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TOC\o"1-1"\h\u23051项目绩效目标及指标的设置要点与案例 130899部门预算编制方案 78454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指标及有关说明 1111917成本绩效分析工作流程 1528730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总结材料 327128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总结材料 47453财政预算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62项目绩效目标及指标的设置要点与案例针对绩效目标申报表存在的绩效目标与相关指标的设置不够清晰的问题,提出设置要点与案例如下:一、明确绩效目标在财政支出项目绩效目标申报时,必须有明确的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目标,并结合项目实施分年度、分阶段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形成具体可衡量的分目标工作任务,以利于项目绩效目标顺利实施和绩效评价工作。目标申报表列有“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本年度)”栏目,一般来说,跨年度项目设置的总目标填整个项目完成后达到的目标,阶段性目标填本年度的目标任务和分解任务。如果是当年可完成的年度项目,则总目标栏目填项目绩效总目标,“阶段性目标”栏目填分解目标。二、科学采用评价指标进行项目绩效目标申报时,应结合申报财政支出项目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一是除采用通用指标外,还应采用反映项目特性的专业(个性)指标,形成自评项目的指标体系;二是评价指标要与申报的绩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联系,能体现绩效目标的特点,真正反映出项目的绩效水平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三是评价指标能够量化测算,可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和评价。在指标的选用上,最通常的毛病是仅列举采用哪些方面的指标,而没有给出量化的指标数值。如某基建项目单位在指标方面的设置,仅提出空洞的“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个性指标采用质量指标、工期指标、成本指标”,但指标数据是多少不见反映。申报表上提出的应该是实的指标。如工期指标,要反映整个项目和分阶段工程的完成时间。这样的指标才有其实用性与可考核性。三、相关案例(1)社会效益目标设定方面案例不同职能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同,所体现的绩效指标就不同。比如说:劳动力转移和产业转移的“双转移”中,农民工的培训,是以培训对象的数量、质量(拿到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的证书,从而得以就业)为绩效目标。对社会精神病人的收救,是以收救病人的数量、执行的标准合理等为绩效指标。社会效益的判断是多元的,在目标设立时可把握这样几个原则:一是是否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了社会的基础价值观和社会的稳定;二是是否促使社会各种秩序的正常运行,使社会成员的利益的获取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三是是否维护了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是否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政府的执政基础。下面,是一个社会效益绩效目标设定和实现的案例:某市设立行政复议办案经费110万,在编制绩效预算时,项目执行设立了以下3个目标:1、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建立和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复议权制度,弥补目前行政复议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提高行政复议机关的社会公信力,消除群众对通过行政复议途径解决行政争议的疑虑,引导群众更多地通过行政复议途径合法、理性地表达诉求,达到减少信访数量,减少缠访、闹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改变复议机构分散,复议渠道不畅通的现象,将行政复议权集中由政府统一行使,通过聘请社会专家、学者为行政复议委员会非常任委员,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整合全市行政复议资源,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行政复议的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3、符合法律规定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的受理率达到100%,审结率达到80%以上。绩效目标设定后项目的执行结果:1、年度行政复议案件接近400宗,超过了同期该市第一、第二人民法院行政案件数量227宗的42%,更多群众优先选择行政复议作为解决行政争议的首选途径,较好地减轻了法院和信访的压力。经行政复议后再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未有一宗败诉,胜诉率达到了100%。2、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开通并完善了网上行政复议申请,开设了12345行政复议咨询热线,接受并解答群众的询问。与行政服务在线建立了超级链接,方便群众可以在多个网站上直接申请行政复议,降低了群众申请行政复议的成本。更多群众选择行政复议途径解决行政争议,较好地发挥了行政复议职能。95%的复议案件实现定纷止争,行政复议纠错率达25%,切实维护了社会稳定。年度结束后项目评审时,政策专家认为:该项目制定的绩效目标合理,社会效益显著。一是疏通了行政复议的渠道,在维护社会稳定,疏导社会矛盾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办案的数量多,年度行政复议案件接近400宗,超过了同期第一、第二人民法院行政案件数量227宗的42%;三是办案的质量很高,经行政复议后再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未一有宗败诉,胜诉率达到了100%。四是该项专项资金的设立,很好的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提高了政府执政的公信力。(2)经济效益目标设定方面案例专项投入到经济领域,设定的绩效指标主要是经济指标。体现的经济效益目标要和资金的使用正相关,有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面向经济范畴的财政的资金使用的终端都在点上,如果把一个点的经济效益,放大到一个面上,经济效益指标是不可行的。下面,是一个经济效益指标设置不合理的案例:根据A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设立旅游促销专项经费,每年500万元,由旅游局具体使用。2008年财政拨入500万元,旅游局实际使用5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宣传、区域合作、参加国家、省要求的文化旅游活动等7项开支。项目单位设立的绩效目标是两个,1、旅游收入的增长。2008年A市的旅游收入为97.13亿元;2009年专项资金使用后,预计旅游收入达109亿元。2、过夜游客的数量。2008年A市的过夜旅客人数为528万人次。2009年专项资金使用后,预计过夜游客达549万人次。在对项目绩效目标审议时,专家认为,旅游收入的增长以及过夜游客的数量的增加,与设立的500万元的专项资金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旅游收入的增长和旅客过夜人数的增加,是由各种因数组合而成,不可以确指为5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的直接经济效益。因此,该项目设定的绩效目标不合理,不科学。该项目资金的使用,主要是用于宣传、区域合作、参加国家、省要求的文化旅游活动等7项开支。绩效目标的设定就应该围绕这些开支内容确定。宣传的形式、成本、数量;区域合作的项目内容、效益;参加国家和省得相关活动的结果,才是该项专项资金的直接效益的体现。
部门预算编制方案一、部门收入预算深化收入全口径管理。各部门(单位)应当依法依规将取得的各类收入纳入部门或单位预算,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各部门应当加强所属单位事业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等非财政拨款收入管理,在部门和单位预算中如实反映非财政拨款收入情况。各部门(单位)应当结合历年收入情况,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事业发展计划、经营状况等因素,合理分析、预测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完整、准确地编制收入预算。各项收入与以前年度实际取得的收入情况出入较大的,要逐项说明原因。二、部门支出预算各部门(单位)应当根据预算编制原则,采用零基和综合预算方法编制20XX年部门支出预算,编制各部门所有按功能分类的不同用途资金形成的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内容。各部门要按照预算年度所有因素和事项,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支出。(一)基本支出。人员基本支出应当按编制、实有人数和组织、人社部门统一的津补贴标准编报预算;公用经费预算按定额标准编制;社保支出预算按现有社保规定的缴费标准和已出台的支出标准定额编制。各部门(单位)在编报基本支出前,应当认真填报单位基础情况、人员情况、编外聘用人员、资产等相关基础信息,确保准确无误。其中:按要求使用部门预算资金直接向编外长期聘用人员发放的工资补贴实行总量控制,应当编入人员类项目,列支其他工资福利支出。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严格实施“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负面清单”管理,20XX年部门经常性支出以及非重点、非刚性支出比上年只减不增,强化机构编制刚性约束,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严控“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按单位实行精准控制,继续实施动态预警管理。(二)项目支出。各部门(单位)要树立“先谋事后排钱”理念,坚持“先有项目再安排预算”原则,提前研究谋划、常态化储备预算项目。纳入财政项目库的项目应当按规定完成可行性研究论证、制定具体实施计划等各项前期工作,其中:500万元以上的新增项目,应提供事前绩效评估报告。所有在项目库中储备的项目,应按照轻重缓急等排序,突出保障重点,做到预算一经批准即可实施,已实施完毕或政策到期项目须严格按项目退出流程,及时进行项目库清理。1.一般性项目预算部门(单位)为履行职责,完成经常性、阶段性的一般工作任务而发生的项目支出,应划清公用经费性质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线,严格按照项目支出预算编制规范,科学、合理编制一般性项目预算。2.专项资金项目预算部门(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的政策性项目支出,应按照项目对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考虑项目实际需求和年度实施进度、资金结余等情况,在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要细化到具体项目,转移支付预算编制还需分地区细化,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3.城市建设发展项目预算部门(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所发生与城市建设相关的项目支出。包括:政府投资项目、城市维养项目、政府债券还本付息、资地平衡项目、其他城市建设发展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包括纳入市发改委政府投资计划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工程结算项目等。其中:工程结算项目是竣工验收后,进行工程款结算的项目。城市维养项目,包括道路清扫保洁维护、桥梁、路灯维护、垃圾处置、污水污泥处理、园林绿化养护等。政府债券还本付息项目,是指年度内政府需支付的政府债券利息和偿还到期政府债券的本金。资地平衡项目,是指市国资公司利用封闭运作资金投资的项目。其他城市建设发展项目,包括重大课题、重大规划、国内对口援助、国土测绘、公交规制补贴、廉租房公租房补助、水利建设与发展等项目。3.省拨资金项目预算编入部门预算中的省拨资金项目为省级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各部门(单位)收到资金后,按项目内容应及时细化编制到年初部门预算,所有资金应编尽编。
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指标及有关说明一、指标设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指标包括成本指标、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三类一级指标。一般各项指标均应当设置至三级指标明细,根据实际需求,相应设置四级等下级指标。(一)成本指标成本指标反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成本。应按照预算编制规范要求,在成本核算分析表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应细化反映工作事项的具体工作内容,三级指标应进一步列明每项工作内容的具体成本内容。有需要的,应当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开展成本核算,明确当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内的成本投入情况。(二)产出指标产出指标是对投入成本直接带来的预期产出的描述,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时效指标等二级指标。产出指标的设置应当与主要支出方向相对应,原则上不应存在重大缺项、漏项。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原则上均需设置,时效指标根据实际设置,不作强制要求。1.数量指标。反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数量。应根据财政支出内容设定相应的指标内容。数量指标应突出重点,力求以较少的指标涵盖体现主要工作内容。2.质量指标。反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达到的标准和水平。原则上工程基建类、信息化建设类等有明确质量标准的项目应设置质量指标,如“设备故障率”等。3.时效指标。反映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及时程度和效率情况。设置时效指标,需确定整体完成时间。对于有时限完成要求、关键性时间节点明确的项目,还需要分解设置约束性时效指标;对于内容相对较多并且复杂的项目,可根据工作开展周期或频次设定相应指标,如“工程按时完工率”等。(三)效益指标效益指标是对预期产出所带来的预期效果的描述,包括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环境效益指标等二级指标。对于具备条件的社会效益指标和环境效益指标,应尽可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在予以货币化等量化反映的基础上,转列为经济效益指标,以便于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比较。对于负外部性明显的,应体现相关活动对社会公众福利、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1.经济效益指标。反映相关产出对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和效果。包括相关产出在当年及以后若干年持续形成的经济效益,以及自身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引领行业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指标。反映相关产出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效果。用于体现实施当年及以后若干年在提升治理水平、落实国家政策、推动行业发展、服务民生大众、维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履职或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效益。3.环境效益指标。反映相关产出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效果。即对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包括相关产出在当年及以后若干年持续形成的生态效益。4.满意度指标。满意度指标是对预期产出和效果的满意情况的描述,反映服务对象或受益人及其他相关群体的认可程度。如“展览观众满意度”、“补贴对象满意度”等。满意度指标一般适用于直接面向社会主体及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其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其他支出根据实际情况可不设满意度指标。二、指标标杆值设定依据标杆值通常用绝对值和相对值表示,主要依据或参考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或财政部和业务主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标准进行设定。1.计划标准。如各类规划、部门正式文件、有关会议纪要提及的计划或考核要求等。2.行业标准。包括各项各级行业标准、以及市场通行或公认标准等。如涉及工艺、技术等指标时可采用,涉及成本指标时一般采用市场标准。3.历史标准。可参考近三年指标平均值、上年值、历史极值等。4.类比标准。其他类似项目的参考情况等。三、指标完成值取值方式根据指标具体数值(情况)的特点、来源等明确取值方式。应在设置指标时一并明确有关取值要求和方法。常用的方式有:1.直接证明法。指可以根据外部权威部门出具的数据、鉴证、报告证明的方法,通常适用于常见的官方统计数据等。2.情况统计法。指按规定口径对有关数据和情况进行清点、核实、计算、对比、汇总等整理的方法。多数成本和产出指标适用于本方法。3.情况说明法。对于定性指标等难以通过量化指标衡量的情况,由主管部门或实施单位对指标完成的程度、进度、质量等情况进行说明并证明,并依据说明对完成等次进行判断。4.问卷调查法。指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一般适用于满意度调查等。s.趋势判断法。指运用大数据思维,结合总体目标,对指标历史数据进行整理、修正、分析,预判在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趋势。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指标框架(参考样张)一级二级三级标杆值说明当期成本实施内容,按照预算编制规范要求设置费用构成,按照预算编制规范要求设置(结合成本核算分析表设定指标)产出产出数量…………(标杆值来源等)产出质量…………(标杆值来源等)产出时效…………(标杆值来源等)效益经济效益…………(标杆值来源等)社会效益…………(标杆值来源等)环境效益…………(标杆值来源等)满意度…………(标杆值来源等)远期………
成本绩效分析工作流程成本绩效分析,是深化预算绩效改革的有效措施,能够帮助预算单位准确剖析其财政投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而为预算评审、项目决策等提供标准依据,推进财政支出“提质增效”。梳理总结北京、上海等地分享的经验,并结合我司项目实践,将成本绩效分析工作分解为分析准备阶段、分析实施阶段、报告初稿撰写、完成正式报告、报告成果应用、档案管理六个阶段,具体流程步骤如下:一、分析准备阶段(一)成立成本绩效分析工作组组建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成本绩效分析工作组,确保分析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工作组成员应包括财务分析专家、行业业务专家、项目负责人、业务负责人、项目组长、项目组员等,以确保从不同角度对成本绩效进行深入分析,主要人员具体职责如下:1.财务专家。为了确保项目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配置具备成本管理与分析经验丰富的财务类专家,他们在成本预算和绩效评估领域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可以指导项目组在进行成本数据分析时减少风险和合理保障数据合理性。2.业务专家。工作组建议配置业务专家参与分析工作。业务专家熟悉项目的运作模式和流程,对项目的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们的参与将确保分析工作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3.项目负责人。安排专职负责人统筹项目进展情况。负责人将全程参与分析工作,及时掌握工作进展,协调各方资源,确保分析工作能够按照计划顺利进行。同时,他还将指导项目组收集和分析项目数据,为分析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4.业务负责人。负责与委托方沟通项目业务需求、准备和提交项目方案,进行商务洽谈,组织绩效分析团队,并制定详细的项目时间表,统筹协调项目进度,与利益相关者沟通,确保他们了解项目目标、进展和任何潜在影响。协调不同利益方的工作,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同时满足各方的需求和期望。5.项目组长(现场组)。对现场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和安排,确保所有工作有序进行。制定项目时间进度表,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对各单位项目现场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与项目单位保持良好沟通,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随时了解现场工作进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作调整。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避免延误。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反馈工作进度及重大事项。具体审核项目成员的分析工作底稿,确保数据准确、完整。6.项目组长(数据分析组)。制定数据分析计划和方案,明确分析目标和方法。分配数据分析任务给项目成员,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审核项目成员提交的数据分析报告,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分析深度。对数据分析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分析结果可靠。与现场组项目组长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数据需求得到满足。协调解决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撰写数据分析报告,总结分析结果和发现。向项目负责人汇报数据分析进展和成果。7.项目成员(现场组)。负责收集项目单位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类。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记录现场工作底稿,包括现场观察、访谈等内容。将底稿交由项目组长审核,确保记录准确无误。妥善保管项目单位资料,确保安全、完整地使用。配合项目组长与项目单位进行沟通,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8.项目成员(数据分析组)。根据项目组长分配的任务,进行数据分析工作。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包括数据解读、趋势预测等内容。对所分析的数据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分析结果进行反复核对,避免出现错误或遗漏。与现场组项目成员保持沟通,确保数据需求得到满足。与其他数据分析组成员合作,共同完成数据分析任务。(二)制定工作方案1.前期调研。工作组开展项目基本情况调研工作,旨在全面了解项目的各个方面,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调研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规模、业务范围等,以便对项目实施环境有整体把握。同时,收集项目资金的安排情况,包括资金来源、使用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等,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2.收集基础资料。收集项目的合同及实施方案等基础资料,通过对合同内容的梳理,确认各方权责关系和合作要求;实施方案详细描述了项目的具体步骤、时间安排和预期目标,为工作组的后续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导。3.明确项目流程及标准。在掌握了基础资料后,明确实施单位项目的行业标准和业务工作流程,通过查阅相关文件、与单位人员深入交流等方式,了解项目的策划、组织、执行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后续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4.形成工作方案。明确分析的目标、范围、时间节点和预期成果,将分析工作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活动,为每个任务分配责任人。确定每个任务的输入、输出和依赖关系,以确保工作的连贯性。为工作计划中的每个任务设定具体的开始和结束日期。使用甘特图或项目管理软件来可视化时间表,帮助团队成员理解时间线。通过以上安排形成完整的工作方案,确保分析工作有序进行。(三)专家框架指导由专家对成本绩效分析方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利用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方案的各个关键组成部分进行细致的指导。1.评估方案目标及预期成果。评估方案的目标和预期成果,确保符合实际的业务需求和资源限制。深入分析项目的范围,明确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和潜在的边界条件,以避免项目范围的无序扩张,增加成本。2.识别潜在风险。参与到工作计划的制定中,帮助团队识别和分配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技术、数据和资金等。他们会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指出潜在的风险点,并协助团队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以减少不确定性对项目的影响。3.提供合理建议。根据项目的整体进度要求和历史数据,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团队制定出合理科学的项目计划时间表。同时,就预期成果的形式和内容提供专业意见,确保最终的分析成果能够满足决策者的需求,并为项目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四)确认工作计划和分析重点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和方案的具体要求,确认成本绩效分析工作的详细计划,以及项目的分析重点,保障项目成果的准确性、权威性、科学性和时效性。二、分析实施阶段(一)下达成本绩效分析通知书在与委托方沟通确认后,依据其下达的《成本预算绩效分析通知》要求,对被分析项目实施单位开展全面资料收集、填报辅导工作,按照通知要求,逐一核对所需资料清单和基础数据统计表,确保资料来源的真实、准确、完整。(二)收集项目详细资料制定资料清单和基础数据调查统计表。工作组在项目开展初期,紧密围绕项目服务标准和要求,着手进行成本预算绩效分析资料清单及基础数据调查统计表的设计工作。在资料清单的设计上,详细列出所需的各类资料,包括财务报表、项目合同、实施方案等,确保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基础数据调查统计表的设计上,则注重数据的可量化性和可比性,通过合理的指标设置和分类,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更加便捷和高效。(三)制定成本绩效分析指标1.梳理现有资料。结合预算部门中对该项目设定的绩效目标、合同协议中约定的年度考核目标、项目实施方案以及工作计划安排等重要文件,对项目的整体绩效目标进行系统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深入了解项目的整体目标,明确项目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要求。2.设定绩效分析指标。在充分考虑公共服务目标和服务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政策要求、部门职责、公众需求、地区社会经济差异等因素,通过基线比较等方法,确定分析对象应达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水平。按照结果导向、产出效益匹配的原则,根据要达到的效益水平明确相对应的产出水平,确定绩效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涵盖成本指标、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反映项目的成本效益、实施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通过设定这些指标,工作组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估项目的绩效水平,为后续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四)现场踏勘和调研1.开展项目现场调研。深入各单位、各业务、各对象,全面了解其基本情况,确保对分析项目的各个方面都有清晰地认识。在调研过程中,关注项目资产现状、产权情况、业务流程运作模式,评估整体项目概况,并记录存在的问题,统计工作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反馈。对项目的统筹安排情况进行了解,包括各项任务的分工、进度控制以及资源调配等情况。了解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的配置、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设施设备的完备性等情况。关注主管部门对活动的监督考核情况,了解他们对活动的评价和建议,以便第三方评价机构及时调整和优化分析内容。2.现场勘察统计。深入各个实施单位和项目现场,对实际的项目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根据预定的绩效目标和作业标准,详细梳理不同业务流程所需的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的配备数量,对比实际配备情况与预设标准。通过现场勘查和数据收集,抽查核实各类物料的实际配备情况,包括种类、数量、质量等,并与预设标准进行对比。如设施设备运行情况的数据统计,通过对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能耗情况、故障率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3.梳理业务流程。对分析对象的业务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将流程细化至业务末端节点,并找出最关键的部分,这些部分对整个业务的效率和成本控制有决定性影响。考虑业务流程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以确保优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依托专业力量支持,找出那些影响成本控制和效益最大化的障碍,如不必要的步骤、低效的操作等,去除那些不科学或不必要的工作流程或环节,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上述步骤,发现现有业务管理中影响成本控制和效益发挥的制约因素,精简优化不科学的工作流程或环节,推动流程再造。(五)数据清洗和分析1.核算成本。通过现场勘察、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收集具体实施单位近三到五年相关财务及业务数据,对取得数据进行分类甄别,在综合考虑影响成本水平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符合行业标准或公允水平的情况下,将成本按照合理的方法和标准进行核算,分析所形成的成本应反映所发生的正常费用,并剔除与提供分析对象无关或不合理的费用。2.分析数据。通过对比不同部门、不同年份的项目数据,采用梳理统计法和类比法来确立合理的标准单价或控制比例。具体来说,广泛搜集历史统计数据和支出数据,并综合考虑当前市场价格和行业标准等因素,运用科学方法来确定恰当的单价或控制比例。3.系统归纳。科学分析清洗后的数据,在实现一定效益的基础上,确定成本指标标杆值,在所有方案中选择投入成本最优的方案,对标成本指标设计及行业标准、横向对比地区水平,纵向比对分析近三年数据变动情况等,依据最小成本原则形成定额支出标准建议。(六)完成工作底稿撰写现场工作底稿。根据《现场分析工作底稿》的要求,工作组需对被评价单位的现场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包括但不限于设施设备的状况、操作流程、安全管理措施、员工行为等,确保记录信息的全面、准确、客观。进行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向项目单位的员工了解相关情况,或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更多第一手资料。使用专业设备对现场的某些参数进行检测,如空气质量、噪音水平、辐射强度等。(七)获取现场分析回执在完成现场工作底稿后,与项目单位进行友好沟通,说明后续的工作流程,如分析报告的编写、提交和可能的后续跟进工作。邀请项目单位对现场底稿的内容以及现场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并填写《现场分析回执》及《承诺书》。(八)专家修正指导1.审查数据分析。专家对已完成的数据分析进行细致的审查,包括分析方法的适当性、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以及分析过程的逻辑性。2.评估分析结果。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预期,以及是否能够支持最终分析成果。3.识别问题和不足。识别数据分析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数据的遗漏、错误的解释、不恰当的假设等。针对发现的问题,提供具体的修正建议,包括如何改进分析方法、补充缺失的数据、纠正错误的解释等。4.优化分析逻辑。专家会帮助优化分析的逻辑,确保分析过程清晰、连贯,能够合理地导出结论。同时会建议对某些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或者考虑更多的变量和因素,以提高分析的全面性。三、报告初稿撰写(一)构建报告框架根据分析结果,构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报告框架,主要包括摘要、目录、背景介绍、分析方法、分析过程,分析内容,问题和建议等部分。(二)总结问题建议1.全面识别问题。综合分析项目过程中收集清洗的数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全面识别项目中遇到的问题。2.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对识别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这可能包括预算绩效管理不重视、制度建设不完善、项目管理不到位、流程设计不合理、财务管理不细致等等。3.评估问题的影响。评估每个问题对项目目标、成本和质量的潜在影响,确定问题的分类和优先级。4.分析相关因素。分析与问题相关的内外部因素,如市场变化、政策调整、技术进步或团队动态等。5.基于数据提出建议。基于问题的分析和评估结果,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这些建议应以数据为依据,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6.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提出建议时,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确保建议能够平衡各方的利益。(三)专家论证指导1.组织论证会议。安排论证会议,让专家与项目成员讨论报告的各个方面,如结构布局、内容深度、分析方法和研究假设等。2.对结构进行指导。专家对分析报告的结构,确保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信息流动顺畅。3.内容深度和准确性的评估。专家对报告内容的深度和准确性进行评估,检查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的透彻性。4.分析方法的适宜性讨论。讨论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适宜,是否能够有效支持研究目的和结论。5.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专家应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包括需要补充的数据、改进的分析技术或重新考虑的理论框架。6.讨论报告的可读性和表达。评估报告的语言表达和可读性,提出增强清晰度和吸引力的建议。7.风险和局限性的评估。评估报告中对风险和局限性的描述是否充分,确保报告的客观性和透明度。(四)完成报告初稿1.收集和整理专家意见。汇总所有专家的反馈意见和指导要求,将它们分类整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应用。2.分析反馈并讨论决策。对收集到的每条意见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其对报告初稿的影响和重要性。与项目团队讨论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决定哪些建议应该采纳,以及如何实施这些修改。3.制定修改策略并分配任务。为每个需要修改的部分制定具体的修改策略,包括修改的范围、方法和预期目标。根据团队成员的专长和工作量,合理分配修改任务,确保每个部分都得到适当的关注。4.实施修改。按照修改计划和策略,对报告初稿进行实际的修改和完善。在修改过程中,特别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确保所有数据都经过了严格的验证。改进语言表达,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逻辑性,使内容更加清晰和有说服力。5.增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根据专家的建议,可能需要对某些分析进行深入挖掘,或引入新的分析视角。提升建议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它们能够为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6.审阅修改后的稿件。修改完成后,进行仔细的审阅,确保所有的修改都符合预期,没有引入新的错误。实施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语法、拼写和格式的检查,确保报告的专业性和一致性。7.获取最终反馈。在修改后的稿件中,可能需要再次获取专家的反馈,以验证修改的有效性。四、完成正式报告(一)报告征求意见1.明确征求意见的目的。在分发报告初稿前,明确征求意见的目的和重点,让接收者了解他们的意见为何重要。2.准备征求意见材料。确保报告初稿格式规范、清晰易读,并附上一封说明信息,概述征求意见的范围和期限。3.确定分发对象和方式。根据报告内容和项目相关性,确定需要征求意见的相关方,包括项目委托单位、主管单位、实施单位等。选择合适的分发渠道,如电子邮件、在线协作平台或纸质文档,确保所有相关方都能方便地获取报告。4.提供反馈要求。为反馈提供明确的要求,包括期望的反馈形式、重点内容和反馈期限。鼓励接收者提供开放式反馈,不仅指出问题,也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改进建议。5.监控反馈进度。在征求意见期间,及时回应相关方的询问或需要澄清的点,以确保他们充分理解报告内容。定期监控反馈收集的进度,必要时提醒或跟进尚未提供反馈的相关方。6.整理和分析反馈。收集完毕后,对所有反馈进行整理和分析,识别共同主题、关键问题和有价值的建议。与项目团队讨论收到的反馈,共同决定如何整合这些意见和建议。7.实施修改。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对报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记录整个征求意见和修改的过程,包括收到的反馈、所做的修改和最终决策。(二)修改报告初稿1.组织反馈意见。将收集到的所有反馈意见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修改。对每条反馈进行评估,确定其对报告内容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需要优先处理。2.深入讨论反馈。对于重要的修改意见,组织讨论会议,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依据。对反馈指出的问题进行验证,通过额外的研究或数据收集来确认其准确性。3.制定修改计划。根据反馈意见,制定详细的修改计划,包括修改的内容、方式、责任人和时间表。4.实施修改。按照修改计划,对报告的各个部分进行认真修改,确保每一项反馈都得到妥善处理。在修改过程中,确保报告的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和数据保持一致性。改进语言表达,提高报告的清晰度和可读性,使其更容易被目标受众理解。修改完成后,进行彻底的校对和编辑,纠正任何语法、拼写或格式错误。(三)专家意见采纳指导1.准备提交给专家的报告。确保修改后的报告版本已经整合了之前所有的反馈,并且格式、数据和分析都已经更新。2.明确指导要求。向专家明确指出需要采纳指导的重点,具体包括反馈单位反馈的问题和修改意见,以及是否采纳以及理由等。3.收集专家反馈。从专家那里收集详细的评审意见,包括他们对修改后的报告内容、结构、分析方法和结论的看法。以及相关单位反馈内容的意见(四)完成正式报告结合所有反馈和专家意见,对报告进行最后的打磨和完善,形成格式规范、内容准确、逻辑严密的正式成本绩效分析报告。五、报告成果应用(一)形成成本定额及财政支出标准根据报告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成本定额和财政支出标准,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加强项目成本管控,促进降本增效。重点关注分析中发现问题的优化整改。在财政管理方面,明确财政支出保障范围,进一步优化完善分析对象的预算管理机制,提升财政资金实际使用效益;在业务管理方面,进一步优化立项规划、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管理机制,提升业务管理水平效能。财政部门可以将政策或项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作为决策的核心工具,用于指导政策或项目的制定、调整、持续或废止。对于表现出色的政策和项目,将优先确保其预算资金。对于已完成目标或效率低下的政策,将进行调整或废止,并相应减少或停止资金支持。针对市场能自我调节的领域,政府将设定政策实施的期限,并在期满后逐步减少支持直至完全取消。此外,还可以持续改进政策和项目支持标准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提升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二)应用至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价将成本绩效分析结果应用于项目的全过程绩效评价中,包括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总结,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对比分析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依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的结果,执行必要的问题整改,并改进政策和项目的制定和执行管理,以不断提升预算执行的质量和效益。六、档案管理(一)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责、流程和要求,确保成本绩效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文档、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到妥善保存。(二)分类归档资料对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资料进行分类归档,档案资料包括原始数据、分析过程文件、报告初稿和正式报告等,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安全地存储档案,确保它们免受损坏、丢失或未授权访问。将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格式,以便于长期保存和更高效的检索。(三)定期维护和应用定期对档案资料进行维护和更新,检查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及时修复和补充缺失或损坏的资料,确保资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内部绩效工作人员提供档案的利用服务,支持决策制定和历史研究。
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总结材料一、概念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指依据预算部门和单位编制的项目预算、经上报财政部门审核后批复设定的绩效目标,对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和公平性进行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检验、比较、分析和评判。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项目支出主要是指用财政性预算资金安排的有关项目支出,对财政性资金所占比重超过项目总支出50%以上的项目或虽不足50%但占控制决定性作用且金额较大的项目也应纳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这一范畴。2.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依据是预算设定的绩效目标,因此,其评价模式应该包括项目支出事中跟踪评价和项目支出事后绩效评价二种。3.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四性目标内容进行评判。二、评价目的和方式(一)目的根据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需要,可以对其项目支出进行事中绩效跟踪评价,也可以进行项目支出的事后绩效评价,但其二者评价目的会有所侧重,不尽相同。项目支出事中跟踪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评价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绩效目标执行偏差和管理漏洞,分析预算执行进度慢、绩效水平不高的具体原因,进而提出积极可行的评价建议和纠偏措施,确保项目支出预算按计划、按进度、按规定有序推进实施,确保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如期保质保量实现;同时,也为财政部门和预算执行单位强化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依据,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项目支出事后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查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揭示项目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项目支出预算资金管理使用效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财政管理效率质量,为财政部门和预算执行单位强化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依据,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二)方式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按照评价部门划分,可以分为预算单位自评价、预算部门评价和财政部门评价三种方式。预算单位自评价是指由预算主管部门组织部门本级和所属系统预算基层单位对财政预算批复的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预算部门评价是指预算主管部门根据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运用规范合理、科学完整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本部门的相关重点项目组织开展的绩效评价。财政部门评价是指由财政部门直接安排组织的对预算部门相关重大项目支出开展的绩效评价。必要时财政部门可委托第三方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按照评价时间划分可分为事中跟踪评价和事后绩效评价二种。三、评价对象和范围(一)对象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象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的所有预算项目支出,其不仅包括单项预算项目支出,如一项货物采购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商品和服务类项目的支出,而且还包括部门单位所有的项目支出;同时还还包括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以及涉及财政预算资金和相关管理活动的如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债务形成的支出项目等。具体来讲:1.预算单位自评价开展的项目支出对象主要包括纳入部门单位预算和财政预算管理的所有项目支出。2.预算主管部门评价项目支出的对象可以根据财政部门整体绩效管理要求以及部门自身管理工作的需要,优先选择部门年度预算中重点支出项目和与履职相关的重大改革发展支出项目,同时也可以再随机选择一些一般性支出项目进行同步评价。预算主管部门评价重点项目总体要坚持评价全覆盖,原则上应以5年为一个周期。3.财政部门评价项目支出的对象是根据财政管理工作的需要,重点选择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项目以及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实施期长的支出项目。对重点项目应周期性组织开展绩效评价。(二)范围1.内容范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预算资金执行情况、项目绩效延伸监控和其他情况的评价。2.时间范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期限范围可按年度时限对其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对项目支出执行过程的中期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或者待项目完全实施结束后对整个项目支出进行事后绩效评价;对于实施期5年及以上的项目,应适时开展中期和实施期后绩效评价。3.单位范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单位范围应包括涉及此项支出实施及使用的单位或项目绩效事项延伸部门单位及群体受众对象等。四、评价原则和依据(一)原则1.坚持科学公正的原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应当按照规范的评价程序,坚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项目支出绩效进行科学公正、客观规范的反映。2.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相关法规制度要求,依法依规予以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3.坚持绩效相关的原则。项目支出评价应坚持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反映项目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和可持续影响情况,使评价结果与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并能够真实恰当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4.坚持激励约束的原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最终形成的结果要与部门单位及财政预算安排、改进地方财政和部门预算管理、相关财政预算政策制定和调整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挂钩,要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导向,做到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秀有效的要优先安排项目预算、低效较差的要压缩削减项目预算、无效不合格的要进行问责追究。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对其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时,应坚持一盘棋,统一规划、明确职责、突出重点、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浪费。预算单位自评价由项目单位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要求,自主制定计划实施,即“谁支出、谁自评”;预算部门评价和财政部门评价须在预算单位自评价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二)依据1.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2.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有关联的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计划和决策部署,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行业系统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其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和要求;3.项目支出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能、岗位职责相关文件规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项目决策的可研报告等资料;4.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专业技术规范,国家颁布的行业业务政策规定、行业技术标准等;5.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项目实施方案,财务和会计资料,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及办法,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资料;6.项目立项政策依据和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申报材料,财政部门预算批复,预算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年度决算报告、预算分析、合同或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7.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本级人大审查结果报告,审计机关或社会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稽核报告以及绩效评价指标所取得的原始凭证资料等。五、评价方法和程序(一)方法1.预算单位自评价方法总体采用目标比较法,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自评价表格中的总体目标和各项绩效指标逐项进行评价分析。自评价得分总分可根据单位自评价表(按照财政部文件明确规定的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表格式设计填报)设定的各项指标得分汇总形成,其中:定性指标分析得分主要是根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分为未达到年度指标值并且效果较差、部分达到实现年度指标值并具有一定效果、达到完成年度指标值三个档次,在此基础上,可按照该指标的对应分值区间0%-60%、60%(含)-80%、80%(含)-100%合理计算确定指标分值。定量指标分析得分主要是通过各项指标实际完成值与年初指标值相比,如果是完成指标值的,就按该指标所赋的全部权重计算分值,同时对其完成值高于指标值较多的,还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分析结果如发现是由于年初指标值设定明显偏低造成的,那么就要按照偏离程度进行适当调减分值;对于未完成指标值的,要按照完成值与指标值的完成比例相应计算记分。2.财政部门评价、预算部门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询问查证法、目标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因素分析法、标杆管理法、公众评判法等。根据项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总体也应采用目标比较法,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绩效实现情况与预期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对目标完成、预算执行、组织实施、资金管理、绩效完成等情况进行分析评判,并根据设定的评价指标表逐项进行计算得分。(二)程序1.预算单位自评价工作步骤程序(1)根据本级财政部门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搞好项目支出自评立项,确定自评工作计划;(2)按照计划,及时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制定自评工作方案,明确评价工作重点内容和评价步骤方法;(3)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搞好项目支出绩效自评;(4)及时填报项目绩效评价自评表(财政部统一格式,可充实补充),写好绩效自评报告;(5)按照要求将自评报告和自评表上报财政及其主管部门,并针对自评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改进预算管理,提高支出绩效。2.财政和部门以及第三方的评价工作步骤程序(1)立项与计划。根据年度绩效评价计划,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年度绩效评价对象和范围;(2)下发通知文件。结合评价项目时间安排,及时下达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通知或统一下发文件;(3)搞好调研,认真研究制订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4)按照工作方案,及时组织实施;精心收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数据资料,搞好取证;并进行现场调研、察看、走访、座谈;(5)通过现场实施,及时检查核实各项评价指标评价资料收集整理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推进完成情况,编制绩效评价各项指标评分工作底稿,分析形成初步结论;(6)撰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征求意见稿,及时与被评价部门(单位)交换意见;(7)补充完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综合分析并形成最终结论报告;(8)按照计划规定要求正式提交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9)抓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搞好评价问题的落实和整改,并建章立制,改进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作用;(10)根据项目管理规范要求,及时建立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档案,搞好项目评价档案归档工作。六、评价内容1.预算单位自评价项目,其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预算编制确定的项目支出总体绩效目标、分阶段目标、各项绩效明细指标完成情况以及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情况。对绩效目标和各项绩效指标完成较好的项目要认真总结分析,肯定成绩、推广做法;对未完成绩效目标或偏离绩效目标较大的项目要分析并说明原因,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切实加以整改。2.财政和部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项目支出预算投入的决策情况;二是项目支出预算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三是保证项目支出实施的相关财务、业务管理制度办法的健全性及执行情况;四是项目支出实施管理情况;五是项目支出实现的产出情况;六是项目支出所取得的效益情况;七是项目支出社会满意度情况;八是其他需要评价的相关内容。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一)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设定预算单位自评价指标是指单位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编制申报,上报财政部门审核后,经财政预算批复下达时所确定的各项绩效指标,主要包括项目总体目标、分期分项目标实际完成率指标以及项目的产出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产出成本)、效益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三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可根据项目支出的具体情况逐项明细分解设定。预算单位自评价指标评价得分权重可由各单位根据项目支出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计划执行率或完成率和三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设置为:项目支出预算目标执行率或完成率权重占10%、项目支出的产出指标权重占50%、项目支出的效益指标权重占30%、项目支出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权重占10%,但这一划分比重不是固定不变的,如遇到比较特殊的情况,一级指标权重也可以做出适当地调整。至于二、三级指标应当根据项目各项具体指标的重要程度、项目实施是中期还是事后阶段等因素细分确定,以达到准确反映项目的产出和效益。财政和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从项目决策、项目和资金管理、产出和效益方面进行细化设定。一级指标可按项目决策、项目过程、项目产出和项目效益设定。(二)三级指标可按下列共性框架设定:项目决策一级指标下设:项目立项(立项依据充分性、立项程序规范性)、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资金投入(预算编制科学性、资金分配合理性)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项目过程一级指标下设:资金管理(资金到位率、预算执行率、资金使用合规性)、组织实施(管理制度健全性、制度执行有效性、)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项目产出一级指标下设:产出数量(实际完成率)、产出质量(质量达标率)、产出时效(完成及时性)、产出成本(成本节约率)4个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项目效益一级指标下设:项目效益(实施效益、满意度)1个二级指标(2个三级指标)。对于上述项目产出和项目效益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其三级指标进行补充细化。按照上述财政和部门评价指标框架,设置评价得分权重时应重点突出结果导向,产出、效益指标权重不应低于60%。但是,同一项目处于不同实施阶段时,如事中跟踪评价与事后绩效评价,其指标权重设置必须体现差异性,其中,事中跟踪评价重点关注决策、过程和产出,事后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重点关注产出和效益。(三)评价标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通常包括项目预算制定的计划标准、国家公布的行业系统执行标准、过去实际发生且执行的历史标准、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确认或认可的其他标准等,以用于对项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八、评价报告(一)预算单位自评价报告(参考提纲)**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自评报告。1.项目支出概况:①项目支出的主要内容;②项目支出的总目标和年度目标;③项目支出的主要绩效。2.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①项目支出资金投入情况分析:(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分析;(2)项目资金执行情况分析;(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分析。②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分析(根据年初项目支出申报绩效目标及明细绩效指标逐项分析)。③项目产出指标完成情况分析:(1)数量指标;(2)质量指标;(3)时效指标;(4)成本指标。④项目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分析:(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3)可持续影响。3.项目满意度指标完成情况分析。4.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偏离的原因分析和下一步改进措施。5.项目支出绩效自评结果拟应用、整改和公开情况。(二)财政及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参考提纲)**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1.项目基本情况。①项目概况。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主要内容及实施情况,项目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等。②项目绩效目标。包括项目的总体目标和项目的阶段性目标。2.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①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范围。②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附表说明)、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3.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工作情况。①项目支出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评分表)。②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分析:(1)项目决策情况;(2)项目过程情况;(3)项目产出情况;(4)项目效益情况。4.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5.评价建议。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7.评价结果应用和公开。(三)结果应用1.项目支绩效评价结果可采取评级和评分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满分百分制考核,并按得分多少划分四个等级,即:90(含)-100分的为“优”、80(含)-90分的为“良”、60(含)-80分的为“中”、60分以下的为“差”。2.预算单位项目支出自评价的结果,主要通过项目支出绩效自评价报告和自评表的形式予以反映,并按照本级财政部门要求,随同部门单位财务决算向本级财政部门报送项目支出绩效自评结果,切实做到数据真实、内容完整、权重合理、结果客观。在此基础上,预算单位要注重加强自评价结果的分析、整理,对自评结果较差、预算执行率偏低的项目,要认真剖析、查找原因,提出积极可行的整改措施,真正将自评价报告分析结果作为本单位制定完善相关项目支出政策和改进预算支出管理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自评价结果的作用。3.财政和部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主要通过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的形式予以体现,这就客观要求撰写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必须做到评价依据充分相关、评价分析深刻透彻、评价内容逻辑清晰、评价报告结构合理、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在此基础上,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应在绩效评价报告完成工作情况下,一方面要建立绩效评价问题整改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报告结果情况反馈被评价部门和单位,明确评价问题整改要求和时限;被评价部门(单位)应当按要求及时向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报送整改落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制定完善财政政策、提高改进财政预算管理和安排政府财政预算的重要依据;支持评价等级为优和良的项目预算及部门预算优先安排;对评价等级为中和差的,要促使其加以整改、改进管理、完善政策,并根据项目支出评价具体情况相应核减项目或部门预算;对不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可根据评价具体情况相应调减预算或整改到位后再予以安排,对评价发现的项目支出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取消或削减,对长期沉淀的项目支出预算资金一律收回,并按照规定统筹安排亟需支持的领域。(四)结果公开按照规定要求,及时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情况纳入本部门决算和政府决算之中,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并依法予以公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和结果还应依法自觉接受审计监督。
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总结材料一、概念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指依据预算部门和单位编制的项目预算、经上报财政部门审核后批复设定的绩效目标,对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和公平性进行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检验、比较、分析和评判。主要包括三层含义:1.项目支出主要是指用财政性预算资金安排的有关项目支出,对财政性资金所占比重超过项目总支出50%以上的项目或虽不足50%但占控制决定性作用且金额较大的项目也应纳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这一范畴。2.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依据是预算设定的绩效目标,因此,其评价模式应该包括项目支出事中跟踪评价和项目支出事后绩效评价二种。3.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对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四性目标内容进行评判。二、评价目的和方式(一)目的根据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需要,可以对其项目支出进行事中绩效跟踪评价,也可以进行项目支出的事后绩效评价,但其二者评价目的会有所侧重,不尽相同。项目支出事中跟踪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评价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绩效目标执行偏差和管理漏洞,分析预算执行进度慢、绩效水平不高的具体原因,进而提出积极可行的评价建议和纠偏措施,确保项目支出预算按计划、按进度、按规定有序推进实施,确保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如期保质保量实现;同时,也为财政部门和预算执行单位强化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依据,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项目支出事后绩效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查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揭示项目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效益等方面,综合衡量项目支出预算资金管理使用效果,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财政管理效率质量,为财政部门和预算执行单位强化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依据,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二)方式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按照评价部门划分,可以分为预算单位自评价、预算部门评价和财政部门评价三种方式。预算单位自评价是指由预算主管部门组织部门本级和所属系统预算基层单位对财政预算批复的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预算部门评价是指预算主管部门根据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运用规范合理、科学完整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本部门的相关重点项目组织开展的绩效评价。财政部门评价是指由财政部门直接安排组织的对预算部门相关重大项目支出开展的绩效评价。必要时财政部门可委托第三方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按照评价时间划分可分为事中跟踪评价和事后绩效评价二种。三、评价对象和范围(一)对象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象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的所有预算项目支出,其不仅包括单项预算项目支出,如一项货物采购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商品和服务类项目的支出,而且还包括部门单位所有的项目支出;同时还还包括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以及涉及财政预算资金和相关管理活动的如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债务形成的支出项目等。具体来讲:1.预算单位自评价开展的项目支出对象主要包括纳入部门单位预算和财政预算管理的所有项目支出。2.预算主管部门评价项目支出的对象可以根据财政部门整体绩效管理要求以及部门自身管理工作的需要,优先选择部门年度预算中重点支出项目和与履职相关的重大改革发展支出项目,同时也可以再随机选择一些一般性支出项目进行同步评价。预算主管部门评价重点项目总体要坚持评价全覆盖,原则上应以5年为一个周期。3.财政部门评价项目支出的对象是根据财政管理工作的需要,重点选择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项目以及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实施期长的支出项目。对重点项目应周期性组织开展绩效评价。(二)范围1.内容范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内容范围主要包括项目支出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预算资金执行情况、项目绩效延伸监控和其他情况的评价。2.时间范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期限范围可按年度时限对其进行绩效评价,也可以对项目支出执行过程的中期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或者待项目完全实施结束后对整个项目支出进行事后绩效评价;对于实施期5年及以上的项目,应适时开展中期和实施期后绩效评价。3.单位范围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单位范围应包括涉及此项支出实施及使用的单位或项目绩效事项延伸部门单位及群体受众对象等。四、评价原则和依据(一)原则1.坚持科学公正的原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应当按照规范的评价程序,坚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项目支出绩效进行科学公正、客观规范的反映。2.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当按照相关法规制度要求,依法依规予以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3.坚持绩效相关的原则。项目支出评价应坚持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反映项目支出所产生的效益和可持续影响情况,使评价结果与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并能够真实恰当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4.坚持激励约束的原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最终形成的结果要与部门单位及财政预算安排、改进地方财政和部门预算管理、相关财政预算政策制定和调整等方面进行实质性挂钩,要充分体现奖优罚劣的导向,做到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秀有效的要优先安排项目预算、低效较差的要压缩削减项目预算、无效不合格的要进行问责追究。5.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对其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时,应坚持一盘棋,统一规划、明确职责、突出重点、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浪费。预算单位自评价由项目单位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要求,自主制定计划实施,即“谁支出、谁自评”;预算部门评价和财政部门评价须在预算单位自评价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必要时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二)依据1.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2.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有关联的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计划和决策部署,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行业系统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其部署的重点工作任务和要求;3.项目支出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能、岗位职责相关文件规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项目决策的可研报告等资料;4.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专业技术规范,国家颁布的行业业务政策规定、行业技术标准等;5.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项目实施方案,财务和会计资料,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及办法,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资料;6.项目立项政策依据和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申报材料,财政部门预算批复,预算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年度决算报告、预算分析、合同或验收报告等相关资料;7.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本级人大审查结果报告,审计机关或社会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及决定,财政监督稽核报告以及绩效评价指标所取得的原始凭证资料等。五、评价方法和程序(一)方法1.预算单位自评价方法总体采用目标比较法,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自评价表格中的总体目标和各项绩效指标逐项进行评价分析。自评价得分总分可根据单位自评价表(按照财政部文件明确规定的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表格式设计填报)设定的各项指标得分汇总形成,其中:定性指标分析得分主要是根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分为未达到年度指标值并且效果较差、部分达到实现年度指标值并具有一定效果、达到完成年度指标值三个档次,在此基础上,可按照该指标的对应分值区间0%-60%、60%(含)-80%、80%(含)-100%合理计算确定指标分值。定量指标分析得分主要是通过各项指标实际完成值与年初指标值相比,如果是完成指标值的,就按该指标所赋的全部权重计算分值,同时对其完成值高于指标值较多的,还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分析结果如发现是由于年初指标值设定明显偏低造成的,那么就要按照偏离程度进行适当调减分值;对于未完成指标值的,要按照完成值与指标值的完成比例相应计算记分。2.财政部门评价、预算部门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询问查证法、目标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因素分析法、标杆管理法、公众评判法等。根据项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总体也应采用目标比较法,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绩效实现情况与预期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对目标完成、预算执行、组织实施、资金管理、绩效完成等情况进行分析评判,并根据设定的评价指标表逐项进行计算得分。(二)程序1.预算单位自评价工作步骤程序(1)根据本级财政部门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搞好项目支出自评立项,确定自评工作计划;(2)按照计划,及时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制定自评工作方案,明确评价工作重点内容和评价步骤方法;(3)精心组织实施,认真搞好项目支出绩效自评;(4)及时填报项目绩效评价自评表(财政部统一格式,可充实补充),写好绩效自评报告;(5)按照要求将自评报告和自评表上报财政及其主管部门,并针对自评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改进预算管理,提高支出绩效。2.财政和部门以及第三方的评价工作步骤程序(1)立项与计划。根据年度绩效评价计划,确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年度绩效评价对象和范围;(2)下发通知文件。结合评价项目时间安排,及时下达项目支出绩效评价通知或统一下发文件;(3)搞好调研,认真研究制订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4)按照工作方案,及时组织实施;精心收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的数据资料,搞好取证;并进行现场调研、察看、走访、座谈;(5)通过现场实施,及时检查核实各项评价指标评价资料收集整理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推进完成情况,编制绩效评价各项指标评分工作底稿,分析形成初步结论;(6)撰写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征求意见稿,及时与被评价部门(单位)交换意见;(7)补充完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综合分析并形成最终结论报告;(8)按照计划规定要求正式提交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9)抓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搞好评价问题的落实和整改,并建章立制,改进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作用;(10)根据项目管理规范要求,及时建立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档案,搞好项目评价档案归档工作。六、评价内容1.预算单位自评价项目,其绩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位预算编制确定的项目支出总体绩效目标、分阶段目标、各项绩效明细指标完成情况以及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情况。对绩效目标和各项绩效指标完成较好的项目要认真总结分析,肯定成绩、推广做法;对未完成绩效目标或偏离绩效目标较大的项目要分析并说明原因,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切实加以整改。2.财政和部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项目支出预算投入的决策情况;二是项目支出预算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三是保证项目支出实施的相关财务、业务管理制度办法的健全性及执行情况;四是项目支出实施管理情况;五是项目支出实现的产出情况;六是项目支出所取得的效益情况;七是项目支出社会满意度情况;八是其他需要评价的相关内容。七、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一)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设定预算单位自评价指标是指单位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时编制申报,上报财政部门审核后,经财政预算批复下达时所确定的各项绩效指标,主要包括项目总体目标、分期分项目标实际完成率指标以及项目的产出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产出成本)、效益指标(下设4个二级指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三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的三级指标,可根据项目支出的具体情况逐项明细分解设定。预算单位自评价指标评价得分权重可由各单位根据项目支出的具体情况确定。一般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计划执行率或完成率和三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设置为:项目支出预算目标执行率或完成率权重占10%、项目支出的产出指标权重占50%、项目支出的效益指标权重占30%、项目支出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权重占10%,但这一划分比重不是固定不变的,如遇到比较特殊的情况,一级指标权重也可以做出适当地调整。至于二、三级指标应当根据项目各项具体指标的重要程度、项目实施是中期还是事后阶段等因素细分确定,以达到准确反映项目的产出和效益。财政和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从项目决策、项目和资金管理、产出和效益方面进行细化设定。一级指标可按项目决策、项目过程、项目产出和项目效益设定。(二)三级指标可按下列共性框架设定:项目决策一级指标下设:项目立项(立项依据充分性、立项程序规范性)、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资金投入(预算编制科学性、资金分配合理性)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项目过程一级指标下设:资金管理(资金到位率、预算执行率、资金使用合规性)、组织实施(管理制度健全性、制度执行有效性、)2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项目产出一级指标下设:产出数量(实际完成率)、产出质量(质量达标率)、产出时效(完成及时性)、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大学《交通仿真》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钢结构项目安全措施实施方案
- 公共交通急救演练方案
- 桥梁拆除项目的预算控制方案
- 东坡文化课件教学课件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2资源枯竭地区的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2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第1课时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及解释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2醛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 2024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七国际社会与外交政策学案
- 酒店的基本概念
- 重点但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评分细则自评表
- 挂牌仪式流程方案
- 传输s385v200v210安装手册
- 风险调查表(企业财产保险)
- 农业信息技术 chapter5 地理信息系统
-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 必看!设备管理必须要懂的一、二、三、四、五
- 空冷岛专题(控制方案、谐波及变压器容量选择)
- 结合子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铣槽的夹具设计
- 液氧汽化站安全技术操作规程2018-07.docx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