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新石器革命”描述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下列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B.原始商人的出现C.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D.早期文字的形成2.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有()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3.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C.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则使食物有了剩余,从而使得社会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发明出来用以记事的。”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之一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5.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要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人民()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B.重视总结生产经验C.农耕技术比较粗糙D.小农经济稳步发展6.关于水稻种植,我国古代文献中留下了大量记载。据此可以得出()“稻,美田欲稀,薄田欲稠”《四民月令》[东汉]崔寔“下泉宜稻,得其宜,则利百倍”《博物志》[西晋]张华“曝(稻)根令坚”;“稻无所缘,唯岁易为良”《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A.土地利用效率需要提高B.南北方种植结构存在差异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D.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7.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8.下表所示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作出的贡献。表格内容可说明()名称地域农作物印第安人美洲马铃薯、玉米、花生等南亚人南亚芋头等西亚人西亚大麦、小麦等A.农作物的品种决定了文明形态B.古代美洲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C.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D.农业是古代各地政权的经济基础9.“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出现了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此材料旨在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B.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C.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D.生产力发展是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化的结果10.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由此可知,农业革命()A.导致部落联盟走向覆灭B.标志着人类文明出现C.瓦解了“公天下”观念D.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6分)12.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13.下表所示为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人类遗存(部分)。据此可知,当时()文化遗址发现遗存(部分)时间湖南玉蟾岩遗址人工栽培稻种距今约18000—14000年浙江上山遗址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距今约11400—8600年河北磁山遗址地窖式粮仓、家猪骨距今约8000—7600年A.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南方农业生产发达C.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D.石器打制技术成熟14.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中国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等农作物,这些可以用来说明()A.美洲文明水平领先世界B.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物产D.各洲之间的文明交流频繁15.约9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等农作物。巴勒斯坦的耶利哥也有新石器时代农业和农村的遗址,时间为8500多年前。这说明()A.西亚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B.伊拉克北部是小麦原产地C.耶莫人是最早的食物生产者D.耶利哥拥有最早的农业遗址16.古埃及某历史时期保留了大量带有象形文字铭文的石碑,其中之一记载了阿蒙神庙的僧人以神的名义宣布把他购买来的556斯塔特(约合150公顷)土地转让给他的儿子,这些土地的卖主多数是农民、士兵和市民。这说明古埃及()A.象形文字在大众中得到普及B.神庙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C.社会上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D.阶级分化催生最早的契约17.“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这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18.下表所示为有关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生产的部分出土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序号内容出处(1)“延昌卅六年丙辰岁二月廿日,宋□(注:残缺)”,“边夏孔进渠常田叁亩,亩与大麦”。(大意为农历二月二十日,宋某租种了孔进渠三亩地。所种谷物为大麦)《高昌延昌三十六年(596年)宋某夏田券》(2)626年五月(农历)高昌某寺的食品消费中,有“(大麦)五斛、糜一斛二斗,用雇外作人十人,用刈麦(注:割大麦)并食粮”的记载《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例月用斛斗帐历》(3)高昌县令各乡“准家口多少各贮一年粮”,“其大麦今既正是收时,即宜贮纳讫速言”,落款时间五月十九日(农历)。(大意为防止灾荒发生,官方命令各家要储粮备荒)《唐永淳元年(682年)西洲高昌县下太平乡符为百姓按户等贮粮事》根据材料,推断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大麦成熟的大致月份,并说明理由。(12分)

1.A[根据材料“描述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可知,“革命”指人类生活的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逐渐走向定居,这一变化具有革命性,故选A项;商业产生初期主要是以物易物,原始商人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发展产生剩余产品推动的结果,因此其并非新石器时代的革命性变化,排除B项;青铜器多为礼器,体现的是阶级分化等,并非人类生活方面的革命性变化,排除C项;文字的产生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且文字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方面的革命性变化,排除D项。]2.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现于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①属于磨制石器,属于河姆渡遗址的可能性大,故①正确;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故②正确;河姆渡的居民饲养猪和狗,掌握了制陶技术,故③正确;中国大约是从夏朝开始才进入青铜时代的,而且当时只是出现一些小件青铜器,④事实上是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3.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裴李岗遗址、磁山遗址和大地湾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磨工具和谷物,说明当地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黄河中上游地区出现粮食加工技术,“一体化”说法过于绝对,且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粟、稷和油菜籽,未涉及其他作物,无法得出“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的结论,排除B项;石磨盘和石磨棒仅能说明出现粮食加工技术,无法得知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4.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率增长,私有制产生,产生了“祭司阶级、军队和官吏”等专门从事管理的阶级,促使文字产生,总之农业的产生为人类迈向文明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B项;“唯一标志”不符合史实,文明社会的标志还有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等,排除A项;“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5.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历史上最早的农书指导农业生产,说明古代两河流域人民重视总结生产经验来促进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两河流域人民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古代两河流域出现了务农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农耕技术并不粗糙,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古代两河流域农业经验的总结,无法判断其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排除D项。]6.D[根据材料“美田欲稀”“下泉宜稻”“曝(稻)根令坚”可知,古代文献对水稻种植的疏密、地点和稻根培植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反映了古代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排除A项;材料中三则史料的内容都是描述水稻种植,无法体现当时南北方种植结构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水稻种植的用途,而且水稻属于粮食作物,在当时主要用于自给自足,排除C项。]7.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而该地方也可以召开村民大会,从而使得磨坊又与“权力”联系起来,这反映了印第安人的食物生产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美洲印第安人主要的粮食作物,但与题干内容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并没有述及其运作方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排除D项。]8.C[材料反映了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对农业作出的贡献,表格中各地培育的农作物具有差异性,这体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多样性,C项正确;农作物品种可以反映农业发展的不同,但不能决定文明形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古代美洲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水平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古代各地政权的经济基础无关,排除D项。]9.A[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国家的出现,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故选A项;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C项;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10.D[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触发了链式反应,引起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说明农业革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D项。]11.(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等。(2分)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6分)(2)影响:人口膨胀;人类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和对宗教神灵的崇拜。(6分)11.第(1)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然后,再根据材料一从土壤、人口、气候、开放程度、生产工具、资源等角度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二涉及的角度从人口、定居、分工、私有、城市、科技和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12.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约1万年前,农耕经济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推动了人口增长,故选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仍然使用石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动物生长规律的掌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畜业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是在国家形成后,排除D项。]13.C[根据表格可知,中国早期人类已会人工栽培粮食、使用工具和饲养家畜,说明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故选C项;精耕细作是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南方湖南、浙江,也有北方河北,排除B项;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早期人类已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14.C[材料提及印第安人、西亚居民、中国分别在各自所处的环境中,独立培育出了各自的农作物,说明地理环境与区域物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选C项;“美洲文明水平领先世界”不符合史实,美洲文明水平落后于当时世界其他文明,排除A项;马铃薯、玉米、小麦、粟等作物对水分的要求不高,排除B项;“各洲之间的文明交流频繁”不符合史实,由于生产力水平、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洲之间的文明交流并不频繁,排除D项。]15.A[材料“约9000年前,伊拉克北部的耶莫人已种植小麦、大麦、扁豆等农作物……遗址”体现的是西亚地区是重要的农业发源地,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小麦原产地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耶莫人是最早的食物生产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地区,无法得出“耶利哥拥有最早的农业遗址”的结论,排除D项。]16.C[根据材料“这些土地的卖主多数是农民、士兵和市民”可知,古埃及神庙僧人购买大量土地,表明当时社会上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故选C项;“普及”说法错误,排除A项;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材料没有具体数据,不能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