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_第1页
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_第2页
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_第3页
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_第4页
一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基础性达标】(20分钟·4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下图为著名的撒哈拉沙漠中的塔西里·那杰岩画。一位学者认为,这幅美轮美奂的画作描绘了妇女采集谷物的场景。这可以佐证 ()A.原始人已过上定居的生活B.当时还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采集渔猎时代的群体生活D.农耕畜牧时代的个体生产【解析】选C。岩画描绘了妇女集体采集谷物的场景,符合采集渔猎时代的特征,故选C。定居生活的标志是房屋,图片中没有涉及,A错误;图片中未涉及石器及其类型,无法得出是否属于打制石器时代,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畜牧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D错误。【拓展延伸】群居生活的时代特征2.(2024·丹东高二检测)下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图中的空白框处应填入的是 ()A.早期城市出现 B.农畜牧业产生C.奴隶社会开始 D.文明时代开始【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空白框处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期,是社会分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类社会开始于原始农业的出现,进而逐渐演变出农业和畜牧业,故选B。早期城市出现是农业发展的结果,排除A;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排除C;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是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D。3.(2024·上海高一检测)距今6000年至7000年,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这一论断来自 ()A.史诗 B.神话 C.文献 D.考古【解析】选D。史学研究中最可靠的是考古遗迹,因此题干中南稻北粟格局已经形成的最有利的证据来自考古发现,故选D。A、B、C均带有主观色彩,排除。【补偿训练】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居民培植出大麦、小麦等作物,中国培植出水稻、粟等作物。以下能够为此提供证明的最有力证据是 ()A.农耕、畜牧业的产生及发展示意图B.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遗存、化石等C.西亚和中国发现的岩画、壁画等D.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记载【解析】选B。遗物、遗迹、化石等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是最有力的证据。因此,能为西亚和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农作物培植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的遗存、化石等,故选B。示意图、岩画、壁画和后人的著作都不是最有力的证据,A、C、D均排除。【补偿训练】“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B.磨制石器C.栽培谷物D.养蚕种桑【解析】选C。栽培谷物即粮食作物的种植,符合材料中所描述“增殖天然的产品”的特点,并且粮食作物的种植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形式,也符合材料中“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故选C。采集渔猎的活动并不符合“增殖天然的产品”,A错误。磨制石器就是对石头进行打磨使之成为工具,并不符合材料中“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这种产品增殖活动的特点,B错误。养蚕种桑即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不符合“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D错误。4.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语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C.推行重农抑商,推动农业发展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深受洪水泛滥之害,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是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A正确;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B、D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5.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解析】选C。据材料,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故选C。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A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B、D排除。6.(2024·合肥高二检测)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解析】选D。根据所学,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表明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阶级分化现象,故选D;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只能表明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不能表明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氏族公共活动场所是举行氏族会议、吉庆节日、宗教活动的地方,无法反映阶级是否分化,排除B;制陶场仅能表明出现手工业,公共墓地是氏族成员死后所葬的地方,随葬品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C。【补偿训练】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解析】选D。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社会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因此材料所述主要得益于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故选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A错误;B、C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7.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故选C。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错误;“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B错误;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错误。二、非选择题(19分)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播。——[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9分)【解析】第(1)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然后再根据材料一从土壤、人口、开放程度、资源等角度来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第(2)题,根据材料二涉及的角度,从人口、定居、分工、私有、城市、科技和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等。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2)影响: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和宗教神灵的崇拜。【能力性提升】(20分钟·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9.(2023·北京高二检测)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B.建筑技术的进步C.生产工具的改进D.畜牧水平的提高【解析】选C。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故选C。A、B、D都能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都不是主要因素,生产工具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排除。【深化点拨】远古时期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只能靠自然力去恢复地力。粗放地利用土地,不仅生产力低下,而且破坏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10.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解析】选C。由材料中“房屋”“窖穴”“饲养牲畜”可知半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修建房屋,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刀耕火种、游牧渔猎的信息,排除A、B;春秋战国时出现铁犁牛耕,排除D。11.据统计,我国从汉朝到清朝耕地总面积增长不到65%,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人均耕地面积从14亩减到2亩左右。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重农抑商制约经济发展B.土地兼并导致劳力不足C.精耕细作支撑社会发展D.小农生产阻碍社会转型【解析】选C。从汉朝到清朝,我国耕地总面积增长有限,人口总量的增长较快,在人均耕地面积下降的情况下,中华文明依然能够持续发展,说明精耕细作支撑了社会的发展,故选C。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A错误;农业劳动力的严重不足与“人口总量却增长数倍”不符,B错误;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12.(2024·湖南选择考·T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解析】选A。材料中“汉武帝……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可知面对国库空虚的现象,除田租外,汉武帝在各行业进行敛财,说明汉武帝以农业为本,故选A;西汉中期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可知汉武帝此举旨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加财政收入,而非已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13.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有关于洪水的记载,在埃及有《尼罗河颂》,在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说明 ()A.人类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大河流域B.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C.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D.大河灌溉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解析】选C。题干中的相关史实均强调了大河的洪水泛滥等信息与古代农业文明有关,这说明大河与文明的产生及其形态密切相关,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区域,故A错误;材料没有强调洪水泛滥导致早期文明毁灭,故B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洪水泛滥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是大河灌溉农业与人类文明的关联,故D错误。14.(2024·北京高二检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作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解析】选B。材料表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了阶级分化和文字,这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选B。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都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错误。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12分)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道:“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中国人的饮食开发出不少美味佳肴,其中最为丰富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质与素食的蛋白质。”材料二《剑桥古代史》中描述道:“雅典人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雅典的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城邦1/4的消费量,更多的粮食需要用橄榄油、葡萄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