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十五章-肝炎病毒(修)_第1页
25.第二十五章-肝炎病毒(修)_第2页
25.第二十五章-肝炎病毒(修)_第3页
25.第二十五章-肝炎病毒(修)_第4页
25.第二十五章-肝炎病毒(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十五章肝炎病毒第四篇真菌学肝炎病毒是一组专门侵犯人和动物肝细胞,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根据生物学性状及致疾性不同,可将肝炎病毒分为:甲肝病毒(HA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丁肝病毒(HDV)戊肝病毒(HEV)等病毒性肝炎

世界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泛发病率较高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征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肝功能损害黄疸一、甲肝病毒1973年,Feinstone应用免疫电镜技术首次从急性肝炎患者粪便发现甲肝病毒,1979年体外培养成功。甲肝病毒生物学性状和肠道病毒一致。Anti-HAVPrevalenceHighIntermediateLowVeryLowGeographicDistributionofHAVinfection甲肝病毒(HAV)--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球形直径27~32nm20面体立体对称无包膜单正链RNA甲肝病毒(HAV)--生物学性状抵抗力

在粪便和污水中可存活月余。(爆发流行)氯可使其灭活。(水中加入次氯酸)

100℃5min可使其灭活。(喝开水)高压蒸汽、紫外线、甲醛等可使其灭活。抗原性只有一个血清型(愈后免疫力较强)培养HAV可用猴肾、人胚肾细胞等进行增殖和传代。甲肝病毒(HAV)--生物学性状甲肝病毒(HAV)--致病性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消化道传播,污染食物、水源、海产

品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致病过程粪—口途径传播小肠淋巴结中大量增值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甲肝病毒(HAV)--致病性致病特点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隐性感染多见。显性感染多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无慢性病例和病毒携带者,不与肝癌有关99%预后好暴发性肝炎:1~3/1000,死亡率80%孕妇感染严重甲肝对孕妇本身会带来一定影响。容易演变为重症肝炎。越是妊娠后期,影响越严重。分娩时易导致大出血,产后易继发其他感染。演变为重症肝炎不但危及孕妇生命,胎儿也常突然死亡。

甲肝病毒(HAV)--免疫性无论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均能产生抗-HAV的IgM和IgG抗体及特异性细胞免疫抗-HAV的IgM在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出现阳性可作为甲肝的确诊依据

抗-HAV的IgG在恢复后期出现有保护作用,免疫力持久

甲肝病毒(HAV)--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ELISA用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显色为阳性IgM:甲肝早期IgG:既往感染采取血清或粪便标本一般不作病原学检查甲肝病毒(HAV)--预防原则预防原则加强粪便管理、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保护水源。减毒疫苗株H2株和L1株已投放市场基因工程疫苗也正在研究之中紧急预防可用丙种球蛋白二、乙肝病毒(HBV)1970年Dane在电镜下看到具有传染性的42nm病毒颗粒。目前已降至7.18%(2006年)HBV世界性流行。我国人口病毒携带率曾达9.75%(1992年)。

HBV感染的临床类型无症状携带者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慢性乙肝与肝硬化和肝癌密切相关乙肝病毒(HBV)--生物学性状形态结构电镜下血清中HBV有三种:小球形颗粒(22nm)管形颗粒(22×40--100nm)大球形颗粒(42nm)--Dane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外衣壳=包膜:HBsAg内衣壳:HBcAg、HBeAg

核心:DNA

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小球形颗粒过剩的衣壳蛋白装配而成,无感染性管形颗粒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无感染性乙肝病毒(HBV)--生物学性状抗原组成HBsAg:表面抗原-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抗-HBs:中和抗体HBcAg:核心抗原-血中一般不能检出-抗-HBc:非中和抗体-抗-HBcIgM说明HBV复制HBeAg:e抗原-感染性病毒存在的最有效证据(复制及具强传染性的标志)-抗-HBe在部分病人说明病毒感染性较低(是预后良好的征象)“两对半”乙肝病毒(HBV)--生物学性状抵抗力: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有抵抗力70%乙醇不能灭活HBV灭活:高压蒸汽灭菌、100℃10min或0.5%过氧乙酸等乙肝病毒(HBV)--致病性传染源患者无症状携带者乙肝病毒(HBV)--致病性传播途径(侵入门户)1.血液、血制品传播3.性接触传播2.母婴传播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乙肝病毒(HBV)--致病性致病机制---尚不清楚1.肝细胞因膜抗原的变化而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2.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损害3.病毒基因与肝细胞基因的整合4.病毒变异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乙肝病毒(HBV)--致病性致病机制---临床类型和转归根据病毒侵入数量和机体的免疫状况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类型和转归1.病毒侵入量少,免疫正常---隐性或急性肝炎2.病毒侵入量多,免疫力过强---爆发型/重症肝炎3.病毒侵入量多,免疫力低下---慢性/活动性肝炎4.免疫耐受----无症状携带者乙肝病毒(HBV)--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ELISA测定指标-----“两对半”HBsAg抗-HBsAg

抗HBcAgHBeAg抗-HBeAg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临床意义HBsAgHBeAg抗-HBe抗-HBc抗-HBs临床意义IgMIgG+-----感染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有传染)(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有传染)(大三阳)+-++-急性肝炎趋向恢复(小三阳)--+-++恢复期(传染性低)-----+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未感染,无免疫力乙肝病毒(HBV)--防治原则防治原则要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自动免疫:HBsAg疫苗(血源或重组)被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让乙肝病毒感染产妇生出健康宝宝近8年以来,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通过孕前干预治疗和对新生儿精确定量检测和精确免疫等治疗措施,已成功为2083例乙肝病毒感染的产妇实施了阻断治疗,帮助她们生出健康宝宝。目前,这种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技术成功率达到99%,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治疗无特效疗法α-IFN拉米夫定(lamivudine)泛昔洛韦(famciclovir)

有一定疗效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一、生物学性状形态与结构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50

nm

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有严格的宿主限制性黑猩猩为敏感动物体外培养困难

培养特性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有严格的宿主限制性黑猩猩为敏感动物体外培养困难

培养特性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主要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潜伏期短(7~33天)

感染易于慢性化

40%~50%的丙肝患者可转变成慢性肝炎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部分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20%慢性肝炎可发展成肝硬化

肝癌患者血中抗-HCV阳性率高

HCV与HBV重叠感染易发展成重症肝炎

免疫力不稳定、不持久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病毒的直接致病作用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直接损伤肝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特异性CTL对肝细胞的杀伤作用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机制1.RT-PCR、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RNA

用于丙型肝炎的快速诊断2.ELIS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

用于丙型肝炎的诊断、筛选献血员和流行病学调查三、微生物学检查法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

缺乏有效疫苗

缺乏特效药物

最常用的药物IFN-α主要预防措施

筛选供血员

控制血制品四、防治原则第三节丙型肝炎病毒第四节其他肝炎病毒一、丁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与HBV相同,感染后引起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HDV感染常发生于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中。

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表现为急性戊型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重症肝炎以及胆汁淤滞性肝炎。第四节其他肝炎病毒三、己型肝炎病毒:粪-口途径和血液传播四、庚型肝炎病毒:主要经非肠道途径传播,如输血、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等。单独感染后,可引起急性肝炎,存在HGV慢性携带者。HGV可与HBV、HCV同时或重叠感染。学习小结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毒,目前公认的至少有5种:HAV、HBV、HCV、HDV、HEV,其生物学性状及致病特点有所不同。其中,HAV与HEV无包膜,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急性肝炎;HBV与HCV为有包膜病毒,传染途径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