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驻马店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左传》有言:“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记载,其中战争的指导原则都是“礼”,并且战争的发动必须符合道义,有理有据。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结盟,围攻郑国,理由就是郑国“无礼”。作为一国之君的郑文公在重耳(晋文公)流亡郑国期间未以礼相待这位同姓(二者都是姬姓)公子在先,在晋楚争霸时首鼠两端在后,在两次外交事件中,他在“礼”的层面处理得非常糟糕,与“施舍可爱,进退可度,作事可法,德行可象”的威仪君子也相去甚远,晋国大可“鸣鼓而攻之”。在围攻郑国之前,晋文公勤王尊周、攻曹伐卫、城濮败楚、践土会盟,霸主地位已经得到诸侯和周天子的承认。尽管孔子评价他“谲而不正”,但他自继位开始,仅用四年时间就基本完成霸主之业,其雄才大略不容置疑。郑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派遣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军。烛之武用高超的劝说技巧,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用“利”化解秦晋之盟,秦穆公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领助郑国守城然后回国。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谨守自己心中之“礼”,牢记自己流亡在外时,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才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他说:“不行。假如没有秦穆公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晋文公又从“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三方面拒绝了子犯的请求,最终撤军。虽然晋文公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着墨不多,但“礼”之一字在其身上得到了充分彰显,《左传》用寥寥数语就塑造出了他重盟守“礼”、宽广仁义的形象。(摘编自叶珂《<烛之武退秦师>剑拔弩张后的“礼”与“利”》)材料二:《左传》,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5年间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后人所推崇。依据常理,《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受制于体裁,应该很难将一段漫长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生平集中完整地叙述。但晋文公重耳是个例外,《左传》对其故事的记载全程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与西方英雄史诗式叙事相似,重耳故事以骊姬之乱拉开序幕,分流亡和称霸两部分。首次出现于《左传》里是鲁庄公二十八年(前666),载晋献公娶齐姜生太子申生后,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叙述重耳的出生以及其母为戎女之事。重耳再次在《左传》出现,已是十多年后的鲁僖公四年(前656),晋国发生骊姬之乱,引出重耳流亡事件。从鲁僖公四年(前656)骊姬之乱算起,到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冬秦穆公派人护送重耳归国,晋文公在外流亡共计19年。恰恰是这段时间,天下发生很多大事件,例如重耳流亡的第5年(前651),齐桓公葵丘会盟;第13年(前643),齐桓公去世,齐国内乱;第18年(前638),宋襄公与楚国展开泓水之战,宋国称霸失败。每一个历史事件似乎都比重耳流亡遭遇重要得多,如果按照编年史常规,将重耳流亡的经历穿插到这些天下大事的年份中,势必让流亡的这一条主线被淹。那么《左传》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实际上自僖公五年(前655)叙述晋献公派人杀重耳,重耳“遂奔出翟”后,便不再叙述关于其流亡的事迹。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37),晋国新君晋怀公杀伐频繁,朝堂上人人自危。与晋国相邻、但此时交恶的秦国国君秦穆公,敏锐地发现晋国政局不稳,认为从晋国逃难出来的公子重耳奇货可居,决定出钱出力出人,帮助重耳返回晋国夺取国君之位。《左传》自此才开始完整回顾这段故事,花了相当的篇幅回溯重耳19年的流亡生涯,包括他这些年经历的重要事件、到过的国家、遇过的人等等。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在秦国武装支持下,重耳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杀回晋国国都,登上君位,史称晋文公。公子重耳从流亡到复位的故事就告一段落,后半段的重心转移到称霸这一核心主题。但从《左传》布局来看,这两部分并不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整个流亡部分设下的结,都在称霸部分有相对应的解。霸业篇基本与流亡篇对应,当年受到的礼遇,晋文公会报恩,但怠慢过他的国家就要倒霉了。卫国曾对重耳“不礼”,换来的是晋文公伐卫,卫成公差点被毒杀;五鹿农夫拿土块给讨要口粮果腹的重耳,重耳大怒,他的随从子犯指着土说“天赐也”,后来晋文公“取五鹿”,让五鹿成了晋国的土地,应了子犯说的吉兆;郑文公也对重耳“不礼”,发现晋文公睚眦必报后,惧怕晋国报复,于是倒向楚国,然而还是避免不了“晋人侵郑”。那些对晋文公礼遇的国家情况又如何?晋文公归国复位的过程里,秦国起到关键作用,终晋文公一生,始终没有与秦国发生战争,即使后来秦穆公背信撤退,晋文公也不愿攻击秦国军队。晋文公是《左传》用心塑造、完成度很高、非常立体的一个历史人物。能看到他聪明睿智,但性格里也不乏怯懦;能看见他坚韧不屈,但有时也会因享乐主义迷失大志;他仁爱、重信义,但又睚眦必报;每当这位天选之子迷失方向时,身边总有人推他到实现使命的轨道上,如子犯、齐姜、介子推、赵衰等人就承担这样的角色。其生平脉络完整、逻辑清晰,如同精心打磨过的文学剧本,成功塑造出一位时代英雄式的春秋霸主。(摘编自周渝《成为晋文公:英雄史诗式的叙事典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认为,“礼”就像是人的主干,是人立身必须具有的,也是国家交往中应尊奉的。B.西方叙事模式是先有人作乱,然后主角遭受迫害,最终主角奋起扭转局势,成就伟业。C.流亡在外的重耳在秦穆公眼中具有稀有价值,秦对重耳的援助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投资。D.在称霸部分对应解开流亡部分设下的伏笔,这种行文方式类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晋文公重视盟约,遵奉礼义,想必不好被说服,是烛之武劝说秦国撤军而不前去劝说晋国的主要原因。B.编年体史书的体裁决定《左传》的常规记录方式是以鲁国纪年为参照,将同一年度不同国家发生的历史事件编排在一起。C.鉴于重耳流亡遭遇的文学价值远低于这期间发生的大事件的史学价值,《左传》没有按照常规穿插记录重耳的流亡生活。D.在晋文公执政过程中,对他“无礼”的人和国家无一例外地被报复,证明做“无礼”之事就可能会招祸。3.材料一认为,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的言行充分彰显了“礼”。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晋文公不回避国家间的矛盾,与秦国结为盟友。B.晋文公发动对郑国的战争,师出有名。C.晋文公拒绝了子犯的提议,向子犯说明原因。D.晋文公牢记秦穆公的恩惠,不攻打秦军。4.结合材料二,分析《左传》在记叙晋文公事迹、塑造其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功之处。5.材料二将晋人攻郑、晋文公不愿攻击秦国军队的原因都归结为“礼”,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B3.A4.①在晋文公即将回国之际,以倒叙方式讲述他19年的流亡生活,突破了编年体史书的局限,让连贯的事件集中,发展脉络更为清晰。②流亡部分设伏笔,称霸部分与之呼应,最终形成完整独立的叙事圆环。③表现人物的优点,也不掩盖其缺点,人物形象真实而丰满。5.“礼”只是晋人攻郑、晋文公不愿攻击秦国军队的原因之一。①晋文公攻打郑国,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扩大晋国的雄图霸业。②晋文公不愿攻打秦军,还出于“不知”“不武”的权衡和考量,想减少己方的战争损失,维护自己利益。【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西方叙事模式是……”错误。根据原文“与西方英雄史诗式叙事相似,重耳故事以骊姬之乱拉开序幕,分流亡和称霸两部分”,可知应该是“西方英雄史诗式叙事”模式,属于偷换概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晋文公重视盟约,遵奉礼义,想必不好被说服”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作为一国之君的郑文公在重耳(晋文公)流亡郑国期间未以礼相待这位同姓(二者都是姬姓)公子在先,在晋楚争霸时首鼠两端在后”可知,晋国与郑国之间有矛盾,而秦国虽围攻郑国,但和郑国没有直接矛盾,所以烛之武选择游说秦穆公。C.“鉴于重耳流亡遭遇的文学价值远低于这期间发生的大事件的史学价值”理解有误。原文没有这种比较,属于无中生有。D.“……无一例外地被报复”理解有误。原文“晋文公归国复位的过程里,秦国起到关键作用,终晋文公一生,始终没有与秦国发生战争,即使后来秦穆公背信撤退,晋文公也不愿攻击秦国军队”可知,秦国背信撤退,是对晋文公‘无礼’,但是晋文公没有攻打秦。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晋文公与秦国结为盟友,不是以礼相待、以诚相交地化干戈为玉帛,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依然存在,并最终被烛之武利用来化解郑国的危机。此时秦晋结盟彰显的是“利”。B.郑文公晋文公流亡郑国期间未以礼相待,又在晋楚争霸时首鼠两端在后,在两次外交事件中均“无礼”于晋,所以晋对郑发动战争出于“礼”。C.向子犯说明原因中有一句“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所以晋未攻打秦是出于“礼”。D.晋文公牢记秦穆公的恩惠,如“他说:‘不行。假如没有秦穆公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可知不攻打秦是出于“礼”。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二“《左传》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实际上自僖公五年(前655)叙述晋献公派人杀重耳,重耳‘遂奔出翟’后,便不再叙述关于其流亡的事迹。……《左传》自此才开始完整回顾这段故事,花了相当的篇幅回溯重耳19年的流亡生涯,包括他这些年经历的重要事件、到过的国家、遇过的人等等”可知,没有按照编年史常规将其流亡的历史穿插到这些天下大事中,而是这样写:在晋文公即将回国之际,以倒叙方式讲述他19年的流亡生活,突破了编年体史书的局限,让连贯的事件集中,发展脉络更为清晰。②原文“但从《左传》布局来看,这两部分并不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整个流亡部分设下的结,都在称霸部分有相对应的解”,可知,流亡部分与称霸部分相对应,流亡部分设伏笔,称霸部分与之呼应,最终形成完整独立的叙事圆环。③原文“晋文公是《左传》用心塑造、完成度很高、非常立体的一个历史人物。能看到他聪明睿智,但性格里也不乏怯懦;能看见他坚韧不屈,但有时也会因享乐主义迷失大志;他仁爱、重信义,但又睚眦必报”可知,晋文公的人物形象很立体,优缺点具有,人物形象真实而丰满。【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概括的能力。首先阐明观点,不认同。其次根据材料分析理由,言之成理即可。不认同:认为“礼”只是晋人攻郑、晋文公不愿攻击秦国军队的原因之一。①原文“在围攻郑国之前,晋文公勤王尊周、攻曹伐卫、城濮败楚、践土会盟,霸主地位已经得到诸侯和周天子的承认”可知,晋文公在攻打郑国以前,其霸主地位已经得到承认,而对郑国的进攻,不仅仅是因为郑国曾经对其无礼,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想要为了进一步巩固、扩大晋国的雄图霸业。②原文“晋文公谨守自己心中之‘礼’,牢记自己流亡在外时,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才回到晋国登上国君之位”可知,晋文公始终感激秦穆公对他的帮助,谨守“礼”,可这又不仅仅出于此考虑。原文“晋文公又从‘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三方面拒绝了子犯的请求,最终撤军”可知,还考虑了失掉结盟的盟友是不聪明的,用混乱相攻来改变出兵时的整肃,是不勇武的两个方面,所以归根结底晋文公还是想减少己方的战争损失,维护自己利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闽剧·别妻书(节选)林瑞武〔光复明。次日早晨。林觉民和陈意映的“双栖之所”内外。〕〔陈意映愁眉紧锁,忐忑不安地在室内徘徊。〕陈意映(唱)竟日醉酒已乖张,昨夜归来更异常:携回礼物赠家人,长幼安排俱周详。觉民他,莫不是即将启程赴粤去,莫不是自忖此去难回返?不由我心如乱麻卷,阵阵寒气透骨凉……(看看礼物,又看看门外,心神不定,坐立难安)〔林觉民洗漱罢,着衬衣走上。〕林觉民(发现陈意映心神不定,唱)看意映心神显不安,似也知我即将赴战场。但今日我要佯装无事强欢颜,换她一日眉舒展。(强作欢快地)意映!昨晚上我又回来迟了一点,是因为、因为去逛中亭街,给你和家里人买了点东西。(走至桌前,打开纸包)这是正牌头的沙县烟,给爹的;这是润光厚的角梳,给瑜妹的;这围巾给依新天冷围的……陈意映(苦笑着摇摇头)我——我想问你,你为什么要买这些东西呢?是不是……林觉民(连忙地)不为什么,不为什么,我只是逛街看到了,随便买一点,随便买一点!陈意映(直视林觉民)是吗?林觉民(眼光回避)是的,是的!陈意映(目光仍直视,语调却轻柔地)没有——其它原因?林觉民(更闪烁回避地)没有其它原因,没有其它原因!陈意映可是你……林觉民(连忙地)我、我没什么,很正常呀!倒是你,最近心情好像不大好是吗?这都怪我,回来这段时间都没有好好陪过你。这样,今天我什么事也不做,就好好陪你出去游玩一下,散散心,好吗?〔陈意映看着林觉民真诚且深情的眼神,微微点点头。〕〔暗转。〕〔怡山西禅寺内。钟磬鸣响,木鱼声动,一群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手持香火绕场而过。林觉民挽着陈意映漫步。〕〔光复明。深夜。林觉民和陈意映“双栖之所”内外。〕林觉民(见陈意映已沉睡,遂轻退至窗前,唱)夜朦胧见意映已入梦乡,凭轩窗对梅影我心绪彷徨。心真想唤醒她相拥话别,又不忍惊搅她一夜的安然。陈意映(突然从睡梦中惊起)啊!觉民,觉民!林觉民意映,你怎么了?怎么了?陈意映(紧紧抱住林觉民)我见了,看见了……林觉民你看见什么了?陈意映(旁唱)一只仙鹤翔云天,突然身中一恶箭。(迟疑地)我看见……没什么,没什么,只是做了一个梦!(突然坐起)你准备什么时候走?林觉民(故作平静地)我回来已经好多天,樱花假也结束了,明天走吧!陈意映明天就要走?那我就跟你一块儿走,好吗?林觉民什么?你和我一块走?你怎么,会说这种傻话呢?我这是回东京读书啊,又不是去……陈意映我……(泪水涌出)你别哄我了,我知道你去干什么,我一定要跟你去!林觉民(不由一愣)你知道我去干什么?陈意映(自觉失口)我、我知道……林觉民你?陈意映我……林觉民(略一踌躇后决然地)好吧,如果你真知道我去干什么,也就该知道我决不可能带你去!(转身欲走)陈意映(急了)你不带我去,我就让你也去不了!我拦不住你,可以叫爹和家里人,还有你儿子依新,都来拦你!〔林孟瑜和林觉民父于房外隐约听到争执声,急上。〕林孟瑜(甲)嫂嫂,你怎么了?〔陈意映没回答,忙掏出手巾背转身擦泪。〕林父(乙)觉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林觉民这……陈意映(丙)爹,瑜妹,夜很深了,你们快回去歇息吧。没出什么事,是我自己有些难受……你们回去休息吧!〔林觉民松了一口气,感激地对陈意映深深一鞠躬。〕〔收光。〕〔光复明。次日凌晨,福州闽江边。风雨欲来,江风呼啸,轮船的汽笛声此起彼伏。林觉民和一批敢死队员带着简单的行李上。〕〔突然,传来依新的喊声:“爹——”〕〔林觉民一看,惊住了——〕〔陈意映内唱:“簪红花着红衣赶来江滨——”头簪红花,身着大红嫁衣,手提食盒,携依新上。依新也身穿一件红色的绸褂子。〕依新爹爹,娘说,我们穿红衣服给你送行,可以保佑你出门大吉大利!陈意映(从食盒中捧出一碗太平面,深情而凄切地接唱)此一去山高水险,愿夫君太太平平。林觉民意映!(双手接过太平面,唱)妻儿道出这心音,断我肝肠裂我心。意映、依新,你们不要难过,我……风太大,雨要下来了,你们快回去吧。我走了!(深情回望,毅然转身下)〔(画外音,青少年的朗读声)“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陈意映(再也不能自已,追上前去,泣不成声地喊)觉民——〔狂风夹着大雨飞泼而下……〕〔光渐收,唯留一束光照在陈意映和依新顶风冒雨翘首远望的身影上,片刻后收光。〕(有删改)6.下列对剧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觉民平日不饮酒,不操持家中生活安排,陈意映见他一反常态给家人买礼物,就意识到他准备前往粤地。B.陈意映虽点头同意游玩散心,实际并未打消心中的疑虑,林觉民想安她的心,她能理解,也压抑自己配合。C.陈意映身着红色嫁衣送行,能形成视觉冲击,增强舞台效果,又能凸显文本“为国家牺牲‘小我’”的壮美主题。D.画外音适时插入,代演员说出了人物不便以表演展示的心声,有助于观众理解林觉民的人生选择,形成共鸣。7.剧本节选部分始终没有直接说明林觉民未来的具体安排,对此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林觉民要做的事既危险,又需要严格保密。剧本这样设计,契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处境。B.其实陈意映心中明白林觉民要做的事,剧本这样设计,更能显示林觉民夫妻之间情感的深厚。C.这种设计方式类似于小说作者的“留白”,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观众继续观看,引发想象和思考。D.虽始终没有说明,但林觉民想过告诉妻子实情,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使人物形象更真实。8.画横线处林觉民和陈意映简单的台词后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请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写出来。9.根据上下文,在剧本中画波浪线处从动作,神态等角度补写出适宜的舞台说明。【答案】6.A7.D8.①林觉民:你已经猜到我明天就要启程赴粤了?你怎么知道的?②陈意映:不用瞒我,我知道你这次一去是九死一生,我不想再假装不知情了。9.①甲:环视屋内情形,看着陈意映,吃惊地(疑惑地、关心地)问;②乙:盯着林觉民,面色严厉;③丙:又擦了一把眼泪,转过身来,柔声回答。【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剧本内容,分析鉴赏剧本艺术特色的能力。A.“……平日不饮酒,不操持家中生活安排,……一反常态给家人买礼物”有误。文中只是写到“竟日醉酒已乖张,昨夜归来更异常:携回礼物赠家人,长幼安排俱周详”,是陈意映对丈夫这几天表现的分析,不能得出上述信息。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有误。根据原文“心真想唤醒她相拥话别,又不忍惊搅她一夜的安然”可知,林觉民有告知妻子实情的想法是人之常情,不能理解为“优柔寡断”。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剧本潜台词的含意的能力。①根据前文“觉民他,莫不是即将启程赴粤去,莫不是自忖此去难回返”可知,看到林觉民的异常表现,妻子陈意映已经猜到林觉民可能要去粤,再根据“……我知道你去干什么,我一定要跟你去”中陈意映坚决跟着丈夫一起出门,“林觉民(不由一愣)你知道我去干什么”林觉民听后一愣的神态可知,可知,林觉民这里所说“你?”是想问“你已经猜到我明天就要启程赴粤了?你怎么知道的”?②根据后文“陈意映(急了)你不带我去,我就让你也去不了!我拦不住你,可以叫爹和家里人,还有你儿子依新,都来拦你”可知,陈意映知道林觉民这次瞒着她去粤凶多吉少,她不想再让林觉民瞒着自己,也不同意丈夫去。据此可知,这里陈意映所说“我……”是想说“不用瞒我,我知道你这次一去是九死一生,我不想再假装不知情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舞台说明的能力。①甲处是林觉民妹妹林孟瑜听到林觉民夫妻争吵后进屋的舞台说明,深夜的屋内林觉民和陈意映都没有睡觉,这是不合常理的,所以这里要说明林孟瑜进屋的动作、神态,她首先环视屋内情形,当看到陈意映苦时,应是吃惊地(疑惑地、关心地)问怎么了;②乙处是林父听到林觉民夫妻争吵后进屋的舞台说明,看到屋内的情况,看到儿媳妇在哭泣,林父是要责备儿子的,所以这里要说明林父的动作、神态,可写“盯着林觉民,面色严厉”;③丙处是陈意映让林父和林孟瑜回去歇息的舞台说明,结合前文“陈意映没回答,忙掏出手巾背转身擦泪”分析,可知应说明陈意映擦眼泪,转过身来,说明陈意映回答林父问话的状态,可写“柔声回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董卓①以山东兵盛,欲迁都以避之,公卿皆不欲而莫敢言。卓表河南尹朱俊为太仆以为己副使者召拜俊辞不肯受。朱俊曰:“国家西迁,必孤天下之望,以成山东之衅,臣不知其可也。”使者曰:“召君受拜而君拒之,不问徙事而君陈之,何也?”俊曰:“副相国,非臣所堪也;迁都非计,事所急也。辞所不堪,言其所急,臣之宜也。”由是止不为副。卓大会公卿议,曰:“高祖都关中,十有一世,光武宫洛阳,于今亦十一世矣。按《石包谶》,宜徙都长安,以应天人之意。”百官皆默然。司徒杨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庚迁亳,殷民胥怨。昔关中遭王莽残破,故光武更都洛阳,历年已久,百姓安乐,今无故捐宗庙,弃园陵,恐百姓惊动,必有糜沸之乱。《石包谶》,妖邪之书,岂可信用!”卓曰:“关中肥饶,故秦得并吞六国。且陇右材木自出,杜陵有武帝陶灶,并功营之,可使一朝而办。百姓何足与议!若有前却,我以大兵驱之,可令诣沧海。”彪曰:“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卓作色曰:“公欲沮国计邪?”太尉黄琬曰:“此国之大事,杨公之言,得无可思!”卓不答。(节选自《资治通鉴·汉记》)材料二: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注】①董卓:初平元年,汉献帝在位,董卓此时任相国。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卓表河南尹A朱俊为太仆B以为己副C使者召D拜E俊F辞G不肯H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衅,借口,与《齐桓晋文之事》“将以衅钟”的“衅”含义不同。B.捐,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中的“捐”字含义相同。C.得,能够,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中的“得”字含义相同。D.度,计划,与成语“置之度外”中的“度”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俊认为迁都长安不妥,应及时停止,于是借面见董卓使者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B.董卓以《石包谶》为依据主张迁都长安,目的是避开声势浩大的崤山以东的军事联盟。C.光武帝将都城从关中迁到洛阳是情有可原的,百姓接受了迁都的事实,生活很安定。D.王安石承认自己担任丞相后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受益;但他不愿墨守成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动之至易,安之甚难,惟明公虑焉!(2)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4.材料一和材料二引用“盘庚迁都”的用意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CEG11.C12.D13.(1)惊动天下是很容易的,(但惊动之后)想让天下安定下来就很困难了,希望您考虑!(2)我不去考虑(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他们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14.①材料一用明君盘庚迁都也会遭致百姓的怨恨,说明迁都改制是天下人关注的大事,不能轻率,对董卓提议迁都委婉地表示反对;②材料二用盘庚顶住阻力、坚决迁都,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度。【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董卓在给皇帝的上表中推荐河南尹朱俊担任太仆作自己的副手,使者去召朱俊接受任命。朱俊推辞,不肯接受。“卓表河南尹朱俊为太仆以为己副”中“卓”是主语,“表”是谓语,“南尹朱俊为太仆以为己副”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从C处断开;“使者召拜”的主语是“使者”,谓语是“召拜”,省略了宾语“俊”,应从“拜”后E处断开;“俊辞”主语是“俊”,“辞”是谓语,省略了宾语“之”,应从“辞”后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衅”,借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而祭。句意:反而给崤山以东的联军造成了借口。/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B.正确。句意:现在无缘无故地抛弃皇家宗庙与先帝的陵园。/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C.错误。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得”,能够;/应当。句意:所以秦国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D.正确。“度”,计划;/考虑。句意: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把它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它放在心上。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王安石承认自己担任丞相后没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受益”有误。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是以让步假设的方式,更加决绝地表明自己坚持改革的态度。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很;“安”,动词使动用法,使……安定;“惟”,希望。(2)“量”,考虑,估量;“众寡”,多少;“抗”,对抗。【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材料一“司徒杨彪曰:‘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盘庚迁亳,殷民胥怨’”,是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迁都一事时,司徒杨彪用明君盘庚迁都也会遭致百姓的怨恨的事例,说明迁都改制是天下人关注的大事,不能轻率,对董卓提议迁都委婉地表示反对;②材料二“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王安石在给司马光的信中,用盘庚顶住阻力、坚决迁都的事例,表明自己不会因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一:董卓认为崤山以东的军事联盟声势浩大,打算把京都由洛阳迁到长安进行躲避,公卿都不愿意但没有人敢说。董卓在给皇帝的上表中推荐河南尹朱俊担任太仆作自己的副手,使者去召朱俊接受任命。朱俊推辞,不肯接受。朱俊对使者说:“把京都向西迁徙,必然会使天下失望,反而给崤山以东的联军造成了借口,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做。”使者说:“召您接受太仆的任命而您拒绝了,没有问起迁都的事情您却说了许多,这是为什么?”朱俊说:“作为相国的副手,是我所不能承担的重任;而迁都是失策,又很急迫。我拒绝无力承担的重任,说出认为是当务之急的事情,正是作臣子的本分。”因此,董卓不再勉强朱俊作自己的副手。董卓召集公卿商议迁都,说:“高祖建都关中,共历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是十一世了。按照《石包谶》的说法,应该迁都长安,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百官都默不作声。司徒杨彪说:“迁都改制,是天下大事,殷代盘庚迁都亳邑,就引起殷民的怨恨。从前关中地区遭到王莽的破坏,所以光武帝改在洛阳建都,历时已久,百姓安乐,现在无缘无故地抛弃皇家宗庙与先帝的陵园,恐怕会惊动百姓,定将导致大乱。《石包谶》是一本专谈妖邪的书,怎么能作为根据!”董卓说:“关中土地肥饶,所以秦国能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而且陇右地区出产木材,杜陵有武帝留下的烧制陶器的窑灶,全力经营,很快就能安顿好。跟百姓有什么好说的!如果不服从,我以大军在后驱赶,可以让他们直赴沧海。”杨彪说:“惊动天下是很容易的,(但惊动之后)想让天下安定下来就很困难了,希望您考虑!”董卓变脸说:“你要阻挠国家大计吗?”太尉黄琬说:“这是国家大事,杨公所说的,还是值得好好考虑的!”董卓不答话。材料二: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他们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受益,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促织①杜甫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②,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③。【注】①此诗当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此时杜甫在秦州。②蟋蟀在野外草根间鸣叫,因霜露寒冷,故鸣声不畅。③天真: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鸣声。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甚”表示微细的程度,与“何”相对,突出蟋蟀声音的不同寻常。B.与野外草根间的蟋蟀相比,夜间床下鸣叫的蟋蟀更让诗人感到亲近。C.对举“久客”和“放妻”,借以表达人们听到蟋蟀鸣叫的普遍感受。D.丝与管指乐器,在诗人看来,它们发出的声音不如蟋蟀的叫声动人。16.同样以“促织”为题,杜甫与蒲松龄的写作意图有什么不同?【答案】15.B16.①杜甫写促织,旨在抒发自己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②蒲松龄写促织,目的是揭露各级官员讨好皇帝、搜刮贡物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批判“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表达对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B.比较关系不成立。三、四句在修辞上构成“互文”。意思是,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都和诗人的心情接近。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杜诗:颈联“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意思是,听到促织的哀鸣,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据注释①可知,作者作此诗时在秦州,“久客”表明作者长期客居外乡,因听到促织的叫声而无法安睡,借此表现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②蒲松龄的《促织》:小说围绕一只促织,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因而,蒲松龄写促织,目的是揭露各级官员讨好皇帝、搜刮贡物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批判“官贪吏虐”的黑暗现实,表达对平民百姓的深切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回首过往,亿万人民以勤劳、智慧和拼搏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今天的我们游览岳阳楼,不会再像杜甫《登岳阳楼》描写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六朝统治者能爱惜民力,不尚奢华,就能实现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谁也无法消灭它。可惜历史的悲剧一再重演,他们最终还是像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感慨的,因“_____________”而相继灭亡。(3)舟,船在古代诗文中既可借以表达兴亡之感,也可表达文人孤独漂泊、自由逍遥、隐逸超脱等多种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戎马关山北②.凭轩涕泗流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④.繁华竞逐⑤.载舟覆舟⑥.所宜深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戎、轩、繁、覆、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葡萄几乎是地球上品种最多的常见植物了。至于何时入得华夏,《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然而《神农本草》里记载着葡萄,证实汉前陇西已有,只是未入关而已。历史太久远了,真相免不了A。十几年前,妻子在院子栽了棵葡萄树。开春,葡萄树发芽了,粉红细嫩的芽苞,一天天绽开,渐渐地伸出细枝,长出嫩叶。妻子B地养护葡萄树,搭架,抹芽,修枝,灌水,施肥。浪漫的枝条与茂盛的叶子,渐渐地形成一个网,遮挡了阳光。六月里,葡萄枝上长出米粒大的小花穗,宛若一颗心的形状。妻子剪除了多余的花穗,只留下枝壮穗满的三十余束。一天早上,我打开门,站在树下,惊奇地发现,几束花穗结出了果子。六月末,葡萄架下挂满了葡萄串,圆圆的、绿绿的,一丛丛、一簇簇。十月里,葡萄成熟了,藤条、墨叶之间,一颗颗葡萄C,仿佛紫色的明珠。阳光斜着伸过来围裹了葡萄架,我站在树下,恍若置身于天外宫阙。经历了葡萄树完整的成长过程,含在嘴里的葡萄,也就有了生命的况味。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B.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了完全的自由。C.这使他十分犯难,因为格里高尔在职五年,一次也没有病过。D.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葡萄青涩可爱、果实累累的特点,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答案】18.A扑朔迷离B小心翼翼C晶莹剔透19.D20.①“圆”写葡萄的形状,“绿”写葡萄的颜色,重叠后使用,强调了六月葡萄虽还未成熟,但是已经果肉盈润饱满、生机勃勃的情态;
②“丛”“簇”表示数量多,重叠后使用,强调了葡萄挂果多、葡萄串密集;
③将表示葡萄具体情况的四个短语汇聚在一起,更能引发联想,加深读者印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说时间太久远,难于辨认,故可填“扑朔迷离”。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B处,上文说“细枝”“嫩叶”,养护需要谨慎,丝毫不能疏忽,故可填“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C处,后文将葡萄比作“紫色的明珠”,看起来光亮通明,故可填“晶莹剔透”。晶莹剔透: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在”字是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A.动词,存,生存;B.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C.动词,留在;D.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等。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从外表看,“圆”写葡萄的形状,“圆圆的”使用叠词,更加凸显了葡萄的饱满;“绿”写葡萄的颜色,“绿绿的”同样是运用叠词,凸显了葡萄的生机。“圆圆的、绿绿的”写六月葡萄外表上虽然还未成熟,但是果肉已经盈润饱满,并充满生机勃勃的情态,突出其青涩可爱的特点;②从数量看,“丛”“簇”写其数量多,“一丛丛、一簇簇”运用叠词,强调了葡萄果实多并且密集,突出其果实累累特点;③“圆圆的、绿绿的,一丛丛、一簇簇”,四个短语连用,起到了铺陈渲染的作用,画面感强烈,生动形象地将描述了葡萄的具汇聚情况,引人联想,加深印象。(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地(对黛玉)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句话。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摘编自《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材料二:在我看来,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在父系方面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摘编自《乡土中国》)21.根据材料一,梳理宝玉与宝钗、黛玉的亲戚关系,在表中方格内填写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4个字。22.请用材料二相关内容解释宝玉所说“论亲戚,他(宝钗)比你(黛玉)疏”。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21.①兄妹关系②姐妹关系(姊妹关系)③姨表姐22.①在以贾宝玉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或家庭关系、家族构成等)中,②薛宝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老院疫情防控措施方案
- 2024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典型案例剖析
- 电缆沟防火技术标准制定方案
- 2024个人住房公积金借款合同协议书
- Padoprazanum-Padoprazan-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4店面转让合同范本
- O-O-Diethyl-dithiophosphate-13C4-ammonium-生命科学试剂-MCE
- 课程设计报告摘要模板
- 体育生职业发展与规划方案
- 2024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合同模板
- 水利工程监理旁站值班记录(共23页)
- 弹簧压力、拉力计算
- 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册
- 敏感节点维稳工作应急预案
- 情景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 2022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完整哦)
- 《脑出血》PPT课件(完整版)
- T∕CSCB 0005-2021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 国家级灯具检验报告路灯
- 温室大棚、花卉苗圃采暖项目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