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全解全析)_第1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全解全析)_第2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全解全析)_第3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全解全析)_第4页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检测卷】·全解全析12345678910BCABDBDAAC111213141516ABDBAB1.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以熟悉和遵守儒家经典作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由于经济和教育资源不均衡,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察举制使得选官范围相对封闭,不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C项;察举制以熟悉儒家经典作为主要的选官标准,维护而非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2.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谢恩,结成座主、门生关系,新科进士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主考官对新科进士加以教导、提携,容易发展成朋党势力,A项正确;新科进士与主考官形成特殊的亲近关系,主要是影响官场势力和风气,对于官员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直接影响不大,排除B项、D项;新科进士与主考官之间的礼仪与当时官场上门生故吏关系下的礼仪相似,或是其组成部分,其主要影响是形成一种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和势力结合,而非影响官场礼仪,排除C项。故选A项。4.B【解析】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5.D【解析】赵匡胤建立宋朝,皇帝赵匡胤的皇姓“赵”字为《百家姓》第一姓,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可见,《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并非反映的是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是武将,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故选D项。6.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强大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南宋时期任职宰相的人,其祖辈是高级、中级官员的情况大大减少,而祖辈无官职记录的情况明显增多,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这是科举制功能强化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7.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代《徐谓礼文书》中的考核记录强调对于记载信息的审核和连带的责任保证,目的是通过多方核对印证和多人担保力求记载信息真实可靠,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考核程序,不能体现遵循程序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考核内容全面、考核依据全面,不能得出具有全面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考核内容、程序等需要遵循相关规定规范,不能体现规范性,排除C项。故选D项。8.A【解析】根据“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A项正确;B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学仍然处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9.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10.C【解析】科举考试“犹然故辙”是指科举考试还是之前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沉重打击了想要了解维新变法的群体,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项。故选C项。11.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8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湖北学务公所上报朝廷的学校类型及数量较多,再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08年)和所学知识可推知,这与当时朝廷进行学堂选官、废除科举制等有关,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没有实行公务员等级制度,排除B项;中国教育近代化在洋务运动时期已经起步,排除C项;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传入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青天白日徽”“公职候选人考试”“考试法”可知,这是中华民国实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结合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考试制度较为规范,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是北洋政府时期,排除A项;甄别针对的是原任职人员,不需要考试,排除C项;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13.D【解析】由材料“议会席位可以买卖,贿选行为屡见不鲜”可知,英国的民主制度建设尚需完善,故选D。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法律的颁布,英国的最高权力归属于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普选权是选举权的延伸,就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无论他的性别、年龄、种族、信仰、社会状况,都有参政选举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英国并未推行普选权,排除B;议会是民主政治的立法机构,尽管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但不能将其等同于专制独裁,排除C。14.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711943年英国。根据题干统计图可知,1870年后英国文官人数持续增长,尤其是1911年以后增速加快。结合所学,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进入文官行列。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府职能扩大。另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爆发对国家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促使政府招募更多人才,文官录取人数也越来越多,B项正确;考试选拔、择优录取的文官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和提高行政效率,材料所述文官人数增加主要是因为政府管理职能扩大,而非由于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材料反映文官人数而非任期时长,不能体现任职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文官数量而非受教育程度,不能断定国民教育程度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15.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31968年(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改革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英美文官制度改革对民选政府形成有效制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英美文官制度改革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法国。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存在通才和专门技术文官培养的学校,这就使得文官培养更加专门化,从而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B项正确;学校与文官职务的常任没有直接关系,职务的常任是基于文官身份本身,排除A项;这不是为了商业发展而办学,排除C项;材料不是国民教育,而是官员的专门化教育,且这些学校的建立目的是提高文官的行政素养,排除D项。故选B项。17.(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二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语言概况能力,“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说明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历代踵行,时加修正”说明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说明科举制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况能力,材料二文字说明科举制自身优势明显,被西方国家借鉴;材料三文字内容显示科举制能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依据所学内容不难得出科举制还有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等积极作用。(3)依据材料四文字“此其选之精也……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不难看出梁启超对科举制褒贬皆有的观点,即科举制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是其所长;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存在严重弊端;依据材料来源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不难判断出梁启超倡议改科举、培养实用人才、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科举选官能在西方盛行其原因在于西方充分借鉴了科举制的优点,即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而科举制在中国近代的废除则因为其长期以来集聚的大量弊端,即八股取士束缚思想和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巨大冲击下难逃被废止的命运。18.(1)原因: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官僚政治的客观要求;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局面下,对官员专业特长要求不高。(2)评价:突破了传统人才观的束缚;为洋务运动的开展选拔了一批人才;促进了洋务事业的开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也造成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的现象。(3)意义:提高了文官队伍的专业素养;适应了新技术革命的要求;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明初在选用官吏方面,把德行作为选任官员的首要条件。”结合儒家思想的核心可得出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根本目的上看,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根据材料“国家用人凡才优者固足任事,然秉资诚厚者亦于佐理有裨”可得出官僚政治的客观要求;根据所学从经济层面看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局面下,对官员专业特长要求不高。(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评价:根据材料“李鸿章等人不得不利用身边现成的人才。只要是懂得一点洋务或者对自强运动抱有兴趣的人,李鸿章都委派他们从事各种活动,在选拔过程中,是否具备某种才能和是否胜任该项工作往往成为选拔的首要标准。”可得出突破了传统人才观的束缚;为洋务运动的开展选拔了一批人才;根据材料“刘铭传建立学校、铺设街道、架设电线、建立邮政局、铺设台湾至福州间的海底电缆、修筑铁路。”可得出促进了洋务事业的开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根据材料“被李鸿章重用的盛宣怀、唐廷枢、朱其昂等人在担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期间多次被人弹劾,批评者说他们中饱私囊、任人唯亲。”可得出也造成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的现象。(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意义:根据材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是改变只强调‘通才’的方针,更多地吸收专门人才。1978年,英国文官队伍中的专家已达40500人,比1968年增加了一倍。美国在此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文官应具有专业技术,录用了许多博士。”可得出提高了文官队伍的专业素养;根据材料“美国在此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文官应具有专业技术,录用了许多博士。”可得出适应了新技术革命的要求;根据材料“据1979年日本人事院统计,中央政府机关50多万公务员中,高校毕业生占90%,内阁中也有许多经济学家担任要职。”可得出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19.(1)相同点:监察内容比较广泛;注重监察官员清廉行为;涉及对地方的教化;担负着维护农业生产的职责。(2)示例发展趋势:中央集权日益加强。阐述: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朝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都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的这些措施继续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唐时期(中国)。相同点:根据材料“(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秋冬遣无害吏案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岁尽遣吏上计,并举孝亲,郡口二十万举一人。”可知监察内容比较广泛;根据材料“其吏在官公廉正已清直守节者,必察之;兵贪秽谄谀求名徇私者,亦谨而察之。”可知注重监察官员清廉行为;根据材料“(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可知涉及对地方的教化;根据材料“(郡太守)常以春行所主县,劝民农桑,振救乏绝。”“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可知担负着维护农业生产的职责。(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唐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发展趋势:中央集权日益加强。阐述可举例历朝历代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如宋朝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明朝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都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明清的这些措施继续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最后总结,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越来越强化,中央集权加强。20.因素:工业革命的因素,这是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根源。阐述:工业革命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政府除了维护社会治安、国防、财政和税收等传统事务以外,还要担负起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新的社会事务管理,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也越来越复杂,亟须建立有能力、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主要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服务的,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主要手段。然而“官职恩赐制”和“政党分赃制”造成严重的官场腐败,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社会化商品生产以及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