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考生答卷的基本情况_第1页
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考生答卷的基本情况_第2页
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考生答卷的基本情况_第3页
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考生答卷的基本情况_第4页
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考生答卷的基本情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高考试题的特点考生答卷的基本情况

2008届备考复习建议

■2007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

「第一次新课程高考:备受关注,事关全局

「第一次省自主命题:责任重大,如履薄冰

「第一次出现选做题:超量给题,限量选做

「第一次采用答题纸

理科综合试题,特别是生物部分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凸显出稳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

在平稳过渡中实现了新的突破,科学公正地检验了课程改革的成果,对中学教学起到了良好的

导向作用。

特点之一:落实了平稳过渡的原则

——平稳是O七高考命题的主调。对课程理念的体现必须服从平稳过渡的主旋律。平稳安全为

主,创新其次。

——注重与国家命题的衔接,特别是必做部分与2006年全国卷吻合较好,命题方式基本一致。

特点之二:贯彻了考试说明的精神

口试题结构完全遵循考试说明。

第I卷第n卷•必做第II卷•选做全卷

题数822选110+1

分值3233分873

分值比例43.8%45.2%11.0%

试卷格式完全模拟参考样卷。

□题目较好地贯彻了考试说明精神。注重考察考生能力和生物学素质,没有出现超纲现象。

特点之三:突出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适当兼顾覆盖面

试题突出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例如必做题的采分点主要集中于遗传与变异、细胞、稳态与

环境。适当考虑了对知识点的覆盖,必做部分共涉及23个知识点(必修模块共67+19个知识点),

选修一涉及到6个知识点,选修三涉及到5个知识点。试卷长度适中,题目设计有一定层次和

梯度,文字表述清楚、简洁明快,考生阅读量适中。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出现偏题、成题。较

好地发挥了高考应有的考察、选拔功能。

山东卷双向细目表

33的寿山东[73分)r«(190)»HK100)T£(90)

ir—分干•近

1—2—wa623、28

81、I毋1.17

iMR新«fi16N、6

1—分牝、重举t。亡2711)(4)21

5、29.S3、39《5

1R

2—S老府事蜃.触26(1)9.221829

26(2)(3)(«)15、27

2-5ASS**由

I生.新图1

IW1I9育A262

8、以1又213U„

m生一$«*。的&114

,

以10.

I人律学由中f与码2、4、n(2)121

12

lOUAiwr5111SS.5

2~5器主聚.SS.ST

13.14%16、31、

S-6七主吓麋IMJP

D

1

女・今标灾N、S2.*•S615.»1128

26(5)27(S)

5—1Mis25(1)(3)(・)7、41(Sv«、5)19

5-2左♦依木S5(5)・、・1(UZ'6)20

5-SKJ&ISS5(2)S3

I生•/本—任―

7~1.加M(2)(3)(5)40(2.3、・)321

f®翔M(1)(«)40(5)

T—3生,赖木在食品J»工聂文

40(U6)

课改四省考点分布比对

山东(73分)r«(150)HHKI(M^T£(90)

ir—分干

—wa6H28

i—SMVI-RW81.IH1、17

1-«£16N、6

1—介牝、裒虫。亡27(1)(4)21

5.0SS.»■■5

一好新分干,.1D

2-sa*n««H»26(1)3)、221829

I生•新变算26(2)(3)(«)15、27

2-5A*a-»Wi由

2-6MMMS*

S~1W常去,育A262

8.d1T.25.SU„

sm妻6a单*。右&11.

,

呗10.

I人律内斗魔与码2、・、21(2)121

12

1钟!陶晚《511ISS.5

『呈本笨,SS.ST

13.16、21、

3-6生态阡麋*®P14

X)

1

女•令深灾N、S2.:M.3615.a1128

26(5)2T(S)

5—1«HX«25(1)(3)(・”、41(Sv■、5)19

L2左♦/木S5(G・、41(UZ、6)20

5-SKJ&XSS5(2)S3

I晏,/点—11—

m

LWtMnff34(2)(S)(5)・0(A3、4)m

―侬租M(1)(■)40(5)

7—S年•赖木在食品加工义共

40(U6)

里力两

大纲卷主干知识比对

知识内容2004年2005年2006年07全国I卷

1.生命的物质基础6(7.7%)4(8.3%)

2.生物体的结构基础1、3(16.7%)5(8.3%)

3.生物的新陈代谢3、31(16.7%)2(8.3%)30(16.7%)301、II(2)

4.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1(7.7%)2(8.3%)1,2(16.6%)

5.生物的生殖和发育2(7.7%)1(8.3%)

6.遗传、变异和进化4、30(33%)3、31(37.5%)5、31(36.1%)31(22.2%)

7.生物与环境5(7.7%)5(8.3%4(8.3%)3(8.3%)

8.生物固氮

9.微生物与发酵工程31(19.2%)4(8.3%)

10.细胞与细胞工程

11.遗传与遗传工程

12.实验、实习和研究课30(29.2%)30(13.9%)3011(1)

特点之四: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趋向

r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核心。通过对基础知识的综合测试,考查了学生的四种基本能

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综合运用能力。例如,34567题重点考查

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34题以纤维素酶的专一性、纤维素酶的来源、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酶

活性的检测、固定化酶以及控制酵母菌的发酵条件为载体,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2题、8题重点考查利用数学坐标曲线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试题加大了对创新、探究、实践能力的考查,充分发挥了高考改

革对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如1题、26(5)题、27(3)通过对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实验的现象分析,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

果并进一步分析预测的结果,重点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特点之五:综合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生物试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过程和生物实验的理解、掌握

和综合应用情况。虽然题量有限,但是试题尽力通过一个题目综合考察几个知识点,以此增大

考查的覆盖面。例如,2题重点考查人体血糖的调节,题目涵盖了人体血糖含量的变化、人体

内血糖的来源和血糖的代谢途径。3题重点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涉及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态农业。26题

重点考查遗传与变异,主要涉及了基因组合规律、单倍体育种的特征、基因突变的特点、人工

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以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基础知识。35题几乎涵盖了选修三的所有主题,主要

考查了细胞的全能性、体细胞克隆技术、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外源基因的检测方法

以及基因的特异性表达等。

•试题对知识点的要求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能够理解和应用.

•特点之六:力求体现过程与方法

重视生物科学方法的考查是本试题的突出特点。主要涉及杂交方法,外源基因的导入方法、外

源基因的检测方法、显微注射方法、体细胞克隆技术、科学实验对照方法,科学推理方法等。

「特点之七: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取材新颖,增强了学科内知识综合性

「试题强调新的材料新的情境,力求体现真实性和情境性,试题尽力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

近社会。例如:6题与世界结核病防治日进行巧妙结合;26题遗传育种的知识是当今社会非常

关注的热点问题;27紧密围绕“癌症”与人类体健康这一话题,延伸到端粒酶与癌症防治的关系;

34题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35题的生物反应器研发进展。同时还注重体现自

主命题的特殊,密切结合本省实际。如5题涉及到沂蒙山区和黄河三角洲I。

「试题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突出了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全卷共有8个生物试题关注

了学科内综合,突出了生物学知识之间内在的关联性。

「特点之八: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符合“一标多本”的实际情况

命题以《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化学、生物

科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试题不拘泥任何版本的教材,也不倾向任何版本的

教材。题目设问具有开放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的程度不同,区分度比较好。答案多种多样,

使用不同版本的学生允许有不同的答案。例如:26题包括4种设计方案,35(1)“显微注射,

显微操作,显微技术,腺病毒转染,转染,基因枪”等答案都算正确,(2)题允许两种答题方向。

「特点之九:选修题目力求保持难度一致,基本能够依K现公平性原则

34(选修一)35(选修三)

信息总量282(选项60字)240

命题思路热点情境一相关知识一基础切入f扩展发散

设问数量55

覆盖考点65

答案字数2649

难度系数0.660.63

「特点之十:入门易,深入难,层层递进,化解难度,有效控制区分度

命题人员营造了一种“各个水平层次的考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分数,但不同水平的考生能够拉开

距离'’的环境。

——主观题采用分步设问、分步给分的方式,难度梯度设置合理。

——问题之间相关性较弱,避免因一步出错导致步步出错的现象,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成绩。

r特点之十一:试题难度适当降低

试题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试题区分度较大。有利于高校选拔学生,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导向

作用。

2006满分平均分难度P

生物7241.990.58中

化学10882.660.77易

物理12073.090.61中

合计300197.740.66中

科目满分平均分难度P

生物7344.720.61中

化学7841.60.53中

物理8946.230.52中

合计240133.660.557中

•2007年高考试题及卷面分析

I卷:平均分16.85;难度0.527;区分度0.585

易、中、难的题数比例为:1:2:1

1.平均分3.27;难度0.817;区分度0.491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2.平均分2.32;难度0.579;区分度0.721

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

确的是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4OO

含量变化

3.00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2.50

肠道吸收有关2.00

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XY)

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0.50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O

|食物中的情类消化.吸收氧化分解CQj+H;O+ggft

血情

|肝明原

合成月原.机情原

■金鲜(0.8-1.2g/L)

脂肪等非融物质转化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3.平均分1.9;难度0.475;区分度0.446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考虑农业生态工程中能量的多级利用,人为地延长食物链。但是四个选项不够和谐。)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

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平均分1.59;难度0.398;区分度0.719

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

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命题意图不够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比较模糊。)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5.平均分2.81;难度0.703;区分度0.552

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地

6.平均分2.75;难度0.687;区分度0.638

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下列关于结核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倍镜下可观察到该菌的遗传物质分布于细胞核内

B.该菌是好氧菌,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菌感染机体后能快速繁殖,表明其可抵抗溶酶体的消化作用(似有老教材之嫌??)

D.该菌的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后由高尔基体分选运输到相应部位

7.平均分1.66;难度0.414;区分度0.750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

(设为P)变成了尿嗑咤。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

基对分别为U—A、A—T、G—C、C—Go推测“F可能是

A.胸腺喀咤

B.腺噂吟

C.胸腺喀咤或腺噪吟.(

D.胞喀咤(或腺喋吟)?|]u

A,,TA,UGCCG

8.平均分0.56;难度0.14;区分度0.361

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同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光照下CO2的吸收量

--黑暗中CO2的释放型

26o普通小麦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

A组B组C蛆

p高科抗病X矮秆易感病P高科抗病X矮秆易感病P高秆抗病

-1-1[¥射线

Fi高秆抗病Fx商杆知病接秆抗病III

11花药离体培养

矮科抗病接科抗病

FsIII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自交,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2/3o

(2)I、II、HI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C_组,原因是基因突

变频率低且不定向o

(4)通过矮秆抗病II获得矮秆抗病新品种的方法是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_«

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一o

(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

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出所用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所得F1只表现显性性

状,F1再通过自交才能在后代表现出重组性状;纯合体能够稳定遗传,杂合体后代会发生性状

分离而不能够稳定遗传。单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正常联会,因此不能产生正常的

配子,是高度不孕的,只有在幼苗期利用秋水仙素或者低温等方法人工诱导形成多倍体,才能

形成正常的普通小麦个体。基因突变具有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的特征,因此•般不容易获

得所需品种,即使人工诱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突变频率,与其他育种方式相比,出现所需品

种的概率也是最低的。设计实验方案是真正能够拉开考生层次的环节,该问的答案可以多种多

样,但是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

本题满分17分,平均得分11.1分,难度0.65,区分度0.428.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审题不够细致,没有看清题目要求

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杂交育种过程的一个步骤,有些考生答杂交育种,显然是把范围扩大了;

本题涉及两种性状,但是“F2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多少”只考虑其中的•种,许多

考生没有准确理解题意,凡是答“15/16、1/16、1/8、3/8”等的都属于这种情况。

「基础不够牢固,考虑不够周到

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品种的原因有的答反复自交需要年限较长,基因突变的特征大多数

考生只写一个方面;由单倍体经人工诱导形成的普通小麦应该是纯合的,都能够稳定遗传,有

些考生回答3/16、1/4等,没有看清前后这两个空是有关联的,或者没有领会到问题的实质。

-1没有掌握和应用生物科学实验的•般方法

最常见的错误是缺乏对照实验,没有将矮杆小麦与高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混淆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

将杂交、自交和测交混为•谈,甚至把自交写成自由交配,把性状写成形状,都是不应该出现

的错误。有些考生混淆了细胞核遗传与细胞质遗传,利用高杆与矮杆杂交,矮杆细胞作母本,

高杆作父本,然后反交,区分核遗传还是质遗传。有些考生混淆了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

与互换规律,让发现的矮杆小麦与纯合体高杆小麦杂交,若大部分为高杆,少部分为矮杆,则

认为发生了交叉互换。很多考生缺乏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的基础知识,对植物遗传的代数搞不清

楚,杂交第一代就分析现象:“高杆与矮杆杂交,将杂交植株所结的种子种下去并获得F1植株,

统计矮杆小麦所占比例。”

-1分析预测结果和结论扣题不紧,思路不清,表述不准

题目中虽然有探究的字样,但实验的两种结果已经给予提示,要么来自基因突变,要么来自环

境影响,实质上相当于设计一个验证实验的方案。有的考生生搬硬套探究性实验结果分析的格

式导致出现错误答案:“若F1全部为矮杆小麦,则这株小麦是由于基因突变产生的;若F1全部

或大多为高杆,则这株小麦的矮杆性状是环境造成的:若无法产生可育后代F1,则这株小麦为

单倍体。”有的考生脱离了题目要求:“将此矮杆小麦作母本与一个高杆的父本交配,让其产生

的F1自交。如果产生F2代中均为高杆,则此矮杆小麦是出现了基因突变不遗传。如果产生F2

代中有高杆、矮杆小麦,则此矮杆小麦的变异是可遗传的。”

「书写不够规范

有些学生抓不住要点,文字表达能力不强;如“杂交实验''没有明确指出杂交的亲本性状。

27.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1)体外分别培养某种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图中代表癌细胞生长曲线的是_a—。在体内,

癌细胞可能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扩(分)散转移的特性。

(2)细胞癌变后,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抗原,引

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直接使癌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效应T细胞。

(3)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

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细胞类型增殖代数

正常细胞50——60无

癌细胞有

实验目的:研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o

②A组加入端粒酶抑制剂,B组不加,进行培养

③记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

■本题满分16分,平均得分11.7分,难度0.73,区分度0.386。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缺乏足够认识,实验设计能力仍显薄弱

有的考生不分组,直接“取一定数量的癌细胞放入细胞培养液中,并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甚

至“取一个癌细胞并且用端粒酶抑制剂对其进行处理”;有的考生不会分组,分组烦琐,分三组、

四组的占一定比例。

「违背了实验设计的科学性等基本原则,灵活应变能力较差

有是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将癌细胞放入细胞培养液,然后加入端粒随抑制剂,观察其变化。”

有的搞不清哪是实验的变量,对照实验设置错误:“取等量的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分别加入等量

的端粒酶抑制剂。”

「审题不准确

很多考生题目不理会题目给出的癌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取正常细胞或未癌变细胞,分成两组”;

有的考生加入的试剂是端粒酶;有的扣题不紧,偏离了题目要求,‘‘观察两组癌细胞的扩散”,"如

果细胞发生癌变

「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比较随意

有的考生分析的结果相反,这也直接影响了下一问题的正确作答,反映出很多考生获取信息的

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有的表述不清,出现A>B、A<B这样模棱两可的概念:有的考生思维方式

发生偏差,以时间为标志“tl>t2、U=t2、有的分析不够全面,只分析一种情况;有的分

析生硬教条,套用格式“A组中的细胞少于B组中细胞数目……A组中的细胞等于B组中细胞

数目……A组中的细胞多于B组中细胞数目”(正确,但是与参考答案有差距),套用教材知识“增

殖50—60代说明……”;有的没有领会命题意图:结果,A组不再继续增殖,B组仍大量增殖。

分析,端粒酶抑制剂抑制了A组中端粒酶的活性,而B组端粒酶活性不受抑制。因此……

「对基本概念缺乏正确的理解

扩散与流动性是不同的概念,侵蚀细胞与侵蚀正常组织也有不同的含义,侵染与寄生有本质区

别,效应T细胞不能写成T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等,有的甚至写成效应B细胞。

34.1生物一生物技术实践】20%;满分8分,平均得分5.26,难度0.66!!!,区分度0.542

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世界关注。利用玉米秸杆生产燃料酒精的大致流程为:

玉米秸杆预处理、水解j糖液发酵J酒精

(1)玉米秸杆经预处理后,应该选用纤维素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为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2)从以下哪些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上述酶?(多选)

A.酿制果醋的醋酸菌B.生长在腐木上的霉菌

C.制作酸奶的乳酸菌D.生产味精的谷氨酸棒状杆菌

E.反刍动物瘤胃中生存的某些微生物

(3)若从土壤中分离产生这种酶的微生物,所需要的培养基为(按功能分),培养基中

的碳源为纤维素,秸杆类物质,纤维素类,木材,树叶,滤纸等均得分,但此空出现其他的糖

类如寡糖,单糖,双糖不得分。

(4)从:物体靠取出的酶首先要检测,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在生产糖

液过程中,为了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可采用固定化酶;固定酶;固化酶;固定化细胞;包埋

法技术。

(5)发酵阶段需要的菌种是酵母菌;产乙醇细菌;产乙醇微生物,在产生酒精时要控制的必

要条件是o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固

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是搞清秸杆的主要成分,由于前两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个问题搞不清楚,

直接影响这两问的作答。有些考生误认为秸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导致连续两问错答。发酵阶

段需要的菌种应该是酵母菌或者其他能够产生酒精的微生物,而有的考生答乳酸菌、发酵菌等。

从给出的选项中挑选可能含有纤维素酶的微生物,答案五花八门。

「审题不够仔细,不按要求答题

有些考生审题时心态不平和,长期题海战术养成的坏习惯使他们不能深入思考,准确理解题意

并把握题目要求,答非所问。题目对分离微生物的培养基已经提醒按功能分类,很多考生答成

固体培养基,另一个空也只好答琼脂、牛肉豚等。对于培养基的成分题目只要求写出碳源,有

的考生填写“氮源、碳源、无机盐”等。

「对有关生物技术不熟悉

有些考生不了解提取的酶必须检测活性才能用于生产实践的事实。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的条件

可能有多种,但是题目定位在酵母菌在产生酒精时,这就只能答与氧含量有关的术语,如密封、

密闭、不透气、无氧、厌氧、氧浓度、氧气、氧气通入量、氧气的量、控制氧、下调氧等概念,

只要没有增加氧气的概念,均得分,有的考生就答成了提高氧气浓度,有的答温度或者其他的

一些条件。

35.【生物一现代生物科技专题】80%;满分8分,平均得分5.07,难度().63!!!,区分度0.498

继哺乳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发成功后,膀胱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最近,科学

家培育出一种转基因小鼠,其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并分泌到尿液中。

请回答:

(1)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体细胞,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

(2)进行基因转移时,通常要将外源某因转入?????(细胞)中,原因

是9999"?

(3)通常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插入了小鼠的基因组。

(4)在研制膀胱生物反应器时,应使外源基因在小鼠的?细胞中特异表现。

(5)为使外源基因在后代长期保持,可将转基因小鼠体细胞

的细胞核转入去核的卵细胞中构成重组细胞,使其发育成供体具有相同性状的个体。该技术称

为核移植(或克隆)。

・考生答题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对相关生物技术理解不到位

细胞核移植必须是将供体细胞的核转入去核的卵细胞构成重组细胞,很多考生没有实施去核的

操作。

「概念不清

有的将核移植与动物细胞融合混淆。有的自创名词,如膀胱腺。

有的考生将“检测外源基因是否插入基因组”与“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表达”混淆,正确答案“DNA

分子杂交、核酸探针、DNA探针、RNA探针、PCR、基因芯片”都属于核酸水平,使用蛋白质

检测对该题不可行,因为蛋白质检测不到未必就没有插入,已经插入但没有表达也是常见现象。

受精卵、早期胚胎和幼体都不进行检测,成体的所有细胞均应该包含外源基因,抽取血样从白

细胞就可以检测。

「缺乏灵活性

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是膀胱生物反应器,有的考生思维定势作怪,仍然回答过去熟悉的乳腺,甚

至答成乳汁。题目对小鼠的膀胱上皮细胞可以合成人的生长激素也已进行了明确描述,有的考

生回答肾脏、肾小管、集合管等,甚至答非所问:分泌。

->没有理解命题意图

虽然本题没有明确提示将外源基因转入的方向是否为某种细胞,但是题干意指“进行基因转移

时",这与基因转化绝对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第一个空答成载体,就增加了第二个空的难度。有

的考生答成了“基因片段无法在细胞内单独表达”“质粒可在体内稳定保存并自我复制”“易于基

因的转移,且易表达”“质粒作为目的基因的运载体”“便于表达和检测/质粒能无限增殖,具有标

记基因”等。如果第一个空答成其他细胞,第二个空也将难以回答,如以下答案:细胞质基质/

防止小鼠种群变异产生新物种破坏物种多样性:细胞核〃因为DNA在细胞核中转录表达;体细

胞/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卵细胞/含丰富的营养物质。

「错别字现象严重。如纤维注射法。

教学建议之一

研究读考试说明,全面打好基础

■命题指导思想

一、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度普通高

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为依据。

・紧扣考试说明,灵活处理教材

「紧扣考纲,紧扣教材一紧扣说明,参考教材

-1将教材看作教学的案例,看作教师加工和创造的素材,看作学生学习的资料,变教教材为用

教材。

「要融入自己的思想,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角度审视和处理教材,对教材进行改编、选编、

选用、活用。

・考试说明没有而教材有的,大胆进行删减

分子与细胞:P2从生物圈到细胞;P40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P54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

结构模型:P105化能合成作用

遗传与进化:P73遗传密码的破译;P102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只保留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P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淡化)

稳态与环境:P9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P102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P112设计并制

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考纲有而教材没有的要进行适当补充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只有探究活动,没有文字材料)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只有资料分析,没有涉及盐调节)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应用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模拟尿糖的检测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其他版本没有而所学版本有的,可以适当淡化

人教版《遗传与进化》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探究脱氧核甘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其他版本有而所学版本没有的,最好不要补充

江苏教育版《分子与细胞》

身边的生物学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

组成细胞的原子

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课题研究:如何判断细胞的死活

•善于整合有关知识,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典型案例: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

人教必修二:用限制酶切断DNA

人教选修三:从基因文库中获得目的基因;通过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中国地图版:鸟枪法;人工合成法包括逆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河北少儿版:化学合成法;从基因组中直接分离法包括鸟枪法利逆转录法

浙江科技版:已知序列的基因用化学方法合成或者用PCR扩增;未知序列的基因从基因文库中

寻找

江苏教育版:没有相关内容

•以所学版本为主体,适当兼顾其他

口同样一个活动建议,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非常悬殊,甚至实验原理、材料工具和操作步

骤完全不同,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

•善于抓住教材的主线,敢于接弃旁枝末节的东西

・切实加强省编教材的研究与利用

二、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以相关科目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考查重

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3个层次:理解科学知识的素养、理解科学过

程的素养、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素养。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过程

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落实。

三、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二OO八基本趋势:保持稳定,充实完善,力求创新。

•影响高考命题的主要因素

->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

[官方的影响

「考试大纲的权威性指导

「测量理论的影响

-1局校的影响

「课程改革的影响

「命题人自身的因素

・高考命题的两个规律

「连续性

「波动性

■通过阅卷发现问题

■通过调研听取意见

■通过比对学习借鉴

・通过反思成熟提高

■通过分析调整思路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高考试题将尽力贴近生活、贴近生产、贴近社会。

情境素材要服从于题目质量,不能强求,不能牵强。而且在理科综合严格控制试卷长度的

情况下,这个方向更为明显。

-1倡导探究性学习。高考必须努力践行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

自主选择空间,加大对创新、探究、实践能力的考查,对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起着良好的导

向作用,因此,新大纲在试题设计中注意发掘考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r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信度是衡量试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口提高试题信度的方法

1.回避以前用过的题目

2.回避各类参考书和习题集上的成题

3.回避教师容易猜到的题目

4.更要注意试题保密

★区分度是试题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加以区分的能力

☆区分度的计算方法:

(1)客观性试题的区分度:D=Ph-PL

D为区分度,Ph为高分组通过率,P1为低分组通过率

(2)主观性试题的区分度:D=(XH-XL)/N(H-L)

♦效度是衡量试题有效程度的指标

验证效度通常采用逻辑分析法,既依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来

分析测试内容,检查测试内容究竟在体现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方面达到多大程度。通常是用

“题目双项细目表”和“命题双项细目表”加以对照,以确定试卷的效度。

◊提高试题效度的方法

一是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关考试评价的指导意见,把握命题方向;

二是严格工作程序,即首先研究制订“双向细目表”,依据双向细目表编制试题,克服命题的

随意性;

三是认真审题,提高试题的科学性。

XH为高分组该题总分,XL为低分组该题总分,H为该题最高分,L为该题最低分,N为考

生总人数的25%。

(3)整个试卷的区分度:将每道题目的区分度与满分值相乘的积相加,然后将其总和除以试

卷的满分值,所得的商即为整个试卷的区分度

☆适度控制试题的难度,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

•难度指试题或试卷的难易程度

。难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1)客观性试题的难度计算:P=R/NX100%(P为通过率,R为答对或通过该题目的考生数,

N为全体考生数)

(2)主观性试题的难度计算:P=X/WX100%(P为通过率,X为被试在某一试题上的平均分,

W为该题的满分)

(3)整个试卷的难度计算:将每道题目的难度与满分值相乘的积相加,然后将其总和除以试卷

的满分值,所得的商即为整个试卷的难度。

■考试能力与要求

-nl.理解能力

(1)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005年理综全国卷I,1】人体神经细胞与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其根本原因是这

两种细胞的

A.DNA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B.核糖体不同

C.转运RNA不同

D.信使RNA不同

(2)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生物的物质性观点

•结构和功能相统的观点

・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观点

•牛.物进化的观点

•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的观点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与技术,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

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与技术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

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

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课程设计思路:每个模块的价值

“分子与细胞”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

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

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遗传与进化”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

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

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稳态与环境”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

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观察

观察&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在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

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搜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观察方

法是获取客观世界第一手原始信息和感生材料的基本手段;观察方法具有证实或否定假说的作

用;观察方法往往是一些重大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案例: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实验

实验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或模拟的特定条件下,

排除各种干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从实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和结构分析实验。

♦调查是为了解真实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分为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

※调查的一般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研究设想:明确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对象与范围

(2)设计调查研究方案:明确调查的步骤和日程、调查的方法和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⑶收集资料

(4)整理与分析资料

(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表达与交流调查结论

※典型案例: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假说演绎

在观察、实验和分析的基础匕对所获得的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首先提出某种作为理论基

本前提的假说,然后以假说作为出发点进行演绎推理,逻辑地演绎出结论,构成一个理论体系,

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典型案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

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提出假说,解释现象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归纳综合,总结规律

♦建立模型???

任何一门学科走向科学的过程都是形式化、符号化、建立数学模型和实验模型的过程。所谓数

学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事物系统,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事物系统特有的内在规律,

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或符号,概括的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简单地说数学模型

就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一切数学概念、公式和算法系统、数学理论体系等都可以称

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

建立数学模型的主要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一提出合理的假设一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一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典型案例:种群增长模型

♦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法是指反映客观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要求从研究对象的整体与要素,整体与层次,整

体与结构,整体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出发,揭示事物的整体关系与整体特征。这里的要素是指相

对于整体而言的部分;结构是指要素结合成为整体的方式;层次则是指由于要素结合方式的不

同,即结构的不同,系统或整体的存在又形成若干层次;而整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以维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

典型案例:生态系统有关内容就体现了系统分析法的主要方面,如确定系统的边界、分析该系

统的组分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研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研究系统内部

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

的生物学问题。

案例分析(题型示例5)请仔细阅读下面两幅图及其说明,分析关于捕食作用对群落结构的影

响,并回答问题:

左图藻类种类与浜螺密度的关系。浜螺是潮间带常见的捕食者,吃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

藻,如浒苔。浒苔在与其他藻类的竞争中经常会占据优势,从

而限制了其他种类的生长。

右图具有岩石基底的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该图表示了该群

落的•些重要种类及其食物联系。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

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

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

重要事件。

※图表是生物学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习生物学知识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常

以图表材料为背景,要求利用所学知识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作答,从而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及分析表达能力。这类题条件隐蔽,灵活多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纵观

近几年高考试题,利用图表作为背景出题,占分比例较大。这类题将无疑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

重点。

统计图表题在高考生物试题中的分布

2006年2005年208年20cB年2002年

口而2134.40.1230.4083335.422033

统广乐3.12273338.30323526333438.41

39.42

计上爵3236383636.4236373543

个困rrsi.insoT30.1D31

表北京29S

天由130330

江笄428.14353739243537

ttr朱1731.424236.4035377.1726.42

绕111723303725293435.27343840.41.4113038.31323439

线639.4038.41241.42.40.41

个困T2.rr30.ni5T2.rrs.nizT555.nn.S3

计图

北嵬23130430

天金30316、30

广朱28.江笄S7.e国个因T30.天江苏.上海北京上

图席342

T4.公田IDS.北摩31由620、30海2338

类型之一——表格统计

【2006年江苏,21】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

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

度(个/m2)调查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各知识板块中统计图表分布情况

01020304050

题数(个)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调查

类群跳虫类蝉螭类线犯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