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要点梳理与练习(全国通用)《马说》(过关训练)(解析版)《马说》(过关训练)(解析版)知识卡片知识卡片文言文阅读之“然”的用法★[考查方式】1.选出下列词语中“然”字的用法及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2.选出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或不同)的一组。★[知识梳理】1.(代词)这样,那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3.(助词)作词尾,表状态,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以不译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小石潭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杂然相许。——《愚公移山》4.(连词)然而,但是然数年恒不一见。——《山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才美不外见(jiàn) D.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答案】C【详解】C.见,通“现”,读xiàn;故选C。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相马(xiànɡ)
骈死(pián)B.粟(lì)
槽枥(cáolì)C.食马者(shí)
执策(cè)D.才美不外见(jiàn)
邪(yé)【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B项,“粟”应读“sù”;C项,“食”应读“sì”;D项,“见”应读“xiàn”。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嘉肴(yáo) B.故曰:教学相长也(cháng)C.选贤与能(jǔ) D.讲信修睦(mù)【答案】B【详解】B.长——zhǎng,意为:促进,推动。故选B。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两项是(
)(
)A.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B.一食(shí)或尽粟(lì)一石C.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hí)也D.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E.才美不外见(jiàn)【答案】AD【详解】B.“粟”读sù;C.第二个“食”读sì;E.“见”读xiàn;故选AD。5.下面句子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骈(bìng)死于槽枥之间 B.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才美不外见(xiàn)【答案】D【详解】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的字音辨析能力。此题A项“骈”应为pián,B项的“石”应为dàn,C项的“食”应为sì。故答案为:D【点睛】解答这类题时,要在平时加强积累,特别是对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字的字音积累。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大道之行也 B.不足为外人道也C.策之不以其道 D.说不清,道不明【答案】BD【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BD都是“说”之意。A政治上的最高理想。C方法。7.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古今异义。B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嘉肴”:美味的食品。A味美。C困惑。D建立。8.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是故谋闭而不兴 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故外户而不闭【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虚词。C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而”与题干句中的“而”都是表转折,逆接连词。ABD三项都是顺接连词。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和赏识人才的人。B.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D.结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知,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伯乐);故选D。10.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 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C.安求其能千里也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A.“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B.“是”古义:这;今义:表肯定;C.“安”古义:怎能,今义:安全;D.“辱”是“辱没”的意思,古今意义相同;故选D。1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A.“食之”作主语,应从其后断开;B.“才美”作主语,应在其后断开;D.应在“安求”后边断开。谓语和宾语间的停顿。故选C。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D.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吃/同“饲”,喂;B.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子;C.均译为:虽然;D.才能/能够;故选C。13.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反问)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C.呜呼!其真无马邪?(反问)D.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比喻)【答案】A【详解】A.不是反问句,而是疑问句;BCD.正确;故选A。【点睛】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14.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B【详解】B.正确的停顿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故选B。【点睛】文言句子节奏划分,一是要凭语感,需要多读多记;二是要准确理解句子含义,根据句子成分准确划分。15.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马之千里者C.执策而临之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答案】D【详解】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要求在不同语境中辨析词语的含义。A项,“之”是代词,指千里马。B项,“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意义。C项,“之”是代词,指千里马。D项,“之”是结构助词,的。题干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的,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1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答案】D【详解】D.正确的翻译是: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故选D。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不独亲其亲 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D【详解】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故选D。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B.教然后知困(困惑)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答案】D【详解】D.“大同”在句中指理想社会。故选D。19.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答案】C【详解】A.才能,能力/能够;B.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它的,代词;C.都是“有时”;D.的,助词/代词,学过的知识;故选C。20.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D.盗窃乱贼而不作。【答案】D【详解】A.第一个“学”同“敩”;B.“与”同“举”;C.“矜”同“鳏”;故选D。2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答案】A【详解】“执策而临之”的“临”:面对;与A项,如临大敌:临:面对。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把本来不是很紧迫的形势看得十分严重。是一致的;B.临阵磨枪:临:到,快要;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C.身临其境:临:到;亲自到了那个境地;D.临别赠言:临:到;分别时赠送的一些勉励的话;故选A。2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答案】B【详解】例句中的“之”和B项中的“之”都是代词,指千里马;ACD三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译为“的”;故选B。23.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真无马邪 B.安求其能千里也C.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复前行,欲穷其林【答案】A【详解】A.表示加强诘问语气;BCD三项都是作代词;故选A。24.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中。)B.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去喂养它。)D.食不饱,力不足。(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答案】B【详解】B.关键词语:才:才能;美:美好的品质;见:通“现”,表现,显现。正确翻译应为:(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故选B。2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zhǐ) B.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hí) D.其真无马邪(yé)【答案】C【详解】C.“食”应读“sì”,同“饲”,喂养。故选C。26.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C.策之不以其道。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答案】C【详解】C.策,动词,鞭打,驾驭。正确的翻译是: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故选C。2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策之不以其道(马鞭)D.执策而临之(面对)【答案】C【详解】C.“策”,马鞭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故选C。2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正确的。B.本文作者韩愈,宋代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C.“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战国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答案】D【详解】A.节奏划分错误。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韩愈是唐代人;C.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因此这个传说发生在春秋时期;故选D。29.下面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的《马说》通篇说的是马,其实论的是人事,用的是借物寓意的手法。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韩愈,字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D.《马说》是一篇论说文,以千里马寓人才,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答案】C【详解】C.有误,韩愈,字退之。故选C。30.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是B.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等同,一样.D.才美不外见
外见:外面看不见【答案】D【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D.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外见:显现出来。故选D。31.下列加点词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而且B.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C.执策而临之
临:靠近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答案】D【详解】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句意: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且:尚且;B.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马鞭驱赶;C.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故选D。3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答案】C【详解】A项,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3.下列句子省略了宾语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答案】C【详解】C错,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3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答案】C【详解】C项,两个“故”都是“所以”的意思。A项,第一个“能”是名词,才能;第二个“能”是动词,能够。B项,第一个“策”是动词,用马鞭驱赶;第二个“策”是名词,马鞭。D项,第一个“食”同“饲”,喂;第二个“食”是动词,吃。3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其真/不知马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食之/不能尽其材【答案】B【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B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真不知马也”。“其”句首语气词。点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3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二段中的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常识知识的理解。D项,“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答案】D【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A项,两个“食”同“饲”。B项,“见”同“现”。C项,“邪”同“耶”。故答案为D。3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B.一食或尽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以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食”,动词,吃/同“饲”,喂。C项,“策”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D项,“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恐怕,表推测。故答案为A。3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之不能尽其材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答案】B【详解】A项“见”同“现”;C项“食”同“饲”;D项“与”同“举”。4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D.执策而临之(面对)【答案】C【详解】C.“且”的意思是“犹,尚且”。二、填空及简答41.填空。《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论著的汇编。《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答案】礼记·学记小戴礼记儒儒家礼记教育学教学相长【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此题考查的是与《礼记》有关的文学常识。4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直接原因是。【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的理解掌握。分析文章内容可知,本文通过阐述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把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3.填空。(1)韩愈,字,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代著名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但都是为了。(3)文中韩愈说明“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答案】(1)退之唐文学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2)陈述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此题考查了“唐宋八大家”、文体“记”和根据要求写句子。4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槽枥()尽粟一石()骈死()才美不外见()执策()其真无马邪()【答案】lìsùpiánxiàncèyé【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字音选择题通过排除错误答案的方法来达到解题的目的。“见”是一个通假字,此处应该读xiàn。4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之不能尽其材(3)执策而临之(4)策之不以其道(5)其真无马邪【答案】有时。才能,才干。面对。正确的方法。表示诘问,岂、难道。【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或:有时。临:面对。4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旨()
兑命()学学半()【答案】旨(zhǐ)兑命(yuè)学学半(xiào)【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在文言文中,注意通假字的注音。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兑”“学”是通假字:读音必须是所通之字。兑命(yuè);学学半(xiào)。4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1)虽有嘉肴古义: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今义:教书【答案】即使味美教与学【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词”的把握,学生应对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要进行识记,结合语境解释,不能以今释古。“旨”在这句话中是“味美”的意思。4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
(4)选贤与能(5)矜、寡、孤、独
(6)女有归(7)谋闭而不兴【答案】(1)即使(2)味美(3)困惑(4)同“举”(5)同“鳏”,老而无妻(6)女子出嫁
(7)兴起【详解】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虽”:即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兴”在现代汉语里有“兴起”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49.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故曰:教学相长也。【答案】(1)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3)故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详解】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虽”“善”“是故”“教学相长”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点睛】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5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弗食(2)虽有至道
(3)不知其善也
(4)教然后知困
(5)然后能自反也【答案】(1)弗:不(2)至道:最好的道理(3)善:好(4)困:困惑(5)自反:自我反思【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至道”在这里是“最好的道理”的意思;“自反”在这里是“自我反思”的意思。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答案】(1)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公共的。(2)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3)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详解】试题分析: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行”“为”“恶”“虽”“旨”“弗”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5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货恶其弃于地也。【答案】(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货/恶其弃于地也。【详解】试题分析: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货/恶其弃于地也。译为: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53.“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相同:讲的都是有关与学习的,都是说教学的重要性。不同:一个是讲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另一个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关系:主从关系,教学相长是学学半的结果。54.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答案】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或:满足生存的需要);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或:满足发展的需要);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或: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详解】试题分析:注意对文句的分析。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才能丰衣足食。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粘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55.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祗()骈死()槽枥()
食马者()
外见()【答案】(zhǐ)(pián)(lì)(sì)(xiàn)【详解】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枥”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56.一词多义(1)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或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3)一①一碧万顷②而或长烟一空(4)通①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②政通人和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5)旷①则有心旷神怡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答案】看景象有时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一片全通过顺利通晓开朗宽广【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1)①句意: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观:看。②句意: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观:景象。(2)①句意: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②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3)①句意:一片碧绿,广阔无际。一:一片。②句意: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4)①句意: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通:通过。②句意:政事顺利,百姓和乐。通:顺利。③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5)①句意: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旷:开朗。②句意: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旷:宽广。57.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故:虽: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奴隶人:
(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槽枥: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
(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
(7)执策而临之临:【答案】所以即使只,仅奴仆(和普通马)一同死马槽吃一次有时犹,尚且才能、才干面对【详解】本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1)句意为: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故:表示所以;虽:古今异义字,文中意为即使。(2)句意为:只是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祗:通“只”,意为只、仅;奴隶人:为一词多义,文中指奴仆。(3)句意为: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槽枥:马槽。(4)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一食:“食”为吃,意为吃一次。或:为一词多义,指有时。(5)句意为:想要和普通的马有相等的待遇同且不可能。且:犹,尚且。(6)句意为: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材:通“才”,指才能、才干。(7)句意为:握着马鞭面对着它。临:一词多义,这里指面对。【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字、词类活用和通假字。如“虽”今天是虽然的意思,但古文中就指即使。“奴隶人”为一词多义,既指失去人身自由并被他人任意驱使的,为他们做事的人,又指奴仆。所以注重积累,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才不会出错。58.解释下列的多义词。
(1)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2)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3)之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4)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5)而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答案】用马鞭驱赶马鞭代词,代指“千里马”表示加强诘问语气表示推测,恐怕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才能能够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详解】(1)两个“策”,第一个为动词,第二个为名词。(2)第一个“其”为代词,第二个表示诘问语气,第三个表示推测。(3)“之”有代词、动词、助词和无意义之分。第一个为助词“的”,第二个则无意义。(4)第一个“能”为名词,第二个为动词。(5)“而”有转折、顺承和修饰等作用。第一个表示转折,意为但是。第二个连词。修饰“临之”。故答案为:⑴1、用马鞭驱赶2、马鞭(2)1、代词,代指“千里马”2、表示加强诘问语气3、表示推测,恐怕⑶1、结构助词,的2、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⑷1、才能2、能够⑸1、连词,表转折2、连词,表修饰【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首先要理解该词的词性,是名词、连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其次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仔细分析。59.本文中有五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请分别作出解说。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③安求其能千里也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⑤不以千里称也【答案】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与情感体会。解答时,首先应通读文章,通过翻译知晓文章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一个“也”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第二个“也”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第三个“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第四个“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第五个“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故答案为: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点睛】本题在体会作者情感时,一定要结合创作背景去分析。要特别注意④句的痛切之感和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60.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不同含义。
①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②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③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④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答案】喂吃动词,以鞭打马名词,马鞭用按照代词,代指千里马表示诘问语气,难道表示推测,恐怕能够能力,才能【详解】结合平时积累及语境可知这几个多义词的意思分别为:①喂/吃;②动词,以鞭打马/名词,马鞭;③用/按照;④代词,代指千里马/表示诘问语气,难道/表示推测,恐怕;⑤能够;能力,才能。【点睛】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词义,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课下注释的词语,答题时也要按照课下注释的答案。61.指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2)才美不外见“”同“”,意思:【答案】食饲喂见现表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本题都是课本中的通假字,答题时须注意。故答案为:(1)食;饲;喂(2)见;现;表现【点睛】本题考查本题考查识别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识别古籍中的通假字,是提高古书阅读能力必须逾越的一关。因此,各类古代汉语教材都列有古音通假一项,并列有一定数量的通假字以帮助读者掌握。而同学们在现阶段要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识记。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借助语言环境,根据语法知识进行辨析。6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故虽有名马(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一食或尽粟一石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食之不能尽其材
(7)执策而临之【答案】故:所以虽:即使祗:只,仅奴隶人:奴仆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槽枥:马槽一食:吃一次或:有时且:犹,尚且材:才能、才干临:面对【详解】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虽”:即使。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且”在现代汉语里有“尚且”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63.文学常识填空。(1)韩愈,字,(朝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的美誉,是“”之首,与柳宗元并称“”。其作品大多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2)《马说》借和为喻,对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3)“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答案】(1)退之唐代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韩柳”(2)伯乐千里马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3)发表议论【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2)《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文章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3)“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本文通过“说马”来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64.按原文填空。(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粟、祗、见”等字词容易写错。65.按提示填写课文中的句子。(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4)表现“食马者”以“不知马者”身份叹息,借以突出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答案】(1)其真不知马也。(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和文章的主旨分析作答。(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因素,是“食马者”的“其真不知马也”。(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马”的因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文章的“食马者”比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作者通过写“食马者”的动作神情和语言来表现其平庸浅薄、愚妄无知。这个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据此理解作答。注意书写时不能出现错别字。66.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1)本文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一句话是: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详解】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祇”“枥”“见”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6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标两处)(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一处)【答案】(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标两处)(2)安求/其能千里也(标一处)【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68.《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答案】杂文唐朝韩愈托物寓意【详解】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马说》有关的文学常识。69.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含义。(1)是马也
古义:
今义:(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今义:(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今义:(4)故虽有名马
古义:今义:【答案】这,这样判断词,是有时或许—样等待即使虽然【详解】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化情况: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此题要注意“或”古义是“有时”的意思,今义是“或许”的意思。“虽”古义是“即使”的意思,今义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的意思。70.预习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对本课内容,我还有这样的疑惑:【答案】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应该如何对待人才?【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即伯乐更重要。(2)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3)对于本课的疑惑,可以从内容的角度阐述,也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7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袛(
)骈死(
)槽枥(
)粟(
)
食马者(
)
外见(
)【答案】袛(zhǐ)骈死(pián)槽枥(lì)粟(sù)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字音的识记。文言词语字音的识记,要注意有部分词语的读音与现代汉语的读音有时会不同,特别是通假字的读音,还要注意一些特殊词语。平时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7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1)策之不以其道()(2)才美不外见()(3)一食或尽粟一石()(4)食马者未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祗辱于奴隶人之千()【答案】用马鞭驱赶在外面吃尽,吃完行千里辱没【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策”在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的意思。阅读课文,回答问题。73.说说本文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74.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7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76.本文以“其真不知马也”一句作结,好处是什么?77.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答案】73.“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人才。“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统治者。74.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讽刺、针砭和控诉。75.排比;将“食马者”的无知浅薄揭露得淋漓尽致。76.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浅薄愚妄,点明了全文的中心。77.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解析】7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据此理解作答。7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体会分析作者对“千里马”的情感;结合语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来体会分析对“食马者”的态度和情感。75.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作用的理解。排比是将三句或三句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其作用:(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总之,能增强语言的气势。本题从说理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答即可。76.试题分析:考查重点句子的作用。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写作思路来分析作答。“食马者”对着“千里马”却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用“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推向了一个高潮。强烈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本质,点明文章的主题。据此理解作答。77.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在分析文章所写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作答。根据文章内容可概括出:首先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其次,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第三,要有适合展现才能的环境;第四,要有善于抓住时机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时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阐述。中考真题中考真题一、课内阅读(一)(2022·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策之不以其道
(3)执策而临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答案】1.(1)同“饲”,喂
(2)用马鞭驱赶
(3)面对2.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句意是: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食:)同“饲”,喂。(2)“策之不以其道”的句意是: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策:原指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3)“执策而临之”的句意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临:面对。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故(所以)、虽(即使)、祗(只、仅)、辱(受辱)、于(在)、奴隶人(奴仆)、骈死(一同死)”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点睛】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二)(2021·重庆·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C.策之不以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D.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那?其真不知马也!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6.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链接材料】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张九成①如闻失一士②,每食不下咽。人才何其鲜③,求一于百千。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答案】3.D4.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5.A6.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分析】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名贵/出名;B.食:吃/通“饲”,饲养;C.道:正确的方法/道路;D.临:都是面对的意思;故选D。4.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2)重点字词:第一个“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第二个“其”,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5.B.有误。根据“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分析,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C.“鄙视与反抗”有误,文中没有此意思;D.“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有误。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故选A。6.本题考查对比分析。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马说》通过论述世上存在着千里马,而伯乐却很少有的情况,来表达出作者自己面对怀才不遇的境遇的愤懑与无奈之情,希望统治者,善于识别人才,重视人才。也侧面揭露除了封建社会之下,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张诗中根据“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大意“如果听说失去一个人才,会难过的吃不下去饭。人才很稀有,求得一个人才要从百千人中去找”分析,张诗认为人才稀有,要重视人才。据此写出异同点即可。【点睛】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链接材料:如果听说失去一个人才,会难过的吃不下去饭。人才很稀有,求得一个人才要从百千人中去找。这不是当今社会独有。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二、对比阅读(一)(2022·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甲】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①王孙圉聘于晋①,定公飨②之。赵简子鸣玉以相③,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④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②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⑤,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⑥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圣⑦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注释】①王孙圉(yǔ)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宴享。③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鸣:弄响。相:本义察看,这里指给……看。④珩(hénɡ):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见余大喜曰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战于长勺C.未尝为宝
或异二者之为D.其为宝也几何矣
其真无马邪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楚之白珩犹在乎?9.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10.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11.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乙文用“,”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乙文中原句回答)【答案】7.B8.(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回答“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亦可)(2)楚国的白珩还有吗?9.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10.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能答出希望统治者听取人才的意见,让其有优厚的待遇等也可。)11.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见:同“现”,显现/看见;B.于:都是在;C.为:作为/心理;D.其:它/难道;故选B。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千里:名词动用,能日行千里。(2)之:的。珩: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犹:还。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意思是:还有左史倚飨,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又有左史倚相”动宾结构,应在“相”后停顿;“能道训典”动宾结构,应在“典”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对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反面理解,作者则是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1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要求用乙文中原句回答。根据提干“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的提示,找到乙文“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可提炼出: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意思是: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小学生寒假计划
- 2025年度辖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
- 2025幼儿园中班保育员工作计划范本
- Unit5第1课时Section A(1a-Pronunciation)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5年科教兴区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市场推广工作计划模板市场推广工作计划范文
- 动物胎盘蛋白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2025年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下半年工作计划范文
- 半自动精密印刷机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2025年高二英语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鸿蒙智能互联设备开发(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
- 场地平整施工组织设计-(3)模板
- 交通设施设备供货及技术支持方案
- 山西省晋中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项目工程师年终总结课件
- 一年级口算练习题大全(可直接打印A4)
- 安全与急救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地图
- 2024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基于单片机的2.4G无线通信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