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朱德及回忆录的相关知识,积累生字词。

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学习朱德母亲的传统美德。

理解母亲对“我"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感恩和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按时间顺序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品味文章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母亲的优秀品质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她们用无私的爱呵护我们成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总司令对母亲的深切怀念。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那么,朱德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她的伟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1944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时期,人民生活困苦。朱德的母亲锺太夫人于1944年去世,享年86岁。朱德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敬意,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文章。

(三)生字词学习

教师出示生字词:

佃农(diàn)妯娌(zhóuli)勉强(qiǎng)

迁徙(xǐ)溺死(nì)衙门(yá)私塾(shú)

不辍(chuò)东挪西借(nuó)

学生齐读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音。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承受。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和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四)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可以将全文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母亲勤劳朴素、为儿女付出全部的一生。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总领全文,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2—13):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五)课文品读

品味第一部分

教师提问:“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点题,起总领全文的作用,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我爱我母亲"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勤劳一生”既是母亲的本质特征,又点明了本文的叙事线索。

“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引出下文。

品味第二部分

教师提问:读2-13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第一层(2-7):概述家庭情况,着重写在家境贫困时母亲所表现出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品质。

第二层(8-13):叙述母亲在“我”求学和革命道路上的付出,并介绍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教师提问:第8-13段,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写了哪四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四件事:退佃搬家、遭遇天灾、送子读书、支持革命。

母亲的性格: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她有朴素的阶级意识,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有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六)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本文标题是《回忆我的母亲》,第5段内容是否偏离标题?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明确:不偏题。本段主要写“我"从小勤劳能干,懂事孝顺,这是母亲潜移默化影响“我”的结果,突出了母亲对“我"的深远影响,从侧面衬托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与标题紧密相连。

教师提问:第6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形象地写出了地主富人家对穷人家食物不屑一顾的态度;“吃起来有滋味"表明母亲做饭手艺之高,写出了一家人对母亲巧手调制后的食物的喜欢。在这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教师提问:第8段中,在“我”家经历了“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后,“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没有灰心"同情”“反感”,表现了母亲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问:读第10段,“我”瞒着母亲离开家乡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知道后为什么“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表明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明确:因为母亲从切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朴素的阶级意识,并且启发了“我”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母亲了解“我"所做的是正义的、有益于劳苦大众的伟大事业,所以“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这表明母亲是个支持革命、顾大局、识大体的人,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信赖。

教师提问:第11-12段还写了哪些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其它事: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精神品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和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感情: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品味第三部分

教师提问:读14-17段,思考问题:作者在第14-15段中感叹道:“我应该感谢母亲”。作者的感谢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

感谢母亲的两个方面: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内容并列,层次清晰。

表达方式:以带有抒情的笔调,承接上文的事实来发表议论。

作用: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师提问:第14、15段能调换位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不能。这两个并列的段落分别与文章第二部分内容的两个层次紧密呼应。第14段写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这是从第2-7段的回忆内容中自然引出的感情,呼应第二部分第一层(2-7段);第15段写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则呼应第二部分第二层(8-13段)。

教师提问:第16段表达了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三层意思,一是悼念母亲的离去,二是对母亲的高度评价,三是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二)语言赏读

教师出示句子:“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教师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把对母亲的爱上升到了对民族、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爱,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教师出示句子:“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教师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表明了“我"的决心,感情真挚,具有感染力。

教师出示句子:“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中“竟"字包含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竟”表示出乎意料,“竟"字表达了“我”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的心情,也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深情怀念。

(三)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作者在记叙事件的同时,还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找出文中的议论性语句,理解含义并体会作用。

学生找出议论性语句并回答,教师明确:

“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这些都是“我"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母亲事迹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四)语言特色

教师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明确:

语言朴素,情真意切。本文没有运用很多修辞手法,没有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语言,没有抒情性很强的句子,但这并不影响作者抒发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作者把对母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之情渗透在对母亲的回忆之中,在平静的叙述之中,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在平实如话的语言中,深切地表达了一个儿子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比如文章第一段,朴实的语言中深藏着作者的悲痛之情和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夹叙夹议,深化主题。作者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地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阐述的是作者的切身感受,写得精当、有力。例如,写十三个儿女只留下八个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深刻地揭示了作者体会到的母亲极为痛苦的心理。又如在结尾作者议论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是在全文记叙母亲事迹的基础上的总结性议论,不仅赞颂了母亲,而且由赞颂母亲推广到赞颂劳动人民,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

(五)课堂小结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概述了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