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7篇(含答案)(2003-2022)_第1页
浙江温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7篇(含答案)(2003-2022)_第2页
浙江温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7篇(含答案)(2003-2022)_第3页
浙江温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7篇(含答案)(2003-2022)_第4页
浙江温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7篇(含答案)(2003-20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浙江温州散文阅读7篇(2003—2022)目录在桃花峪看黄河(2022浙江温州) 2鹰(2013浙江温州) 5老屋(2009浙江温州) 6古典之殇(2008浙江温州) 8寒冷的味道(2007浙江温州) 10生命是一只铅笔(2006浙江温州) 11竹林深处人家(2003浙江温州) 13

在桃花峪看黄河(2022浙江温州)乔叶一自从有了桃花峪黄河大桥后,每次回豫北老家,我就只走这座桥了。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把桥建在这里自有讲究。我个人的选择原因,就实用的层面来讲,自是因为它离我老家更近,让我回去更便捷,却也有非实用的层面:它的外形更时尚更壮观,它的名字我也格外钟爱:桃花峪——黄河——大桥,这种词语搭配让我着迷。既明艳又铿锵,既坚固又绵长,不是么?第一次走这座桥时,正是雾霾天气,一切都在朦胧中,远远望去,日光下的黄河竟是一条白河,似乎是非常沉静地安卧在大地上。两岸的滩地都种着庄稼,在雾霾中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当然,当然是有边际的。堤岸就是边际。土地就是边际。二因在黄河边生长,很容易看见黄河,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曾经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从地理方位上,我知道这河水会先到山东,然后是大海,但是,此刻,那河水到的只是水天连接处。忽然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它是用来洗澡的么?黄河,母亲。黄河,是母亲河——这称谓从幼时就已熟知。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这个母亲,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三曾在柳青先生的故里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地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去二碛看看吧。有吴堡的朋友悠悠地提议。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就是壶口嘛。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个地方,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和风陵渡,再过三门峡、小浪底到桃花峪么?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四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议题里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的上下左右,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它将流淌到外面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这就是黄河啊。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会议间隙,出去透气儿,我走到酒店旁边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这怀抱着窑洞的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像他文字的气息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五自认为对桃花峪大桥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在这个晴朗的秋日,站在桥南端的邙岭上,倚着黄河中下游的界碑,远远地看着这座桥时,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东西向的,是母亲河巨大的逶迤曲线,南北向的这座桥,竟然也是巨大的逶迤曲线。一横一竖,宏伟交织,一黄一白——还是喻为一金一银吧——彼此辉映。河是天意,桥是人力。天意与人力就这样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美。这场景里,聚集了多少人多少日夜的智慧和血汗?在贫乏的想象里,潮涌起的,只是无尽的感喟和敬服。极目远眺,在那桥北更远处,正是我的豫北老家。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预学笔记预学笔记

梳理摘抄地点 关键词一、桃花峪黃河大桥 老家、安卧二、花园口南裹头 ▲三、陕西吴堡 根本性力量、敬畏四、巩义康店镇 基因、杜甫的诗歌、母亲的子宫五、桥南的邙岭 美、灵魂

阅读困惑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它地方看黄河的经历,有何用意?借助预学笔记,完成下面任务。◎思考探究6.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3分)▲▲7.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4分)▲▲8.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5分)▲▲9.预学笔记中的关键词“美”“灵魂”,可否帮你深入认识黄河?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述。(6分)▲▲◎解答困惑10.综合以上思考探究,解答“预学笔记”中的阅读困惑。(3分)▲▲【答案】6.(3分)示例1:“悠然”“从容”,让我理解到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温和、从容不迫的特点。示例2:“自然之妇”和“家常”,让我理解了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朴实和默默无闻。7.(4分)示例1:选A,朗读“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等词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黄河大浪滔天的气势。破折号处稍微停顿,为接下去的重读蓄势。“不仅是”稍微轻读,然后重读“就是”,通过重音的变化感受黄河给人的震撼。这样朗读,会让我感受到黄河的根本性力量。示例2,选B,朗读这句话时,语速稍缓,“再”字读重音,读出既向往又敬畏的情感。排比句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朗读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的“这”字重读,一字一顿读“根本性力量”,突显黄河给人的震撼。8.(5分)在作者眼中,黄土如“杜甫的诗歌”般刚硬,又如“母亲的子宫”般柔软,有着黄河刚柔并济的品质。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继承了黄河的基因,与黄河血脉相连,血肉相通。黄河于自己,于中华儿女而言就是精神家园。这句话表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和敬意。9.(6分)示例:可以。作者在桥南邙岭看黄河与大桥的逶迤曲线彼此辉映,感受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把“美”作为关键词,让我领会了天意与人力的融合,理解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喟和敬服。作者在桃花峪远眺黄河,并由此想到老家、老家的人和所有人,以“灵魂”为关键词,启发我体会到作者对黄河情感的升华,认识到黄河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10.(3分)作者在桃花峪看黄河,深刻认识到黄河是“中国的灵魂”,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而这一认识是作者在花园口、吴堡、巩义等地看黄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写其它几处看黄河的经历,让“灵魂”的内涵更加具体、丰富,也使结尾表达的家国情怀显得水到渠成。(2022年浙江温州)鹰(2013浙江温州)周涛(1)雨水已经在地上横流,稀泥在脚下咕叽着,很有张力。这时,肯定是上帝让他在偶然间一瞥,发现了正在泥水中蠕动的一物!他原以为是一只野兔或可怜的黄鼠狼,黄乎乎的一团,蟋缩着也不逃窜。近前细看,竟万万没有料到是一只老鹰——天空的遗物!这家伙也许刚才盘旋得过分悠然自得、忘乎所以,它自以为熟悉风云变幻,却不想竟被骤降的暴雨凌空击落,成了这副倒霉样子,全身湿淋淋的,涂满泥浆,比一只老鼠还糟糕。(2)它显得非常小,形体和一只半大公鸡差不多;而精神状态更渺小,淋湿的翅膀和羽毛塌陷下去,就现出了支楞着的嶙峋瘦骨。它的两只爪是用来抓捕猎物而不是用来走路的,所以它移动起来十分别扭,像个瘸子。就连那双眼睛,黄眼珠,圆圆的,外圈镶着一圈金丝,据说平时在空中相当锐利的眼睛,也毫无凶悍的光芒了,只剩下哀告无援的神色。(3)他捡它的时候,它丝毫也没有挣扎,很顺从地被他用外衣兜起来,提走了,一直提回到他住的泥巴房,顺手将它放在堆炭的土房的顶上。那房顶很矮,个儿高的人伸手就能够着它。它像一截老树根那样,一动不动并涂满泥浆地被扔在那上面,任凭雨水冲洗着泥浆,它无动于衷,而且毫不引人注意。他这时的心情,就像意外地捡了个古陶瓷瓶,可惜碰缺了一角,成了弄坏的宝物,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得来容易,便也没多少珍惜和遗憾。他把那只湿不拉叽的倒霉老鹰的事,很快就丢在脑后了。而且,应该承认,他是被那家伙的可怜相给蒙骗了,他完全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家伙会飞。(4)后来,天放晴了。(5)他忘了当时是被什么鬼名堂给吸引住了,大概是读一本哈萨克大诗人写的《箴言》,那里边有些话他现在还记得:“如果不了解世界上我们见到的或没见到的全部,至少是大部分奥秘,人就不能称其为人。”还有:“畜牲是不懂,但它并不装懂。我们什么也不懂,但偏要装懂。”(6)当他隐约觉得似乎忘记了什么而伸着懒腰走出屋门的时候,矮屋顶上的声响提醒了他。他转过头,看见那涂满泥浆的老树根活了。(7)它正拍打着翅膀,头颈向前伸着。(8)它已经完全晒干了,洗净了,在阳光下变得生气勃勃,每片灰赭色的羽毛都鳞光闪闪,它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东西,大了几倍,翅膀凌空扇动时有一种气势,一副雄姿。这是它离开屋顶的前几秒钟,恰恰被他看见。(9)他站在那儿没动,根本没有打算扑上去抓它,只是眼睁睁地望着它起飞。甚至心里还暗暗替它担着一份心,害怕它丧失了飞的能力。(10)它飞走了,先是低低地滑翔,有时候离地面很贴近,像个小孩做的飞行玩具。不一会儿,它就升起来,飞进了天空,盘旋,徜徉,就在这屋顶的上空,遥远成一个黑点。(11)他仰起脸,注视着它,看那黑点儿的移动,看那放晴了的天空中

(A.大朵大朵爆裂

B.朵朵飘浮)在阳光下的云,这时,他觉得那只鹰神奇而又陌生。(选自《高塌》,原题为《天空》,有删改)【注释】①箴言:规劝告诫的话。5.文中第(3)段写到“他是被那家伙的可怜相给蒙骗了”。为什么说“他”被鹰“蒙骗”了?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原因。(3分)6.文中第(2)段和第(8)段画线句写了鹰翅膀饿羽毛前后的变化,结合具体词语说说这样写的作用。(4分)7.根据上下文,为(11)段空缺处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语境说说理由。(4分)

8.文中第(5)段《箴言》中的两句话,意味深长,是理解本文的关键。仔细品读这两句话,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全文加以阐述。(6分)

【参考答案】5.(3分)被暴雨凌空击落的鹰的那种可怜相,让他忘了鹰会飞;可是后来鹰还是重新恢复活力,飞进天空。所以说,他被鹰蒙骗了。6.(4分)鹰的翅膀和羽毛,先前是“淋湿”、“塌陷”,后来却“鳞光闪闪”、“凌空扇动”,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鹰前后形象的巨大变化,突出了鹰的雄姿与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7.(4分)选

A项,理由:经过一场暴雨后,天空刚刚放晴,阳光灿烂。“大朵大朵”能表现出云朵层叠的壮美,而“爆裂”更有力度,传神地写出云朵翻涌的状态,烘托出鹰生命力爆发时的张扬和神奇,表现了“他”此时对鹰的敬仰。8.(6分)示例一:世界原本比我们所了解的更神奇,更丰富,人类太自以为是。就像文中的“他”,起初捡到鹰时,觉得鹰连老鼠、黄鼠狼都不如,到后来却发现鹰变得生气勃勃,不经意间给他带来震撼。鹰是他关照自己的一面镜子,让他明白: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以谦逊的态度去了解自然,敬畏自然,认识世界的丰富和阔大。示例二:他可以称为“真正的人”。他看见一只被暴雨击落的鹰就用外衣包起来带回家,表明他天生有一颗怜悯之心。后来他目睹了鹰从落魄到恢复神力的过程,感受到鹰的生命之美。他对鹰的生命力和神奇怀有敬畏之心。鹰给了他人生启迪: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一些原以为熟悉的事物,却常常让人感到陌生;而这种“陌生”恰恰是对事物更深入的认识。示例三:“我们什么也不懂,但偏要装懂”这句话其实是他的一种自我反省,同时也表明了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懂了。鹰被暴雨击落后,毫无生气,以致他没有意识到鹰的价值,可见他起先并不懂。可是,这鹰在天晴后却能自己恢复神力,飞进天空,给他带来强烈的震撼。仰望之时,他已经懂得了鹰,也懂得人类不能太自以为是了。示例四:

“畜牲并不装懂”,就像鹰,困顿时,它就是一副落魄的样子;雨水冲洗它,就任其冲洗;天晴了,它就坦然地在人的面前飞起。“不装懂”,是鹰的生活态度,也应是人的生活态度。有“不装懂”,人类才能更好地理解包括鹰在内的世间一切事物,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身外的世界。鹰教会我们应该以一种谦卑的态度面地一切。(2013浙江温州)老屋(2009浙江温州)周克武(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2)→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站在老屋门口11、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13、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参考答案】10、(1)默默走近老屋(2)抬脚跨进门槛(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11、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12、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13、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14、示例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09浙江温州)古典之殇(2008浙江温州)王开岭(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生存视野中却杳无了。(2)众所周知,古典诗词中到处弥漫着飞卷如席、如诉如泣的盛大雪况:“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像我等而立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的大变迁,但儿时作文里的“雪”气还是蛮足的,好歹也目睹过那让人隐隐动容的“千树万树梨花开”吧。可现在的孩子们呢?当他们捧着课本吟诵那莫须有的“雪花大如席”时.他们的情感体验是苍白的。而未来的孩子,该不会把头探进冰箱里去体验雪滋味吧?(3)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4)立在常年断流的黄河岸边,满目是干涸及河床爆裂的景象。感受到的是缺水的焦渴和唇燥的干燥。面对此情此景.今天的孩子又如何模拟得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之势?又怎能打捞起一千年前太白心中的那份感动与豪迈?现在的孩子,除了怀疑古人的夸张与信口开河外,是否会得出“文学就是扯谎与胡扯”的结论呢?(5)有时候想,今天的少年人可真够不幸的。(6)或许在不久之后,这般猜测语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吧——(7)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脆音琅琅I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一遍遍抄写;一边是暴尘浊日、黄沙漫卷,一边却勒令孩子体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盛况……何等艰苦何等难为的遥想啊!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晓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这不是荒唐是什么!不是悲怆是什么!(8)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意味着生存资源之一的自然风物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在不久的未来,那些对大自然丧失原始记忆和想像力的孩子.最终将对那些古典美学价值彻底地“不知所云”、“如盲摸象”。(9)总之.古典场景的流失,意味着未来甚至包括今天的阅读中,将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难道人类不应为此悲痛吗?(10)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撤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追远的绝版?那沾有她们最后体温的文学辞章。既属不朽之经典,更是幽怨的悲歌……你,听到邢哭声了吗?(1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我在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为这些素朴的句子所传递的美丽而泪流满面。内心更有一份隐隐作痛。因为就在模拟那份远古“现场”的同时,我骤然被一个念头惊醒:她已永远不属于我们了。(12)今天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我们已经,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难道人类不应为此哀悼吗?(略有删改)【注释】①殇:原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6.阅读(6)-(7)两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尴尬”一词的含义。(4分)7.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4分)

原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8.本文“古典之殇”中的。“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4分)

【参考答案】6.明明那“古典场景”早已荡然无存,眼下找不到任何参照和对应,却还要晚生们硬硬地抒情和陶醉一番。

7.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一是运用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二是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三是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四是用了“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

8.寄托了作者对古典场景流失,以及再也找不见那些珍贵的古典美学元素的悲痛之情;还有阅读《诗经》等古典文本时,难以真正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的哀悼之情。(08浙江温州)寒冷的味道(2007浙江温州)黄明山(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10)不仅仅是孩子们。(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1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1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3分)1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分)(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1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3分)1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4分)【参考答案】11.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评分标准:4分,每一方面2分。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12.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仅照抄原句扣1分)。评分标准:3分。如答“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也对。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13.⑴“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⑵“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下的情形,富有情趣。评分标准:3分。写出表达的内容,得2分;写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得1分。14.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评分标准:3分。写出“寒冷”的含义,得1分;写出“必不可少”得2分。15.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评分标准:4分。能联系生活实际,得2分;能结合文章深刻含义,得2分。(07浙江温州)生命是一只铅笔(2006浙江温州)⑴如果说生活是一张白纸,等待我们用血水和泪水描绘自己的奋斗和拼搏的轨迹,那么生命便是一枝铅笔,它总是用自己瘦瘦的身躯,在洁白的素笺上流泻出笔底的风风雨雨……⑵生命之所以是一枝铅笔,而不是钢笔、毛笔或者别的什么,是因为钢笔和毛笔都可以多次使用,只要吸上墨水,它们就能长时间写下去。而铅笔却不是这样,这就犹如光阴从我们身边一日一日地溜走,并且永不复还。鉴于此,我们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光——须知铅笔是越用越短……⑶生命是一枝铅笔,而这枝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棵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的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枝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又深刻的遐想。⑷生命是一枝铅笔,还意味着在人生这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醒悟的橡皮轻轻地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斟酌,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⑸生命是一枝铅笔,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你都可以从从容容、认认真真地进行速写或者素描。你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⑴的行楷书写你的拼搏,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⑵的正楷书写你的执著……⑹生命是一枝铅笔,你可以用它为自己的未来设计充满喜悦与渴望的蓝图,也可以用灯下苦读的身影做细线条,自己紧张而丰富的生活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画。⑺生命是一枝铅笔,它还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有力的启示——做人,要像它一样,时时刻刻把腰杆挺直!8、贯穿全文的一个比喻句:▲(3分)9、第⑴段与⑵-⑹段在结构上属于▲关系(2分)10、作者说“生命是一支铅笔”,请你分别概括第⑵段和第⑷段中“生命”与“铅笔”的相似点。(4分)▲11、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序号分别填入第⑸段的空格处。(2分)A沉稳B洒脱12、阅读⑸-⑺段,把下面一句话补写完整。(2分)我们要善待生命,善用铅笔,不做一支秃笔,不做一支闲笔;要做一支抒写拼搏的铅笔,要做一支▲,要做一支▲。13.有人说“生命是一本书”,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示。(4分)【参考答案】8.生命是一支铅笔9.总分10.第⑵段:生命与铅笔都会磨损、衰减、越用越短。第⑷段:当生命与铅笔“书写”发生错误时,可以改正,重新“书写”。11.⑴B⑵A12.例1:生命是一本书,需要细细品读,读出精彩,读出内涵例2:生命是一本书,即使成不了名著,但也不能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2006年浙江温州中考试题)竹林深处人家(2003浙江温州)⑴江南竹乡,并不是没有别的植物,但竹子之多,给你的印象似乎是,那里除了竹,其他什么植物都不存在了。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⑵我们沿着一条路边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两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此刻阳光猛烈,在这里却丝毫感觉不到,仿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要不是当地的朋友带路,恐怕很快就会迷途,因为在我看来,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是差不多的,路上又没有标志或街名。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着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⑶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在这里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得更远、更高。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前面是一座接着一座的山,但你不可能看到绵延的山势和一点泥土,也不可能看到竹坞深处那里有缺口通到山背后去,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竹子。和我一同去的是一位画家,他说,在竹海面前,如果要我画它,实在是束手无策。你看,那样密的竹林,简直找不出一点层次,仿佛整个大自然就是竹林构成的。陪我们来的当地的朋友却满意地笑了,他不是从画家的观点去考虑问题,画家的话只说明了这里的竹林旺盛,是名副其实的竹乡,而这不正是意味着这里的竹材和竹笋的丰收吗?这当然是件好事情。他是以竹乡为家的护林员,是专管栽种竹树和保护竹林的。⑷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看到整个世界都是绿色,除了近处的竹叶在微风中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回过头来,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现了缕缕轻烟。那是雾还是山岚?都不是,那是竹林深处人家的炊烟。那位当地朋友说,那里有村庄,有人家,只是在竹海上面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如果不是烧饭的时候,就连这一点炊烟也没有。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⑸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先前看到的炊烟轻绕竹林,仿佛就在不远之处,但是从山坞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像的要远得多。后来逐渐地听到鸡鸭一类家禽的叫声,知道山村近了,再后来又看见孩子们赶着山羊回来,我们已经踏进村庄的街道上了。在路边,在空地上,在人家的门口,几乎全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黄色带着斑点的竹箬。竹乡里的竹材早就运到外地去支援经济建设了,只有这两样东西留在乡里进行加工。⑹竹乡里的房子,尽可能利用本地出产的竹材,栋梁是竹的,天棚是竹的,连板壁、地板、门窗也无一不是竹的。家家户户用的,不论家具和器皿全都是竹子做的,这是走进任何一家人家首先得到的鲜明、突出的印象。放眼望去,凳子和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和兔笼,还有斗笠和各种用具,全都是各种竹子制成的,接山泉用的水管是竹子,甚至穿的鞋子也是竹箬做的。在这样的人家里,我呼吸到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感到非常舒适。主人从门外抓一大把晾在匾箪里的盐笋干来招待我们,又用山泉水沏上一杯碧螺春,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事实上这里连空气也充满了竹的清香。我想,在竹林深处人家,在到处是竹具的环境里,再也没有比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和吃新晒的尖笋干更和谐更有情调了。⑺我们正要离去,忽然传来了女孩子们的欢笑声。那声音隐蔽在竹林深处,看不见人,声音却越来越近。后来她们终于拨开竹林出现了,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了。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15、作品前三个自然段从三个观景点描绘乐不同的竹林景物,请分别找出一处,加以概括(每处的概括不超出40字)。(3分)⑴远处所见▲⑵深入竹林所见▲⑶登临竹坞所见▲16、作者对竹子的描写很有特色,按下列要求从文中各找出一处同竹子相关的句子。(3分)⑴从色彩上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