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PAGE9目录国产动漫影视作品中哪吒形象的诠释及其意义研究摘要摘要:纵观“哪吒”这一经典神话IP在国产动漫影视中的嬗变,从1961年的《大闹天宫》哪吒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之上,1979年第一部以哪吒为主角的动漫电影《哪吒闹海》登上荧幕,经过多部影视作品的打磨与塑造,到2019年大获成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形象不断与时代发展交融而重塑。但目前对于“哪吒”形象在国产动漫影视作品中的嬗变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哪吒的形象表征、形象情感和形象理想三方面来讨论人物形象演变轨迹及变化成因,并对成功改编创新了哪吒形象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进行了人物及情节上的解析,推动对哪吒形象几代演绎的深入解构剖析。此外,本文还将探讨“哪吒”形象几经嬗变的演变趋势,成功解构与重构下的哪吒形象改编的启示与反思。最终,以点带面地对重塑传统文化符号下经典IP动漫形象的路径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讨,丰富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使相关动漫影视作品朝着成熟且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哪吒;动画形象;经典IP;改编目录1281511733摘要 I1800312471目录 i1954597514绪论 11688939521第1章
“哪吒”动漫形象的多元诠释 45676834011.1“哪吒”动漫影视作品的历史脉络梳理 419325606331.2不同历史时期“哪吒”的形象特征 420038816031.2.1阶级化形象:神话中走出来的“哪吒神” 52520657201.2.2英雄化形象:经典的少年英雄“哪吒” 516308041561.2.3草根化形象:不断颠覆的“哪吒” 5591663231第2章
“哪吒”角色形象的再造 712346378072.1“哪吒”动漫形象嬗变轨迹 715706249352.1.1“哪吒”形象表征之变 76242936212.1.2“哪吒”形象情感之变 720452725522.1.3“哪吒”形象理想之变 81250439352.2“哪吒”动漫形象变化成因分析 913744087792.2.1时代环境的变化 913542415212.2.2受众需求与审美的变化 91705552541第3章“哪吒”形象嬗变的价值与启示 116098364313.1归纳:“哪吒”动画形象改编趋势 1117289323333.1.1从“神”向“人”的转变 115644931743.1.2从卡通向真人形象的转变 1120015066193.1.3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转变 1111378989253.2反思:对“哪吒”形象改编创新的思考 1213253559403.2.1警惕娱乐至上引发低俗恶搞与跟风倾向 1215568968963.2.2过度创新导致故事逻辑缺位 1218253760243.3延伸:塑造经典IP动漫形象的路径启示 121434543263.3.1重塑传统IP形象:人物角色再造 1215602051483.3.2重赋传统IP内涵:价值观的重塑 1315925925663.3.3打破传统结构:叙事策略的创新4章结论与展望 141170141293参考文献 15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2019年7月26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对主人公“哪吒”这一经典人物形象的创新性解构与重构为这部作品赢得了高口碑与高票房。纵观“哪吒”这一经典神话IP在国产动漫影视中的嬗变,从1961年的《大闹天宫》哪吒第一次出现在银幕之上,1979年第一部以哪吒为主角的动漫电影《哪吒闹海》登上荧幕,经过多部影视作品的打磨与塑造,到2019年大获成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形象不断与时代发展交融而重塑,这一变化过程为其他更多经典IP的改编革新提供了参考和启迪。目前对于“哪吒”形象在国产动漫影视作品中的嬗变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讨,丰富相关研究成果,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使相关动漫影视作品朝着成熟且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研究现状“哪吒”形象以民族动漫的形式为载体,经历三次典型的影视演绎,代表着当时中国动漫的民族风格最高典范,折射出我国动漫经典IP形象在不同阶段的重塑流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哪吒”形象嬗变的相关研究集中于三个方向,分别是“哪吒”形象在电影作品中的流变、《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形象分析以及国产动漫影视中经典人物改编策略,三者结合的研究成果较缺乏。关于“哪吒”在影视作品中人物形象嬗变的研究,一些学者围绕着《封神演义》《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三部包涵“哪吒”元素的电影作品,探讨了1961年至2019年间的国产动漫电影中哪吒形象与叙事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学者王正认为,“哪吒”与“敖丙”形象设定历经了非善非恶、善恶两分与善恶混杂的流变,其深层原因是道德善恶观念的古今之变,从《封神演义》的“天命善恶论”到《哪吒闹海》的“集体式善恶论”,再到《魔童降世》的“个体性善恶观”,“魔童”哪吒用“我命由我不由天”表达了一种个体生命对天命命定论的彻底抵抗;学者孙颖以相似的思路,从英雄主体建构这一角度探讨了“哪吒”由“天定式英雄”到“集体主义式英雄”再到“个体式英雄”的形象嬗变,推动哪吒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彭慧媛则更为宏观地从“哪吒”系列电影的形象特征、叙事策略与文化价值变迁等方面,条分缕析地解读了我国动漫电影发展史上哪吒形象演绎的复杂性与多义性,以及这种形象转变与塑造所带来的发展之思。以上学者围绕哪吒形象流变所进行的研究与本题研究方向一致,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多从形象嬗变等某一角度进行研究,且没有涉及相关电视剧作品,角度单一,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研究。目前,大部分学者把目光聚焦于对《魔童降世》的研究,研究角度多且研究成果较丰富。如罗新河、焦佳靖《<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艺术及其对国产动漫电影的创新启示》、王青青《浅析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陌生化”叙事策略》等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探讨了动漫电影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创新等问题。赵莹《<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娱乐泛化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解读》等研究探讨了该作与当代文化价值观的契合方式及其意义,包括文化思想、价值观、民族精神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融会贯通。在此方向上,涉及“魔童”哪吒人物形象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学者孙佳山探讨了《魔童降世》“丑哪吒”形象在被重构的中国家庭结构和伦理关系扬弃下的进化逻辑,“哪吒-敖丙”的“双雄”故事结构与价值观相比此前的哪吒相关电影受到了内地、香港、台湾以及国外多重文艺资源的当代城市通俗文艺经验的影响;吴楠《<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统神话形象重构与设计》、李杰《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艺术形象建构研究》等研究从“哪吒”的现代性重构、多维度叙事与情感内涵方面探讨了“魔童哪吒”形象的进步和优化。总体来看,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研究虽然名目繁多,数量“井喷”,但大多停留在一般性的个案批评与经验总结层面上,有粗疏或局部讨论之嫌,还需要更加全面化的补充。关于影视作品中哪吒人物形象嬗变的相关研究较少,现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某部电影作品中哪吒形象较前之变的分析,并未涉及相关电视剧作品以及横向比较分析,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以国产动漫电影研究为基础,部分学者如宋凯、刘磊,对《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白蛇:缘起》等近年来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电影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哪吒、孙悟空等经典IP的银幕重塑进行了粗线条的研究,但对于“哪吒”人物形象嬗变的探索并未进行深入涉及,更多为一笔带过,缺乏具体而细化的相关研究成果。三、研究目标与创新点近年来,国产动漫影视兴起势头正猛,从《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大鱼海棠》等动漫影视作品来看,“孙悟空”、“白素贞”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越来越多地被改编、应用于动漫影视作品中,并相继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取得了50亿票房的国产动漫电影黑马,其对于经典IP“哪吒”的外貌“丑化”、性格重塑、叙事重组是推动票房口碑双丰收的重要引爆剂。对于“哪吒”人物形象在多部影视作品中的嬗变及相关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探索如何重塑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并正效应用于影视作品中,真正实现探索民族动画复兴的有益路径,对中国动漫电影的经典系列IP塑造具有启示作用,对使相关动漫影视作品朝着成熟且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于“哪吒”相关单部影视作品,众多学者已从叙事策略、营销等多方面进行过研究,而缺少专注于“哪吒”系列人物形象的探讨与分析,本文拟综合多部影视作品对“哪吒”人物形象的演变进行深入梳理与解析,并对其背后的演变原因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提升国产动漫影视的经典IP改编演绎可行性的途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中国知网、谷歌学术文献的检索,查找和整理影视剧作品中哪吒形象嬗变及缘由等相关主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其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总结,选取较有价值的相关研究内容作为本课题的文献参考,丰富该领域的知识储备。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哪吒影视作品的形象嬗变、哪吒形象流变的内涵及原因,并借鉴其他国产经典IP影视形象的流变进行归纳总结,为本文确定研究方向及改进思路。第1章
“哪吒”动漫形象的多元诠释1.1“哪吒”动漫影视作品的历史脉络梳理19世纪前后,随着卢米埃尔的电影在上海放映后,电影与动画纷纷登入中国市场,中国动画电影的独立创作也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萌芽。以万氏四兄弟为代表的动画工作者在不断探索下逐渐掌握了动画技术与规律,相继创作出了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2)、动画电影《铁扇公主》(1941)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电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创作高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与动画创作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推动中国动画进入了民族化道路的顶峰时期。也正是在这个被打上政治烙印的时期,基于宗教神话与小说、话本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来的“哪吒”走进了影视剧作品中,以1961年《大闹天宫》里拥趸天庭的“哪吒护法神”形象初登银幕,成为最具民族特色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IP动画形象之一。在此之后,中国动画电影进入“文革”停产期,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缓慢苏醒,再度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经典动画片,其中便包括了《哪吒闹海》(1979)这个第一部以“哪吒”为主角的电影作品,哪吒形象的内、外在特征也由此开始得以沉淀、定型。随着上世纪90年代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电视艺术发展、外国动画片涌入、国内动画人才流失,国产动画电影创作模式逐渐衰落,动画连续剧模式兴起。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两部最为人熟知的“哪吒”IP动漫连续剧——《封神榜传奇》(1999)、《哪吒传奇》(2003)。前者受到彼时日本动漫作品的影响,“日漫”化倾向严重,在人物塑造上颠覆了传统的哪吒形象,也因此为人诟病“摒弃了民族内核”。《哪吒传奇》则继承了传统的定位于儿童受众,赋予其教育引导意义,成为了大受欢迎的动画连续剧。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数字新媒体技术成为动画创作应用的主流,线上播放模式降低了影视作品传播与扩散的门槛,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独立动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在这一时期,以“哪吒”为代表的无数经典IP被颠覆与重塑,无数动漫影视作品得以创作与流传,如《口水封神》、《阎王不高兴》、《十万个冷笑话》(2012)中的“金刚芭比”哪吒、《非人哉》(2018)里的现代佛系小学生哪吒、《罗小黑战记》(2019)中的潮酷中学生哪吒,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以2015年上映为始的《大圣归来》揭开了彩条屋基于中国古代神话创作的“中国封神动画宇宙”的冰山一角,随即上映而取得口碑与票房双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哪吒重生》(2021)也开始了对“哪吒”这一经典IP影视改造的积极探索与重塑,推动国产动漫影视重新迎来创作发展新高潮。1.2不同历史时期“哪吒”的形象特征哪吒的形象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神话,以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儿子的身份出现,在古印度神话中,哪吒是邪神夜叉的形象,后来成为大乘佛教的护法神。进入中国后,哪吒形象接受了道教文化的转型,成为了道教的守护神。随着明代《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小说的问世和流传,哪吒的吉祥童子形象最终在中国人心中定型。从1961年第一部出现哪吒的电影《大闹天宫》至今,哪吒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其载体根蒂不断丰富着内涵与外延,延展着枝叶,形成了一卷千姿百态的人物图谱。1.2.1阶级化形象:神话中走出来的“哪吒神”1961年与1979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无论从哪吒的内在还是外在形象塑造上,都继承了其在古印度神话与明清话本中鲜明的角色特性,奠基了早期的“哪吒神”形象,同时也成为承载特定时期阶级化形象的代表。在《大闹天宫》中,哪吒象征着服从天命的霸道强权,其参考了京剧“白脸”元素,表情乖张,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手擒乾坤圈,突出愤怒凶恶的性格和勇猛刚强的“斗士”角色特点,强化了其反派形象特征。《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外在形象更加人格化,化为了反抗天威压迫、剥削和父权的阶级代表,“剔骨还父”以解救百姓的崇高形象,与压迫、剥削斗争到底的坚定意志,构成了观众心目中经典的哪吒角色。1.2.2英雄化形象:经典的少年英雄“哪吒”新旧世纪之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动画片《封神榜传奇》(1999),由于当时日本动漫风靡全国电视频道,所以这一版的哪吒借鉴了圣斗士星矢的形象,一改孩童形象,变为偏向日漫风格的青少年形象。2003年《哪吒传奇》播出,这一版哪吒形象是国人最为熟知的,浓眉大眼,圆润可爱,左持火尖枪,右拿乾坤圈,腰缠混天凌,脚踩风火轮,尽显哪吒可爱调皮的顽童形象。尽管依然遵从了传统情节架构,但这两版哪吒与以往象征阶级化的哪吒形象有所不同,从面露凶相的“战神”,转变为血肉丰满的“人神”,侧重点从恪守“忠孝”的悲剧性转向了匡扶正义、还清明于天下的正义性,形成并深化了哪吒少年英雄的形象。1.2.3草根化形象:不断颠覆的“哪吒”201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崛起与发展,网络视频商业模式也不断创新,网剧逐渐成为国内电视剧的重要主流形式之一,也正是在接下来的近十年间,“哪吒”逐渐跳脱出命数天定和英雄传奇的人物情节构架,以千秋各异的形态形象不断出现在各类网络动漫作品中,活跃在时代视野中。从2010年的《奇幻龙宝》,2012年《十万个冷笑话》中萝莉头肌肉身的中二“哪吒”,2016年扎堆冒出的小众影视作品《武庚纪》、《我是哪吒》、《口水封神》、《阎王不高兴》中的哪吒,到《非人哉》里腹黑呆萌的小学生哪吒,“哪吒”这个IP在迸发着创造性火花的时代不断颠覆着经典形象的设定,由古代到现代、由严肃到轻松,多元化设定愈发凸显其草根化趋向。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暑假引爆院线的现象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2021年春节档影片《哪吒重生》的大胆改编,再次颠覆性地完成了对“哪吒”符号和意义的解构与重构,不仅打破原有的叙事框架,且打造出了更加丰满真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神”形象。第2章
“哪吒”角色形象的再造“哪吒”的人物形象起源于印度佛教神话,伴随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通俗化。元明之际,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戏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兴起,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演绎之下,“哪吒”的神学形象走下神坛,趋于大众化、完整化,也形成了在此之后“哪吒”一系列动漫影视形象的根基。2.1“哪吒”动漫形象嬗变轨迹2.1.1“哪吒”形象表征之变出生时“遍体红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的可爱孩童形象,便是明代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中对哪吒的描述,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哪吒形象。以《大闹天宫》为起始,《哪吒闹海》《哪吒传奇》等早期动漫影视大多参照了这一形象特征,红肚兜、双发髻、孩儿身,三头六臂,脚蹬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持乾坤圈,是哪吒形象的“本体设定”。然而由于《封神演义》中哪吒相关情节的记叙有限,在时代演进与剧情架构需要下,哪吒的形象开始在一些基本外在表征上不断继承创新。上世纪90年代,在日漫风靡全国之际,诞生了《封神榜传奇》中这般一改幼儿形态,身型健硕、剑眉星目,胜似“圣斗士星矢”的少年哪吒,迎合了当时青少年受众的动画审美;全球化浪潮下,国产动画作品被西方语境下的文化创作影响,为弘扬传统文化,诞生了《哪吒传奇》中这般继承与展现了鲜明民族性的传奇小哪吒;互联网时代,无数经典动画人物经过改编与包装开启了他们新的动画角色之旅,此时更是涌现出了肌肉芭比哪吒、短发小学生哪吒。对哪吒形象创新最为成功的是《魔童降世》,导演饺子塑造出了一个“反英雄”形象。所谓“反英雄”,指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英雄的“另类式英雄”,“在精神、品质、能力等某些方面与传统的英雄标准相悖,但同时具有英雄气质或做出英雄行为的角色。”《魔童》中哪吒的形象就契合了这种设定,肤五官恰到好处地错过最佳位置,烟熏妆,大嗓门,走路插裤袋,嘴里念叨着“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的打油诗。不同于《哪吒闹海》中圣人式的超越性存在,魔童哪吒是一个有弱点、有缺陷的有限性存在;他不是那个以自我牺牲救赎他人的集体主义式的英雄主体,他是经历困惑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个体式英雄主体。这个英雄主体在无中心、非对立的世界里,打破他者的束缚,创造了个体式的意义。2.1.2“哪吒”形象情感之变关于哪吒,在最初的几部动漫影视中,他的形象架构往往是从佛教传说与文学作品中抽离、放大而形成的。从降生之日起,哪吒就肩负了天神旨意——太乙真人的灵珠转世、“姜子牙之先行官是也”。因而起初,在闹海屠龙、剔骨割肉、与父结仇、莲花重生的既定框架之下,哪吒的形象情感单一,个体性格单调。而自千禧年以来,新的“哪吒”主体不断从原著中跳跃出来,通过故事情节的架构与背景铺垫,通过赋予哪吒多维丰富的情感线索,形成鲜明可辨的性格特质,打造出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传统的哪吒故事,其内核是反抗封建与父权社会,因此李靖这一父亲角色被塑造得绝情、愚忠,母亲慈爱却懦弱,哪吒孤身一人在天地间,与命运、与奸恶对抗,也因此形成了《闹海》中悲勇孤傲的哪吒形象。但此后以哪吒为主角的《哪吒传奇》、《魔童降世》等,都为哪吒的成长故事增添了亲情线、友情线,和师傅太乙真人的师徒线,使得故事情节更加饱满,也塑造了更加经典、更具角色特性的哪吒形象。如《魔童降世》通过在哪吒故事的叙事结构上进行改编和创新,将以往文学及影视中作为“元设定”的灵珠子设定进一步展开,改为可以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的混元珠,灵珠投胎为人,助周伐纣时可堪大用,而魔丸则会诞出魔王,为祸人间。正是在设定上的这一关键性调整,原本集中在哪吒一人身上的形象情感,被转换为“哪吒-敖丙”的双雄结构。哪吒和敖丙在以往的版本中是水火不容的敌人,《魔童降世》却将他们塑造成了亦敌亦友的关系,电影相对淡化了哪吒与敖丙命定之下的矛盾:他们一方面为各自族类而不得不相杀相斗;另一方面从生命个体来说却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他们的命运都被高一级的力量刻意误置和安排,在追寻自己的生命之路方面他们是同病相怜的。虽说哪吒被命运安排成了魔丸而自带魔性,敖丙被命运安排成了灵珠天性纯良,但在他们为各自族类而不得不抗争的同时,也渐渐发现了真实的自己,明白了是非善恶,这也使影片解构了以往版本中的二元对立情节,建构了一种更复杂、更立体、更多层次的人物关系,也更丰富了哪吒角色的情感线条。2.1.3“哪吒”形象理想之变纵观以哪吒为主要角色的三部动画作品,从闹海哪吒、传奇哪吒、魔童哪吒的行为方式可以明显看出哪吒由“知天命,听天命”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形象理想变化。知天命,听天命。基始于《封神演义》,作为神仙“预备役”的哪吒在早期动画中都表现出对天命的知晓或遵从,无论是《大闹天宫》里与孙悟空交手,为象征着强威霸权的天庭卖命的哪吒,还是《闹海》中循愚孝之礼数自杀以谢罪,化莲重生后被天庭招安的哪吒,都体现着人物形象在既定命数前主体性的缺位,形象理想在天命面前的妥协。知天命而不信天命。从新世纪之交到网络动漫时代的兴起,“哪吒”的形象经历了外在表征与性格情感上千秋各异的变化,而这些嬗变都是围绕着哪吒的形象理想所展开的。在这个灵感迸发的原创时代,创作者们赋予了哪吒多元的主体性意识,无论是《非人哉》以藕身融入现代人类社会的学生哪吒,还是《罗小黑战记》维护人妖共生的社会秩序的哪吒,都跳出了原有的故事框架与形象理想,形成了新的人物主体与角色理想。我命由我不由天。自从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引爆了国产动漫影视的复苏,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与2021年《哪吒重生》各自塑造了超越天命、实现自我的个人英雄哪吒。天命原本就不靠谱,灵珠、魔丸弄错了,人的一辈子便都错了吗?“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背负原罪的出身,命中注定的死期,对存在的笃定和身份的动摇,在这个秩序坍塌的时代里,天命的表征意义被解构,书写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形象扎根在了人们心里。在《魔童》中,哪吒对抗的是世人的偏见,反抗的是不公的命运,这是对宿命、对天道的对抗,是对人性觉醒的最有力讴歌,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这次,哪吒打的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战争。《魔童》的价值表达转变为打破偏见、追寻自我的更加个性化的普适性价值观,这也是这一版哪吒最成功的地方,对传统的哪吒故事进行解构,对哪吒的故事内核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这是对原著和以往故事最大的颠覆。2.2“哪吒”动漫形象变化成因分析2.2.1时代环境的变化福柯说:“重要的不是神话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神话的年代。”一部影视作品的问世,一个角色的打造,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可分割。《哪吒闹海》的制作年代正是“文革”刚刚结束不久,哪吒割肉还父,剔骨还母,是对封建伦理孝道的顺从;莲花复生后,哪吒欲寻求李靖报毁金身之仇,则是对封建社会、父权统治的抗争。在特殊的改革时代,人们需要这样的英雄来寄托革陈除旧、热血牺牲的精神和决心。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的三十多年间,中国不断吸收着外来文化之精华,在文化熔炉中糅合着传统文化熔炼着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在此期间,《新封神传奇》《我是哪吒》等等,或融合了日漫人物形象,或学习了西方三维动画人物建模技术的哪吒形象不断出炉。随着改革开放成熟,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一路高歌,国人走上实现经济自由的高速路,计划生育政策使核心家庭成为最基本的家庭结构。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当代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了对个人主体意识的探寻,追求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平衡兼顾。正如《魔童降世》中,哪吒形象相比以往的巨大变化便体现了这样一种探索个人与集体主义平衡的社会现实。“个体主义不是个体的反思性主体意识,而是对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反思”,哪吒通过个人努力与命运作斗争证明了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也通过“家庭”和“友谊”的传统主题,展示出逆行天命过程中,集体主义对个人命运的正面影响。2.2.2受众需求与审美的变化回溯哪吒的动画演绎,其人物形象的流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受众定位差异的影响。《闹海》的哪吒问世于文革后、改革开放前那个时代节点,是以当时内心沉重又渴盼希望的人们为观众的,因此这一版的哪吒不畏强权,勇敢刚烈,为走向开放国门的国人们注入一剂勇于拼搏、冲破枷锁的强心剂。新世纪之初,在中西文化潮流碰撞之际,日本、美国的动画片进军中国各大儿童电视频道,在此境况下,为让我国儿童更多接受民族性传统的文化熏陶,中央电视台打造了以低幼人物形象为主角,以寓教于乐为目的的《哪吒传奇》。互联网时代,熟练掌握智能设备使用技能的年轻受众拥有了更多观看各类视频的自主性,成为了网剧和电影的消费主体,在追求个性解放与新奇独特感的需求氛围下,形象与性格各异的哪吒跃入屏幕,满足着不同年龄、性别及其他特性的年轻受众们。2019年与2021年版的哪吒动画电影则采取了合家欢的观影模式,无论是“哪吒”这一传统文化符号,还是穿越、热血的现代符号,又或是“逆天改命”的价值观设定,都可以成为年轻父母和少年儿童两代人可以共享的最大公约数。第3章“哪吒”形象嬗变的价值与启示3.1归纳:“哪吒”动画形象改编趋势3.1.1从“神”向“人”的转变纵观哪吒的几代动画演绎,这个经典人物形象在不断的“去神化”。从外貌表征上来看,《非人哉》将哪吒塑造成了小学生形象,混天绫变成了胸前飘扬的红领巾,《罗小黑战记》中哪吒一身休闲装,混天绫变成了袖箍系在了手臂上等等。从形象理想上来看,闹海哪吒被塑造成了兼具人性与神性的英雄,寄托着除暴安良和神通广大的希冀,渴望着这样一个传说中具有反叛精神的神成为人民英雄,与其说在讲哪吒闹海的故事,不如说在讲述一个反抗阶级压迫的榜样故事。发展至千禧年的传奇哪吒,在他的身上寄予了对新一代儿童的期许,他调皮闯祸,但保持善良和纯真,继承中国传统民族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正义,运用智慧勇敢地和邪恶势力斗争,是一个被给予爱与引导的正在成长的孩子。而发展到魔童哪吒,矛盾和冲突内化成了自己和自己的斗争,在“问题儿童”的上放置了独特的个性化自我抗争,哪吒变成了纯然的“我”的形象。如果说《闹海》中的哪吒形象在塑造中为了突出大义凛然的人物性格,具有风格化、脸谱化的特点,那么此后的哪吒形象逐渐开始注重人物的层次性,开始由“神”向“人”的转变。3.1.2从卡通向真人形象的转变从最初的赛璐珞片,到后期的绘画拍摄,再到无纸化,乃至现在的CG技术,动画制作的技术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形象发展到现在的栩栩如生,哪吒的人物形象在动画技术的升级中从卡通向真人形象转变。最初的美术片是在传统的绘画技术基础上,由一张张手绘完成的原稿组成,动起来的漫画成为了动画。如《哪吒闹海》一片50000多张画稿组成胶片5300尺,哪吒的形象也就非常简约、卡通。到了9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发展,flash等动画制作技术出现,动画制作效率和制作水准大幅提升,1999年的央视动画片《西游记》就使用了计算机软件绘制,画面及人物细节与色彩都更加流畅饱满。发展到2016年《武庚纪》,其制作公司玄机科技汲取此前《秦时明月》系列的成功经验,运用CG技术,将哪吒的动画人物形象打造得更加逼真,场景日趋真实。《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展现了中国动画制作技术的成长,三维数字技术的发展,将动画制作从繁琐的手工动画环节中解放出来,并且帮助动画制作者完成一些传统二维实现不了的动画镜头。3.1.3从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转变美影厂的《哪吒闹海》是宏大叙事的代表,主人公面对的是家国天下的矛盾,尽忠孝、救苍生,这短短的65分钟,字字珠玑,每一分钟都是雷霆万分。而此后的“哪吒”则逐渐突破了这一宏大叙述的框定。《魔童降世》突破了前者宏大叙事的模式,甚至对其进行了大胆的反叛,讲述了他在亲情的浸润下进行自我抗争,最终与自己和解,完成自我接纳的过程。没有了所谓的拯救苍生、降妖除魔,哪吒自身就是那个世人眼中的魔,社会环境对他来讲是一种桎梏和掣肘,哪吒所要抗争的也正是这种刻板印象,没有绝对的是非善恶,没有了一切外部矛盾冲突,魔童哪吒所展现的正是个人成长中的矛盾,一种自我与本我的矛盾,采用完全的个人化叙事来展开故事。3.2反思:对“哪吒”形象改编创新的思考3.2.1警惕娱乐至上引发低俗恶搞与跟风倾向在泛娱乐化的时代,为了噱头和关注,不惜以低俗恶搞来博得眼球,跟风热门形象与事件。如2012年《十万个冷笑话》中哪吒为人诟病“低俗”“恶趣味”,过度玩梗与角色创新使“哪吒”这一传统文化中走出来的灵珠童子形象丧失了严肃性。2016年的《我是哪吒》也是如此,在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为票房黑马,燃起了受众对国漫崛起的希望之后,选择了同样拥有着文化历史记忆的哪吒故事进行改编来讲述传统中国故事,希望借由观众支持国产动画和IP的想法来获得支持,然而借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人物设定,甚至连哪吒大战前的变身特写都与大圣破封的场景高度类似,但3D效果粗糙、动作语言生硬、剧情呆板幼稚,与国际制作水平差距甚大,这种毫无诚意的跟风创作自然反响平平,甚至可以说是惨淡收场。3.2.2过度创新导致故事逻辑缺位《哪吒重生》继承了传统哪吒的叙事结构,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民国风的赛博朋克世界,将哪吒设定为桀骜狂烈的纨绔子弟,并为故事设定了“不信命”的大议题。但整部影片在人物设定和情节议题上都缺乏相应的逻辑。首先,主角和身边的人里面,女性角色除了前凸后翘并且扮演被拯救的角色之外几乎没有存在意义。哪吒本人也并不符合这一角色设定,哪吒的力量虽然强大无匹,但得到他的力量,也意味着背负他的诅咒——哪吒的身边永远伴随着无辜者的死亡。因此,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当他获得成为哪吒的机会时,他是不是真的就会那么轻松地、毫无挣扎地选择成为哪吒,而不是放弃它?深思熟虑之后,获得或失去力量,都是一种选择。但李云祥感觉上根本没有去主动地做选择,如果哪吒精神的内核是反叛的话,那么他几乎是一步步被推着走到最后的,而没有带来任何的能动性。3.3延伸:塑造经典IP动漫形象的路径启示3.3.1重塑传统IP形象:人物角色再造近年以《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为代表的传统IP动漫影视,在保留传统IP中经典元素的基础上,对人物造型、人物性格及其关系进行现代性转化,赋予传统IP新的生命。如《大圣归来》中的人物形象与传统“西游”影片中的人物建构都有所不同。在《大圣归来》中,孙悟空不再拥有强大的力量,他也会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消极,内心会产生挣扎,会因为江流儿的安全而不顾自己的安危。这部影片为受众塑造了一个没有法力却有血有肉的齐天大圣,不停地与现实抗争从而一次次地实现自我超越,跳脱出了传统IP人物的时代框架,更加自由和大胆地进行了颇具现代性的改编,使得动画作品更加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和文化,也给了传统IP人物以新的生命力。3.3.2重赋传统IP内涵:价值观的重塑在传统IP的基础上打造出一个有血肉、有生命力的角色形象,需要摒弃传统IP中不符合时代语境的主旨内涵,在故事中融入现代主流价值观,赋予切合时代语境的新内涵。比如在《大圣归来》《魔童降生》的叙事过程中,适当摒弃了传统动画IP中反抗父权、封建主义的主题内涵,融入了时代精神,将这一主题创造性地转化为对角色个人成长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更能够引起观众,尤其是当下年轻受众的共鸣。《大鱼海棠》和《白蛇:缘起》也在影片叙事中引入了当代主流价值观,如《大鱼海棠》通过椿和湫的行为反映了生死别离、爱情与成长的幸福与痛苦,这是很现实的。《白蛇:缘起》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奋不顾身去追求爱情与理想的洒脱态度。3.3.3打破传统结构:叙事策略的创新德国的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曾给“陌生化”下过一个定义:“陌生化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即意味着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的形象性格陌生化,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特性中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创新、重塑一个曾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角色印象的传统经典IP,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构,重赋其时代内涵,在“陌生化”的叙述策略下打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