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与空间科学人类认知的过程及相关概念的梳理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在这里...本次就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概念以及人类认识宇宙和地球所处的环境的过程在此将我所学习到的和大家分享下。我所要讲的内容主要有这几块:一、地球与空间科学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二、人类认知宇宙和地球的历史过程及儿童在地球与空间领域中的认知情况。三、地球与空间科学的相关概念的梳理。一、地球与空间科学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地球与空间科学是小学科学科学知识的三大知识模块中的一个,在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中(教科版)单独呈现的有:四年级上册《岩石与矿物》、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四年级上册《天气》、六年级下册《宇宙》等5个单元,其中还有相关涉及的单元如: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光》、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六年级上册《能量》、六年级下册《环境与我们》等5个单元。可见本领域的内容在小学科学知识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科学知识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我们再来看一下现行小学科学中在地球与空间科学中的目标定位:通过对地球与空间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环境,知道太阳系的基本情况,了解地球的运动及地球圈层结构,认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道理。当学生对于科学产生一定兴趣之后自然而然的就会有相应的欲望去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从这方面看教材安排在较高年级进行教学是合理的。由于这一领域的知识在学生来到这个世界就开始接触,学生天天都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反而无法让他们产生比较强的研究兴趣;又因为此领域的概念很少能通过课堂实验和一般的观察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所以,相对于物质和生命科学概念来讲需考虑更多的教学因素。人类认知宇宙和地球的历史过程及儿童在地球与空间领域中的认知情况。(一)宇宙的认知过程。人们天天看到的是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每月月亮有阴晴圆缺,一年有四季变化,看到天上的星星有其特定的出现规律。一些有心的人开始对于自己所生活的地球产生兴趣,也对天空之外的空间产生遐想。1.天圆地方说。古人把由众多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称为“天”,把立足其间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由于日月等天体都是在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地运动,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周无始无终;而大地却静悄悄地在那里承载着我们,恰如一个方形的物体静止稳定,于是“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好动和不稳定的特点,就象圆圆的日月一般;凡是方形的物体,都具有静止和稳定的特点,就象静静的大地一样。地圆说。西亚人认为大地是飘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古希腊人最初将它想象成一个扁平的圆盘,等等。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地球这一概念。约公元前3世纪,生活在亚历山大的科学家埃拉托色尼用几何学方法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也把地球说成是一个球形。这些都是人类认识地球的重要成果,但只是一些数学推论和理论论证。地心说。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尽管它把地球当作宇宙中心是错误的,然而它的历史功绩不应抹杀。日心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日心说的观点是: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天空比大地大的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穹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太阳系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日心说是一个学说,在证明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同时,也有错误:1.太阳并非宇宙中心,而是太阳系的中心。2.地球并非是引力的中心。3.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不全是地球运动引起的。4.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不做圆周运动。因为这些错误,所以日心说只能算是学说,而较地心说,却相对好一些。因为它证明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从哥白尼时代起,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开始获得飞跃的发展。大爆炸宇宙学说。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也就是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它离开我们的速度也就越快。这个速度是从传播过来的光确定的,由于星系本身的速度使得传播过来的光线的波长变长,发生红移。光的颜色与它的波长有关。在白光光谱中蓝光位于短波端,红光位于长波端。遥远星系的红化意味着它们的光波波长已稍微变长了。在仔细测定许多星系光谱中特征谱线的位置后,哈勃证实了这个效应。他认为,光波变长是由于宇宙正在膨胀的结果。哈勃的这个重大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他认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宇宙并非永恒存在而是从虚无创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虽然希腊哲学家曾经考虑过永恒宇宙的可能性,但是,所有西方主要的宗教一直坚持认为宇宙是上帝在过去某个特定时刻创造的。)到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其实和儿童认识宇宙的过程相类似。儿童每天接触到的是太阳的东升西落,看到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他们也会试着利用自己去解释看到的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学史的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认识宇宙。地球与空间科学相关概念梳理。地球与太阳系。太阳、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星系——银河系,而银河系并不是宇宙中唯一的星系,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在宇宙中还有很多,它们被称作河外星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组成了总星系。在银河系的边缘有一颗恒星——太阳,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是位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沿着地球转,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1.2恒星、行星、卫星。恒星: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是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由于恒星离我们太远,不借助于特殊工具和方法,很难发现它们在天上的位置变化,因此古代人把它们认为是固定不动的星体。我们所处的太阳系的主星太阳就是一颗恒星。需要说明的是,所有恒星的特征几乎都取决于其最初的质量,并且越是质量大的恒星,寿命越短。主要是因为质量越大的恒星核心的压力也越高,造成燃烧氢的速度也越快。演化是恒星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这是恒星的“生命周期”,大质量的恒星最终演化成黑洞,中等恒星最终演化成中子星,小恒星最终演化成白矮星。行星:传统定义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我们知道在太阳系中原来被我们认为是行星的有九颗,从2006年开始经过一致确定,将太阳系中的行星确定为八颗,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来被认为是行星的冥王星被剔出行星的行列。行星环绕恒星的运动称为公转,行星公转的轨道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点。所谓共面性,是指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是指它们朝同一方向绕恒星公转;而近圆性是指它们的轨道和圆相当接近。太阳系中根据行星的特征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分别是:(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卫星: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我们这里讲的是天然天体,卫星具有三个特点:不会发光围绕行星运转随行星围绕恒星运转月亮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可以平衡地球自转,稳定地轴,控制潮汐,可以用来观察时间等,还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传说。1.3太阳系。太阳系(SolarSystem)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8颗行星冥王星已被开除、至少165颗已知的卫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释放出大量的能。使太阳发光的就是这种能量。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而损耗的质量大约为400万吨。按照这样的消耗速度,太阳在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
太阳活动黑子(强弱标志|光球层)、耀斑(最激烈|色球层)、日珥(色球层)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按一定的规律运动。2.1八大行星的公转及自转。太阳系围绕太阳旋转的有八大行星,它们的公转轨道位于同一平面内,被称之为黄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以地球北极为上,俯瞰,八大行星都围绕太阳沿同一方向运动,越是靠近太阳的其公转的角速度也就越快,公转周期也就越短。行星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进行自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外都是和公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金星则相反。行星自转周期公转周期水星58.6462天87.9693天金星243.01日224.701天地球24小时365.325天火星24小时37分22秒687天木星9小时50分30秒4332.589天土星10小时39分10759.5天天王星239小时84.32年海王星22小时左右164.8个地球年2.2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及产生的现象。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周围有大气层包围着,表面是陆地和海洋,有人类和动植物生存。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6378.137Km,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从外往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轴,即为地球斜轴,又称地球自转轴。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地轴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34′,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地轴空间指向:其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由此计算地球公转的线速度为每秒约30千米。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地球公转轨道严格意义上是太阳和地球的质量中心,而不是太阳的中心,所以我们观测到的地球公转轨道不是个圆而是椭圆。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当一月初时地球处在近日点,七月初则处在远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克服重力做功。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自转:地球以地轴为中心,进行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地球自转是一种维持自身平衡的方式。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地球自转的意义:1.东、西半球发生昼夜交替;2.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3.物体偏向(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地球自转的证明过程:其实,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尸子》一书中就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现象的证实和它被人们所接受,则是在1543年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哥白尼曾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自己设计的一项实验所证实。昼夜交替和长短变化: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当某地太阳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时,太阳只射在该地所处的经线上,这时就是当地的正午.这样确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四季变化: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在北半球,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我们每天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2.3月球的公转和自转。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是地球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400千米)。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到地球的距离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1/400,所以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和太阳一样大。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左右,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表面温度:-120~+150℃关于月球的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假说,即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俘获说: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个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因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学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们可能是由太阳原始星云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质形成的。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却与陨石、小行星十分接近。因此,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过程经历5亿年。在月球被地球俘获后,月球由于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月海玄武岩。分裂说: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非常快,自转周期只有4小时左右。因此,这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为2小时。这个周期恰与地球自由摆动周期相等,从而产生共振,于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时留下的遗迹。根据计算,地月系统现有的角动量总和,即使再加上几十亿年的角动量损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这些事实是分裂说很难加以解释的。同源说: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所形成。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地球在形成行星时,一开始便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月球形成的这三种假说,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及其他基本事实。除分裂说一般认为难以成立外,俘获说和同源说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目前尚无定论。月球的公转和自转:月球围绕地球定向转动。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2.4月相。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因为月球本身不发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见发亮部分是反射太阳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这就是月相的来源。月相不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这是月食),而是由于我们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阳照到发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阴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阴暗面。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月相变化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月相变化规律1.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其视形状见图1中A位置。此月相与太阳同升同落,即清晨月出,黄昏月落,只有在日食时才可觉察它的存在。2.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B位置。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3.约在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由于月球绕地球继续向东运行,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成为直角,即月地连线与日地连线成90°。地球上的观察者正好看到月球是西半边亮,亮面朝西,呈半圆形叫上弦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C位置。上弦月约正午月出,黄昏时,它出现在正南天空,假设观察者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下同,)子夜从西方落入地平线之下,上半晚可见。4.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D位置。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5.农历每月十五、十六,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外侧,即太阳、月球位于地球的两侧。由于白道面与黄道面有一夹角θ(θ平均值为5°09′)通常情况下,地球不能遮挡住日光,月球亮面全部对着地球,人们能看到一轮明月,称为满月或望,其视形状见图1中E位置。满月在傍晚太阳落山时的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子夜时位于正南天空,清晨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整夜都可以看到月亮。6.再过几天,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其视形状见图1中F位置。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7.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再次变成直角,月球在日地连线的西边90°。这时我们看到月球东半边亮呈半圆形,月面朝东,称为下弦月,其视形状见图1中G位置。它在子夜时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黎明,日出,时高悬,于南方天空,正午时从西方地平线落下,下半晚可见。8.再过几天,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月相又变成蛾眉月,亮面朝东,其视形状见图1中H位置。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月球随后继续向东运行,又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即A点,月相变为朔。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初一)→峨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凸月→满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峨眉月→新月。月球由A点经B点→C点→D点→E点→F点→G点→H点,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月相由朔到下一次朔所经历的时间间隔,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2.7日食和月食。日食: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无论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环食,时间都是很短的。在地球上能够看到日食的地区也很有限,这是因为月球比较小,它的本影也比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扫过的范围不广,时间不长,由于月球本影的平均长度(373293公里)小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384400公里),就整个地球而言,日环食发生的次数多于日全食。由于古代存在图腾崇拜,人们奉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为神。日食现象致使太阳受损,自然会引起恐惧,再加之统治阶级或宗教的引导,以致人们误以为是日食预示着“凶兆”。我国的古代统治阶级认为出现日食,应该是君王不道,政局紊乱,得罪了上天,因此降罪天下,不仅仅是一般的警示问题。民间则认为是“天狗”这样的恶神跟人作对,故意破坏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佛教传说中,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却生性暴戾。天上玉帝知道后,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目连日夜修炼,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账。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因此古人面对日食后,都要采取“救日”行动。救日的礼仪,历来是很丰富,主要有这样一些:一,祈祷,告上天忏悔其罪,请求赦罪;二,击鼓等,具体是告知上天的呼号,还是驱走恶神的阵势,看具体情况;三,民间击鼓,放鞭炮等,属于驱赶恶魔的仪式。月食: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2.8星座。星座是指天上一群在天球上投影的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组合。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很有特色的行星。3.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3.2地球有适应生物生存的大气包围。大气圈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大气圈的作用:氧分子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高能粒子的袭击。
阻挡紫外线,没有大气生物早被辐射得灭绝了防止热量散失,否则地球就跟月球一样零下上百度,生物都得冻死防止地球被太空小星体袭击,不然就会被成像月球那样好多环形山为生物提供必要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成云致雨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3.3地球表面70%覆盖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液态水。水圈:水圈内全部水体的总储量为13.86亿立方公里,其中海洋为13.38亿立方公里,占总储量的96.5%。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中、地表和地下,这些水不停地运动着和相互联系着,以水循环的方式共同构成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作用: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水是地球生命起源地,是组成地球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人体重量的50~60%由水组成,儿童体内的水分更高达80%。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在这3%的淡水中,可供直接饮用的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泉。水循环:定义1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带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汽。定义2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定义3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②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③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了的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又可以分为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包括内陆水循环)。因此,水循环的尺度大至全球,小至局部地区。陆地水的基本来源大气降水。
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水循环类型发生空间循环过程及环节特点水循环的意义海陆间大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①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海上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①蒸发②降水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大循环的近十倍②使地表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陆地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①蒸发②植物蒸腾③降水补充陆地水体的少量为数很少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者地表形态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3.4地球为一个球体,有运动着的地壳。这是地球内部的结构,由内到外:地核-地幔-地壳。这是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可分为6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勒皮雄首先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3.5地球表面的地形。中国的地形种类的特征高原中国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它们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特征: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盆地中国有四大盆地: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它们多分布在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由于所在位置不同,其特点也不相同。此外,著名的吐鲁番盆地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它是中国地势最低的盆地(-155米)。特征:四周高,中间低;平原中国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它们在中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位置、成因、气候条件等各不相同,在地形上也各具特色。以上三大平原南北相连,土壤肥沃,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除此以外,中国还有成都平原、汾渭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等,它们也都是重要的农耕区。特征: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丘陵辽西丘陵,淮阳丘陵和江南丘陵。黄土高原上有黄土丘陵。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辽东,山东两半岛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广。东南丘陵:我国东南部,包括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等,面积最大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特征: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山地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特征: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3.7地球岩石的种类和特性。最基础划分有三大岩: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根据他们的成因划分的。沉积岩是沉积作用产生的,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岩浆岩是岩浆作用冷却形成的,就是火山岩;变质岩是沉积岩、岩浆岩经过高压、高温变质作用形成,其中岩浆岩变质形成的叫正变质岩岩石的概念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常见岩石: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凝灰质砂岩、砾岩、粘土岩、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铁质岩、磷质岩等;常见的变质岩有糜棱岩、碎裂岩、角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角闪岩、片粒岩、榴辉岩、混合岩等。3.6三大类岩石构成地壳。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与风力作用所塑造的地貌类型黄土高原、瀑布、峡谷、冲积扇、三角洲;风蚀洼地、沙丘等。3.10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3.11土壤成分。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形成:土壤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活有机体作用于成土母质而形成的。土壤的作用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腐殖质等组成。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和空气(20-30)。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①改良土壤②引起土壤退化3.12土地的侵蚀及危害。土地在水和风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冲刷或吹失的现象称为土地侵蚀。其中水造成的侵蚀称水蚀,风造成的侵蚀称风蚀。危害:1、破坏农田,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的产量;2、加剧土地干旱和沙化;3、淤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涝灾害;4、淤塞湖泊、水库,影响开发利用;3.13地质灾害。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水土流失: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危害:1.冲毁土地,破坏耕田
2.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3.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4.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5.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人类生存
6.削减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7.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8.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9.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10.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火山:岩浆活动穿过地壳,到达地面或伴随有水气和灰渣喷出地表,形成特殊结构和锥状形态的山体。有些火山在人类有史以前就喷发过,但现在已不再活动,这样的火山称之为“死火山”;不过也有的“死火山”随着地壳的变动会突然喷发,人们称之为“休眠火山”;人类有史以来,时有喷发的火山,称为“活火山”。应该说明的是,这三种类型的火山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火山的益处举凡火山地质、火山地形及后火山作用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火山土壤,都带给人们相当多的益处。火山作用对我们并非完全有害无益。例如岩浆只要能留在地表下,就是很好的地热来源。火山附近常有温泉或热泉,这就是因为岩浆散发出的热度使地下水变热而形成的。这种热源我们称为地热,规模大的可形成“地热田”。火山作用的另一个好处是为我们制造陆地。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海水所覆盖,海底火山经年累月不断地冒出岩浆,冷凝成岩石,如此长期堆积,直到有一天岩石高出水面形成岛屿。夏威夷群岛与冰岛就是这么形成的,至今,岛上还有活动火山不时喷出岩浆。此外,火山爆发所形成的火山灰云层会在爆发后一段时间内影响该区阻挡太阳光,该区的平均温度亦因此下降,科学家认为火山爆发是地球天然的气候调整机制。自然环境的保护。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1.1需要用燃料和电煮熟食物、取暖和运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煤炭、石油、木材、天然气、电等来完成煮食、取暖和运输等活动。1.2电视生活中的常用能源。电能是人类的常用能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电灯、电视、洗衣机、微波炉、电暖器。1.3地球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循环的动力来源、大气运动的动力,也是人类的主要能源。太阳与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有关:植物通过光合吸收和储存太阳能,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煤、石油或天然气。大气逆辐射即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全球的热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1.4风能和水能。风能(windenergy)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水平气压梯度力优点风能为洁净的能量来源。风能设施日趋进步,大量生产降低成本,在适当地点,风力发电成本已低于发电机。风能设施多为不立体化设施,可保护陆地和生态。风力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很环保。缺点风力发电在生态上的问题是可能干扰鸟类,如美国堪萨斯州的松鸡在风车出现之后已渐渐消失。目前的解决方案是离岸发电,离岸发电价格较高但效率也高。在一些地区、风力发电的经济性不足:许多地区的风力有间歇性,更糟糕的情况是如台湾等地在电力需求较高的夏季及白日、是风力较少的时间;必须等待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发展。风力发电需要大量土地兴建风力发电场,才可以生产比较多的能源。进行风力发电时,风力发电机会发出庞大的噪音,所以要找一些空旷的地方来兴建。现在的风力发电还未成熟,还有相当发展空间。水能:是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优点其优点是成本低、可连续再生、无污染。1.水力是可以再生的能源,能年复一年地循环使用,而煤炭。石油、天然气都是消耗性的能源,逐年开采,剩余的越来越少,甚至完全枯竭。2.水能用的是不花钱的燃料,发电成本低,积累多,投资回收快,大中型水电站一般3~5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3.水能没有污染,是一种干净的能源。4.水电站一般都有防洪启溉、航运、养殖、美化环境、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5.水电投资跟火电投资差不多,施工工期也并不长,属于短期近利工程。6.操作、管理人员少,一般不到火电的三分之一人员就足够了。7.运营成本低,效率高;8.可按需供电;9.控制洪水泛滥10.提供灌溉用水11.改善河流航动12.有关工程同时改善该地区的交通、电力供供应和经济,特别可以发展旅游业及水产养殖。美国田纳西河的综合发展计划,是首个大型的水利工程,带动着整体的经济发展。缺点不利方面有:水能分布受水文、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大。水容易受到污染,也容易被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1.生态破坏:大坝以下水流侵蚀加剧,河流的变化及对动植物的影响等。不过,这些负面影响是可预见并减小的。如水库效应2.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沟通的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广告资源销售合同文本
- 2024年度合作经营咖啡馆之合伙协议书
- 模拟法庭课件教学课件
- 课件带语音教学课件
- 2024商场美食广场保险服务合同
- 2024【工商局业务表格格式条款备案申请书】工商局合同格式条款整治工作方案
- 2024年度吨不锈钢带打印功能电子地磅秤生产批次检验合同
- 04道路交通事故赔偿合同
- 2024房产借款抵押合同样本
- 动物感觉系统-眼(动物解剖生理课件)
- 系统运维年终总结模板
- 脑梗死静脉溶栓流程优化-课件
- 刑事撤案申请书
- 软件正版化培训课件
- 2023年上海市徐汇区中考一模英语试卷(附听力音频)含详解
- 普外科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TACE)临床路径
- 丰田锋兰达保养手册
- 设备签收单模版
- 2023中国建筑行业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