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木兰诗人的文化研究_第1页
教版木兰诗人的文化研究_第2页
教版木兰诗人的文化研究_第3页
教版木兰诗人的文化研究_第4页
教版木兰诗人的文化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版木兰诗人的文化研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木兰诗》。本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十二年的传奇故事。诗中描绘了木兰的勇敢、智慧、善良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雄形象。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木兰的形象特点,体会诗歌表现手法。2.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3.了解古代战争背景,认识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内容的把握,木兰形象特点的分析。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传统文化背景的把握。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导入:以木兰从军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讲解:分析诗歌结构,讲解重点词语,阐释诗歌意境。4.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体会诗歌表现手法。5.示例:讲解古代战争背景,展示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6.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六、板书设计1.板书木兰诗2.板书内容:勇敢:替父从军,战十二载智慧:策略应对,战术高超善良:关爱战友,孝敬父母坚韧:忠诚勇敢,矢志不渝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2.作业答案:木兰是一位勇敢、智慧、善良、坚韧的女性英雄。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展现了忠诚和孝道精神。在战场上,她表现出色,为战友们树立了榜样。战争结束后,她拒绝封赏,回归家庭,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守本分的品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木兰诗》的内容和背景,分析了木兰的形象特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但在课堂实践中,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还需进一步深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分享。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木兰诗》。《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转战十二年,屡立战功,辞官还家的故事。诗中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不慕荣华的英雄形象。诗ma用赋的手法,铺陈了木兰在同仇敌忾的战斗生活与和平劳动的两种环境中不同的情感。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木兰的形象特点,体会诗歌表现手法。2.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3.了解古代战争背景,认识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内容的把握,木兰形象特点的分析。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传统文化背景的把握。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导入:以木兰从军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讲解:分析诗歌结构,讲解重点词语,阐释诗歌意境。4.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体会诗歌表现手法。5.示例:讲解古代战争背景,展示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6.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六、板书设计1.板书木兰诗2.板书内容:勇敢:替父从军,战十二载智慧:策略应对,战术高超善良:关爱战友,孝敬父母坚韧:忠诚勇敢,矢志不渝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2.作业答案:木兰是一位勇敢、智慧、善良、坚韧的女性英雄。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展现了忠诚和孝道精神。在战场上,她表现出色,为战友们树立了榜样。战争结束后,她拒绝封赏,回归家庭,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守本分的品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木兰诗》的内容和背景,分析了木兰的形象特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但在课堂实践中,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还需进一步深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花木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查找相关资料,下一节课进行分享。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1.语言语调:在讲解《木兰诗》时,教师应采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描绘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木兰的英勇形象。4.情景导入:以木兰从军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讲述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反思1.在讲解诗歌表现手法时,语言表达不够深入,可能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今后,我将在备课时加强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研读,以便在课堂上更准确、生动地讲解。2.课堂提问环节,部分学生回答不积极,可能是因为问题设置不够有针对性。今后,我将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提问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课堂时间分配方面,我发现讨论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今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