是不利条件,B错误。云、贵、川等地水源充足,水源不足是不利条件,D错误。故选C。【25题详解】从材料中看天麻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通过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和湿度,才能在北京种植,主导区位因素是技术;材料中“新鲜天麻开始供应首都市民餐桌”,说明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D正确。故选D。第II卷(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地区省份比例高。(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解析】【分析】本题以城市外来人口来源数据为背景,涉及人口流动的方向及原因、对人口流动的看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得知,进入北京的外来人口多来源于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上海的主要从江苏、河南、四川迁入;迁入广东的主要是河南、广西、四川等地的人,从迁移的距离看,迁入北上广人口多数是就近迁移。从迁入人口来源地所在区域看,主要来源于中东部地区;从迁移原省份看,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小问2详解】分析特定区域人口迁移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河南、湖北等迁入北上广人口多的原因可从迁移距离看、劳动力剩余情况及当地对外来人口的接纳度等分析。河南、四川、湖北省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与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小问3详解】该题为开放性试题,该不该限制人口迁入北上广,可“限制”或“不限制”表明态度。“限制”人口迁入可从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对城市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压力入手分析,例如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不应限制”可从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带来的有利影响分析,包括增加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两地差距、缓解城市老龄化问题等方面阐述。27.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读某城市1949~2015年发展统计图。材料二该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表。(1)据材料一描述该市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表现。(2)结合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3)据材料二,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答案】(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2)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用地紧张。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

展蔬菜、花卉等农业;(3)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涝。措施:下渗量少——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加雨水的下渗。

地表径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表现、郊区农业的变化、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等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详解】(1)城市化标志有: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读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左图中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波动增加。右图中,耕地面积波动减少,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城市发展影响到郊区农业结构的调整,使粮食种植业向蔬菜、花卉等郊区农业转化;同时城市发展会影响到耕地数量的变化,由于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要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3)题目要求运用水循环的环节,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得出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少,地下径流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大,地表汇水快,容易形成城市内涝。采取的措施主要从增加下渗量和使地表水快速排出等方面分析。其解决措施要与问题相对应,针对下渗量减少可以从增加绿地面积、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