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考试时间:7月4日08:30~11:00】玉溪市2023~2024学年春季学期期末高二年级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鑱(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材料二:“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诚然,缺失、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失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分析欧阳修的观点时,分别从古代诗人创作规律、个人遭遇与情感关系两方面展开讨论。B.许多宋代诗人认为,“穷于世者”往往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并对天地人生有更深刻透彻的认识。C.深情而敏感的诗人深刻体验到忧患对于生命的意义,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D.心理失衡使诗人蓄积了饱满的情感,获得了创作驱动力,诗人之“穷”成为诗人不可或缺的财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古代诗人创作规律的总结是,真正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诗人屡经生活磨难之后才能出现的。B.作者认为宋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C.一定程度上缺失、痛苦、焦虑,也许是人生的苦难。这些缺失与美满保持平衡,可以避免走向灭亡。D.诗歌创作,可以使饱和的心理能量得到释放、宣泄,降低紧张水平,这是改善心理失衡的最优途径。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围绕“穷而后工”的核心概念展开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只用了举例论证。B.两则材料都围绕“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最有价值之处,即生活与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究。C.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4.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文中“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的一项是()A.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了大量的佳作。B.江淹年轻时郁郁不得志,后来官运亨通。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后江郎才尽。C.王维在中年时亦官亦隐,过着惬意的生活,留下了《终南别业》这一传世之作。D.屈原出身尊贵、官居高位,由于坚守理想信念,招致不幸,创作出伟大的《离骚》。5.两则材料分别对“穷而后工”这一命题展开探讨,请简要分析两者论述角度的差异。【答案】1.D2.C3.A4.D5.①材料一分别从欧阳修所认为的“政治处境”及其他宋人从“社会阅历”“天命角度”来探讨“穷”的内涵;而材料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来探讨“穷”的内涵。

②在探讨“穷”与“工”的关系时,材料一侧重探讨“穷”与“工”的因果关系,材料二侧重探讨诗人对“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原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心理失衡使诗人蓄积了饱满的情感”错误。由原文“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可知,最后一句少了前提“在一定意义上”。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真正优秀诗歌作品总是诗人屡经生活磨难之后才能出现的”错误。原文是针对欧阳修“穷而后工”理论所作的阐释,并不是普遍性的规律。B.“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错误。由原文“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可知,只是对“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惩罚”这一观点的否定。D.“这是改善心理失衡的最优途径”错误。由原文“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可知,只是一种途径,而不是“最优途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只用了举例论证”错误。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屈原由于坚守理想信念,招致不幸,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创作出伟大的《离骚》,能够体现文中“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ABC都没有体现对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可知,材料一分别从欧阳修所认为的“政治处境”及其他宋人从“社会阅历”“天命角度”来探讨“穷”的内涵;根据材料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可知,而材料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来探讨“穷”的内涵。②根据材料一“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知,在探讨“穷”与“工”的关系时,材料一侧重探讨“穷”与“工”的因果关系;根据材料二“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可知,材料二侧重探讨诗人对“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芦花深处是老家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因为河两岸长久以来的土地之争,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有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不可通婚。那曾哲友,也是血气方刚少年郎,拒了家里安排好的亲事,撑着一只小渔舟,随波而去……后来有人说,他的渔船翻了,五大三粗的个头被大鱼给吞了。还有人说,他撑着小渔船,搭上了人家的大船,到了上海,做起了买卖,成了有钱的大老板。且不说他,这人再也没出现过了。河那边的杨玉兰,家境不错,读过几年私塾,不说是大家闺秀,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偏偏心随那打渔郎去了。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过了适婚年龄,不想给家里添堵,卷了几件衣裳几本诗书,在冬季河水枯竭的时候,半摸半蹚地过了那条河,到了河这边,过了大半辈子。这些故事,也是我零零星星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婆婆从未对我提过。婆婆其实也不是我的婆婆,我是婆婆捡来的孩子。不知是生来瘦弱难养,还是女孩遭嫌弃。婆婆把我捡来的时候,是深秋,河边芦花开得最盛的时候。当时婆婆正在砍芦苇秆子,准备回家扎晒花帘子。听见我嘤嘤的哭声,先是一惊,随后慢慢扒开深深的芦苇丛,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我躺在一只旧的竹编篮子里,身下垫着一件红被褥,小脸已经皴得很难看。婆婆丢下镰刀,在裤子上拍拍双手,小心翼翼地把我搂起来,亲我,抚摸我,像是在芦花地里捡起了一颗珍珠,我笑了。婆婆养了两头羊,我是喝羊奶长大的,婆婆还有一亩七分地,种点杂粮和棉花。我们住在村子的最远处,好像与世隔绝,好像世外桃源,无非是日子艰苦一些。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是上不起学的,婆婆便教我读诗写字。竟然不是从一二三写起,而是先学写名字“玲珑”,太难了,学了很久很久。春天的时候,我与婆婆一起种棉籽。三月底的时候便开始培土,小河边有很多好的土,用小板车拉到我们的田当头,堆好。婆婆便用一种叫“栽钵器”的东西,插到土堆里,再提起来,用脚一蹬,一个圆圆的实心土筒子就掉了出来,顶上还有一个窝窝,那儿专门用来放棉籽,这个圆土筒子叫“营养钵”。婆婆年纪大了,一天蹬不了多少个,好在我们的田也不多。婆婆蹬,我就摆,把营养钵们摆成小方阵,然后将买来的棉籽一粒粒放进窝窝里。直到每一个窝窝里有了一颗棉籽,婆婆就用一些碎土,在小方阵上铺上薄薄的一层,为了保暖,最后还要给它们架起塑料薄膜,夜晚的时候密封起来,边上用土或者砖压住,早上气温升了后,掀开塑料薄膜,让它们呼吸。我每天蹲在田边等那些棉籽发芽,它们发芽了,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再慢慢长高,再开花,结棉桃。等棉桃相继炸开成雪白的棉花,便已经是金秋十月了。婆婆说攒够了钱就送我去学校,而那时候我已经快十岁了。但上不上学的,对我来说真没多要紧。那些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夯实了我一生的力量。我小的时候,婆婆总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比如她说大青虫和蛾子是庄稼的攻击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春天,守护好了春天,米缸才能满满的。她说棉花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我们采集星星去卖钱是很有趣的事。寒风刺骨的时候,她推开我们那吱吱呀呀的木门出去搬柴火进来,还要说一句:“好尖好尖的风啊,辣得脸疼!”我就不明白了:风是看得见的吗?是有形状有味道的吗?为何不仅是尖的,还是辣的?长大后,我发现,她真是天生的诗人啊!她的诗意,她不切实际的浪漫,在悲苦的一生里竟然越活越浓烈,继而影响了我。深秋的时候,地里没什么活了,婆婆便在河边静坐,抽叶子烟,时不时敲一下烟锅。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河对岸是她的老家,她却一生没有再跨过去。那岸边的芦花都开了,轻轻盈盈的,随风摇摆,沙沙沙。我越来越大,她越来越老。我用采集星星挣的钱去上了学,由于她教我的很多字,还有许多的生活基础,追到同龄人竟也没有那么难。等我念到大学,不用她种地供我了,我做家教,勤工俭学,寒暑假打工,我可以养活婆婆了。但彼时的她也是八十有余,已到暮年。开始耳背,与她说话要用吼才能勉强听得见。“婆婆,你说我是你捡来的,真的假的哦?”“你是芦花变的,小妖怪夹的。”她又开始胡说八道。“婆婆,他们都说你在等一个人,他是谁呀?”我不止一次打探她年轻时候的秘密。婆婆好像没听见,呆呆地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吧嗒了一口叶子烟。她的脸已经皱得像当年被遗弃在芦花地里的我了,但眼里还有光,大概便是那一丝光,支撑着她这一生的浪漫,这一生的诗意,这一生的等待吧!不然她为何为我取名“玲珑”呢?玲珑骰子安红豆,这是入骨的相思啊!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节选自农视网)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婆婆没等到打渔郎的迎娶,过了适婚年龄,卷了衣裳诗书到了河对岸,体现出婆婆忠于感情,富有个性的形象特点。B.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毁掉了一桩本该美好的姻缘,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两岸土地之争的激烈,矛盾的不可调和。C.婆婆教“我”写字,先学写名字“玲珑”,一方面呼应前文婆婆读过几年私塾,又反映出读书不多的婆婆不会教育孩子。D.虽然遭遇了一生的不幸,但婆婆依然带着诗意看待生活,依然热爱生活,这样对待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影响了“我”。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婆婆生活的场景,为后文叙述婆婆的身世及艰辛的一生作铺垫。B.作品通过曾哲友撑小舟随波而去,再未出现并引起各种传言这一情节,告诫读者感情不可随便。C.作者运用描写,连用一系列动词,展现出与婆婆一起种棉籽是“我”小时候非常美好的记忆。D.“采集星星挣的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是对婆婆说过的话的借用,表现出婆婆对“我”的影响。8.小说取名为“芦花深处是老家”,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说明其涵义。9.与沈从文的“诗化小说”《边城》相比,《芦花深处是老家》同样具有诗化小说的特色,请结合小说进行赏析。【答案】6.C7.B8.①婆婆老家在芦花深处。②婆婆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③芦花深处是“我”和婆婆的精神家园。9.①淡化小说的情节。情节没有跌宕起伏、大起大落,而是娓娓道来。②小说环境非常优美。虽然是比较简陋的环境,但在作者笔下却充满浪漫色彩。③语言富有诗意。“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放在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的能力。C.“婆婆不会教育孩子”错,婆婆教“我”先写名字“玲珑”是婆婆对“我”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期许,希望“我”能有一个美好的名字,也呼应了婆婆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告诫读者感情不可随便”错,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展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增添故事的曲折性,而非告诫读者感情不可随便。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含义的能力。从“我”的角度,“当时婆婆正在砍芦苇秆子,准备回家扎晒花帘子。听见我嘤嘤的哭声,先是一惊,随后慢慢扒开深深的芦苇丛,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芦花深处是生命开始的地方;从婆婆的角度,“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这里虽不是她出生的老家,却因爱情和生活成为了她度过一生的家;整体上芦花深处充满了“我”和婆婆的共同回忆,是情感的寄托之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特色的能力。可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从环境描写、语言风格和情节等方面,分析《芦花深处是老家》的诗化特色,展现其与《边城》在这些方面的共同点。①小说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更多地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温暖与美好,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和《边城》相似。②文中对松滋河、白杨树、芦花等自然景观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如同《边城》中的湘西风光。③文中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如“棉花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等,充满了想象力和美感,与《边城》的语言风格相似;“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放在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节选自《六韬·论将》,有删改)材料二: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保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将者A国B之辅C先王D之所E重也F故置G将H不可不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指条目,与《论语》中颜渊问“仁”所问“请问其目”中的“目”意思相同。B.劳,指慰劳,与《氓》中的诗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中的“劳”意思不同。C.克,指攻克,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克终者盖寡”中的“克”意思相同。D.告,指休假,与《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府吏长跪告”中的“告”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列举的五材十过,体现出即使有良好的品质,但如果对其没有清醒的认识,也会成为将之过。B.在追随元帅俞通海在太湖与吴军作战时,王铭骁勇善战,右臂中箭受伤,王铭自己取出箭头,继续作战。C.王铭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独自冲入敌阵。王铭几进几出,杀伤敌人数量过于巨大,行为有些失当。D.王铭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又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与敌作战,还攻克了英山各个营寨,被擢升为管军百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2)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14.材料二中王铭作为将才,他的事迹体现出材料一中太公“五材”标准的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ACF11.C12.C13.(1)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2)王铭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14.①“勇”,王铭在作战中骁勇善战,战功赫赫。

②“智”,从王铭上书的内容看,“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

③“仁”,“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士女”指男男女女,泛指百姓,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将者国之辅”为判断句,主语“将者”后及句末断句,且“先王”是后句的主语,所以AC处断句;“也”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故选A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B.正确。慰劳;/劳苦、劳作。句意:俞通海慰劳了他。/婚后多年守妇道,繁重的家务劳动担负无余。C.错误。意思不同。攻克;/能够。句意:又攻克英山各寨。/能够坚持到底的人很少。D.正确。休假;/回答。句意: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府吏直身长跪作回答。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行为有些失当”错误。由原文“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可知,过当,不翻译为“失当”,应翻译为“超过相抵之数”。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兵者,国之大事”,判断句,“……者,……”表判断;“兵”,战争;“将”,将帅。(2)“麾下”,部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从于采石攻蛮子海牙”;“从”,随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①“勇”,王铭在追随元帅俞通海在太湖与吴军作战时,王铭骁勇善战,右臂中箭受伤,王铭自己取出箭头,继续作战;王铭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独自冲入敌阵,几进几出,砍伤杀死的敌人超过相抵之数。随军作战,攻取了江州,又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与敌作战,还攻克了英山各个营寨,被擢升为管军百户。王铭在作战中骁勇善战,战功赫赫。②“智”,王铭上书说他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分析了温州的战略位置、备战方面的劣势,而且对形势很有预见性。③“仁”,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受百姓爱戴,必然执政爱民,符合“仁”的标准。参考译文:材料一:武王问太公说:“怎样评论将帅的优劣得失呢?”太公回答说:“作为将领,有‘五材’,有‘十过’。”武王又问:“能再具体给我讲讲吗?”太公说:“所说的五材,指勇、智、仁、信、忠五种美德。勇敢就不可侵犯,智慧就不会淆乱,仁慈就爱护他人,诚信就不会欺骗人,忠诚就没有二心。所说的十过,指有的虽然勇敢但却轻易去送死,有的性情急躁而心中急于立功,有的秉性贪婪喜好贪图小利,有的性情仁慈而不忍心伤害他人,有的虽然机智但胆小怯懦,有的虽然诚信但喜欢轻信别人,有的本性廉洁但不爱护他人,有的虽然有才智而反应迟缓,有的虽然性格刚强但十分自负(刚愎自用),有的天性懦弱喜欢依赖他人。所以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生死存亡,战争的胜败全在将帅手中。将帅,是国家的辅佐大臣,先王一贯重视将帅的任免,所以任命将帅,不能不认真审察。因此说,大凡战争,不能两方面都获胜,也不可能两方都失败。军队出征越过境,为期不到十天,如果不是灭掉敌国,就必定是己方军队战败,将领被杀。”武王道:“说得很好。”(节选自《六韬·论将》)材料二:王铭,字子敬,和州人。王铭最初隶属元帅俞通海部下,随军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因为王铭勇猛,被选拔充当奇兵。从作战一开始,他就率敢死队大喊着突击敌人,攻克了敌人的水寨,从此多次有战功。在太湖和吴军交战,被飞过来的箭射中右臂,拔出佩刀割出箭镞,又投入战斗。俞通海慰劳了他。龙湾之战,追赶敌人北到采石,王铭独自冲入敌阵。敌兵拿槊刺他,伤了他的脸。王铭三进三出,砍伤杀死的敌人超过相抵之数。赐给文绮银碗,被选拔充当宿卫。随军攻取江州,激战康郎山和泾江口,又攻克英山各寨,被提升为管军百户。洪武四年,考察百户中各善用枪的人,大抵没人能与王铭抗衡。积功升官到长淮卫指挥佥事,调任守卫温州。上奏说:“臣所管辖的地方,对外控制海盗(倭寇),城池楼橹因陋就简,不仅不能壮国威,如突遇大风潮水的变故,便没有办法抵御,势必要进行改造。”太祖批复照准。于是修缮城池和壕沟,全都比过去规格增加一倍。加筑外墙,从海神山开始连接郭公山,头尾长二千多丈,宏伟宽敞壮丽,成为巍然屹立的东浙巨镇。太祖十分赞赏,给予世袭。王铭曾请求告假暂时回到和州。温州的百姓阻挡道路迎送。长官都相视叹息道:“我们这些人为天子治理百姓,百姓看到我们去来十分冷漠,和王指挥相比我们很惭愧。”(节选自《明史·王铭传》,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①秦观星分牛斗,疆连淮海,扬州万井提封②。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豪俊气如虹。曳照春金紫,飞盖相从。巷入垂杨,画桥南北翠烟中。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③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④。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⑤千钟。【注】①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秦观访隋朝遗迹,作此词。②万井:古代以八家为一井,指人口稠密众多。提封:总共。③迷楼:隋炀帝修筑,故址在今扬州市西北。④爵马鱼龙:爵,同“雀”。指各种鱼龙雀马之类的戏玩之物。⑤拚:舍弃,不顾一切。15.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借星宿与分野、面积、人口写州郡之雄壮,提挈全篇。与柳永《望海潮》开篇构思相同。B.“花发”句写城市之富丽,“豪俊”句写扬州气度宏伟之才俊,“曳照”句写达官贵人服饰华丽飘曳之态。C.下阕一个“有”字领起“迷楼”以下数句,与柳永《望海潮》中用法相同,共同抒发了对扬州城美景的喜爱。D.词人在词中抚今追昔、吊古伤怀,那种困兽犹斗、慷慨悲壮的形象与顽强拼搏的豪情与雄心清晰可见。16.本词下阕抒发作者兴亡之感,请从抒情方式角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以景衬情。“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而今那时的繁华景象都结束了,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②直接抒情。“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词人唯有饮酒、作词可打发时光。【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共同抒发了对扬州城美景的喜爱”错误。迷楼、月观是隋代遗迹,表达作者物是人非之感。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以景衬情。“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世事变幻,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再繁盛的朝代、再豪俊的人物、再繁华的宫殿都将在历史长河中消亡,就像天上孤鸿在云中越飞越远,最终渺远不见,只剩下乱云流水环绕着空荡荡的宫阙,无言地诉说着历史的无情与历史的正义。②直接抒情。“最好挥毫万字,一饮拚千钟”,词人内心充满了历史变幻、物是人非的感慨,心中的块垒郁结,如何才能平复自己的内心呢?只有将心中的块垒付诸笔下万言、付诸千杯愁酒了吧!词人用看似豪迈的举动将郁积于胸的情怀一一抒发,最终心灵才能得到平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无法传达,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3)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运用虚实对比,虚写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凄凉情形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鸿雁长飞光不度②.鱼龙潜跃水成文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⑤.过春风十里⑥.尽荠麦青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雁”“潜”“弩”“陈”“何”“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这几年,传统文化_____①_____地融入生活之中。我曾在书店抽中过唐代仕女盲盒,也曾在陶社接受过店主陶瓷文化的科普。看似“无用”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粒子般在生活中自由碰撞,让我感觉自在,既没有_____②_____的搁置疏离,也没有只可远观的敬畏拘束。“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华文化含蓄而深沉,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大多要经历一个曲径通幽的过程。而文化机构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通往文化“桃花源”的入口。对于传统与现代的调和与碰撞,会赋予年轻人感知生活的更多触角。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孔子在齐国闻韶,_____③_____,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晏子以羹汤、五声为例,论述“和而不同”的道理……这些都仿佛让我戴上一层“文化滤镜”,重新审视、品读、热爱这片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土地。不论是瓷器、家具,还是诗词、书画,每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其实都像是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让人能够读懂现实生活中诸多“平平无奇”外表下的内在机妙,在面对人生百态时愈发从容不迫。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与文中画横线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B.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C.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D.如果你是“未经登记”的陌生人,你是无法进入的。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自然而然②束之高阁③余音绕梁19.C20.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根据下文,在书店,陶社都“遇到”过传统文化,可见传统文化已经自然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应用“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指出于自然发展,不经人力干预而收到的效果。②根据“搁置疏离”可知,此处语境是指没有搁置不用或扔在一边不管,应用“束之高阁”。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比喻搁置不用或扔在一边不管。③根据“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可知,出自《论语·述而》篇,原文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被深深吸引,以至于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都没有感觉到肉的味道。此处用一个表示音乐让人难忘的成语,应用“余音绕梁”。余音绕梁: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屋梁上回旋,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专有名词;B.表示直接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强调。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对于”介词误用导致主语残缺,应删除“对于”;二是语序不当,“调和与碰撞”语序不当,应为“碰撞与调和”;三是语序不当,“会赋予年轻人感知生活的更多触角”多项定语排序不当,应将“更多”放到“感知”前面。修改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_____①____。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时代的土壤里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回想百年之前,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囿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不少青年空有一身本领却难以施展,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国家好,____②____。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他们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身心素质向好向强,就业创业机会充分多样,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新时代必将为青年搭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必将为青年插上腾飞的翅膀,必将成为青年大有可为的伟大时代。青年是时代发展的蓬勃动力。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然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松就能实现的。____③____,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1.①时代是青年发展的宝贵沃土②青年才会好③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责无旁贷22.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铿锵有力地写出了青年生逢盛世,这个时代为青年提供了非常好的际遇和机缘。【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下句“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时代的土壤里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可知,时代是青年发展的宝贵沃土,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时代是青年发展的宝贵沃土”。②根据上文“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囿于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不少青年空有一身本领却难以施展,空有一腔抱负却难以实现”可知,在旧中国,青年难以施展抱负,再根据下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他们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身心素质向好向强,就业创业机会充分多样,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可知,在新时代,青年拥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说明国家好青年才会好,所以此处应该填写“青年才会好”。③根据下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可知,讲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再结合上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松就能实现的”,可知中国青年就应该责无旁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责无旁贷”。【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新时代必将为青年搭建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必将为青年插上腾飞的翅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快车道”“腾飞的翅膀”来比喻青年人高质量快速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青年发展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包含了作者对新时代必将造就青年人的肯定;三个“必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时代是青年发展的最宝贵沃土,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这个时代为青年提供了非常好的际遇和机缘,新时代必将成为青年大有可为的伟大时代。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的判词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流露出作者对生命虚无的态度,这无疑如同熙凤判词中所述“凡鸟偏从末世来”,是时代的悲剧。曹操在《短歌行》中发出“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的感叹,由此确立了“天下归心”的人生追求。有人说,所谓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是哪怕知道生命本相也能深情地活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把乐观写进人生里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像一本刚刚翻开的大书,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发生什么,可能是春暖花开,美景相伴,也有可能是暴风骤雨,荆棘遍布,而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把“乐观”写进这本大书中,让它伴我们坚定前行。把乐观写进人生里,就多了几分面对苦难的豁达。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因为这些困难而哀愁,反而要去发现美好的一面,让自己心境更加坦然豁达。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他没有消沉颓废,而是将这种苦闷之情通过“山水之乐”来排解消除,他的名作《醉翁亭记》表达的就是这么一种“面对困难没关系,我与困难同行”的豁达态度。其实,万事要分两面看,没有绝对的坏也不会有绝对的好。困难是一面,而困难的另一面或许就是美好了。面对苦难,与其痛苦伤悲,不如乐观豁达,或许还能收获别样的人生。史铁生曾说过:“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